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精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国,1931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鲁迅来往密切。鲁迅认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他的主要作品,大都在1927年以后的二十年间写成的。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又名《火》),中篇小说《寒夜》、《憩园》,另有一批短篇小说、童话、散文等。
《激流三部曲》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崩溃的历史。作品展开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作者塑造了梅、蕙、瑞珏等封建家庭妇女的形象,她们的痛苦与惨死,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血泪控诉。而鸣凤、倩儿等“下人”的死,则更深刻地揭露了阶级歧视和压迫的社会现实。作品没有停留在暴露这个“家”的罪恶、揭示它必然崩溃的命运上,而进一步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的叛逆的一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色,“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巴金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文以情生。这一点与曹雪芹十分相似。此外,巴金善于构筑鸿篇巨制,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精巧地组织起来,情节波澜起伏,层层推进,步步通近高潮。作者还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剖析人物灵魂,有深度、有立体感。
作者简介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
第二篇:家 规
家
规
一、按时起床,假期推迟一到半个小时,时间到没有起床或家长催一次,打5条子;
二、起床后洗脸刷牙,自己整理被子和房间,晚上睡觉前刷牙、洗脚(脚夏天至少两天洗一次,其他季节三天一次),少一次5板子;
三、不准挑食,不允许不吃饭,不允许吃不完饭,不允许不按时吃完饭,饭前要主动摆放碗筷碟,饭后要主动收拾桌子。违反者打5条子;
四、帮爸妈干活,随叫随到,不准讲条件打推辞,违者10条子;
五、不许房间内摆放不整齐,地上桌上不允许有垃圾杂物,墙面不允许有污点划痕,违者一次5条子;
六、家里来客人时,主动出来打招呼,问完立刻回房间自习,客人走时,从房间出来送别,客人在家期间,不允许打电脑看电视,违者打5条子;
七、看电视和玩电脑时间:平时一天不超过1小时,假期一天不超过2小时,每超过五分钟1条子;每次玩电脑必须先将自己的1篇文章输入,然后才能自由支配。
八、周六日和放假,主动清理衣物,违者一次5条子;
九、有事心平气和地商量,大声喊叫或摔东西发脾气跺脚,一次10条子;
十、晚上准时睡觉,上学期间最迟10:30左右,放假期间11:00左右,违者5条子;
十一、出门须征得爸妈同意,并须说清去向、地点、伙伴、活动内容、回家时间。违者20条子;
十二、有错要诚恳接受爸妈教育,可以申辩理由,但不许犟嘴、嘶喊,违者20条子;
十三、不能向同学借钱、借贵重东西(价值在10元以上),也不能将家中和自己的东西外借,违者20条子;
十四、说脏话一次,5条子。
学
规
一、按时上学回家,提前半小时离家,放学半小时内回家,违者10条子,特殊情况需提前说明,爸妈打电话落实;
二、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学期间晚上10.00之前完成;假期(含短假长假),须在一半时间内完成;周末在最后一天吃午饭前完成,违者20条子;
三、在校遵守校规,违者10条子;
四、考试各科必须在85%分以上,每少1分,打1条子;期中期末考入全校前10名奖300元,前11-30奖250元,前31-50奖200元,前51-70奖150元,前71-90奖100元,91-100名奖50元,101-200奖30元,201-300奖10元。进一名次奖2元,退一名次1条子;
五、上学期间的零花钱是预借的,须在课外用背古诗文抵消,抵消时间不超过1个月,超过1天1条子;
六、学习用具须节约使用,乱撕纸张,用刀削橡皮,拆卸各种笔等,一次2条子;
七、每天做完作业后,须预习明天课程,寒暑假须预习下学期的课,且有书面作业或笔记,违者一次5条子;
八、写作业须专心,不能听收音机和MP5,不能玩玩具等物件,不能看课外书,不能吃零食,不能关门,走动不超过2次,违反上述 一次10条子;(上厕所不得超过5分钟)
九、作业卷面整洁,完成作业后主动交给爸妈验收,签字,违者5条子;
十、每次考试后,必须将试卷带回家,交爸妈签字,违者一次5条子;
十一、每天作业的错题必须更正,并每错1道罚做5道题,少一次10条子;
十二、每天写一张毛笔、钢笔字,少写一次2条子;
十三、放学后必须先写作业,待饭熟后吃饭,吃完饭继续写作业,只有作业及第二天的预习工作全部结束,而且离规定的睡觉时间还远,才能看电视或玩电脑。违者2条子;
十四、假期每天、周六日听新概念英语1课,违者2条子;
十五、假期每天背古诗文1首或2段,违者2条子;
第三篇:《家》学案
《家族小说》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把握家族题材小说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3、了解《白鹿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价值崩溃时代的民族寓言】
宗法家族曾经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重心,聚族而居、累世同堂也因此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稳固的一道风景线。
家族组织对抽象的宗法政治结构的支撑是从两个方面来完成的:一是通过家族宗法来强化人们的大一统观念,通过对家长权威的强化来培养人们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意识。二是通过家族生活将血亲关系投射于君臣关系之中,以强固君臣之间的上下尊卑之分。宗法家族始终是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方式,使得中国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精神都获得了很大的特殊性。
然而推动社会变革的历次重大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总是猛烈地抨击传统的家族制度,甚至把变革传统的家庭制度,看做是变革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更是把摧毁旧的家族制度看做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万恶之源,都在家族制度”。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的家族形式丧失了其原有的神圣性和正当性,面临着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家国同构”的结合体首先被形式上仿造现代国家的中华民国所摧毁,家族实体失去了政权的庇护和支撑,儒家伦理道德也由于失去了强有力的政权支持和行政贯彻渠道而丧失了原来作为社会价值信仰体系的威慑力和吸引力。所有这一切,都在现代家族小说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和有力的表现。
【家族小说的两种典型形态】
家族小说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因而家族的典型形态有两种:一是几世同堂、同居共财的官商士绅大家庭,这种家族多定居在城市中。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是这种家族,像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老舍的《四世同堂》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二是虽然分居异财,但还是依血缘关系世代聚居在一起,遵从一定的宗法规范的乡间自然村落。这在现代家族小说中涉及得较少,只有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等少数小说有所反映。而到了当代,却蔚为大观,出现了像张炜的《古船》、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多部描写乡村宗法家族生活的长篇小说。
家族小说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白鹿原》综述】
陈忠实与以往的作家不同,他没有把我国近现代历史简单化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没有把人物简单地分为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而是紧紧抓住白鹿原上“白鹿”家族,紧紧抓住这一家族的族长──白嘉轩,并赋予了他宗法家族那种强大的道德力量,让他与鹿子霖、黑娃、白孝文等人在矛盾冲突中,一同走过改朝换代、军阀混战、农民运动、国共分裂、年馑与瘟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而表现出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让人自觉地认识到无论宗法社会所蕴含的道德力量有多么强大,它都必然走向崩溃。
小说的前五章写了白鹿原社会群体的常态,从娶妻生子、土地种植一直写到翻修宗祠和兴办学堂,整个白鹿原被纳入旧生活的常规,“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从第六章开始,作家就着手设置境遇了。第一个境遇是改朝换代。白嘉轩说:“没有皇帝了,往后的日子咋过呢?”朱先生为这位群体领袖(族长)拟定了一份《乡约》,似乎有了群体规范就可以保证稳态。然而,这《乡约》却约不住外部社会,于是便爆发了“交农事件”。“交农”虽说是群体对外界社会的抗争,但这事件中每个人都为自己今后的命运埋下了种因。事件过后,初级群体在内部蕴蓄着,主要是新的一代在新的形势下成长,鹿兆鹏、鹿兆海、白孝文、黑娃、白灵都在与外部社会接触中进一步社会化。从第十一章开始,作家设置了第二个境遇:白腿乌鸦兵围城。在围城事件中,白鹿原社会群体尽管仍作为一体来同外界社会抗争,然而,已经从个人的不同斗争方式上预示了群体的分化。接着是第三个境遇:农民运动及国共分裂。至此,群体已分化出三种势力:国民党、共产党与土匪。白嘉轩作为族长尽管还在不遗余力地恢复群体的稳定,但已经回天乏力了。接着是第四个境遇:年馑与瘟疫。从第十八章到第二十八章是小说最出色的十章,大自然的参与加剧了社会的变动,已经完全成熟了的年轻一代以各自的方式投入行动,群体中每一个人,包括此前被置于后景上的妇女都在灾难的漩涡中打转浮沉。自然灾害过后一片死寂,群体的创作还没来得及恢复就又被卷入社会灾难的漩涡。第五个境遇是抗日战争。大概由于西部未曾沦陷,作家才没有对此展开描写,只是用反讽手法写了朱先生投军与兆海之死。第六个境遇是解放战争。这最后的五章写得也很动人,尤其是卖壮丁与策反保安团,写得有声有色。决定整个民族命运的大决战自然也决定了白鹿原社会群体的命运,每个人物都走向自己的归宿。不难看出,结局中笼罩着悲剧气氛,朱先生的死,黑娃的死,鹿子霖的疯,白嘉轩的残,以及鹿兆鹏的下落不明,共奏出一曲挽歌,似在挽悼旧的白鹿原的终结。
综上所述,《白鹿原》所构建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历史,不是仅仅由对立的两种力量,而是多种力量、多种因素扭结合力的脉动。表现在原上的这些力量原本都是乡党,有些还是小时的玩伴,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才逐渐分化的。这种分化不是生来就注定的,而是由形势、各自的思想文化状况、性格和各种非理性因素甚至是偶然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进程难以预料,结果往往和初衷相反。
小说既没有对历史作脸谱式的道德评价,也没有以成败论英雄。它是从多元复合的历史观出发,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都是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的。
《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
2、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家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作品简介】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思想成就】
1、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2、《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艺术特色】
1、深刻的社会意义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2、独特的叙述角度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3、饱含激情的语言风格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家·祖孙之间》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 【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
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九章。在此之前,觉民、觉慧兄弟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剧活动,热心地阅读《新青年》等杂志,从心底里对新文化产生了热切的渴望。就连他们的大哥觉新也受到了感染。但作为高家这一封建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觉新背负着继承家族发展的重负,他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包括婚姻。
当地的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在交涉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开始罢课。觉慧是其中的积极分子。这时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训话,不许他参与外面的“胡闹”,并派人把觉新喊来,让他约束觉慧,不许他再出去。
被囚禁在家的觉慧万分苦闷,只有婢女鸣凤的淳朴与真情给他以安慰。但鸣凤在听到他的表白之后却 在有意地躲着他,因为她心中充满恐惧,害怕被太太知道。觉慧靠读报与写日记打发着这一段寂寞的生活。
过年了,**渐渐地平息了。觉慧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常态。【阅读感知】
1、反复阅读节选的重要段落,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
2、根据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觉慧又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3、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 【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
2、请画出表现神情的语句和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①外貌:
②神态与动作:
③语言:
3、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
4、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觉慧的?
5、请画出表现觉慧神情的语句和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① ——不敢—— ——静静地立—— ——不了解——解不透——奇怪—— ——迟疑—— ——很不舒服—— ——想表示反抗
②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
6、觉慧又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7、节选中作者对觉新这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那么觉新究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呢?
8、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
《家·祖孙之间》学案
【学习目标】 巩固基础知识,适度扩展。【拓展训练】
照片记录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从家庭相册中选择家人(包括自己)的一组照片,并结合照片写一篇讲述家庭变化的记叙文。
【创新探究】
作为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家》从《红楼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你能从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等方面做些比较吗?
巴金的《家》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比较
①主题 相同点:
不同点:
②人物 相同点:
不同点:
③人物塑造手法
④语言风格
第四篇:家 教案
5.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家)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2.你们看,这个家的上面多像屋顶呀,家能为我们遮风挡雨,在家里,每个人相互关心,相互依靠,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多幸福呀!
二、读准字音
1.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家》的课文,听老师读,请小朋友看着书,拿起笔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这个音的。
2.听了老师的读,是不是还有汉字不认识呢,想要读好课文,要先解决我们的拦路虎——生字词。小朋友看,(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蓝天 白云 鱼儿 泥土 种子 祖国)这些词语,你都能读准确吗?读读看吧。
3.拼音不见了你还能读正确吗?(出示不加拼音的词语)
4.学生自读。小朋友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也能读好吗?如果还有读不准的要看着拼音多练习几遍哦。(出示:看着拼音读一读)
5.我们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了,还要把句子读连贯了,请小朋友看着书,听老师再读一遍课文。
6.你也能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吗?赶快试一试吧!然后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听,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连贯。(出示: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7.了解大意。小朋友,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呢?
三、理解诵读 1.读懂第一行。
是呀,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多高兴啊!请小朋友读读第一行,想一想,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呢?(学生读书,现场老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课件出示蓝天白云)你觉得白云的家怎么样呀?(现场老师指导)
(2)白云的家真大、真美。白云在辽阔的蓝天下随风飘来随风飘去,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多自由、多快乐啊!如果没有蓝天,就没有白云,所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朋友一起来夸夸白云的家吧。(出示图文)
2.读懂第二、三、四行。
(1)那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的2、3、4行,看看书上的图,想一想,和老师、同学说一说。(学生读,现场老师指导学生说一说)
(2)小结。对呀,小鸟在树林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生活得真快乐呀!所以树林是小鸟离不开的家;鱼儿离开了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了生命,所以小河是鱼儿离不开的家。
(3)种子呢,它是怎样茁壮成长的呢?我们来看看吧。(出示种子生长过程)春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泥土,小种子醒来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在泥土的怀抱里,它慢慢地长大,长成花,长成草,长成树木和庄稼。是呀,种子睡在泥土里,是泥土给了它温暖,它才茁壮成长,它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
3.整合(1)小朋友们,有家的感觉真幸福,听老师读这四行,请你来想象画面,好吗?(出示4行配乐)
(2)你也能这样读读这4行诗吗?还可以加上动作哦。赶快练一练吧!和你的小伙伴比一比,谁读得好演得也好!
4.学习第二句。
(1)小朋友,你的家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哪些地方,知道哪些地方呢?(现场老师指导学生说一说)
(2)你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祖国,大吗?其实这还不算大呢,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可大可美了,像个大花园,瞧!(出示:地图)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有五角星的地方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这儿是我们的家乡江苏,这儿是祖国的宝岛台湾,这儿是我们熟悉的西藏、、、、、、还有好多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我们全国的小朋友像花朵一样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幸福成长,祖国就是我们所有小朋友的家。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5.整合课文。有家的感觉真好,在家真幸福啊!请小朋友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6.课文写得多美呀,你能看着图来念一念吗?(出示课文插图)
7.拓展练习。
(1)小朋友,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出示:填空)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是()的家,()是()的家,()是()的家,()是()的家,()是()的家,四、写字指导
1.这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小朋友先读一读,再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出示生字)
2.请小朋友看着书上的笔顺,把每个字写一写,边写边记,找一找,哪个字最难写。
3.小朋友,请看:(出示白)第一笔撇起笔在竖中线,第二笔竖起笔在左上格,靠近横中线,要略向右倾斜一点,第三笔横折也略向左倾斜一点,第四笔写一横,最后封口。请拿起笔在书上描红。
4.请小朋友们再看看“子”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出示子)子三笔写成,第一笔横撇中的撇要短一些,第二笔弯钩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请小朋友在书上描红。
5.(出示云儿土)这三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仔细观察,再写一写。
第五篇:《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XXXXXXXXXXX系0803班XXX 学号:2XXXXXXXX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读完《家》,我所感悟到的是双重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但“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个人觉得后者更为突出。“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这是给我的启示。
巴金先生很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特别是对高家花园的描写,而且对人物细节描写也很入微,不愧是大家。
书中有一些篇幅是书写战争的。战争所带来的死亡的恐惧感,在当今和平年代里生活的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至少我是体会不到,也不了解这种恐惧感。但在此时,“更厉害的是女人还有那种比死更可怕的痛苦和恐怖”这是书中的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足以说明当时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女人的命运让当今的我们很“无奈”。
思想和实践的关系也让我感触很深。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觉新就是一个典型。他是上过洋学堂、受过教育的,然而面对爱情和婚姻时,他选择了屈服、选择了“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最终得来的只有一生的悔。有了先进的思想就应该实践,觉民和觉慧就成功了。面对封建礼教,觉民和觉慧懂得反抗,他们行动了,所以他们也成功了。旧礼教的叛徒和奴仆的区别就在于此吧。
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觉慧。“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是对命运的不屈。觉慧拥有的是热情和勇气。从对家里的仆人鸣凤的感情、敢爱,到反抗祖父的命令,再到离家。这是他“奋斗、胜利”理念的一种表现。在文中“我恨”两个短字掷地有声。它充分的表现出觉慧这个热血青年对于 “旧
式”家庭的不满和对社会的愤恨。他常说觉新“懦弱”,因为他的热血里对这一切感到憎恨,但他却又爱着大哥。
其中鸣凤的死,给我的启示很多。面对感情我们应该拥有的是一点点理智。在感情面前让你做到很理智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做不到。但我们至少得有那么一点,否则自己做的选择会引起自己甚至是他人的悔。同时,在感情面前我们需要有绝对的勇气,想说什么就说出来,不然没有人会知道你的心。鸣凤的死让我感到些许的失落,本来“应该”不错的一段姻缘就这么带着悔破散了。这也许也应“归功”于封建礼教吧?
封建礼教的又一个牺牲者便是梅,之后是瑞珏。制度、礼教、迷信所造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悲哀”。瑞珏死后,觉新的愤怒和悲哀也许就是他屈服和懦弱的结果。
书中几个人的死,也只有高老太爷是正常的,是为人所能够接受的。在这个新旧制度、新旧社会的转变初期,像高老太爷这样的人,他们只会顽固的守旧“倚老卖老”。但至少他还拥有点,那就是亲情。我感到了亲情的伟大。
读完《家》,虽然有许多的“悲哀”,但我得到了欣慰。因为还有那些热血青年,因为还有青春。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把握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