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窗》(钱钟书)教案
《窗》(钱钟书)教案
------------------
[教学对象分析]
《窗》是(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散文,这类文章高一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初中时学生只是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对议论散文的特点不是很了解,加上本文是钱钟书先生所写,语言虽不是很晦涩,但文中所蕴含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应给学生讲清议论散文特点,帮助学生学会感受和鉴赏阅读优秀作品,思考和领悟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所蕴涵的深刻哲理,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为散文单元,先要把的散文的概念要弄清,学习本文,要注重从景中悟理,在理中染景,仔细体会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在本文中,钱钟书先生由“春天”入笔,写“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道出“窗”的作用,总领全文。接着在第二段对比了门和窗对于人的不同意义,自然引出“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 这一中心论点。在第三段中进一步谈“窗”之余人的意义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最后总结全文,用 “窗可算是房屋的眼睛” 这一形象的比喻,道出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最后一句“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 完美地照应了开头。全文语言深邃,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饱涵哲理,读起来愈咀嚼愈觉得满口余香,意味深长。[教学方法]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欣赏课文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提高诵读水平,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阅读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议论散文应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
2.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
3.掌握议论散文的特点,领悟鉴赏议论散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说明:因本文的重点在鉴赏和领悟,所以本教学设计侧重在教学思路的引导上,而不体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细节,拟用两课时完成本文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搜集钱钟书先生的有关资料。(上新课前检查并补充有关知识)
1.散文的知识: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2.钱钟书先生资料参考: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论《谈艺录》。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著有文论《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3.文章脉络见教学内容分析。
二.默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老师帮助学生鉴赏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1.第一自然段:“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这样说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2.第一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呢?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比喻呢?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只有通过窗子的取舍,把室外又杂又乱的景物舍掉,去粗取精,阳光看起来才明亮,风才觉得有生气,鸟语听起来才更动人。
3.第二自然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明确: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精神世界存在。4.第三自然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明确: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窗子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5.第四自然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明确: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
6.第四自然段:“《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了一半。”句中的“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具体指什么?
明确:“一半”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
三、诵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1.语言精炼。示例:“太贱了”具体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表意准确,新颖传神,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镶嵌”逼真生动地揭示了春天和窗子的关系。延伸:“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济南的冬天》.2.语言的哲理性。
示例: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3.语言的幽默性。示例:“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 4.语言多用修辞。
对比: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引用:①陶渊明的诗《归去来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②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érielé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é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③刘熙译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
比喻: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用典:“据爱戈门(Eckermann)记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
四.品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作者着重阐述了门和窗的不同意义,说“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请问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小组讨论)
明确:先破后立,横向铺陈。
先驳斥了把“有没有人进来出去”作为门和窗的根本分别;再举“赏春”一事说明窗有“赏春”功能而门没有;继而又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哪两句?什么意思?稍微提提)证明,从容主宰自己生活的“羲皇上人” 确实可以通过窗户来获取享受;后面又引用缪塞的“妙语”和学习的“捷径”说明通过“窗”执行自己的意志的是真正的主人。在这里,作者广征博引,铺陈设譬,信手拈来,直指心灵。
2.“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这句中的“逗引”是什么意思? 谁处于主动地位?(小组讨论)明确: 用言语、行动招惹对方借以取乐。一开窗,“风和太阳便进来占领”,表面上是风和太阳处于主动地位,其实是窗将计就计,使“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 3.门会不会逗引风和太阳?如果不会,门和窗的意义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呢?(小组讨论)
明确:人为了生存,必须通过门从屋里出去,匍匐于大自然的怀抱,劳动生息,生死歌哭,做自然的奴隶;而窗隔开了人与自然的心理距离,将人与自然的生存、生死关系转化为审美欣赏和享受的关系,借此,窗执行了主人的意志,保全了人性。可以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洞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通向人的动物性存在;“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洞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人性存在。作者发人之所未发,见解独到,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4.以上的问题确实很有研讨价值,但有研讨价值的决不止这些问题。接下来把提问权和回答权都交给学生,比比谁提的问题最有研讨价值,最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
五.课堂拓展学习,领悟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课堂作业: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某个事物,写出你对它的独特的感悟,力求有新意(200字左右)。
教师当堂引导学生对小作文进行交流、品读、评价、总结。
附:《窗》板书设计
1段
贱
窗的作用。总领全文。
多
2段
追求;欲望
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占领;享受
3段
需要
窗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奢侈
4段
窗
;
窗之于屋内和屋外人的意义。眼睛 ;
总结全文。
第二篇:读钱钟书窗
读钱钟书〈窗〉有感
------外面的自由
人是有私心的,想呆在屋子里也能感受外面的自由,所以有了窗,这是我对窗的出现的奇想。
也许人们都有徐志摩《想飞》的愿望,渴望自由,将所有躁动的因子慷慨地暴露出来,与自然分享不拘一格的舒畅。然而,现实总驱使你忙碌于事业等。你不舍,所以用窗暗地里呼吸“自由”的气味,调剂沉闷的生活。有位作家写道“生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婚姻,工作是这场婚姻中最锅碗瓢盘的过程,琐碎,单调,散发着霉烂的气息。而自然,就像你朝夕暮想的一个情人,每天鲜活地站在窗外,群居飘舞,芬芳朦胧,等待着你与她的幽会”,就是这样子,窗外面的自由是我们永恒的情人,作在屋里的人应该与她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窗子粉饰了她的美,用距离构造朦胧美,牵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因为得不到,屋里的人对窗外的自由总充满着向往。同时,不容置疑的是,窗外确实是唤醒生命的境地。老鹰展翅高飞,蒲公英随风流浪,浪花嬉戏于海水„..它们不因屋里的阴暗,冷漠,沉迷而静止。潮汐依然不停,天地在弹指一间变化着。自由赋予了生命足以燃烧的能量,清烟为了达到白云的高度,离开屋子的暖和,一切在窗的眼里浓缩成快乐。当人在屋子里伏案努力时,月光以高姿态照入屋内,尘埃在光路中拥抱,问候,星星在夜空上歌唱,这时应感谢窗子,它们是善良的,将美丽同屋内者共同分享。
累了,站在窗前,眼睛所看到的应该是万物在恬静地安睡,她们想睡就睡,即使在风中,是自然恩赐的自由。闭上双眼,放松全身的肌肉,呼吸着天地间的灵气,任思绪乘着风神游,神游到乌托邦,放纵自我,沉醉于自然,参与快乐。
周涛在〈隔窗看雀〉中有这样的一个结尾:“瞧,枝上的一个‘逗号’(麻雀)飞走了,‘噗’地又飞走一个。”也许,这就是外面的自由吧!
第三篇:钱钟书《窗》说课稿
导语: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钱钟书《窗》说课稿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一、说教材:
1.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是第三单元的首篇基本阅读型课文,作者是钱钟书,计划着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讲完。
2.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日常司空见惯的“窗”生发联想、想象,谈了哲理,谈了认识。
为了让学生领悟课文丰富深邃的内涵,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同时,也希望在分析总结文章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的时候,能够给学生写作特别是日后高考写作一些启示,我定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A、整体感知全文,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速度法、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
B、通过讨论式学习、对比式阅读,学习本文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教学重点)
C、欣赏课文精彩的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主张学生的评读领悟,重在老师的引导,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点拨法、对比法、讨论法、诵读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作者简介(除了惯例性的作者简介之外,侧重提一下作者的作品。我们可以以《围城》为例,点明作者思考的独到,观点的深刻性、新颖性。《围城》中作者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堡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堡里面的人想逃出来。如果不以《围城》为例,我们也可以以他的一篇文章《读<伊索寓言>》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现代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的观点,他认为读《伊索寓言》会使纯朴的学生简单化,幼稚化,以为人事间是非的分辨,善恶的果报,都会像禽兽当中那样分明,长大了自然会到处碰壁。)
整体感知: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实施方式: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先让学生速度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全文的线索和思路,让学生讨论归纳全文的线索思路,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在高考中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完成相关的题目)
点评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师生共同理清课文的思路,在边分析课文的时候,边把课文的线索补充完整。(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把文章深邃的思想内涵、语言的韵味也会一起分析掉的,所以每个环节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出现问题,需要分析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说到)
对比阅读:[法国]波德莱尔的同名作品《窗》,在课文的练习与思考当中有。
学生先诵读波德莱尔的《窗》(诵读的方式很多,可以集体朗诵,也可以分小组朗诵等,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感知这篇短文)
从体裁、题材、视角、思路、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突现课文在写作技巧、结构特点、语言风格……加深学生的理解。
读精彩语句,分享阅读心得
五、板书:
课题 作者 全文的线索
总结
我这次说课没有按照传统的说课模式来进行,特别是没有单独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将这两个环节融进教学程学那里一起说了。现在回顾一下我这节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点拨法、对比法、讨论法、诵读法,学习方法主要为小组学习。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我觉得老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没有老师的引导,一节就很有可能进行不下去了。同时,我也提倡学生多读多思考多领会。
【钱钟书《窗》说课稿】相关文章:
1.钱钟书《窗》的说课稿
2.钱钟书《窗》说课稿范文
3.钱钟书《窗》阅读答案
4.《窗 钱钟书》的阅读答案
5.窗说课稿
6.隔窗看雀说课稿
7.《窗》说课稿范文
8.窗说课稿范文
第四篇:钱钟书散文《窗》教学设计
钱钟书散文《窗》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是必修二议论散文单元的一篇文章,上课之前,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一篇散文应该怎么教?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
传统的文学理论形成了传统的文学解读模式: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艺术特色。这一模式被应用到文学教学中,直接转变为文学教学的程式化模式:时代—作者—社会内容—艺术特点。这一固定的程式模式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在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教学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模式指向的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和人生体验。新课标的阅读理念关注读者,强调对话,从而使文学教学模式产生变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始终把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放到教学的中心位置,把文学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有意识的让自己回归文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走到课文之外,始终抓住散文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细读文本,少让或者不让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作者生平和个性,或者“外在的言说对象”——比如形形色色的门——黏附在解读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对作品进行评判,让学生体会到由浅入深地阅读所能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议论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教学方法
①引导——揣摩——领悟——体会——品味——分析——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揣摩作品,领悟文章丰富深邃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②把握重点,化难为易。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经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提一个比较直接一点的问题:这篇文章好不好懂?《荷塘月色》与《窗》,哪一篇好读一些?
两篇都是散文,阅读难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类型还是有些不同,朱自清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抒情散文,而窗呢?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重在一个情字,而议论散文重在一个理字。他们在阅读时需要调用的器官也不大相同,抒情散文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哲理散文我们则要用脑。哲理散文往往对我们身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具有独到的思考,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曾思。给人的启迪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课讲授 ㈠从第四段切入文本
师:关于窗,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什么意思?(透过眼镜可以看见人的心灵。)
从修辞上看,这是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应该具有相似性,那么,窗与眼睛有什么相似性呢?(能从外而内看清)
钱钟书也进行了一些思考,那么他思考之后又看到窗和眼睛另有哪些相似处呢?我们打开课本66页。
请学生朗读文章第四段,其余同学拿出笔,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学生回答明确
相同点有三个:有内窥外,由外窥内,自由开合(可以关闭)
经过钱钟书的思考,窗户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些新的特性,双向,自由。这就是思考的乐趣。
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相似点,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类比。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不同点,我们把它叫做对比。㈡文本梳理
我们已经通过类比发现了窗和眼睛的诸多相似之处,在文中,窗还和另一种事物进行了比较,窗在文中常常和什么做对比?(门)
你们认为窗和门哪一个更重要?
前提:一个屋子没门没窗,当然门重要;然而,一个屋子有门有窗,门和窗哪一个对于主人更有意义?我们看一看钱钟书的思考。
分组,找关键句,讨论
明确(抓关键语句及联想点):
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为什么说屋外的春天是贱的,有什么表现? 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讨论)这样一个不好的春天镶在窗子里就好了,这是什么道理?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讨论)窗子许我们占领,我们占领什么?怎么占领?为什么在钱钟书心中,占领比追求好?占领化他物为己物,追求永远是他物。
对于美景的态度是这样,对于美女的态度也很有意思。得到美女的方式有两种,那两种?(敲门和爬窗)
(讨论)为什么钱钟书欣赏第二种?主人和客人的区别。参照第三段的女人的胜利段落。教师朗读,学生理解。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讨论)奢侈是不是高级的物质享受?文中那些地方有答案?(精神享受)这一段还有区别:作得主和做不得主的。㈢重难点突破
我们现在来总结下:窗比门好太多了。我们解决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用类比和对比找到窗的独到之处)那么,钱钟书为什么要思考窗和门关系的问题呢? 给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请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谈的应该是有关人生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钱钟书认为:个人有两种方式和社会建立联系,也是两个通道,一个通道是窗,一个通道是门。
请同学回答,钱锺书认为通过门出去,将获得什么,通过窗出去将得到什么。
钱锺书选择了窗,我们也就知道了钱钟书的追求,简要概括一下,就是:能自主,追求精神享受,淡泊,宁静。
三、课堂反馈
我们来看几个有关钱钟书的资料,看一看钱钟书是不是这样做的。投影展示资料,学生结合《窗》思考、讨论、回答对资料的理解 其一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其二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锺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其三
钱钟书字默存
最后展示钱锺书的两张照片,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略 教学反思:
《窗》是一篇议论散文,阅读难度稍大,合理取舍和切入就显得较为重要,对文本的处理原本是有两种选择的,一种是带领学生品味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亦即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的睿智、幽默,作者的知识广博、学贯中西;一种是引领学生认识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课时关系,只能舍弃前者而紧抓后者。散文教学中,抛开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作者生平的“裸读”,是否可行,是否矫枉过正,值得探讨,比如《荷塘月色》,如果不去讲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也放弃那种隔鞋搔痒式的写景技巧的研究,如何教出文学味,也值得思考。
本文是与莫利的《门》一起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的,没有将两篇文章一起处理也是一种遗憾。
第五篇:钱钟书经典美文《窗》第一 二段(定稿)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It’s spring again and windows can often opens, and the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windows.People will go outside while they don’t want to stay inside.However, the spring outside is too cheap.Everywhere is sunshine, which doesn’t like the bright impales the dark room.Everywhere is the breeze, which doesn’t like the fresh wind stirs the depressing room.Even though the warble, which seems petty and thin, needs set off by the silence room.We realize, therefore, spring should inlay windows as well as a pianting mounted in a frame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Meanwhile, we acknowledged, windows is differ from the door in the meaning.Of course, door is used for people in and out.While sometimes the window can also become the door, for instance, the thief or the couples tryst in novels are keen on coming across through the windows.Thus, it is not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indows and the door.Accoding to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spring, we might say, we go out because of the door, we don’t need to go out because of the windows.The diaphragm between nature and people are got through by the windows, which leads the wind and sun inside, makes part of spring fill in the room, which let us enjoy it and don’t need to go out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