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演讲稿15学弟子规知勤奋
学《弟子规》知勤奋
高一.7班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生生相衍,代代相传的致家之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就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奋斗史。自古以来中外成功者的背后,都谱就有一本沉甸甸厚重的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勤奋乐章。
勤奋,文学家说,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那勤奋对于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份财。”
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浸在数学难题的研究中,常常废寝忘食。
法国作家福楼拜,他的窗口面对塞纳河,由于他经常勤奋钻研,通宵达旦,夜间航船的人们常把它当作航标灯。
还有很多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但他们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成功来自勤奋!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话在座的大家耳熟能详,似乎没有人不知道,它意味着天底下没有那么好的事情可以不劳而获。人们知道,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非得刻苦努力不可。我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湖南衡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风景名胜之一。山上有一处有名的遗迹,叫“磨镜台”,是两千多年前的古迹。台址近旁有一座古老的佛寺。一名年轻的和尚来此修行,他整天盘腿坐禅,双手合十,唱念佛号,日复一日,因为他希望成佛。
寺里的主持见状,便跟着拿一块砖去磨一块石头,一天又一天地磨,一周又一周地磨。小和尚有时抬眼瞧瞧老和尚在做什么,主持只是一个劲儿拿砖磨石。终于有一天,小和尚对主持说:“大师,您每天拿这块砖磨石头,到底为什么呢?”主持答道:“我要用这块砖做镜子。”小和尚说:“可砖块是做不成镜子的呀,大师。”“没错。”主持说,“就象你整天只念佛,,是成不了佛的。”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但必须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希望,而且我们还应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落实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希望。
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并不仅仅是为了重温古老的圣典,简单地谨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古训,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弟子规》,以期达到忠孝、谦让、礼仪、诚信、仁和、博爱和勤奋的高尚品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怎样的付出,就会有怎样的收获。如果你不付出艰辛的努力,就想获得成功,那只能是痴心妄想。天上不会掉馅饼。
我们既不能忘记“磨镜台”那位小和尚,只把成佛当作希望而不付诸行动的幻想,更要清醒的牢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心动不如行动。要成功就要把希望放在明天,把计划放在今天,把行动放在眼前。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的美好,行动起来,勤奋努力,勤奋学习吧!谢谢大家!
第二篇:学弟子规演讲稿
学《弟子规》,做文明学生
团结互助友爱
望城中心小学周晨雨
学了《弟子规》以后,我懂得了不少做文明人的规范行为,深深感到团结、互助、友爱的重要性。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在校园、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记得在2009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那时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无比难过,多少同龄人在此时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学校及时组织了捐款活动,同学们踊跃捐款,有的同学捐1元、2元、10元…..虽然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这也充分地表达了我们的爱心,让汶川人民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汶川、四川,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三年内把地震灾区建设成了美丽的家园。多少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接受教育,非常的快乐,再一次证明了团结、互助、友爱的力量。
在校园的生活中,时常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事发生,记得一天的下午,同学们进行周末大扫除,灰尘在空中飞舞,因为地上的纸屑比较多,一位同学把纸屑扫到另一位同学的脚上,而另一位同学却认为她是故意的,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对骂起来,幸亏是同学们阻止了,否则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后来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是成了好朋友。是啊,要是同学们互相谦让、互相理解、宽宏大量,团结友爱,就不会有不快乐的事情发生了。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统统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友爱的品质去弹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吧!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和谐、友爱,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吧!
2011.10.25
第三篇:学弟子规心得-弟子规读后感
点亮我们心灵的灯
——《弟子规》读后感
从小到大,我对古典的诸子散文、历代诗词等颇有兴趣。《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小时候就看过。这些书的文字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其中的内容是专为孩童教育而编纂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觉得在音韵上挺有意思的,而且也自视甚高地认为这只是对小孩的教育,所以就只重视了它们的文学形式,而忽略了它们的教育思想。
到2011年11月中下旬,上了选修课《弟子规》之后,重新翻开《弟子规》认真细读,才真正明白那时的自己的见解何等肤浅。于是也明白了“学”与“读”之间的差距,也明悟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为什么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不说“吾十五志于读……”。
读,是看一本书的内容的好坏、形式的丑美,是把书中的内容记在心里或者走马观花消遣时间。而学,则不仅是了解掌握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书中的道理实践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对我们来说,读《弟子规》很重要,学《弟子规》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弟子规》是根据《论语》中的内容为适应儿童教育而编写的,因此大家也认为它是封建的产物、落后的知识,它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的教育,不符合现代人的道德观念;我们应该把它扔进垃圾堆,或者放在博物馆里当文物一样供奉起来,或者放在自己的案头书架上显示自己的博古通今。可是如果你真正的读了《弟子规》,并认真的思考了它的内容,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无知暗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位哲人说过,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包含着亘古不变的哲理,人类永恒的主题。《弟子规》这一本童蒙读物就是讲述、传授、规范人类永恒主题的指南针之一。比如《弟子规》开篇就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就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人作为万物之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任何人都有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我们都要和周围的人交际来往,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都努力保持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更重要地是,它从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七个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出具体的、可践行的规范。
当然,我们学习《弟子规》,不能抱着一学就懂,一学就能全用的态度。因为学习本身就象我们自身的成长,是要日积月累的,是要慢慢培养逐步健全的。学习它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我们自身的阅历、修养。如在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这一章节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弟子规》是要我们努力学习文学知识的。如果它仅是要求我们学习文学知识,那它的价值也就太低了。这就涉及到什么是文,对不同的人什么是文的问题。
对于如何学好、落实好《弟子规》,我认为最好的态度是谦虚、真诚,最好地方法追根索源、从小做起。关于态度,我就不做多余的赘述了。那么,我首先谈谈学好的方法——追根索源。一是《弟子规》中的文字我们一般都是认识的,但由于该书年代久远,有些字的读音、字义发生了变化,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字典之类的工具书。比如“便溺回、辄净手”中的“溺”字,准确的读音是“niao”,但我们经常会读为“ni ”。查字典就知道这个字有三种读音:
1、读“ni”词语有“陷溺”等,2、读“ruo”,词语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3、读“niao”,通“尿”字。而且也知道了在这个地方的正确读音。二是《弟子规》的语句是从《论语》总结简化而来,学习时会出现断章取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所以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对照《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如“年方少,不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 1
告诫年青人不要喝酒,喝醉了最为丢人。我们可以说我不是年青人,不限这个限制,可以喝醉酒。可是看看《论语》里面“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没有限制,但不能喝醉以致乱性),就知道因为《弟子规》是针对儿童的,所以只谈到了“年方少”;而且《弟子规》也没有说成年人就可以“饮酒醉”。三是学《弟子规》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正本清源,准确地理解它有教育思想。如看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句话,我们很容易想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个明哲保身的贬义词。但是看看《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贼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等等,想想《弟子规》是处世良方,就明白这句话不是告诉我们消极地对待别人的言论,而是告诉我们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大无畏精神,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疑难、诽语,不要因为别人的疑难、诽谤就耽搁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
其次,关于如何落实好《弟子规》的方法——从小做起。我认为:一是从我们年龄还“小”的现在开始做起,我们都是为子女的,“父母在,不言老”嘛。二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都不能眼高手低,“勿以善小而不为”。三是从对比我们“小”的人(年龄小的、职务低的)做起,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就象石子投入水面,化做一轮轮美丽的涟漪,就象春风吹上枝头,开出一朵朵芬芳的花儿,不断影响、感召我们周围的人。
总之,《弟子规》不仅是处世指南,而且是心录鸡汤。读多了,学好了,我们会受益不尽,会使我们的心智更为健全,会使我们的品德更加完美,会使我们的人生倍添幸福。
国学经典诵读演讲稿:
点亮我们的心灯
在育才学习四年了,每天迎着第一缕晨光我们都陶醉在琅琅的经典诵读中,《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是我们每天必读的。“弟子规,圣人训……”一遍遍诵读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谆谆教诲,心中的那盏灯渐渐明了。
“入则孝,出则悌”告诉我们友爱兄弟,孝敬长辈,“孝”字也就从此铭刻于我们心间,使我们在关心长辈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谨而信”为我们谱写着一支思想升华的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伴随着我们进入更高的阶梯。“泛爱众,而亲仁”的做人守则成为人生起步的扉页,也是一个转折点。更是那“有余力,则学文”的学习手册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的瑰宝,凝聚着儒家千年初世哲学与生存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不曾懂得的道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人生在世,品行虽然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做到这些以后,它又教了我们学习的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以前,虽然没有做过对不住父母的大事,但也对他们没尽过多大的孝心,反而是他们对我千依百顺,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读到“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时,一股愧疚的心情涌上心头,因为我还没完全做到以上要求。平时父母所喜欢我做的事情,本来就应该尽力去做。但是我总是拖泥带水,做事情要父母三催四请,不能马上就去做。因此父母亲很讨厌我这种习惯。现在我学了《弟子规》后我逐渐改正了这个缺点,父母亲一叫我做事,我马上就能做好它,不让父母担心。
读到“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和“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或确义”。这几句话,让我感触最深,亦是受益匪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我才刚刚开始读一本课外书没多久,又开始羡慕楼下玩的兴高采烈的小朋友,也想下去各他们一起玩耍,总是定不下心来。在读书的时候,心里对这个句子有疑问,笔记是做了,可是却忘了向良师益友请教,含糊了其事。幸好现在学习了《弟子规》,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从现在开始按照《弟子规》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学习效率会更高一层楼。
《弟子规》,虽然只是一本小小的读物,里面却隐藏着大大的力量,大大的智慧,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让《弟子规》每一句经典都能点燃我们的心灯;让《弟子规》永恒,让经典永恒,让爱永恒!
第四篇:学弟子规做文明人,弟子规读后感
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姓名:黎秀欢 班级:高一(14)指导老师:刘大迪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听着这亲切的声音,我不禁停下脚步,轻声的跟着读了起来。这是我早已熟读的弟子规—总叙。
我喜欢读弟子规。弟子规,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规范。他是中华文明几百年的礼仪精髓;是文明的灵魂;是学生文明的瑰宝。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礼仪略成24个字,虽短短24个字,却以树立了我们对文明的态度。
弟子规,是圣人对我们的教悔。它让我明白做文明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为人处世中,要小心谨慎,诚实守信。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要向多方面学习。
弟子规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对我们百依百顺,对于我们提出的要求,都会想方设法满足我们,而我们也都理所应当的接受,认为父母为我们做的都是应该的,而有时父母让我们做一点事,我们就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所以,我们现在至少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顺承。’才能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学习并牢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吧,这是我们学生的传承,学生的文明。我深信,有了它,我们一定会生活在弟子规的世界里!我深信,有了它,我们会看的更高,飞得更远,分享更广阔的天空里。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学弟子规心得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在闲暇时候喜欢读书,尤其是传统的文学,包括古典的诸子散文、历代诗词。正因为喜欢诗词,就对音韵有了些兴趣,于是在90年代就买了几本音韵方面的书,如《笠翁对句》、《声律启蒙》、《格言联璧》、《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这些书的文字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其中的内容是专为孩童教育而编纂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自己的兴趣在音韵方面,而且也自视甚高地认为这只是对小孩的教育,所以就只重视了它们的文学形式,而忽略了它们的教育思想。
到2011年三月中下旬,《山西青年报》的老师们来我中心讲授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之后,重新翻开《弟子规》认真细读,才真正明白那时的自己的见解何等肤浅。于是也明白了“学”与“读”之间的差距,也明悟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为什么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不说“吾十五志于读„„”。
读,是看一本书的内容的好坏、形式的丑美,是把书中的内容记在心里或者走马观花消遣时间。而学,则不仅是了解掌握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书中的道理实践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对我们成年人来说,读《弟子规》很重要,学《弟子规》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弟子规》是根据《论语》中的内容为适应儿童教育而编写的,因此大家也认为它是封建的产物、落后的知识,它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的教育,不符合现代人的道德观念;我们应该把它扔进垃圾堆,或者放在博物馆里当文物一样供奉起来,或者放在自己的案头书架上显示自己的博古通今。可是如果你真正的读了《弟子规》,并认真的思考了它的内容,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无知暗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位哲人说过,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包含着亘古不变的哲理,人类永恒的主题。《弟子规》这一本童蒙读物就是讲述、传授、规范人类永恒主题的指南针之一。比如《弟子规》开篇就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就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人作为万物之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任何人都有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我们都要和周围的人交际来往,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都努力保持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更重要地是,它从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七个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出具体的、可践行的规范。
当然,我们学习《弟子规》,不能抱着一学就懂,一学就能全用的态度。因为学习本身就象我们自身的成长,是要日积月累的,是要慢慢培养逐步健全的。学习它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我们自身的阅历、修养。如在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这一章节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弟子规》是要我们努力学习文学知识的。如果它仅是要求我们学习文学知识,那它的价值也就太低了。这就涉及到什么是文,对不同的人什么是文的问题。
对于如何学好、落实好《弟子规》,我认为最好的态度是谦虚、真诚,最好地方法追根索源、从小做起。关于态度,我就不做多余的赘述了。那么,我首先谈谈学好的方法——追根索源。一是《弟子规》中的文字我们一般都是认识的,但由于该书年代久远,有些字的读音、字义发生了变化,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字典之类的工具书。比如“便溺回、辄净手”中的“溺”字,准确的读音是“niao”,但我们经常会读为“ni ”。查字典就知道这个字有三种读音:
1、读“ni”词语有“陷溺”等,2、读“ruo”,词语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3、读“niao”,通“尿”字。而且也知道了在这个地方的正确读音。二是《弟子规》的语句是从《论语》总结简化而来,学习时会出现断章取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所以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对照《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如“年方少,不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年青人不要喝酒,喝醉了最为丢人。我们可以说我不是年青人,不限这个限制,可以喝醉酒。可是看看《论语》里面“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没有限制,但不能喝醉以致乱性),就知道因为《弟子规》是针对儿童的,所以只谈到了“年方少”;而且《弟子规》也没有说成年人就可以“饮酒醉”。三是学《弟子规》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正本清源,准确地理解它有教育思想。如看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句话,我们很容易想 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个明哲保身的贬义词。但是看看《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贼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等等,想想《弟子规》是处世良方,就明白这句话不是告诉我们消极地对待别人的言论,而是告诉我们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大无畏精神,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疑难、诽语,不要因为别人的疑难、诽谤就耽搁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
其次,关于如何落实好《弟子规》的方法——从小做起。我认为:一是从我们年龄还“小”的现在开始做起,我们都是为子女的,“父母在,不言老”嘛。二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都不能眼高手低,“勿以善小而不为”。三是从对比我们“小”的人(年龄小的、职务低的)做起,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就象石子投入水面,化做一轮轮美丽的涟漪,就象春风吹上枝头,开出一朵朵芬芳的花儿,不断影响、感召我们周围的人。
总之,《弟子规》不仅是处世指南,而且是心录鸡汤。读多了,学好了,我们会受益不尽,会使我们的心智更为健全,会使我们的品德更加完美,会使我们的人生倍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