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师就“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谈课堂教学体会
凸显师生双主体,创建课堂高效率
———就“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谈课堂教学体会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在这次市教育局安排的送敎活动中,能给大家汇报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甚至一些困惑,我感到非常荣幸。借此机会,我真诚希望聆听大家对我的指正,以便让我得以进一步提高。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一改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敢于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令人可喜的良好局面。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部分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概括起来,有两种倾向:一是课堂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以讲为主,淡化学生主体地位;二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量的内容放给学生集体自学,称为“自主学习”,缺乏教师对于学习的效果有效地调控和监督。实际上无论是否定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的主体,还是否定教师是课堂教学“教”的主体,我认为,都是不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偏左、偏右的错误认识。我想,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学生是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教”的主体,也就是说,坚持课堂教学的双主体观。
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的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的自主探索研究、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提炼、训练反馈、校正
调节、总结升华,以实现“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最大化”,从而较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形成高效课堂。
多年来在教研室的专家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自己的学习、观摩、以及个人的课堂教学体会,我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基本教学流程: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探索欲望; 2.教师主导下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进行论辩、探究; 4.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发现、归纳、提炼;
5.迁移应用、训练反馈、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校正调节,达标检验;
6.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思想方法上的升华。
刚才,我为大家上了一节数学课——鲁教版七年级 “同底数幂的乘法”,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课,谈一谈课堂教学六个基本教学流程。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探索欲望”
本节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是第14章整式的乘法的第一节,是在七年级上册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是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好本章内容的兴趣,并且解决学生一开始上课时注意力差,进入
学习状态慢的问题,我在导入时,进行这样设计:
1.收集一幅辽阔清晰的大海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达到“眼前一亮,心里一动”的效果,同时,提出以下问题:
(1)面对大海,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世界海洋的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大约是你家住房面积的多少倍?
(3)海洋由一个个水分子组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3克,那么1吨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
学生被大海的图片所吸引,同时积极思考上面三个问题,然而,后两个问题学生还不能解决,这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了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我又收集了两幅银河系的图片,一幅侧面,一幅正面,同时,提出以下问题:
(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约等于多少千米? 当学生明确这是银河系时,顿时被它的浩瀚与神秘所震撼,第二个问题又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3.阅读课本118—119页的智趣园中小短文《计算机的存储容量》,了解相关计算机的知识,同时,了解人脑的记忆容量是108432 B,目前最大的计算机的硬盘容量为1012 B,并思考人脑是它的多少倍?
利用教材资源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对自己大脑记
忆的信心,同时,利用两个容量复习幂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出示本章课题。
以上三个问题情境,分天、地、人三个层面给出,渗透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科技关系,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文化内涵,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潜移默化的产生积极影响,并且这三个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很快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课堂一开始就处于充满活力的激情状态,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教师主导下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是基于教材内容问题化的理念,创设激疑的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成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串进行思考和探究,并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和探索的时间,以达到学生能够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我是这样设计并进行教学的:
1.教师出示问题1.少年宫的小游泳池中水的体积约100立方米.为了进行消毒, 按规定比例加施消毒剂, 需要将这些水折合成升.游泳池的水大约有多少升呢? 学生自己对问题1进行充分思考,写出算式。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探讨,或者请老师点拨。
学生大都写出如下算式: 100×1000 2.教师在肯定学生列对算式的情况下,提出问题:
能否将算式中的数写成乘方的形式?写出后比较两种形式,谁更简明?
学生还是自主完成,写出:102×103。也能体会出乘方更简明。3.教师在肯定学生写对的情况下,再提出问题: 观察写成乘方后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先自己对算式进行观察,并对该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得出结论。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探讨,或者请老师点拨。
最终明确答案。同时,出示本节课题。4.教师再提出问题: 请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教师点评,突出方法。5.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问题2:
仿照上面的方法,计算:
(1)(-2)3×(-2)2;
(2)(0.5)5×(0.5)6。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教师点评。
由于问题串的设置,增大了课堂的密度,使课堂的信息量和思维容量无形中得到了增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学生思维的效果,而问题设置的是否适宜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进行论辩、探究”
是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将一些必要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内
交流讨论,进一步探究,辩论,以达到相互补充,相互启迪,思想和观点得到修正和完善的目的。
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刚才计算的三个算式,提出问题: 在同底数幂相乘时,底数与指数有什么规律?
教师要注意对各小组的交流合作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调控,及时掌握学生探究的成效情况。
四.“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发现、归纳、提炼” 在本节课进行到这时候,我又出示下面问题:
1.如果m, n是正整数,那么由乘方的意义,计算am an=。
2.用文字语言怎样表述?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成立吗? 这一环节是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经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情况做出评价和判断,归纳总结,生成完善的新观点和结论。
因此,我们把“教师主导下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进行论辩、探究”看作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方
式和手段,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而“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发现、归纳、提炼”可以看作是为学生锻炼思维、学习知识、进而形成能力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目的。
五.“迁移应用、训练反馈、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校正调节,达标检验”
在学生生成新结论的基础上,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和选择典型的题目进行系统的训练,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准确及时的教学反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矫正,强化学生的正确的认知和纠正错误的认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出示问题3: 问题3: 例1.计算:
⑴
⑵
⑶
(4)
例2:
世界海洋的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约等于多少平方米?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探讨,或者请老师点拨。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答案。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后通过达标检测来检验教学的效果。所以我设计达标检测如下:
达标检测B 1.填空
(1)x5 ·()= x 8(2)-x · x3()=-x7
(3)xm ·()=x3m
(4)a · am+1 + a2 · a m = 2.计算
(1)如果an-2an+1=a11,则n=
(2)已知:am=2,an=3.求am+n =?.六.“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思想方法上的升华”,完成达标测试后,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过程,明确在探索、发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时,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活动,在根据法则解决具体问题时,又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同时,体会这样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一般——特殊——一般”。
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认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反思质疑,内
化顺应,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要站学科的高度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和思想方法上的升华。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体会,有可能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真诚希望大家不吝赐教,以达共同提高之目的,同时,感谢市教育局与在座的领导和朋友们给我这个机会。
谢谢大家!
第二篇:同底数幂的乘法
CommandBut《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情况来看,一是指数概念早已学过,但由于时间和自身的原因,对指数概念中所含名称:底数、指数、幂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二是再加上以前学过的系数的概念,增加了正确理解法则的困难;三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容易与合并同类项混淆,这更给熟练掌握增添了障碍。
从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来看,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已由原来的被动式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但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还不够成熟,方法欠灵活。
教学目标
1、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会用式子和文字正确描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3、熟练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及其简单应用。学习难点: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学习过程:【知识回顾】
1、我们可以把8×8×8×8×8写成85,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______,它的结果叫,在85中,8叫做,5叫做,85读作。
2、通常代数式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其中a、n、an分别叫做什么?
3、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并写出它的底数、指数:(1)3×3×3×3 ;(2)m·m·m ;
4,中国奥委会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个环保的奥运会,做了一个统计:一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08千克煤所产生的能量。那么10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多少千克煤? 此题可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
一、自学课本P141-142页,小组合作完成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103×102= a4×a3=
5m×5n= am · an=_________________
2、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能训练 : 计算下列各式
1.(1)102×105;(2)a3·a7. 2.(1)73×73;(2)x2·x3 3.(1)10×105;(2)x5·x7.(3)x5+x7 探究二: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成立吗?____________
1、计算
(1)102×105 ×107;(2)a · a3 · a5; 2)x·x5·x7.am · an· ap=________________.技能训练 : 计算下列各式
4.(1)102×105×102;(2)a3·a7·x3. 5.(1)73×73×73;(2)x2·x3·x4.6.(1)10×105×105;(2)(a+b)·(a+b)3 ·(a+b)4 巩固练 : 计算下列各式
7.(1)(a+b)2(a+b)2;(2)(x-y)3(x-y)5.8.(1)35×27;(2)510×125.9.(1)(x-y)(x-y)2(x-y)3;(2)(a+b)3(a+b)2(-a-b).10.(1)(m-n)3(n-m);(2)(a-b)4(b-a)(b-a).变式训练 11.填空:
100×10n-1×10n = 12.填空:
am× =a3m.13.如果x2m+1 · x7-m =x12,求m的值.4.若10m=16,10n=20,求10m+n的值.15.已知am=3,am=8,则am+n=
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
一、【知识回顾】
探究
一、自学课本P141-142页,小组合作完成自学提示
探究二: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成立吗?__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从生活的有趣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
醒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要将a+a+a与a·a·a相混淆。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学案
1、探索这个问题,自然地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回顾并应用幂的意义,尝试求解。
复习的旧知识不只是为了导出新课,更是为学生构建本课知识提供支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内容与要达到的目标。板书设计 同底数幂的乘法
一、am·an=am+n(m、n都是正整数)系数 底数 指数
二、合并同类项 相加 不变 不变 同底数幂的乘法 相乘 不变 相加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一、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评价。
二、利用练习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
第三篇: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屠旭华(杭州市采荷中学教育集团)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解析
《整式的乘除》是七年级上册整式加减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后续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基础.整式的乘法运算包含单项式乘法、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和多项式乘法,它们最后都转化为单项式乘法.单项式的乘法又以幂的运算性质为基础,其基本形式为:aman,(am)n,(ab)m.因此,“整式的乘法”的内容和逻辑线索是: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乘法公式(特例)
由此可见,同底数幂的乘法是整式乘法的逻辑起点,是该章的起始课.作为章节起始课,承载着单元知识以及学习方法、路径的引领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从发现到验证,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过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这种方法在探究代数运算规律的时候经常用到.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路径后,学生就能运用类比的方法,自主地学习“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
基于教学内容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构建“先行组织者”,使学生明确本章的学习主线;
2.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探究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类比学习,明确本章的学习主线和学习同底数幂乘法的必要性.
2.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发现并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培养观察、发现、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法则的意义和适用条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体验化归思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有理数的运算,并已初步具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但用字母表示数来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使其具有一般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我们设计了从“特殊——一般”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
七年级学生对已有知识具备直接运用的能力,但思维具有局限性,尚缺乏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能力,如通过相反数把多项式进行整体转化,是学生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是十分重要又困难的数学思维,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本班学生基础比较好,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
1.整式的乘法运化归为三种最基本的幂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
2.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
四、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策略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运算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引出本章学习内容《整式的乘除》一是为本节课及本单元学习提供了知识准备和研究素材,二是为新知学习提供研究线索和研究方法.
策略2:“整体感悟”教学策略.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环节中,让学生构造乘法算式,通过小组合作对所得算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整体感悟整式乘法的基本类型.在学生猜想多项式乘法运算后,通过展开,使学生感受到整式的乘法都是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其基础是幂的三种运算,再一次让学生整体感悟幂的乘法运算类型.
策略3:“长程两段式”教学策略.在“幂的运算”这一单元中,从方法性结构来看,都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方法认识新知;从过程性结构来看,它们都需要经历“发现和猜想→验证和去伪→归纳与概括→应用与拓展”的知识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采取教学“结构”.这样,学生在“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以及后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策略4:“分层递进”教学策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法则意义、适用条件,突破运用法则计算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幂的运算难点,遵循循序渐进教学设计原则,在运用法则环节设计了“辨一辨”“做一做”“判一判”“练一练”“用一用”五个步骤.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作适当处理,突出本节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对“问题”设置、学生学习机会创设和学习反馈处理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运算,学习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学习的(学习路径)?整式运算,我们已学习了什么运算?你能否类比数的运算,猜想我们将要学习的整式哪种运算?
2.探究活动:下面有四个整式,从中任选两个构造乘法运算:、、、(1)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只需列式,不要求计算);
(2)试着将你写出的算式分类,你认为整式乘法有哪几种类型? 3.小组讨论单项式乘多项式和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步骤.
【设计意图】1.通过类比数的运算,引出本章学习内容;2.让学生整体感知整式乘法的类型,并体验到整式的乘法运算最后都是化归为幂的基本运算——aa、(a)和(ab),引出课题.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运用乘方的意义计算
(1)103×104 =()()= =10()(2)a3×a4=()()= =a()(3)10 m×10n=()()= =10()
2.通过对以上过程的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达这个规律吗?你能解释为什么am·an=am+n 吗?
3.回顾法则的探究过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诵读法则并思考:运用法则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法则的探究过程,在幂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展独立探索和交流对话,不但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方法.然后剖析法则,突出法则应用的条件.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辨一辨】
下列各式哪些是同底数幂的乘法?
mnmnm
【设计意图】辨析法则运用的条件.
2.【做一做】
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第(3)小题变式为 x · x5 · x9
【设计意图】熟练并能灵活运用法则,并将法则推广为三个及三个以上同底数幂乘法.
3.【判一判】
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1)a3 · a3= 2a3(2)a2 ·a3 = a6
(3)a · a6 = a6(4)78 ×(-7)3 = 711
归纳运用法则时应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设置4种典型错题,让学生辨析,达到以错纠错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则,优化算法,体验转化思想.
4.【做一做】
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突破底数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运算这一难点,优化底数为数或多项式两种情形算法,进一步体验化归思想,提高思维能力.
5.【用一用】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是指光经过一年所行的距离.光的速度大约是3×105 km/s,一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00光年,若取一年大约为3×107 秒,则这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同底数幂的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梳理小结,盘点收获
今天我们发现、归纳并运用了一个新的法则.
1.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2.我们是怎么发现和归纳这个法则的? 在运用法则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五)延伸思考,提升层次
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也是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的基础,它们的法则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自主探究.
(六)推荐作业,巩固拓展
1.必做题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配套作业本3.1(1).2.选做题
(1)已知am=2,an=3,求am+n的值
(2)已知2x+2=m,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2x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1题“必做题”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2题“选做题”是为学有余力同学设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指导教师(朱先东、曹建军、徐杰等)
第四篇:14.1.1同底数幂乘法教学反思doc
14.1.1同底数幂乘法 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乘方,已经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这为本课奠定了基础,但时间过长,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复习。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整式的乘除法是代数部分的基础,它为后面学习方程,函数做了准备。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规律(性质)的过程,然后理解其运算性质,并能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发言和练习来看,学生在探究其性质时,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符号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
本节课采取了导学案教学模式,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活动1中把课本内容设置成了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合作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全体参与,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不仅重过程而且重结果,重应用。课前我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不停地做出各种判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问在有疑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了这几点:(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3)法则逆用要灵活(4)指数不写是1。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这一性质,这一过程比较顺利,效果满意。学生在完成教材中的例
一、例二时,正确率较高。为了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也将同底数幂乘法、乘方运算以及整式加减集中运算经行辨析,学生基本上也能辨认清楚。在此基础上接着对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逆运用进行探索,以上的教学环节,实施流畅,效果满意。
回顾这一节课,这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进度把握的比较好,而且条理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很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后面的练习题的设计,缺乏新颖,没有难度的变化,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忘记了返回刚开始情景导入中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另外课堂语言要注意规范和简练。
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挖掘教材而延伸的知识点则要注意难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变式,要有梯度。立足基本目标,精讲多练,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再组织学生探索一些特殊题型和解题技巧。作为一名年轻的新老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进行反思。多学习教学理论,争取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
第五篇: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武康中学
马洁
1、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2、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3、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
4、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习、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思想上的),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上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