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改下落实“双减”
作业优化设计案例
---以识字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为例
2022
年,是新课改实施第三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再次修订颁布、实施之年,是
“双减”
政策将教育主导权重新还给学校、让学生回归正规学校教育之年,也是
“双减”
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年,更是实施
“双减”、推进
“双减”、优化
“双减”的深化之年,“双减”
背景下新课改将成为新趋势、新常态。
学校必须深入研讨一个重点问题:“如何强化,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应教尽教,学足学好”。那么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重中之重的发展路径,就是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作业设计也是一门学问。众所周知,学科作业与教学目标落地、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能否科学地、合理地优化作业设计,首先在于教师能否树立科学的作业观和学生发展观,即由单纯地追求点上“知识掌握”向面上的“能力综合素质发展”转化。其次在于教师是否对所在学科的能力发展点、核心素养培养有明确的认知与操作策略。结合统编教科书小学语文编排的特点,笔者以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识字单元作业设计为例,从单元作业目标的确立、分层作业内容的细化、组织作业类型的丰富等方面,探索识字单元作业优化策略。
一.整体规划:确定作业目标
任何作业与练习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统领之下才能实现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要想优化单元作业体系,设计“练有所用”的作业习题,必须要有明确、清晰、科学的学习目标所引领。这一目标是自上而下的、由“教学”到“练习”相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即站在教学全过程之下的整体目标设置,包括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以及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1.语文知识层面
从单元整体视域来看,识字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即是“识字、写字”。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识字单元,在语文知识层面上,教学重点有二:一是学生要认识6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炸”;二是会写36个字,会写37个词语。教师在设计本单元的语文“识字、写字”作业时,要能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一刀切”,正确厘清这60个生字、36个字、37个词语的重点练习对象,优化设计识字、写字作业。
我们在确定“识字、写字”作业的目标时,可重点关注以上内容,围绕这些识字、写字的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与练习路径开展有侧重点的“识字、写字”类作业设计。如,根据同一类难点开展学生自主分类整理作业;将同是识字难点与写字难点的汉字进行整合设计,如看音辨形等。
2.语文能力层面
识字单元在学生能力的发展上,关注学生自我识字能力的培养。以上述单元为例,教材中出现的大部分生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在能力发展目标定位中,教师可以围绕“利用韵语、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借助图片识字”来设计学生的作业内容与形式。同时,结合本单元识字教材编排的内容特点,学生不仅要会认字,还要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汉字的表达效果,如:
◇能在语言环境中感受“奔、涌”“长、耸”的表达效果,能合理运用。
◇能根据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发现“灬”与“火”、“心”与“忄”、“刀”与“刂”这些偏旁之间的关联,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初步认识生字、理解字义。
◇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教师根据这些能力发展目标,可以有的放矢地设计作业练习活动,如在生活实践的作业练习中体会“炒、烧、烤”的不同;通过词语搭配练习,感受“奔、涌”的区别等。
3.育人成长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识字单元,从单元人文主题中就能感受到本单元重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而这一目标的落地,分解在各篇课文的学习和作业辅助系统中。
二.分层推进:细化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的设计是全息存在的。不同的目标落地,并非要将作业设计的内容割裂开。教师可以基于单元整体目标的设置,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各层面的目标进行糅合、打通,优化作业设计的“量”与“形式”,真正实现“分层设计,有效落地”。
1.基础性内容
基础性作业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全体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所设计的作业。它具有面向全体的特点。仍以上述单元为例,根据“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育人成长”三大目标的解析,该单元的基础性作业设计,可以包括:
◇“读一读,分类整理”:根据识字的难点,开展“单元前、后鼻音生字整理”“单元平、翘舌音生字整理”作业,以整理的形式进行识记、生字过关过程性评价。
◇“辨一辨,词语搭配”:将学生易读错的、陌生难认的生字,开展“词语找朋友”作业,在语境中帮助学生巩固识字。
◇“想一想,生活搭配”:将“元宵节、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与其对应的节日文化活动,开展连线搭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2.提高性内容
提高性作业内容的设计,一般是面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目标体系的导引下,对语文能力的发展有提升性质的作业。如在“传统文化”这个识字单元里,可在《“贝”的故事》学习之后,结合《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开展汉字文化探究作业。
以《“贝”的故事》中“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这个语言样式的拓展为基,设计探究型作业,启发学生探究“灬”与“火”、“心”与“忄”、“刀”与“刂”偏旁之间的关联。
3.综合性内容
综合性作业内容的设计,主要是将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升与学生品质的发展融为一体,开展实践类的作业设计。如,根据识字方法,开展“班级猜字大比拼”作业等;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中国美食的作业。以“中国美食”综合性作业为例,可设计以下一份作业菜单:
作业一:借助偏旁,整理“制作食物方法”的生字。
作业二:观察家人制作美食的过程,想一想用到了上述生字中的哪些方法?
作业三:尝尝家长制作的美食,说说你喜欢用哪些方法制作的食物?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学着制作一道美食.该项综合性作业,在“识字复习”环节,巩固了生字的读音,进一步运用形声字识字的特点,辨析字形与字义。而“字义”的完全理解,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观察而落地。最后带有实践操作性地“做美食、品美食”则将“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这一育人特点无形渗透。
三.多元通渠:丰富作业类型
基于单元整体的作业设计,其形式自然也是丰富的。它为实现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而服务,可包括自主型作业、合作型作业、探究型作业等类型。
1.自主型作业
自主型作业,即指学生可独立完成的,且较为简单的作业。这类作业在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情基础。如:独立整理单元生字;借助《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三篇课文习得的识字方法,在《中国美食》和《语文园地》中开展自主识字。
2.合作型作业
合作型作业,一般是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完成的作业。这类作业在设计和布置时,要关注两个条件:一是作业的内容是否具有非合作不可的要求;二是学生完成这类作业的时间与地点要求。比如:开展“传统节日”的体验作业,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选择一个传统节日,通过集体表演、故事解说、小报呈现等方式,即将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掌握,又熏陶了人文情怀。
3.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作业,具有一定的提升性,需要通过学生资料查找、方法运用等方式,对语文学习活动开展探究,它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也包括对课内知识的探究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知识探究。如,在学习《“贝”的故事》一课时,借助课文由“贝壳形态——汉字形成——汉字字义——归类识字”的汉字文化解析,设计探究课后题中“钅”“王”的汉字文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一步运用这一了解汉字文化的路径,去探究本册语文书中感兴趣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