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 苏轼词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2.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4.关于《定**》
《定**》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7.【提问】对《定**》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
课堂小结
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板书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所见:大江 淘浪 风流人物 乱石 惊涛 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
第二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4、学习苏轼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2、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教学难点:
1、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对词作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引导学生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诵读赏析、探究
1、放录音。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还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5)小结上阕。
3、三读“展想象,塑形象”(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节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明确:“遥想”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
4、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3)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语速放慢,语调稍低沉,充满感慨、缺憾、喟叹之情,但不可太过低沉悲伤。
5、五读“评词作,知手法”
(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②苏辛,词中之狂。
③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④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以上②③④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明确: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词。)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
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或者将刻画周瑜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人的记叙类短文。字数200以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交流、检查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从他想在此买田终老的行为可以看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随乡入俗,落地生根。这样的例子在苏轼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出现过多次,如他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时,在惠州居住了两年又七个月。苏轼在惠州时,钟情惠州山水,游览了诸多胜景,写下很多诗文,赞叹惠州山水之美,抒发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也鞭笞了当权者。与惠州人交朋结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黄婆这样的卖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东坡不仅与他们密切交往,而且还屡以诗文赞誉他们的友情。苏轼更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表达了在此安居终老的愿望。
那么,除此之外,小序还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明确:小序也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因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引发出一些感慨而写下的词。“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是说雨来时,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而没带雨具的同行都很狼狈.只有“我”一点不觉慌乱,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故作此”是说作者因此写下这首词。从这些文字可以推断,正文的内容写的是作者在雨来时怎样“独不觉”和为什么能做到“独不觉”的。就是说,正文是描写自己在雨中怎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
提问: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他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先来看一下,苏轼说自己“独不觉”,那么雨来时,他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劝别人别去听雨水穿林打叶的声音,不妨吟咏长啸,慢慢前行。
提问:从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 明确:可以看到一个雅致潇洒的苏轼,他有一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潇洒。途中忽遇风雨,又没带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都会很狼狈,会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一个避雨场所。从小序“同行皆狼狈”看,事实也正是如此。但苏轼却一点不慌张,从容不迫,悠然如故。还劝同行之人“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一般来说,有风雨,自然会有“穿林打叶声”,但苏轼不这样认为。“莫听”是劝人不要去听,也是告诫自己别去听。只要不听则心不乱,心不乱则不狼狈,自可以“吟啸且徐行”。它已不仅仅是一次风雨中的举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自然表现了。耳边的各种嘈杂声音,尤其是能使人狼狈不堪的风雨声,最好“莫听”,只要心静,自有安宁天地。什么都听,什么都担心,一点风吹革动也乱心。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本是客观存在,但一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故只“莫听”二字便见出性情,便见出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提问: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的? 明确:“吟啸”是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突如其来的雨非但没有令苏轼慌张狼狈,反而激起他吟诗高歌的雅兴。从容不迫,悠然自在,在风雨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地潇洒,多么地浪漫,我最喜欢这样的苏轼了。
提问:风雨中苏轼不仅从容不迫,还表现出无尽的浪漫和潇洒。为什么苏轼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说自己不怕,再大的风雨,都是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披着蓑衣走过来的,“任平生”三字更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已饱经风雨。这里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生活中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竹杖芒鞋”既是指这一次雨中的装扮,也隐喻走过一生风风雨雨时艰苦的条件。尤其是“一蓑烟雨”中的蓑衣,不是写跟前实景,作者当时根本没披蓑衣。前面已经提到“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所以它只能喻指走过平生烟雨时的艰苦的条件。
提问:若是指这次雨中的装扮,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性格?若是隐喻走过一生风雨时艰难的条件,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经历?就这样走过自然界的风雨、生活中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又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可以看出他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不喜欢穿官服、摆架子,喜欢简单、闲适的生活。说明苏轼在走过人生的风霜雨雪时,经历过很多的磨难,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外力,条件简陋、处境艰难、生活困顿,都是凭借自己的单薄之力,依靠最简陋的条件,拄竹杖、穿芒鞋、披蓑衣,坚强地走过来了。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意志坚强、能吃苦耐劳的一面。仅“竹杖芒鞋”“一蓑”便可“烟雨任平生”,走过自然界、生活中、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提问: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一种得道的境界:从容淡定,悠然宁静。有一种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平和。我觉得这一句含意丰富,思想深广,只有反复咀嚼品味,才能解读透彻,才能深刻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苏轼一生遭遇坎坷,屡受打击,长期被贬,在生活中和政治上经受的风雨太多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使他对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所以他不惊慌,不害怕,不退缩,从容不迫,泰然处之。这一句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下阕又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下阕写了风雨过后作者的举止、神态和心态。风雨停了,天气出现了变化,开始还寒风袭人,但很快雨就停了,夕阳也露出脸来了。
提问:作者是怎么感觉到寒风袭人的? 明确: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可以知道,春风吹醒了他的酒性,让他觉得有点寒冷。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出行之前还喝了酒,是带着醉意出行的。
提问:出行是“竹杖芒鞋”,出行前还要喝酒,这“吹酒醒”的描写对我们解读苏轼其人有无帮助? 明确:一方面可以看出苏轼生活的随意、闲适,即便要出行,也不忘喝点小酒,随兴而饮,尽兴而醉,虽然被贬,仍有情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苏轼在被贬后处境艰难,心情苦闷,经常借酒浇愁。但不管怎么样,这个细节都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形象更加丰满的作者。
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那时候天气出现了变化,雨住太阳出。那么,天气变化后作者的举止、神态和心态有没有变化? 明确:神态依旧坦然自若,从容悠然。提问:但他有一个动作很有意思。“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看到风停雨住,斜阳相照,他特地“回首”看了一下刚才下雨的地方。对这一“回首”,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这一“回首”意味深长。天气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兴趣,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是否有了新的变化。其隐含之意是:风雨过后,雨洗刷过的地方,或许有了新的变化,但我还是我,虽然全身湿透,酒醒微冷,可从容依旧,潇洒如故,再大的风雨也不能改变我。这是一个以胜利者的姿态回首的动作。“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下肯定是这样想的:就你这点风雨,能把我怎么样?我还好好的,你来得越突然、越猛烈,我越潇洒、越快乐。一个“回首”,更凸现出苏轼骨子里的潇洒。如果联系前一句“山头斜照却相迎”就更可以理解了。刚才作者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这一句极写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但它又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天气,也指政治上的天气、人生中的天气。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同样变化多端,政局就像自然界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人生也一样,盈亏无律,起伏不定。但苏轼已饱经风雨,备受磨砺,见怪不怪,再大的风雨也对他无可奈何了。所以他的“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是回首刚才下雨的地方,也是回首人生,回首被贬的经历,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告白:风雨奈我何!
提问:从淋雨到天晴苏轼的心态是否发生了变化? 明确:应该说没有。从结尾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他的心态一样的坦然、平和,没有多大的变化。
提问:为什么这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态没有变化?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风雨袭来时不慌乱、不狼狈;雨过天晴,虽然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回首向来萧瑟处”,但也不欣欣然、不得意忘形,马上便“归去”,内心都一样的平和、自然、宁静。因为对苏轼来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什么天气,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都是一样的,都无所谓。表明了一种超然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2、总结。
全词,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慌乱、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展现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高超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对我们如何走过人生风雨,开创灿烂明天很有启迪意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同步作业》巩固
附:板书设计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教学反思:
第三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
湖北黄州是苏轼的伤心地。苏轼曾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实际上这三处都是他的人生低谷。其中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闲职,不可随便离境。因“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被怀疑逃跑,害的官府虚惊一场)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的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而得名。乌台诗案是新旧党争的结果,也有小人扳倒名人的阴暗心理。“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苏轼这首诗被何正臣、舒亶等人曲解附会,上纲上线,说成是咒皇帝死。据说苏轼坐牢时遇黑衣人入牢即睡,天明即起,道贺说“大人且放宽心,异日必有喜事。”原来他是侦探,回去报告说“苏轼心无愧事,鼾声如雷”。
苏轼蒙冤得到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援救。杭州百姓焚香祈祷,宰相、太后甚至王安石都为苏轼说好话。黄州也是苏轼的福地,著名的一词二赋就产生在这里。厄运能击垮人,也能催熟人,苏轼通过痛苦而冷静的思考,对人生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大江东去”三句
1、内容:写眼前长江和历史人物
2、手法:由实如虚,虚实结合(由眼前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这就自然完成了由江到人的过渡,形象生动)
3、结构:快速切入怀古,点出风流人物,为下文周瑜出场作铺垫。
二、“乱石穿空”三句
写景绘形(乱石、惊涛)绘声(拍岸)绘色(雪)。“穿”写出了乱石尖而高耸的特点,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明写赤壁江水雄浑壮美,暗写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表达作者的豪迈向往之情。
三、咏史怀古诗,不是简单评述历史,而是借史咏怀,借古讽今,借历史的人和事抒发自家怀抱,或者命运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者命运迥异。提到周瑜,分明是对比。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24岁,妻子是江东美女,外貌英俊,神采飞扬,作为东吴军队统帅,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稳定危局,力挽狂澜,一举奠定三分局面。而苏轼此时已经47岁,正躲过一场生死劫难,徘徊在仕途低谷。
“人生如梦”二句到底是消极还是积极?豪迈激情也好,失意惆怅也罢,都很正常,也都包含其中。
定**
此词写短暂的生活经历(遇雨遂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穿林打叶的是自然的风雨,也是政治风雨,吟啸徐行是轻松自由的人生态度,远离险恶的官场,自然一身轻松。竹杖芒鞋和蓑衣是平民打扮,也是自由人的身份。经过了沉重打击,仅仅是“微冷”,斜阳暖意已相迎,说明厄运不会伴随一生,这是辩证法。“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显达观和超脱,没有永远的风雨,也没有永远的晴空,风雨和晴空是一样的,只要光风霁月,自会扫除仕途阴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有天地间巨大的孤独,也有人生里执着的坚守。相比较而言,苏轼通脱,柳宗元“轴”“拧”。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四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苏轼词两首
2.根据语境解释相关词语的含义 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能力 目标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联系背景,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 目标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知背景]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
2.《定**》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常识] 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取材广泛,除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宏,往往不为格律所束缚。
苏轼在玉堂日,有位幕僚善唱词,苏轼问他:“我词何如柳七?”那位幕僚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色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位幕僚的话也是对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之区别的形象注解。
2.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一、字音识记
1.公瑾(jǐn)
2.还酹江月(lèi)
3.樯橹(qiáng)4.吟啸(yín)
5.一蓑烟雨(suō)
二、词语解释
1.大江东去
大江:长江
2.故垒西边
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3.卷起千堆雪
雪:浪花 4.雄姿英发
发:勃发
5.羽扇纶巾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6.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灰飞烟灭:烧成灰烬,化作青烟散去 7.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酒杯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8.已而遂晴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9.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10.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1.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略有寒意
第五篇:苏轼词两首教学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昌吉州二中 李家群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及写法,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能熟读成诵。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会回答诗歌有关情感方法语言方面的问题。学习苏轼豪放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能在困境中从容应对。
二.教学重难点: 1 诵读 理解鉴赏文本 3 掌握鉴赏方法 三.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归纳。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课前3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2,学生说苏轼。3,教师补充。
①柏杨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十项全能。②林语堂说:他是一位无可就药的乐观主义者。③一生挣扎于党争之间,一贬再贬,颠沛流离。贬到杭州:“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且创“东坡肘子”美食。贬到海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二)作家作品——知人论世 1,学生说时代背景与作品。2,教师归纳。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宋神宗熙宁年间,请求外调出京。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元丰五年,游赤壁,写下此词,时年四十五岁。
(三)读文
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与正确断句
了
纶
华
酹
(四)读题目——找到打开理解诗歌之门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和题目: 念奴娇,词牌名,与内容无关,与词的格式相关。2 赤壁怀古,词的题目,“赤壁”点明地点;“怀古”值得思考,是仅写怀古这一内容吗?还是写了其他内容?
(五)初读全文——理清层次。
问题:本词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上片:写景 下片:怀古/抒情
(六)初读文句——扫清理解障碍,散文化诗歌。
同学们在读课文时,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教师预设:
读上片,可能遇到的障碍: 1,“大江东去”之“东”怎么理解?
2,长江波浪怎么能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风流人物”为何意?
4,根据原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5,“一时多少豪杰”指哪一时?
读下片,可能遇到的障碍: 1,“当年”为何意?
2,“羽扇纶巾”描写的是诸葛亮吗? 3,“故国”为何意?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谁在神游故国,谁在笑我?
5,“多情”之“情”为何意?
6,“一尊还酹江月”中“酹”为何意?“江月”为何意?怎样理解“酹江月”?
(七)细读文句——发现问题,深入品味。
读上片,可能发现的问题: 1,“人道是”可否改为“我说是”?
2,“周郎赤壁”中,赤壁本不属于任何人的,为什么要说是“周郎赤壁”?为什么不是“孔明赤壁”?
3,“乱石穿空”的“穿”表明“石”的特点是什么? 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表明“江水”特点是什么? 5,总结上片景物特点?(江山如画——雄伟壮丽)
读下片,可能发现的问题:
1,公瑾即周瑜,为什么不说“遥想周瑜当年”?
2,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他们应该结婚十年了,说“小乔初嫁了”违背史实是为什么?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的版本为“强虏灰飞烟灭”你认为哪种更好?
4,本处小结,怀古即怀公瑾,公瑾特点是什么?苏轼对公瑾持什么态度?
5,“多情应笑我”是否倒装句?常式句应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倒装?
6,怎样理解词人所说的“人生如梦”?
7,本处小结,苏轼在本词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赞颂周郎还是借周郎写自己?
(八)再读全文——悟出情感,发现技巧。
读全文,引导学生思考:
1,词人借写周郎来写出自己怎样的境况与思想感情? 2,本词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说说“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诗歌表现技巧有哪些?能发现本词一些技巧吗?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情感:词人借歌咏周郎,抒发郁结在心的年华渐逝、理想成空的苦闷,虽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2豪放体现在三方面:景物雄壮;人物形象雄峻勃发;词人情感苍凉旷达。
3,技巧:
(1),修辞:夸张,比喻
(2),虚实结合 :①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
②虚景——火烧曹营
(3)映衬:反衬①周瑜——雄姿英发②作者——早生华发
正衬,小乔衬周郎。
(九)再读,小结鉴赏诗歌方法。
(十)按照本节课掌握的读诗方法自学《定**》
附板书:
景——江山如画,雄伟壮丽 史——周瑜:公瑾当年 情——自己:人生如梦 读诗方法: 读作家作品——知人论世 读文题——找到打开理解诗歌之门的一把钥匙 3 读正文——把握层次 读文句——扫清障碍,散文化诗歌 5读文句——读出问题,深入品味 6 读全文——悟出情感,揣摩技巧
2014/4/17 推荐理由:
一,教学目标确定符合课程标注的要求及学生学情。
设计的教学目标: 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及写法,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能熟读成诵。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会回答诗歌有关情感方法语言方面的问题。学习苏轼豪放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能在困境中从容应对。
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要求。并体现了目标的可检测性。
二,教学过程中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一是诵读,一是鉴赏。三,教师预设问题多,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与较深的理解把握,并以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层递性。
四,教学中突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既定的目标,要求熟读成诵,开始就让学生放声读,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之后,继续让学生大声读课文。读题目----赤壁怀古,让学生找哪些句子写赤壁景象,哪些句子写怀古内容的,找到之后再让学生反复读。学生理解上下片深意之后再读。如此反复,从字正腔圆的朗读到大致理解之后的朗读到较深入的理解之后的诵读,学生都能背诵。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问题教学法又是本课的特点。备课时教师预设了很多问题,是为了引导或解答学生质疑。开始学生提问,问到江水为什么可以“淘尽”人物,问到怎么会在江上出现雪的,问到为什么是周瑜的赤壁,问到已经淘尽人物,为什么还有“一时多少豪杰”这不是矛盾吗,问到多情是说谁多情,谁笑苏轼,“酹”字是向下倒,为什么是“酹江月”,江上波涛汹涌,月亮不可能出现在水中,只能在天上,在天上就和“酹”这一动作不相符合等等。学生的问题表明他们的深入阅读文本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探究的精神在不断的厚实。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如在解决“酹江月”这一问题时,“酹”肯定是向下的动作,月亮肯定是在天上,那大家说如何理解?最后的结论是:一尊还酹于江月。学生顿感欣喜。授人以渔在本课教学中体现得亦很鲜明。教师始终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能力系统。怎样读作者,怎样读文题,怎样读文句,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品读诗歌情感,怎样发现诗歌表现技巧,怎样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等等,教师都在有意识地予以点拨提醒和帮助学生总结,体现了教师的积极帮助学生学习的角色意识,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