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牵住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牵住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要不要发展乡镇企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省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在最近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上,关心乡镇企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以及乡镇企业家代表认真学习了这个调查,颇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乡镇企业的优势,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再立新功。
近年来,我省乡镇企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十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利润668.75亿元,比“九五”期间提高65.5%;2005年底,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418.21万人,当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为农民支付工资总额210.12亿元;全省有51个县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县域经济GDP的30%以上。
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一个根本途径。抓住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就抓住了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农民增收的平台
我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稳步上升。近几年,我省涌现出200多个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3亿元的乡镇和110个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村,其中有57个乡镇和59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
在兴平市、武功县、岐山县、汉台区等7个县区,当地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最少在38%以上,最多的达80%。其中,岐山县2004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乡镇企业发放职工工资6.77亿元,人均年工资52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乡镇企业。南郑县大河坎镇2004年乡镇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占当年人均纯收入近80%。
农民收入结构决定农民收入水平。从1990年开始,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增大。2001年-2004年我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均仅增加42.8元,增长4.5%,而工资性收入已占纯收入的52.7%,年均增长24.6%,其中省外打工仅占29%,来自乡镇企业的达71%。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75个,它们大多是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与农户,较好地解决了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眉县采取“一个产业一龙头”的办法,先后兴办了恒兴果汁厂、老牛面粉厂、秦宝肉
牛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全县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苹果、辣椒、奶畜、猕猴桃等生产实现与龙头加工企业的对接,农民再不会为农产品卖难犯愁了。
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业附加值。我省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正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模式演进。2004年扶风县36户农产品加工、储藏、营销企业实现产值3亿多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全县主要农产品粮食、乳品的加工转化率分别达70%和96%,三分之二的果品和辣椒都由县里的龙头企业购销。
据统计,2004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86亿元,利润16.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7%和23.89%;累计支付农产品收购价格60多亿元,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现金收入216元。
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
小城镇建设的动力
目前我省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出现了一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并逐渐向小城镇靠拢。
资料显示,全省初具产业集群特点的乡镇、村300多个,建成县以上工业园区121个,聚集各类中小企业10.18万个,从业人员61.16万人,在关中地区的乡镇企业聚集度已达30%以上。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而且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南郑县大河坎镇、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等经济强镇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依托,加快人口聚集度,成为当地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
目前,全省已有51个县区的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到GDP的30%以上;有46个县区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超过了县级财政的30%,其中19个县区超过51%。同时,全省乡镇企业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资金。2004年,乡镇企业用于支持全省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资金1.28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福利368万元,农村教育3838万元,农村小城镇建设1886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005万元。
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小城镇建设的“牛鼻子”。
(省委政研室、省乡镇企业局联合调查组)
第二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
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
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
在快速增长的背后
去年年初,我们到靖边县东坪村作了个专题调研,发表了《一个偏僻山村人均收入如何突破了八千元》一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岁末年首,又从靖边传来佳音,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9元,增速和增长额名列全省前茅。最近我们以惊喜的心情,再次踏上了这片热土,开始了对快速增长背后秘笈的探访。
现代农业引领
靖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位于榆林市西南部,所辖面积5088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其中农业人口26.7万人。近年来,靖边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6%,净增1568元。
高产马铃薯。马铃薯是靖边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50.6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4%,平均亩产量1.2吨,总产量60多万吨,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近年来,县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先后成功引进脱毒紫花白、高淀粉商品薯、专用薯等7个新优品种,同时加大科技投入,采用种薯脱毒化、施肥平衡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栽植大垄化、管理科学化的生产模式,创造了一个个国内外马铃薯高产的“神话”:57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超过了世界马铃薯先进生产国家的平
均单产水平,其中有60亩平均亩产达到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1140亩布尔班克商品薯经农业部测产组专家测定,亩产达5037公斤,创造了目前全国大面积高产最高纪录;东坑镇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单产达3810公斤,创全国万亩夏马铃薯平均单产纪录……今天,皮薄、眼少、口感好的靖边马铃薯已走出陕北,打入全国市场,供不应求。其中,布尔班克商品薯已成为北京、上海等地麦当劳、肯德基极为青睐的直销原料。
高效大棚菜。这几年,县上紧紧抓住生产基地建设,大搞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强化日光温室、拱棚、大田蔬菜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了“三大基地”同步发展。
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11.2%,其中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5.4万亩,设施蔬菜基地5万亩,新建温棚805个,大拱棚5008亩,小拱棚1.2万亩,主品种有辣椒、洋葱、台蒜、胡萝卜等。这些产自黄土高原的蔬菜以其品质优、耐贮运,目前已远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靖边已成为榆林乃至全省较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10年,蔬菜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1200多元。
优质靖边羊。靖边羊素以“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闻名遐迩。近些年靖边县黄蒿界乡因养羊而声名鹊起,全乡白绒山羊饲养量10万只,是远近闻名的“陕北白绒山羊良种繁育基地”。五合村养羊大户李树占,养羊200余只,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全家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养羊。该村家家户户都养羊,5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就有200多个.全村人均
纯收入的70%来自养羊业。
截至2010年底,全县羊子饲养量达到165.7万只,存栏107.1万只,出栏量58.6万只,较“十五”末增长39%,产值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36.8%,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约1300多元来自养羊产业。劳务经济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2010年全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多。
扶贫攻坚跟进
以移民搬迁为重要抓手的扶贫开发也是靖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县农综办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近几年来,他们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通过就地建设移民新村和将偏远山区散户搬迁到川道集中安置等形式,大打扶贫攻坚战,使3.6万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望夏村,距县城不到10公里。这里的村民都是从百里之外的白于山区搬来的。全村共有160户、800多口人。村民王石山告诉我们,他家原住在距这里100多里地的五里湾乡苏家湾村,一家三口有30多亩坡地,种一些马铃薯和玉米,一年下来全家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搬下来以后,政府给每户分了7亩水浇地,他和老伴在家种地,儿子在外打工,每年的人均纯收入少说也在万元以上。现在,吃、住、行就更不用说了,不像过去,连吃水都要从10多里以外的山沟里用毛驴往回驮,儿子找媳妇都困难。村民刘初军还在自家院子办了个养鸡场,养了3000只鸡,加上马铃薯、玉米的收入,今年全家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
过2万元。
刘正平,64岁,家住席麻湾乡东高峁村,是就地搬迁的移民。过去,一家9口人挤在距村子3里地之外的半山腰的几间破土房和土窑洞里,守着30亩坡地过活,人均纯收入2000来元。搬下来以后种了18亩水浇地,加上两个儿子打工收入,今年全家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问他搬下来感受到的好处时,他想都没想,“好处多了。过去住土房土窑洞,现在住110平方米的楼板房,当然好。出行方便了,娃娃上学方便了,沼气、太阳能也用上了。过去是大缸淹咸菜还不够吃,现在是新鲜蔬菜吃都吃不完。”
据县农综办的同志讲,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近6亿元,其中县级财政1亿元,建成扶贫重点村87个,移民点33个,并给这些地方的群众打了井、修了路、通了电,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全县的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6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4万人。
农水基建助推
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调查中,县上水利部门的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了近年来全县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通过兴修水利使旱地变水地、平整涧地沟道、修建宽幅梯田、加固淤地坝、新开坝地等,全县新增耕地10万亩,新增水浇地10万亩,粮食产量由“十一五”初的年16万吨提高到现在的26万吨。
王渠则镇地处靖边县西南45公里外的白于山区腹地,有8个行政
村,99个村民小组,人口1.3万,耕地11万亩,是全县的农业大镇。2008年以来,全镇累计投资1700多万元,打深井65眼,维修及配套旧井8眼,建设完善了相应的各类节水灌溉设施,使1.5万亩旱地变成能够进行半固定式喷灌的水浇地,粮食产量亩均增加了300公斤,增收8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720元,预计提高到今年的8500元。他还告诉我们,白于山区总共17个乡镇,其他16个乡镇的做法也是大体如此。
在闫米洼村,我们参观了5000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站在村委会门口的台阶上,指着这5000亩通过平整涧地沟道,集中连片、宽阔平整的高产田,书记对我们说,自从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这里的马铃薯产量由过去不足5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左右,玉米产量由400公斤左右提高到800公斤左右,闫米洼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突破1万元不成问题。
几点启示
靖边县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成功的做法,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三化同步”是趋势。我国已进入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靖边县在加速推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这一趋势、这一要求的生动体现。
启示二,加大投入是保障。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调整分配格局,加大“三农”投入。靖边县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能够重点突出“三农”,资金项目倾斜“三农”。2010年县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就高达4.37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30.1%。其投入之大、比例之高在全省乃至全国一些县区也是不多见的。
启示三,农水建设是基础。陕西农业发展的希望在陕北,陕北粮食增产的希望在沟道。近几年来,靖边县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增耕地和水浇良田20多万亩,项目区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四,抓住“两头”是方法。近年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虽有较快增长,但总体上看,在全国的位次还相对滞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省贫困人口较多,拉低了全省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靖边县采取抓“两头”的方法,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北部地区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能快则快,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南部立地条件较差的白于山区,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培育主导产业、移民搬迁等开发式扶贫措施,重点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使其尽量少拖后退。
第四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xx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潮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xx市的主要做法是:s0100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xx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xx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xx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xx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xx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xx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xx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xx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xx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第2页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常
从2001年起,xx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xx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xx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xx市先后对5大类2
第五篇:农民增收问题情况调查问卷
王集镇农民增收问题情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农民朋友们:
您好,我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一名学生,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镇农民的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并据以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科学的依据。所设题目没有正误之分,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作答。此调查只用于学生调研,我们会严格保密,请您放心作答。感谢您的支持!
基本信息:
您居住于________市_______镇______ 村 ______ 组;性别 ____ ;年龄_____ 岁;家里人数____ 人;劳动力人数______ 人;有土地 _____ 亩。调查信息:
1.你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依靠农业生产 □依靠基本工资 □依靠手工业制作 □外出务工 □其他 2.你家有无外出打工人员及人数:
□没有 □1人 □2人 □3人及以上
3.参加农业生产的你以前及现在的生产方式: 以前:□只用人手,不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用人手,也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人与机械相结合 □只用机械
现在:□只用人手,不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用人手,也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人与机械相结合 □只用机械 4你家住房情况如何?
□仍住祖辈留下的老房屋
□自己新建的平房(楼房)
□城里购买的房子
□其他 5.你家去年的纯收入是:
□1500元以下
□1500-3000元
□3000-4500元 □4500-6000元 □6000-7500元
□7500-9000元
□9000-11000元
□11000-13000元 □13000-16000元 □16000-20000元
□20000-30000元
□30000元以上 6.你家庭中最高的受教育程度是: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专
□大学本科 □研究生或以上学历
7.你家去年的教育支出是多少_____ 元,约占您总收入的_____ % 8.你对街(乡镇)、园区政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工作是否感到满意? □很满意 □比较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很不满意 □不知道 9.你希望未来几年,自己的生活在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吃
□穿
□用
□住
□行
□其他: 10.你是否了解政府的富民政策: □了解 □不了解
11.你对今年粮价的看法:
□基本合适
□偏低
□偏高
12.你打算如何安排粮食种植面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想扩种,但无农田 □肯定扩种粮食
□增加经济作物生产 其他 13.你的家庭种植过何种经济作物: □没有种过 □种过:
14.你家是否有稳定的存款或者有较长时间的贷款、债务欠款?
□有比较满意的存款
□都没有
□有一定数额的贷款、债务
15.除盖房子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外,你家里平均每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支出大约为 :
□100元以下
□100—200元
□200—300元
□300—400元
□400—500元
□500—600元
□600—700元
□700元以上 16.今年你家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是否增加? □收入下降 □收入上升 □没有变化 17.目前影响你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是?
□资金 □劳动力 □农产品销售难
□自身文化水平低或没有专业技能
□外出打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负担过重 其他 18.你家每年经济支出最大的项目是 ? □老人赡养费 □生活费用 □生产费用 □医疗费用
□造房修房 □教育费用 19.你家土地使用情况如何?
□没有闲置土地 □有少量闲置土地 □有大量闲置土地 □不了解 20.你打算以何种方法增加自己的收入?
□没想过
□外出打工
□搞养殖
□种大棚蔬菜 □其他 20.土地承包政策是农村的基本政策之一,您对土地承包政策是否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21.除种田外你增加收入的途径有:
□跑运输
□承包民房建造
□其他 22.您认为当前政府为切实提高农民务农收入为农民做的事: □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
□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加强市场调控,控制农产品价格
□调控中间商流通机制,使农民获得最大收益
□其他(如:加强市场信息监测、提高农业补贴、积极开展农业保险)23.你希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措施: □发展大棚蔬菜,壮大规模农业
□招商引资办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私营企业)□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产品结构调整不仅要科技,还要资金支持
问卷人署名:
调研时间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