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认识实习(杭州)教学大纲
《地质认识实习(杭州)》教学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地质认识实习(杭州)总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将普通地质学或地质学基础所学知识与野外实际相联系,初步掌握基础地学知识理解地形地质图的判读、罗盘的使用,掌握野外地质纪录的基本要求并初步学会地质现象的素描等。其意义在于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从而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建立对地学的兴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和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增强体质以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
2.实习要求
(1)通过本次实习,学生能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地质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实习,学会观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整理报告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杭州地区地质现象丰富,风景秀丽,我校在杭州地区建立地质认识实习基地,本次实习在杭州地区进行。根据实习目的与要求,野外实习内容如下:
1.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以下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
(1)野外地质记录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2)罗盘的使用(定方位、测量产状要素等);
(3)利用地形、地物标志顶点;
(4)地质素描方法;
(5)标本的采集方法;
(6)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的编写;
2.基础地学知识的训练
安排5-6条野外地质教学路线进行教学。具体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的内容有:(1)常见岩石的认识;(2)褶皱和断裂构造的认识;(3)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认识;(4)地层和地质年代概念;等。
三、实习方式
1.室内准备阶段
(1)实习动员与基本地质情况讲课。首先由院领导向学生讲解这次实习的目的、意义和
要求。强调本次实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实习的主要内容及搞好这次实习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安全、纪律等。接下来,由实习领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地质研究程度以及学生在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参观与自学。安排学生预习实习指导书部分章节,使学生对实习区和实习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3)配备实习用品。包括地质图、罗盘、放大镜、地质锤、野外记录本、小刀等。
2.野外路线观察
按照实习的总体要求,以野外路线观察为主要形式,由老师进行实地讲解,指导学生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进行观察,并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
3.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结束前,学生根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将实习内容系统整理成实习报告,并在实习结束时交指导教师。实习报告应反映实习的内容,要将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报告要求简明扼要、字迹工整、条理清楚、独立完成。
四、实习时间
实习总时间为2周,实际有效天数10天。具体时间分配:
1.室内准备2天,实习总动员,实习区地质情况介绍以及实习准备工作
2.路途1天
3.路线6天
4.机动时间1天
五、实习成绩考核
在实习结束前,学生除提交实习报告、野外实习记录本外,指导教师应对每个学生进行笔试考查,根据考查情况、野外实习记录、实习报告的质量,并结合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所占比例:实习表现30%,实习报告质量30%,考查成绩30%,野外实习记录质量10%)综合评定,具体按百分制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90分及以上: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在考核时比较圆满地回答问题、并有某些独到见解。实习态度端正,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
80-89分:能较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考核时能较圆满地回答问题。实习态度端正,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
70-79分:能完成大部分实习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考核时能正确回答主要问题。实习态度端正,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
60-69分:完成了实习的主要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考核中能回答主要问题。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中虽
有轻微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纠正。
60分以下:凡具备下列条件者,均以不及格论。
1.未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抄袭别人、或马虎潦草、或内容有明显错误。考核时不能回答主要问题或有原则错误。
2.未能参加实习时间超过全部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者。
3.实习中有违纪行为,教育不改,或有严重违纪行为者。
第二篇:地质实习教学大纲
黑龙江工程学院2007级本科实践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实习课程编号:0106021E
学时/学分:1周数/1学分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课程类别/性质:专业教育实践/必修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工程地质、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习达到如下目的和任务:
1.明确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2.掌握工程地质地质条件与各种工程建筑活动的关系;
3.解决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
(1)地基稳定性问题;
(2)边坡稳定性问题;
(3)洞室围岩及地下工程问题;
(4)区域稳定性问题。
4.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对所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能在内业整理时详细、系统的描述出来;
5.针对野外的具体岩石和土层情况,借助简易工具和试剂鉴别其结构、构造、性质及其岩石的类别、工程强度;
6.运用地质罗盘仪测定各种地质构造的产状,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分析其对各种工程的影响;
7.识别一般中小型地貌和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并分析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危害。
二、实习的基本要求
实习的基本要求为:
1.实习前必须认真预习有关理论知识和实习指导书的有关内容,明确实习目的,了解实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为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2.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要端正学习态度,严格遵守纪律,用科学的态度认真记录收集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为内业整理和实习报告的编写提供具体数据和资料;认真和独立完成实习,及时上交实习报告,否则对实习成绩作降级处理。
3.掌握野外识别断层的方法及断层类型的判别,明确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4.认识并掌握几种标准矿物,掌握野外岩石的鉴别方法,学会识别岩浆岩与变质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5.掌握冲积层的特点与地表水地质作用的关系,了解洪流地质作用的基本过程;掌握野外冲沟的分布规律及特征;掌握滑坡的野外识别方法及成因、形态、防治措施。
6.掌握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河谷地貌的特征及在公路选线上的特殊意义。
7.认识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掌握水文地质调查的方法。
8.掌握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的分布规律和主要特点;掌握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及结果。
9.了解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和区域概况。
10.学会绘制断层剖面示意图、河谷断面示意图、风化壳剖面示意图。
11.严格服从指导老师的安排,实习中所用的备品,必须如期、如数归还,如有损坏,应及时报告,并按标准进行赔偿。
三、实习内容和安排
1.实习项目(或内容)名称:地质实习
实习形式:集中
实习地点:阿城市玉泉镇
实习周数(或天数):1周(共5天)
2.实习内容
(1)实习动员及实习内容、目的、要求讲解,布置任务,准备野外实习备品,熟悉与实习相关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现象等知识;乘车赴实习基地。
(2)实习基地——电缆厂——铁路沿线至采石场
内容:掌握野外识别断层的方法及断层要素的测量,介绍电缆厂后山断层的成因、性质及对电缆厂建筑物、铁路、公路的影响及危害;进一步明确断裂构造与工程活动的关系;对该断层进行拍照、绘制草图收集资料;鉴别电缆厂后山及铁路沿线坡体的物质成份,掌握岩石的野外鉴定方法,并从岩浆岩与变质岩接触关系中了解变质岩的成因特点,认识岩体风化现象的普遍性。
(3)实习基地——小黑子河——小孤山——水泥厂
内容:观察河流的地质作用,冲积层的形成及特点,利用钻探观察冲积层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松散建筑材料的分布规律,水泥的原料及生产工艺;利用湿度密度计测定土的容重及含水量,了解河流地质断面的调查方法,观察冲沟、滑坡的形成特点及外表特征,坡积层、残积层及洪积层的分布规律,认识几种标准矿物;了解全区地貌,认识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成岩特点,化石的形成,地下水(潜水)的成因及特征,观察沉积岩的构造特点。
(4)实习基地——威虎山,晚乘车返回
内容:在威虎山入口处观察岩石风化现象、岩石的裂隙发育,认识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情况并绘制风化壳剖面草图;在山顶上,沿山脊走向观察岩体与围岩的两种接触关系(侵入接触、沉积接触);观察全区地形地貌、各种地质现象;介绍该区经济现状、矿产资源等。
(5)内业整理、总结,撰写实习报告,实习考核
内容:在内业整理中,要把实习的内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按实习任务书中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要求,以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每人撰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字迹清楚、文字流畅、图件清晰、内容详实、说服力强,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得雷同,否则成绩降等。
3.时间安排
本实践课程的计划学时为1周,共5天,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1)实习动员及实习内容、目的、要求讲解,布置任务,准备野外实习备品,熟悉与实习相关的矿
(2)实习基地——电缆厂——铁路沿线——采石场(1天)
(3)实习基地——小黑子河——小孤山——水泥厂(1天)
(5)内业整理、总结,撰写实习报告,实习考核。(1天)
四、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1.孙家齐,《工程地质》,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李斌,《公路工程地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3.吴泰然,《普通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与表现、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实习报告编写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成绩为五级分制,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六、其它说明
评分标准及分值说明: 物、岩石、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现象等知识;乘车赴实习基地。(1天)(4)实习基地——威虎山,晚乘车返回(1天)
1.实习态度(含缺勤、违纪,实习刻苦、勤奋,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等)30分;
2.实习中实际能力和水平(是否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情况等)40分;
3.实习报告的完成质量(内容的正确性、分析问题能力的体现、报告是否全面系统、绘图质量、排版质量等)30分。
制定人:审核人:
2007年3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毕业设计课程编号:0806341E
学时/学分:15周/15学分开课学期:第8学期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类别/性质:专业教育实践(专业综合)/必修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实践(专业综合)类必修课。通过毕业设计,检验学生大学学习的效果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通过毕业设计,掌握本专业的相关内容和基本理论。
2.学生应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3.能较好地掌握理论计算能力、设计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4.论文书写清楚通顺、图纸准确、计算结果合理。
5.学生应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学时分配
根据具体题目,具体内容进行安排。
四、参考资料
按指导教师的要求查阅参考书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按照学院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文件进行考核和成绩评定。
六、其它说明
制定人:审核人:
第三篇:杭州实习地质 土木 同济
古荡泉基岩裂隙上升泉基岩裂隙水和地下水(承压水)补给
龙井泉岩溶裂隙下降泉溶岩水(潜水)补给
五洞桥泉接触下降泉除大气降水补给,主要由基岩裂隙水补给
岩浆岩SiO2>65%酸性 52%-65%中性 45%-52%基性<45%超基性
上海地区沉降原因:
紫来洞:溶洞紫云洞:岩洞
区别:来、云:1.构造溶蚀洞构造洞
2.岩性熔结凝灰岩石灰岩
3.地下水有地下水活动无地下水冲刷
4.洞内现象石钟乳、石柱等溶蚀现象、岩石光滑堆积物棱角尖锐
罗盘的功能:测定目的物方位、岩层走向、岩层倾向、岩层倾角
第四篇: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1240101
姓名:吴倩珠
学号:201240010109
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杭州西湖周边地区的一些地质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实习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实习任务、目的要求和实习时间等。第二章为地层,介绍实习区出露的地层及其分布情况,并按时代由老到新对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状况,岩性和所含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分层进行描述;第三章岩浆岩,描述了该区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出露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的构造部位与含矿情况等;第四章构造,简述实习区在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并对褶皱和断裂构造分别进行叙述;第五章地质发展史,根据地层的层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变动情况、岩浆活动特征等简要说明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史;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对实习区的国土资源方面做简要介绍,对杭州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作简要性简要性介绍;第七章结论,对此次实习作一个总的概括,阐述实习的体会、感想、意见和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岩浆岩
第四章………………………………………………构造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
第七章……………………………………………….结论
第一章 绪论
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
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5天,具体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3日。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寓。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7:30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整理好每日的野外实习记录笔记。
6月29日实习线路
南山公墓——玉皇顶;主要实习任务:认识叶家塘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岩性及其所含化石;观察小背斜、小平卧褶皱,玉皇山向斜。这一天我们定了定了5个点,在得意亭处观察了叶家塘组岩性,在收费亭处观察了黄龙组岩性,在停车场处定了黄龙组和船山组的分界点,然后来到了紫来洞,进行了对溶洞形成的描述.在离休息亭东南100m处观察了断层,并对断层进行了产状测量,和正逆判断。第一天实习就算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在野外辨别三大岩类,怎样测量产状,怎样辨别正逆断层等,通过这一天实习,让我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6月30日,今日路线起于石屋洞途径水乐洞、烟霞洞再到南高峰顶。由于天气恶劣,加大了我们实习的难度,再加上突遇暴雨,改变了原定实习计划,于是今日定了四个点分别为石屋洞的构造观测点,水乐洞岩溶观测点,烟霞洞溶洞观察点,南高峰岩性观察点。此行我们途径青龙山、烟霞三洞,并观察了青龙山背斜,南高峰的向斜,了解了烟霞三洞的成因以及水乐洞附近灰岩中的缝合线的形成。
7月1日,今日路线起于紫云洞终于宝石山,今日任务为:了解紫云洞的成因,观察其岩性,到宝石山学习后方交汇定点法。在紫云洞我们观察到崩塌的岩洞有断层,有三组解理面,是熔结凝灰岩,断层间有角砾,有擦痕,没有位移的为解理,有位移的为断层,断层附近也有小的解理。从栖霞岭至初阳台的石阶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碧玉分布,故宝石山就是由此而得名。到了宝石山的蛤蟆峰我们学习了后方交汇定点法,了解了西湖的成因,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当天的实习任务。
7月3日,实习路线为:钱塘江至九溪,主要任务是认识志留—碳系部分地层岩性特征及了解之江成因,之江及钱塘江,之所以成之字形就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岸,再由搬运堆积作用使河流形成凸岸,于是就有了之字形的河道。就这样,我们的杭州实习就算结束了。
第2章 地层 2.1 概
述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2、志留系(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分为康山群、大白地 组和吉安组;
3、泥盆系(D)分为西湖组和唐家坞群;
4、石炭系(C)分为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
5、二叠系(p)分为丁家山组、茅口组和栖霞组;
6、侏罗系(J)仅见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林、白沙山和孤山等地;
7、白垩系(K)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
8.第四系(Q)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2.2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主要地层有D3x、C2h、C3c、J3h、Q。第四系合并描述。
D3x(西湖组)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砾岩、粗砂岩夹砂质泥岩。厚度176~300米。主要为老和山。
C2h(黄龙组)岩性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产纺锤、莫斯科小纺锤,犬齿珊瑚等,厚度154米。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龙井—飞来峰一带。
C3c(船山组)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岩。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厚度47~150米。
J3h(黄尖组)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第3章 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从岩浆岩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围岩、地质构造关系,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均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
实习区脉岩:分布零散,种类较多,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发育,以中酸性为主,多数受构造控制。计有:辉绿岩脉,安山玢岩,英安玢岩,高岭石化霏细斑岩等。
实习区喷出岩:晚侏罗世早期的喷出岩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是实习区火山岩最发育的一类,分布在宝石山、葛岭、孤山等地。岩性有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碧玉团块玻屑熔结凝灰岩。葛岭、宝石山一带角砾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灰紫、紫灰色,呈角砾状结构,具假流纹构造,有玻屑、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岩屑(安山玢岩)和微量磁铁矿褐铁矿组成,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紫、暗紫灰色,晶屑、玻屑结构,具假流纹构造。玻屑主 要,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次之,岩屑(安山玢岩、凝灰岩)零星,褐铁矿、磁铁矿微量,由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有些凝灰岩含碧玉团块。碧玉由玉髓和细粒石英组成,有方解石、黄铁矿、有机质和粘土混合物,颜色多样,常为红色,致密坚硬,具贝壳状断口,常具隐晶质和胶状结构,颗粒在0.01毫米左右。碧玉的成因一般认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即火山喷出的凝灰物质被海水分解后,其分解之SiO2大量进入海水,当它达到饱和时,在适当条件下即沉淀下来而成。早白垩世晚期的喷出岩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安山质熔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和基性熔岩(玄武玢岩、玄武岩)等四类,零星分布在六和塔浙大三分部,南星桥、杭一中等地。
第4章构造 4.1 概
述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淳安)——昌化拱褶带、华埠(开化)——新登(富阳)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及武康(德清)——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褶皱
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二、断裂
杭州在印支运动以前基底固结程度较低,地壳变形以褶皱方式为主,断裂不很发育,主要是一些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或基底断裂,但它们都控制着构造单元边界和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如临安——马金断裂、萧山——球川断裂、昌化——余姚断裂、印渚埠——开化断裂,毕浦——双溪口(淳安)断裂等。
三、节理
杭州市区节理以葛岭—宝石山构造节理引人注目,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剪切节理形迹构成小型“棋盘格式构造”。在宝石山,北东70°~80°的节理密集,北西向节理稀疏;葛岭附近,北西 40°~60°、北东70°~80°的两组节理均较明显;而葛岭往西南去,北西向,北北西向节理却变得密集,北东东向节理变得稀疏。
4.2 节理与断层
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
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小。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紫云洞(图3-2.2),紫云洞位于杭州西南栖霞山,洞穴主体长约80m,洞型平直简单,走向NE35°—45°洞顶平整如板且向东南倾斜,倾角35°—40°,主要是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层控制。古老的火山作用使得栖霞岭一带布满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夹1至2层凝灰质砂、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5—10m,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 斜状深槽。
图3-2.2 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NEE、NNW、NW向X节理(图3-2.3),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雏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随着深度的增加,X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我们组选在紫云洞进行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三。组产状的测量,我们组所测数据为岩层倾向:130,倾角4
5图3-2.3 4.3 褶曲
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 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西湖复向斜的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50°,倾伏角15°。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所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的大断裂所横切。龙井——翁家山——南高峰——三台山——丁家山一带为西湖复向斜核部,地形坡度与复向斜倾伏角相适应。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曲组成,从北西到南东计有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
第5章 地质发展史
前人对杭州地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因此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在杭州地区进行地质工作的主要有下列地质工作者和单位。
1924年朱庭祜调查了西湖一带地质情况,将石炭、二迭系灰岩称为“飞来峰层”;
1929年舒文博等人命名“唐家坞砂岩”、“西湖石英岩”,并分别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1947年吴磊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对杭州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并编制1:5万杭州地区地质图。1951年盛莘夫对杭州石炭、二迭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C2h)、船山灰岩(C3c)、栖霞灰岩(P1q),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P1m2)存在;
1957-1959年南京大学师生多次来杭州实习,填制了1:1万地质图;
1970-1973年浙江省区测队开展杭州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都作了大量而系统的工作;
1977年浙江省第六地质大队做了杭州市地热普查,收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料。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师生在杭州进行基地地质实习,如东华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工业学校。
第6章资源环境地质
杭州地区的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九溪等均为杭州有名的旅游胜地,奇特的地质景观给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再如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的瑶琳洞,有岩溶地下的垂云通天河,是我国特大型水陆兼备的溶洞之一。众多地质景观不仅使杭州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同时是杭州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发展,自然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各种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第7章结束语
为期5天的杭州实习很快结束了,也许实习给我们首先的印象就是挺好玩,但就是有点累,这也许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们实习的4天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前两天是阴雨绵绵,中途 还突遇过暴雨的侵袭,后两天是高温,相当容易中暑,还好各位同学都做好了防暑准备。由此,让我联想到的是作为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质学知识,更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以及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接班人就必须接受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锻炼好身体。当然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也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实习让我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地质工具的使用,尝试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也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应该经常适当的与实践联系,才能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基础》《中国寒武纪至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追梦从心开始 2013/8/23
第五篇: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汇总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1240101
姓名:吴倩珠
学号:201240010109
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杭州西湖周边地区的一些地质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实习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实习任务、目的要求和实习时间等。第二章为地层,介绍实习区出露的地层及其分布情况,并按时代由老到新对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状况,岩性和所含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分层进行描述;第三章岩浆岩,描述了该区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出露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的构造部位与含矿情况等;第四章构造,简述实习区在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并对褶皱和断裂构造分别进行叙述;第五章地质发展史,根据地层的层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变动情况、岩浆活动特征等简要说明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史;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对实习区的国土资源方面做简要介绍,对杭州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作简要性简要性介绍;第七章结论,对此次实习作一个总的概括,阐述实习的体会、感想、意见和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岩浆岩
第四章………………………………………………构造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
第七章……………………………………………….结论
第一章 绪论
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
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5天,具体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3日。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寓。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7:30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整理好每日的野外实习记录笔记。
6月29日实习线路
南山公墓——玉皇顶;主要实习任务:认识叶家塘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岩性及其所含化石;观察小背斜、小平卧褶皱,玉皇山向斜。这一天我们定了定了5个点,在得意亭处观察了叶家塘组岩性,在收费亭处观察了黄龙组岩性,在停车场处定了黄龙组和船山组的分界点,然后来到了紫来洞,进行了对溶洞形成的描述.在离休息亭东南100m处观察了断层,并对断层进行了产状测量,和正逆判断。第一天实习就算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在野外辨别三大岩类,怎样测量产状,怎样辨别正逆断层等,通过这一天实习,让我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6月30日,今日路线起于石屋洞途径水乐洞、烟霞洞再到南高峰顶。由于天气恶劣,加大了我们实习的难度,再加上突遇暴雨,改变了原定实习计划,于是今日定了四个点分别为石屋洞的构造观测点,水乐洞岩溶观测点,烟霞洞溶洞观察点,南高峰岩性观察点。此行我们途径青龙山、烟霞三洞,并观察了青龙山背斜,南高峰的向斜,了解了烟霞三洞的成因以及水乐洞附近灰岩中的缝合线的形成。
7月1日,今日路线起于紫云洞终于宝石山,今日任务为:了解紫云洞的成因,观察其岩性,到宝石山学习后方交汇定点法。在紫云洞我们观察到崩塌的岩洞有断层,有三组解理面,是熔结凝灰岩,断层间有角砾,有擦痕,没有位移的为解理,有位移的为断层,断层附近也有小的解理。从栖霞岭至初阳台的石阶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碧玉分布,故宝石山就是由此而得名。到了宝石山的蛤蟆峰我们学习了后方交汇定点法,了解了西湖的成因,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当天的实习任务。
7月3日,实习路线为:钱塘江至九溪,主要任务是认识志留—碳系部分地层岩性特征及了解之江成因,之江及钱塘江,之所以成之字形就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岸,再由搬运堆积作用使河流形成凸岸,于是就有了之字形的河道。就这样,我们的杭州实习就算结束了。
第2章 地层 2.1 概
述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2、志留系(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分为康山群、大白地 组和吉安组;
3、泥盆系(D)分为西湖组和唐家坞群;
4、石炭系(C)分为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
5、二叠系(p)分为丁家山组、茅口组和栖霞组;
6、侏罗系(J)仅见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林、白沙山和孤山等地;
7、白垩系(K)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
8.第四系(Q)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2.2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主要地层有D3x、C2h、C3c、J3h、Q。第四系合并描述。
D3x(西湖组)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砾岩、粗砂岩夹砂质泥岩。厚度176~300米。主要为老和山。
C2h(黄龙组)岩性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产纺锤、莫斯科小纺锤,犬齿珊瑚等,厚度154米。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龙井—飞来峰一带。
C3c(船山组)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岩。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厚度47~150米。
J3h(黄尖组)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第3章 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从岩浆岩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围岩、地质构造关系,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均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
实习区脉岩:分布零散,种类较多,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发育,以中酸性为主,多数受构造控制。计有:辉绿岩脉,安山玢岩,英安玢岩,高岭石化霏细斑岩等。
实习区喷出岩:晚侏罗世早期的喷出岩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是实习区火山岩最发育的一类,分布在宝石山、葛岭、孤山等地。岩性有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碧玉团块玻屑熔结凝灰岩。葛岭、宝石山一带角砾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灰紫、紫灰色,呈角砾状结构,具假流纹构造,有玻屑、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岩屑(安山玢岩)和微量磁铁矿褐铁矿组成,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紫、暗紫灰色,晶屑、玻屑结构,具假流纹构造。玻屑主 要,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次之,岩屑(安山玢岩、凝灰岩)零星,褐铁矿、磁铁矿微量,由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有些凝灰岩含碧玉团块。碧玉由玉髓和细粒石英组成,有方解石、黄铁矿、有机质和粘土混合物,颜色多样,常为红色,致密坚硬,具贝壳状断口,常具隐晶质和胶状结构,颗粒在0.01毫米左右。碧玉的成因一般认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即火山喷出的凝灰物质被海水分解后,其分解之SiO2大量进入海水,当它达到饱和时,在适当条件下即沉淀下来而成。早白垩世晚期的喷出岩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安山质熔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和基性熔岩(玄武玢岩、玄武岩)等四类,零星分布在六和塔浙大三分部,南星桥、杭一中等地。
第4章构造 4.1 概
述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淳安)——昌化拱褶带、华埠(开化)——新登(富阳)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及武康(德清)——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褶皱
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二、断裂
杭州在印支运动以前基底固结程度较低,地壳变形以褶皱方式为主,断裂不很发育,主要是一些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或基底断裂,但它们都控制着构造单元边界和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如临安——马金断裂、萧山——球川断裂、昌化——余姚断裂、印渚埠——开化断裂,毕浦——双溪口(淳安)断裂等。
三、杭州市区节理以葛岭—宝石山构造节理引人注目,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剪切节理形迹构成小型“棋盘格式构造”。在宝石山,北东70°~80°的节理密集,北西向节理稀疏;葛岭附近,北西 40°~60°、北东70°~80°的两组节理均较明显;而葛岭往西南去,北西向,北北西向节理却变得密集,北东东向节理变得稀疏。
4.2 节理与断层
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
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小。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紫云洞(图3-2.2),紫云洞位于杭州西南栖霞山,洞穴主体长约80m,洞型平直简单,走向NE35°—45°洞顶平整如板且向东南倾斜,倾角35°—40°,主要是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层控制。古老的火山作用使得栖霞岭一带布满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夹1至2层凝灰质砂、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5—10m,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 斜状深槽。
图3-2.2 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NEE、NNW、NW向X节理(图3-2.3),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雏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随着深度的增加,X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我们组选在紫云洞进行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三。组产状的测量,我们组所测数据为岩层倾向:130,倾角4
5图3-2.3 4.3 褶曲
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 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西湖复向斜的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50°,倾伏角15°。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所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的大断裂所横切。龙井——翁家山——南高峰——三台山——丁家山一带为西湖复向斜核部,地形坡度与复向斜倾伏角相适应。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曲组成,从北西到南东计有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
第5章 地质发展史
前人对杭州地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因此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在杭州地区进行地质工作的主要有下列地质工作者和单位。
1924年朱庭祜调查了西湖一带地质情况,将石炭、二迭系灰岩称为“飞来峰层”;
1929年舒文博等人命名“唐家坞砂岩”、“西湖石英岩”,并分别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1947年吴磊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对杭州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并编制1:5万杭州地区地质图。1951年盛莘夫对杭州石炭、二迭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C2h)、船山灰岩(C3c)、栖霞灰岩(P1q),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P1m2)存在;
1957-1959年南京大学师生多次来杭州实习,填制了1:1万地质图;
1970-1973年浙江省区测队开展杭州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都作了大量而系统的工作;
1977年浙江省第六地质大队做了杭州市地热普查,收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料。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师生在杭州进行基地地质实习,如东华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工业学校。
第6章资源环境地质
杭州地区的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九溪等均为杭州有名的旅游胜地,奇特的地质景观给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再如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的瑶琳洞,有岩溶地下的垂云通天河,是我国特大型水陆兼备的溶洞之一。众多地质景观不仅使杭州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同时是杭州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发展,自然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各种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第7章结束语
为期5天的杭州实习很快结束了,也许实习给我们首先的印象就是挺好玩,但就是有点累,这也许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们实习的4天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前两天是阴雨绵绵,中途 还突遇过暴雨的侵袭,后两天是高温,相当容易中暑,还好各位同学都做好了防暑准备。由此,让我联想到的是作为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质学知识,更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以及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接班人就必须接受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锻炼好身体。当然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也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实习让我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地质工具的使用,尝试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也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应该经常适当的与实践联系,才能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基础》《中国寒武纪至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追梦从心开始 201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