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0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霸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作者姓名:杨娜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配文解说,了解宋元时期风俗画的盛况,以及北宋时期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

2、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文字解说,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达到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目标。

教学准备

1、《清明上河图》画卷。

2、对《清明上河图》各个部分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匹配的文字。教学过程 教师: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作品。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话说《清明上河图》,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第一部分:市郊村野 投影:

10旁白:

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农舍。河边小道,一只付重驴队缓缓走来。清风徐徐,树草染绿,时转物换,一行挑担、骑马、抬轿、乘轿的人匆匆赶路,直奔汴河畔。

第二部分:汴河船运 投影:

旁白:

汴河水道上,一座宽大的木桥飞架两岸,宛如彩虹,人们称之为“虹桥”。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桥下,逆水而上的大船横在河中间,船夫们奋力拨正过桥方向;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放倒桅杆;有的站在两侧船舷,用力撑篙;有的伸出长篙,撑住桥身指挥货船过桥。桥头遍布饮食摊、刀剪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在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桥下沿河两侧,茶馆酒楼林立。

第三部分:都市街景

投影:

旁白:

一支骆驼队慢悠悠地走过城门洞。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屋宇重叠,官府、民居,杂处其间。高级酒楼叫“正店”,小饮食店叫“脚店”。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街上行人车马,摩肩接踵。穿短衣的是劳动者,骑马的是当官的,坐轿的是妇女。一派商业都是的繁华街景。

教学延伸

老师:配文解说的《清明上河图》,让我们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深入理解,那么大家想不想切身实地地感受一下北宋的繁华呢?下面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将我们刚刚展示《清明上河图》的三部分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下次课我们进行展示。

第二篇:《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作者:安亚军

课 型:活动课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能力目标‟

1、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

2、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分析,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清明上河图》摹本一幅,并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认真阅读有关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课文内容,并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两宋时期,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且成为两宋绘画的重要特点。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 么?通过今天的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课件显示:《清明上河图》摹本 „学生交流搜集的信息‟

A组:介绍作者生平。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宋徽宗时的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京游学,后学绘画,是以反映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B组:介绍作品概况。此画属绢本、长卷、水墨画。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共画了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集中反映了在清明节这一天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即今天开封)繁盛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各阶层的生活风貌。

C组:介绍作品绘画技巧、布局。全画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象,第二段汴河码头,第三段是街市。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这幅画卷从汴京城东水门外七里处的城郊画起,经过热闹的市区,一直画到西水门外的皇家花园金明池。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画到底画了什么?有些什么特点?让我们一同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吧!

„赏析古画‟ 出示课件:„画面分三段逐断显示‟学生先观察、分析画面内容,教师补充。

生:市郊田野:画了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师: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路上人来人往,有的骑着马在悠闲地赏春踏青,有的则匆匆赶着牲口赶路,以谋生计。

生: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师:河面宽阔,几十艘货船散布其间,有的停泊在岸上,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一座巨型的木拱桥横跨在河上,宛若一道飞 虹,将两岸街市相连,人们称它为“虹桥”。

生:街市画有酒楼茶肆、宅第店铺、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师:街市:城内街市交错纵横,房屋鳞次栉比,酒楼店铺百肆杂陈,招牌幡幌目不暇接,饮食百货应有尽有。

《清明上河图》通过这样三段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繁华。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内容丰富,技法精湛,画面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安排得当,笔画浑然一体,宛如一首宏伟而又和谐的交响乐。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为进一步去体验宋代都城的生活,咱们来个“北宋汴京游览见闻”大讨论吧!

„探究问题‟

以宋代社会生活为课题,仔细观察、分析,可充分发挥想象,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表扬或鼓励,答案可多种多样。

①有人认为这幅图描绘的是清时时节的情况,所以称为《清明上河图》;也有人认为它因描绘汴京的清明坊而得名,或者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的意思。你同意哪种意见?从图中找出证据来证明你的见解。

②《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

③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古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何异同?

④从《清明上河图》能看出汴京是当时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吗?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老师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同学们,此图作者用“鸟瞰法”来表现当年开封的繁华,汴河运输的忙碌,宋代房舍建筑的特征,各阶层的服饰,艺人的精彩表演,南方的船只、北方的各种车辆、西北的骆驼商队,各色店铺和酒楼瓦肆等,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有人说看了这幅画卷,“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其内容之丰富,描绘之真实,绘 画技术之高超,又特别是作品的思想性,他表现了当时社会风俗、人民的生活面貌和劳动者的艰苦生涯,这是当时绝无仅有的。

请同学们把自己融入历史,选一定画面来配文,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以小故事、小品、人物对话等形式,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说明一种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一定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表演‟

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表演,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

活动评价

对学生在班级交流会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评出优胜小组和最佳个人。

活动总结

(启发)请回顾,这节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我们在画中看到了哪些东西?了解了哪些有关宋代生活的情况?

教师小结:堪称国粹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开封城生动的历史画面,是世界艺术长廊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来收集历史信息,知道了历史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文字外,还可以是传说、绘画等。这节课上,我们运用了观察法收集历史信息,了解到宋代社会生活的有关情况,也了解了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初步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我们也为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而骄傲和自豪。

活动延伸

从辽宋夏金元社会风俗画中任选一幅,配写一段富有历史感的,饶有趣味的文字。

第三篇: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

人教版七下《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

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 教师:

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宋代的人物画,总的说不如山水、花鸟画影响大。不过,也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人物画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和以古鉴今。具体的表现是,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挂出《清明上河图》摹本。

这幅画长达5米多,画卷从东京城东水门外七里处的城郊画起,经过热闹的市区,一直画到西水门外的皇家花园金明池。《清明上河图》里共画了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当年开封的繁华,汴河运输的忙碌,宋代房舍建筑的特征,各阶层的服饰,艺人的精彩表演,南方的船只,北方的各种车辆,西北的骆驼商队,各色店铺和酒楼、瓦肆等,都勾画得惟妙惟肖。有人说看了这幅画卷,“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描绘之真实,绘画技术之高超,是当时绝无仅有的。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开封城生动的历史画面。今天的开封宋都一条街,香港九龙的“宋城”,都是根据《清明上河图》建筑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不朽的杰作。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表演,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

第一部分:市郊村野 投影:

旁白:

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太阳还懒洋洋地睡在云层里,薄雾蔼蔼,笼罩着荒僻的小村,远远望去,雾的轻纱里,几枝干枯的树丫隐隐约约。

河水刚刚解冻,淙淙的流着,清风习习,鸟语絮碎。农舍里忽然传来几声犬吠,打破了这种细致的宁静,你听,官道上的马蹄声„„

学生表演:

小三:五爷,走了好几天了,离你们汴京到底还有多远,日夜兼程的,我这马儿可受不了了。

五爷:到了到了,就你麻烦。(不耐烦的)

小三:不是的,小的这不是想看看汴京吗?您总是把这里说的天上没有地下无的,想看看,想看嘛!最主要的是小的肚子饿了。

旁白:

说到“汴京”,五爷的眼一下子就亮了。

五爷:那当然,全天下就一个汴京,能不亮吗?哎!汴京,我离开也有十来个年头儿了,不知变了没有。我呀,打小就在这儿长大,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熟悉的。这个家哪,在时不觉得怎样,离开了,走远了,你才会明白它的亲切„„呀!虹桥!

投影:

旁白:

随着五爷一声“虹桥”,惊得随从也立即拉开了帘子:一架宽大的木桥飞架两岸,宛如雨后的彩虹。虹桥结构奇特,以木条架空而成,中间没有一根梁柱,所以称之为“虹桥”。

这儿是开封城东郊的繁华中心,汴河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船只,有的停泊着,船夫紧张地搬运货物、粮食,或是在船头烧火做饭;有的正在吃力地摇橹行驶,路上拉纤的人紧张地呼号着。船上船边,桥头桥下,人挤人,肩挨肩,一片繁忙的景象。

小三:五爷,这儿可真繁华!

五爷:这条河,叫汴河,它的前身是隋朝的通济渠,开封所需的米粮、货物、珍宝,都要从这儿运入。大宋刚刚建立时,汴河时常泛滥,政府令百姓在河两岸栽种榆柳,以巩固堤防,你看就是现在的这些柳树。太宗时,汴河决堤,太宗皇帝亲去查看,臣下劝他不要去,他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朕安得不顾。”所以,这条汴河是非常重要的。

旁白:

从虹桥经桥畔酒楼,主仆二人离开汴河两岸,向城内走去。两边的店铺密密麻麻,街上行人穿梭,叫卖声不绝于耳。

投影:

第二组同学表演

甲:哎!丝绸,上好的丝绸,快来看来,快来瞧,正宗的苏州丝绸,啧啧,您瞧瞧,这质量,这光泽!哎丝绸,卖丝绸!

乙:卖米!刚脱壳的米,爷,您看看这米,这叫占城稻,是从占城过来的,颗颗饱满粒粒香,包你吃上一顿就忘不了了。

丙:这米确实不错,怎么卖呢?

乙:爷,一看您就是有眼光的人,这米呀,八个铜子一斗,您要多少? 丙:给我二斗,喏,钱,您收好!乙:爷,您这是啥意思? 丙:钱呀。乙:爷,您可真逗,这是钱吗?您别小看我这卖米的,开这店也不是开了一天半天,南来北往的人我见多了,您想找茬是不是?

丙:这、这是钱!确实是钱。

乙:啊,爷,闹半天您是想用这纸钱买我的真东西呀!得得,我也不和您计较了,您把这米放下,您走您的道儿,这纸钱哪,您该往那儿烧就烧那儿去,我这儿可不是阎罗店。

丙: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这不是烧的纸钱,这叫“交子”,我们四川人就用这东西当银子,方便!

乙:哈哈!原来是这样,爷,您别见怪,可这“交子”我还是没地儿使,您还是给我铜子吧,这“交子”您就带回四川去吧!哎,爷!您走好。

旁白:

主仆二人一路走一路看,转眼就到了晌午,本已空空的肚子,经过一上午的东转西转,已经叫上老半天了。

小三:五爷,咱吃点东西吧!小的实在走不动了。五爷:吃,哦,好!咱这就去,汴京的小吃堪称一绝!小二:客官,您想要点什么? 五爷:你们店有些什么菜?

小二:客官,您听好了,本店有菱白虾仁,荷叶冬笋,樱桃火腿,龙井菜叶鸡,油焖大虾,梅花糟鸭„„

五爷:得,有没有东坡肘子肉?

小二:您说哪儿话了,东坡肘子肉还能没有,您就吃好了,本店的厨爷比东坡居士做的都好。

„„

小三:五爷,我现在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把这个汴京看个够,看个透。五爷:还多着呢,有勾栏、瓦肆,那里面什么都有,要来卖艺的,说评书的,唱小曲的,你就慢慢瞧吧!

教师总结„„ 学生选举

选出“你认为表演最到位的一位同学,并说出你的理由”。活动延伸

1.从辽宋夏金元社会风俗画中,任选一幅,配写一段富有历史感的、饶有趣味的文字。

2.为宋代风俗画《村童闹学图》配写一个具体情节的小故事。

第四篇: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设计

河山 沈牡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画作名扬中外的原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画作名扬中外的原因(即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将轻轻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将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首先要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读课题,读了课文的题目后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出“名扬中外”的意义的疑问)

2、那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幅怎样的画呢?自读课文,思考。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交流所得

1、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检查本课生字词的自学,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三、全景赏画,温故所读

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播放配乐视频)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让我们再次边看看图边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注意在读书的同时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

2、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3、学生朗读,交流阅读感悟: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最后一起体会这真是一幅名扬中外画的原因。

适时地进行朗读的训练。

同时注意作者写法上借鉴学习:课文为了写出画中的人多,应用了怎样写法?(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谈体会时要围绕“名扬中外”,最后能总结出“名扬中外”。

适时地进行朗读的训练。

同时注意作者写法上借鉴学习:为了表示店面的多用的省略号以及为了表示形态各异的人的句式。(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正因为如此传神才“名扬中外”。适时地进行朗读的训练。

同时注意作者写法上借鉴学习。从2、3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一个特写镜头的出现,使课文更加生动,更好地表现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五、抒发感情,再点课题

画面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所以课文的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段)。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再读课题)

第五篇:《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理解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下载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课文】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清明上河图》

    教学设计 课 型:活动课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

    活动课话说《清明上河图》示范教案(5篇)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清明上河图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郎庙镇一中 裴东兆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课本第七课的内容,本次欣赏活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运用美术的眼光进行学习。同时认识“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方育龙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四年级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2.理解重点句。(1)百......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