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57×40= 40×25= 82×50= 39×5= 93÷3= 804÷2= 128÷8= 245÷7=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4.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60÷2=30(人)
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30÷3=10(人)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学生思考。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60÷2÷3=10(人)。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现在总共60人没变,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那么总共分成了多少组?
学生回答:60÷6=10(人)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总结: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例4.2、你们能验算一下吗?我们求得一组10人,那么3组呢?(3组30人)一队3组,现在2队,总共多少人,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2)提问:我们可以运用哪两种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3)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7题。(1)学生独立完成。
(2)订正时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路。
4、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2题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上完成。
四、总结提升。
如果我们将上一节课归纳为连乘的运用,那么你能将此节课的解决问题归纳成什么呢?你能自己编写类似的问题然后解答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二)第一种:
第二种:
60÷2=30(人)3×2=6 30÷3=10(人)60÷6=10(人)
综合算式:60÷2÷3=10(人)综合算式:60÷(3×2)=10(人)
课时作业 解决问题
1、有960千克货物,2辆车4次就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图书馆共有126本书,放在3个架上,每个书架有6架。平均每层放几本?
第二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用连除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除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P53例
4、做一做及练习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语:
师:同学们,第一次和大家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故事,我们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文彦博树洞取球。通过这三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生发言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图中这三个小朋友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厉害。想不想和图中的这三个小朋友一样聪明。学完这节课你就可以做到。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情景导入
师:为了准备六一联欢,三年级的女同学正在进行集体舞排练。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课件出示例题4的文字和插图 师:谁来读读题 师:你真勇敢,你来!生读题
师:声音真洪亮。请坐 1.阅读与理解
师:哪个同学能把这道题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再完整的说一遍? 生: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2.分析与解答
师:怎样分析与解答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并且要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解题过程。看看那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好开始。
(屏幕问题:1.每一步算式是根据题中哪两个信息得出的?2.你列出的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 生说师板书
生1:60÷2=30(人)30÷3=10(人)生2:3×2=6(组)60÷6=10(人)生3:60÷3=20 20÷2=10
师:能不能结合屏幕上的问题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1:我的方法是先通过“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这句话,求出平均每队有多少人?列式:60÷2=30(人)。再将这30人平均分成3组,这样就求出了每组有30÷3=10(人)。我的方法汇报完毕,谢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根据„„先求„„根据„„再求„„”的句式来提炼总结。)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师:谁可以把这种思路再说一遍? 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他说我们要先求什么? 生:每队有多少人
师课件展示“每队有多少人”
师: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来的?怎么求的? 生:根据有60人参加表演和平均分成两队 师课件出示示意图
师:然后又用到了什么信息? 生:又用到了每队平均分成三组。师课件出示结构示意图
师:这个图同学们能看明白吗?谁能看着它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生叙述
师:回答的很清楚。
师1:谁能将这两个式子列出综合算式?在下面写一写吧!
师2:我刚才发现有的小组列出的是这两个综合算式?谁来汇报一下!生:60÷2÷3=10人(师板书)师:你们同意这种写法吗? 生:同意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中要先算什么?
生:60÷2 60÷2表示什么?得到的结果÷3又表示什么? 生回答
师:看来这个综合算式是正确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用连除解决问题。(师板书)
师:我们再来看第2种方法? 生说师板书
生:我的方法是先求出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2×3=6(组),再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列式:60÷6=10(人)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他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组
师课件展示“一共有多少组” 师: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来的?
生:根据有平均分成2队和每队平均分成3组得来的 师课件出示示意图
师:然后又用到了什么信息? 生:又用到了一共60人这个信息。师课件展示:
师:哪个同学能看着它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生回答,集体校正
师:回答的同样很精彩。
师:这两个算式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生上台板演。生1:60÷(2×3)=10人 生2:60÷2×3 师:同学们认为哪种列式正确? 生:第一种
师:为什么?(这个括号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因为只有加上括号我们才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先求一共有多少组。不加括号就要先算60÷2然后在用所得的结果乘3,得到的结果和原来不符。师:我们用乘除混合同样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第三种方法 60÷3=20 20÷2=10
师:能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生说,集体质疑
师:看来这种方法不行,解释不通。我们列出的每一个算式都是要有依据的。不能乱列。
师:同学们其实像这样一类问题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1:一共有多少人 生2:一共有多少组? 师课件出示
师:看来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思路和刚才我们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小组讨论一下!(师课件出示示意图对比)生:倒过来了,原来的问题在下面,现在在上面。
师:对,原来我们是通过信息去一步步解决问题,所以问题在下面,现在呢? 生:我们是根据问题找合适的信息。
师: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去一步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去找需要的条件,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3.回顾与反思: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方法都得到了每组有10人,问题解决的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验证?(课前要给学生讲授验证的方法)
生:每组有10人,因为每队平均分成3组,那么3组就是30人;也就是说每队30人,2队正好是60人。这就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师总结一下方法:将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带回原情境,检验由此推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原有的条件,是一种很好的验证方法。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层次练习,感受两种策略的作用 1.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5盒装一箱。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师:同学们先独立试做,看看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做完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生汇报
①方法一:
(1)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 120÷6=20(盒)(2)可以装多少箱? 20÷5=4(箱)120÷6÷5=4(箱)②方法二:
(1)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 6×5=30(个)
(2)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120÷30=4(箱)120÷(6×5)=4(箱)师: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2.请你选择正确的算式。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游泳比赛在400米游泳比赛中,运动员要游4个来回,这个游泳池的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想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两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你还记得吗?你会用吗?谁再来说说是什么方法? 板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
60÷2=30(人)3×2=6(组)30÷3=10(人)60÷6=10(人)60÷2÷3=10(人)
60÷(3×2)=10(人)
第三篇:新人教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形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从下面两组题中任选一组进行口算,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1)640÷8= 210÷7=
4200÷6= 150÷3= 60÷3= 120÷4=(2)85÷4= 138÷7=
348÷5=
161÷2= 419÷6= 179÷3=
生:我们选择第1组。第一组中的题都可以借助乘法口诀直接口算出来,比较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题目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结合乘法口诀来完成除法口算比较简便,为除法估算的学习做铺垫。
2、你能估算出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6÷6≈
17÷5≈
59÷7≈
30÷8≈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用表内乘法可以解决的除法估算题,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几十几。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第二组题目中的数,他们并不好口算,但我们又需要知道它的大约结果的问题,例如(出示例8)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住宿3天一共花了 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题中的“大约” 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 “大约”的意思? 生:大约是大概,差不多,估计.......生:我认为求大约多少钱,就是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因此可以用除法来解答。267÷3≈
(二)探究解法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小组交流想法。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267÷3≈100(元)
267元接近300元。300÷3=100,所以:267÷3≈100 生2:267÷3≈ 90(元)因为267元接近270元,270÷3=90,所以:267÷3≈90 生3:267÷3≈:80(元)
把267元看成240元。240÷3=80,所以:267÷3≈80 2.引导学生对比以上三种估算过程和方法。(1)这三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他们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
生2: 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前两位同学是往大了估,而第三种是估小了。生3:我觉得第二种估的最准确,他把267看成270,只比被除数大了3.这种估法更合理些。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从多种估法中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达到方法的最优化。(2)对比三种估算的过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呢? 生1:想几时于除数相乘,比较接近被除数。生2:也可以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生3:除数不变,被除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生4:被除数和除数要是倍数关系。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做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是几百几十的数而且二者还得是倍数关系,这样才能估计出大概的结果。(3)师: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
生:比90元少。因为如果每天90元,3天要花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师:比80元呢
生:比80元多。因为如果每天80元,3天要花24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80元多。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问答,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选择估算的方法。
三、知识运用
1.练习六第一题:下面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几十?
78÷4≈ 98÷9≈ 361÷5≈ 470÷8≈ 178÷6≈ 500÷7≈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解决问题。
在汶川地震的一次余震中,有灾民184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个帐篷,大约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知道了有灾民184人,每4人发一个帐篷。求大约要准备多少顶帐篷。不用求所需帐篷的准确数,可以估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67÷3≈100(元)267÷3≈90(元)267÷3≈80(元)(300)(270)(240)
第四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连除应用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连除应用题
结合目前学生的学习进度,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了有助于三年级同学学习的教学资源,希望小编整理的数学教案可以帮助到你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只要同学平时多学习、多积累,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科学运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认识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的两种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激疑诱趣.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
第 1 页 答)答:一共90人.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2.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入 :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用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索.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出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1)自由提问,思考讨论.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第 2 页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
每队多少人? 综合算式:90÷2÷3
90÷2=45(人)=45÷3
每组有多少人? =15(人)45÷3=15(人)第二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一共多少组? 综合算式: 90÷(2×3)
3×2=6(组)=90÷6
每组多少人? =15(人)90÷6=15(人)
第 3 页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方法.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15×3×2
=45×2 =90(人)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1.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口头检验.(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订正:
答:平均每层放20本.(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第 4 页 2.说出分析过程,列综合算式不计算.(1)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43个学生,一共做纸花258朵,平均每个学生做纸花多少朵?(2)奶牛场有5个牛棚,每个牛棚里有12头奶牛,一天喂12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每天喂多少千克饲料? 3.连乘应用题与对比练习.(1)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2)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一共卖了1260元,每条多少元?(引导学生发现:与连乘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正好相反.)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板书:)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了的不同解答方法及验算,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有一定联系的.同学们今后解答应用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合适的方法正确解答.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的第6题
电池厂生产了7200节电池,每12节装一盒,6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练习二十三的第9题
第 5 页 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2盒钢笔,每盒10枝,一共用去160元.每枝钢笔多少元?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两个缝纫组做同样的衣服,第一组做34件,第二组做42件,一共用布228米.平均每件衣服用多少米布? 板书
探究活动
分糖游戏
活动目的
使学生在动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的数量关系.活动内容 1.布置任务.某食品公司为宣传产品,给学校送来一批糖果.三年级每班分到150块,想想:先按小组平均分配,再从小组平均分给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无剩余?每人是否得到的数量一样?和同学一起议一议.先调查、再计算.如果这150块中有2个品种,又该怎样分配?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做好记录.3.汇报、反思,通过活动谈谈有什么收获.活动建议
教师为学生准备150块糖或学具,讨论交流后真正让学生
第 6 页 分一分,以验证他们开始的设想是否合理.给学生的提示越少越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结构不良”的问题环境(如:平均分后有剩余,剩下的怎么办),更能便于孩子们进行深层思考,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第 7 页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一)学习内容:教材第99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
3、4题。
学习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习重点: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流程:
一、复习导入:
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三(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二、自学交流,解决新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方阵,3个方阵,每个方阵8行,每行有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人);
再用()×()=()(人)。
(2)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用()×()=()(人);
再用()×()=()(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三、展现提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四、达标测评: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2)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题:跑道每圈400米,每天跑2圈,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每箱有24瓶啤酒,一层放4箱,可以放3层一次可运多少瓶?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