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刀爱读后感
刀爱读后感
曹澜蓝
作者小的时候,奶奶经常在三月三用刀砍树,不解的作者问奶奶为何这样做,但奶奶却严厉的呵斥着作者,不要多管。在秋季作者吃着香脆可口的枣子时,心中会为枣树庆幸,因为这些枣树并没有死在奶奶的刀下。
作者长大了,他(她)在一个美名远扬的梨乡,看到了农民们正在砍梨树便上前去问,这树为何这样砍,而农民却回答说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作者还是不明白便继续问这样有什么不好呢,然而农民却回答说养料可是有限的,现在长出这么多没用的枝条到了结果的时候,哪还有力量去结果呢?
树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的,如果在年轻时太过顺利,就会有许许多多傲慢的枝条,这样只会白白浪费,却没有回报,如果在生命的初期就斩断那美好的时刻,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无数变,等到成熟的季节,他们就会拥有更好的明天,这就是一种爱。
第二篇:《菊花和刀》读后感
《菊花和刀》读后感
读完《菊花和刀》一书,让我从日本人生活和其它的活动的细节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性格。
菊花与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两件事物。“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花和刀的搭配在我们看来是一对矛盾体,但是日本人身上却拥有这样的矛盾物,有着矛盾的双重性格。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民族,生性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我从日本人忠贞而又易于背叛的性格谈谈我对日本性格的感想,同时用自己鄙薄的见解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和进行日本人的思想进行比较。
书中谈到,“在战争中,日本军队里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护队,没有一个由前线收容所、后方野战医院和远离战地的综合疗养院组成的医疗系统。”“日本人救治自己的同胞时,采取像对待损坏的物品一样的态度”。“某些危急情况下,那些住院的病人竟被简单地杀死了结”。在我们看来,日本人的做法是不道德,残忍的,是对生命的不敬重,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为国家奋斗献身的勇士,坚决保全每一个士兵的生命,可是日本国民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受到这样子的对待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子是一件光荣和忠贞的事。他们和中国坚决要援救每一个士兵的思想大相径庭,是我们不能都理解的。
在对待战俘这个问题上,日本人认为“成了俘虏,那么他在日本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他的名誉扫地。他再也无法同过去一样地生活了,他是一个死去的人”。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国家的荣誉的爱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理解成了俘虏,他们却选择死,也不愿意再生存,即使他们已经安全回到了国家里面。我们中国有些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英雄不问出处。而且在我们看来,成了战俘,只要仍然忠于国家,依旧是一个英雄,但到了日本战俘却成为了耻辱,也许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忠贞和荣誉。我们无法理解他们就像他们对我们成了战俘还能抬得起头做人一样感到不可思议。
说到他们忠贞而又易于背叛的性格,对待战俘问题上,暂且说他们忠贞,但是一旦他们选择了叛变,他们也将是一个叛变比较彻底的人。书中提到“他们详细地把弹药库的位置、日本兵力配备情况告诉我们,并为我军写宣传稿,与我军轰炸机的驾驶员一起出航,为他们指点军事目标。”我们能够理解有些战俘在受不住诱惑时会发生叛变的行为,因为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并不缺乏,但是我们多少还是会对敌国关于暴露自己的国家的事有所保留,多少不像日本人那样暴露得那么全面,我们的心中多少还会残留一份爱国情怀。日本人好像不知道自己什么是应该说的什么是不应该说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他们这时就好像揭开了新的一页似的,虽然在新的一页上写的东西同过去写的截然不同,但他们却以同样忠实的态度实践自己新的人生”。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就不再像对待“战俘”问题上这样来对待自己的生命,这时生命对他们来说还是可贵的,活着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
但是每一个民族它之所以拥有不同的性格,无论在别人看来是好还是坏,都是受到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即便拥有“菊花和刀”般的双重性格也是一样。
日本的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不一样。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和运动相对比较彻底的英国相比较来说,日本的制度中却保留了许多的封建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深严的国家,每个等级之间有一个长长的阶梯,无法跨越,日本人的等级体制从阶级上更是延伸到了家庭当中。这种等级的思想从小到大,从历史到现在都深深地烙印在日本国民的脑海中,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性格。例如天皇的神圣不可侵犯,对天皇的忠义和绝对服从的思想到现在依旧影响日本人。军国主义的思想也是他们之所以好战的原因之一。
第三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亲爱的书友:
大家好,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近期看过的《菊与刀》。
《菊与刀》是一本介绍日本文化双重性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从一个西方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运用各种专业的方法,帮助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日本。
日本是一个极度矛盾的民族,正如书中所说:“他们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这种矛盾性和他们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借鉴和模仿的民族,从公元7世纪开始,日本开始向唐朝学习,不断派遣遣唐使,并且仿照当时的长安城修建了奈良城。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又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这些借鉴和模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经过日本民族的加工和消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中有着中国和西方的残影,但更多的是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韵。
比如,日本是一个阶级观念非常强的国家,这种观念从封建时期的“士农工商”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日本强调“各就各位”,每个人都特别“顺从”,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去做出逾越的行为。日本的道德观是基于“耻辱感”的,他们非常害怕被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侮辱,并且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认为这种报复行为是值得被尊重的。除此之外,日本人往往把自己视作一个“负债者”,而他们的一生都在还债,这种债是一种恩情债,天皇的恩,父母的恩和来源于身边各种人的恩。他们把这种恩情视为一种“债务”,所以接受来自他人的恩情对于日本人而言是一种负担,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避免接受来自各方的恩惠。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是需要我们抛弃我们的主观臆断。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一种被自己国家和人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在别的国家看来,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我们在了解别的文化的时候,始终要具备国际视野,要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能从历史原因推断出国民价值观的根源。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教”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搬运,更是文化的传承、解读、熏陶、维系和文化力的培养。因此,借鉴他国的文化,从中汲取营养,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好方法。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最后,祝愿书友们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幸福安康。
第四篇:《菊与刀》读后感
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日本人基本上是白眼狼的代言人。我们常说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但是为什么同在一个汉文化圈内,他们就如此的残忍狡猾呢,难道是人种问题?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在作者的层层阐述之下,我开始有了一点理解。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前,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美国政府所托从日本战俘开始研究,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然后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份报告。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这两样东西来形容日本人极端矛盾的性格。其中“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一系列矛盾的体现,都源自于日本独特的文化模式。在作者看来,日本是一个极其崇尚等级制度的国家。各守其位是核心思想:每个人都有其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每人都应安守其地位,享受其地位应得的权利,履行该地位所要求的义务。一个人必须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权利,否则地位低的人的报复是正当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总不愿意承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因为日本人眼里,他们只是想重建东亚的国家等级次序:我们日本是第一等的国家,你们其余的国家都要接受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制度就可以了,我们各安其位。
日本早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他们使用汉字,推崇儒家文化,他们的京都是按照唐长安来建造的。在发展过程中,日本在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上,根据其特殊需求做出了改变。比如我们中国人崇尚的“忠、孝”,日本人也把这两点作为了他们名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点。“忠”是针对国家层面,而“孝”是针对家庭层面。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忠是忠于自己的上级。即大名效忠将军,武士效忠于大名。封臣的效忠对象只需要是自己的封君,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即可。到了明治维新之后,忠就统一变成了效忠天皇。而孝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家里面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该谦卑的对待父亲。子女在面对长兄之时也要谦卑有理。
是在接受了“忠、孝”这两点的日本人眼中,中国人看重的“仁”则被他们抛弃了。我们所说的“仁”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包括了仁慈、慈爱、博善等一切美好的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但是日本人则认为“仁”是多余的,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的等级观念以及极端的“人情债”模式。因为他们的等级制度很严格,上级无论做了什么,哪怕是错的你也要遵照着去办,否则就是冲撞了上级。这是对他最大的羞辱。而平级之间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别做多余的事情去“麻烦”别人就可以了。这个“麻烦”就是会引起“人情债”的东西。比如说A走路摔倒了,B就应该看着他自己站起来,如果这个时候B去帮忙搀扶了,那么A就已经欠了B的情。“人情债”就这样产生了,这会让A背负着心理压力。所以“仁”是多余的。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即可。这种思想让日本人过的非常压抑,书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日本人因为接受了朋友请客的一杯冰水而觉得自己背上了“人情债”。内心一直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直到有一天他听到这个朋友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时候,他愤怒的把1分钱——那杯冰水的价格扔到了他朋友的手中,并大声说道:我已经不欠你什么了!是的,你没有看错,哪怕是极其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让日本人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我一直对日本人极高的自杀率感兴趣,在阅读了本书之后,我还了解到了日本人对于耻辱的理解。即作者所说的“耻感文化”。这是指日本人之所以感到愧疚不安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耻辱——这种耻辱可以是因为做了不合别人期望事由自己造成的,也可以是别人无端施加的。耻辱加身是日本人最忌讳的事情之一,而努力洗刷耻辱则被视为最应得到称赞的品行。决定日本人是否感觉受到耻辱的关键因素不在于行为本身正确与否,而在于别人对行为的看法。如果自己的行为遭到社会其他成员的鄙夷,那么即使这种做法本身无可指摘,日本人也会因感到莫大的耻辱而备受心灵的煎熬。日本人认为自我牺牲以努力遵循既定的社会规范被视为一个人坚毅、勇敢的表现。所以如果你创业失败了,读书成绩不好了,让周围的人指指点点了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让自己和家里人蒙羞”,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只能自我“牺牲”一下来表现自己的勇敢。
除了社会家庭等级观念和特殊的“人情债”以及如何维护“名誉”外,本书还讲了日本家庭教育,自我训练等,都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事可以读一读。《菊与刀》虽然成书很早,有一部分的观点已经和现在的日本社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依然是一本研究日本人,了解日本人的必看之书。
第五篇:菊与刀读后感
报恩于万一
读《菊与刀》有感
对日本的兴趣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刚开始只知道日本很厉害,后来长大了渐渐了解到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错综复杂的关系,便产生了一种异常矛盾的感觉,就像不想用日本的东西,但又不能不看日本的动画,不坐日本的车一样。这样一来,对日本的兴趣就更大了。
无疑的,第一次看到菊与刀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把它买回家了。“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和刀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日本人。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虽然说日本这个民族不懂得真正的“仁”,但是,另一种思想——报恩,在日本社会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日本现代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女学生因为天灾,被自己的父母卖到妓院里去。她的老师发动村民凑了一笔款子为她赎身。然后,这位教师的母亲把这笔钱偷了。儿子知道钱是母亲偷的,却不得不自己承担指责和惩罚。他的妻子发现了真相,为保全丈夫的名誉,就留下遗书称丢钱的责任全在自己,然后抱着婴儿投河自尽。事件宣扬出去后,母亲的责任居然无人过问。儿子尽了孝道之后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练自己人格,以求今后能坚强地经受同类的考验。电影里这个儿子全然是正面形象,是品德完美的英雄。
还有一个例子,有位比较现代的日本妇女,住在美国,曾经在东京收留过一个被婆婆赶出来的年轻孕妇。这个女孩子的丈夫很爱她,但只能悲伤地与之断绝关系。当时她没有责怪丈夫,把感情逐渐倾注到即将出生的婴儿身上。但孩子刚生下来,婆婆就带着那个孝顺的儿子来索要婴儿。当然婴儿是属于婆家的。婆婆把孩子带走后立刻送进了孤儿院。
在日本,母子关系很特别。或许是因为我是中国人的关系,我不能理解日本这种所谓的恩情:孝道是子女必须要偿还的,受之于父母的债务。
大和民族是一个我们需要去了解的民族,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陌生人亦或者作为敌人。
作者说,要解放一朵朵被看不见的线圈捆绑的菊花,日本人要负责擦掉自己“刀上的锈”。而这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者的比喻”。
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仇视日本的精神,要师夷长技以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