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乌县红色旅游
寻乌县红色旅游
寻乌罗塘谈判
毛泽东同志作寻乌调查旧址——寻乌县马蹄岗
毛泽东同志作寻乌调查旧址,地处寻乌县城南门外马蹄岗(现马蹄岗五号),房屋座北朝南,四周筑有围墙,原系耶苏教牧师住房。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经寻乌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三年经赣州专员公署(83)第三号文件核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围墙内为保护范围。
一九三O年五月,红四军来到寻乌,前委机关及毛泽东同志进驻此房,并且在这里作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寻乌调查。一九三一年红七军来到寻乌时,军部机关及张云逸同志住此房;一九三二年独立三师来到寻乌时,司令部、政治部以及李井泉、宋时轮、罗贵波、黄云桥同志住此房;一九三二年新编独立第三师在寻乌编成后,师领导机关及蒋声才等同志住此房,寻乌县地方红军、县赤卫总队、独立营、独立团也先后多次进驻此房。一九三三年我红色政权北撤,国民党反动派陈济棠部队侵占县城时,被反动派纵火烧毁,一九三九年经耶苏教修建一次,但改变了原貌。一九七二年,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并拔款按原貌修复;室内的红四军前委机关,毛泽东同志旧居以及寻乌调查会场均按原貌陈列开放。
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旧址——马蹄岗
红四军大队以上(即排长以上)干部会议旧址,原为耶苏教新教堂,地处寻乌县城南门外马蹄岗(今寻乌中学内——红军楼),一九
八二年十月十六日经寻乌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三年经赣州地区专署(83)第三号文件核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三O年五月,毛泽东同志在此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一九三一年红七军,一九三二年独立三师也曾进驻此房。一九三三年,红军北撤后被国民党反动派纵火烧毁。一九五五年修建成为县人民医院职工住房,改变了原貌,一九六O年寻乌中学再次修建成职工宿舍,一九七六年经省革命委员批准并拔款按原貌修复,并按会场原貌陈列开放。
一九三O年五月,毛泽东同志在此房楼屋中厅召开红四军大队(排级)以上干部会议,详细地贯彻古田会议精神。当时,在军队管理方面,旧的一套被打破,新的一套尚未完善,一部分干部对于军队管理教育无从着手,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及时地召开了这次会议,遂条地讲解了古田会议精神,详细地论述了军队管教问题,提出了七条主要原则。
红军医院旧址——马蹄岗(1930年至1933年)
红军医院,此房为耶苏教会医院——是民医院的门诊部,地处寻乌县城南门外马蹄岗五号,房屋座东南朝西北。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经寻乌县人民政府批准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三年赣州专署(83)第三号文件核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三0年五月,红军来到寻乌,“衤是 民医院”由红军接管,医师丘志宏等被留用,改组为红四军医院,成为安远、平远、寻乌的中
心医院。一九三0年六月,红四军离开寻邬时,移交给寻乌县地方政府管理,成为地方红军医院。当时医院规模比较大,拥有四栋大楼(门诊部、男住院部、女住院部、传染科等四大建筑)。目前保留的是门诊部,一九三0年五月红四军来到寻邬时,教导大队也驻此房楼上。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范氏宗祠(1930年)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范氏宗祠,地处寻邬县城南门外营子里,房屋座西朝东,建于清代中期,土木结构,是“九井十八厅”式的大祠堂,占地3730平方米,共七十七间,(地面间数)。此房原属范氏公有,解放前部份横屋分给后代据为私房。南面部份辟为氏族学校,解放后学校占有部份,国家拨款收买转为公产,民占部份分给群众,成为民房,目前以中厅为界,南面部份为公产,北面部份为民房,基本保持原貌。
一九三0年五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同志率领红四军来到寻邬时,司令部、政治部进驻此房,二纵队司令部也驻此地,政治部宣传员学习班也住此房。毛泽东、朱德等同志这里指挥红四军分兵安远、寻乌、平远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
寻乌县“三.二五”革命暴动指挥部遗址——中山学校(1928年)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寻乌人民爆发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革命暴动。中山学校是当时革命暴动的总指挥部驻地。
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寻乌县一些老革命家,共产党员刘维钅卢、刘维锷、古柏、潘叶芳、钟锡缪、邝才诚、潘丽
等相继从北京、武汉、南昌、广州、梅县等地回到寻乌,以中山学校作掩护,组建了中共寻乌县支部委员会,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成立了以刘维钅卢为总指挥、以刘维锷、古柏、何家常等同志为副总指挥的暴动委员会,同时在牛斗光、留车、龙图、篁乡、吉潭五个方面成立指挥机构,发动了全县工、农、兵、学、商革命师生约五万人参加的“三.二五”革命武装暴动,摧毁了反动的伪县政权,活捉了罪恶昭著的反动恶棍,烧毁了县衙,打开监狱放出被关压的广大革命群众,成立了寻乌县革命委员会,取得了轰动闽、粤、赣三省的革命暴动的巨大胜利。中山学校位于县城南门外范屋营大新屋排上,房屋于一九三三年被烧毁,留下遗址。
古柏烈士纪念碑
古柏同志生于一九0六年,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在广东梅县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领导了寻乌县“3·25”革命暴动,历任中共寻乌县委书记,红军二十一纵队政委,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粮食人民委员江西省苏委员,粤赣游击司令等职,一九三O年五月,协助毛泽东同志作寻乌调查。一九三五年在龙川县鸳鸯坑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古柏同志是我党著名的革命烈士。
一九八五年,经上级批准,决定兴建“古柏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在镇山公园内,碑文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辞,曰“古柏烈士纪念碑”。
第二篇:寻乌调查读后感(定稿)
《寻乌调查》读后感
【摘要】《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一九三零年在寻乌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涉及了政治区划、交通、商业、土地几大要素,全面、详尽的进行了调研和记录。《寻乌调查》不仅对当时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此外,这篇文章中如此精细详尽的数据也让我们为之震撼,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毛泽东主席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也正是这样的态度造就了毛泽东主席这样的伟人。
《寻乌调查》共分五章,共计七万余字。分别从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与土地斗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这样的分类方法和研究顺序是十分有逻辑性的。毛泽东主席按照了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致,从事物的发展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深入调查。因此,看似细碎、杂乱的项目也变得清晰、有条理了。毛泽东主席在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寻乌县体系有条不紊、不重不漏的研究思路感到叹服。
毛泽东主席选择了寻乌这个地方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第一、红军在此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第二、正如文中所说,“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
在最前面的引言部分,毛泽东主席列举出了所有参与调查的人的名字以及基本信息。细致到了年龄、职务,甚至还涉及到了曾经任过的职务。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覆盖面的广泛,同时,也保证了这篇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寻乌县的政治区划与交通。作为两个基础性的方面,看似简单,实则是后面所有调查的基础。一切的土地研究等都要建立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之上,而商业活动则是与交通的便利程度密不可分。
第三章开始进行商业的调研。毛泽东主席选择以贸易往来的商品作为切入口,主要以介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肉类、米、茶、纸等等。文中提到“倘若走马观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句话也是提醒了我们表面上的研究方法是行不通的。这里,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对调查的深入、认真的态度。说到寻乌的市场,毛泽东主席对寻乌经济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发达时期到衰落时期,都从历史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后续的,甚至把每一种生意的几个大老板的家庭背景和人品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现在经济学的学生很容易只看到单纯的经济现象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这项调查,也为我们研究方法上做了很好的典范。
在这一部分中,文中列举出市场中销售的几乎所有的物品清单,其中具体到了一百三十一种洋货,三十九种水货店物品,还有多种生活用品,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遗漏。不仅每种商品的价格、百姓什么时候需要这样详细的信息都一一介绍,甚至商品的各种品种的质量好坏也是记录在案。例如,文中写到“糖分为白糖、黄糖、冰糖、橘饼”四种糖的优劣比较都有详细的说明。
关于土地问题,毛泽东主席首先研究了就有土地的关系。将土地按照公有、私有的方向进行粗略划分后又分别进行细致调研。文中将农村人口成分,各类土地所占百分比都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计算。例如中农占百分之一十八点二五五。可见毛泽东主席在数据统计上是十分细致的。也只有精确细致的调研才能全面的了解到寻乌的真实情况,正如毛泽东主席在文中写到“为的是要研究这个阶级的政治作用,不列出来便没有充实的例证。在文章中,有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大、中、小地主以及富农。因为这些人的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地资源,也正是贫农想要打到的。正如文中说到的”不但打到半地主性的富农是没有疑义的,而且平富裕自耕农的田,废富裕自耕农的债,分富裕自耕农的谷也是没有疑义的。接着,毛泽东主席又详细研究了寻乌的剥削状况。其中介绍了地租、高利、税捐共计二十三种剥削方式。甚至包括了“要衫裤着去捞”、卖奶子等等多种方式。这篇调查报告丝毫没有掩饰的揭露了寻乌普通贫农所受的压迫。而这,这确实是中国土地上大部分老百姓所过的生活。在最后一章中,介绍了寻乌的土地斗争。谈到了各种要素的分配方式。还涉及到了“非农民是否分田”与“‘以乡为单位’是以人口为单位,而不是土地单位”可见毛泽东主席对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调查记录的工作,更是有很深刻的思考。这一点也是我们做调查研究的模范,只有深度思考后才能从调查中获得我们需要的东西,否则,调查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看完这篇调查报告,让我深深感到震撼。在我们的印象中,毛泽东主席是一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伟人。这样的伟人在做一个县城的调查时竟如此细致,如此认真。这样脚踏实地的态度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年轻学生反思和学习。平时,我们大学生总是忽略调查的重要性,总是急于套用模型来试图解决问题,实际上,毛泽东主席踏踏实实,认真做事,实事求是的精神才真是我们要学习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通篇语言通俗易懂,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这一点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在做调查及写报告是一直都是谦逊、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扎实谦虚的态度也是我们的楷模。毛泽东提出过一个观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篇对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就印证着这个观点。这是一篇调查报告的优秀典范,同时也是指导我们大学生学习、做人的模范。
第三篇:江西寻乌简介
江西寻乌简介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端,居赣、闽、粤三省接壤处,东经115°21′22〞-115°54′25〞、北纬24°30′40〞-25°12′10〞。东邻福建省武平县、广东省平远县,南接广东省兴宁市、龙川县,西毗安远县、定南县,北连会昌县。寻乌县辖7个镇、8个乡,共有4个居委会、17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长宁镇东阶梯,距省会南昌市560千米,距赣州市240千米。全县南北长78千米,东西宽61千米。总面积2311.38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全县通行客家话(宁龙片)。
寻乌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篇章。、联系方式
机构:县政府办公室
办公地址:寻乌县行政服务中心大楼915 邮政编码:342200 联系电话:0797-2845513
传真号码:0797-2845513 电子邮箱:xw_zfb@ganzhou.gov.cn
寻乌特产 岑峰香薯干 寻乌茶叶 寻乌蜜桔 寻乌脐橙 旅游观光景区
青龙岩风景区
寻乌革命历史纪念馆
东江源桠髻钵山
项山甑
寻乌县河角温泉
云盖岽风景区
青龙岩风景区
寻乌革命历史纪念馆
东江源桠髻钵山
项山甑
寻乌县河角温泉
云盖岽风景区
司城古建筑群
行政区划
长宁镇基本情况
长宁镇地处寻乌县境中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系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域四周为文峰乡境。该镇是我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源地,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写下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论著,该镇的三二五村是古柏领导的“三二五”农民暴动所在地。全镇国土总面积11.56km2。
长宁镇辖6个居委会,即广场、中山、城南、城西、河东、岳家庄,79个居民小组;3个行政村,即三二
五、城北、石圳,5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13680户,总人口70122人(“六普”统计数字),其中非农业人口41990人,农业人口6692人,流动人口21440人(含本县其他乡镇和外县、市流入城区人口)。全镇以果业为主导产业,脐橙、柑桔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久负盛名,是“寻乌蜜桔”的主产区。2010年,实现果业总面积达到2.1万亩,水果总产量达4万吨,商品率达95%。
丹溪乡乡情简介
丹溪乡位于寻乌县西南隅,东与广东平远县的大拓镇、石正镇相连,南面分别和兴宁市的黄槐镇、黄陂镇、罗浮镇接壤,西与寻乌县龙廷乡、留车镇交界,北面与平远县中行镇毗邻。全乡总面积16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丹溪村(圩),距县城70公里。丹溪乡交通方 便,车辆畅通,距206国道13公里,距梅州市、兴宁市85公里,距广州、深圳380公里。
2000年1月,由原丹溪和岑峰两乡合并而成,辖10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5万,耕地面积10353亩,其中水田面积9000亩,林地面积22万亩。行政村有丹溪村、双溪村、彭溪村、上平村、下平村、清溪村、高 峰村、岑峰村、双村、金村等。丹溪乡地处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边陲山区。群山环 抱,崇山峻岭,过去有首民谣曰:“岑峰丹竹楼,有天矛日头,吾见骑马坐轿过,只见猴子揽树兜”。岑峰座 落在天子嶂下,四面环山,古木参天,绿荫如盖,抬头不见青天;羊肠小道,山路崎岖,难于见到骑马坐轿的 公子老爷至此,唯见深山里的猴子,这是对岑峰的真实写照。丹溪(原称丹竹楼)同在天子嶂大山麓下,山峦叠 嶂,山高路陡,毗邻的广东大拓、石正、中行人往来丹竹楼,必经2华里的石阶梯,恰似登楼,故前人形象 地取名“丹竹楼”。丹溪乡地势由于西北高东南低,岑峰与丹溪海拔相差 260米,两地气温、降雨、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明显差异。全乡年平均气温在18.7℃左右,岑峰海拔高度590 米,气温17℃左右,岩溪海拔高度230米,气温20.4℃左右,分别相关海拔高度360米,气温相差3.4℃左右; 无霜期长短也有别,岑峰为276天左右,岩溪为287天,农作物播种、生长、收获期岑峰与丹溪相差10-15天左右。
全乡耕地面积10996亩。其中水田面积9480亩,旱地 1516亩。全乡林木资源丰富,林木蓄积仍为全县之冠,蓄积量达48.6万立方米,森林复盖率90%,杉、松、毛 竹为最,杂木、樟木、橡木次之,有成片野生茶树。野生药材逾40种,飞禽走兽30多种。矿产品类有水晶石、花岗岩板材、瓷土等。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量达1055千瓦。已建成23个电站。总容量7926千瓦,全乡已形成 以35千伏电网为骨干,10千伏配电网络为主体,分别与近邻广东联网运行,集“发、供、用”于一体的跨省电 力系统。
龙廷乡人民政府概况
龙廷乡人民政府位于寻乌县南部,居闽、粤、赣交界处。东与广东省平远中坑接壤,南边广东罗浮镇,本接广东兴宁蕉坑,北抵本县留车镇。本乡地势 四面环山,最高点是阳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点是斗晏村,海拔180米,寻乌河由北向南从境内流入广东东江,建有斗晏、大田、铁尺水、龙潭等8个水电站,装机容量计3.95万KW,其中斗晏电站为我县建成的最 大水电站,装机容量计3.75万KW。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 组,1561户6590人,均系汉族。驻地龙廷村,距城50公里,全乡各村都通上了水泥路,交通十分方便。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4455亩(其中水田4048亩),主种水稻,兼种红薯、豆类等。解放以来,建 有塘坎4处,其它引水工程37座,有效灌溉面积3400亩,旱涝保收面积3066亩。水稻亩产在1000市斤左 右,粮食总产2743吨。山林资源较为丰富,林地面积97500亩,其中油茶面积25000亩,是油茶主产区,素 称“油茶之乡”。平均年产油茶30万市斤,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阳天香茶”清香可口,畅销国内大 中城市,享有盛名,2006年荣获“赣南名优茶评比金奖”。此外,还有松脂、香菇、木耳、冬笋、蜂蜜、柑桔等。龙廷乡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大田、龙廷、西湖 已列为老区建设重点村。1928年——1930年以古柏同志为首的红军21纵队,曾在西湖阳天嶂境内,坚持游 击战争达3年之久。
三标乡基本概况
三标乡位于寻乌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南 邻文峰乡,西南连桂竹帽镇,东邻水源乡,东北与会昌青溪乡相接,西北与安远高云山乡接壤。全乡总面积 22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44%,2000年三标乡与长安乡合并成为现在的三标乡,下辖12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3361户,人口14828人,其中农业人口14386人,城镇居民人口452人;全乡耕地面积12205 亩,人均占地0.9亩;土地面积18188公顷,人均1.4公顷,以丘陵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98.8%。三标乡是香港饮用水东江的源头,又是县城饮用水源所在地,东江发源于三标乡东江源村的桠髻钵山,海 拔为1101.9米,县城饮用水发源于基田村燕子窝小组的基隆障,海拔为1444.7米,是全县第二高峰,全乡总的 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崇山峻岭,河流交错,境内有7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9条河流穿境而过。全乡被列入全县水源涵养区和果业禁开区,是国家 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农业以果业、水稻、林业为主。
留车镇基本情况
留车镇位于寻乌县城南部,与广东省交界。东临 广东平远八尺镇,南连龙廷、丹溪乡,西接菖蒲乡与晨光镇,北交南桥镇;留车镇总面积217平方公里,镇 政府所在地留车圩距县城43公里,全镇区位优势明显,一条二级沥青公路由北至南贯穿全镇,北与206国 道接壤,南与广东龙川县内二级路相连,西接广东兴宁市,交通极为便利;全镇辖21个行政村,323个村民 小组,7365户,人口32221人,劳力15958人。土地总面积173223亩,其中耕地21743亩,山林136330亩。留车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革命时期涌现了邝任农、王卓超、刘泮林等革命前辈;资源 丰富,人杰地灵,境内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已探明的有稀土、铁矿、石板材、钾长石等10多种矿产资源。留车花生、石背西瓜、石牛湖竹笋等农副产品更是享誉县内外。留车镇水水资源丰富,有小[二]型水库 八座,小型发电站十二座。
水源乡简介
水源乡地处寻乌县北端,东连澄江镇,南接文峰 乡,西邻三标乡,北与会昌县清溪乡相连,是东江源乡镇之一。乡政府驻龙塘村,距206国道13公里,距县城 41公里。全乡总面积112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13亩,水田面积9217亩,林地面积14万亩。下辖9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户、总人口为人。下辖周畲、太湖、载下、龙塘、垇背、竹元头、袁屋、河背、径口等9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13户13345人。
该乡属典型山区乡,该乡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森林 资源、水源资源富足,境内富藏有赣南红紫豆瓣花岗岩、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水源气候适宜,盛产兰花、富 贵籽、毛竹、杉木。水源资源丰富,矿藏钾长石、瓷土、花岗岩。水源产业突出,果业种植业发达,以“寻 乌蜜桔”和脐橙著称,种植面积15000余亩,年产量达12000余吨。全乡9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水利设施较 为完善。“寻全高速”寻乌段途径水源乡里程达12.5公里。
菖蒲乡基本概况
菖蒲乡地处江西省寻乌县西南部,东邻留车镇,北 接晨光镇,西、南与广东省龙川县上坪镇相连,为寻乌西南门户。菖蒲属客家人聚居区,与广东梅州、兴宁、龙川人长期稳定交往,有密切的亲缘、人缘、地缘关系。全乡15000人,下辖黄田村、黄砂村、铜锣村、菖蒲 村、虎石村、坪岗村、五丰村、徐溪村等8个行政村,91个村小组。国土面积81.59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 97908亩,耕地面积8329亩。乡内各类资源丰富,山林资源以松、杉为主,经济 林有油桐、油茶、茶叶、柑桔、脐橙、桃、李、柿等;黄竹遍布全乡。地下温泉两处,徐溪温泉水温46℃,日 流量1005吨,车田围温泉水温39℃,日流量145吨;矿产资源十余种,石灰石、钴矿、瓷土尤为丰富。菖蒲乡文化遗产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建在菖蒲老 圩场内的“真君庙”,已有430多年的历史;地处五丰村粜米岗的围屋,为清朝带刀侍卫古刚、古风度居家皇 帝钦点而建;杨公帽山位于菖蒲圩西面,是人们春游,秋季登高的好地方;峦山嶂在菖蒲的西北部,清代文坛 名士、著名诗人、书画家吴之章先生隐居在此山麓下的下灵山的寺院里,铃山振铎为寻乌八景之一,是人们旅 游观光的好去处。
文峰乡基本概况
文峰乡位于寻乌县城周围,周边与长宁镇、水源 乡、澄江镇、三标乡、吉潭镇、桂竹帽镇、晨光镇和南桥镇为邻,乡政府驻县城江东庙路28号。全乡总面积 274.98平方米,耕地面积1262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4746.3公顷。辖长溪、长举、东团、新罗、长岭、大 路、杨梅、黄坳、小布、河岭、石排、上甲、双坪、图合、岗背、田背、长布等17个村民委员会,179个村民 小组。总户数7134户,总人口26950人。
文峰乡全境属丘陵山区,整个地势西北高,向东南 倾斜,中部低平,西北部多高山,有海拔567.9米以上的山峰14座,名山胜景亦多,有寻乌八景的文笔秀峰和 西巇云屯,及每年数万人前来旅游的云盖岽。北最高点云盖岽海拔1077.6米,南最低点羊亚山河谷海拔238.5 米。
文峰乡稀土、钨、钼、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产 业、交通、区位、服务等四大优势。该乡主导产业是以脐橙、柑桔为主的果业,果业面积4.5万亩,是全县的 果业大乡,全乡交通便利,206 国道、新园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各村均通水泥路。该乡黄坳村、河岭村、石排 村是寻乌县工业园区所在地。目前,石湾环球陶瓷、上都矿业、南方稀土、新舟稀土、万年青水泥厂等30余家 工业企业落户于此。该乡区位优势明显,县城发展的中心---新东新区位于该乡的新罗村、东团村及长举村。
晨光镇镇情简介
晨光镇地处寻乌县西南部,东邻留车镇,南连菖 蒲乡和广东龙川县上坪镇,西毗桂竹帽镇,北接文峰乡。位于东经115°21?—115°41?,北纬24°31?—25°10?,全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山地丘陵区,总面积为210平方公里。全镇有21个行政村,总人口27335人,其中非农业 人口1400多人。农业经济以种植水稻,发展果业为主,兼种油茶、杂粮和蔬菜。大力推进果业产业化建 设,不断壮大果业规模。水能资源丰富,晨光河水位落差 1725米,储藏水 能6937千瓦。现建有丰上水电站、乌石头水电站和五 里滩水电站。其中五里滩水电站为我县第二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00千瓦时。储有丰富的荧石矿、石灰石、石英石、锡矿、高岭土、瓷土、地热温泉等矿产、稀土和地热资源,其中河角温泉独具天然特 色。
晨光人杰地灵,名胜有铃山振铎(山中有灵山禅 院),这里风景奇特,系寻乌“八景”之一,其余有仙龙岩、仙人寨、木子塘。主要历史人物有:叶楷(?—1575),溪尾村人,明万历年间,他聚众二万余人造反,且持续多年,其声势之大,直撼朝廷。吴 之章(1661—1738),字松岩,号槎叟,系香山人。他自幼聪慧,能诗会画,清末曾名噪一时,斐声文 坛。著有《泛梗集》四卷,他40岁时,应诏与赣州名流张尚瑗、黄文澍等九人合修《赣州府志》,时称“ 贞堂九子”。刘德熙,字穆士,龙图村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补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七品正堂 官。古柏(1906—1935),字显鏐,号劲生。系沁园春村人。他是中共寻乌县委第一任书记。民国19年5 月,他协助毛泽东在寻乌作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此后,曾出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总 前委秘书长,江西省苏维埃委员,党团书记等职。
罗珊乡基本情况简介
罗珊乡位于寻乌县东北部,武夷山脉南端,东邻福 建省武平县东留乡,南毗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北接会昌县筠门岭镇,距县城56公里,离206国道10公里,有 罗塘至桂坑,珊贝至龙溪,吴畲至邻下等三条辐射福建,广东的省际通道。罗塘河是“母亲河”——长江水 系支流,是赣江水系发源地之一。罗塘是历史上至广东、赣州水陆贩运的重要码头,自古有“小香港”之美 称。全乡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上津、罗塘、泊竹、华齐、珊贝、吴畲、筠竹7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86人,耕地面积7587.32亩,山林面积145484亩。
罗珊乡土地肥沃,民风淳朴,资源丰富,矿产富 饶,山青水秀,名誉一方。全县唯一的金矿和铅锌矿资源座落在华齐村风和,储量丰富。毛竹林基地4万多 亩,原始森林般的速生丰产林10万亩,水力资源丰富,建有15座水电站,总装机1.2万千瓦,成了全县的水电 大乡。盛产粮、果、烟、西瓜、菜等, 全乡果业1.2万亩。距筠门岭旅游区汉仙岩二公里之遥。原始森林园区 ——上津村铜锣丘,储水700万立方米的珊贝电站水库,奇山怪石的樵子坝,花木丛生,环境优美,是绿色 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罗塘谈判旧址座落于现老乡政府大院内,已成国家 历史文化遗产。罗塘谈判在红军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寻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 护,已将“罗塘谈判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桥镇基本情况
南桥镇位于寻乌县最南端,东与广东省平远县八尺 镇、黄畲乡交界,南与留车镇相连,西与晨光镇接壤,北与文峰乡、吉潭镇毗邻。镇政府驻地南桥村,距县城 24千米。南桥古称“牛斗光”,取意“文光射斗牛”,素有“寻乌南大门”之称。南桥地处闽、赣、粤三省交 界处的三角地,206国道、建设中的德瑞寻高速贯穿其中,交通便利。改革开放以来,边际贸易相当活跃,已 成为面向广东、福建沿海经济特区的对外贸易口,是引进外资、交流信息、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贸易等长足发展的战略要地。全镇总面积138.15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9697.4公顷,森林覆盖率72.5%,耕地面积1311.9公顷,水域面积435.27公顷。全镇有南桥、罗陂、廷岭、高排、冠洲、黄塘、上游、下廖、满坑、古 坑、珠村、长江、南龙、车头、团建、团红、黄坝、金桥村18个行政村,203个村民小组,7361户,31228人。
南桥自然资源丰富,稀土、优质温泉独占熬头;大 理石、花岗岩量大质优;铁矿砂、铅锌矿、铀矿储量大、品质高。南桥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奇特,灵石寨峰,海拔 300米,俏然耸立在寻乌河左岸,已经开发的温泉山庄就在这风景秀丽的磷石寨悬岩之下。位于南龙村的“寻 乌八景”之最的龙岩仙迹,更是神奇别致,那里绿水青山、怪石嶙峋、石窟玲珑,造型各异,富有传奇色彩。历 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不少游客感叹为“不是庐山胜似庐山”。带水以下的“文昌祠”、“进仕牌坊”、“日新 峰”、“文笔峰塔”等古老建筑,造型简朴,典雅别致,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的袭击,但原貌未改,保存完好。
全镇主要产业有:
1、甜玉米。全镇的甜玉米种植 面积已达0.8万亩,种植户从30户发展到3000多户,产量达2.4万吨,基本形成了甜玉米种植产业化。
2、果 业。全镇果业面积已达5.1万亩,人均实现1.4亩果的目标,脐橙产业覆盖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增加。种植户达 到92%以上。
3、旅游业。东江源头第一岩——青龙岩,位于赣粤接壤处的寻乌南桥南龙村,方圆十三点六平方 公里,是一个秀丽的天然风景区。区内竹翠松苍,山岩奇异,江水碧绿;千年古寺香火鼎盛,观音滴水,普渡众 生。磷石寨温泉山庄风景秀丽,是承于天地、融于自然的旅游胜地。
4、饮食业。南桥商贸活跃,饮食尤为出 名,镇内有大小餐饮店30多家,其中“南桥豆腐”、“牛熟肉”、“炸鱼片”等特色菜远近闻名。
吉潭镇基本概况
吉潭镇位于寻乌县东部,东南与广东平远县仁居镇 为界、东北与福建武平县民主乡毗邻,西交文锋乡、南接南桥镇、北连澄江镇,是闽粤赣三省边际乡镇。镇人 民政府驻吉潭圩,距县城14千米,206国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238.49平方千米,有林业用地面积17767.1公 顷,耕地面积1453.1公顷。辖16个行政村,203个村民小组,158个自然村,总户数6391户,总人口25792人。吉潭镇是个果业大镇,现有果业面积72271亩,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出口加工基地1个,果品加工仓储企 业1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果业协会16个,果业合作社15家。地方特产还有山羊、兰花、蔬菜、肉牛、西瓜等。
吉潭镇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高岭土、甲长 石、花岗石、稀土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景点有万安石、文昌阁、乌泥坑文化遗址、仙羊岩、圳下 战役遗址等。
项山乡基本概况
项山乡地处寻乌县城东部,距县城23公里,东邻福 建武平县民主乡、南接广东平远县仁居、差干镇,西连寻乌县吉潭小田村,北毗吉潭小杭、剑溪村。全乡国土 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8091人,总户数1749户,耕地面积8342亩。境内山峦重叠,绵延起伏,武夷山脉横亘其 中。下辖项山(人口1146人、耕地面积978亩)、桥头(人口1503人、耕地面积1556亩)、卢屋(人口878 人、耕地面积1000亩)、中坑(人口1061人、耕地面积1266亩)、书坪(人口1089人、耕地面积1135亩)、聪 坑(人口1438人、耕地面积1122亩)、福中(人口976人、耕地面积1285亩)等7个村。
项山乡有七项资源优势:
1、糯:产于项山乡卢屋 村大坑山的项山糯米曾是清代贡品,具有米香质软、滑润带粘、晶亮不干。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赞赏 过“项山糯”。
2、甑:赣南第二高峰——海拔1529.8米的项山甑,具有高、奇、险等特点。
3、羊:项山牛 羊放牧历史已有700多年,具有天然的牧场资源优势。
4、兰:项山寒兰产自海拔800左右的高山,因兰花品质 高雅,加上不能人工变异、不能人工合成兰花香而被世人喜爱。
5、水:水资源丰富,全乡有水电站18座,装 机容量达5400KW,年发电量度2000万度以上。
6、矿:全乡有铀、金、铜、锡、重稀土等,非金属主要有花岗 岩、水晶、陶瓷土、石英石等,开发前景广。
7、址:1929年2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项山召开古田会议前委会 ——罗福障会议,会议旧址位于项山乡福中村。
澄江镇镇情简介
澄江镇是寻乌县北部重镇,206国道横贯该镇,距 寻乌县城仅半个小时车程,西邻福建省武平县城,北距会昌县城,中心位置突出。总面积191平方公里,其中 有耕地1.8万亩,山地20万亩,下设14个行政村,1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4万人。其中北亭村、汶口村为畲 族少数民族村,畲族人口4200人。曾被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 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光荣称号。周田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始建于明清年间的客家围屋 已列为省级古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我省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达5000人。凌富村是著名的果业村, 小康村,风景美丽,连片的果树与一幢幢别墅交映成趣。
澄江是寻乌县“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的北部一 翼,是我县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次中心城镇,是省市小城镇建设示范性乡镇。206国道横贯全镇,瑞寻高速公 路(瑞金至寻乌)、寻全高速公路(寻乌至全南)及规划中的鹰梅铁路穿境而过,是寻乌县唯一有两条高速公 路且有出口的乡镇;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澄江已成为寻乌县北部交通枢纽。境内具有瑞寻高速公路及即 将开工的寻全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中的鹰梅铁路等重大项目,同时有全县最大规模(50多亩)果品专业批发市 场建设项目—澄江镇岗背溪果品批发市场。澄江是全县果业第一大镇,除果业发达外,矿产资 源也十分丰富,已探明的有稀土、黄金、钨、钼、铁、矿泉水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拥有储量较大的离子 吸附型稀土矿业资源,具有品位高、配分齐、有价元素含量高、放射性低的独特优势。
桂竹帽镇简介
桂竹帽镇位于寻乌县西南部,与安远县、定南县 和广东龙川县接壤,纵座赣粤边陲,是两省三县交界处。桂竹帽是1957年12月寻乌县首批下放干部在蕉子 坝村创办的一个综合性垦殖场,1989年4月实现场镇合一,1997年6月实行政企分离,分成桂竹帽镇政府和营 林林场两个单位,1999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镇政府驻地由蕉子坝村搬迁到上坪村。
全镇面积237.5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25个村 民小组,1.3万人,果业面积1.48万亩,耕地面积7434亩。境内森林茂密,具有林业面积32万亩,其中毛竹 林6.5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2.57万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铁、铀、石灰石、大理石、水晶石、石英 石、铅锌矿等十多类矿种;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境内有45条河溪,已建成百丈寨一、二级电站等11座小水 电站;有便利的交通网络,村村通水泥公路;有畅通的信息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网络实现全镇覆盖。
第四篇:《寻乌调查》读后感(推荐)
寻乌调查读后感
20100700169张涵
开始通篇读完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觉得并无胡靖老师所说的有很多出彩之处,读书笔记也觉得毫无头绪,没有着手点,几千字更不知道要从哪里凑出来。后来,老师上课对《寻乌调查》的一些章节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也拿出写的较好的读书笔记给大家提供思路。再读《寻乌调查》时豁然开朗,发现一个鲜活的农村形象跃然纸上,也逐渐能理解毛泽东这篇调查报告为什么被老师誉为经典。
毛泽东提出过一个观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篇对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就印证着这个观点。他也曾说过:“要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就必须对中国的农村进行认真的调查。” 《寻乌调查》不仅对当时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寻乌调查》全文共五章,分别为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运输、商业状况、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内容完备详尽,语言通俗易懂,全方位多角度的把一个二十世纪初的农村切片展示了出来。
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莫过于报告中大量的保留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方言的使用,如树贩称呼本地商人为“排头”、儿子称作“奶子”、“新妇”即媳妇。不仅如此还穿插着大量的地方俗语谚语,“失了东西或被人损坏了东西的人,常常是这样破口大骂:‘爱割爱绝的!爱绝人毛的!火板子夹的!火料子装的!’(“爱割”的“割”,消灭的意思。)往往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习俗特点的就是当地的语言,由这段骂人的话中就反映了火料子这种棺材是不名誉的人才用的。像这样的还比如讲到地租剥削时提到了“禾头根下毛(没有)饭吃”,这中就反映了地租的状况,连租带利到了立秋一切都完了。后附着一首儿歌,更加详细的反映了每年农民被剥削的生活情况。文中像这样的词语句子处处可见就不详细列举出来了。由于方言的使用,使整篇报告读起来颇为有趣也更能使读者融入作者营造的氛围中。来毛泽东作为一个外乡人能够深入研究到当地的语言并且加以研究和利用,不仅收集分析起来难度大,而且能从中升华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说到《寻乌调查》还有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章中语言使用的艺术。详尽简洁、通俗易懂、层次清晰,简单却不乏魅力。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甚至到标点符号都发挥着他们无可替代的作用,简洁到好像已经没有多出来的任何东西。描述“海带”时,“第二大门。有青带、海带两种。青带亦名赣带,最好,赣州来。海带少于青带,货较次,价格较贱,梅县来。年销千多斤,两毛子一斤。”短短四十八个字,就说明了海带的规模(第二大门)、种类(两种)、名称(青带亦名赣带、海带)、品质(青带最好,海带次之)、来源(赣州、梅县)、销量(年销千多斤)、价格(两毛子一斤)。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这篇报告文字使用的功底,不多一分不少一毫,如果是我们来描述这样东西又会是什么样子。当我们习惯了以华丽的装扮刺激眼球的时候,其实朴实无华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报告中还提及到了社会的一些很少触碰角落,例如娼妓。毛泽东并没有因为话题的敏感性而选择了回避,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细述了娼妓的发展状况。这样的报告才是真正完整和不带偏薄的,如果我们都选择正面的、阳光下的东西来展示,那报告也不具有什么意义了。而娼妓的发展其中也可以分析出寻乌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也体现了其具有的调查意义。
在土地方面,与《江村经济》不同的是,《寻乌调查》侧重的是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并没有涉及的过多的农耕方面。这也体现了一篇调查报告侧重什么关注什么是与目的息息相关的。毛泽东的《寻乌调查》是为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提供资料的,自然侧重的是土地关系而不是生产,政治性明显强于《江村经济》。在以后自身的调查中也时时要牢记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调查,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和细。
整篇调查报告基本上没有作者自身的评论,是非偏薄全由读者自断。这就极大的加强了《寻乌调查》的公正性和其作为工具书的意义。
通过《寻乌调查》的阅读,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形式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今后自身的调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毛泽东在报告中体现出的认真细致公正是我们应积极学习的。
第五篇:红色旅游记
红色旅游记
怀着对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无比崇敬的心情,带着对共产主义事业寻根溯源的心愿,我于2011年6月2日与中和镇中心校30多名党员教师一道历时四天参观了七个红色景区。6月5日回来后综忆几天所见所闻,思绪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