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时间:2019-05-12 22:2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第一篇: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附件三

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全国科技成果统计表包括表1全国科技成果情况和表2全国应用技术成果情况两部分。表1统计范围:应用技术成果、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表2统计范围:应用技术成果。

独立科研机构(JB2710)指有明确的任务和研究方向,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业务骨干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具有研究、开发、开展学术工作的基本条件,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并且在行政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财务上独立核算盈亏,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在银行有单独户头的单位。包括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以上[含地(市)]各部门所属的国有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大专院校(JB2720)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大专院校。隶属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列入此栏。

企业(JB2730)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其他企业。隶属于企业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列入此栏。

科研机构转制型企业(JB2731)指1999年1月1日以后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

医疗机构(JB2740)包括医院、疗养院、专科防治所(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药品检验所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办的医疗机构列入此栏。

其他(JB2790)不属上述四种类型的单位或个人均列入其他。

基本情况:

登记成果数(CJB01)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所辖区内的所有单位或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所管辖单位本年度完成的,通过地方、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或经其批准的中介机构评价的,并且由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在地方或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登记备案的科技成果。

鉴定项目数(CJB011)指通过地方、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或经其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组织鉴定的科技成果。

验收项目数(CJB012)指由主管部门、下达计划部门或委托单位按照计划任务书或合同(协议)书所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测试、评价,并作出评价结论的科技成果。

评审项目数(CJB013)指对其学术价值、指导作用进行评议和审定的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

行业准入数(CJB014)指以新产品或新技术为体现形式的科技成果。如,肥料、农药、农机、种子、饲料添加剂、转基因产品、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

评估项目数(CJB015)指以项目评估的方式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评价的科技成果。

知识产权数(CJB016)指依法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登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形式认可的成果。

结题项目数(CJB017)指成果完成单位的科研管理机构或学术委员会对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指导作用进行的评议和审定的科技成果。

奖励项目数(CJB02)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区域内所有单位完成的,或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所管辖单位完成的,在本年度作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以省部级成果管理机构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授权发明专利数(CJB03)系指获得授权并已实施的发明专利。

制订标准数(CJB04)填写制订各类标准为成果体现形式的科技成果总数。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成果(CLB01)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应用研究通常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或知识的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预定的实际目的确定新的方法(原理)或途径。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成果列入此栏。

基础理论成果(CLB02)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基础理论类图书列入此栏。

软科学成果(CLB03)指为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取得的为解决各种复杂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方案。它包括发展战略、规划、预测、项目评价、可行性论证、对策分析管理方案和理论方法等。应用类图书列入此栏。

课题来源:

国家科技计划(CLY01)指正式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包括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条件建设、科技基础性工作及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软科学、科普);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

部门计划(CLY02)指国家计划以外,列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

地方计划(CLY03)指国家计划以外,列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部门基金(CLY04)指列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自然科学基金等的科技计划项目。

地方基金(CLY05)指列入地方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风险基金、智力引进基金等的科技计划项目。

民间基金(CLY06)指利用民间基金研究开发的科技项目。

国际合作(CLY07)指通过官方和民间以及多边的科技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培训的科技项目。

横向委托(CLY08)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委托研究开发的计划外科技项目。

自选(CLY09)指自立课题、自筹资金进行研究开发的科技项目。

其他(CLY10)凡不属上述各类的科技项目均计入本栏。

项目投资:

经费实际投入额(CTZ01)指在研究起止期间,该项目在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全部资金,按所列投资类别填写。

成果完成人情况:

文化程度:指成果登记表中所填写的成果完成人的文化程度分布(以人次计)。

年龄:指成果登记表中所填写的成果完成人的年龄结构分布(以人次计)。

技术职称:指成果登记表中所填写的成果完成人的技术职称分布(以人次计)。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CSX01):系指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的、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的、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类成果。

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CSX02):系指在国家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取得的新技术、新设备类成果。

国内技术二次开发(CSX03):系指在国内已经研发取得的、并在经济建设中应用的技术、设备、材料的基础上,再次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类成果。

成果水平:

国际领先(CSP01)指该成果的先进性为国际同类技术最先进水平;新颖性为国际首创或发现新规律、新理论、新学说;技术难度大、国外无借鉴。

国际先进(CSP02)指该成果的先进性为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新颖性为在国际有重大实质性改变;技术难度大、国内无借鉴。

国内领先(CSP03)指该成果的先进性为国内同类技术最先进水平;新颖性为国内首创;技术难度在国内最大,国内无借鉴。

国内先进(CSP04)指该成果的先进性为国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新颖性为填补国内空白或在国内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在国内较大,关键问题无借鉴。国内一般(CSP05)在评价结论中没有达到上述水平的列入此项。

成果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CJD01)指实验室、小试等初期阶段的研究成果。

中期阶段(CJD02)指新产品、新工艺、新生产过程直接用于生产前,为从技术上进一步改进产品、工艺或生产过程而进行的中间试验(中试);为进行产品定型设计,获取生产所需技术参数而制备的样机、试样;为广泛推广而作的示范;为达到成熟应用阶段、广泛推广而进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成熟应用阶段(CJD03)指工业化生产、正式(或可正式)投入应用的成果,包括农业技术大面积推广,医疗卫生的临床应用,公安、军工的正样、定型等成果。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电子信息(CSS01)包括计算机、外部设备、网络,光、微电子元器件,广播电视技术产品,通信设备及产品,专用工艺生产设备及测试仪表。

软件(CSS02)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网管及计费系统。

航空航天(CSS03)包括航空器及配套产品、航空设备,火箭,航天器。

光机电一体化(CSS04)包括自动化机械及设备,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CSS05)包括药品,轻工、食品生物技术及产品,新型医疗器械。新材料(CSS06)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复合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CSS07)包括新型能源及装备,高效节能产品。

环境保护(CSS08)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备。

地球、空间与海洋(CSS09)包括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设备,基础及工程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设备,空间环境要素监测设备,大型工程基础稳定性勘探及监测设备,海洋监测仪器。

核应用技术(CSS10)包括核辐射产品,同位素及应用产品,核材料,核物理、核化学实验仪器及设备,核电子产品,核试验反应堆及其配套产品,核能及配套产品,核设施退役及核三废处理处置技术设备。

农业(CSS11)包括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家畜良种胚胎生物工程产品,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疫苗,新型高效饲料及添加剂,新型肥料,农业工程设施与设备,主要农副产品贮藏、加工新技术产品及设备。

成果主要应用行业(GB/T4754—2002):

农、林、牧、渔业(CHY01)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CHY02)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 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

制造业(CHY03)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CHY04)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CHY05)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CHY06)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CHY07)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CHY08)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CHY09)包括住宿业和餐饮业。

金融业(CHY10)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

房地产业(CHY11)包括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CHY12)包括租赁业,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CHY13)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CHY14)包括水利管理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CHY15)包括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教育(CHY16)包括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CHY17)包括卫生,社会保障业,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CHY18)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CHY19)包括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国际组织(CHY20)包括国际组织。

成果应用情况:

已应用项目数(CYY01)指正式投入应用或生产的成果。

末应用项目数(CYY02)包括应用后停用和从未应用的成果。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项目数(CXY01)指在已应用成果中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数。

净利润(CXY02)指成果应用后累计所获得的净利润(不包括出口创汇所折算的收入); 实交税金(CXY03)指成果应用后累计向税务部门实际交纳的产品销售税、附加税;

出口创汇额(CXY04)指成果应用后本年度增加的外汇(折成人民币填报)。

节约资金(CXY05)指成果应用后,由于投资减少,原材料、动力和燃料消耗降低等所节约 的资金。

平衡关系:

1.登记成果数(CJB01)=鉴定项目数(CJB011)+ … +结题项目数(CJB017)

2.登记成果数(CJB01)=应用技术成果(CLB01)+基础理论成果(CLB02)+软科学成果(CLB03)

3.标准数(CJB04)=国际标准(CJB041)+国家标准(CJB042)+… +企业标准(CJB045)

4.国家科技计划(CLY01)=863计划(CLY01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CLY012)+ … +科技产 业化环境建设计划(CLY015)

5.总投资(CTZ01)=国家投入(CTZ011)+ … +其他(CTZ018)

6.成果完成人情况:CRY011+CRY012+CRY013+CRY014+CRY015+CRY016=CRY021+CRY022+CRY023 +CRY024+CRY025=CRY031+CRY032+CRY033+CRY034+CRY035+CRY036

7.应用技术成果(CLB01)>原始性创新(CSX01)+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CSX02)+国内技 术二次开发(CSX03)

8.应用技术成果(CLB01)=国际领先(CSP01)+ … +国内一般(CPS05)

9.应用技术成果(CLB01)=初期阶段(CJD01)+中期阶段(CJD02)+成熟应用阶段(CJD03)

10.应用技术成果(CLB01)=农、林、牧、渔业(CHY01)+…+国际组织(CHY20)

11.应用技术成果(CLB01)=已应用项目数(CYY01)+未应用项目数(CYY02)

第二篇: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一、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环年基1-1表)【企业法人代码】法人单位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在填写时要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法人单位代码证书》上的代码填写。

对于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或跨不同行政区划的大型联合企业(如联合企业、总厂、总公司、电业局、油田管理局、矿务局等),其所属二级单位为填报报表的基本单位。二级单位凡有法人资格,符合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条件的,作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填报法人代码。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二级单位在填写企业法人代码时,除填写联合企业(独立核算单位)的法人代码外,还应在十位方格后的括号内填写二级单位代码(系两位码)。二级单位代码指联合企业内对二级单位编的顺序编号,此码由联合企业统一编制。

【填报单位详细名称】按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进行法人登记的名称填写,在填写时应使用规范化汉字全称,即与企业(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一致。如企业名称变更(含当年变更),应同时填上变更前的名称(曾用名)。

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法人名称,同时用括号注明其余的名称。

【曾用名】除企业现用名(企业详细名称)外,企业曾经使用过的名称。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曾用名的,填写最近使用过的曾用名。【企业地理位臵】填入本企业地理位臵的经、纬度。

【法人及联系人】包括法人代表姓名、环保联系人姓名、电话、传真和邮政编码。

法人代表姓名:指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根据章程或有关文件代表本单位行使职权的签字人,企业法定代表人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填写。

电话:指企业法人代表及环保联系人对外联系的电话号码。传真:指企业对外联系的传真号码。邮政编码:指企业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详细地址及行政区划】详细地址是邮政部门认可的单位所在地地址。应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市、旗、区)、乡(镇)、以及具体街(村)和门牌号码,不能填写通讯号码。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按本二级单位所在地址填写。

行政区划代码由6位数码组成,代表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区县,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2)。要根据企业详细地址对照代码表填写在方格内。【登记注册类型】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为依据,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国有企业 160 股份有限公司 120 集体企业 170 私营企业 130 股份合作企业 190 其他企业

联营企业 200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50 有限责任公司 300 外商投资企业

企业根据登记注册的类型将其对应的代码填入方格内。根据乡镇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乡镇企业分为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两种经济类型:

集体企业:包括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办的独资企业;集体经济控股或起实际支配作用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及其与外商及港澳台商合资、合作企业。

私有企业:包括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有经济控股或起实际支配作用的联营企业;及其与外商、港澳台商合资、合作的企业。

凡属集体企业的乡镇企业,在方框内填入代码120;属私有企业的乡镇企业填入代码170。

【行业类别】指根据其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对各类单位进行分类。

一个企业属于哪一个工业行业,是按正常生产情况下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性质(一般按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重较大的产品及重要产品)把整个企业划入某一工业行业小类内。企业应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将行业小类代码填写在方格内。

【企业规模】指按企业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企业规模代码和名称如下:

1.大型 2.中型 3.小型

在划分规模时,企业应按国家统计局制发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确定规模并填写代码。

【开业时间】指企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时间。1949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填写最早开工年月;合并或兼并企业,按合并前主要企业领取营业执照的时间(或最早开业时间)填写;分立企业按分立后各自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时间填写。

【排水去向类型】按《排放去向代码表》进行填写,具体如下:A 直接进入海域;B 直接进入江河湖、库等水环境;C 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江河、湖、库);D 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沿海海域);E 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F 直接进入污灌农田;G 进入地渗或蒸发地;H 进入其它单位;L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K 其他。【受纳水体名称】指企业废水直接排入水体的名称(如××沟、××河、××港、××江、××塘等)。各单位必须将排入的水体按照统一给定的编码填报。其中,流域编码由10位数码组成,前8位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编制,详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制的《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第2卷》(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海域代码分别是:1-渤海,2-黄海,3-东海,4-南海。排入市政管网的则填最终排入的水体代码。

各地如有本编码未编入的小河流需统计使用,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按照本编码的编码方法在相应的空码上继续编排,并可扩展至第9~10位,如无扩编码应在9、10 位格内补“0”。

【排入的污水处理厂名称】处理企业排放废水的城市某污水处理厂名称。【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量。计算时,采用报告期内的产品销售时的实际出厂价格。【“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报告期内企业利用“三废”(废液、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的产值(现行价),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产值;但留作生产上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产值。

【企业专职环保人员数】指报告期内企业从事环境管理、科研、监测工作的专职人员和以环保工作为主的兼职人员数,不包括“三废”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车间或班组中的生产人员。

【年正常生产时间】指报告期内企业实际正常生产的小时数。【工业用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它等于新鲜用水量与重复用水量之和。【新鲜用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鲜水量(生活用水单独计量且生活污水不与工业废水混排的除外),它等于企业从城市自来水取用的水量和企业自备水用量之和。

【重复用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

【工业煤炭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所用燃料煤和原料煤的总消费量。【燃料煤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作燃料的煤炭消费量(实物量),包括企业厂区内生产、生活用燃料煤,也包括砖瓦、石灰等产品生产用的内燃煤,不包括炼焦等行业的原料用煤。【原料煤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用作原料并能转换成新的产品实体的煤炭消费量。如转换为水泥、焦炭、煤气、碳素、活性炭、氨氮的煤炭称为原料煤。

【燃料煤平均硫份】指报告期内多次监测的燃料煤硫份加权平均值。【燃料油消费量(不含车船用)】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作燃料的各种油料总消费量(不包括车船交通用油量)。

【重油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作燃料的重油总消费量。【柴油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作燃料的柴油总消费量(不包括车船交通用油量)。

【重油平均硫份】指报告期内多次监测的重油硫分加权平均值。

【洁净燃气消费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作燃料的清洁燃气消费量。清洁燃气要求硫份在5克/立方米以下。【工业锅炉数】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大于1蒸吨(含1蒸吨)的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总台数和总蒸吨数,包括燃煤、燃油、燃气和燃电的锅炉,不包括茶炉。

【烟尘排放达标的工业锅炉数】指烟尘浓度、烟气黑度均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锅炉总台数和总蒸吨数(见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的工业锅炉数】指排放二氧化硫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锅炉总台数和总蒸吨数(标准同上)。

【工业炉窑数】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的炉窑总数,如炼铁高炉、炼钢炉、冲天炉、烘干炉窑、锻造加热炉、水泥窑、石灰窑等。【烟尘排放达标的工业炉窑数】指烟尘浓度、烟气黑度均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炉窑数(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GB7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的工业炉窑数】指排放二氧化硫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工业炉窑数(标准同上)。【主要产品生产情况】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生产情况。产品品种只限于正式投产的产品,不包括试制新产品、科研产品以及正式投产以前试生产的产品。应填写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重较大或较关键的3种工业产品的名称、单位及产量。

【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排出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要求填写3种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的名称和用量。

【污水排放口数】指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排往厂区外的排出口的数量。【直排海的污水排放口数】指企业污水排放口位于海边,使废水经过排放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的污水排放口的数量。

【废水污染物在线监控仪器套数】指报告期内企业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流量、以及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装臵(包括黑匣子等)进行实时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数量。

【废气污染物在线监控仪器套数】指报告期内企业对污染源废气排放参数、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在线监测的仪器套数。监测同一废气排放口的为一套。【废水治理设施数】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经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指报告期内企业的废水治理设施实际具有的废水处理能力。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报告期内企业维持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工业废水处理量】指经各种水治理设施实际处理的工业废水量,包括处理后外排的和处理后回用的工业废水量。虽经处理但未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废水量也应计算在内。计算时,如遇有车间和厂排放口均有治理设施,并对同一废水分级处理时,不应重复计算工业废水处理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报告期内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独立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浊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直接排入海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指企业产生的废水直接或间接经市政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量,包括排入在远离市政管网的厂矿区设臵的、处理工业区工业废水并处理周边地区生活污水的污水集中处理装臵,不包括单纯处理工业废水而不处理周边地区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装臵。【排入污水处理厂的COD浓度】指企业产生的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中COD的浓度。

【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氨氮浓度】指企业产生的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中氨氮的浓度。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报告期内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经废水处理设施(包括企业内部的废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区内设臵的单纯处理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以及经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达标排放的。国家排放标准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和相关行业废水排放标准。

企业的废水排入工业区内设臵的单纯处理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装臵进行处理的废水,应根据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实际达到的浓度来评价其是否达标。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排放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则该企业的排放废水量计为达标废水量;如集中处理装臵处理后排放的废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则该企业的排放废水不能计为达标废水量。

对于企业单位产生的废水排入城镇下水道并进入二级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进行处理的,其废水的达标问题,作出以下规定:

企业单位的废水排入城镇下水道并进入二级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进行处理的废水,应根据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实际达到的浓度来评价其是否达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则该企业的排放废水量计为达标废水量;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废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则该企业的排放废水不能计为达标废水量。【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去除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经过各种水治理设施处理后,除去废水中所含的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计算公式是:

污染物去除量(纯重量)= 处理的工业废水量×(处理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处理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集中处理的,上述计算公式中的“处理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即为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区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排放口的实际平均浓度。【当年新增废水治理设施去除的化学需氧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新增的废水处理设施去除化学需氧量的纯重量。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砷等污染物和铅、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本身的纯重量。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污染物的浓度相乘求得,计算公式是:

污染物排放量(纯重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排放口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为监测报告平均值)

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集中处理的,上述计算公式中“排放废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即为污水处理厂(包括工业废[污]水集中处理装臵)排放口的实际平均浓度。

凡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须由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标定的)并与当地环境监测站联网的单位,必须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作为排放量数据。未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实测法计算排污数据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须多次测定样品取值,并须经当地环境监测站认定。【工业废气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中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273K,101325Pa)计。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指燃煤、油、气锅炉、锻造加热炉、退火炉及其他工业炉窑在燃烧过程中所排废气的总量。

【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指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总量。如:化工、冶炼、建材(包括水泥行业)、化纤、造纸等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气治理设施数】指报告期末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过程与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治理设施总数。附属于设施内的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锅炉中的除尘装臵属于“三同时”设备,应统计在内。

【脱硫设施数】指在治理设施中有专用(或兼用)的脱硫设备(或系统),其脱硫效率要达到40%及以上,脱硫后不再释放出二氧化硫,比如使系统中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稳定的盐类物质或采用活性炭吸附制酸等方法进行脱硫的设施数。

【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指报告期末企业实有的废气治理设施的实际废气处理能力。

【废气脱硫设施脱硫能力】指脱硫设施的实际去除二氧化硫的能力,计量单位为千克/小时。

【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报告期内维持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脱硫设施运行费用】指报告期内维持脱硫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二氧化硫去除量】指报告期内燃料燃烧废气和生产工艺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总量。

二氧化硫去除量=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后去除的二氧化硫数量。它可以根据实测、物料衡算或经验公式计算求得。

【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它可根据实测、物料衡算或经验公式计算求得。【当年新增设施去除的二氧化硫量】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新增的废气治理设施去除的二氧化硫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总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

【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指燃料燃烧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它可以根据实测、物料衡算或排放系数计算求得。

凡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环境监测站联网的单位,必须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兑数作为排放量数据。未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实测法计算排污数据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须多次测定样品取值,并须经当地环境监测站认定。

未安装连续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采用实测法计算的排放数据,须与使用燃料含硫率计算得出的排放数据进行对照验证。如计算结果偏差较大,应进行核实调整。

【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量】指在燃料燃烧过程中排入大气的达到排放标准的二氧化硫量。

【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它可以根据实测、物料衡算或经验公式计算求得。【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量】指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达到排放标准的二氧化硫量。【氮氧化物去除量】氮氧化物去除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利用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去除的氮氧化物量。

【氮氧化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量。

【氮氧化物排放达标量】指排入大气的达到排放标准的氮氧化物量。【烟尘去除量】烟尘是指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工业烟尘去除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利用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去除的烟尘量。【烟尘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排放烟尘量。

【烟尘排放达标量】指达到排放标准的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去除量】工业粉尘指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的固体颗粒。如钢铁企业耐火材料粉尘、焦化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企业的水泥粉尘等。不包括电厂排入大气的烟尘。

工业粉尘去除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对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粉尘总重量。它可以根据实测计算求得。

工业粉尘去除量=(除尘设备进口粉尘平均浓度-除尘设备出口粉尘平均浓度)×除尘系统排风量×除尘设备运行时间

除尘系统进、出口的粉尘浓度,应以实测的数字为准。【工业粉尘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排放的粉尘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可以通过除尘系统的排风量和除尘设备出口排尘浓度相乘求得。

【工业粉尘排放达标量】指达到排放标准的粉尘排放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脱硫石膏和其他废物等;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酸性或碱性废石是指采掘的废石其流经水、雨淋水的pH值小于4或pH值大于10.5者。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危险废物产生量+冶炼废渣产生量+ 粉煤灰产生量+炉渣产生量+煤矸石产生量+尾矿产生量+放射性废物产生量+脱硫石膏产生量+其他废物产生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工业固体废物处臵量-处臵往年贮存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易氧化性、毒性、腐蚀性、易传染性疾病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按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联合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填报。其计量单位(吨)保留2位小数。

【治炼废渣】指在冶炼生产中产生的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以及有色金属矿渣等。

【粉煤灰】又称飞灰或烟道灰。指燃煤电厂锅炉、煤粉炉在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的细灰,主要从烟道气体收集而得,应与其烟尘去除量基本相等。【炉渣】指企业燃烧设备从炉膛排出的灰渣,不包括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煤矸石】指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低、比煤坚硬的黑色岩石。通常由煤矿开采、洗煤及耗煤单位排出。【尾矿】指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矿石经过选矿或水冶作业后,存于水溶液中的残留脉石、矿砂等,统称为尾矿。尾矿产生量是指选矿厂和水冶厂排出的尾矿量,包括赤泥。选矿厂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的选矿厂。赤泥指以铝土矿为原料的氧化铝厂的生产废料。【放射性废物】指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并其比活度大于2×104Bq/kg的尾矿砂、废矿石及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指放射性浓度或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的固体废物)。

【脱硫石膏】指发电厂用于脱硫的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工艺中,吸收剂与烟气中SO2 等反应后生成的的副产物。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设备每处理一吨二氧化硫大约产生脱硫石膏2.7吨。

【其他废物】指工业垃圾、污泥及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垃圾指机械工业切削碎屑、研磨碎屑、废砂型等;食品工业的活性炭渣;硅酸盐工业和建材工业的砖、瓦、碎砾、混凝土碎块等。污泥指工业废水处理中排出的、以干泥量计的固体沉淀物。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的往年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综合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是指按可能导致资源回收、再循环、直接再利用或其他用途的作业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的实际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对往年贮存的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的量。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指报告期内企业以综合利用或处臵为目的,将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或堆存在专设的贮存设施或专设的集中堆存场所内的量。专设的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或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扩散、防流失、防渗漏、防止污染大气、水体的措施。

粉煤灰、钢渣、煤矸石、尾矿等的贮存量是指排入灰场、渣场、矸石场、尾矿库等贮存的量。【危险废物贮存量】指将危险废物以一定包装方式暂时存放在专设的贮存设施内的量。

【工业固体废物处臵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臵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处臵的往年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

处臵方式如:填埋(其中危险废物应安全填埋)、焚烧、专业贮存场(库)封场处理、深层灌注、回填矿井及海洋处臵(经海洋管理部门同意投海处臵)等。【危险废物处臵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危险废物焚烧或者最终臵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危险废物量(包括当年处臵的往年危险废物贮存量)。

【危险废物送往集中处臵厂的处臵量】指将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运往集中处臵厂进行处臵的数量。

【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往年贮存量】指报告期内企业按照《关于固体废物处臵、综合利用的作业方式的规定》的要求,处臵的上一报告期末企业累计贮存的工业固体废物的量。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排放方式如:

1.向水体排放废油类、废酸碱及其他高浓度液态废物;

2.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海洋的滩场和岸坡倾倒、堆放和存贮废物; 3.利用渗井、渗坑、渗裂隙和溶洞倾倒废物; 4.向路边、荒地、荒滩倾倒废物;

5.未经环保部门同意作填坑、填河和土地填埋固体废物; 6.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堆臵的废物;

7.未经海洋管理部门批准同意,向海洋倾倒废物; 8.其他去向不明的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计算公式是: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贮存量-(综合利用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处臵量-处臵往年贮存量)【危险废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所产生的危险废物排到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以外的量。

第三篇: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1957年以前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1958年及以后,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 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1980年及以后,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从2003年起,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森林采运业产值。农业中取消了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产值,将野生林产品的采集划归林业。第一次农业普查以后,由于畜牧业产品年报数据与普查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农业普查结果,对畜牧业年报数据和畜牧业产值进行了修正。2010年执行《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对2009年的农业、林业产值做了相应调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相加即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1989年以前

全国粮食产量数据主要靠全面报表取得,1989年开始使用抽样调查数据。

棉花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春播棉和夏播棉。产量按皮棉计算。不包括木棉。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水产品产量是通过各级水产和统计部门逐级上报取得数据。1995年及以前,贝类中牡蛎按鲜肉计算;蚶、蛤、蛙按5斤鲜品折1斤计算。1996年以后则统一按鲜品计算。

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包括全社会范围内的产量。1996年以前为全面统计并逐级上报数据。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以后,根据普查结果,对畜牧业主要年报数据进行了修正。1999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在部分地区开展了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禽品种的抽样调查,并用抽样数据作为国家定案数据使用。未开展抽样调查的地区和品种,仍使用各级统计部门逐级上报数据。2007年,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对2000—2006年畜牧业主要年报数据进行了修正。2008年,建立了主要畜禽监测调查制度,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禽数据均以抽样调查数为法定数据。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指报告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畜禽的存栏数。数据上报方式及数据调整情况同猪、牛、羊肉产量。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在播种季节基本结束后,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目前,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等十大类。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般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它是反映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

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公式为:

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份含量的百分比

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农业机械是指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农用运输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机械及设备。农机总动力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

柴油发动机动力:指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汽油发动机动力:指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电动机动力:指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其他机械动力:指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这个指标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农机部门。

第四篇: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及指标解释

一、社会保险指标体系编制说明

社会保险统计属于部门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组成部分。它运用社会统计和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社会保险基金为核心,以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参保人数为依据,对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和分析,从数量上研究和描述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深度等状况,揭示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运动规律。

本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编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社会保险各项政策法规,根据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统一征缴、一单托收”计算机管理新系统的特点、劳社部“金保工程”的要求和社会保险各级各类报表的需求,为本市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服务,为社保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基金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各级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服务。它参考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新系统的指标体系,同时对该体系作了补充。

社会保险统计以反映社会保险总体现象数量特征为目的,按照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分为总量指标和分析指标。指标的设置依赖概括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即指标解释和科学的计算方法。社会保险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保险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社会保险分析指标是研究社会保险总体内部的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状况的指标。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按照说明总体现象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两类,即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社会保险静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点的社会保险现象所达到的水平的指标,它反映该时点的社会保险状态,也称为时点指标。社会保险动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期内社会保险现象发展过程的指标,它反映该时期内社会保险的变动状态,也称时期指标。

社会保险指标体系还包括统计分析体系,内容一是从社会保险参保人及参保单位入手,研究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负担率等现实状况;二是从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及结余入手,研究社会保险的收缴率等基金运营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市中心的社会保险统计已无法适应社会保险事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成为阻碍深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桎梏和瓶颈。主要表现在:统计体系不健全、统计指标不规范、统计方法不科学、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信息不共享、统计渠道不畅通、统计分析不及时等方面。

由于社会保险涉及面广泛,涉及人员众多,特别是本市今年开始启动“三险合一”工程,仅仅依靠几个统计指标是无法反映出社会保险的总体特征和发展程度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与“三险合一”工作相适应的,能够满足“三险合一”工作需要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社会保险统计学的理论,结合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按以下两种模式来建立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一是“三足鼎立”型,即在“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下,分设“养老保险指标”、“失业保险指标”和“工伤保险指标”三个分体系,分别反映各险种的指标;二是“一统天下”型,即在同一个指标系列中,综合反映各险种的指标。

两种模式相比,后者更符合社会保险统计学的理论,是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因此,本指标体系暂按“一统天下”型,同时兼顾养老、失业、工伤各险种的特殊性,留有医疗保险接口而设定。

二、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社会保险指标体系

参 参 享 基 基 个

保 保 受 金 金 人

单 职 人 收 支 帐

位 工 员 入 出 户

(详见附表)

三、社会保险统计指标设置和解释

一)参保单位

参保单位指按国务院《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条例》及《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失业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已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并建立单位信息数据库的各类单位。单位户数划分为时点数和平均数两类。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以下类型划分(有些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1)单位及经济类型 即根据劳动保障部和本市有关单位的要求,将参保单位划分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保险代理处、城镇个体工商户、非企业其他六类。其中企业划分为国有,集体,港、澳、台及外商,股份有限,私营,乡镇,其他和民政福利企业八种,前七种之和为企业总数;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参保单位划分的依据以国标代码或地标代码为准。

国标代码如下:

国有企业:“110”、“141”、“143”、“151”;

集体企业:“120”、“142”;

港、澳、台及外商企业:“210”??“290”、“310”??“390”;

股份有限企业:“130”、“150”、“159”、“160”;

私营企业:“170”??“179”;

其他企业:“149”、“190”、“900”。

地标代码如下:

事业单位:“20”,其中,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1”,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2”,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3”;机关:“30”;

社会保险代理处:“80”,其中,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81”,职介中心“82”,人才中心“83”,其他社会保险代理处“89”;

城镇个体工商户:“60”;

非企业其他:社会团体“40”,民办非企业单位“50”;

乡镇企业:“92”;

民政福利企业:“91”。

2)隶属关系

即按参保单位的上级主管类型,划分为中央、地方两类。原行业统筹企业在“中央”中分十六个行业单独统计,分别是:民航、邮电、水利、电力、中建、有色、石油、交通、铁道、煤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中保。

3)缴费方式

即按参保单位的缴费现状,划分为正常缴费、补缴、欠缴和未报表停缴单位等类型(各类型间有交叉)。

正常缴费单位指按月向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申报或由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自动生成月报的单位。分应缴、实缴两类。

补缴单位分为三类(划分的目的是满足各部门的要求,各类别间有交叉):

A、按性质划分:新参保补缴、基数差额补缴、漏缴人数补缴、未报表停缴补缴和其他补缴单位。

B、按征缴手段划分:自查补缴、稽核补缴、专项审计补缴和监察补缴单位。

自查补缴:指通过自查后,主动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参保单位;

稽核补缴:指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专项审计补缴:指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基金监督部门的《补缴通知书》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监察补缴:指参保单位收到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部门的《限期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通知书》或按监察部门要求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的单位;

C、按补缴年份分:补当年和补历年的单位。

欠费单位指基金未能按时足额到帐的单位。分四类统计:

期初累计欠费单位:指统计上一年末累计形成欠费的单位。

本期欠费单位:指本期内新形成欠费的单位。

本期还欠单位:指本期归还欠费单位,分为全部偿还和部分偿还;还当年和还历年欠费。

期末累计欠费单位:指报告期末累计形成的欠费单位。

未报表停缴单位指因单位没有按期报表和自动生成报表连续两个月全额欠缴又未报表,被社会保险经(代)办机构暂时处理为停止缴费的单位。

4)增减状态

(1)增加:因各种原因增加的参保单位数。包括:新参保、跨区(县)转入、其它。

①新参保:指新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数。包括新成立、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

新成立:指在本自然内新成立的单位。

新扩面:指在上一年前就已经成立,但没有登记参加社会保险,本自然内通过扩面征缴各种手段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

新范围:指因新颁布政策规定扩大参保范围而增加的单位。

转制:指由事业转为企业而参保的单位。

② 跨区(县)转入:指从本市内它区县转入的单位。该指标为方便区县间增减变动统计而设。

③ 其它:指除新参保和跨区县转入之外的新增单位。

(2)减少:因各种原因减少的参保单位数。其中包括: ① 兼并: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兼并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② 关闭: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关闭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③ 破产:指因法规、政策、经营等原因登记破产并停止缴费的企业数。

④ 跨区(县)转出:指从本市内它区县转出的单位。

⑤ 其它:指不明原因停止缴费的单位。包括成建制转出外省市的单位。

5)费率:指参保单位按缴费比例不同的分类。其中养老保险按正常比例和特殊比例分类,特殊比例包括民政福利企业和个人存档两类;失业保险按正常比例(2%)和特殊比例(1.5%)分类;工伤保险按实际费率和行业性质分类。

6)发生工伤单位户数:指企业发生工伤后有享受工伤待遇人员的单位。

二)参保职工: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划分为时点人数和平均人数两类。

参保职工指已在本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取得电脑序号的各类职工。参保职工的指标解释同参保单位。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以下类型划分:

1、单位及经济类型

同参保单位分类。

2、隶属关系

同参保单位分类。

3、缴费方式

即按参保职工的缴费现状,划分为正常缴费、补缴、欠费、未报表停缴和中断缴费职工五类。正常缴费职工和补缴职工统称为缴费职工(指标之间有交叉,无平衡关系)。

正常缴费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补缴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欠费职工:同参保单位分类。

未报表停缴职工:指因单位原因没有按月申报,被社保经(代)办机构暂时处理为停止缴费的单位人数和已同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尚未到新单位工作而暂时停止缴费的职工。

中断缴费职工指因参军、非带薪上学、失业、判刑或劳教、“死档” 和其他原因暂时停止缴费的职工,不包括调非统筹单位的职工。

4、缴费基数

即缴费职工按本人缴费基数的不同,划分为按上限(社平工资300%)、按下限(最低工资)、按社会平均工资、按本人实际工资和按伤残抚恤金五类。

5、户籍性质

即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

6、职工身份

即按参保职工和缴费职工的实际状况,分为干部(含事业单位职员)和工人两类。

7、人员类别:划分为本市城镇职工、外埠城镇职工、本市农村劳动者、外埠农村劳动者、其它人员。

(1)本市城镇职工:其中包含自由职业人员、自谋职业人员、大龄下岗职工、社区弹性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雇主、个体工商户雇工、农转居人员、农转工、小时工等指标项。

(2)外埠城镇职工

(3)本市农村劳动者

(4)外埠农村劳动者

(5)其它人员

8、职工性别

9、年龄结构

10、缴费年限:即按缴费职工的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

从5至20年,每5年一档统计。

11、参保职工增加

指因新参保、统筹外调入、军人复员转业、外省(行业)调入、他区转入和清册遗漏(养老)、失业转就业、其他等而增加的参保职工。新参保职工分新工作(设其中:新成立单位)、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统计。

12、参保职工减少

指因退休、死亡、转外籍、转外省(行业)、转统筹外、转他区、农民工解除合同、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就业转失业及其它原因减少的参保职工。

退休设其中:享受工伤待遇人数

死亡设其中:享受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者人数农民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1)养老保险:分农民工一次性清算和个人帐户市内转移两类统计。

2)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13、缴费职工增加

指因新参保、统筹外调入、军人复员转业、外省(行业)调入、他区转入、清册遗漏(养老)、失业转就业、中断后恢复缴费、恢复申报缴费和其他原因而增加的参保职工。

新参保职工分新工作(设其中:新成立单位)、新扩面、新范围和转制四类统计。

14、缴费职工减少

指因退休、死亡、转外国籍、转外省(行业)、转统筹外、转他区、失业、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农民工解除合同、未报表停缴和中断缴费等而减少的缴费职工。

农民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1)养老保险:分农民工一次性清算和个人帐户市内转移两类统计。

2)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外埠城镇职工解除合同设其中:

失业保险: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人数。

15、从事毒害、特、繁工种

16、工伤保险重复缴费人次

三)享受待遇人员:按养老、失业、工伤人员分别统计

1、养老人员

1)单位及经济类型:同参保单位分类。

2)隶属关系:同参保单位分类。

3)人员类别:

即按离休、退休、退职、退养分类;按正常退休,因病提前退休,特、繁、毒害工种退休和特殊政策退休四类;按养老金计发办法分类:78(104)、103、104、478、京合总字(008)、1号令、2号令、机关事业八类分;同时还应有“百分之百老工人”、“两航起义人员”、“原工商业者”和“军转干部”等特殊标识。

4)人员增加

指因新退(包含且单独统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成建制转入、他区转入等原因而增加的离退休人员。

5)实际领取人员增加 指因新退(含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成建制转入、他区转入和恢复发放等原因而增加的离退休人员。

6)人员减少

指因死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转他区等原因而减少的离退休人员。

7)实际领取人员减少

指因死亡、未达到缴费年限标准而一次性享受养老待遇、转他区和中断发放等原因而减少的离退休人员。

8)社会化发放

指由银行、邮局、社保事务所发放离退休金的人员。

9)养老金水平

指平均养老金、平均离休金、平均退休金、平均退职金、平均退养金水平及最低保障水平。

10)年龄结构(用于一次性抽样统计)。

11)性别结构

2、失业人员:因失业人员信息库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系统目前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失业人员暂时只统计总人数,其他指标留有接口,以后根据三星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设定指标。

3、工伤、工亡人员:指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工伤、确定伤残等级后,批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

1)单位及经济类型:同参保单位。

2)隶属关系:同参保单位。

3)享受待遇人数:

①因工伤残:分为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两类。

A、定期支付:

(1)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人数。按照1??4级每一级一档分档统计;伤残和职业病分别统计。

(2)享受护理费人数:按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三档进行统计。

B、一次性支付

(1)伤残补助金:按照因工伤残、职业病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并分成 1-

4、5-

6、7-10级三档统计。(2)残疾配置辅助器具人数

(3)工伤职业康复人数

②因工死亡

(1)支付丧葬补助金人数

(2)支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人数:按当时死亡或在医疗期内死亡;被鉴定为1-4级以后死亡两类分别统计。

(3)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人数

(4)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家庭户数。

③医药费报销人数:按照职业病、因工伤残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

④陈旧性工伤人数

⑤其他:

4)按月享受工伤待遇人员增加 :按各项待遇、各级分别统计其增加人员。

5)按月享受工伤待遇人员减少:指因死亡、调动、企业破产等申请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

四)基金收入:包括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合一统计、单险统计和汇总统计。

1)缴费基数

由正常缴费基数和补缴缴费基数两部分组成。

2)应缴收入

由当期应缴收入和应补缴收入构成。

当期应缴收入包括单位应缴收入、个人应缴收入;月报收入和零星缴费收入。

应补缴收入可分为按性质、扩面手段、补缴年份三类统计,分类同参保单位。其中:补当年和补历年各由补缴本金、补缴利息和补缴滞纳金组成。

3)实际收入

由当期缴费收入、实补缴收入、收回欠费收入、转移收入、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冲减收入和其他收入八部分组成。

当期缴费收入包括单位缴费收入和个人缴费收入;月报收入和零星缴费收入;

实补缴收入:同应补缴收入。

收回欠费收入包括收回当年欠费和收回历年欠费;全部收回和部分收回两部分;

转移收入:指参保职工跨统筹地区流动而转入的社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指转移的个人帐户本金、利息。失业保险还包括在外埠参保,回京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本市城镇户口人员转入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失业保险金。

利息收入:指用社保基金购买国家债券、存入银行(含补缴个人帐户利息)所取得的利息收入。

财政补贴收入包括中央财政补贴收入和地方财政补贴收入;

冲减收入指退还的错收、多收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港澳台及外商企业留存收入、滞纳金收入、沉淀基金收入、预提破产收入和其他五项,并分类统计。

4)欠费:由期初累计、本期新欠、期末累计三部分组成。

五)基金支出: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分别统计。

1、养老保险

(1)月报支出

1)按养老类别分类的养老金支出,即按离休、退休、退职、退养的养老金分类。

2)按养老金构成分类的支出,即按基础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及各类补贴四种构成分类。

3)调整机制支出:指因调整离退休待遇月增资额。

4)建国前补贴支出

(2)月报外支出

1)养老金支出

2)一次性支付个人帐户支出

3)一次性支付补偿金支出

4)丧葬抚恤补助支出

5)取暖补贴支出

6)补支调整机制支出

7)退还多支养老金

8)个人帐户转移支出

(3)其他支出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包括失业救济金支出、医疗补助金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促进再就业支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其他费用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等项目。1)失业救济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

2)医疗补助金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医疗费用。

3)丧葬抚恤补助支出:指按规定支付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费及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4)促进再就业支出:指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包括职业培训费、职业介绍费、其他。

5)基本生活保障补助支出:指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用于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6)其他费用支出:指按照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支出项目,包括支付给解除合同的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外埠城镇职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费用。

7)转移支出:指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而转出的失业保险基金。

8)其他支出:指按本市规定,由财政部门核准开支的其他非失业保险待遇性质的支出。包括社会保险费支出、工资性补贴、劳务派遣组织支出、社区公益性就业支出。

(1)社会保险费支出:包括自谋职业补助费、弹性就业补助费、大龄下岗职工补助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支出。

(2)工资性补贴(原安置补助费):指给予劳务派遣企业招用4050人员的一次性岗位补贴。(此政策文件正在会签之中)

(3)劳务派遣组织支出:包括营业税等额补助费、一次性补助费。

(4)社区公益性就业支出:包括安置人员补助费、一次性专项补助费。

3、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按享受待遇人员所享受待遇项目、级别、类别分类统计支付金额。

①因工伤残:分为定期支付和一次性支付两类。

A、定期待遇支付:

(1)定期伤残抚恤金支出。按照1??4级每一级一档分档统计;伤残和职业病分别统计。

(2)护理费支出:按照全部护理依赖、大部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三档进行统计。

B、一次性待遇支付

伤残补助金:按照因工伤残、职业病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并分成 1-

4、5-

6、7-10级三档统计。

C、残疾配置辅助器具费支出

D、工伤职业康复费支出

②因工死亡

(1)丧葬补助金支出

(2)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支出:按当时死亡或在医疗期内死亡;被鉴定为1-4级以后死亡两类分别统计。

(3)供养亲属抚恤金支出

③医疗费支出:包括挂号费、诊疗费、住院费和药费。按照职业病、因工伤残两类,从一级至十级分级统计。

④其他支出

六)养老个人帐户

1、帐户总额

由单位划转、个人缴费和利息三部分组成。其中,利息分为划转利息和个人缴费利息两部分。

2、帐户增加

分为月报增加、补缴增加、转入增加、补记帐户增加和利息增加五部分。转入增加指外省市统筹转入,补记帐户增加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保后补记的个人帐户的增加。

3、帐户减少

由定期支付减少、一次性支付减少和转出减少组成。

附:国标、地标目录

需要与“统一征缴,一单托收”小组统一口径后确定的问题:

1.未报表停缴单位中含两种情况,一是应报表而未报表,二是自动生成报表连续两个月全额欠缴又未报表。(见P7)

2.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职工减少中的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含两种情况,一为清算,二为个人帐户市内转移。(见P10)

3.为与“三险合一”统一口径,取消设置“不定期缴费”,基金收入的实际缴费中设零星缴费,统计不能大机扣款的区县基金户归集的基金收入。(见P14)

第五篇: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推荐)

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一、劳动统计的任务和要求

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统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提供反映有关劳动经济现象的统计资料,为党和国家进行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适用信息和辅助决策手段,为各级管理部门和基层企、事业等单位进行中观、微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服务,从而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各级填报单位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格按照全国统一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及时、准确地报送劳动统计数据,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

二、劳动统计的范围

单位从业人员、职工人数、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和工资总额统计的范围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及其他经济单位。

三、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各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中,现仍保留农村劳动户籍关系的人员。

在岗职工: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注:在岗职工统计时应包括由本单位临时性用工并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在岗职工统计中不包括下列人员

1、离休、退休、退职人员;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3、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

4、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

5、实行个人承包离店经营不再由原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6、参加单位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以及大中专、技工学校的实习生;

7、经单位批准停薪留职,保留单位职工身份的人员。如下岗职工、自费上电大、出国探亲以及离厂(店)自谋出路等人员;

8、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

职工人数计算的原则

1、各基层单位的“在岗职工”人数,原则上应按“谁发工资谁统计” 的办法进行统计。因此,不论是编制内的还是编制外的人员;不论是出勤的还是因故未出勤的人员;不论是在国内工作的还是在国外工作的人员;不论是正式的人员还是试用期间的人员;不论是在本单位工作的还是临时借调到外单位工作的人员,只要由本单位支付工资均应统计为职工。在经济搞活的情况下,有的职工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单位有工作并领取工资,但一般情况下,只能在一个单位领取基本工资,则由负责发放基本工资的单位统计为职工,其他聘用单位统计为本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如果按上述办法不能解决上述职工由哪个单位统计时,可先确定该职工的档案在哪个单位,该职工的档案所在单位统计为职工,其他聘用单位统计为本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

2、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其报到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即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对于自然减员、参军(包括参军后原单位仍发给部分生活费或补贴)、不带工资上学的人员,从其离开之日起即不再算本单位的职工;对于调往其他单位的人员,如当月已由原单位发放工资,则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均由原单位进行统计,调入单位从发放工资之月起统计。

长期职工 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长期临时职工。

临时职工 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限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各单位的长期职工与临时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在岗职工。

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

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从业人员。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单位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内部退养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人员、下岗人员等。

内部退养职工: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长期病、休假职工: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报告期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被报告期的日历日数除求得。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

报告期平均人数=------报告期的日历日数

人才资源:具体包括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和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以及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公务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在各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技术工人。

经营管理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统计对象为企业、事业单位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不包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1、受聘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4、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

5、持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

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具体指工程技术人员(含计量检定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及专利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含法医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教师),民用航空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群众艺术馆(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纺织品设计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并在管理岗位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均作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职工受教育培训人员:指在报告期内纳入本单位培训计划,已接受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累计五十学时以上的职工人数,以及取得自学考试合格证书的人数。不包括全民普法教育、经常性政治学习和党团活动等。一人参加两项以上学习的按一人计算。

技术工人:获得技术工人等级证书或技师证书,在技术工人岗位或技师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在本职业的各个领域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熟练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操作技能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高难度的技术或工艺问题;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革方面有创新;能组织开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具有管理能力。

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操作技能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问题;在操作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能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工作;能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高级工:(即高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的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

中级工:(即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

初级工:(即初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能够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

四、劳动报酬与工资总额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和计件标准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

工资总额不包括以下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贴费、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5、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国务院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6、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仅指非本单位组织,在业余时间进行讲课或写作所得报酬);

7、出差伙食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8、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9、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10、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11、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12、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13、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注:工资总额的统计,除以上13项内容的费用外,其余均计入工资总额的范围。因此在计算工资总额时,只考虑某项开支是不是职工的劳动报酬,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式。也就是说,只要是职工的劳动报酬,其费用不论是由工资科目开支的,还是工资科目以外的经费开支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都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支付给再就业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和外籍、港、澳、台人员的劳动报酬等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

下载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科技成果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统计指标解释

    农业统计指标解释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是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农、林、牧、渔业的统计范围是:(1)农业 包括......

    劳动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2006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布置会议参阅材料 劳动工资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丰城矿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处 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劳动工资类 期末人数 是指报告期末最后一天的实......

    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1.姓名: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国人正式的汉字姓名)。 2.性别:1-男,2-女。 3.出生日期:在公安户籍部门正式登......

    担保业报表说明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精选5篇)

    附件2 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1. 非公司制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指除公司制以外的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包含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合伙制企业等(以下各表同)。在填列G1表非公司制法人机......

    劳动情况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人力资源统计指标解释 一、劳动情况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1、单位从业人员 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

    农经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农经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一、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 1、总收入:指统计范围内的各生产经营单位当年经营的收入中可以用于抵偿本年开支并可在国家、集体、农民及有关单位之间进行......

    增值电信业务统计指标解释

    附件2 增值电信业务统计指标解释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按照企业《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中的公司名称填写。 组织机构代码:按照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中的组织机构......

    法律援助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法律援助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表一: 1、我省的市、县(区)都只有一个法律援助中心,所以列3“法律援助管理机构”不填,只填列6“法律援助机构数”。 2、法律援助机构性质分两种:行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