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大全]
小学学困生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县教育局提出的完善义务段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教措施要求,切实提高我校“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困难生”学习环境,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思想。
二、学困生的界定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与其同年龄的大部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予以补偿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低下或行为习惯偏差。
我校学困生一般分为三类:(1)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这类学生存在智力障碍或身体残疾,虽经努力,成绩依然低下,但每班人数极少或没有。(2)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指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是学困生的主体,具有较大潜能。(3)行为习惯偏差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存在较大问题,影响班级正常课堂教学。后两类学生是转化的重点。
三、帮教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1、“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根据我校对“学困生”的界定,由教导处统一设计,班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任课老师对各类学困生进行成因分析(包括思想状况、1
原有水平、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由年级组按类别进行归类,心理辅导室建立各年级“学困生”成长跟踪档案。
2、营造温馨人际环境
推进“温馨教室”创建,坚持以班主任老师为主体,各科老师协同的团队帮教模式,关注学困生,关心学困生,鼓励他们参加班级活动,不孤立“学困生”,重点做好与学困生的交流沟通、家访工作,保证家校合力,教育同步。各班主任做好典型案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工作并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手册》。
3、加强学习辅导和管理
备课有层次。教案设计中体现针对“学困生”的内容与问题。上课有参与。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适当降低难度,调控节奏,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融入课堂。
作业有坡度。加强作业的有效管理,减少数量,注重“X+1”(X道基础题,1道提高选做题)分层设计,勤诊断,勤反馈,勤面批,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辅导有策略。课内、课外辅导有机结合,注重学法指导和知识结构梳理。
评价有激励。善于捕捉“学困生”点点滴滴的闪光点,注重学习过程的激励评价,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4、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做好“学困生”的心理疏导,以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排除不良情绪;做好“学困生”档案跟踪和
个案研究工作;做好和教师在教育方式上的沟通工作,把握规律,开展转化辅导。
四、检查总结
学期末各科任老师针对自己的帮教措施,对所帮教的学生结果做出全面分析,并为下一年的帮教措施提供材料。
2012.9
第二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营合小学六年级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教育和帮扶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使其得到转化。
二、具体做法
㈠建立制度,明确职责。
根据上级有关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在原有的培优扶差档案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和帮扶学困生工作制度。
1、领导小组
组长:兰万荣
副组长:吴亚丽
成员:吴青张才才韦光顺徐进杨丽兰李林
王鹏王磊
2、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花名册。
3、制定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帮扶制度。
对已确认的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包人头;做到明确转化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4、强化跟踪流程管理。
对于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的转化工作,要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建立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转化情况记载簿,建立学困生流程管理记录,对其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鼓励与引导,扬长避短,防微杜渐。
㈡注重方法,开展活动。
在转化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工作中,帮扶教师要注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教师要真心爱护,要与之“心连心”,交朋友。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坚持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切忌歧视、放弃。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
1、因材施教,重视学习辅导。
在转化学困生、贫困生、智力障碍生工作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分类教育,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用生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吸引他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高、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表扬”,特殊照顾“学困生”,并根据需要经常给他们开小灶,缺钙补钙,缺铁补铁,着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2、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开展学生互助活动。
良好的班集体,和谐的学习环境,往往对他们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各班级要以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一些帮扶对子和帮扶小组,努力形成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确保他们能得到及
时而真诚的帮助,使他们能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获得成功,不断增强自信。
3、发现闪光点,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
第三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教育和帮扶“学困生”“问题学生”,使其得到转化。
二、具体做法
㈠建立制度,明确职责。
根据上级有关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在原有的培优扶差档案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和帮扶学困生工作制度。
1、领导小组
组长:王春志
副组长:仇明生
成员:王志国 薛玉峰 杨文军 曾祥利 李亚琴 各班主任。
2、建立“学困生” “问题学生”个人档案。
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认真排查“学困生”、“问题学生”现状,按学习、行为规范等状况排查分类,建立个人档案。
3、制定“学困生”、“问题学生”结对帮扶制度。
对已确认的“学困生”、“问题学生”,各班分类组织安排结对帮扶,实行承包责任制,行政人员包班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包人头;做到明确转化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4、强化跟踪流程管理。
对于“学困生”、“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各班级要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建立“学困生”、“问题学生”转化情况记载簿,建立学困生流程管理记录,对其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鼓励与引导,扬长避短,防微杜渐。
㈡注重方法,开展活动。
在转化“学困生”、“问题学生”工作中,帮扶教师要注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困生”、“问题学生”,教师要真心爱护,要与之“心连心”,交朋友。充分尊重“学困生”、“问题学生”的人格,坚持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切忌歧视、放弃。对“学困生”、“问题学生”要求教师念好“三字经”,即:立足于“鼓”,着眼于“拉”,着手于“帮”,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困生”的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
1、因材施教,重视学习辅导。
在转化“学困生”、“问题学生”工作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对“学困生”、“问题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用生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吸引“学困生”、“问题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高、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
表扬”,特殊照顾“学困生”,并根据需要经常给他们开小灶,缺钙补钙,缺铁补铁,着力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和成绩。
2、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开展学生互助活动。
良好的班集体,和谐的学习环境,往往对“学困生”、“问题学生”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各班级要以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一些帮扶对子和帮扶小组,努力形成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减轻“学困生”、“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确保“学困生”、“问题学生”能得到及时而真诚的帮助,使他们能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获得成功,不断增强自信。
3、发现闪光点,让“学困生”、“问题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困生”、“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坚持“五个一点”,即:多一点爱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点拨,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思想交流。根据我校实施成功教育的经验,在转化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分阶段的要求,对“学困生”、“问题学生”中进步快,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者要及时表扬鼓励,期中阶段,评选“班级十星”,让“学困生”、“问题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困生深信人人都是成功者,尝试成功的喜悦,让更多的“学困生”、“问题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学期末,对“学困生”、“问题学生”成绩提高较快的评为“学业进步奖”,对思想品德进步较大的评为“品德进步奖”,予以表彰。
4、发挥家校联系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在转化“学困生”、“问题学生”工作中,继续推行我校过去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每月发放一次“家校联系卡”,实现学生校内外教育协调一致,帮扶教师要每月通过家校联系卡,向家长通报“学困生”、“问题学生”学习情况及思想品德表现情况,以便双方配合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教师家访、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加强与“学困生”、“问题学生”家长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
㈢交流总结,评比考核。
首先,建立“学困生”、“问题学生”转化研讨制度。学校将每月召开一次教育和转化“学困生”、“问题学生”的交流会,及时掌握各班级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及时交流推广,将学困生转化工作纳入教师考核方案中,与教师的考核挂钩,与教师的评优和职称评定挂钩,对转化“学困生”、“问题学生”工作实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转化成效差、辍学率高的班级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实保证教育和转化学困生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张百湾中学2011年3月
第四篇: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
思小文〔2021〕34号
重庆市合川区思居完全小学
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
一、工作目标
长期以来,学困生教育一直是我校教育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常常困扰着很多教师,甚至让许多的年轻老师束手无策,但补差工作却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和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帮教实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二、工作思路
全程关注学困生的思想动态,严格把好学困生辅导关,班主任合理协调好各科的帮教对象,坚持因材施教,并由各学科帮教教师负责对各学科的学困生逐步建立跟踪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学困生的信息,适时采取辅导和转差措施,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三、工作要求 及措施
1.学期初班主任老师要会同任科老师确定帮教对象,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心理障碍型的,重在端正态度或治疗心理疾患,相应方式为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对意志薄弱型的,重在意志锻炼;知识断层型的,重在接上知识链。汇总后上报教导处备案。
2、教师认真制订各科帮教计划,每位任课教师帮扶学困生名额。
3.精心准备帮教内容,每次帮教有详实的帮教记录,保证每次的帮教质量。同班级或同办公室的老师要经常交流帮教心得,共同提高。
4.定期对帮教的学生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帮教情况,帮教教师要做好成效的记录。教导处还将不定期对帮教情况实施督查。
5.定期做好家访,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并作好记录。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变化,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正面鼓励,侧面教育。各班级采取激励措施,对学困生给以适当奖励。哪怕发现学困生身上一点闪光之处,即予以表扬,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点进步,即予以鼓励,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处创新,即予以赞美,做到表扬多于批评,做到正面鼓励为主,侧面教育为辅。学困生,更多的是要在爱心呵护下成长。
重庆市合川区思居完全小学
2021年9月1日、重庆市合川区思居完全小学
2021年9月1日印发
第五篇:困难学生帮扶情况
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总结
一、通过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成绩、与辅导员老师沟通确定需帮扶
学生名单
二、课堂之外经常与需帮扶学生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沟通,具
体做法如下:
1.了解其以往学习经历、学习兴趣
2.询问家庭背景以及家庭对其四年本科学习的期望值 3.了解其将来学习的规划和职业规划 4.协助其制定合理学习目标与近阶段学习目标 5.针对性指导其具体学习方法
6.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给予参考性建议 ②帮助其联系优秀毕业生、③帮助其联系往届已离校优秀学生(或在国外学习或已经参加工作)
三、课堂上给予学生特殊的关注
1.及时观察学生课堂状态
2.备课时适当考虑后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 3.提问需帮扶学生问题时,合理把握问题难度
4.组织各种课堂活动,督促其参与活动,旨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度
四、在批改作业环节 1.给予其更加详尽的评语
2.并不直接帮其修改错误,要求其在看到批改评语的基础上,向老师或同班同寝室同学请教,自己修改错误后再一次提交作业。目的为督促其发现问题并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
3.该学生修改错误后,再一次提交作业,经检查后,如大部分错误已经改正,则给予该生一个更高的作业分数。目的为增强学习自信心与加大其学习动力。
五、在辅导过程中与辅导员老师及时沟通,动态了解该班需帮扶学
生名单与学习状态的变化。
六、在考试前了解学生复习状况,并给予其需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