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得力公司信息调查
宁波得力公司信息调查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用于这种变化了的环境,整个企业管理乃至于经济运营模式都孕育着一场新的变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文具行业的形成时间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从百货业中分化出来的。文具行业在中国的企业家眼里似乎是不大起眼的,但文具行业却也成了中国轻工产业发展最迅速、最完善的一个行业。中国文具及办公用品市场的年销售额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文具发展初期,国内生产厂家较少,产品较多依赖进口,且需求不断增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具行业从过去的简单消费转变成当前全方位消费,企业、个人对文化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成熟。据国内报纸报道,中国文具市场容量已突破人民币1500亿元(不含办公家具),近年文具市场发展步伐均达两位数。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集团购买力的提高,将更加加速此行业的发展。如果把文具行业的发展分为初级阶段、竞争阶段、成熟阶段的话,目前文具行业已进入了竞争阶段,竞争方式也由单一的竞争转向服务、管理、购物环境等多方位竞争。面对品种繁多的文具用品,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多,国外竞争对手的涌入(如法国品牌马培德在昆山设厂),整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强,未来的竞争也将更加残酷。
因此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命运。
公司简介: 得力文具是一家专门生产文具的公司。公司定位于国际一流综合文具供应商,最近四年来,得力集团每年均保持1亿元的年递增速度快速发展,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7亿。
产业方向: 业化道路上的相关多元化。
产品体系: 得力办公文具、得力学生文具、得力商用机器、得力书写工具、得力办公电子、得力IT耗材。
得力产品分为七个大类
A文件管理用品
-------文件夹资料册 档案盒 文件袋 名片册 证件卡
B桌面办公文具
-------削笔机 订书机 打孔机 剪刀 美工刀 切纸刀 台历架 笔筒书立 仪
尺 票夹 印台 固体胶/液体胶 海绵缸 橡皮擦
C计算器
D书写工具
-------圆珠笔 中性笔 白板笔 记号笔 铅笔
E纸制品
-------复印纸传真纸 软面抄 皮面抄 百事贴 便条纸 复写纸 自粘性标贴F办公生活用品
-------清洁桶 白板 胶带
G商用机器
-------碎纸机 点钞机 塑封机 电工产品
旗下公司:
宁波得力电子发展有限公司 宁波得力文教用品有限公司宁波得力文具有限公司 宁波得力表面涂装有限公司宁波得力进出口有限公司 上海得力商贸有限公司宁波得力市政材料有限公司 宁波得力房地产有限公司宁波得力电力投资有限公司 宁波得力办公用品有限公司
在不断凸显研发、制造优势的同时,得力文具高举品牌大旗,在品牌建设上坚持整合行销传播理念,主攻终端品牌指名购买率,并辅以专业展会传播品牌形象,辅以各大主流行业刊物传播品牌内涵,辅以户外媒体提升品牌终端知名度,辅以优质售后服务提升品牌美誉度。正确的产品发展策略结合适当的品牌传播策略,得力文具品牌知名度与品牌美誉度急速提升,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稳定的得力品牌消费群。鉴于得力文具在中国文具市场中的出色表现,得力品牌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驰名商标”、中国文体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文具品牌”称号、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授予“中国最畅销文具品牌”称号、中国消费者协会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品牌”称号、浙江省工商局授予“浙江省著名商标”以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授予“浙江省名牌”称号。所有荣誉的取得,为得力文具渠道伙伴的市场推广提供的令人信服的利器。
公司信息化概况:
销售系统: 中国市场——遍布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30家分公司
国际市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合作伙伴与销售网点
物流系统: 自建与分公司配套的强大物流配送体系
管理系统: 顺利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顺利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
成功导入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研发系统: 削笔器研发中心订书机研发中心文管产品研发中心
计算器研发中心制笔研发中心综合文具研发中心
网络方面: 得力文具打造品牌旗舰店入驻苏宁易购。具体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发
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方法,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比得力公司80年代的发展思路,走订单订购的模式,结构相对单一,取得效益不明显。不能及时反馈销售及所应作出的生产调整。企业信息化可以快速、广泛、准确、及时的收集市场信息,使创造的新产品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并充分整合、广泛利用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比如,大量企业都建立企业网站,利用它发布企业信息、产品信息等,使这些信息可以很方便、很快捷地传递到各个角落,达到宣传产品的效果。它们当中的一些企业在信息化初步实践中得到了好处,同时也开始尝试使用搜索引擎、企业邮箱、信息化模块化产品、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技术。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把信息看作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得广泛采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使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企业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使企业在产品、成本、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水平、决策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对外部变化的适成速
度,最终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相对过去大量产品积压或者产品急缺的状况,得力公司在当下有效及时的收集资料,及时做出管理与生产调整,整体调动资金与资源安排。不仅是节约成本,更为得力公司创造了更多的效益。
目前得力在以下5个方面做出具体的信息化
1.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使用两个技术,一是应用数字技术,增加传统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设计信息化。即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方面的信息化。主要使用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设计信息化还包括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CAAP)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系统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应用、网络化计算机辅助开发环境、面向产品全
生命周期活动的设计(DFX)系统二次开发与应用与产品建模、模型库管理与模型效验系统开发与应用。
3.生产过程信息化。即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用自动化、智能化手段解决加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生产的质量、精度和规模制造水平。其中主要应用包括数控设备地应用、计算机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生产数据自动收集、生产设备自动控制、产品自动化检测及生产自动化覆盖等。
4.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主要应用层面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DSS)系统。
5.市场经营信息化。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可以大大节约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虽然在整体规划上的措施比较到位,但是落实到实际还有待提高,由于是文具产业,信息化操控无法完全代替大量的人工,这也是目前词行业的瓶颈。在管理层面公司内部网、接入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会计电算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呼叫中心、销售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信息化培训此类得力公司已经比较完善。目前紧缺的就是更多的企业生产调度上的信息。由于得力公司目前正在打开国外的市场,因此更需要讲信息及时汇总及反馈,通过可行的规划使公司真正走向世界。因此下一阶段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
②增加资金投入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③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④加强标准化工作。
⑤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⑥营造公众利用信息资源的良好环境。
⑦加强信息内容安全保障工作。
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
概括来说就是信息的收集、分析、使用。让整体的信息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心得体会:
企业生存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的丰富性、流动性和价值化,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需要围绕着信息的获取、传递、共享和应用来展开。企业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增强信息处理能力,使人、技术和过程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不断发展和强化其核心能力,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在我看来得力公司应该建立以下战略: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时,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密切结合,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
(2)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全过程的融合、渗透。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
(3)信息产业发展与企业信息化良性互动。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又为信息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要与我国信息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应发挥政府的指导、扶植及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策的制定、统筹规划及协调、资金投向的引导、重点项目的支持、规范市场竞争等,营造企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5)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安全问题越是重要和突出。信息化社会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安全与稳定,关系到每一个企业切身利益。
(6)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的先进生产力,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是信息技术得以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失去了它们,信息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容易出现投资浪费、利用率低,甚至系统闲置的现象。
(7)“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充分考虑各区域、行业以及企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各自特点,分类指导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推进的速度不能强求一律,信息化不仅要与本区域和领域的自身发展相协调,互为促进 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高度融合,甚至就成为业务本身。
结论: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竞争力的紧密联系,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研究,结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企业信息化的过程通常是从ERP的实施开始,然后再逐步引入各个专业处理系统,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但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仅靠软件的应用还远远不够,优秀的管理软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水平和专业人才,技术与管理同步进行,这将是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的流程,提高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等效率和效能的重要手段,来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篇:调查:信息公开
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信息披露的渠道很多。面对谣言的盛传,需要畅通、透明、公开、权威的信息公众可以发布公共信息吗?许多生活在北京、广州这样都市中的人,这个春天对手机的感情变得有些复杂:闭门不出的时候,很多人都曾经感受过来自手机短信的温情问候和关怀;与鹅黄嫩绿的春风共舞的,还有来自手机的小道消息和荒诞不经的谣言,让人惊魂不定。一个反复使用的口罩或许能遮掩部分恐惧,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病毒的传播;面对谣言的盛传,需要畅通、透明、公开、权威的信息。对恐慌传言的控制和引导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其中政府的公信力对于恐慌传言的抑制有很大的作用。政府公信力强,政府的任何声音均会成为及时消除恐慌传言的镇静剂。反之,如果政府公信力不足,或者恰恰相反,人们对于政府的声音总是从相反的方面去猜测,则恐慌传言很难得到及时、有力的遏制,市场就会出现可怕的扭曲。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信息披露的渠道很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突发事件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国际国内的经验都证明,应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和客观的披露,比什么都重要。周汉华教授认为,信息公开和知情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府有公开信息的义务,公众有了解信息的权利。信息公开条例对媒体没有特殊的规定。媒体是公众一个部分,是公众的代表。媒体同样享有公众的权利。就此次非典疫情来说,一些地方传媒的教训是深刻而沉重的。当2月10日《羊城晚报》首次发布“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新闻时,已是传闻四起,“小道消息”接连不断。据广东媒体调查,此前市民有关非典的信息来源有80%是从手机短信、互联网和人们口头传播的。好在权威媒体迅速站到了“抗非”的前沿,用大量而准确的报道很快遏制了传闻和谣言,稳定了人心。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现时传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非正式传播渠道正大行其道。主流媒体的缺位势必导致小道消息的横行,从而加重社会的恐慌心理。喻国明强调,公众对于知情权的要求日益强烈,因为惟有知情才能为理性行为提供依据。“正餐没有,就要点心,即使不合法,也要先吃了再说。”毛寿龙教授认为,在一个信息迅速传播的社会,当信息掩盖成为不可能时,以政府为主体所进行的消息封锁只能带来恐慌。媒体是大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若官方媒体未能及时占领,必然使“传闻”有机可乘。公共信息的公开有利于谣言的消退。在建立公共信息法制体系上,信息公布的主体、权限、程序和法律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公共信息法制一个全新课题“其实,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法制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不仅中国要面对,而且世界各国也同样要应对。”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行政法学家于安说。1966年,美国颁布了《信息自由法》。这个法律带来了一个世界性的浪潮,知情权正式走上法律舞台。而类似这样的法律一是主要面对个人和公司;二是政府处理公众索取情报的问题。而非典的信息公开显然就是一个崭新的问题:它面对的是一般公众,甚至还有国际社会;再有,它是政府主动公布其占有的信息资源。“并不是政府占有的所有公共信息资源都需要公布,也不是公布所有的公共信息都会对公众产生好处。”于安强调,“公共信息,无论是政府占有,还是个人掌握的,都是一种战略资源,应该纳入到法制轨道,综合考量个人权利与国家、社会和经济安全。”现代国家安全理念已经超出了军事和国防的范畴,更囊括了人民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络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科学技术保密、矿产资源保护、国际贸易畅通、货币金融稳定、公众心理稳定等多个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表明,这些衍生的国家安全一旦出现问题,表面上可能是行业性或是地区性的,但它的作用力将会蔓延到各个领域和各个地区,以致人人自危、社会动荡,影响国家安定的局面。公共信息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和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社会信息。从产生的方式上,可以分为反映政务的公共信息和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政府信息条例以及WTO要求的透明性原则,所指向的都是第一类信息。而这次非典,使得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能否以及如何和公众共享这个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传染病防治法是1989年制定的。非典,也让这个法律在疫情报告上的缺陷暴露无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有:新的传染病的确认权力过于集中,远不能适应今天这个高度交往的社会形势;情报报告和公布确定及时、真实的原则,但缺乏一个严格的、科学的程序;还有就是1991年颁布的实施办法,强烈的部门立法的色彩,使得主管部门防治传染病的责任不明。涉及公共卫生的信息,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健康、社会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这类公共信息的公布必须有法可依。除此之外的,安全生产、食品卫生、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都应该进入这个视野。于安建议,可以现行的统计法为基础,规范公共信息的获取、管理、公布和使用;也可以考虑在将来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中,将公开的信息分成政务信息和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统一规范,建立公共信息法制体系。在建立公共信息法制体系上,信息公布的主体、权限、程序和法律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没有法律责任,不追究渎职,这个法律就会落空;没有程序,就无法操作,无法制约;不规定权限,就不能做好中央和地方、部门和部门间的分工。
第三篇:调查:信息公开
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信息披露的渠道很多。面对谣言的盛传,需要畅通、透明、公开、权威的信息
公众可以发布公共信息吗?
许多生活在北京、广州这样都市中的人,这个春天对手机的感情变得有些复杂:
闭门不出的时候,很多人都曾经感受过来自手机短信的温情问候和关怀;与鹅黄嫩绿的春风共舞的,还有来自手机的小道消息和荒诞不经的谣言,让人惊魂不定。
一个反复使用的口罩或许能遮掩部分恐惧,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病毒的传播;面对谣言的盛传,需要畅通、透明、公开、权威的信息。
对恐慌传言的控制和引导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其中政府的公信力对于恐慌传言的抑制有很大的作用。政府公信力强,政府的任何声音均会成为及时消除恐慌传言的镇静剂。反之,如果政府公信力不足,或者恰恰相反,人们对于政府的声音总是从相反的方面去猜测,则恐慌传言很难得到及时、有力的遏制,市场就会出现可怕的扭曲。
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信息披露的渠道很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突发事件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国际国内的经验都证明,应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和客观的披露,比什么都重要。
周汉华教授认为,信息公开和知情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府有公开信息的义务,公众有了解信息的权利。信息公开条例对媒体没有特殊的规定。媒体是公众一个部分,是公众的代表。媒体同样享有公众的权利。
就此次非典疫情来说,一些地方传媒的教训是深刻而沉重的。当2月10日《羊城晚报》首次发布“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新闻时,已是传闻四起,“小道消息”接连不断。据广东媒体调查,此前市民有关非典的信息来源有80%是从手机短信、互联网和人们口头传播的。好在权威媒体迅速站到了“抗非”的前沿,用大量而准确的报道很快遏制了传闻和谣言,稳定了人心。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现时传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非正式传播渠道正大行其道。主流媒体的缺位势必导致小道消息的横行,从而加重社会的恐慌心理。喻国明强调,公众对于知情权的要求日益强烈,因为惟有知情才能为理性行为提供依据。
“正餐没有,就要点心,即使不合法,也要先吃了再说。”毛寿龙教授认为,在一个信息迅速传播的社会,当信息掩盖成为不可能时,以政府为主体所进行的消息封锁只能带来恐慌。媒体是大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若官方媒体未能及时占领,必然使“传闻”有机可乘。公共信息的公开有利于谣言的消退。
在建立公共信息法制体系上,信息公布的主体、权限、程序和法律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公共信息法制一个全新课题
“其实,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法制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不仅中国要面对,而且世界各国也同样要应对。”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行政法学家于安说。
1966年,美国颁布了《信息自由法》。这个法律带来了一个世界性的浪潮,知情权正式走上法律舞台。而类似这样的法律一是主要面对个人和公司;二是政府处理公众索取情报的问题。而非典的信息公开显然就是一个崭新的问题:它面对的是一般公众,甚至还有国际社会;再有,它是政府主动公布其占有的信息资源。
“并不是政府占有的所有公共信息资源都需要公布,也不是公布所有的公共信息都会对公众产生好处。”于安强调,“公共信息,无论是政府占有,还是个人掌握的,都是一种战略资源,应该纳入到法制轨道,综合考量个人权利与国家、社会和经济安全。”现代国家安全理念已经超出了*和国防的范畴,更囊括了人民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络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科学技
术保密、矿产资源保护、国际贸易畅通、货币金融稳定、公众心理稳定等多个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表明,这些衍生的国家安全一旦出现问题,表面上可能是行业性或是地区性的,但它的作用力将会蔓延到各个领域和各个地区,以致人人自危、社会动荡,影响国家安定的局面。公共信息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信息、经济信息和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社会信息。从产生的方式上,可以分为反映政务的公共信息和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政府信息条例以及wto要求的透明性原则,所指向的都是第一类信息。而这次非典,使得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能否以及如何和公众共享这个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传染病防治法是1989年制定的。非典,也让这个法律在疫情报告上的缺陷暴露无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有:新的传染病的确认权力过于集中,远不能适应今天这个高度交往的社会形势;情报报告和公布确定及时、真实的原则,但缺乏一个严格的、科学的程序;还有就是1991年颁布的实施办法,强烈的部门立法的色彩,使得主管部门防治传染病的责任不明。
涉及公共卫生的信息,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健康、社会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这类公共信息的公布必须有法可依。除此之外的,安全生产、食品卫生、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都应该进入这个视野。于安建议,可以现行的统计法为基础,规范公共信息的获取、管理、公布和使用;也可以考虑在将来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中,将公开的信息分成政务信息和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统一规范,建立公共信息法制体系。
在建立公共信息法制体系上,信息公布的主体、权限、程序和法律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没有法律责任,不追究渎职,这个法律就会落空;没有程序,就无法操作,无法制约;不规定权限,就不能做好中央和地方、部门和部门间的分工。
现实在回答立法这个新问题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中国从横断面看,有那么多不同的区域、部门;从纵断面看,又有那么多的层次。每一个区域、部门或层次又都有自己的系统,不同系统里又有不同的层次。在这样一个超巨型的复杂系统内,发生信息扭曲的机会实在是太频繁了。漏掉的信息、迟到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这正是应付突发事态的机制中最薄弱的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认为,在一个开放的、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政府不能再像封闭的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遇到问题,总是先“内部消化”,再告之公众。这种“公共问题内部化”、“长官意志化”的思维,天然地将政府与公众隔离开来;而事实上,面对永远的变化,未知的复杂,政府的理性永远是有限的,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没有人会因为突如其来的灾害责怪政府,但他们有权利要求实时的、真实的、透明的反映;从政府职能转变角度来看。最近若干年,政府职能开始逐渐从经济建设走向公共服务,比如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基础、建设*文明等等。如果自此开始,政府能够实现进一步职能的转变,加强管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让社会发展跟上经济发展,即使今后再有类似sars的传染病发生,政府也可以应对自如。
有学者建议,还要建立多元的信息系统,确保多元信息过程的常规运作。因为突发事态本身带有基本的不确定性,很多迹象人们从未见过,至少大部分没有见过。像这次sars,突发事态的不确定性、崭新性,以及它的急速性,它不会给人留下很多时间慢慢找出对付的办法。如果某地发生突发事态的信息很透明的话,其他地方就会很警觉、就可以更好地应对。所以,社会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多元的。只有多元的信息过程,才能把信息扭曲的情形大大减少。
中央银行垂直领导的系统同样值得防治传染病流行监管
机制参考。它应该相对独立于地方政府,以避免受到地方官员的政绩、偏见的影响和牵制。建立民间资信系统,与政府资信系统相竞争,逐渐在竞争中建立起政府资信的权威性,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条件。政府资信的强大和自信必须建立在民间资信强大的基础上。
非典有可能给经济带来短期损失,但如果带来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的深层次变革效应,则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成热点
“政府占有的非典信息是否公布,公布多少,现在看来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健康。眼下要做的就是要建立这样的法律制度。”清华大学法学院于安教授告诉记者。
“非典有可能给经济带来短期损失,但如果带来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的深层变革效应,则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毛寿龙教授说。
政府信息,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政府信息发布该有个规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未出台,就已成广为关注的热点。
“疫情的发布,在防治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非典之所以从一个局部向全国扩散,应该说,与我们缺少一个科学、真实和快速的信息报告和公开制度有很大关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周汉华说,sars事件暴露出政府在应急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上重视不够。就政府机关普遍来说,可以说严重不足。比如,当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时,很多机关发现理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权力。向某些政府机关咨询同一个问题,你会发现在同一个办公室的不同工作人员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目前已经起草完毕,现在正处于征求各方意见的阶段。据了解,这部条例的研究和起草是从2000年开始的,历时两年多,参加研究和起草工作的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相关单位二十多人,可以说集中了相关领域最主流的意见。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主要内容有: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不收费,只能收取预先确定标准的成本费用;通过公报等官方出版物或以放置在办公场所供公众查阅的方式主动公开其信息,还必须通过互联网上的官方网站主动公开;正式决定是否公开的程序:政府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决定是否公开政府信息;办事指南与信息登记簿内容:政府机关向公众提供该机关的政府信息登记簿,包括每条信息的名称、索引、主题、基本内容。
“只要没有规定不得公开,那么,政府就有义务公开。”周汉华说,“政府信息公开中,如果发布了不真实的信息、阻碍信息的发布,就会构成渎职,信息公开条例对此作了规定。如果政府机关的违法行为给申请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害,构成国家赔偿,就应承担赔偿责任。”
表面看来,信息分享似乎弱化了国家的控制权,但它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实际上提高了国家的控制力。国家管理必须依靠代理人,但代理人(官员)与委托人(国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你无法完全有效监督各级官员。毛寿龙认为,纠正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就是信息分享,以公民的知情权制约官员的信息垄断行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事实上,政府信息公开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成为现实:《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已正式通过发布,有媒体称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第一部立法。从2003年1月1日起,广州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政府信息,包括事权、财权、人事权,都在遵循合法、及时、真实和公正的原则上公开,以保障个人和组织的知情权,增加行政活动的透明度。
第四篇:调查信息表
调查信息表
1、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年:()
A1921B1949C1919D 19452、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合作一共有几次:()
A1次B 2次C 3次D 无
3、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发动了什么事变:()
A 卢沟桥事变B一二•九运动C西安事变D 三一八事变
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哪一事件后:()
A 火烧圆明园B虎门销烟C三元里抗英D鸦片战争
5、我国确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 元谋人D 金牛山人
6、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A《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 《天津条约》
7、新中国成立是在:()
A1842B 1945C 1949D 1979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
9、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王朝是:()
A 秦朝B 汉朝C 隋D 唐
10、康熙是哪朝皇帝:()
A 唐朝B 清朝C 隋朝D明朝
11、中国近代史上火烧圆明园是哪国所为:()
A 美英B 俄法C 俄美D英法
12、南京大屠杀发生于:()
A解放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国共对峙时期D北伐战争时期
13、明朝时是谁下西洋:()
A 郑成功B 郑和C 戚继光D 俞大猷
14、是谁进行了虎门销烟事件:()
A 洪秀全 B林则徐 C奕 D 张之洞
15、香港于哪年回归:()
A 1945B1999C1997D198916、“扶清灭洋”是哪一事件中提出的口号:()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
17、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魏源B黄遵宪C 林则徐 D 冯如
18、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
A李大钊 B严复 C 陈独秀 D 鲁迅
19、是谁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A蒋介石B汪精卫C 袁世凯D 阎锡山20、1927--1937中国共产党一共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反围剿”:()
A1次B 2次C 3次D4次
第五篇:调查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01号 甲类 广州华南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02号 甲类 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03号 甲类 北京华通现代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05号 甲类 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06号 甲类 广州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07号 甲类 广州市卓越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08号 甲类 上海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09号 甲类 广州市华南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10号 甲类 北京模范-环亚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11号 甲类 北京华通人市场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12号 甲类 广东大通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13号 甲类 广州市致联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14号 甲类 广东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16号 甲类 北京蓝田智业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17号 甲类 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18号 甲类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19号 甲类 北京市精诚兴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20号 甲类 广州市海珠区东方市场信息研究所国统涉外证字第0024号 甲类 北京益普索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25号 甲类 北京夸克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26号 甲类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27号 甲类 北京环亚市场研究社
国统涉外证字第0028号 甲类 广州蓝田智业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29号 甲类 奥瑞高市场信息软件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29号 北京艾德惠研市场调查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30号 甲类 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32号 甲类 上海利达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34号 甲类 上海丰帆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37号 甲类 广州业绩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38号 甲类 北京清雪市场调查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39号 甲类 上海夸克市场研究服务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41号 甲类 北京中怡康经济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42号 甲类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043号 乙类 北京斯戴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44号 甲类 上海东合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45号 甲类 北京博峰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46号 甲类 上海华钟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47号 甲类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49号 甲类 北京华统信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50号 甲类 北京赛诺市场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51号 甲类 北京远瞻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52号 甲类 上海大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53号 甲类 上海智点安宝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054号 甲类 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55号 甲类 上海精英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56号 甲类 北京经略智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58号 乙类 广州市夸克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60号 甲类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061号 乙类 北京华运展交通科技发展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063号 乙类 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064号 乙类 广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065号 甲类 广州精确市场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66号 甲类 北京华诚信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68号 乙类 北京盛和鼎广告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69号 甲类 深圳思纬市场资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71号 甲类 上海蓝田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73号 甲类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075号 甲类 武汉中南社会调查事务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079号 甲类 北京市中瑞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81号 乙类 北京明达机电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85号 甲类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086号 乙类 北京北方中领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87号 甲类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88号 甲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091号 甲类 北京市赛迪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095号 乙类 北京中咨宇桥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00号 乙类 北京善能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01号 乙类 北京市创价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02号 甲类 上海恒辉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06号 甲类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107号 甲类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08号 乙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109号 乙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110号 乙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113号 乙类 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场调查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115号 甲类 安徽华通市场调查有限责任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16号 乙类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117号 甲类 天津国际科技咨询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19号 甲类 北京英特信息网络中心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22号 甲类 广州市统计服务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123号 乙类 海南多维市场调查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24号 甲类 中联知识产权调查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126号 乙类 北京海达方舟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31号 乙类 上海安旭市场调研服务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32号 乙类 北京顶响伟智行销顾问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33号 乙类 广州市得凯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34号 乙类 北京中润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36号 乙类 上海华呈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39号 乙类 北京得天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40号 乙类 北京鹰之羽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42号 甲类 上海上咨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44号 乙类 中联富士经济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45号 甲类 天津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46号 乙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155号 乙类 河南强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58号 乙类 苏州安信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60号 乙类 北京晟瑞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思雨创业信息咨询分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166号 乙类 重庆腾博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69号 乙类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170号 甲类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73号 乙类 北京麦肯特市场推广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74号 乙类 北京众邦创业投资顾问事务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178号 甲类 北京勺海市场调查有限责任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80号 乙类 北京中关村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国统涉外证字第0181号 乙类 广州慧捷市场策略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83号 乙类 上海杰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84号 乙类 天津社会科学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186号 甲类 广东赛立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87号 乙类 广州赛立信商业征信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89号 乙类 上海天立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91号 乙类 北京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95号 乙类 北京富信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96号 甲类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198号 乙类 北京苏佳惠丰化工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199号 乙类 北京国信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00号 乙类 深圳市公兴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01号 甲类 深圳市万龙腾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02号 乙类 天津市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04号 乙类 上海博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06号 甲类 中国工商企业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07号 甲类 广州明镜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09号 甲类 大连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12号 甲类 北京优策信息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13号 甲类 北京智诚友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14号 乙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15号 乙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国统涉外证字第0218号 甲类 上海致联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21号 甲类 北京蓝宏智业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22号 乙类 上海昂旭商务发展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23号 乙类 江西省统计信息咨询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24号 甲类 北京华网迅市场调研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27号 乙类 北京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28号 乙类 浙江致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31号 乙类 山东迪陶商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33号 乙类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国统涉外证字第0235号 乙类 河南君友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39号 乙类 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40号 乙类 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241号 乙类 深圳市兰邦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42号 甲类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统涉外证字第0243号 乙类 上海贝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45号 乙类 上海彩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46号 甲类 北京佩信科诺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47号 乙类 北京国统经济研究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48号 乙类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49号 甲类 广州捷思市场顾问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59号 乙类 北京翰成展贸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61号 乙类 北京高思征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国统涉外证字第0262号 乙类 北京大正普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63号 乙类 北京东方枫叶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65号 乙类 东莞市好易快企业顾问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66号 乙类 深圳苏赛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68号 乙类 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69号 乙类 广州市新科众智通信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70号 乙类 广州奥凯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71号 乙类 广州市恒哲市场调研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72号 乙类 吉林省华强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73号 甲类 黑龙江省社会调查事务所
国统涉外证字第0274号 乙类 沈阳市光哲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75号 乙类 上海评观营销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76号 乙类 上海柏克莱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77号 乙类 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79号 乙类 上海精育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81号 乙类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283号 乙类 青岛拓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84号 乙类 上海日能综研中智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85号 乙类 哈尔滨明悦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86号 乙类 北京峨嵋信息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87号 乙类 北京卓尔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88号 乙类 成都达智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89号 乙类 北京唯客是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90号 乙类 北京中研博峰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91号 乙类 北京鼎盛西极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92号 乙类 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国统涉外证字第0293号 乙类 辽宁现代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94号 乙类 大连瑞思市场信息资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296号 乙类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
国统涉外证字第0298号 乙类 上海略为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299号 乙类 成都领先市场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00号 乙类 广州豪森威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02号 乙类 广州方舟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03号 乙类 北京龙信百年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04号 乙类 石家庄市金马市场资讯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05号 乙类 湖南新美德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06号 乙类 上海济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07号 乙类 上海广播电影电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08号 乙类 杭州邦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09号 乙类 上海光合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10号 乙类 上海博太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11号 乙类 上海奥得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12号 乙类 成都市精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13号 乙类 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14号 乙类 南京昂氏市场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15号 乙类 天津市联合威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16号 乙类 广州中唐新生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17号 乙类 重庆康联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18号 乙类 北京华初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19号 乙类 北京博纳时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20号 乙类 北京华通经纬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21号 乙类 北京京辰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22号 乙类 上海清雪市场调查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23号 乙类 北京中通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24号 乙类 大连英极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25号 乙类 北京通博雅智市场顾问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26号 乙类 凯申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27号 乙类 北京科思瑞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28号 乙类 北京联合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29号 乙类 北京汇诚征信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30号 乙类 北京阳光加信市场研究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31号 乙类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32号 乙类 北京中交协会物流研究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333号 乙类 重庆市沙坪坝区新风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34号 乙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国统涉外证字第0335号 乙类 重庆新时代市场信息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36号 乙类 上海迈高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37号 乙类 北京睿泰晨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38号 乙类 北京慧库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39号 乙类 北京亚商综研资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83号 上海亚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84号 北京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385号 北京优策信息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86号 上海诤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87号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统涉外证字第0388号 北京新华信征信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89号 深圳思络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0号 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1号 广州慧捷市场策略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2号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国统涉外证字第0393号 上海简博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4号 上海诤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5号 上海诤信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6号 北京奕和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7号 北京中怡康经济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8号 上海思恒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399号 吉林省华强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0号 武汉先锋市场策划有限责任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1号 重庆品鑫商务策划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2号 温州市全景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3号 成都励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4号 重庆立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5号 北京真观世纪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6号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国统涉外证字第0407号 广州协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8号 北京启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国统涉外证字第0409号 中国传媒大学
国统涉外证字第0410号 青岛徵信资讯有限公司
国统涉外证字第0411号 北京西杰优盛管理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