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五第2单元的第7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之情,内容包括文言文、现代文、西方文学等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如何将无形之情运用语言变得生动具体。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表,作者用凄恻婉转的语言对亲情、忠情、为难知情生动而真切地陈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令人垂泪,并无法拒绝。因此,在此篇学习中,对抒情方法和语言的分析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高三学生语文知识有了较丰富的积累,逻辑思维也初步成型,对语言风格的体察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对于比较难懂的文言文的写作方式掌握还不够。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凄恻婉转,写作富于技巧,学生可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在了解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学习写作方式。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借用对比阅读有意识地训练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领悟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增强承担家庭责任,照顾老人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我将利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大意,理清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因此,我将重难点设为: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领悟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为文言文,内容时代距今比较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文言句子切入,引入到与文章相关的部分上。我会设置这样的引导语:相信同学们都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选择为朝廷尽忠,就必定无法赡养家中老人;选择尽孝膝下,就无法报效国家。这大概是古代臣子最恐惧的选择题。然而,当你不得不选的时候,你会怎么选,又该如何维护你自己的选择。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西晋将领李密是如何做的。除此以外,本文还涉及到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表”这种特殊文体的了解。此两部分在导入课文之后须进行讲授。这样学生才能在进入课文之前做好较为完备的准备工作。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给同学们3分钟,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用幻灯片出示关键词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加以讲授、正音。
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谁向谁陈情?陈的什么情?
这是一个主旨型问题,文章的所有陈情,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通过阅读每段的首尾句,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答案。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文章框架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为我们下一步从细节上深入做好了准备。
《陈情表》
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二、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4、两个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其次,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学法: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2.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诱导,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课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给学生讲述孝行故事(成语、俗语、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为理解文章作铺垫。作者:李密,晋初散文家。写作背景: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目前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李密不得不暂存观望之心。借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顾为由,陈孝情,陈忠情,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请求。第二部分,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新课,主要是感知整体文章。
安排学生用五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创情景,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过程中,以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和缩短与作者心灵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钟理解文章具体内容,探讨重难点。通过两个问题(为何“陈”?“陈”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深入探讨文章的重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习重难点。
第四部分,与学生探讨写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于后续的学习和写作。好的构思,还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进行赏析,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还有那些语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请找出来体会一下。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学习李密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写作技巧和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学习中来,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最后,用约8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用以总结课文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宠命优渥(wò),责臣逋(bū)慢,茕茕(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2背诵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