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框《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框《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二框《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感受祖国心跳 第八课《厚重的黄土》

第二框/《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感受祖国心跳》第八课《厚重的黄土》。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形、气候、历史变迁等各种因素,东部和西部的发展极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一些重大国策制定的现实原因。在历史、地理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对西部有了大概的了解,这可以作为对本课的知识铺垫。对西部地形地貌、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资料搜集只是引子,本课着重在让学生感受到西部的神奇和美好后,再看到这块美好河山的落后,从而激发起建设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深刻、更理性地认识东西差距,进而理解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

课文有三框题,分别为《神奇的西部》、《东西部差距有多大?》、《缩小差距之路——西部大开发》。建议用三课时完成对本课的学习任务。各框一课时,将练习贯穿于讲授环节之中。

【学生分析

青少年具有初步的政治意识,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有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对学习此课有浓厚的兴趣。【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西部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充分认识到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的种种差距,增强使命感,用实际行动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献计献策,树立共同建设西部家园的理想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对比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西部的历史、自然环境和与东部地区由此存在的巨大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含义和实施的重大意义及实施的具体措施。【教学重点】

“缩小差距之路——西部大开发”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准确把握这一重点,我们学习这一内容时,要预先上网查找有关西部地区的资料,在对西部地区有较充裕的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落后的表现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出西部开发的重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力加强交通建设,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东部对其支援等,从而深刻领会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增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使命感。【教学难点】

“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一方面,西部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有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又存在巨大差距。这些导致我们在认识上会产生矛盾,难以理解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产生。为此,我们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要从历史、现实和环境等方面,对东西部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做一对比分析,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西部地区的资料图片、数据和事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预先上网查找有关西部地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东西部差距有多大?》

教学重点:东西部之间主要差距的表现。

教学难点:树立为西部地区发展作贡献的思想。

一、导入新课

师:西部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历史、现实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国家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那么,东西部之间主要有哪些差距呢?

二、新课学习

1、观看视频:《水土流失》

2、讨论:从刚才的短片中同学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造成了西部重大环境问题。

3、阅读“小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四川、重庆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在6亿吨左右,约占长江上游每年输入长江泥沙量的60%,陕西省陕北丘陵沟壑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亿吨,占三峡门以上地区输沙量的一半。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江河下游河道淤积,留下洪灾隐患,而且易引起当地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为12%,有些地区不足2%,水蚀、风蚀都很强,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统计,水蚀面积15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合计占国土面积的29.1%,年均土壤流失总量50余亿吨,其中约17亿吨流入海洋。到1990年,全国水

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表3)。

从流失的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为47.6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流失面积为25.76 万平方公里,剧烈流失面积为29.95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50%。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48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师: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这样的现象吗 生答略。

师:从《水土流失》和“小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果说东西部在发展上存在差距,那么第一个差距就是什么?

生:自然环境的差距。(板书)

3、想一想:人们说: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生:人类过渡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我们可以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发展林草业及相关产业等办法加以解决。4、阅读“知识卡”。师:“知识卡”列举了大西北生态环境的窘迫,那么这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生: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窘迫首先严重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必然干旱缺水,它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也给西部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阅读“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师:这些经济指标说明什么问题?

生: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远远高于西部

师:东西部在发展上存在差距,那么第二个差距又是什么? 生:经济发展的差距。

6、拓展延伸。

(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一、1999—2003年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

二、1999—2003年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曲线图:

师:以上数据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东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远高于东部。

师:想一想: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说一说目前东西部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生: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自然环境的差距。尤其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加重。投资分配政策的差异,国内重视东部的对外开放。东部还具有空间优势。靠近沿海,更易接受国际新信息。

师: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自然环境的差距。尤其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加重。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人力资源、招商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板书设计】

第二框

东西部差距有多大? 1.自然环境的差距 2.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二篇: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1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2.学生通过推算、操作、讨论、交流、猜测、验证,提高信息技术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进行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等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建立学生的数感。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学生两人一组把搜集到的信息读给对方听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回顾知识,为探究夯实基础。

1亿相当于()个亿、()个千万、()个百万、()个十万、()个万、()个千、()个百、()个

十、()个一。

3.猜想,提出问题 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 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4.揭示课题—1亿有多大 第二阶段:探究阶段 1.揭示探究活动方案

师:1亿很大,也很抽象,要知道它有多大,必须有一个实物来作比较。

2.选择探究内容(任选其中之一)活动1: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活动2;1亿粒米有多重?

3.思考探究内容的可行性。

师:我们真的要找1亿张纸来测量吗?真的要称1亿粒米吗? 生:我们可以先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先称100粒或1000粒米,再进行推算。

4.教师提示帮助

师:老师课前做了一个调查,100张纸约1厘米,100粒米约重2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5.出示活动要求

6.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操作和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1亿粒米的重量。

(2)小组汇报活动1结果

生1:首先我们测量了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1000张纸高度就是10厘米,依次类推1亿就是1000000厘米=10000米。生2:还可以这样想:1亿里面有1000000个100,100厘米约厚1厘米,因此1亿就有1000000厘米厚,合10000米。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为优化,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渗透数学优化知识)

师:刚才有同学猜测1亿张纸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你想象的山有多高呢?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和哪座山峰比高低?(3)体验1万米米的高度。(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同时字模打出:海拔8844多米)。

师:你能结合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说说1亿的大小吗?

(4)小组汇报活动2结果

生1:1亿粒米约重2000000克合2000千克,如果每袋装25千克,可装80袋,用的方法是逐步推算。

生2:有更优化的方法,先看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就有多少个2克,因此得出2000000克,合2000千克。

师:我们学校约有3000人,每人每天按400克大米算这1亿粒米够我们吃多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三阶段:实践阶段

1.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人每天按500克大米算,1亿粒米大约能够()人一天的口粮。

2.一亿粒大米大约够一个人吃()年。生:第2题有难度,不会解答。

师:引导学生思考;第1题得出1亿粒大米可以够4000人吃一天,也就是1人能够吃4000天,一年按365天计算,估算得出11年。(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课件显示:我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每天就要浪费13亿粒米.按每人每天吃500克米计算,13亿粒米约够52000人吃一天,约够一个人吃143年。

每年造一次性筷子需砍伐树木2500棵!而且这些树木必须年龄 在50—60年!但这些筷子的用处并不大,只是为了用餐。餐后它便没有用了!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正因为这样,鸟儿没有了家。

每秒钟浪费一滴水,那么一个月将要浪费1219200滴。每年将流失4亿多滴水!正因为这样,鱼儿没有了家。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想?(渗透思想教育)3.读一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再次感受1亿的大小)

1亿个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

一分钟如果心跳是90 次心跳,1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4辆大型运水车。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我们是怎么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不管它多大,都是由基数1组成的。惊人的大总是起源于细微的小,如果每天我们学习努力一点点,习惯养成好一点点,效果会让人惊讶的,希望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每一天。

第三篇: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00粒大米。

2.教师准备:练习本,秒表五个,天平三台,电子称一台、卷尺一把。教学过程:

一、(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2)同学们请观看以下信息,并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中新网2003年1月17日电,美国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仅2002年第四季度的分红就将近1亿美元。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将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中国移动2004年6月底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2005年中国的“网民”已超过1亿人。在中国有1亿多听力受损人群。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一亿多公里。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一亿有多大”,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描述“1亿”的大小。

(3)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算一算一亿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宣布实践操作活动的要求。

我们的活动工具有:天平、电子称、秒表、卷尺、计算器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选好活动的材料并确定好主题。组长根据活动主题和要求在组内将组员自由组合,再细分工后活动,要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参与活动。

请及时的记录好活动中统计的数据,并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分析(分析中引导学生将最终数据与生活中常见数据作对比,加深理解。)

活动主题预设: 数1亿本书要多少时间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1亿粒米有多重

1亿个硬币(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 数1亿个数字要多长时间 数1亿本练习本要多长时间 1亿个硬币有多重 1亿秒有多久 1亿毫米有多长 1亿步有多长 „„

补充提供相应的数据:

固城中心校大约有1000人,固城镇大约有40902人,高淳县大约有400121人,南京市大约有613万人,江苏省大约有7433万人。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大约是8848米。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

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地球赤道全长约40000000米。一个成人每天大约需要400克大米。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作简要的说明和分析。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以下信息,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并结合情境说一说一亿有多大。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将1分米平均分成1亿份,取其中的1份。2.完成全课小结: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

第四篇:《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2.确立研究的问题。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第五篇:第二框 青春有格

第二框青春有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能力目标:体会“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教学重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至善”的追求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设备 课型:新授课 教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青春有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生成问题

师:小学生写字时,经常会用到田字格小字本,由这个田字格的“格”你会联想到什么? 止于至

善 行已有

知廉耻,懂荣辱

树立底线意识

耻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格”,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是呀,做人总会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总有一些界限不能逾越。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青春有格。

二、讲授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

1.青春并不意味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2.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4.“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6.“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28阅读感悟“卢梭的忏悔”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卢梭的《忏悔录》部分内容(见教材P28),体味其中的道理。

2.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交流点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网络规则,等等。(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交流点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说谎、欺骗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3.学生分享教材P29“增强自控力”的方法与技能 探究二:教材P30 阅读感悟“微尘”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教材P30 “微尘”的事迹,体味爱的奉献。2.学生分享教材P30童小勇事迹,并探讨:(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交流点拨:上述同学的议论说明了少数同学心目中“对做公益事业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持怀疑的态度;但更多的同学是赞赏童小勇同学的行为,并能从中受到感染、鼓舞,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交流点拨:我会被童小勇同学的行为感染,为他点赞,并打算在学习中生活中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探究三:教材P31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教材P31“杨震拒贿”,体味慎独的道德准则。2.学习分享教材P31两种观点,探讨:(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交流点拨:上述两种观点说明,做人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对人对事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责任。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交流点拨:有远大志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畏挫折、意志坚强、自强不息,等等。拓展空间

每晚睡觉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改进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本课小结:青春有格,我们要做到行已有耻,树立底线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要完善自己,止于至善,它是人的一种境界,要以修身为本,积善成德,学习榜样,自省,慎独。布置作业:三导练习册P17-18选择题7-15题,非选择题2-3题,能力拓展题。课后反思:

下载第二框《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框《东西部差距有多大》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与数学家的差距有多大(合集5篇)

    我与数学家的差距有多大 我们知道,数学家都有过灿若星辰的时光,然而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就的呢?我们与数学家有多大的差距,差距在那里呢?读了下面的文章,相信同学们都能够找到......

    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teaching content〗: 四年级第33页综合实践活动1亿多大。〖teaching objectives〗:(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事物感觉到1亿大小,发展几种感觉,感觉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五篇范文]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的探究过程,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自己来进行研究,渗透了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人教版新教材料小学四年级数学 教材分析: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

    第二框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课题:第十课 第二框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濉溪县杨柳中心学校 曹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敬和热爱劳动;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良好志向......

    七年级下-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安春晖 青春有格 教学设计 青春有格 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田字格里写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 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1 《一亿有多大》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

    1亿有多大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而1亿这个数又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数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借助对具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