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3日 5.童趣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年级: 初一 学科: 语 文 设计时间: 2011 年 9 月 3 日 设计人: 程 瑶 课题: 童趣 课时: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一、课程分析:
《童趣》本文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本文又是初中语文的第一节文言文课,所以在讲授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时,还写入了一些相关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这些带领我们走入“物外之趣”,在阅读中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学习重点:课文的翻译、理解;学习难点:知道什么是“物外之趣”。
二、学情分析:
刚刚步入初中的同学对文言文还不熟悉,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不搞文白对译。让学生能都在朗读中充分了解短文的意思。在阅读中充分的理解文章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着学生的认知层次“观察——思维——迁移”设计了这样三步:“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迁移拓展 自主翻译”。首先,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边阅读一边带指点断句。其次,将主要词句的意思进行指点,然后由学习小组结合讨论得出结果。最后,全文进行解读翻译。
四、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在阅读中进行断句练习。2.根据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进行简单句子翻译。3.学生自主翻译文章.4.背诵课文,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背诵。
五、教学流程 :
情景导入:
大家都对自己的童年有过一些美好的回忆,在你的记忆中肯定有那些难忘而有趣的事情。童年又是我们一生之中最令人难忘的一个阶段。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在孩子的儿童世界中所展现的不同景象。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要求:学生根据作者的背景介绍,用几句话来总结归纳沈复的事迹。
2.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3)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要求:根据老师所标注出来的重点,体会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并且可以举手问关于翻译的问题。
3.重难字读音提醒: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土砾(lì)壑(hâ)癞蛤蟆(lài há ma)庞(páng)然大物
要求:认真阅读文章,将以上字音标注在你的书上。
(二)精读课文,理解词句: 1.朗读课文,注意断句:(老师范读然后再全班分组朗读,两列为一组由第一小组开始。)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2.再次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介绍的翻译方法以及投影上的字词解释提示看课文翻译。
要点指出: 词语理解:(1)张目对日(睁开)
(2)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3)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4)以虫蚁为兽(把„„当作)
3..文章段落进行翻译,分析。
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每组成员分好工,将两段文章分成四块来回答。并将老师给出的汉字、词语的具体意思重点解释。
【明确】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
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4.最后一部分内容根据小组讨论经验以及上课我们一起学习的要点,进行翻译。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在作业本上将最后一段进行翻译。
【明确】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情感迁移,拓展阅读。
1.你有没有和作者同样的经历?给大家谈谈你的童年趣事。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要求:同学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经历讲给大家听。思考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主要是用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六、课后反思:
作业设置: 1.背诵《童趣》。
2.将本课的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第二篇:9.4日 5.童趣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年级: 初一 学科: 语 文 设计时间: 2011 年 9 月 4 日 设计人: 程 瑶 课题: 童趣 课时:第 2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一、课程分析:
《童趣》本文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 乐趣。本文又是初中语文的第一节文言文课,所以在讲授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时,还写入了一些相关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这些带领我们走入“物外之趣”,在阅读中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学习重点:课文的翻译、理解;学习难点:知道什么是“物外之趣”。
二、学情分析:
刚刚步入初中的同学对文言文还不熟悉,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不搞文白对译。让学生能都在朗读中充分了解短文的意思。在阅读中充分的理解文章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
三、设计思路: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还需了解本文的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在课文中作者在写作时产生的联想。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老师与学生一起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究。学生自己努力探究、分析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文章的行文思路。
四、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翻译理解文章,理解作者体会到的“物外之趣”。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3.结合课文的联想,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练习。
五、教学流程 :
情景导入:
在童年的世界里,那就是一片梦幻般的景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一样的童年,相信我们上节课一起学习了沈复的《童趣》这篇文章后,你们又被勾起了一些美好的畅想。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写作,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想象。今天我们一起将这些美好再次品味一番吧!
(一)通译文章,整体把握:
1.结合翻译,将课文复述下来。
要求: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将大意讲出来即可,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复述要点。2.请概括地说出本文提到了几件“物外之趣”?
要求:独立思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利用两分钟的时间思考。【明确】拟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受惊。
(二)精读课文,理解词句:
1.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要求:结合“我”所在的位置 思考,为什么不能将这三件事调换位置。先独立思考有结果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位同学都要发言。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要求:各小组讨论,从每组中选取一个代表来回答。时间要求两分钟。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情感迁移,拓展阅读。
1.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四人小组讨论,有结果后在再班里讨论。)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要求:独立思考,同学们结合 2.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要点:两分钟思考。
六、课后反思:
作业设置: 1.背诵《童趣》。
2.练习册第五课做完。
第三篇:《5.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儿歌》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介绍了6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材还配有生动有趣的彩图,展现了动物活动美好快乐的画面。课文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适合引导学生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图画,运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课文还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用多样、有趣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和了解动物活动的美好。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一些特性,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规范地学习和运用,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 “蜻、蜓”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初步了解小动物们的部分生活习性。
3、会写“间、网”两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教学难点:能在不同语境中认读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师生谈话:今天吴老师请来了几位动物小朋友来到咱们的教室和大家一起来上课,它们呀!就藏在谜语当中,让我们来猜一猜。
2、课件出示谜面,学生猜。(谜底:蜻蜓、蚂蚁、蜘蛛)
3、导入课题:这些小动物非常可爱,它们想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识字五,请大家一起读课题:《5.动物儿歌》。
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一)欣赏插图,找动物
1、请大家把书轻轻地翻开到54页,找一找插图中有哪些小动物?
2、指名说,相机正音:蜻蜓是后鼻音,蚓是前鼻音,蜘蛛是翘舌音。
3、齐读动物名称。
(二)初读儿歌,划动物
1、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用“_____”划出儿歌中动物的名称,教师巡视检查。
2、课件揭示答案。
3、齐读动物名称。
(三)发现规律,记动物
1、教师过渡:在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当中,有三只小动物的名字是我们要识记的生字,他们是(蜻蜓、蚂蚁、蜘蛛)。
2、去拼音,指名读。
3、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左边都有虫字旁,表示和昆虫有关,右边部分提示生字的读音。)
4、教师总结构字规律:像这样的字,根据左边可以猜出字的意思,根据右边猜测读音,这样字叫做形声字。
5、“找朋友”游戏巩固识记虫字旁生字。
(四)再读儿歌,随文识字
1、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①教师引读儿歌。②男女生赛读儿歌。③识记生字“迷、藏”(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全班共同交流识字方法)。④齐读儿歌。
2、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①自由读儿歌。
②同桌对读儿歌,师生对读儿歌。③识记生字“造、食、粮”(说一说怎么记住“造”字;引导学生发现“食、粮” 中都有“良”,应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粮”)
3、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①小老师领读儿歌。②指名读儿歌(3人)。③识字生字“网”(说一说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网?结合生活中网的图片和网字的演变图,记住“网”)
(五)巩固识字,检测效果
1、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
2、出示短语,全班齐读。
3、出示句子,指名认读。
4、出示去拼音儿歌,全班齐读。
三、指导书写“间、网”
1、出示要写的字“间、网”,谁会认读,还会组词。(指名3-5人说)
2、仔细观察,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强调笔顺先外后里。)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如何把门字框和同字框写端正。
4、学生在书本上练写,强调写字时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
5、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篇:5.《童趣》教案设计
精
品
文
档
5.《童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精
品
文
档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第五篇:《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1、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教学方法: 诵读法 竞赛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①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②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①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③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③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①、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