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菊花》《海棠》教学设计
《菊花》、《海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菊花》
(一)、谈话导入
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纲: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
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六)自主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
2、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
3、学生书写。
4、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
(七)布置作业:默写古诗。
二、学习《海棠》
(一)导入新课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各种鲜花相继露出了笑靥,我深受感染,突然想收集一些关于花的成语,大家能不能帮我完成这项工作呢?那赶快把你知道的关于花的成语说出来吧!学生列举(笔下生花,闭月羞花,春花秋月,寒花晚节,花好月圆,花容月貌,花枝招展,锦上添花,口吻生花,枯树生花,梨花带雨,柳暗花明,生花妙笔,梦笔生花,如花似锦,如花似玉,天花乱坠,铁树开花„„)关于花的成语可真多!看来,古人对花是情有独钟啊。那,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海棠》,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花的。
(二)研习《海棠》
1.集体朗读《海棠》,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海棠的词句。明确:“泛崇光”“香雾霏霏”“红妆”
3.这些词写出了海棠的那些特点?明确:光彩照人,香气袭人,妩媚可人。(美)(形)4.这海棠可真美,但是,苏轼还觉着不够,于是,他给这花寻了一个环境,大家找找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东风袅袅”“月转廊”在袅袅的春风之中,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海棠之美便充满了诗意。诗人可谓将海棠之美已经表现到了极致。
5.然而,诗人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在高台上起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他将花比作人,一个年轻的、装扮艳丽的女子。不但美,而且生气勃勃。这个“恐”字,表 现了诗人对花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花流溢不止的热爱之情。6.诗人为什么要“更烧高烛”呢?
明确:首先,诗人爱这海棠,在他眼里,这海棠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因而诗人要夜以继日地欣赏她、陪伴她。用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行为(对花的态度)去衬托花之美,这样,使得作者笔下的海棠不仅有了美的外观,更有了美的内涵,此时,诗人和花融在了一起,化而为一,可谓美之至极。其次,“更烧高烛”照应了第二句中的“月转廊”。
7.诗人对这株海棠的爱真是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诗人因受人排挤,被贬谪到偏远的黄州,在那样的境地之中,还有如此雅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心胸阔达
8.苏轼的作品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了,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诗人的遭际和性格特点使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在《海棠》这首诗中找找,看看作者有没有流露出其他的思想感情。
明确:“月转廊”有处僻远之江湖,不遇君恩的嗟叹;“更烧高烛照红妆”流露出谪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三)小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优美的想象,运用环境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不但写极了海棠的美和诗人对海棠喜爱,而且借此传达了自己的情和意。这就是咏物诗。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海棠》。
第二篇:《菊花》教学设计
《菊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开尽:开完。
篱——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似/ 陶家,遍绕篱边/ 日/ 渐斜。
不是花中/ 偏/ 爱菊,此花开尽/ 更/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第三篇:菊花教学设计
《菊花》作文教学设计
虞城县实验小学:郭美玲 教学要求:
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植物,看清楚菊花花朵的特点,并写清楚。
2、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菊花的样子、颜色、姿态写清楚。教学重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植物,看清楚菊花花朵的特点,并写清楚
教学难点: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菊花的形态、颜色写清楚 教学准备:图片、一盆菊花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秋姑娘穿着她那美丽的五彩裙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她也来到了咱们的校园。在咱们校园的小花坛四周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对,现在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刚才老师经过那儿,用相机拍下了一些菊花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老师用课件播放各种菊花的图片。二:练习说话
1.看了这么美的菊花图片,你想说点什么吗?(菊花真美啊)(板书:美)菊花美在哪呢?
4.瞧,我们一起合作把菊花的颜色说得真美啊,下面我们接着合作,把菊花的姿态说一说。
5同学们看,这些菊花的颜色不同,他们的品种一样吗?不同品种的菊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6.请同学们观察,看,摆在咱们面前得这几盆菊花,它们的花瓣是什么样的?(提示;长还是短,宽还是窄......)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它的花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练说,教师紧接着问:展开想象,它像什么呀?(小姑娘的卷发,像胡须。像金条)
7.用“______ 的花瓣是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把它说完整。
8.课件出示:这些菊花的姿态各不相同:看有的__犹如___,有的___好像__,有的___就像___;还有的__________......)9.学生小组合作,练习说话。10.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有的花瓣全都向下伸展,就像垂下的厚厚的门帘。
有的只开了一半,黄中带粉的花瓣伸向四周,就像是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拍动翅膀,飞向蓝天。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就像夜空中盛开的焰火。还有的所有的花瓣全都向里卷,整朵花就像一个大花球)11.师生互动,评价学生的发言,给予适当鼓励。12.当一阵秋风吹过,美丽的菊花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第四篇:《菊花》教学设计
《菊花》教学设计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1课时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开尽:开完。
篱——篱笆。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秋菊绕舍/ 似/ 陶家,遍绕篱边/ 日/ 渐斜。
不是花中/ 偏/ 爱菊,此花开尽/ 更/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第五篇:老海棠树教学设计 - 副本
我以我法读美文
《老海棠树》(史铁生)
南漳县实验中学
刘华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文章美点,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能力目标】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赡养,理解,关爱并尊重老人。【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获得阅读快乐。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导入语: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能让人变聪明的方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西游记》可以欣赏到孙悟空嫉恶如仇的性格,读《骆驼祥子》可以了解到贫苦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读课外书籍我们获得知识,拓宽视野,结识朋友,开怀舒心。
可是泛泛的阅读收获甚少,今天我们就尝试探讨用多种方法来有效读书。二 引导阅读
探赏美点 推荐圈点批注读书法 1 方法指导:
需要从哪些方面勾画,批注呢?(男生读1,女生读2,全班读3)(1)从文章内容看:表现文章主体思想或者与标题相同意思相关的词句、言外句,哲理句,抒情句,议论句。
(2)从结构思路看:显示思路的关联词语、各段中心句、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
(3)从表达形式看:特殊的标点符号、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修辞句有语言特色的语句
以《老海棠树》为例勾画批注一两处。2欣赏美文:
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发现叙述的事件,题目的作用,文章的线索、结构等获得知识。.(3)展示成果 三 探究方法 激趣阅读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发现了文章的美处,我们能否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来阅读文章呢?同学们还了解哪些有趣的读书方法呢?用这些方法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1寻找人物 情感共鸣
想要走进人物内心,意味着要从思想情感上去理解,同学们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奶奶的内心世界呢?请精读描写奶奶的片段,2 小组交流 成果展示:
角色朗读法; 新闻采访法; 演读法; 评点人物法。
不同形式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读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最佳阅读效果。四 课堂总结 老师寄语:
本节课我们用不仅仅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赏析文章美处,更可贵的是同学们敢于尝试了和平常不一样的读书方法进行有效有趣阅读,没浪费文学大家对我们的熏陶。
推荐学生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秋天的怀恋》、《我与地坛》
阅读方法多样同学们要循序渐进,多多运用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有了量的积累必有质的飞越,愿大家以后多读课外书籍,在书中结交朋友,获得快乐!
板书: 我以我“法”读美文
圈点批注法
角色朗读法
新闻采访法
演读法
点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