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仔猪球虫病防治措施思考探讨
仔猪等孢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寄生在哺乳期及新近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给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通过对山西省县4个乡镇的仔猪球虫病病料抽样,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虫卵的检查实验。发现仔猪球虫病的感染体广泛存在,感染率高达177(300);在环境因素致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的总
结、使用的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全县养殖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探索与思考,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对科学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科学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实验,才有科学的结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我结合在山西省县畜牧兽医中心站多年的工作实践进行研究认为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isosparasuis)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哺乳期及新近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原虫病。其主要病源是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表现为出生后第二周(有时候是第三周)发生非出血性的黄色至白色腹泻。临床症状并无特别之处,受害仔猪并不中止吮乳,死亡率很低。然而仔猪球虫病常常会伴发一些继发性疾病(比如由细菌引起的疾病)。造成仔猪的死亡率升高。新生仔猪的球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任何养猪场中均可能发生,使受害仔猪的生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健康仔猪。目前,在治疗药物不多的情况下,仔猪球虫病的控制和预防必须依靠综合采取卫生措施和治疗措施。
深入调查时科学措施的关键环节这是我在兽医门诊遇到的典型病例:(1)询问资料:2011年3月上旬笔者所在的镇养猪专业户王某,从附近的农户购入50-80日龄、体重15-20千克仔猪208头,分成12间拦舍饲养。进栏舍时注射了猪瘟疫苗,饲料是以市售的配合料为主,中午另加喂适合的青料。4月2日,一栏舍17头仔猪突然拉稀,不久12间栏舍的仔猪大部分腹泻。当地的兽医怀疑是饲料引起消化不良症,采用改变饲料,少吃多餐,肌注多西环素等综合疗法,没有疗效。又怀疑是病毒性腹泻,对症治疗后,病情没有的带有效控制,发越发严重,部分猪粪中有血液和黏液,并有6头死亡。4月12日,笔者所在部门接治,现场所见,猪舍光线不足,不通风,猪舍四周水沟不通,猪舍南北走向,舍内地面潮湿,残留粪便较多,舍内饲养密度拥挤,为0.2-0.25平方米/头。(2)临床症状:发病初期,仅发现少数仔猪腹泻,粪便呈糊状,棕黄色或棕褐色;精神沉郁,食欲略有减少,体温,呼吸,均正常。几天后,大部分仔猪排出黄白或污黑色粘性糊状稀粪;精神怠倦,有的喜卧,食欲大减,有的仅吃几口,爱喝污水;皮肤苍白,明显贫血。随着病程的发展,有的出现大便失禁,频频排出带血的稀粪,恶臭味并污染猪体的后躯,肛门周边红肿,并有努责现象。(3)剖解变化:门诊剖解了6头病死猪,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尸体消瘦,苍白。主要病变见于小肠、盲肠、结肠,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表面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内容物稀薄,混有血液和黏液,呈暗红色;肠壁呈水肿状肥厚,肠系膜水肿或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肛门多松弛,其他器官无特征性病变。(4)实验室检查:采集病猪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集虫镜检和刮去病变肠黏膜涂片300倍镜下检查卵囊。
科学实验表明,此病例被确诊为猪的球虫病。我对此科学思考,有针对性的探索,提出科学的治疗措施。首先要在立即对猪舍和环境消毒,保持栏舍清洁卫生,供应新鲜饮水,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饲料的同时,根据病情不同程度,进行药物治疗。其次,对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仔猪与病猪隔离开。采用球痢停(青岛宝依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拌饲料服预防,连用5天。治疗结果有效,用药3天后病情后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食欲恢复,粪便变软未见有血液;用药5天后基本痊愈;用药7天后痊愈。20天后随机抽检15头仔猪的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集虫镜检,没有发现球虫卵囊、裂殖体和裂殖子等。
我结合门诊遇到的病例和所做的调查,在调查结果分析和养殖户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减少仔猪感染率,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由此我思考: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认真执行仔猪的饲养管理制度,可以防止未感染仔猪的感染;也可以使感染仔猪得到好的哺育,加快病的痊愈。特别对外来仔猪进行隔离饲养一个月,并进行检疫。二是要建立驱虫防疫制度,定期进行驱虫预防,是预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调查发现,养殖户对预防驱虫的观点很淡漠,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更没有建立什么驱虫制度。这也是造成球虫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养殖户中普遍缺乏对预防寄生虫病的观念,这需要大力进行宣传、科技服务。使养殖户建立起科学的防疫管理制度是兽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要产房卫生管理制度。结合“全进全出”制度,用高压、热水冲洗产房地面及用具;采用喷灯等器械灼烧、消毒;四是要粪便管理,对粪便一定要按照环境卫生学的要求进行处理。五是要科学的药物预防,通常还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化学预防药物,(如断奶料同时添加土霉素不仅能防止一些细菌性的拉稀,而且增重非常明显。
县养猪业方兴未艾,应当将猪球虫病的防治提到猪场管理的议事日程中,不然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球虫病很难根治,而用于防治的药物并不多,只有在管理措施和药物防治相结合,才能控制该病,减少生产损失。使山区养猪业健康发展。
第二篇: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
冬春季节气温多变,如猪舍内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管理不当,保温不善,长途运输等,则极易引发仔猪副伤寒的发生。仔猪患副伤寒在临床上常可分急性和慢性两型。
1、急性型:
见于断奶不久的仔猪。病猪突然发病出现食欲不振或不食、体温升高(4 1度以上)、腹部收缩、弓背、呕吐、腹泻、其粪恶臭等现象。病程一般为2-4天,若治疗不当,个别病猪出现症状后一天内会死亡。该病3-5天内可波及全群,病死率高。
2、慢性型:
与猪瘟症状极其相似,其表现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病猪体温40度左右。伴随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寒战、喜扎窝、有眼屎、腹泻等症状,粪便呈淡黄色、黄褐色、淡绿色不等,伴有恶臭气味,腹泻久之变排便失禁。个别猪还会出现湿疹状丘疹,其耳尖、嘴端等末端皮肤暗紫,后肢无力等现象。病程往往持续半个月以上或持续更长时间,患病猪由于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或衰竭而死。
预防措施:
一是仔猪圈舍注意保暖,保持清洁干燥。食槽要干净,及时清粪。
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补料,仔猪断奶分群时,不要换舍。三是仔猪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
治疗预防措施:
1:仔猪使用“金肽源”饮水试料,加强抵抗力免疫力。
2:使用“抗菌肽一号”、“氟苯尼考”治疗细菌性疾病
二、仔猪副伤寒病的防治
1、在饲养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以预防为主,保持饲料、饮水及圈舍的清洁卫生。
2、此类沙门氏菌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低,清洁环境卫生时使用化学消毒剂就能将其杀死。
3、因为该病呈散发性,仔猪因饲养不当导致免疫力下降时候容易感染地方流行性疾病。
第三篇: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
郑秋明
浙江省嵊州灯塔种猪公司
地址: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 邮编:312452
摘要:仔猪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急、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在规模化猪场的工作实践中,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如下总结。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为了提高养猪的整体优化效益,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控制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白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多见。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内粘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日龄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天。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100%。该病发生率急,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有凝乳小块,很快消瘦,最后脱水而亡。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等情况下多发生,且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类疾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以排出浅红色或褐红色稀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的仔猪发生较多,呈血性下痢。1.1.3、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1.2、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1.2.1、仔猪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生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以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繁殖而达到致病水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25℃以上饲养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移动,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的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2、饲养管理性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其次饲料污染,营养不均匀都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从而发生腹泻。
1.2.3、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猪分离,合群,食物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生发育迟缓。
2、仔猪腹泻的鉴别
2.1、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白痢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红痢粪便为红色或红褐色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内含凝乳状小片,有腥臭味;猪副伤寒腹泻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多含有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粘稠,后变成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状块,有呕吐运动僵硬;猪轮状病毒病腹泻的粪便以黄色、白色到黑色;猪传染性胃肠炎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
2.2、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通过剖检肠系膜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绀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样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淤血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样坏死者为球虫病。
2.3、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仔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1-3日发生的腹泻可能是大肠杆菌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3、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3.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3.1.1、病毒性腹泻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采取用免疫母猪,使仔猪吃母乳而产生被动免疫。对患病仔猪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投服止泻剂适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另外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加强消毒,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料管理,一般都会收到良好效果。
3.1.2、细菌性腹泻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的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一些抗菌药物,如土霉素长效注射液、恩诺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如果单独用药效果不是很明显,可采取一些联合用药,如肠炎净—青霉素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氟本尼考—地塞米松等。同窝中有一头发病,应全窝同治。在发病中期,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应及时补充体液。可选用2%的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在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适量抗菌药物,让其自由采食饮水并加强护理。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并注意防寒保温,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给仔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3.1.3、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发生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后1周进行驱虫,后背、空怀母猪每年驱虫3—4次,30—70日龄的仔猪应驱虫1—2次。经常清扫猪舍,保持干燥通风,将粪便集中到粪便池发酵消毒。
3.2、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料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要注意及早哺喂初乳和防寒保暖,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并有助于消化吸收,提供大量清洁卫生的饮水,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刺激,同事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预防免疫等,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4、总结
对于仔猪腹泻应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应根据仔猪的生理特性经行科学饲养管理,抓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细心护理,减少应激刺激,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疾病的发生,要详细分析原因,根据疾病的发生特性鉴别该类疾病,及时对症治疗,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充体液等综合性措施,实践证明这些防治措施对于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216 【2】 韩俊文.养猪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9,146-149
【3】 徐翠红.胡桂霞,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2:60-62
【4】 罗应良.杨玉山.李志敏.仔猪腹泻综合征的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1:60-63 【5】 姚慧俊.仔猪腹泻综合症的防治措施,畜牧与饲料学,2009,4:101-102
【6】 董彝.实用猪病临床类症鉴别.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25-454
第四篇:兔球虫病的诊断及消灭措施
兔球虫病的诊断及消灭措施
中国养殖网 2012-09-05 13:50:31 农博网 浏览:314次 评论(0)字号:【大 中 小】
兔球虫病是兔业养殖中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病兔死亡率高达8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温暖、潮湿、多雨季节,南方4~6月,北方7~9月最易流行。断奶至2月龄的幼兔最易感,成年兔感染常为隐性。兔常因吞食球虫孢子化卵囊通过消化道感染,潜伏期2天至数周。
分类与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型、急型和慢型。①最急型。多发于2~3月龄幼兔,病兔常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头向后仰,有的死前惨叫。②急型。多发于20~60日龄幼兔,病兔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腹围增大,结膜苍白,后期多呈神经症状,角弓反张,衰竭而死。病程3~6天。③慢性:多发于成年兔,病兔排出灰白色胶样粘液将粪球粘连在一起,粪便腥臭。病兔消瘦、食欲不振。病程1周到数月,最后衰竭而死。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治疗兔球虫病的小偏方,供养兔爱好者参考。
方法:阴雨天常喂洋葱、大蒜、韭菜、海带丝等可预防。用于治疗时中药较西药好,且无副作用。常山、柴胡、甘草各150克,混合研成粉未,每只视其大小服药1.5~3.0克,每天2次,连服5~7天。
下面在多介绍些防治措施:
1.要搞好兔场的清洁卫生。每天清除兔笼及运动场地积粪,将其堆放到固定地方发酵处理,防止粪便污染饲料、饮水、饲槽、饮水器,草架要固定在笼外,高出兔笼底板,以减少感染球虫卵囊的机会。
2.要分群隔离饲养。对幼兔和成年兔分开饲养。因大兔一般对球虫有一定的抵抗力,即使感染了球虫也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其粪便中带有大量卵囊;而小兔抵抗力差,极易感染发病,所以哺乳免除哺乳期外必须与母兔分箱饲养。病兔和病愈的兔是传染的主要来源,必须与健康兔隔离饲养。
3.要定期消毒灭菌。笼舍可用火焰或20%的新鲜石灰水或5%漂白粉溶液消毒杀菌;食槽、饮水器可用高温煮沸杀灭球虫卵囊。
4.对病兔要采用药物防治。①稀碘溶液。母兔从怀孕25天起到产仔后5天止,每天每兔喂0.01%稀碘溶液100ml,停药5天后,再改用0.02%稀碘溶液连喂15天,每天200ml。断奶仔兔自断奶之日起,每天服用0.01%稀碘溶液50ml,连服10天,停药5天后,再改用0.02%碘液喂15天(70~100ml)。稀碘溶液要现配现用,可拌入稀精饲料中喂给。②氯苯胍。预防量以0.015%浓度拌入饲
料中(即10kg精料拌入1.5g),治疗量为每10kg精饲料拌入3g,断奶仔兔连喂1个月,基本可平安渡过危险期。③兔球灵。按0.1%的比例拌入饲料中,让兔自由觅食,连喂2~3个星期,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兔球虫病。④取干白头翁全草30g,先投入100ml的清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用文火煎熬至50ml左右服用(不可放置过久)。每只兔每次口服3~5ml,每日服1次,连服3天。
第五篇:2011防治措施
大新庄中学预防近视、龋齿、肥胖、营养不良等问题的
防治措施
一、指导思想
树立“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观念”的思想,切实贯彻执行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提高全校师生健康水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二、工作计划
1、成立常见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
2、建立健全各种卫生管理制度是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的有利保证。
3、做好常见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4、加强对学生进行常见病如近视、营养不良、肥胖、龋齿等问题的预防治疗。
三、目标措施
(一)预防近视眼
1、目标:力争将近视眼新发病率控制在3%;
2、措施:
⑴、注意学生的用眼卫生习惯,读书写字时要养成“离书本一尺、离笔尖一寸、胸离桌一拳”的良好读写姿势,每次连续看书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⑵、注意采光照明,不在阳光直射下或暗淡的灯光下看书,不在走路时或乘车时看书。
⑶、注意合理营养,教育学生不挑食、偏食。
⑷、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制。
(二)预防龋齿
1、目标:将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以内,填充率达65%以上。
2、措施:
⑴、健康教育:将学生口腔保健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向学生传授龋齿病与牙周病的危害,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采取干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⑵、提高学生的有效刷牙率,达90%以上。⑶、推广使用保健牙刷,达80%以上。⑷、推广使用含氟牙膏以氟离子投入。
⑸、龋齿填充,体检结果及时通知家长,以便得到尽快填充治疗。
(三)预防营养不良与肥胖
1、目标:营养不良率控制在10%以内,肥胖率力争控制在5%以内。
2、措施:
⑴、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预防。将合理营养的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对象,包括家长、教师和学生。
⑵、防治指导:定期检查患病学生,每年常规体检一次。体检结果及时通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使营养不良学生得以及时到医院诊治。对患有营养不良肥胖学生进行个体膳食指导,鼓励其多参加体育活动。
⑶、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散步。
⑷、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做到食物多样、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摄取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动物油,才能够满足生长发育对所有营养素的需要。按营养学要求,做到食物多样,谷物为主,有荤有素;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和豆制品经常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根据营养学家建议,主食除米饭、面粉制品之外,还应吃玉米、小米、荞麦、高粱米、甘薯等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