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经验交流促提高教学水平研讨谋长效
教学经验交流促提高教学水平研讨谋长效
——建筑学院召开新学期教学经验交流会
武职网讯(通讯员 刘晶 大学生记者团 王祖峰)“只有感动学生,才能教育学生”物业专业带头人黄光宇副教授在2月28日举行的“2013年建筑学院教学经验交流会”做主题发言时讲到。
黄教授从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教学环节、设备内容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给学生上一堂精彩的课。用豆腐做地基,用牙签做标示,这样给学生如何在建筑中打地基,告别枯燥图纸,通过实物演示,黄教授用这样的案例告诉老师如何唤起学生的课堂兴趣。会上,黄教授还介绍了自己常用的桑代克教学法:1.针对问题提问建立刺激情境;2.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发现错误和不足;3.通过不断地与学生讨论和思辨,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和不足;4.修正错误和不足得到正确的认知。这个教学方式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共鸣,其中刘晶老师就说:“还是那种原始的,机械的,没有创新的课堂是不受欢迎的,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收获,黄教授的经验是值得学习。”
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师间的交流研讨,使该院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从专家的讲座中了解到,现在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学能力差,教学水平低,在教学中不能利用地图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我觉得地理教学应从这几方面出发。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图,还可使学生加强对知识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篇: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高坝镇同益小学
祁晓燕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上与传统阅读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倡导个性化阅读。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那是最愚蠢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法实现。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教材特点,探索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若干实施策略,从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诗人舒婷说:“诗歌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选择本文的动化片课件来演绎这个故事,让学生通过“看”初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在阅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二、要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例如《卧薪尝胆》一课中,当教师问:“为什么越王勾践回国后还睡在柴床上,每天吃饭前还要先舔一下苦胆呢?你觉得勾践是个怎样的人呢?”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能够体会到越王勾践的坚强不屈,但是有些学生却说:“我认为勾践真蠢,都已经回国了干吗还要吃这些苦啊!真是个笨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千万不要痛斥这个学生,而是要从“勾践不忘报仇,不忘兵败的耻辱”这一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勾践的坚强不屈。除了这样的引导,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写了金秋时节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三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来学,把一篇很长的课文变成片段来学,使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很自然地加深了体验,增强了理解。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打破原有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
四、拓展文本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可见,个性化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文本。比如,在教学《雪儿》、《翻越远方的大山》、《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生活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带给学生以宣泄情感、升华体验、深化认识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可以跟随自己的感悟,去感恩、歌颂,甚至是反思,从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就会在富于个性的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第四篇: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有效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如用《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巧妙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情景创设,我按如下方案进行:“同学们,让我们乘上飞机出国去旅游一趟吧!我们来到了阿联酋的上空,往下看,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呢?”出事沙漠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是他们感受沙漠的荒凉,接着让学生说说沙漠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来体会沙漠的特点:无边无际,荒凉,不毛之地等。
二.以沙漠和绿洲之间的矛盾为切入点,体会创造的艰辛。
“沙漠”和“绿洲”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存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于是,我利用这一对贯穿全文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荒凉的沙漠和美丽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图片对比之后,使学生的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进而我告诉学生,以前这绿洲也曾经是沙漠,他们惊讶不已,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感。三.品词析句,深化理解感悟。
在读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祖居品读,领会。品读“侍弄”:他在本文还可以换成那些词?学生换了“养护”“培植”“管理”等词语,再通过对比哪个词语用得好,感悟到“侍弄”含着的那份小心在意,充分的体现出了阿联酋人民培育花草树木的精心,就像爱护孩子一样。让学生知道,阿联酋优美的生存环境是人们花很大的代价换来的。从而让学生对践踏花草,攀折树木的行为表示愤慨之情。
第五篇:如何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如何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我从事汉语教学已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中,观察、学习、实践和分析发现了很多教学中的缺憾。特别是在牧区,大多数农牧民不会讲汉语,根本没有语言环境。因此,在学校的农牧民的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汉语困难重重,各年级的汉语水平仍然很低,课堂上想要达到互动很困难。
一、我们区域汉语教学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在我们这儿儿童入学往往在七八岁左右,由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音体系与哈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入学后对汉语感到非常陌生,产生了畏难心理,并因畏难心理而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学陷入了“难、怕、差”的不良循环中,使得汉语教学起步艰难。
2、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模式不够完善。
教师在汉语教学中不是很重视语言的潜移默化,不重视阅读,只是一味地迎合完成教学任务。如,一篇课文中十个生字,用这十个生字组词造句,找出它们在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读一读,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现在这儿还没有建立适应本地区汉语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疆内其他地区汉语教学好的地方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本地区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水平。
3、汉语教学缺乏练习资料,扩展强化训练无法进行。在我们这儿多年来上课只靠一本教科书,其他资料一无所有,没有练习册之类的教辅读物,配套的课外读物极少。增加了展开相关教学活动的困难,这些严重影响了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浅谈我们地区少数民族提高汉语教学水平的途径和办法。
1、教师在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只有关爱学生,千方百计解决其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才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一个汉语教师如果具有职业精神,努力追求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态度,不断给学生美的印象,那么,师生将处于一个和谐美的统一体中,学生必然会羡慕、信赖和模仿教师。汉语教师再给学生投去激励的目光,倾注期望的感情,便可在汉语教学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授汉语。现代教育要求设立最近发展区,超过发展区地目标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缺乏了学习的兴趣也就缺乏了内动力。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自己不主动学习,仅凭教师的灌输能获得多少知识呢?许多汉语教师对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汉语教学过高的期待,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苗助长,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会扼杀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的信心。汉语教学中,适当降低期望值会增加师生的成就感,将有利于教学的良性发展。
3、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的认同感。学生通过学习汉语的过程,认识、感知更深的了解这个世界,而这种感悟和感知能够让学生认同学习汉语对他一生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觉悟意识。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和谐的民族关系,学习新的文化,接触新事物,让学生心灵收到启迪,民族之间交流强于互相阻隔,民族团结永葆共同发展,这些的基础都是语言上的沟通,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学习汉语重要性的认识。
4、学生明白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和强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就成了学生学好汉语的先决条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因此,怎样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
5、取得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如果教师对学生热情、宽容、关心,那么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和喜欢,也就喜欢他教授的课程。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工作。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关爱、热情、宽容赢得学生的信任,也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教学提供依据。
6,科学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让学生背诵课文,变为讲故事、会话统一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信心和决心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手段,而信心和决心往往是因为他人的鼓励、肯定和表扬,成自己在某一事情上取得了成功和进步。
7、建立学习小组。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寻求教师、同伴和其他成人的帮助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建立学习小组就是学生搭建能过获得同伴帮助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在完成课堂内的学习任务和课堂外的自学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改变了无协作的单独学习,消除了部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好意思问他人的心理障碍。也为教师节省了答疑的时间。营造汉语的语言环境,把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课外。
总之,汉语教学要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教师要认真学习钻研《汉语课标》和新教材,落实《汉语课标》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汉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建立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的评价和测试体系,只有整体的教学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如何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加依那尔·玛那甫
齐巴尔乡牧寄校 二零一三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