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1[模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此文,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白话文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生读题。
二、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6、师:告诉大家,其实和大家一样,老师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现在我已经会背诵这篇文言文了,想听吗?(配乐背诵。)
7、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你认为老师是怎么读懂的?
8、板书方法:
1、理解意思;
2、多读,请大家也试一试。
三、汇报交流,读书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学?今天我有幸认识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严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嘲笑)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五、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档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写一则小寓言。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