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另外角度认识保险。诗歌型
重新认识保险
建行副行长-
保险
我很早就认识了她,但不熟悉她
那是刚从学校毕业的91年进入建行工作的时候 那时所接触到的保险是何概念
说实在,当时我也不知道
只是劳资人员告诉我们说单位有为每位员工办理简易人生保险如果生病住院可以报销部份医药费
后来有所了解是在2000年专升本必修《保险学》时 那是为自己的学业通过狠命学习保险知识
也为了报答辅导老师的辛劳
似乎对保险有了一点更深地了解
我买了第一份商业保险--《平安世纪理财》
其实并不关注,仅仅是做了一件事罢了
再后来家里经济略有结余,家里爱人爱车难以割舍 在2007年终于购买了私家小车
强制险,综合险紧跟其后,她来到了我们生活中 尽管名目繁多,眼花缭乱
我们不喜欢她,但我们得面对她
一次春节探亲,我们的爱车受到石头的袭击
不仅汽车4S店服务到家,保险也帮掏钱付费了
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保险的关爱
现在,梅列支行一周的精英特训,人寿讲师教我们最多是保险销售
我们问:保险是什么?
老师说:人生风险的转移
她也说:生活中保险定义就是:
保险就是一辈子的平安中最后的那份想不到
保险就是自信背后的那份没有顾及
保险就是在悲剧发生时对现实的难以置信
保险就是在后悔惋惜时的那声叹息
很多事例让我们深深感悟
为此,为了家人和自己,第一次真心实意购买一份“鸿富”保险。
真的,我们不敢去预言生命的长度
风险的到来总是不期而至
生命也会戛然而止!
科技的进步,许多东西可以预报
但从来不能说生命的终止和意外可以提前知道!
保险总是给人感觉可有可无
但风险却从不会给人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现在,我们受训全体人员深深地体会到: 保险就是一份爱与责任
保险是孩子每天身上的水壶
保险是临出门时家人的嘱托
保险是夜归时依然亮灯的窗
保险是恋人常挂嘴角的爱意
保险是年迈绚丽多姿的朝霞
保险是漂泊游子期待的炊烟
保险是维系生命持续的呼吸
风险还在继续
保险赋予生机
作为现代的银行理财人
为客户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的同时 一定记得“保障”并行
这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建行理财人的神圣使命
2009年8月8日
第二篇:诗歌的描写角度
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古诗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语文考试中各种鉴赏题型里对描写手段的考查频率比较高。当我们面对试题中“怎样描写(描绘、描摹、刻画等)”这类问题时,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意象组合(名词组合或者列锦的修辞手法)之外,“多角度描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思考方向。
“多角度描写”主要有下面几类:
一、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觉,描写景物的色彩光线、味道、声音、状态、冷暖等,多方面表现景物人物、事物的特征,使之生动形象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例如:
例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例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例3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例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例5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二、变换视角,或远观、近看,或仰视、俯视、平视、环视,或由外到内,或描写景物的晨、午、昏、夜不同时刻的特征,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或定点换景,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事物、景物、人物,使之更加真切、丰满。例如:
例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例7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例8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欧阳修《梦中作》
例9社坛烟淡散林鸦……壤歌亭外山如画。——王恽《平湖乐 尧庙秋社》
三、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声音描写一般是动景)人物、景物、事物的状态无非动静两种,描写的目的要么是以表现宁静为主——动景成了反衬,要么是表现动静——静景成了蓄势、反衬,要么是二者兼顾、相互衬托,从而展示描写对象的全貌。例如:
例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例1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例12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例1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王维《青溪》
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分析描写句时,注意描写对象和其他人物、事物、景物之间的衬托和被衬托关系。如果是着力描写描写对象,则为正面描写;如果是着力描写衬托物,则为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能使形象更加客观真实、生动丰满。例如:
例14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例15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例16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例17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例18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陈与义《雨》
五、从对面写来(从对方着笔),修辞里又叫示现,即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情景说得如闻如见。这种写法借助想象和联想,延长了表现时间,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诗歌主旨,强化了诗歌情感。例如: 例19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例20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例2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例22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六、虚实结合。诗人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如果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则为实;如果是想象、回忆、梦境、幻觉,则为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扩大诗歌的表现范围,丰富诗歌的内涵,深化主旨,强化情感。例如:
例23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
例2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例2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例2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例2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例28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黄庭坚《望江东》
以上所列尚不全面,只是多角度描写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其他还有点面结合、具体抽象相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另外有些描写类语句所用手法不止一种,在答题时不妨综合考虑,一一列举。例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既用了视觉描写(江山丽)、嗅觉描写(香)相结合的手法,又用了动(飞燕子)静(睡鸳鸯)相结合的手法,还用了点(燕子鸳鸯)面(江山)相结合的手法,还用了远景描写(江山)、近景描写(燕子、鸳鸯)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还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上述术语对描写语段进行分析时还要注意步骤:先点明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并指明运用此手法的效果(一般须和语句内容、主旨联系起来)。
第三篇:国家保险型国家代表专题
国家保险型国家代表
(1)代表国家:前苏联
(2)主要特征:
1、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
2、社会保障支出有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
3、国家实行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实行公费医疗,低房租,没有失业保险等。
4、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
5、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6、社会保障目标追求社会公平。
(3)概述:国家社会保障或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即社会保障扣除理论和列宁提出的最好的保障是国家保险。
(4)基本特征:是以国家为主体来制定社会保障事业由国家统一制定法律、统一领导、统一收支标准、统一管理。社会保障费均由国家(通过对国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的扣除)负担,个人不负担任何保险费。
(5)产生和发展:
1、前苏联首创
2、我国在50年代也参照这一模式建立了劳动保险制度,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之初。
3、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东欧国家采用的都是国家保障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4、解体前的苏联、东欧等国家属于此类,包括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福利。
(6)典型国家——前苏联
一、形成和发展: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是到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社会保障的范围才扩大到全国从事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
二、具体内容:以职工为主要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集体农庄庄园的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国家预算直接拨款的社会保障制度;免费医疗保健及各种补助金制度。
三、苏联的社会保障管理
特点:高度集中化,整个管理呈阶梯形。
职能机构:
国家机关:苏联国家劳动和社会问题委员会;各加盟共和国社会保障部和主管部门。
社会团体组织: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和地方各级工会组织;联盟集体农庄理事会及地方农庄理事会。
管理范围及缺陷:由于社会保障机关的活动繁多,在老残恤金和补助费核定和支付方面的工作相当复杂,因此有大部分劳动时间消耗在申请和核准阶段,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第四篇:古代诗歌的写景角度
古代诗歌的写景角度分析
江西省乐平中学
饶春平
景物描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几乎翻遍每一首古代诗歌,我们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所以在高中生的诗歌考试题目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如此一类的题目:
① 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 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描写特点如何?
③ 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④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如何写×种景。⑤ 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⑥ 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⑦ 请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在解答上述诗歌题目的时候,问到诗歌写了些什么景物,不少同学大多能答出来,只是有时概括的不完整,表述语言欠美丽;但一问到诗歌是如何写景的,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或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诗歌是如何写景的,是如何写×种景的),以及要求答出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不少同学就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或一答就错。
应对方法:要做此类题目,关键在于掌握写作时表现手法有哪些,常见的运用于如何写景方面的表现手法又有哪些?
归纳如下:
① 从空间(上下远近)角度写景。
如袁枚的《春日郊行》首联“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从远景写起,写的是二月郊外出行时所见到的“清明”远景,远处的“青山带雨”好像是一幅有意要画出的清明美景;颈联下句“老牛牵犊学春耕”写的又是近景,将田园风光中那幅“老牛牵犊(小牛)”学着春天耕种的融融怡怡的甜美写了出来。诗歌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图画,也于诗歌的结尾“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日相迎”中将对宦游奔走的厌倦很好的表达了出来。作者于诗歌中流露了两种主要情感,一是对田园生活的爱,一是对宦游生活的倦。② 着眼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角度来写景。
如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第二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上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从听觉角度,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这一联从视和听的角度将“西溪无相院”环境的清和静极佳的写了出来。
③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
如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
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动的是“坠叶”,静的是“明月”。其实就全词来看,该词就在这动静的结合写景里于秋夜的寒冷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④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法去写景。
如李商隐的《微雨》“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问:这首诗是如何去写雨的?答:四句诗没一句写雨,却处处写雨。诗歌没有从正面去写雨,而是从侧面,运用了侧面描写去写雨。写了刚开始下雨的时候,雨是随着林霭一起飘落的;后来,到了晚上,雨又随着夜色侵入人家里,将它的凉意同夜的凉意一起带给了万千家;灯虽然离窗户很远,但因为天下了雨,人坐在灯边也感觉到了雨水带来的冷意;空荡的庭院中雨水掉落下来的声音听起来是那么近,那么清晰。⑤ 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如张养浩的《【中吕】朝天曲》“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看鸥鹭闲游戏。农夫渔翁,贪营活计”,运用的即是白描的手法写景,以简洁的景物刻画和堆叠,以及人物形象的简笔勾画,给读者描写了一幅闲适、悠远的乡村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⑥ 运用虚实相生(结合)的手法写景。
如李商隐的《细雨》“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诗歌运用虚写,从想象的角度,将雨想象成了白玉堂前飘浮下的帷幕,天空这张碧牙床上卷下的簟席,更把雨想象成了楚女(神女)沐浴后飘散下的长发。整首诗歌想象奇特而切合雨的特点,把一场普通的雨写得浪漫而美丽。这是一首运用虚写手法写景的好作品。当然在有些诗歌中的写景,有时是既有虚写,也有实写的,往往虚实结合运用,这一点要同学自己去判断,并能指出诗歌中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句子是实写,以及它们带来的好处。
⑦ 色彩烘托、对比、渲染的手法写景。
如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诗歌从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⑧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景。
如左纬的《送别》“骑马出门三月暮,杨花无赖雪漫天”中写杨花飘飞的景色,就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的送别情极好地融入到了对杨花的描写中,说自己的别情就像那无赖的杨花一样充满了整个的天际。
古代诗歌的描写离不了景色,景色描写也往往在古代诗歌中很容易碰见,读懂了古代诗歌是如何写景的,在某种程度上同学们也就读懂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因为古人说,一切景
语皆情语,很多的情感古人也在诗歌中借用对景物的描写或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出来。希望同学们能对古代诗歌多读多归纳,于学习中不断感悟我国的古代诗歌。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
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第五篇: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点,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何?
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④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写景的。⑤本诗或词写景很有特色(特点),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你认为这首诗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⑧请从 “动”和“静”(或“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或词。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创作时很重要,那么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四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读出这些角度,那么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一)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或远近、或高低、或内外,无论怎样,总要层次分明。如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又如周德清《【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又如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诗歌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 2
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感觉器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特点: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又如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表现乍暖还寒的感受,表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
二、从描写方式角度去分析
(一)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又如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动的是“坠叶”,静的是“明月”。其实就全词来看,该词就是利用动静的结合写景,营造秋夜的寒冷寂静的氛围,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 3
情。
(二)运用虚实相生(结合)的手法写景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回忆、想像、联想或梦境而虚拟的景物,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片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写景
如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的第二句 “星斗阑干分外明”,晴朗无风而没有月的夜晚,黎明之前,天还未放亮,星斗纵横,地面上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明暗对比。
又如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前两句,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明暗对比,越发衬托出月夜的静谧,空庭的幽寂。
(四)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景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 4
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五)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又如张养浩的《【中吕】朝天曲》“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看鸥鹭闲游戏。农夫渔翁,贪营活计”,运用的即是白描的手法写景,以简洁的景物刻画和堆叠,以及人物形象的简笔勾画,描写了一幅闲适、悠远的乡村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法写景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 5
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荒凉的与没落。
三、运用修辞手法写景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列锦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如左纬的《送别》“骑马出门三月暮,杨花无赖雪漫天”中写杨花飘飞的景色,就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的送别情极好地融入到了对杨花的描写中,说自己的别情就像那无赖的杨花一样充满了整个的天际。
又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这一静态的景物给动态化,化动为静,既形象又生动,且以“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再如白珽《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第二联巧妙地将乡 6
间独特物“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和“村”叠加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出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这些传神字眼的运用,使得景物变活,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如岑参《武威暮春,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中的“飘”和“挂”。“飘”写出游子的思乡之泪随着塞外飞花漫天飘舞,融情于景,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写出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的垂柳,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铺”字,形象地勾绘出“残阳”接近地平线的景象,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
古典诗歌的描写离不了景色,景色描写也往往在古典诗歌中很容易碰见,读懂了古典诗歌是如何写景的,在某种程度上同学们也就能把握古典诗歌中的情感,因为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多的情感古人也在诗歌中借用对景物的描写或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出来。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