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教案第二、三课时[模版]
四、同学们看着89页的生字,老师要按生字的顺序来抽人读生字的字音了。
五、文中哪些句子你很喜欢,读给我们听听。
1.最后一项任务,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你想说哪个自然段就说哪个。板书形像长龙
高大坚固 血汗和智慧凝成 伟大奇迹
三、第一自然段
1.老师选了课文第一句话,同学们读读,想想这句话好在哪里?自己读读,品品。
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它用了比喻句 它是怎么比喻的?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
用上比喻句多形象,同学们好好读读。谁来读?
2.这句话里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它用了很好的能形容长城雄伟的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把崇山峻岭读出来 同学们读蜿蜒盘旋 把这段话读一读,品味长城的长和弯的特点。
3.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话哪个词用得很好? 一万三千多里
让我们具体知道了它的长度,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请同学们看看,谁知道山海关在哪?(出示)
在河北和辽宁省的交界处,嘉峪关在甘肃省。起点和终点经历了哪些城市?
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这段数据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城非常长。现在同学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读
以前有一个年轻人走完长城用了508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长城太长了 把这个词读出来。
4.还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是哪个? 多
为什么用得好?
因为“多”显示长城的长,不只一万三千公里。因不能确定就用了“多”,很准确。5.这个段落,还有一个词用得很好。远看 为什么?
观察的时候先从远处看,从不同的角度看,能写出事物不同的特点。
三、你们看到如此雄伟壮观的长城,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作者赞叹的句子。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全班同学一起读,看你能问出什么问题来。为什么说它是伟大的奇迹?
四、刚才我们已经领略了长城的长和弯的特点,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奇迹。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设计的巧妙
同学们看看长城巧妙在哪里,设计有什么独到之处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认为设计巧妙的地方,并写出理由,简单地写,画完了和同桌交流。谁愿意说?
长城比喻成了很宽的马路,同学们看一看,这句话哪个地方写得特好。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好在哪? 写出了路宽
举例子的方法让我们知道,路有多宽。同学们读读,体会一下。还有吗?
城墙顶上每隔300多米就有一个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请看这个图,你给我们指一下,其它的同学拿起笔,在书上的图中找到堡垒的位置标上。这个设计为什么巧? 起保护防御的作用 继续找巧妙之三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老师要考你,是不是真的都明白了,你出来把垛子、射口和瞭望口在图中标出来。其它同学在你们书上的图中标出来。所以它的设计特别 巧妙
我们知道具体位置和它为什么这么设计,你们知道长城用来干嘛的吗?
抵御以前匈奴和外族人的侵略
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觉得哪一个词用得特别的好。长城脚下
这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地方是近看长城
对!远近结合法写出了长城不同的部位。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我们的长城非常得高大,高大才能抵御外族的侵略,保护我们祖国领土的完整,我们能不为它的高大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吗?请读 千百年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我们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吗?请读
当我们脚踏方砖、用力扶着两百米高的垛子吃力地向前爬时,当我们轻轻低下身来摸射口时,当我们瞭望口驻足时,你能想到什么?
为我们创造和平生活的人的艰辛
读一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在这句话里有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让你有什么想说的? 自然地想起
作者和你们一样,当他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劳动人民,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还有哪个词用得好?这站这踏这扶是什么词? 动词
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亲临长城自然想起了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他想起了劳动人民的什么呢?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个同学才有两三千斤重,修筑长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课文先写长城的长,从侧面反映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中修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这是“智慧”的体现。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老师推荐一个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你们还可以找大量的有关长城的故事。
第二篇:《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2)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骂()使()蓝()导()象()
驾()驶()篮()异()像()
绵()峪()蜿()蜒()扁()
棉()浴()碗()诞()篇()
折()绸()朽()州()飘()
拆()调()巧()洲()漂()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奇迹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第三篇:《1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合作互动。1.听写词语:
民族 谱写 绸带 连绵起伏 不朽的诗篇
对照课件,同桌互相检查,矫正反馈。(课件出示:听写的词语)2.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内容吗?
二、感受奇迹,长城运河。
过渡: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老师就带着大家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1.看长城: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第一节,想一想: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课件演示:诗歌第一节)
(1)看视频,结合课文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指名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
(2)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里是说什么像巨龙?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
(3)出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长城的评价: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课件出示:名言)
师:想想看,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真是个——人间奇迹!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赞美我们的祖先。)
(4)指导理解“不朽”。先说说“朽”在字典里有哪些解释,学生选择判断。(课件展示:朽的解释)所以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
(5)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让我们一起用自豪的语气来朗读这值得我们骄傲的万里长城吧!2.游运河:
过渡: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自由读第2小节,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
(1)自由读文,画出描写运河奇异景象的句子,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句子)“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运河和绸带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能把这样的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课件出示:地图)
(3)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4)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仿照写话。
1.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还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有哪些?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人间奇迹)
3.你能仿照课文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你所知道的人间奇迹吗?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板书: 长城和运河
长城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人间奇迹(像巨龙)祖先创造
运河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直接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学习课文,同时加强引导孩子们在课前去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这样让孩子在直观的了解之下,直接感悟课文,效果还不错,孩子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同时感悟到了他们的雄伟,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但在回答问题时,孩子总是说成老百姓,少了时间范围,于是我就问“长城是我们现在修的吗?”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们的成果。
第四篇: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悟理解。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三、积累内化
1、请大家来默读课文,思考: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2、默读、交流。
3、再读课文,体会韵律美。
四、迁移运用
1、观察长城、运河的挂图,仔细欣赏,你能想到些什么词语?
2、利用刚才的部分词语,选择长城或运河说一段话。
第五篇:《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是如何描绘长城和运河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目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了课文大家一定很想去那里看看吧?好吧,我们的旅行就要开始了,可是谁来驾驶飞机呢?(出示:驾驶;个别读)倘若谁能发现这两个字的共同点,飞机就有谁来驾驶。
2.教学“驾驶”;都有“马”,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都是形声字
3.请找到相同点的两个学生分别读课文的两小节,其余同学边听边找,长城和运河在作者眼里分别像什么。
4.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个别读,引读 过度:长城怎么就像巨龙穿行了呢?(教会学生形象识字;整体感知长城和运河的形态)三.深入学习,激发情感 1.出示第一小节,学生自读
师:请我们的游客乘坐飞机从高口俯视长城,看看长城为什么像巨龙 2.出示:长城图和巨龙图 学生比较后说说像在哪里。
师小结:(可以引学生一起来说:长城翻山越岭,时高时低,弯弯曲曲,接连不断,穿过山脉,越过河流,这真是一幅壮丽的景象;随机再出示:壮丽)
3.引读:万里长城真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东起——,西到——,万里长城谱写了——。
师:万里长城真实万里长。有人计算,如果把长城所用的砖、石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则可以绕地球一周啊!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啊。可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呀!
4.引学生说: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指名说,齐说)师:游览长城的游客无不为先辈伟大气魄和坚毅的精神所感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5.齐读第一小节
过度: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运河却谱写了动人的诗篇,为什么动人呢?
6.出示第二段,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哪里动人了?(学生说说,老师指导读读句子)
师:运河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是在运河的哺育下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船在运河上航行,它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更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引学生说: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指名说、齐说)8.齐读第二小节
师: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丝带,一刚一柔,为中华炎黄子孙的安康幸福献出了全部,我感到很骄傲,你呢?
9.学生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引读课题)10.配乐读课文
(通过自读、引读、齐读,读中感悟、体会长城和运河是人间奇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8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师:其实,我们中华的儿女还创造了很多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 1.小组交流,出示句式: 谱写了 的诗篇。
2.出示图片,了解更多中国著名的建筑。3.出示仿写的诗句,学生朗读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人耸立在黄浦江的东岸,高大威猛,英姿飒爽。
东方明珠塔谱写了秀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智慧的中华儿女。
我驾驶着豪华汽车行驶在祖国大地,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横卧在长江两岸,雄伟壮观,宽阔笔直。
南京长江大桥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勤劳的中华儿女。
(拓展、升华:了解祖国的其它奇迹,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五、布置作业 仿写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万里长城
(西)嘉峪关 山海关(东)京杭大运河(北)首都北京(中)京杭大运河(南)天堂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