第一篇:植保无人机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植保无人机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亿天航调查了解得知,目前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普及度不高,植保无人机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亿天航总结了几点植保无人机未来发展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1、加强政策和组织科学引导
只有加强政策和组织科学引导,植保无人机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航空分会虽然给广大植保无人机厂家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但毕竟只是一个松散型学术联盟组织,无法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法规。政府应挑头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总体发展路线,避免出现一些重复性低水平的建设,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克如燃料电池、国产发动机等制约农业植保无人机发展的技术瓶颈。2、完善标准和法规
植保无人机属于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范畴,2003 年 5 月 1 日,我国开始施行《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明确规定无人机用于民用业务飞行时,须当作通用航空飞机对待。
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3 年出台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 虽然放宽了部分无人机使用限制,但对植保无人机意义不大,植保无人机最小载重也在 5 kg以上,整机质量大于 7 kg。驾驶员仍需纳入行业协会甚至民航局的监管。亿天航植保无人机建议,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放宽植保无人机使用限制。
3、加强无人机专用药剂的研究
现在植保无人机所用的药剂,要么是普通植保设备用的普通药剂,使用时只是将药液的浓度调配一下;要么是用有人驾驶的航空植保药剂,极少数药剂公司针对植保无人机喷洒特点研究专用的药剂或相应助剂。
4、应尽快制定相应国家或行业标准
无人机是近几年新生的高科技产品,同时也是高速飞行的航空器。一次事故多会对整机造成巨大损失,有时甚至会威胁地面工作人员的安全。我国目前研制的企业多达几十家,现在无人机一般以企业标准为主进行生产,全国仅有湖南省于2014 年 1 月 3 日公布了首个 《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 》 地方生产标准,而全国统一的生产标准、作业规范尚未出台。、喷施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有喷洒所用的喷头基本上是扇形喷头或离心喷头,而其喷洒雾滴的均匀性、一致性均需大量的试验来验证,其喷头布置是否合理,飞行高度是否合适,雾滴漂移是否最低,喷洒效果与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是否最优,均大量试验。而不能盲目照搬地面植保机械、有人固定翼飞机对喷头的选型、布置。
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6、完善植保无人机保险制度
植保无人机风险高于地面机械植保。而且售价不低,10 kg 的电动植保无人机售价在 8 万元以上,25 kg 的油动植保无人机售价也在 20 万元左右,没有农业保险的扶持,特别是农机财产险的支撑,一旦现意外,对购买户来说损失巨大。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虽然对无人机部分机型提供了保险,也只限于 7 kg 以下或对某公司特定类型机型进行保险,这也限制了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加强专业飞手的培训
植保无人机属于高科技产品,操作难度大,需大量专业飞手,而目前全国无人机操作培训学校较少,2014 年全国仅有三家企业获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系统驾驶员训练机构合格证》。截止2015 年10 月15 日全国仅有1 159 人获得了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增加和扶持这类无人机操作培训技工学校,以培养更多的无人机飞手。
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应逐步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目录
目前全国仅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将植保无人机纳入了农机补贴目录,全国并没有大规模的推广,这严重限制了植保无人机的使用推广。
第二篇:植保无人机的优缺点分析
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植保无人机的优缺点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伴随这优点和缺点,我们肯定其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之外,也不能否认它仍需要改进的缺点。当然植保无人机也不例外。下面就跟亿天航一起来看下,目前植保无人机有什么优缺点。
首先来说优点:
(1)高效。植保无人机属于低空微量喷洒,其喷洒效率为 2.67 ~ 6.67 hm 2·h1,-相当于人工喷洒 100 倍,与喷幅为 60 m、行进速度为 6 km·h1 的大型植保器械相当。
-
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机动性好。地面大型植保机械往往对水田、山地、有地膜、有滴灌带及作物有倒伏状况的农田束手无策,而植保无人机却不受这些地理因素的制约。
(3)相比于大型植保飞机雾滴漂移少。为保证飞机安全大型植保飞机作业时一般要求距株冠5 m 以上,而农业植保无人机距株冠为 1.5 ~ 3.0m。大型植保飞机还需要专门的起降跑道,而植保无人机则没有这些苛刻的要求。
(4)有独特的喷施效果。植保无人机旋翼产生的风力甚至能将水稻、小麦等细长条叶片吹翻转,使其正反面均能着药。在无人机风场作用下,雾滴穿透力强,根据试验 2.4 m 高的玉米植株底部第一片叶子仅比玉米株冠顶部叶子(2 m 处)平均着药液滴数少 12.5%。
(5)安全。由于是遥控,在作业过程中农药对植保人员距离较远,毒性药剂对植保人员损伤小。
然后来看缺点:
(1)载重小。目前大多数电动植保无人机的载重一般在5 ~25 kg 之间,一组电池维持的飞行时间只有8 ~20 min 之间,需频繁的起降、更换电池及加入药剂,即使是熟练飞手,1 h 也只能完成 2 个起落架次。电池充电时间较长,一般需要 1 h 左右,所以每次喷洒作业至少需要备 20 块电池,才能保证每天工作6 h。而油动无人机的结构复杂,操作维修难度大,需专业人士进行维护,同时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废气和废液会直接污染农作物,由于国产发动机可靠性差,国内油动无人机发动机基本采用日本或德国 2 冲程发动机。油动无人机的载药量一般在 15 ~ 30 kg 之间,也需频繁起降进行加药。
(2)需专用航空用药。目前大多数植保公司只是将普通农药、化肥少加甚至不加水,通过提高药液浓度,进而与飞机高速行进速度相匹配,从而保证单位面积施药总量不变,但毒死蜱等农药,在喷施过程中如果浓度过大会对水稻产生明显的药害。
(3)喷洒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无人机厂家在宣传中经常说,无人机旋翼产生的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风力会使农作物叶子的正反面均能着药,而根据实验,无人机产生的风力不足以使玉米、高粱作物的叶子进行翻转。同时由于旋翼产生的风力使得作物叶子发生扭曲变形,当无人机飞离时,作物恢复原来状态将沉积在作物上的液滴回弹出去,降低了雾滴附着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以亿天航植保无人机来说,它具有耐用效率好,植保效率高等优点,每小时可喷药40—60亩,是人工作业的40—60倍,还能节约50%的农药和90%的用水量,节省资源成本,性价比高。具备断点巡航功能,当无人机没药或则电力不足时,可自动记录和定位前次喷药断点,避免重喷漏喷对农作物的危害。但跟其他电动植保无人机一样,载重小这个问题还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弊端。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植保无人机还是存在一些缺点,但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植保无人机这个市场还是一片大好,而且亿天航植保无人机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引领农业进入智能喷药时代。
第三篇: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定稿)
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免费文秘
网免费公文网
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2010-06-29 18:42:4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2)
*****旗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目前,我旗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日光节能温室2千余座,药、草等其它经济作物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的形势对植保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势必导致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老的病虫再度猖獗,植保工作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全民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的提高,对农药使用和农产品品质要求更加严格,在这种形势下,只有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加强植保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这支技术队伍去引导、宣传、带动和推广新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病虫害防治效果,有效地解决技术人员少,推广经费短缺的矛盾,才能大大加快植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植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旗、苏木、嘎查三级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
植保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中承担的最重要的公益性职能之一。目前,旗、苏木、嘎查三级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特别是苏木、嘎查两级的
植保服务队伍没有明确,植保技术推广与农药、药械连锁服务经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没有建立。
2、各方面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植保工作已由原先的大宗农作物病虫防治,拓展到病虫草鼠及瓜果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的所有领域,同时在服务的内容、形式上也有了改变。目前我旗的植保工作只停留在技术服务层面上,没有形成集技术服务、植物检疫、经营创收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植保工作尚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种植模式已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病虫防治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经济作物等种植业领域的病虫防治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尽管增加了对经济作物的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指导,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新,但仍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服务能力不强,服务相对滞后。
二是植保工作尚不能适应质量农业、生态农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已在向质量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目前,在病虫防治中,仍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水平不高,农药的使用量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仍有一定的使用量,给我旗质量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带来不利的一面。
三是植保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不足。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气候因素的变化等,导致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也在交替演变,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农药抗性的产生,重大病虫的频繁发生给植保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相对于这些演变,应变能力不强,植保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仍显不足。
四是农民对病虫草害的防治还重视不够,缺乏病虫发生信息的指导,抓不住最佳防治时机,防治效果差,使用农药品种单一,对新农药、新技术了解不多,而且市场上缺少高效、低毒、安全、环保农药新品种。
五是单个种植户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劳力相对短缺,实施田间作业时耗时长,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间,病虫草害防治和农田管理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提供病虫草害发生信息,正确指导农牧民合理用药,提高防效。及时推荐、提供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的新型农药品种。新农药的宣传推广和使用技术必须相应跟上。要大力提倡科学用药,逐步建立农药轮换使用制度,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充分发挥药效。
2、创办植保行业协会,促进植保事业的发展。创办植保行业协会,架起
农民与科技、市场、生产资料的桥梁,实现植保信息、技术、物资一体服务,从而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植保技术推广新格局,在稳定公益性事业的同时,鼓励吸纳社会力量来参与植保技术推广,从而形成社会关注、企业参与、农民欢迎的推广网络,进一步探索厂企联合,会员和农户参与的新型植保技术推广模式,为农民提供效果好、价格低的农药及防治技术,提高病虫防治率,实现减本增效。目前,植保公司等专业防治组织实行承包防治病虫害,为农户服务的工作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既适应农业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也是减轻农药污染环境,防止人畜中毒的根本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民间植保防治组织进行管理、对其人员进行科技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使其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尽量防止
第四篇: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旗植保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目前,我旗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日光节能温室2千余座,药、草等其它经济作物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的形势对植保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村改
革的进一步深化,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势必导致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老的病虫再度猖獗,植保工作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全民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的提高,对农药使用和农产品品质要求更加严格,在这种形势下,只有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加强植保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这支技术队伍去引导、宣传、带动和推广新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病虫害防治效果,有效地解决技术人员少,推广经费短缺的矛盾,才能大大加快植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植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旗、苏木、嘎查三级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
植保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中承担的最重要的公益性职能之一。目前,旗、苏木、嘎查三级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特别是苏木、嘎查两级的植保服务队伍没有明确,植保技术推广与农药、药械连锁服务经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没有建立。
2、各方面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植保工作已由原先的大宗农作物病虫防治,拓展到病虫草鼠及瓜果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的所有领域,同时在服务的内容、形式上也有了改变。目前我旗的植保工作只停留在技术服务层面上,没有形成集技术服务、植物检疫、经营创收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植保工作尚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种植模式已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病虫防治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经济作物等种植业领域的病虫防治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尽管增加了对经济作物的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指导,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新,但仍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服务能力不强,服务相对滞后。
二是植保工作尚不能适应质量农业、生态农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已在向质量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目前,在病虫防治中,仍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水平不高,农药的使用量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仍有一定的使用量,给我旗质量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带来不利的一面。
三是植保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不足。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气候因素的变化等,导致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也在交替演变,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农药抗性的产生,重大病虫的频繁发生给植保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相对于这些演变,应变能力不强,植保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仍显不足。
四是农民对病虫草害的防治还重视不够,缺乏病虫发生信息的指导,抓不住最佳防治时机,防治效果差,使用农药品种单一,对新农药、新技术了解不多,而且市场上缺少高效、低毒、安全、环保农药新品种。
五是单个种植户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劳力相对短缺,实施田间作业时耗时长,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间,病虫草害防治和农田管理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提供病虫草害发生信息,正确指导农牧民合理用药,提高防效。及时推荐、提供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的新型农药品种。新农药的宣传推广和使用技术必须相应跟上。要大力提倡科学用药,逐步建立农药轮换使用制度,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充分发挥药效。
2、创办植保行业协会,促进植保事业的发展。创办植保行业协会,架起农民与科技、市场、生产资料的桥梁,实现植保信息、技术、物资一体服务,从而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植保技术推广新格局,在稳定公益性事业的同时,鼓励吸纳社会力量来参与植保技术推广,从而形成社会关注、企业参与、农民欢迎的推广网络,进一步探索厂企联合,会员和农户参与的新型植保技术推广模式,为农民提供效果好、价格低的农药及防治技术,提高病虫防治率,实现减本增效。目前,植保公司等专业防治组织实行承包防治病虫害,为农户服务的工作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既适应农业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也是减轻农药污染环境,防止人畜中毒的根本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民间植保防治组织进行管理、对其人员进行科技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使其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尽量防止
由于不懂农药性能,不会防治技术而乱施滥用农药,造成作物受害,人力物力浪费和人畜中毒的事故发生,做到有效、安全、经济用药。
3、加强植保体系建设,稳定植保队伍,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多年来形成了县、市植保部门自下而上分级病虫预报,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自上而下决策指挥,基层乡、村组织统一或分散防治的模式。在现行体制下,经费
紧张,工作开展困难,人员流失严重,测报的网络体系急待加强。植保队伍的壮大和稳定,其实质是政府重视、公众认可、待遇的提高,应用已出台的现有法规政策,依法保护基层植保技术推广人员的权益,将植保植检这一公益性事业纳入国家行政管理,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应与时俱进,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要,进行必要的应对学习、培训,拓展专业知识面,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4、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重视和发挥搞讲座、办培训班、发明白纸、搞科技大集等传统技术推广方式,通过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干,使农民活脑子。根据农民喜欢眼见为实的特点,大力兴办植保技术示范园区和示范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利用现代传媒搞好技术传播。电视已在各地农村普遍,与电视台协作制成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播放,及时发布各类病虫动态。及时指导农民的各种病虫害防治。及时采编一些植保新技术、新信息通过科技示范户、科技能人,传输给广大农户,改变“磨破一张嘴,跑断两条腿”的旧方式。
5、强化植物检疫工作,严格把关,联检联防。面对日益壮大、繁荣的种子苗木市场,首先进行市场的清理整顿,建立建全种子苗木的生产调运检疫登记证制度。完善种子苗木的田间检疫检验记载档案、市场检疫检验记载档案,摸清应检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流向动态,严密防止疫情传播。同时提高检疫人员的理论知识、法制观念,制止并纠正检疫管理相对人在报检中的谎报、误报,促进检疫管理相对人的法制观念,如实报检,遵守检疫法律法规。以市场检疫为契机,宣传植物检疫法规,规范自身检疫行为,促进地区间的联检联防,形成植物检疫的“防护墙”。
6、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生态学的观点指导有害生物防治。将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范围内,以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药剂防治的基准。即把农田生态系中主要生物成分农作物、有害生物和天敌,以及作用于生物的环境看成一个整体,以食物链的关系,一环扣一环地连接起来,就其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辩证关系,结合作物生产管理,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自控和调节作用,对有害生物进行优化管理,促进病虫害防治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力推行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的消长规律,一种作物两种或几种病虫害间的关系,立体实施防治,做到“事半功倍”,把病虫草鼠的发生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提高植物保护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加强健身栽培,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其造成的副作用,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天敌繁衍,不利于有害生物滋长的农田生境,以增强作物抵抗能力和抑制有害生物。这样,有利于维持农田益、害动态平衡,环境安全,促进植保工作可持续发展。
7、加快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争取各级对植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改善工作条件,全面提高系统预警能力,完善主要病虫害、检疫性有害生物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对现有测报人员有计划普遍培训一遍,实现监测调查数据传输网络化,实现病虫情报信息发布可视化。
第五篇:无人机植保作业飞行要求
无人机植保作业飞行要求
一、无人机植保作业飞行要求
1、极低空飞行。植保作业最佳高度是在作物叶尖之上一米左右距离。对于苗期小麦等低矮作物,无人机应在离地面两米高度上飞行。飞行高度精度应在分米级。
2、高精度直线飞行。植保作业必须保持直线飞行,以保证不产生漏喷、重喷现象。飞行水平精度应在分米级。
3、慢速匀速飞行。无人机植保的雾化效果很好,药效与无人机的速度密切相关。一般应该保持在4~6米/秒的匀速飞行。
4、超目视飞行。植保无人机目视飞行最远只能达到200米,对于宽幅大于500米的大田,将难以选择起降加药点,大田中间无法作业。从植保作业效率上讲,无人机一个起落最好飞行一个往返,回到起点加药。植保作业必须具备超目视飞行能力,超目视飞行距离应是无人机总作业距离的二分之一。
5、避目障飞行。对于高杆作物、果木、树木等植保作业,目视飞行作业的视线受到阻碍,必须要有避目障操控飞行的有效手段。
6、定点垂直起降。大田地形复杂,加药点难以选择,无人机往往在狭窄空间起降,没有跑道起降条件,必须具有定点垂直起降操控能力。
二、实现植保作业飞行的保障
1、飞行技能过硬的操控手。植保作业对飞手的要求非常高。在目视飞行的距离内,在不借助导航设备的情况下,飞手必须要做到锁高、直线、匀速飞行,狭窄空间定点起降,这是飞手的基本功,也是植保作业的最基本保障。
2、GPS导航。采用GPS导航进行自主飞行,操控手人工干预,是保障植保作业的方式之一。但对导航的精度要求较高,尤其是要求锁高达到分米量级,一般的GPS是做不到的,需要使用差分GPS设备。另外,在目视飞行距离外,人工干预起不到多少作用,完全要靠自主导航飞行,对导航设备的可靠性能要求非常高,随之也会带来成本的升高。
3、FPV飞行。采用GPS导航进行自主飞行,操控手进行FPV飞行人工干预,应该是一种较好的保障植保作业的方法。相对其它无人机作业飞行,植保作业距离短、速度慢、飞行动作简单,这对FPV飞行的操作以及设备都没有太大的难度。采用FPV飞行,操控手可“身临其境”,克服目视的限制,随时干预导航自主飞行的偏差,保障超目视和避目障飞行作业。
4、垂直起降飞行。由于没有起降跑道条件,一般植保作业采用无人直升机和多旋翼无人机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