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14岁参加学生运动,21岁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平民出身的习仲勋参与创建了陕甘边特区,后长期主持西北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长达10年,被誉为国务院的“大管家”。“文革”期间,习仲勋蒙冤十余年。改革开放时期,他主政南粤,带领广东“杀出一条血路”。
对于习仲勋的一生,他的夫人齐心有一句深情的概括:“我常说,仲勋英雄一世,坎坷一生。他胸怀宽广坦荡,从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这也印证了习仲勋那句流传甚广的自我评价:“我一辈子没有整过人,一辈子没有犯„左‟的错误。”
1自古英雄出少年
二十出头当“主席”的习仲勋让毛泽东十分惊讶
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出生在陕西富平县城西南10余公里外习家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春,习仲勋进入渭北地区最有名的立诚公学高小部。这是一所具有浓厚民主进步色彩的学校,也是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点之一。在这里,习仲勋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不到13岁,习仲勋就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底,习仲勋与数名进步学生被抓,入狱4个月。在狱中,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2月,习仲勋挥泪辞家,走上了追寻革命的道路。1932年3月,习仲勋组织发动“两当兵变”,他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建立的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也成了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年仅21岁的习仲勋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毛泽东带领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第一次见到习仲勋就十分惊讶:“你这个主席原来这么年轻。”
1936年8月,习仲勋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6年时间。1943年1月,毛泽东亲笔为他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题词,予以表彰。
抗战胜利后,习仲勋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长期主持西北局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委员,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
1952年9月,习仲勋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他主持制定“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16字方针,指导了建国初期的文教工作。1953年9月后,历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他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长达10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称赞,被誉为国务院的“大总管”。
2“文革”蒙冤
7年不见,习仲勋几乎认不准自己的儿子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被停职审查。1965年,他被下放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当副厂长。“文革”爆发后,他又被揪到西安,此后身陷囹圄。直到“文革”结束后,习仲勋才彻底平反。
蒙冤时期的习仲勋,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其子***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7年后再见面)父亲与我幼小心灵中的形象已截然不同:一头乌发已然不见,瘦了,苍老了,两鬓斑白。他凝视着我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谁都没想到,父亲与全家人相互打量着,见到我时,他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近平还是远平?‟听到他这样问我,大家都哭了,父亲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3参与创办经济特区
邓小平要求习仲勋“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
197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习仲勋担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主持广东省的日常工作。到广东不久,习仲勋就遇到“偷渡外逃”这个老大难问题。他实地来到收容站,问外逃人员:“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香港那边给人当奴仆,受人剥削?”有人回答说:“到香港容易找工作。”
看到这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习仲勋哭了。他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习仲勋意识到,制止偷渡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经过深入思考,他认为,如果中央给广东一些特殊政策,广东完全有能力把经济搞上去。
1979年4月,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在向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时习仲勋郑重提出,广东邻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虽然有反对意见,但这个构想得到许多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支持。邓小平对此非常赞同,并追溯陕甘宁的传统,提出“特区”的概念。谈到配套资金,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和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在广东,习仲勋还做了另外一件大事:在习仲勋的努力下,不到3年的时间,“文革”中被立案审查的11.2万名干部被平反。
4回到中央
习仲勋在工作中一贯反对铺张浪费
1980年11月,习仲勋调回中央工作。在1981年6月举行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增选习仲勋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书记处在中南海勤政殿办公,习仲勋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时光。
回到中央工作后,习仲勋依然保持着爱民之心。1985年11月,习仲勋到江西考察,当时陪同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曾撰文回忆说,因为路遇堵车,警车不时鸣响警笛,还从车上伸出两面红旗左右挥动,指挥过往车辆注意让道。看到这些,原本与万绍芬侃侃而谈的习仲勋,脸色立即变得严肃起来:“车上坐的不是老爷,我们是来给老百姓办事的,不是来给群众添麻烦的!”中途停车时,习仲勋亲自去与警车上的人员沟通,要求不要挥旗鸣笛。
反对不切实际的做法、反对铺张浪费也是习仲勋在工作中秉承的一贯原则。1961年4月,习仲勋到河南长葛县调查。他发现在县城搬迁过程中,新县城仿照北京长安街设计,有
一座像人民大会堂那样的礼堂,占用了大量农田。为了建设新县城,还强迫农民拆迁,甚至动用民兵武装强制推行。习仲勋直言不讳地批评当地,“脑子里没有群众利益,只有个人利益,这样的党员就不够格!”
1993年3月,习仲勋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晚年时光多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珠海度过。2002年5月24日,习仲勋在京逝世。
第二篇: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在辅导员的指导下我看完了为纪念习仲勋百年诞辰而编制的六集专题片《习仲勋》文献纪录片中的一集。下课后我又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另外的五集,了解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实,完整回顾了习仲勋同志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对习仲勋坎坷而光辉的一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13岁入团、15岁入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21岁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创建陕北苏区这一时期,直接在党危难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想想那时习仲勋才21岁,在这么年青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不得不令人敬佩、学习。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句话明确指出了青年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而当代青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与前一世纪相比,当代青年面临的世界格局更加扑朔迷离,有必要澄清认识,以有利于自己在重大方向上抉择何去何从。
习仲勋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他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作风严谨,对待同志,他着于引导、组织,能巧妙的化解同志中矛盾与误会。对待家人,他是一位和谐而又严厉的父亲,他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热爱劳动,勇于奉献,长大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点点滴滴都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我们要学习习老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毛泽东认为习仲勋同志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是在毛泽东对党的高级干部的评价中,绝无仅有的,无疑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也是毛泽东对习仲勋群众工作实践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是习仲勋同志一生的忠实坚守。他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切实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时时刻刻把群众当亲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为我们新一辈的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我们要学习习老实事求是、公正无私的作风。他面对肃反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人民公社生产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和三峡大坝一期工程建设中的论证不足,都能坚持深入调研,用事实说话,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看问题,即使在文革中被批斗劳改甚至被高音喇叭震昏在地也在所不辞,他在用生命捍卫着真理,捍卫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正气与良知。对于冤屈他选择了沉默,却从未改变一身的铮铮铁骨。
我们要学习习老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作风。他在主政广东期间,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率先在广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全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排头兵,为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是习仲勋一生中为党、国家和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这对于工作中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和敷衍塞责的部分党员干部来说,无疑是一堂生动的且很有说服力的教育课。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热情锐意创新,勇于进取,才能为“建设新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起伏不定的,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的建设,他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他始终坚持着真理,尤其是在建设新中国时期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研究、制定,处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疑难问题。正是有着习老这样兢兢业业、不畏艰险、坚持真理的老一辈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呼吁:学习习老精神,坚定真理道路。
第三篇: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习
仲
勋
纪
录
片
观
后
感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为纪念习仲勋革命老一辈的诞辰100周年,在院里党党支部的领导下,我们在会议室观看了习仲勋先生令人敬重、钦佩的一生。
追溯习仲勋走过的革命道路,和光辉的一生。习仲勋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同志在陕西生活工作战斗了40多年,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建国后兢兢业业工作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习仲勋做人老老实实,工作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对大跃进等都有客观正确的认识,难能可贵。
习仲勋一生中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不仅在工作上他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作风严谨、清正廉明,在家庭生活中他既是一位充满爱心又体贴入微的好丈夫,又是一位和蔼慈祥而又家训严厉的好父亲。他感情丰富,个性鲜明,既有铮铮铁骨,又有绵绵柔肠;他爱憎分明,严慈相济,既敢言敢怒不顾个人进退得失,又宽厚大度没有半点个人私隙。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段荡气回肠的话,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习仲勋就被毛泽东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943年2月,习仲勋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抵制和纠正“左”的偏向,保护了干部和群众。1945年6
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原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受党中央、毛主席之命,率领一批干部离开延安,奔赴东北,开辟东北解放区。在遴选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过,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他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闹革命打江山;他热爱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毛泽东主席如此评价。“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是习仲勋同志一生的忠实坚守。该纪录片反映了习仲勋始终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党尽忠,心系群众。在陕甘宁这片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革命根据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浓墨重彩的革命故事,革命先烈们用一片赤诚丹心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
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转入西安军事才判处关押的习仲勋同志还不满十五岁。在被关押期间,面对凶险的环境,少年习仲勋毫不畏惧,坚持从事革命活动,最终被吸纳进共产党员的先进队伍。习仲勋同志在逆境中长年砥砺的敏捷思维和健康体魄,对他后来主政广东,大胆施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在革命战争年代,像习仲勋这样赤诚丹心照神州的共产党员绝不是少数,而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共产党员开创出了一片中华大地的盛世华章。“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3年1月为
习仲勋同志亲笔书写的题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客观准确的评价。1926年,年仅13岁的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1928年,年仅15岁的习仲勋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经历何种革命斗争和各种复杂环境考验,面对逆境坎坷,习仲勋同志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今天,我们纪念习仲勋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身体力行地贯彻群众路线的精神,像他那样旗帜鲜明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亿万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在新的时代,在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奋斗的时期,赋予了我们青年新的使命,我们应该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吸取优点,接过他们手中的枪,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青年的果敢和卓绝,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唱响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磨砺品格,砥砺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佳绩。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水平,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懂得奉献,用真心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为身边的同学做好一个好的榜样。带领更多的身边人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热爱生活,为我们社会的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15日是我们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在央视频道播出。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无限敬仰和自觉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观看了纪录片,看完本片之后感触颇深。
纪录片共分《烽火陕甘》、《纵横西北》、《国事春秋》、《主政南粤》、《勤政岁月》、《海纳百川》六集,完整地回顾了习仲勋同志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一生。习仲勋同志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应该是他成功的“秘诀”。1943年初,习仲勋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大大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习仲勋同志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其间,他担任爷台山自卫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政治委员,领导了著名的爷台山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遴选新的西北局书记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
1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是毛泽东对党的高级干部的评价中,这是绝无仅有的,无疑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也是毛泽东对习仲勋群众工作实践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就习仲勋的一生而言,坚持群众路线贯彻了其革命生涯的始终。
习仲勋同志一生中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不仅在工作上他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作风严谨、清正廉明,在家庭生活中他既是一位充满爱心又体贴入微的好丈夫,又是一位和蔼慈祥而又家训严厉的好父亲。他感情丰富,个性鲜明,既有铮铮铁骨,又有绵绵柔肠;他爱憎分明,严慈相济,既敢言敢怒不顾个人进退得失,又宽厚大度没有半点个人私隙。
习仲勋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孩子们都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齐桥桥上初中时,母亲齐心把炼钢时穿过的一件大襟罩衫给她穿,上面有不少被钢花烫出的洞眼。齐桥桥穿过的衣服鞋袜再给她妹妹安安和弟弟近平、远平穿。孩子们习惯穿旧衣服,穿着新衣服反倒觉得不自在,因为同学们穿得都很朴素。以至于习仲勋后来给桥桥做工作说:“你是女孩子,还是要穿好一点。”齐桥桥回忆说:“尽管我们姐妹兄弟小时候没有华丽
2的衣着,甚至比常人还要简朴,但我们的学习都很好,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使是在最艰难、被人歧视的日子里,我们仍然是乐观的,而且活得很有尊严。”
习仲勋还非常注意保护环境,节约水电,经常教育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厉行节约。习家人节俭行为出乎人的意料。习仲勋习惯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着让孩子们再洗,然后还要用洗澡水洗衣服。家里厅堂的灯晚上一般很少打开,他要求房间里只要没人,一定要随手关灯。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地上有烟头,他都会俯身捡起,扔到垃圾桶里。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一直保持着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龙头、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儿女们一直保持着,就连孙辈们也继承了爷爷的这些好传统。他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家的风范将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教融为一体,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既关爱备至又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他身体力行地贯彻群众路线的精神,像他那样旗帜鲜明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亿万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革命传统和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作风严谨、清正廉明的革命精神。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恢复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他的精神将永远引导和激励这我们前行。
2013年10月21日
屈胜利
第五篇: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一:
今天,我满怀深情地观看了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录片之《烽火陕甘》和《纵横西北》,该纪录片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文献纪录片。该记录片以朴实的风格,生动的叙述,全面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政治家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生涯。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3年1月为习仲勋同志亲笔书写的题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客观准确的评价。1926年,年仅13岁的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1928年,年仅15岁的习仲勋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经历何种革命斗争和各种复杂环境考验,面对逆境坎坷,习仲勋同志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他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闹革命打江山;他热爱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毛泽东主席如此评价。“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是习仲勋同志一生的忠实坚守。该纪录片反映了习仲勋始终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党尽忠,心系群众。
在今年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向习仲勋同志等革命前辈学习,时刻牢记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时刻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为民务实,清正廉洁,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共产党员。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二:
近日,央视播出了六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完整回顾了习仲勋同志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习仲勋,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XX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13岁入团,15岁入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21岁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习仲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创建陕北苏区这一时期,直接在党危难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想想那时习仲勋才21岁,在这么年青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不得不令人敬佩,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在新的时代,在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奋斗的时期,赋予了我们青年新的使命,我们应该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吸取优点,接过他们手中的枪,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青年的果敢和卓绝,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唱响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磨砺品格,砥砺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佳绩。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三: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段荡气回肠的话,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习仲勋就被毛泽东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43年2月,习仲勋调任中国共产党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抵制和纠正“左”的偏向,保护了干部和群众。
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原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受党中央、毛主席之命,率领一批干部离开延安,奔赴东北,开辟东北解放区。在遴选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过,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和平建设年代,习仲勋更是如此。仅从1978年到1980年,他在主政广东期间的“一哭一护”,亦可见一斑。
“民在我心,民为我本”,习仲勋这不起眼的“一哭一护”,彰显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然而,在当下,个别领导则不是这样,他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颐指气使,不黯群众疾苦,有的甚至面对信访群众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迟迟不肯出面。看看习仲勋的“一哭一护”,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个别领导的确应该感到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