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
内容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本次研究提出了语文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的培养范围及培养策略。中直语文教师如果应用本次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 直觉思维 语感培养
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发现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吸收能力不强,他们的学习态度非常被动。这些中职教师这样形容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叫他们去学什么,他们才知道去学什么;不叫他们去学习,他们拿着文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使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必须在教学时开展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的培养。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的意义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迅速的理解一篇文章的章架结构,理解这篇文章蕴含的思想,这些学生理解语文文本就如同不假思索一般的迅速;而另一些学生阅读了语文文本以后,不能理解这篇语文文本的意思及表现手法,必须教师加以引导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就是语文直觉的差异性,那些语文直觉性强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套语文语感,他们凭直观的感受就能体会到语文文本要描述的意思。那么,有些语文教师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语文的直觉思维能力强,语文语感好的学生能够迅速的吸收语文知识,那么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语文语感是先天具备的,还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呢?”笔者认为,语文的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与学生的天赋有关,然而却也能够通过训练和培养形成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只要通过训练和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能具备一定的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的范围
1.语言的直觉性
谈到语言的直觉性,有些语文教师可能会提出什么叫语言的直觉性呢?以一名学生写的一句语病为例:“听了老师的报告,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部分学生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会觉得这句话没问题啊?它哪儿有问题了?语言直觉性比较好的学生阅读完这个句子,立刻会觉得这句话读得不通顺,细思之下,他们就会发现这句话存在缺少主语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不是平空产生的,这是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以后形成的一种能力。
2.语言的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性,是指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把文本的内容归纳得条理清新,描述事物的时候能够表达得主次分明。比如有些学生阅读了一篇文章以后,能够很快的叙述出这篇文章的要点及要表达的思想;而另一些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以后,要思考很久才能明白这篇文章要表达哪些内容,或者学生的领悟与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存在很大的偏差。这就是语言逻辑性的差异。
3.语言的整体性
语言的整体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说法。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些学生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其他的人会愿意聚精会神的听他说什么,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具有感染力强、说服力强的特点,人们会觉得这些学生非常“能说会道”;而另一些学生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显得词汇贫乏、词不达义,这就说明这些学生的语言表的整体性不强。学生的语言整体性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4.语言的艺术性
学生的语言艺术性越强,其鉴赏能力越强;反之,其鉴赏力越弱。比如部分中职的学生不愿意看网络小说,他们认为目前的网络小说思想性不强、章架结构随意、语言语病多,常看这类网络小说只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于是这类学生会挑选艺术性较强的经典名著阅读;另一些学生的鉴赏能力不强,他们不觉得网络小说与经典名著之间有哪些差异,这些学生常年看网络小说以后,语文应用能力不仅没有提高,还学会了一些错误的语言应用方法。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的方法
1.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语言知识
部分中直语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拥有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这种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又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的重要途径。
以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窦娥冤》为例,过去曾有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写到形容发愁时,只会写“皱着眉头”、“愁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由于学生的语言词汇不够丰富,因此学生的表达不具有感染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关汉卿是如何描写发愁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后,发现关汉卿用催人泪的是……断人肠的是……长则是……闷沉沉……这一系列排比句全方位的说明一个人发愁时的心情。关汉卿还应用“锦烂漫花枝横绣送”、“剔团?K月色挂妆楼”等来对比心中发愁的心情、应用“情怀冗冗”、“心缅悠悠”来形容心中焦急的心情。学生积累了这些词汇以后,以后遇到形容发愁的心情时,可以借用这些现有的词汇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学生亦可借用这些表达手法,即时应景创作出新的词汇,形容发愁的心情。
中职语文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就要引导学生阅读大文的语言文本,引导学生逐渐的积累语文知识。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语言问题
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那么学生在思考语文知识的时候,有时会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展现这种语言功底,这就是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的表现。部分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他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语言知识非常重要,可是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语言知识非常枯燥。特别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消极。这些教师要意识到,如果教师以抽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学生会觉得这些知识很无趣,从而不愿意学习;然而语文教师把语文游戏、语言文化与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会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
中职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就要用趣味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的吸收语言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感受文本内容
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用过于理性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把语文知识与丰富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师应用这种方法无法使学生与语文文本产生共鸣,学生便不愿意自主的学习语文知识,更不愿意自主的鉴赏语言文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本,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文本,与语文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部分中职语文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呢?笔者现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方法。有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舞台剧的形式表演《雷雨》这一出戏,这些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比如有一名学生饰演周朴园的时候,说到他认为朴园这个角色最重要的特质为虚伪。周朴园貌似在回忆的时候,好像很喜欢鲁侍萍的样子,但是他的感情仅仅只给虚拟的那个人,幻想中的鲁侍萍;如果鲁侍萍站在他眼前,构成他事业障碍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非常冷酷的对待鲁侍萍。从这名学生的描述可以看到,他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用引导学生实践的方法、写读后感的方法、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当学生学会用情感共鸣的方式来阅读语文文本的时候,学生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
四.总结:
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越强,语言语感越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吸收能力就会越强,其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就会越强,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本次研究提出了语文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的培养范围及培养策略。中直语文教师如果应用本次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
参考文献:
[1]林波.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06)
[2] 姚湘仁,杨步安,朱正标.布点教学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新方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3]熊成钢.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
[4]李宇明.语感简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06)
[5]李海林.论语感的心理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
(作者单位:福建寿宁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其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通过直觉思维的训练来培养语感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关于语感的众多定义中,绝大多数认为语感是人在理解语言时的较强的感受力,主要表现为听、读两项能力。笔者认为,实际上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在心理上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直觉性。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相传清代纪晓岚为乾隆皇帝题扇,题写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龙颜不悦。情急之下,纪晓岚援笔在扇上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在这里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冲破了某些羁绊,超越了某些限制,从而带来了创新意识,凭借直觉,通过对原有言语的创造性处理使这首千古流传的七绝诗变成了一首绝妙好词。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的这种直觉性的外在显现。“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①],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主体对语言的悟性。
2.同化性。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语意义再创造,既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而将语感仅仅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受力,则只强调了言语对象向主体进行信息输入,却未注重主体对言语对象的积极同化作用。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由语音与词义组成的语基,由词汇与语法组成的语构,由语基与语构的灵活运用所组成的语言执行功能即语用,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言语层级系统。语基服务于语构,语基与语构又服务于语用,只有语用才直接与语感发生作用。如茶杯上“也可以清心”的字样,人们读出这五个字的音并理解其字面意义,这是语基。这五个字(词)可以组成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词语,并按语法规则构成动宾结构或主谓结构的句子,这是语构。由语基与语构的自由灵活搭配即具体的语言运用,可以使上述五个字组成五个句子: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主体只有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具体的语用层面才会获得由这五个字灵活组成的五个句子的不同意义,形成语感。由语基而语构再到语用的言语同化过程,实际上是逻辑化过程。而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虽然涵盖了语基与语构的内容,但已不是简单重现逻辑化过程,而是逻辑化过程的积淀与潜伏,通常以直觉同化形式出现。因而,只有语用层面上的言语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语过程,才会产生较强的语感。[!--empirenews.page--] 3.整体性。因为语感是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已经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所以,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语素意义与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和。这种言语意义总和,实在是无法机械地割裂,它只不过是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具体与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层积淀而已。
4.情感性。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简单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迅速的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真善美和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同构,将会使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反之,则与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异构,使主体的情感体验变得扭曲失衡,无法共鸣。
语言大师萨丕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直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非逻辑化的思想升华,“直觉是对于真理的不言自明的认识”(莱布尼茨语),是无需经过具体分析、严密推理与逻辑论证而以猜测、想象、领悟等感性形式去直接认识与把握客观对象的思维。直觉思维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虽然在进行直觉思维时,一般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感性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简单的经验感性,而是经过理性认识与逻辑思维反复运动后所形成的更高级的感性,其光辉掩盖了理性与逻辑的棱角。其次,是在意识边缘活动的持续性。当有关问题进入大脑后,自由联想或思维总是持续不断活动于这些问题的意识边缘,一旦有某种媒介触发,大脑就进入最佳状态,原有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连结起来,形成新联系,从而把握认识对象。第三,是变异的表现形态,直觉思维往往不采用分析、概括、综合、推理等正常思维形态,而表现为灵感、猜想、预见、期待与体悟等变异的思维形态。
语感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语感与思维的双向关系、语感过程与直觉思维的联系这两个方面作粗线条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在未获得语言表达即未转换为外部言语之前,在大脑里表现为内部言语,其对象棗思想是处于混沌无序的状态之中,恰如索绪尔所言:“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②]作为内部言语的思维,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各个要素互相渗透,未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界限分明的单位,而且所反映的各种内容互相交织缠结在一起,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思想,从而显现出不可离散性与非线性的表征。因此,内部言语即思维,处于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的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思维受到某种媒介触发而获得语言表达,就会出现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语言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作家的神来之笔,演说家的即兴讲演,常常不过是在瞬间自由地展开与释放他们浓缩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未转化为外部言语之前的思维,基本上是处于直觉状态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瞬间负载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条件,通过增大教学信息密度,使学生建立新的语言次序。而语言又是表达思维结果的,是对思维的内容即思想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编码。作为语言表达的形式,外部言语映现着作为思维的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断裂则意味着内部言语的错位或盲点的出现。外部言语要将混沌无序的思想迅速分解并转化为次序井然、界限分明的言语链条,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得最多的言语信息,从而形成语感迁移。这种语感迁移,具体表现为言语形式的迁移,言语意义的迁移,言语形式与言语意义之间的相互迁移这三种形式,更多的情况是这三者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语感迁移。[③]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形成语感迁移的机制称为“语言习得机制”,它是存在于人脑中,来自遗传而又为人类所独有的。儿童在接触语言的具体过程中,借助这种机制获得灵敏的语言直觉,能自然而然地进行言语实践。因而,无论是思维过程,还是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都是直觉思维活动异常积极的过程。语感属于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根本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然而,一般的认识也就停留在此,而语感却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到了感性、具体的层面。但这又不是简单回归,而是在理性、抽象基础上经过飞跃之后所实现的理性直觉与抽象直觉,理性、抽象退居到言语现象的幕后,沉降到言语现象的最深处,并转化为潜隐在言语直觉之后的内驱力。从语感的这一特殊过程来看,它恰好体现了直觉思维的首要特征?/FONT>—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称直觉为“认识自然本质的高于推理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对此进行逻辑分析,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empirenews.page--] 由此可见,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抓住了直觉思维训练则又是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主体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④]。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⑤]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对语文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主体在处理当前问题时所需要的已经内化的经验、知识,美国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称之为“内在模式”。他说:“人的思想上有这样的一些理论和模式,它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有什么知觉;甚至决定我们有多少知觉„„知觉是我们把假设加在收到的信息上的结果,而产生这种假设的内在模式是一种省劳力的手段,使我们避免逐项处理感性信息这样的繁杂工作。”[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使主体已经内化的经验、知识(或“内在模式”)在直觉思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离不开调动记忆这种手段。无论直觉的形式多么变化多端,也无论直觉的内容如何丰富多样,而其心理素材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主体原先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并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在直觉产生的心理机制中,记忆的检索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得(learnin g)。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⑦]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在对普通话语音材料的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有的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empirenews.page--] 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⑧]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们未对这种民族化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是简单斥之为“死记硬背”,弃置一旁。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2.强化语言训练,突出语言学得。
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的,母语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⑨]。因此,语言学得与语言训练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学以致用,在语言学得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训,指教师的训导与启迪,练,是学生的练习与操练。训练是教师正确指导下的科学练习,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双向关系。
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律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著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为讲而讲。“串讲”以层层剥笋的形式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为孤立零碎的文字符号与失去意义联系的单个词语,“讲析”用所谓的条分缕析的方法将浑然一体的作品割裂为抽象干瘪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同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empirenews.page--]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有的人将训视为所谓“启发式的问”。无思维训练深度的“是非问”和在提问之前“保证”学生答不上来的“刁难问”,是无益于学生的语言练习的。提问不应存在什么固定模式,只有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这才是启发性提问教学原则的精髓所在。而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时时问、事事问、字字问、句句问、段段问、篇篇问,为问而问,并形成了由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什么?”“为什么?”拼凑起来的问的操作模式,问得学生晕头转向、坐卧不安,完全步入了问的误区。
上述偏离训示规律的“讲”、“启发式的问”,是未认清我们母语的特性所致。汉语不同于西洋的“法治”的语言,是一种“人治”的语言(王力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其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形成不依靠形态的变化,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因而,母语学得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语言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殆难指陈以言也”(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所谓“神遇”、“意会”,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2.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里将虎山水库的水比喻为“黄锦”“细纱”,像虬龙“回到了故居”,又将它比拟为人,是“躲在瑰丽的黄锦底下”;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运用了比喻、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鲁迅《药》描写康大叔突然闯进华老栓的茶馆时所嚷道的一段话: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单纯停留在字面认读上,一般的读者都能理解其语表意义。“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是名词作谓语的句子,按照语法规则是病句。但我们一旦联想到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凶狠贪婪、缺少教养与粗俗不堪,便立即觉得这病句不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病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康大叔的性格特征,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empirenews.page--] 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所以,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须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注:①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71页,科学出版社,1980。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57页,商务印书馆,1980。③参阅李海林《论语感的心理特征》,《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1)。④转引自任樟辉、郭安善《数学直觉思维新探》,《中学教学·数学》,1990(1)。⑤转引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1)。⑥转引自杨春鼎《直觉、表象与思维》,7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⑦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21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⑧(清)唐彪:《家塾教学法》,92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⑨李宇明:《语感简论》,《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2)。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语感的含义,探索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笔者提出应从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和积淀语文知识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语感 生活体验 言语实践
语文知识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一、为什么培养语感
(一)语感的定义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必须先弄清语感为何物?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1]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2]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3]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4]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就是语感。”[5]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主动地学习探究。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后的阅读中,学
生就可以用这些已有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去感知理解。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更趋于完善。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的积累和激发,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加思索地表情达意,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丰富情感等因素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
二、怎么样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有三个基本途径——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积淀语文知识。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一)、挖掘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6]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7]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山寨》一课中写道“看着飘起的炊烟,好像离山寨不远。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多亏小狗几声汪汪,才把课人寰到门前!”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炊烟”,不曾亲眼见过“青藤垂挂屋檐、林遮树掩的情景”,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山路曲折蜿蜒绵长”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如: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美丽的武夷山》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造型奇特、玉柱、火把、鲜花、竹笋”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武夷山山峰奇特美丽”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武夷山的小游客们,你们现在来到了武夷山脚下,看!造型奇特的山峰从我们眼前滑过,它们
都想什么?”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现武夷山真实的山峰,并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尽情的诉说着山峰奇特的造型——“我觉得山峰像„„”。教师并及时引导把“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句后的“。”改换成“„„”。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已经到了武夷山,正在感受着武夷山山峰奇特的造型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呢?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二)、加强言语实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先,入情明理的。例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8]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9]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0]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即做批注。速读使语感敏锐。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6
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笔者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积淀语文知识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11]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12]
结束语: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3]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4]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5]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7]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
[8]朱熹,《朱子语录》。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7页。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而对文章的独特体验是学生读好文章的基石。朗读也是学生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
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节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幻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在揣摩中培养语感
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二泉映月》中“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沉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倾吐”一词,让学生朗读品味,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在演奏,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同样,课文结尾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痛苦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文中的四个“爱”字是阿炳感情的升华,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如《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云雀的心愿》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教学冰心先生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让学生去读冰心先生写的《小橘灯》《寄小读者》等。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互相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在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阅读训练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积累、应用等各种方法不断锤炼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能力,逐渐将语言文字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三中)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什么是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语言产生感知和感受的心理行为能力。中学生要学习语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语感而获得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语感的培养,语言的学习才能得到长足的深化和升华。
在语文学习中如果能够具备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一种特别好的心理倾向。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感受字词意蕴,奠定语言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感受往往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完成的。这是因为语言符号的特点决定了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已由最初对“共同性”的识记认知,发展到了对“个体性”的理解感悟阶段。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是有差别的。语言是按照一定法规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的语词和语义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而言语则是侧重实用性的,就情境的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言语的语词和语义关系常常是变化不定的,这就使得语言运用具有了“任意性”的特点。
再从对语言理解的角度来讲,我们根据语法规则来理解所获得的意义往往是对语言“共同性”的认知,而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者、写作者却常常为了传达某种特殊的意义、内涵的心理、别样的情绪,总是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固有的规则,于是语言便有了千姿百态的“个性”。对此,古人的见解颇多:例如陆机的“文外曲致”,刘勰的“情在词外”,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的“味在咸酸之外”,都异曲同工地对“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的要求表达得十分清楚。所以,只有“个性化”的言语,才能使表达变更精彩,更深邃。
面对“个性化”语言组成的作品,学生该如何阅读,怎样领悟?难题一个个摆在眼前,如何解决?只能从培养语感的基础做起。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素材,辅之以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日益增多。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语言时,可能初见很茫然,二见还不明白,但是反复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时,就一定豁然开朗,了然于心。对语言的学习,永远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只有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日积月累,才能有语感的初步形成。
二、激发想象联想,获得生动感受
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当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时,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特点。”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形象世界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样描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用“袅娜”一词写荷花的丰姿,就不能单单理解为“柔软细长”,而应当借助知识经验与生活积累,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呈现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苗条体态,公园里迎风摇摆的杨柳细枝,神话中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只有让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自然而然地渗透到阅读体验中来,才能使学生领会其内涵,体验其情味,对语言的感受也就随之变得具体、生动、真切了。
阅读时,对语言意象形成感知的速度快慢与否、完整程度,标志着一个人对语言感受能力的高下。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一个个语言符号构成的作品语词迅速唤起,进而在头脑中组合成相对准确的、形象鲜明的、情境逼真的新意象。但中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发挥,极大地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因而妨碍了他们对语言感受力的发展。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意象积累,主要的途径还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三、加强诵读感悟,夯实语感体会
感情只有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
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大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它们是课堂教学运用的“法宝”,可以用来作为语感训练的材料。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诵读过程,每一位有感情的读者都可以通过有表情、有节奏、有感受地反复诵读,掀起内心情感的惊涛巨澜,不由自主地让自己跟随作者的笔触爱他所爱,恨他所恨,入境入情,最终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例如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作者用了“嚷”、“抢”、“扯”、“裹”、“塞”、“抓”、“捏”、“哼”等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语,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呼之欲出,这份情感跃然纸上。如果在读每一篇文章时,都能养成反复揣摩、仔细推敲的好习惯,那么,对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定然大有裨益。
朗读可以帮助我们在体味作者情感的同时与之共鸣。背诵,可能帮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丰富阅历。前人言,“《文选》烂,秀才半”。多少语言大师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不都是因为他们“腹有诗书”吗?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诵读过的文章多了,烂熟于心的作品多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晓悟别人的遣词造句,进而使自己的遣词造句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心应手起来了。
总之,语感既是奠定语言基础、丰富生活体验、培养思想情趣和进行文学欣赏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培养学生语感,语文学习将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白银区银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