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设计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的基本写法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注意发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3、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游记写作的基本方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仅强身健体,还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真知。上节课我们通过交流,讲述了自己“走”的故事,也进行了“走”的发现。这节课,让我们激扬文字,用笔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本次作文的要求是:请以“行走四方”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游记。“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并且能够寓情于景。”
二、作文讲授
【一】、结合文本,归纳游记的特点
浏览山水名胜,并用优美的文辞记录所见所感,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有的风雅韵事。因而山水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单元所选的几篇山水游记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我们先请几位同学谈谈本单元游记学习后的感受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郑重叙说事情本末,准确描述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当时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世俗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情理。作者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官场的厌倦,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通过学习这几篇散文,不仅能我们培养欣赏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感情,而且文中表现出的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胸怀情操,怀才不遇的遭际和苦闷,向往精神自由的个性等,也能给我们浓郁的人文熏陶。
从写作上讲,这几篇散文也很有特点,能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小石潭记》采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在写景时,既用了移步换景法,又用了定点特写的方法来写。而《岳阳楼记》则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醉翁亭记》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全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而《满井游记》以白描的笔法,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大家在自己的写作中都可以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章。游记题材广泛,凡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游记的写法灵活,在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过程中,可以抒发情感,夹杂议论。
【二】、结合名家范文,归纳游记的基本写法 A、读例文,思考问题。
1.你能理出下面这篇游记的游踪吗?
2.你觉得这篇游记可供自己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观潮 朱明元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读后悟: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述了作者在钱塘湖畔观潮的过程。随之时间的推移,写出了由潮刚来到最盛的景色变化过程。
作者固定不变的观察点是“海塘大堤上”。观察到的钱塘大潮这一景观是:先“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接着是远远地看到“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不一会儿,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浪潮再近些,看到的是“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开进,浩浩荡荡”;最后,浪潮奔腾西去,“余波还漫天卷地地涌来”。这些描写,正是作者在固定的观察点上,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钱塘大潮这一“天下奇观”。我们将这种写法称之为“定点换景法”。还可以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写法指导:
定点换景法,就是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梅雨潭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 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国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读后悟:
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作者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大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中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景换点法就是这个道理。《梅雨潭》一文,作者就是采用“定景换点法”,先以“山边”为观察点,描写梅雨潭瀑布发出的响声和瀑布的远景;接着又以“亭边”为观察点,简要写了瀑、潭、亭的位置及亭边的景物;然后又详细而形象地写出了在瀑布前所看到的瀑布壮观,美丽的景色。运用“定景换点法”观察一处景物,可以选择不同观察点,如远眺,近观,仰视,鸟瞰,立足点变了,观察的角度也就多了。写法指导:
3、定景换点法,指的是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景物。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在描写时,要注意交代清楚观察点,以便于读者把握文章对景物描写的角度。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让人觉得顺序混乱,不知所云。
上述几种写法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写景,我们还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写作
4、介绍名胜,介绍特有的美好景象和丰富物产。
家乡河多,自然桥也多。那雄伟壮观的四望关大桥,如同一条钢铁巨龙横卧涌斯江,连接东西两岸,使天堑变通途。家乡盛产柑橘。十月,秋高气爽,柑橘成熟,挂满枝头,像玛瑙、似圆球,满山遍野一片金黄。摘下一颗,看一看,乐了;闻一闻,醉了。剥开皮,放一瓣在嘴里,轻轻一咬,红色的汁水会染红舌头,味道甜得可口,酸得适度,那种舒服的感觉从嘴角到心里,使人越吃越爱吃。
5、细摹风景,选取代表景点,展现民俗风情。
我们选了一个傍晚,来到了历史悠久的夫子庙。从“状元楼”入口,我们走在了夫子庙的一条古香古色的商业街上,窄窄的马路两旁是一家紧挨一家、各具特色的商店。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每家商店的屋檐下,亮起了一盏盏大红的灯笼,金黄色的霓虹灯勾画出每座仿古建筑的轮廓,给夫子庙增添了节日气氛。
【三】写游记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1.要注意交代清楚游踪
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其路线也可能忽东忽西,来回交叉,重叠反复。但在记叙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顺序,让读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这样,一方面利于读者了解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印象。2.要突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秀等。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区别、写出神韵,使人能产生神往之情。3.适当交代有关风景的知识
游记还应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4.写出“观感”,融情于景
游记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让人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所以写作时,要突出作者对景观的独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作者内心的特殊感受水乳交融,从而更强烈地打动读者。
【四】同学根据习作要求,列出提纲。
第二篇:作文教学设计
漫画作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习作要求。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看看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的这幅《假文盲》,你能不能体会到画家的用意呢?把你的看法和想法写下来,题目自己定。如果你有更喜欢的漫画,也可以写自己选的那一幅。
2.教材分析。
写什么:①看漫画作文;②写出漫画的图意;③写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怎么写:①要写清图意;②要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③如果有更喜欢的漫画,也可以写自己选的那一幅;④题目自己定。
在写图意的时候,需要仔细观察漫画上的内容,并理解画家的用意,从而写清图意;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做到观点明确。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这样会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设计理念】
1.本次习作,重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欣赏、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通过这次作文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感觉作文很简单,从而愿意写作文。
3.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加强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写作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体现作文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作文中领会怎样做人、做事。
【教学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能力,能透过画面内容体会画家的用意。
2.引导学生在了解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大胆展开想象,激发创新精神。
3.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激发个性化思考。
4.教给学生一些看漫画作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漫画。
2.老师准备范文、病文、投影仪、小黑板。
【时间安排】
评议指导课:31分钟鉴赏总结课:24分钟
【过程设计】
“小学‘五段式’作文教学体系”把一次作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酝酿”阶段、“试写初稿”阶段、“评议指导”阶段、“自行修改”阶段和“鉴赏总结”阶段。
本次作文教学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其中“评议指导”和“鉴赏总结”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其他阶段以镜头形式出式。
1.准备酝酿阶段(字幕)。
旁白:在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漫画,准备写作素材。
镜头1.学生上网搜集漫画的资料,积累写作素材。
镜头2.学生查阅书报。
镜头3.特写:学生自己画漫画
镜头4.同桌或小组相互交流漫画。
(看漫画、说漫画、互相交流的场面)
2.试写初稿阶段(字幕)。
旁白:学生把领会到的内容写下来,老师放权给学生,不定调子,不画框子;当出现面上的问题时老师进行指导。
镜头1.学生看自己搜集的漫画,伏案写作。
镜头2.特写:一位学生写作的情景。
镜头3.老师指导学生写作。
3.评议指导阶段(字幕)。
第三篇:作文教学设计
“传递感动”作文评改课教学设计
教育理念 怎样评改作文?评改作文从哪里入手?这是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每次学生作文打完草稿后,我都要求他们先自己评改,然后同桌评改,最后抄写交上来。可到我批改时,仍然有许多错别字、病句,最为明显的是篇幅短,内容不具体,而且语句罗嗦,前后重复,几句话来回转着说。每次判作文,都是我最头疼的事。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觉得除了必要的指导之外,还应重视作文的评改,使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评改作文。
2、学会欣赏作文的诸多亮点。
3、通过评改,教给学生修改字、词、句及标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会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评改作文。教给学生修改字、词、句及标点的方法
教学思路:
作文评改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所以我为学生创设了感动树摘果子,同学为其治病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第一步,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相应贴出保健医生啄木鸟和生了病的作文树,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评改作文。
第二步,出示“优秀范文”(文后附有“优秀范文”),明确评改目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读文、讨论、交流,归纳出这篇文章的优点。此环节侧重到评作文
第三步,引导学生修改病文,激活学生思维。(文后附有“病文”)三大病症:(1)字、词、句、标点有错误;(2)内容不够具体;中心不够明确(3)语言平实。老师相应把写有三个“病症”的卡片,逐条贴在树干、树根、树梢上,确定为本次的修改目标。老师仍以故事过渡,激发学生修改的欲望,然后小组讨论本组想要修改的方面,再推荐代表接受任务,最后集体进行修改。改完之后在全班交流评议,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改,同时渗透修改方法。教师根据评议结果,相应撕去贴在大树上的三条病症。
第四步,汇报收获,总结修改方法。这一步主要是汇报学习体会,交流修改方法,使学生在以后修改作文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修改能力。
第五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布置作业。通过学生朗读修改后的作文,师生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布置作业,修改自己的
作文,并提出修改要求:文章要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首尾呼应。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感动》)
一、导入新课
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就是《感动中国》的主题曲,其中有两句至今令人回味:这世界有爱才转动,这世界有爱才永恒。是啊!如果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就会有很多人、事、情、景触动我们的心弦!上一周,我们就用手中那灵动的笔,收藏起了那份感动。就像我们辛勤的播下了感动这粒种子一样,这节课就让我们来采摘感动树上一枚枚果实吧。
二、师生品读一篇作文
“我们先来采摘树上那颗最甜美最丰硕的果实,会是谁的呢?拿出试卷,我们先来品尝王朔的果实为什么这枚果实这么甜美丰硕呢?”(教师出示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学生自主探究并反馈)
教师导学:2008年5月12日,阴霾笼罩了整个国家,悲痛填满了亿万人的心田。在这期间也发生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味珍藏,王朔就选取了其中最典型的材料,(板书材料)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这些材料塑造了一大批英雄形象,使得文章有了灵魂,这就是平常总说的中心明确,(板书中心)仅仅有了材料和中心还是不够的,我们再结合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可以把这篇作文评为什么等级呢?我们品尝了这枚甜美丰硕的果实,知道了选材、中心、结构、语言、形式等这些都是这枚果实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养分。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从根部给它注入其它最基本的养分来促使植物茁壮成长,这些最基本的养分会是什么呢?(板书:格式、卷面、字、句、标点)只有这样养分充足了才能促使植物茁壮成长,才能结出甜美丰硕的果实!
三、小组合作探究——修改习作
下面我们再来品尝另一枚果实,它好像有点酸酸的涩涩的,好像没长熟的青苹果,下面我们这枚青苹果再注入些营养,比如在字词句等方面加以修改,或者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加以修改。这枚苹果能长熟吗?那就要靠大家的本事了,下面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探究评改田继鹏的作文(学生反馈)
四、小组合作探究互评互改并写出评语
引用鲁迅的话“我把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尽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吝惜” 世界文学家海明威说:“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将近二百遍才出
版”两位作家虽然不在一个国度,但对文章修改的重视程度却是一样的,可见文章的修改是多么的重要啊!
五、学生自评自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赶快打开你的作文,根据同学们给你的评语,运用你所学的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相信你的这枚果实加入了更多的养分一定也是甜美的令人回味的!
六、教师小结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相信我们的习作水平也会在修改中得到提高,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播下一颗颗文学的种子,让它发芽长大,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在不断给予这些植物写作的养分,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收到丰硕甜美的果实!
附病文
感动中国
“感动”一个熟悉的字眼。2008年是一个充满泪水的一年,也是幸福的一年。
2008年,我国的南方发生雪灾,中国的几亿人民分分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唐山的13位农民兄弟在得知我国南方遭遇雪灾自发地租了一辆中巴赶到了南方受灾地区。他们与电力人员一起运送电力设施。19天里他们帮助修建了九座电塔。其中有一个62岁的大爷不顾自己的年龄与他们奋斗。在他们13位农民工中,还有一位今年刚刚19岁的孩子也与他们一起奋斗。他们的这些事件使我们深深的感动了。
几个月后,汶川又发生了8.0级地震。地震的危害我们人人深知。唐山的13位农民工又出现在了抗震救灾的现场。他们在那里奋斗。回来时还带回了因地震而失去校园的学生。让他们在唐山好好学习。而这13位农民兄弟也常常去学校看望这些因地震而失去校园的学生。这些事情都使我们深深的感动了。虽然我们不能去现场去救助,但是我们可以好好的学习,帮助他们从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和谐的家园。
感动的人很多,感动的事也很多,让我们人人充满爱,让世间充满感动!
附优秀范文:
情系英雄 传递感动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摘一片最灿的;漫漫人生,我采撷人间最重的——感动
——题记 5.12四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这场8.0的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
了沉重的心灵创伤。阴霾笼罩了整个国家;悲痛填满了亿万人的心田。此时的我,心在不断的滴血,眼泪止不住的一次又一次在眼眶盘旋。
忘不了第一时间抵达灾区的66岁高龄的总理在雨中穿行的身影;忘不了献血车前逶迤的长龙在子时还绵延不绝;忘不了年轻的战士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匍匐在颤动的预制板下……他们传递着一份份感动,他们不愧是我们心目中英雄!
灾难使一切的一切化为灰烬,但惟有爱是燃不尽熄不灭的!它情系着万千英雄儿女,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干部风采显国魂
总理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冒着余震的危险,毅然地走在满是废墟的小路上,甚至跌倒在废墟上,尽管手臂出血,总理还毫不在乎的说:没事,没事的.”人民的好总理呀!您那疲倦的身影,您那沙哑的声音,还有那动情的泪水,不都显示着国家干部的风采吗?在您的感召下,涌现出了一批批抗震救灾的好干部,赵忠兴就是其中的一个。从地震发生至16日,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因劳累过度竟然昏倒了两次。当他醒来时记者问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坚定的说:“继续搞,继续搞!”正是这些干部的的风采,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
军人——震不垮的脊梁
抢救灾难,刻不容缓。地震过后,十万官兵随着救灾的洪流奔向了四川大地。第一批4500名直属空降兵第一梯队是写好遗书去的。那天英勇的子弟兵们冒着浓浓的白雾,义无反顾的全死一跳。他们不畏狂风暴雨的袭击,不畏天黑夜色的考验,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不正是人民的脊梁吗?
大爱无声铸师魂
他弓着身子,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他紧紧的护着四位同学,如同护卫小鸡的母鸡,他张开双臂的身躯已经定格为永恒。他永远的离开了他亲爱的工作,挚爱的学生们,他就是谭千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被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的心再次被深深的震撼了,两行温热的泪竟悄然滚落,这泪是甜的。
让我们牵着英雄们的手,用一种不屈的精神,用一种伟岸的气魄,用一种不垮的信念,去构筑爱的长城!
第四篇:教学设计作文教学
让笔下的内容更感人,文中的道理更含蓄
——人教版六下《习作一》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事件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环境、心理等描写方法,试着具体、条理
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件能够给人启示的事件,向人们展示自己从中悟出的道理。
3、学会互相评改,在评改中感悟写作方法。
4、学会用排比、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章具体、形象。
教学重点:
运用神态、语言、外貌、环境、心理等描写并合理、恰当的运用排比、拟人、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细致地向我们吧事件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能恰当的选择描写事件,凸现道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1、人学生感受所学的课文,回想所经历的物和事。
2、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感情酝酿。
(一)抓住人物事件,描绘情景中,表达主题。
(1)课件出示:让学生用简短的话概括。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2)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准确的描述。
(二)猜成语,并说出你时怎样才出来的。
1、课件出示: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1)有一个庄稼人在做农活(2)偶遇一只撞死的兔子。(3)他从此不再做农活专等有兔子来撞死。这个故事是《》。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比喻不遵偱事物生长规律。(2)强行使其快速生长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故事是《》。
3交流反馈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事件生动有趣的刻画了一个个精彩的人物,从而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板书:抓住人物,事件的特点)
二、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一)出示要求,思考:(课件出示)
人生中,我们经历很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样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得奖…)他们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偶尔回想起来,那件事的一举一动都在心中荡漾,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是要来写一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当然还有另外两个题目,一个是仿造《手指》一文写一个事物,一个是写一幅漫画《假文盲》。我们这里重点讲一讲第一个要求,试着用第一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写清楚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把印象最深的部分重点写一写,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并把自己的感
悟、感受也写出来,写完以后同学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难忘的第一次更加深刻。
第五篇: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设计:小草你疼吗
一、特色提示:个性真性灵性
二、设计依据:儿童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学校生活的,那种僵化的校园生活固然可能磨出学生所谓的“集体主义思想”。但是,这是建立在扼杀儿童天性之上的。千遍一律的程式化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当然不可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并具有灵性的个性化的习作。因此,要让学生过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应该留给儿童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应该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有了亲自的观察体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富有灵性的语丝就会潺潺而出。总之,要使小朋友写话富有个性,表现真性,闪现灵性,就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生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的生命,每个儿童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幅生动的画,每段话也都应该具有个性和蕴含无限创意。
三、设计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能说自己想说的话,并能把这些话写成一段完整的话。
2、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写话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基本内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草说说小草的外形、颜色并通过摸一摸小草、在草坪睡一睡,说说你想对小草说些什么?通过与小草对话,从而让小朋友觉得小草的可亲可爱就像自己的小伙伴。教师随机引导:“小朋友小草多么美呀!我们对小草说的话又是多么的动人、美妙你愿意写吗?如果愿意,那么,让我们写一写再来比一比那几位小朋友写得最好。最后,每个小朋友还可读给爸爸、妈妈听听,看看自己有多棒。”
五、时间:二课时
六、任教的年级:二年级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都认识小草是吗?今天,谁来说说小草是怎么样的?
生:小草是绿的。
生:小草是小的。
生:小草是尖的。……
(虽然没有说错,但是,总跳不出这几个词汇)
师:小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学校外面的草坪上去瞧一瞧,看看谁还有新的发现?等一会儿可要看得仔细哦
(二)自由观察,交流说话
1、提出观察要求:
师:小草的形状是怎样的?颜色是怎样的?风吹时是怎样的?
(来到草坪,他们就兴高采烈地、细心地一边观察一边抚摸起来。)
2、学生观察交流:
生:小草的头尖尖的,股粗粗的。
生:小草身子直直的,像一把剑。
生:风一吹,小草晃来晃去,像在向我招手。
生:风一吹,小草在向我鞠躬。
生:风一吹,小草就开始跳迪斯科。……
(与草儿面对面,孩子的语言竟如此生动。)
3、学生与小草对话:
师:小草在向你招手,你怎么办
生:小草,你好
生:小草,你好吗?我来看你了。
生:小草你的舞跳得真好看。
生:小草你的绿裙子真漂亮。……
(与草儿面对面,孩子们已把它当成了亲爱的伙伴。)
(三)亲身体验,真情表白
1、学生在草地上玩玩:
师:看到这可爱的草儿,你想干什么
生:(一个大胆的声音传来)我想躺在上面。
师:那你就躺上去吧。
(“呼啦”一声,孩子们跳着、笑着、欢呼着,纷纷躺在了草儿上面。坐在草坪边的我笑看着一个个快乐的孩子,一种珍爱之情从心底升腾,在胸中弥漫。)
师:你们还想干什么?
生:我想打个滚。
生:我想翻个跟头……
(几个顽皮的孩子翻了个跟头,就地打了个滚。其余的孩子们仍然静静地躺在草儿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幸福。)
2、学生说说感觉:
师:告诉我躺在上面的感觉好吗
生:我像躺在床上。
生:我觉得好像躺在我家的地毯上。
生:我觉得小草在跟我闹着玩呢,扎得我又疼又痒。……
(孩子们的感觉竟如此细腻,联想竟如此丰富。)
3、学生与草儿对话
师:孩子们,看看你身下的小草,你想对它说什么
生:对不起,小草,我把你的腰给压弯了。
生:小草,我把你压疼了吗
生:对不起,请原谅我一次,以后我再也不压你了。
(说完这话的孩子第一个走出了草坪,其他孩子一会儿便也出了草坪)
(四)自由表达,连成一段
1、师:小朋友们刚才看到的小草的形状、颜色,大家还说了自己的感受并对小草说了许多动人话,让老师感动、惊讶,佩服。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话连起来有条理地说一段,那一定会更美。
2、学生自由结合分组交流说话。(分别围坐在草坪边)
3、师逐组指导:细心呵护学生美丽的语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
(在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孩子们想说、敢说、要说,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五)课外延伸,展示成果
师:在这美丽的草坪上,在这灿烂的阳光下,小朋友们说了那么一段一段动人的话,连老师都被感动了。如果把这些话写下来,读给爸爸、妈妈听听那该多好啊!谁愿意写下来,请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好吗?(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惟恐老师看不见。)
师生和小草“再见”后,一路唱着、笑着、迎着灿烂的阳光回学校。
第二天,每人交上一篇写小草的话,每一段都有鲜活的感受和语言。我想:这是体验使然。
例文:1 小 草
今天,我去学校外面看小草。小草绿绿的,风一吹,它就摇头晃脑,好像在跟我招手问好。我便说:“小草,你也好啊!”我躺在小草上面,风儿吹来,那感觉好舒服。小草尖尖的,扎得我的脖子痒痒的,就像在给我打针。我悄悄地跟小草说:“我没有病,你不要给我打针。”我躺在上面,把小草压弯了腰。我马上爬起来,走出草坪,对小草说:“对不起,我把你压疼了吧!”我见牌子上写着:小草需要你的呵护!我知道了:我要爱护小草
例文:2
小 草
今天,我们去看小草,小草又绿又好。它尖尖的头,宽宽的脚,像剑一样。风一吹,它们就弯了腰,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小朋友,你们好!”我刚刚躺下,感觉小草在给我挠痒痒,又感觉像躺在绿色的地毯上,很是凉爽。看到身下的小草被我压平了,我连忙爬起来走出了草地,心里默默地说:“小草,我不是故意的。”小草摇摇头,好像在说:“没关系。”我微微地笑了。
例文:
小 草
今天,我看见小草绿绿的,叶子又嫩又尖好可爱,小草,我抚摸你的时候,你一定在笑,我想你早上挂上露珠的时候一定像小公主一样美,当我睡在你的上面时,我有说不出的快乐。因为,我看到的天特别蓝,特别大,我好像躺在白云上轻轻的飘。不过小草,你疼吗?不知道,我有没有压伤你?那几个顽皮的孩子在打滚的时候,你有没有在流泪。
八、总结
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内心世界千姿百态,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思想情感,他们的习作该有多么真实!多么富有灵性和个性!这样的儿童习作才是有价值的。从这样的写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欢笑、嬉闹、撒娇,欣赏到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感受到儿童稚嫩而可贵的思考,聆听到童心欢快的跳动。只有引导每个学生用只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语言去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形成儿童说话、写话,生动活泼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