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doc

时间:2019-05-12 23:4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doc》。

第一篇:《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doc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经过、路线及意义。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

3.了解中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教学重点:

掌握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教学难点:

掌握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他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事迹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解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

二、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提问:你知道西汉时所说的西域是指哪些地方吗?

课件出自地图,学生看书,结合地图,说说西域的地理范围。

教师根据地图明确:汉初时,人们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

教师强调:这是从狭义上说的。从广义上说,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

汉武帝时代,匈奴是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威胁,匈奴人经常南下骚扰汉的边境地区。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决定要联合西域的大月氏(ròu zhì)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课件出示板书: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 课件出示:《张骞通西域》地图 教师讲述:公元前138年,张骞一行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强调出发地是长安,长安是西汉都城,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一进入匈奴的地盘就被抓了起来,囚居十年之久。张骞在这期间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牢记自己出使西域的使命。后来他找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继续向西走。张骞费尽波折找到了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人原来在祁连山一带游牧,被匈奴击败后西迁。匈奴人曾以他们国王的头颅作酒器侮辱他们,大月氏曾立誓报仇,而事情已过去十年,此时的大月氏人生活安定,不想再与匈奴打仗。张骞没有办法,只好返回,为了避开匈奴,他们往南走,但还是被匈奴捉住了,又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来。回到长安时,仅剩下他和一个随从。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和自己的见闻。张骞这次出使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此段结合动态地图讲述)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匈奴的阻挠;语言不通;环境恶劣;民族关系复杂等。学生答对一点即予以肯定。

思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花了多少年?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优秀品质? 教师明确:花了13年时间。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来理解:热爱祖国,不畏艰险,意志坚强,开拓创新意识,杰出的外交才能。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击败了匈奴,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通,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课件出示板书: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教师讲述:张骞此行声势浩大,率领300多人,携带了大量的金银、丝绸、牛羊等礼物,访问西域各国。张骞一行人在西域各国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来而不往非礼也,西域各国也纷纷派出使者来到长安,拜见汉武帝,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想一想: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结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其历史意义。

明确:这次出使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过程及意义。3.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往来。西域各国在与西汉进行交往的时候,他们感受到西汉的强大。他们都愿意接受西汉的管理,寻求西汉的庇护。

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他是哪一年设立的?

明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往来。

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也就是说,在西汉的时候,中央政府就开始管理新疆。近年来,疆独分子,东突势力企图分裂祖国,他们想把新疆从祖国的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知识,就可以用它来反驳疆独分子的谬论。

4.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讲述:西汉末年,政权衰落,匈奴乘机卷土重来,重新控制西域。东汉之后,西域各国思慕汉朝,渴望得到汉的庇佑,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利用西域各国的力量,自南而北击退了匈奴势力,统一西域,并出任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活动近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三、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畅通无阻,再没有障碍。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物产丰富,尤其是丝和丝织品。同时人们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敢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就形成了一条亚欧之间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州、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当时的欧洲就是通过这条贸易通道认识中国的,他们称中国为丝国。

1.丝绸之路的开辟。课件展示《丝绸之路》地图

讲一讲: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途径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

教师明确: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大秦(欧洲的罗马)课件展示《丝绸之路商旅图》,指导学生看图,介绍图片信息。畅想天地:想像一下,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有哪些苦与乐?

山河险远 语言不通

苦 气候恶劣 强盗出没

苦与乐

可以挣钱发财 领略不同风光

乐 享受异国情调 学习不同文化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通道,东西方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技术,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之道、友谊之路,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东西方文化交流。

议一议:丝绸之路开辟后,哪些东西由中国传入西方?哪些东西由国外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历史意义?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学生了解传入传出的文化、技术,教师重点介绍佛教的传入、农作物的传入。

3.丝绸之路上商人们的往来,在贸易、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到了东汉,中国与欧洲国家在政治上有了直接往来。

课件展示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课件展示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要求学生重点识记)

四、小结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15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上看只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内容,但从政治看反映了国家的统一,从文明史的角度考察,反映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汇。本课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地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概念。本节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故事,或者学生自己收集的故事,引导学生评价张骞;通过对比,找出张骞和班超的共同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2.通过每一目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

1.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2.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丝绸之路图片、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师生共同回忆)同一时期,有一件事,那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域是指哪里吗?

教师展示汉朝疆域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要,在地图册上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教师讲解,在汉朝西域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使者和商人共同努力,开辟出一条从中原通向这里并延伸到更远西部的丝绸之路。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汉朝是如何和西域建立联系,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吗?它的开辟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

(板书)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讲授新课)(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问问题:(1)匈奴和西域的关系怎样?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板书)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板书)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坎坷经历。

教师设问: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板书)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板书)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板书)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板书)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课堂总结)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板书设计

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三篇: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上看只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内容,但从政治看反映了国家的统一,从文明史的角度考察,反映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汇。本课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地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概念。本节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故事,或者学生自己收集的故事,引导学生评价张骞;通过对比,找出张骞和班超的共同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2.通过每一目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

1.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2.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丝绸之路图片、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师生共同回忆)同一时期,有一件事,那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域是指哪里吗?

教师展示汉朝疆域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要,在地图册上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教师讲解,在汉朝西域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使者和商人共同努力,开辟出一条从中原通向这里并延伸到更远西部的丝绸之路。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汉朝是如何和西域建立联系,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吗?它的开辟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

(板书)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讲授新课)

(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问问题:(1)匈奴和西域的关系怎样?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板书)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板书)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坎坷经历。

教师设问: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板书)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板书)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板书)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板书)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课堂总结)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板书设计

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辟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西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西域是个国家名称 ②丝绸之路经过西域 ③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 ④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公元前119年以后日趋频繁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2.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开通 3.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2年B.公元前138年C.公元前119年D.公元前60年 4.下列关于班超出使西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时间是西汉时期 ②目的是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③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④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

5.与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张骞B.班超C.王莽D.甘英

6.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最早记录的事件发生在()A.商朝B.秦朝C.西汉D.东汉

7.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班超经营西域 ③西域都护设立 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B.①③②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

二、材料题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中西交往做出了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张骞出使西域是在什么朝代?当时的皇帝是谁?

(2)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关系如何?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5)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9.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有哪些东西西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B 3.D 4.C 5.B 6.D 7.A

二、材料题

8.(1)西汉。汉武帝。

(2)中原地区和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3)第一次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为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

(4)第一次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知了西域的情况,了解到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第二次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5)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9.(1)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2)丝绸和冶铁、凿井、造纸技术。

(3)良马、毛织品、葡萄、黄瓜、胡萝卜、蚕豆、石榴,还有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以及佛教。

(4)意义: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第四篇:《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设计2

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观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示意图》《丝绸之路》等图,培养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回答张骞通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培养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合理想象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回答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产是通过丝绸之路传过来的,培养联系生活理解历史知识扽能力。

过程与方法:感知西汉时西域各族的生活状况、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中外交流等史实,积累对西汉开发西北和开辟中西交往要道的认识,理解西汉是一个富有创新意识和勇于开拓的时代,中国早在汉代就开始开发和管理西北,并开创了对西方的联系;学会观察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对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班超的报国思想、无畏勇气和开拓精神;认识到西域各族人民对本民族地区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是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认识到西域人民向往汉朝,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认识到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对西北的管理和开发,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中国人民很早就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和和平外交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张骞通西域,既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又对西域都护设置具有奠基作用,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难点:为何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丝绸之路的开辟。

三、教学过程

(一)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

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这是狭义上的西域,广义上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年西域的基本情况:西汉初年西域有30多个国家,有农业、畜牧业,但国家规模小、经济规模不大,物产丰富。西域在西汉初年与西汉是隔绝的,因为路途遥远、匈奴阻隔、汉初国力不强,实行休养生息,不太注意外部世界。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域与汉朝的道路已经打通,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探险家――张骞。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问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年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他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这次出使他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也经历了千辛万苦,花了13年时间,去的时候有100多人回来只剩下两人。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19年,目的是加强与西域的交往,意义是建立了西汉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辟

2、东汉时与欧洲国家的直接交往

3、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作为东西方交通的要道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各种原因5世纪的时候丝绸之路衰落下来了,西部的发展也逐渐落后于东部,到今天中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西部。因此有必要加快开发,使西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

第五篇: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12——02——16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导学案

编写人:罗洪阳

审核:

文综组

时间2012-11-24 班级

组名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其中,丝绸之路在拉近东西方的文明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基础导学】 七年级历史(上)——12——02——16 【知识巩固】(B)

1.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蒙古草原的匈奴族主要的生活方式是() A.畜牧业

B.手工业

C.农业

D.渔业 2.两汉时期的西域是()

A.玉门关、阳关以东即今陕西和山西一带

B.河西走廊一带

C.青海、西藏一带

D.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3.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B.为了促进西域经济的发展 C.为了获得西域丰富的物产

D.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4.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往哪里的著名商路() A.西亚和欧洲

B.日本

C.朝鲜

D.东南亚

思路解析: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陆上通道。 5.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北伐匈奴,收复的地区是() A.长城一带

B.河西走廊

C.河套地区

D.蒙古草原 6.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7.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A.丰富了当时汉朝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8.下列地区中,属于西汉政府设置的西域都护管辖的是() A.西藏地区

B.新疆地区

C.内蒙古地区

D.甘肃地区 9.把中国称为“丝国”的是()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日本人 C.古代非洲人 D.古代罗马人

10.在下列历史人物中,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开通贡献最大的是() A.卫青

B.霍去病

C.班固

D.张骞

七年级历史(上)——12——02——16 【知识提升】(C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1 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者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2 工人日报(2004报道:在西安举行的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国际路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3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安),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西到印度、伊朗等国及地中海东岸,并可直达古代罗马总长达7000多公里。

图 丝绸之路

(1)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在中国是什么朝代?欧洲人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

(2)请你介绍一位开辟、维护古代丝绸之路的功臣

(3)结合图文材料说明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

(4)简要说说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往中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12——02——16 【当堂检测】(B级)选择题

1.汉初的“西域”是指现在的:()

A、甘肃河西走廊 B、宁夏、青海 C、新疆和更西的地方 D、新疆地区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 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开辟“丝绸之路” D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较顺利,主要原因是()

A 西域各政权希望与汉朝友好 B 西域各国希望摆脱匈奴的奴役 C 张骞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 D 卫青、霍去病已大败匈奴

4.2003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判断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开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的物产传入内地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5.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

A.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B.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C.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D.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6.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是()。

A 卫青 B 霍去病 C 张骞 D 王昭君 7.陆路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分别是()

A 长安和西亚 B 洛阳和西亚 C 长安和欧洲 D 洛阳和欧洲 8.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 丝织品 ②铸铁技术 ③凿井技术 ④葡萄和石榴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公元97年,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是()A 甘英 B 班固 C 窦宪 D 窦固 10.西域都护表述不正确的是()

A.班超经营西域后设立

B.管理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

C.西域正式归附中央政权的开始 D.标志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反思】

通过学习这课,你学到了

对本课还有那些不足之处

下载《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丝绸之路教案范文

    2 ﹡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丝绸之路》,进一步感受现代电子音乐的魅力。 2. 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学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教学重、难点......

    丝绸之路教案

    丝 绸 之 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一带一路”的概念。 2、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意义。 3、使学生充分认识申遗的重大意义。 学习......

    丝绸之路教案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丝绸之路教案[范文模版]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4课 丝绸之路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影响。能够说出陆地丝绸之路途经地区、所运商品,认识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的深远......

    丝绸之路教案

    2、丝绸之路【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体会张骞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以及坚韧、勇气、智慧、执......

    丝绸之路教案1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词。 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