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找骆驼教案
16*找骆驼 琵琶庄联办小学 马洪旗 2016 10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教学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
(一)猜谜语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动物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猜猜它的名字。(出示谜面)同学们都很聪明。
二、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面作了提示,指名学生朗读
4、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5、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勾画出来,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辬上记号。(生自读并辬注)
2、全班交流: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3.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细读老人的话。
4、听了老人的话,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的。”这里的“忿忿地”是什么意思?老人怎么回答的?从“不紧不慢”种体会到了什么?(很冷静,胸有成竹)
5、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再读课文 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
用“~~~~~”画出来。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两人分读“看见”的内容,“知道”的内容。(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6、句式训练 1.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2.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是因为()。3.老人说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根据老人这一串的推测,最后总结出:应该顺着()去找,才能找到骆驼,后来,商人果然()
四、说话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五、总结
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思考 六.作业
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想,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习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五、再读课文
、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找骆驼教案
《找骆驼》教案
英贤小学
秦文宏
2015.10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么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
4、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是英雄。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2.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出示图片),请学生介绍骆驼有什么特点和本领?(身高脖长、鼻子特殊、驮东西等)3.骆驼对沙漠中的人们这么重要,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么糟糕啊!可是有个商人却偏偏遇到了这事,今天,就让我们和商人一起来找骆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2.理解生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意(驮、跛、至于、不紧不慢等,出示ppt)3.思考并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老人询问,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故事)
四、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整理归纳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脚印、路上左边有蜜,右边有米、树叶上的牙齿印)
(2)填一填,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5.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以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身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6.教师小结:老人从来没有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五、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启发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六、拓展运用,练习说话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七、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事情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留心生活,善于观察。板书设计:
(丢、找、问)
找骆驼 商人 ———————————— 老人
(指点)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找骆驼》教案
《找骆驼》教学设计1
文本简析:《找骆驼》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改编自阿拉伯故事,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了骆驼。
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楚,以对话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一开始讲老人向商人描述骆驼的特点,而并不讲他是如何知道这些特点的,并在商人与老人之间了一个小小的误会,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老人和商人的不同语气和他们各自的心情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与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考虑的习惯。【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实录】
师:在开始新课之前,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猜猜。(骆驼)
下面请举起你们的手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个词语(板书:骆驼,要求同学书空)。
师:你们听说过骆驼的另一个称谓吗?
生:(齐)听过,叫做“沙漠之舟”。
师:哪位小朋友知道骆驼为什么叫做“沙漠之舟”呢?
生:因为骆驼能在沙漠里行走,不怕风沙。
生:骆驼很耐渴,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骆驼的一些特点。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来解决这篇课文呢?(板书:驮 跛)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抬起头来,看到黑板上这两个字,你们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看到驮字,我想到在课文中,骆驼背上驮的是米和蜜。
生:看到跛字,我想到课文中骆驼的脚是跛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想欣赏你们读课文,请你们选一位你们最想听他读课文的同学来读读第一段,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棒,我们这样来读下面的课文,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生: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师:是的。
生: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师:不错。
生: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师(着急地):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生:那我可不知道。
师(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么详细!
生: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骆驼的左边有一些蜜,左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师:伙伴们,“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要读得快一点,读出你的着急来,因为你丢失了骆驼,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肯定很着急。
生:还要读出“你”的气愤来,“你”后来以为老人家藏了你的骆驼,对他很不相信。
师:那你们呢?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要读得很沉稳,因为我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生:要读得慢一点,读得胸有成竹,因为我们能够通过他的经验判断出骆驼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体会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读完了课文,各位聪明的老人家呀,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请告诉我你究竟看见了什么,又判断了什么?大家用直线画出你看见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你判断了什么。
(板书:看见_______ 判断)
生:我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些跛(板书:左浅右深 左脚有些跛)。
生:我看见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板书:左蜜右米 驮着这两样东西)
生:我看到骆驼在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板书: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
师:真谢谢老人家,你们的经验真丰富。那么老人家呀,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来说一遍?同桌之间可以悄悄商量。
生:因为骆驼的脚印左边浅右边深,所以我知道骆驼的左脚有些跛。
生:因为我看见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生:因为我看到骆驼在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师:大家的句子造得真好。谁来造一个课文之外的?
生:因为罗祖添平时学习很认真,所以她的成果总是那么好。
生:因为我上次考试考地不好,所以老师批评我了。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商人最后找到骆驼没有?
生:(齐)找到了。
师:你是从那里发现的?
生:最后一段“商人听了,照老人家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
生:可以用真的代替。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商人说点什么?注意了,我现在就是商人。
生:你应该向我学习,多观察。
生:你要学会讲礼貌。
生:你应该好好想想,你为什么找不到骆驼?
生:你要多考虑,不要胡乱责怪人。
师:谢谢你,提醒得真好,我以后一定要注意。来,我们握握手(与刚才发言的同学握手)。
师:那么,你们又想对自身说些什么呢?你们自身就是老人家。
生:我以后要继续动脑筋,多考虑。
生:我以后还要去协助更多的人。
师:恩,大家要继续仔细观察生活,多动脑筋。其实,老人家就在我们三⑸班,大家都是老人家,你们看看你们今天上课的时候多聪明呀,只要你们肯勤动脑筋,认真考虑,仔细观察,你们就都是老人家。〖板书设计〗
找骆驼
驮米看见 _______ 判断
蜜 左浅右深 左脚有些跛
左蜜右米 驮着这两样东西
跛 瘸 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
第五篇:找骆驼教案
[找骆驼教案]陈泰昌
课题:《找骆驼》(1课时)文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使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骆驼教案。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教学课件
一、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位商人,他带着一只骆驼去赶集,回家的时候路过一家客栈,于是就进去吃饭,顺手把骆驼栓在了客栈的门口。等他出来后,骆驼不见了,骆驼去哪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骆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交流:
(1)、说说特别难读的生字,再一起来读一读(如:跛、驼、愤、啃、竟)(2)、出示:走失、指点、果然
用上这三个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经过老人的指点,商人果然找到了骆驼。
三、借助阅读提示,明确研究重点: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借助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课文,(出示)谁来读一读? 交流:提示中给我们提了哪两个问题? ①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②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四、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①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②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2、(出示表格)同桌交流。读一读,找一找,填一填: 骆驼有哪些特点? 老人是怎么知道的?(看见…)(左脚有点跛。)(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缺了一颗牙齿。)(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
3、学生汇报:,①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a指名回答
b你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对话中)c角色朗读,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劲儿。
d当老人告诉商人:“那我可不知道。”时,商人的高兴劲儿马上抛到九霄云外了,从文中找一找这个词语(愤愤),什么意思?咱们用朗读来表示一下。②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a过渡:商人愤愤地问老人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老人是怎样回答的?(理解“不紧不慢”)b指名交流。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吗? c理解“跛脚”(表演)和“缺牙”(选树叶)。d说话练习:(1)因为…所以…
师:a、因为老人看见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谁也能用这种方式来说一说老人的其他发现? b、因为老人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c、因为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d让我们一起“不紧不慢”地来读一读第10自然段。
4、(出示看表格)老人没看见过骆驼,他观察到了--,就知道了--,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5、讨论: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6、凭着老人的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文中有一个词语体现出来了--(果然)齐读最后一节,要读出“果然”的味道来。
五、角色朗读:
让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老人的智慧吧!注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着急、高兴、“愤愤”、“不紧不慢”)。
六、小结:
1、学了《找骆驼》,你有什么收获?(写在练习纸上)(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解决所有的难题。)(板书:用心…,思考…)
七、主题阅读推广: 《六个矮儿子》 请学生快速阅读本文,并说说六个儿子分别是怎么过日子的?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路左边蜜右边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顺着脚印找)(用心观察认真思考)认真阅读《六个矮儿子》 傅伟娣
在赵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中,我觉得赵老师十分重视学生说的训练,教案《找骆驼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而赵老师这一点做的很到位。如:在这一课时中,赵老师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除了落实生字教学之外,还要落实本单元的目标:提出问题.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赵老师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在交流反馈时,光顾着听到他们多彩的回答,而忽略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想后来的书的推荐是个很好的拓展。(镇小陈雅莉)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找骆驼》这课的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让学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骆驼的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三个特点这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堂教授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提升,这才是语文课语文性的体现与落实。陈小美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阅读独立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度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赵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整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接着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两个重点的问题-①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②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我觉得教师在学生学完后,可以点一点略读课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略读课文的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抓整体、抓
关键,每一步教学都以问题开路,每一步教学都应以读为基础,做到读、思、练相结合.我觉得在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很好地抓住了读这个抓手,以读悟思,以思促读.较好地体现了读、思、练的结合。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阅读独立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度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赵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整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接着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两个重点的问题-①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②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我觉得教师在学生学完后,可以点一点略读课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略读课文的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抓整体、抓
关键,每一步教学都以问题开路,每一步教学都应以读为基础,做到读、思、练相结合.我觉得在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很好地抓住了读这个抓手,以读悟思,以思促读.较好地体现了读、思、练的结合。(镇校陈小美)钱素娟
略读课文的功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训练阅读、迁移能力。而《找骆驼》这篇课文的单元主题阅读是观察与发现。所以在本课的设计时赵老师特别注重了学生“因为…所以…”的说话训练,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熟知老人的观察与发现,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当然,个人觉得教学时可否注意以下几条:
一、开门见山。在赵老师的设计中,以故事引入。可否直接出示故事第一句“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然后再引出《找骆驼》这个故事。而且出示后还可以进行“走失”与“丢失”的区别。
二、分块教学。即第1-8节与9-11节的分块教学,前边一部分注重读的训练,重点读出商人从着急到越来越高兴的变化。从中提炼出骆驼的三大特点。后边一部分的学习可注重说的训练,重点突出商人为什么会知道的这么详细的原因。姜小为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应该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赵伟芬老师把握的非常准确。同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但对话较多,可以进行角色朗读训练,略读课文,但再怎么样也不能略了读啊,赵老师在第五个环节就有这一训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可谓恰到好处!纵观全篇设计,内容丰富,互动十足,期待课堂实效,在此真诚地说上一句:辛苦了,赵老师!大家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