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探巴尔扎克《高老头》人物形象
再探巴尔扎克《高老头》人物形象
张甚09汉语言文学三班
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开头部分,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巴尔扎克所关注的焦点之
一。本文试从文本内容与作者生的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相联系的角度诠释作品人物形象的意义与内涵。
关键词:《高老头》 ;巴尔扎克;社会哲学;女性
写于一八三四年的小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其内容展示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社会中贵族、平民的生活本相,有力批判了巴黎上层贵族奢侈浮夸的生活作风,引出对金钱、亲情等问题的严肃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作品塑造的高里奥老头、拉斯蒂涅、伏脱冷等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学术界目前对于《高老头》的研究大部分都沿着传统路线,即从文本和作家艺术创作风格关系的角度研究文本。但笔者以为,巴尔扎克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很大程度上加入了自己对于人物形象的体会和理解,而这种体会又是与巴尔扎克本人的经历以及他当时的实际情况分不开的。因此本文试图从作家本位与作品本位之间找出固有联系,从二者的作用关系上阐释作品人物形象,进而展示巴尔扎克创作这部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从宏观上讲,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七九九年,写这部作品时是三十五岁。这一时期,巴尔扎克的主要女性支持者由德.贝尔尼太太变为德.贝尔尼太太和韩斯卡夫人以及聚尔玛卡罗三人,新的倾慕者为巴尔扎克新的创作动力和灵感的同时也在交往中不自觉加深了作者对于社会的认识,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与韩斯卡夫人的书信交往内容中。相比较于德.贝尔尼太太对于巴尔扎克创作的“慈爱”的指导,韩斯卡夫人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认识更能站在社会层面上,也相对较为严格,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定位不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是巴尔扎克和韩斯卡夫人书信交往的初期,而最初韩斯卡夫人便是以倾慕者身份定位的,而非德.贝尔尼夫人的情人身份。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这部小说意义重大,因为 1
同等重要的女性的不同身份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形象有了多重性格样式。我们在他的很多作品的人物形象中(不只是女性形象)都可以找到这两个人的影子。相比于巴尔扎克同一时期创作的两部作品《塞拉菲塔》和《金发女郎》,三部小说各自呈现了作者作者三种不同的观念,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既向往奢侈的上层生活又不愿为追求名誉而牺牲尊严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在《高老头》这部作品中隐含在了对上层生活的描述和对不同特征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据统计,小说中占了篇幅的人物形象不下于10个,其中尤以高里奥、拉斯蒂涅、伏脱冷、德.薄赛昂子爵夫人等人最为主要。下面笔者将从两个角度分别谈谈自己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理解。
一、对于现实社会哲学的思考、审视和无奈
我们主要谈四个人物:拉斯蒂涅、伏脱冷、高老头和薄赛昂子爵夫人。首先看拉斯蒂涅,作品中他的活动是主要线索,而他个人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最主要承载者。小说开篇,年轻的穷大学生初到巴黎不久,便对财富、尊严、女人等上层贵族生活起了兴趣,同时他分别遇到了自己所渴望的女人的父亲——高里奥,教他用残酷手段取得财富和地位的伏脱冷以及好不容易攀来的贵族远亲德.薄赛昂子爵夫人。三个人或用行动或用言语向他展示了要成为上层贵族的不同方式。在这里,巴尔扎克其实和我们一样都存在这样的疑问,即拉斯蒂涅应该走什么路?三个人有着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又代表着他们各自所信仰的社会哲学。
相比较而言,从某个角度说,高里奥不自觉中为拉斯蒂涅提供的道路与子爵夫人给他的指示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暗中追求德尔菲娜,充当她的情妇来取得上位的。就其方式来说,二者也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通过相对平稳的不流血的方式完成目的。但如果我们从各自目的的角度看,二者实质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分解开来,高老头为拉斯蒂涅谋上位是为了满足他变异的父爱的私心,出于这一目的,他对拉斯蒂涅百般讨好,实质上是利用拉斯蒂涅来争取女儿的爱。在与高老头为邻和与德尔菲娜的交往中,高里奥对于女儿近乎疯狂的爱使拉斯蒂涅将他作为爱的化身,这一点可以在小说的最后得到印证。德.薄赛昂子爵夫人之所以为拉斯蒂涅谋上位的原因有二:1.子爵夫人对于远房表弟的同情与认可。这主要是由于她的人格原因(这一点在前文叙述的拉斯蒂涅的姑妈的信和对拉斯蒂涅的外在条件和机智能力的描述中已有交代)另外还由于子爵夫人在与拉斯蒂涅的接触中感受到并认可他优秀的个人质量,并认为这种质量是上层社会中少有的。(这点可以从她在告别舞会上与拉斯蒂涅的谈话中看出)2.出于自身的囧境,想以拉斯蒂涅的上位消磨代替掉自己的挫败感。这一点我们从拉斯蒂涅第一次拜见她时的那段谈话中经分析便可得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与高里奥相比,子爵夫人对于拉斯蒂涅的帮助少了许多功利主义色彩,但也不是完全出于同情与欣赏,这一点上又与伏脱冷对拉斯蒂涅的帮助有相似之处。
如果说,我们认为高里奥为拉斯蒂涅提供的是一条和平的图景式道路,子爵夫人为他指出的是一条和平的现实性道路,那么伏脱冷为他提供的则是一条暴力的现实性道路。我们可以在文本中读到伏脱冷对于社会的认识,如:“你要在巴黎显露头角,就得有三匹马、两架车,白天用轻便的双轮车,晚上坐四轮轿车。”等等,这些话巴尔扎克在实质上是认同的,我们参阅相关资料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正是巴尔扎克开始大肆花钱应酬,讲究排场的时候。
伏脱冷和子爵夫人的说法,总结起来即争取在上流社会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本和残酷手段。在巴尔扎克看来,前一部分(物质资本)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后一点(残酷手段)则存在疑惑,在这种疑惑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即上文提到的疑问。我们来看巴尔扎克的个人经历,不难看出这个疑惑是必然的。巴尔扎克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成年之后又以作品创作为主,接触社会不多,成名之后来自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冲击使他加深了对财富地位向往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于上位手段的疑惑,这种疑惑实质上是思想上完成对已有倾向认同前的犹豫和挣扎。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为作家的思想结晶,其阐释过程也就是作家的思考过程。随着《高老头》创作的进展我们看到,巴尔扎克的这种面对现实的社会生存倾向越来越明显,他越来越相信只有通过追求奢华,并坐拥奢华才能向上层社会发起冲击。在这一点上,他比斯丹达尔更加明确。相比于巴尔扎克,斯丹达尔的《红与黑》阐释了与《高老头》近乎相同的社会生存哲学,而斯丹达尔将主人公于连的结局归于死亡,说明在创作过程中,斯丹达尔终究没有认同那种社会生存观,而巴尔扎克无论是在《高老头》还是在其后期的作品《贝姨》里都是基本认同的,但同时,在基本认同中,出于对天性良知的思考和对社会生活中极端差异的对比,作者还是部分保留了对于这种生存观的质疑。总结起来,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基本认同(拉斯蒂涅最后向巴黎上层社会“宣战”)之上又有自
觉抵触的部分(书中暗含的思考和批判),这些给作者带来了对社会生存的疑惑和无奈,虽然这种疑惑越来越少,但究其始终一直存在。
二、对女性形象的不自觉认同
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谈的是德尔菲娜、阿娜斯达琪和德.薄赛昂夫人三位女性形象。可以说,在塑造这三位女性形象时,巴尔扎克在对她们各自缺点进行揭露讽刺的同时也给她们很大程度上的同情,这无不显示了巴尔扎克在文本创作时对女性形象的偏爱和不自觉的认同。具体来说,首先是德尔菲娜,她是令拉斯蒂涅一见倾心的银行家太太,也是高老头的二女儿。她是高里奥的掌上明珠,她向往登上子爵夫人的厅堂,同时也因婚姻不幸而寂寞空虚。虽然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太太,她渴望金钱和富贵生活,并不时榨取高老头的财产,但与文本中大多数形象相比,她有着些许天真,是少有的对其他人(除情人)有“爱的表现”的人;与姐姐莱斯多夫人相比,她是时常将爱表达给父亲的。这一点拉斯蒂涅一开始便已经认同。因此,可以这样说,在巴尔扎克给予德尔菲娜讽刺的同时也保留了她人性的闪光点,可以说是暗含了对她的赞赏。至于阿娜斯达琪,我们认为作者对她则是暗含了对她的同情。小说最后在高里奥临死之时,拉斯蒂涅第二次去莱斯多公寓时看到莱斯多夫人,这一段文字将因受到精神打击的她描写的尤为可怜。再往后,在高老头昏迷之后,姗姗来迟的阿娜斯达琪在道出了自己对于父亲的愧疚,表达自己对于父亲由衷的爱时,也得到了拉斯蒂涅和读者的理解。笔者以为,作者通过她的这番话想要向读者说明,作为一个贵族夫人,即使有对父亲强烈的感情也不能脱离她所在的群体,只能服从于既定的社会规则,表现对父亲的冷漠。因此,从这个角度,与其说作者批判的是阿娜斯达琪,不如说批判的是她背后的社会阶级固化的体制。
与德尔菲娜和阿娜斯达琪相比,德.薄赛昂子爵夫人是一个较为中性的人物,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到些许德.贝尔尼夫人的影子。她以自己的社交地位有力提携了拉斯蒂涅并给他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就像是现实中巴尔扎克对于德.贝尔尼夫人的感激一样,文中拉斯蒂涅对于她怀有的更多的是感激。
以上所说的作者在文本中在刻画女性形象时一定程度上暗含的或赞赏,或同情,或感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巴尔扎克的个人成长经历。我们知道,从小母爱的缺失(母亲更多是爱她的私生子,即巴尔扎克的弟弟)和妹妹无微不至的关
爱使巴尔扎克心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具有圣洁的特点。此外,成年之后给予巴尔扎克热忱帮助的“导师兼情人”德.贝尔尼夫人和在这一时期以开始发展的韩斯卡夫人也使巴尔扎克心中的女性形象进一步美化,使巴尔扎克在创作时,更愿意将笔下的女性看作主题的承载者而不是直接批判对象,彰显她们的闪光点,给予她们同情,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对于女性形象的不自觉认同的观念。
以上笔者主要以文本内容与作者生的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相联系的角度,从社会生存哲学和女性认同观两个层面考察分析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内涵。应当承认,由于本人学识理论上的不足,这种思想在文章中贯彻的不够全面、系统。要想更深层次的研究《高老头》,从这部名篇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创新性的内涵价值,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走的更远!
第二篇:巴尔扎克《高老头》有感
巴尔扎克《高老头》有感范文
巴尔扎克《高老头》有感范文1有一种义无反顾的伟大叫爱;有一种毫无保留的无私叫爱;有一种伤痛欲绝的坚持叫爱。
《高老头》一书主要讲述高里奥老头,一个靠发战争财而得利的面条商;为了爱自己的女儿,也为了使女儿可以过上好日子,可以更爱自己,他不惜用重金做陪嫁将两个女儿嫁给当时上层社会。虽然在这件事上他如愿了,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在他生死垂危的时刻,两个女儿都因种种原因没能陪他走完人生的尽头,陪他看完最后一次无限美好的夕阳。其中还参杂着青年人的社会转变历程,包括他们温情的遗失。还有一些其他人的行为串客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当时的社会“金钱取代门第”的变动,更让人觉得当时社会的残酷、迂腐与黑暗。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高老头那揪心的爱。
也许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金钱的魅力,但高老头的所作所为着实让我感动,但与让我忏悔让我替他叫不值,虽然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可是高老头对自己女儿的爱,爱我看来未免太过荒唐了。金钱真的可以买到一切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靠金钱来维持的关系可以久远吗?
我觉得高里奥先生应从实际出发去爱她的女儿,而不是让金钱隔膜了亲情。看着他为女儿们付出那么多,可结局却要几个酸穷的大学生来送终,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抽动了一般,隐隐作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痛什么。或许在为高老头叫不值,也或许在位天下所有的义务反顾、毫不保留的爱而屈服吧!
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无尽的、没有结果的“勒索”。父母更应该反思一下,不要让溺爱成为扼杀亲情的毒药。
我不知道金钱维持的关系能否久远,也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伟大的爱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切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但是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的想一下到底我们都遗失了什么,到底又是谁弄脏了纯洁的爱……
巴尔扎克《高老头》有感范文2再一次合上书本,再一次深深的叹息,已经说不清是第几次看《高老头这本书了,但是每次合上书本,却总是感悟很多。
谈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读他的作品——《高老头》,巴尔扎克用他辛辣的笔,刻画了一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
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直接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出嫁时,给她们每人80元法郎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做了贵妇人;小女儿嫁给了银行家纽心根,当了金融资产阶级阔太太。他以为女儿嫁了体面人家,自己便可以受到尊重、奉承。哪知不到两年,女婿竟然把他当做下流的`东西,把他赶出了家门。高老头为了女儿的体面,忍痛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便搬进了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最后,仍然是为女儿弄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在这个上流社会,金钱、名誉、权势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迷惑了人们的双眼,扭曲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可以为了金钱而全然不顾亲情的伟大!一个魔鬼从人们头顶飞过,人们会误以为是天使!它长着五光十色的翅膀,手捧鲜艳的毒汁,用来浸泡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心灵变的虚伪、卑鄙、毫无人性!而真正的天使,却成为牺牲品,正如高老人,和那深沉博大的父爱!
然而,那所谓的上流社会,其实就像一场梦,梦醒了什么都没了。这个梦,是被一个精美的花瓶摔落在地上的声音惊醒的。瓶碎,花谢,原来灯红酒绿的生活是一场既真实有无情的梦!曾经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随之消散,是无尚的道德与挚爱的亲人!
我们不甘平庸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而一路上陪伴我们的,正是亲情!珍惜每一个关心我们的人,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高老人”,与其说是社会得的悲哀,倒不如说是人性的悲哀!
巴尔扎克《高老头》有感范文3近日在家闲得无事可做,就到书店去淘了几本好书,《高老头》是其中之一本。
高老头的原名叫高里奥,是一个面粉商人,十分有钱,家里原有两个女儿,一个是阿纳斯塔西,还有一个是苔尔菲娜,两个为了金钱不惜抛弃父亲的女人,然而即使是这样,高老头仍然深爱着她们,只要她的女儿一向他要钱,他就将自己的金质或银质的餐具拧成金条或银条,然后,拿到当铺去典当成钱,再给他的女儿们,他住在公寓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他的女儿,女儿成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唯一希望和感情寄托,他多么希望,他的女儿能来公寓看看他,哪怕只有一眼,然而等来的却是女儿们精心编制的两张要钱的大网,即便如此,这位可敬的老人还要在别人面前替他女儿说好话。这不禁深深地打动了我,原来父爱竟可以如此的伟大。
与如此深厚的父爱相比,他的两个女儿就显得非常自私、卑鄙。她们不惜敲诈自己的父亲,使他倾家荡产,来使自己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她们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榨干父亲身上的最后一笔钱款,先是苔尔菲娜,她以丈夫即将破产为由向自己的父亲榨钱;而阿纳斯塔西以帮助自己的情夫为由向自己的父亲要钱,她们眼中除了金钱连一点点人性都没有。高老头临死的时候,两个女儿都不在他的身边,苔尔菲娜在睡觉,听到消息后,只是派她的仆人特蕾丝来看了一眼,阿纳斯塔西来了,但随后又走了,她是为了父亲的钱而来的,现在父亲没有钱了,她也就离开了她的父亲。
资产阶级的上台给法国带了许多巨大的变化,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就是一个集中地体现,在那时一切的人性都被“万能的金钱”所吞噬了,埋没了,即使是天地间最真挚的父爱也不例外。
被金钱所埋没得父爱是我在看完这部小说后的第一感受,一个老人的悲剧,在向人们控诉那丑恶的资本社会,但同时也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了感动与思考。
第三篇:巴尔扎克高老头读后感
最近读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书中以伏盖公寓为主要场所刻画出了几个具有特色的人物面粉商人高里奥,求学青年拉斯蒂涅,老谋神算的伏脱冷,没落贵族的鲍赛昂夫人等等,巴尔扎克通过这些主要人物向我们展示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巴黎乃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其中的高老头就是个特别典型的人物他在大革命中发了财,却为了女儿们他自己搬进了平民公寓,本身为一个成功的资本家的他,却被他那利己主义与拜金他主义的女儿们给了一个孤单死去的结局,青年拉斯蒂涅曾是一名有着热情才气的青年,但在这浮华的巴黎中渐渐的迷失了方向,最后走向了无尽的深渊,资本主义的给法国是带来了文明与推翻了封建主义,但这文明的背后却是人情的冷漠与拜金主义的盛行,人们开始迷茫在金钱之中,许多的有志青年在资本主义带来的浮华中堕落了,成为资本主义的金钱下的牺牲品,那些没落的贵族也在资本主义的攻击下日益走下没落,通过巴尔扎克的描写使读者对于大革命之后的社会有了很深的了解,也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任何的文明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让我们也进行深思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不也是经常会发生类似的情况,现在的拜金主义思想并没有消失而是越演越烈,人们在金钱中有些人已经迷失了自我,巴尔扎克这个著名的现实主义的作家用他的笔将法国这个国家的所有黑暗面都揭示出来,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正因如此在注重个人对国家的贡献的法国才将他送进了圣贤祠,这个地方时法国的思想的殿堂与成就的殿堂,所以我们面对社会的一切浮华我们应该在浮华中保存自己一份初心,因为社会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读了这书我感觉一味叫人远离社会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人们在这浮华的社会生活中能保持一份纯真在心里,给自己留一份静土,在浮华中保存自己,面对高老头最后的结局我自己都想着有些气愤,但更多的是感动,感动的是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作者,他找到全世界的通病———在金钱与亲情等一系列的人情中人们会做什么选择,我就对于社会中经常出现的类似的情况感到无限的无奈,只能说我们现在真是缺少很多,我们以为大把的钱和好看的GDP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我们却在金钱中迷失了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现在的我十分害怕自己也会这样,因为社会对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种力量是任何人与任何政府都无法抵触的,我只能怀抱一颗希望的心,希望我们能找回我们的初心,找到真正的自己,明白是我们在运用市场经济而不是我们被市场经济左右了,找回初心做回自己。
第四篇:《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一部外国文学作品:《高老头》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16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同时在律师事务所实习,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他看到了围绕财产而展开的各种斗争,因此洞擦到了社会的丑恶内幕。他自己的艰难的创作生涯和生活经历是他了解了这个“自由社会”的另一面,这些都为他日后创作《人间喜剧》等一系列现实主义主义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老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它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深刻的反映了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暴露了金钱的罪恶和万恶的资产阶级社会。巴尔扎克描绘出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高老头》这部小说主要刻画了高老头、拉斯蒂涅和伏脱冷三个人物,其中高老头是个靠饥荒牟取暴利而发家的面粉商,他的每一个钱上无不沾满斑斑血泪。
由于妻子早逝,他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到他的两个女儿身上,她对女儿怀有不可抑制、情欲化的、病态的父爱,他为自己的两个女儿付出了他所有的家产和情感,也就是这种无可救药的父爱最终
把他引向了彻底的毁灭。他疼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女儿只把他当做摇钱树,他一步步的退让,一点一点的牺牲自己,大女儿仰慕贵族,他就让她成为雷斯托伯爵夫人,进入上流社会:小女儿喜欢金钱,他满足她的愿望让她成为银行家纽沁根的太太。当高老头还有积蓄的时候她在女儿家里受到热情的招待,随着他钱财的不断减少,女婿和女儿也逐渐远离他、嫌弃他,最后被赶出家门不被女儿接纳。在他自己沦落到居住在破旧的伏尔盖公寓时,两个女儿为了互相攀比和帮助自己的情人还时常去欺骗和榨取老人的钱财„„只可惜在他弥留之际两个女儿都不在他身边。痴愚的高老头在病危时仍想念着自己那忘恩负义的女儿,特别是在清醒的时候他终于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了出来——他怀着悲痛的心情诅咒自己的两个女儿:“她们有事,她们在睡觉,她们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她们却给你死”,但一会儿他又反悔了,又怕别人误会他的女儿,他呼号„„他害怕自己再也见不到她们,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感和悲哀。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决定了高老头的一生,以致于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愤怒的喊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可以买到女儿,买到情爱!”,反映了金钱关系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破坏,巴尔扎克从正面写高老头的父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的丑恶,是以“钱”为情,有了钱,就有了亲情,无钱就是无情!这种纯洁的父女之情,就被金钱关系所玷污了,高老头的形象中充满了悲剧的色彩,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和时代的牺牲品。资产阶级社会的人性泯灭,亲情淡薄,灵魂扭曲,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使高老头这一人物形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更加自然地显示其真实性。
在小说中,除了高老头这一形象之外,拉斯蒂涅也在小说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不仅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高老头的整个悲剧发生的观察者和见证人,它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她羡慕上层贵族挥金如土的生活,但又他不愿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成功,而是想通过贵妇人进入上流社会,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指点他把自己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追求贵妇进入上流社会,伏脱冷又告诉他:“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伏脱冷和子爵夫人都先后对他上了“人生教育课”,投降与反抗在他的内心挣扎、较量,最后他选择他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道路,那就是利用他年轻英俊的唯一资本去高攀以为贵妇人,但随着鲍赛昂子爵夫人的离去和高老头地 死,在高老头含恨而死之日,正是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蹁跹起舞之时。为了筹措医药费与丧葬费,拉斯蒂涅奔走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间。他看到了两个女儿的无情无义和人间的自私,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在埋葬高老头是他流干了自己的最后一滴眼泪要不惜一切的跻身上流社会。巴尔扎克通过塑造拉斯蒂涅这一青年的形象,写出了金钱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向社会作出了严厉的控诉。
伏脱冷是一个与社会做斗争的叛逆者,在他眼里,社会是丑陋的,社会是腐朽的,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真情可言的,他是一个苦役监逃犯,他虽然犯罪他却从不背信弃义,他是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保
留下来的一小片纯洁的道德土壤,他教唆拉斯蒂涅干坏事,教他暗杀,他教导拉斯蒂涅:“要追求百万家财,得用陷阱”,在巴黎社会的人堆里打天下,“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他以她特有的方式保护着这个年轻人他信奉的是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则,研究法律的漏洞,他甚至敢于死掉自己的假面具,向别人证明他所谓的堂堂正正的道路,他是那个社会少有的敢于坦白自己的人。
在《高老头》这部小说中,伏脱冷,高老头,拉斯蒂涅是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除此之外,巴尔扎克还进行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塑造了了众多的小人物来构建起一个能反映那个时代特征的小社会,比如伏尔盖公寓贫穷的大学生皮安训,善良的他就像那个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被寄予了希望;还有见钱眼开和猥琐浅薄的伏盖太太、鬼鬼祟祟而又阴险的老姑娘米旭诺以及波阿莱等社会渣滓,一起上演了这幕人间喜剧。
《高老头》这作品之所以影响深远,经久不衰。巴尔扎克用倒叙的、
第五篇: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读书笔记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读书笔记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读书笔记1
读完《高老头》这本书,深深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人情的淡薄,当时人们唯一的追求就是金钱和权利,而此书中的主人公高里奥(高老头)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他原本是一个精明的面条商,赚了不少钱,成了当地的名人。他有两个女儿,由于妻子的早逝,他对两个女儿爱戴有加,可以说是溺爱,不,比溺爱还要溺爱!这也是他悲剧的导火索,正是他的畸形的爱使他不但没得到女儿的爱,还招来了她们的恨,甚至连他驾鹤西去的时候也没见到他两个心爱的宝贝女儿。
他那两个女儿一个选择了金钱———嫁给了一位银行家,一个选择了地位———嫁给了一位男爵,它们所选的路不同,但同时选择了上流社会,也同时放弃了父亲———深爱着她们的父亲!她们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了父亲,把他的一切都掏空后竟然抛他而去,连死的时候都没见上一面,虽然她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最终,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佑,同时也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自己的一切。这也许就是她们应得的,而这一切只因为一个父亲的爱,过分的爱,畸形的爱!
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就是欧仁,他开始是一个想拼命挤进上流社会的大学生,甚至为了这个目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母亲、姑姑、表妹伸手要钱,明知她们已经没钱了,还是开口要钱,为此,母亲和姑姑不得不外出赚钱来给他,还把表妹的私房钱全部搜刮。他揣着这来之不易的钱,通过表姐(上流社会的风流人物,后来因为情夫的背叛而醒悟过来,找了个偏僻的地方重新来过)在上流社会中游走,那时侯的他非常兴奋,因为他进入了这个圈子。高里奥是同他住在同一寓所里的',当他得知高里奥的两个女儿的真实情况后对这怪老头另眼相待,后来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变故之后,他觉悟了,他被高里奥的父爱所感动,也为两个女儿(特别是小女儿,因为他们是相爱的,他企图让她爱她的父亲)对父亲临死前的冷漠态度感到吃惊。最后,他安葬了高老头,同时也安葬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他成了一股清泉,虽然他曾经污浊过。
“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
书本后面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在19世纪上半期的巴黎社会中,人与人的那种金钱关系实在是太普遍了。《高老头》这本书,以巴黎社会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百丑图。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来到巴黎上大学,住在偏僻的伏盖公寓里。他经不起上流社会灯红酒绿的诱惑,通过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踏入贵族沙龙,先后结识了两位少妇。而这两位少妇,正是与他同住在伏盖公寓的高老头的女儿。
对于现在,过去的那个巴黎社会已不复存在。但其实,它那时种种的一切,仍潜伏在现在这个社会中。
《高老头》这本书使我真正了解到:拥有权力获得利益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不是永久。我们应该学会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并且,在做每一件事前,都问问自己的良心,因为如果你一不小心出卖了他,那么良心的谴责将让你得不到好下场。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读书笔记2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小说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做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最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去“杀人放火”。高老头对女儿的爱已经超出了常理,高老头父爱的激情是无限的膨胀,以致到了有悖常理,难以理解的地步。
巴尔扎克的这部小说以“高老头”命名,但它并非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在写作过程中,拉斯蒂涅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拉斯蒂涅在《人间喜剧》中经常出现,是青年野心家的形象。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高老头》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发展着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描写了他野心家形成的全过程,这便是此书最大价值之所在。
伏脱冷他的真名叫约格·高冷,外号“鬼上当”,他是《人间喜剧》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在《高老头》里,他是潜逃的苦役犯,高等窃财集团办事班的心腹和参谋,经营着大宗赃物,是一个尚未得势的凶狠的掠夺者形象。伏脱冷很能干,手下有一班爪牙。他的阅历广,对上层社会很熟悉,看透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的真相。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通过拉斯蒂涅和高老头的命运成功描绘出了阶级和阶级意识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有着历史依据,贵族和资产阶级作为两个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读书笔记3
首先我认为《高老头》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一个因做面粉生意发家的老头高里奥对他自己两个女儿(特·雷斯多伯爵夫人即娜齐 小女儿 特·纽沁根夫人即但斐纳)的无底线的宠爱以至于自己死前穷困潦倒,凄凉离世的悲惨故事。另一条主七位房客。分别有古的太太和泰伊番小姐、波阿莱老人与伏脱冷先生 、米旭诺小姐、高老头和欧也那。他们按照自己的经济情况分别住在不同的楼层。这一章节主要写他们几个人每逢开饭以取笑高老头为乐的热闹状况。
然而,欧也那,一个穷学生,由于生活所迫他想跻身于巴黎的上层社会。通过姑母的引荐,他结识了远房表姐,地位显赫的鲍赛昂子爵夫人。在访问完特雷斯多伯爵夫人家和特·鲍赛昂夫人家后,揭开了高老头与那两个神秘女人的谜底。从此便同情敬重高老头,与之成为朋友。而欧也那在鲍赛昂夫人的教导与指点下决心去勾引高老头的二女儿妞沁根太太。
小说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伏脱冷的真是身份“鬼上当”在米旭诺的出卖下被揭穿最后被抓的故事。他目光敏锐,看出拉斯蒂涅想往上爬的心思,曾指点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并且保证可以让她当上继承人,这样银行家的遗产就会落到欧也那手中,但要给他20万法郎作报酬。正因为如此欧也那有所动摇。原因主要是纽沁根太太并不是真正富裕,而泰伊番那将会有他想要的金钱。不过在各种纠结下,欧也那还是选择了爱纽沁根太太。
而此刻的高老头,正为小女儿和欧也那购买了一幢小楼,供他们幽会。可是,有一天,二女儿急忙来找他,说明她丈夫同意让她和拉斯蒂涅来往,但她不能向他要回陪嫁钱。高老头极力反对这一条件。此时,大女儿也来了。她要父亲给她一万二千法郎去救她的情夫。两个女儿吵起嘴来,高老头爱莫能助,他急得晕过去,中风了。
在这期间,两个女儿都没来看他一次,大女儿关心的是鲍赛昂夫人的舞会;二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
高老头快断气的时候,还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差人去请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推三阻四不来。最后老人伤感的反省着他对女儿的爱。
就连死后,也只有拉斯蒂涅和皮安训张罗着高老头的丧事。在目睹这些悲剧后,欧也那随着高老头的埋葬也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同情的眼泪,他决心向社会挑战,“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读书笔记4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好东西,钱多了也是一件好事,但有钱不会花,也许就不是件好事了吧!读过《高老头》我才明白,钱能够让人丧失很多东西。例如:人性、亲情、良心。
钱能够满足很多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欲望。在《高老头》中,鲍赛昂夫人为了报复情人某侯爵,让拉蒂涅勾引另一个暴发户纽沁根男爵的夫人——高老头的另一个女儿但裴纳。她用钱满足她报仇的欲望和快感。但在良心面前,她又如何过得去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钱杀人、放火甚至出卖自我,这又是何等的卑微与邪恶。损人不利己。金钱让人们迷失了良心。古代一些江湖骗子。为了骗取钱财,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在百姓喝的井水里,而解这井水的解药要以高价出售,从而榨干了所有有钱人家的财宝。而那些没有钱买药的人只能等待死亡的.来临。有了钱的熏陶,一颗心已迷失了方向,没有了良心的谴责,而你也就没有活下去的颜面了。金钱让我们遗失亲情。《高老头》中,主人公的两个女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父亲给了她们世上最完美的一切。主要是那巨额的钱财。可到头来呢?没有一个肯放下身段来探望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几十年的养育之恩在金钱面前显得一文不值。直到他死,也没能安心。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金钱会让我们改变,从而遗失掉那份珍贵的亲情。
金钱让我们迷失了很多。有了钱,我们的脾气和秉性就会变,从而让我们一点点远离身边的人,自我变得孤独寂寞。让我们在金钱面前坚持住自我的尊严和性格。让我们正确看待金钱。
不要在金钱面前摔跟头,你输不起。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读书笔记5
《高老头》这本书是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写的。他用书中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故事,编织出了一副法国上流社会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
高里奥老头是一个暴发户,他用高额的嫁资将两个女儿嫁进豪门。但是,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女儿们对他越来越冷淡,每次上门找高老头,就是为了榨干他那最后一点活命钱。她们在撒谎那个流社会的大染缸中,忘记了亲情、友情,眼里只有金钱、地位、权利。文中多次描写沃凯太太评价高老头。而每一次,都是从他交的房租金额来讲。可以看出,无论平民、贵族都是那么势利。最后,被榨干了活命钱的高老头只能在沃凯公寓的阁楼上悲惨地死去。
小伙子欧也纳是一个破落贵族的子弟。一开始,他想通过读书来获得名和利。但是,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刺激,激发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他找到远亲——在资产阶级的逼迫下走向灭亡的.鲍赛昂夫人。但是,夫人也只能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让他立足。她将自己的经验无一保留地传授给了欧也纳。而伏脱冷,一个在逃苦役犯,赤裸裸的揭示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欧也纳发现,鲍赛昂夫人那文质彬彬的“经验”与伏脱冷的教导意思竟然完全一样。
高老头死后,欧也纳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更加印证了两人的教诲。他将“最后一滴泪水”与高老头一起埋葬了,决心踏入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巧妙地书写着巴黎金钱至上的理念。“穷人想攀上贵族行列,贵族之间勾心斗角,资产阶级从中作梗。”就是这样一幅画面,他用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将这个大染缸描绘得淋漓尽致。成功揭露了金钱对人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