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4语文教学要善用课本插图
语文教学要善用课本插图
鸿尾中心小学
温碧榕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一到两幅甚至多幅精美的紧扣每一篇课文内容的插图。这些插图是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可谓“用心良苦”,它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直观、生动趣味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等语文能力。但在科技逐渐的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教学被广大教师广泛应运,占据课文很大篇幅且有着重要作用的课文插图在教师的头脑中渐渐被忽视淡化,精美的插图被多媒体课件完全取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身体心理特征,他们好奇心强,往往喜新厌旧,对于非常熟悉的经常见到的事物很容易失去兴趣,多媒体课件用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新鲜感,许多学生或许不再专注于屏幕,司空见惯的多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难免会逐渐下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切不可为了片面追赶潮流,要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善于利用课本插图,不断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插图打开了开启新知之门
学生打开课本,映入眼帘的且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眼球的并不是文章的内容、字体、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精美的课文插图。它形象具体,感受鲜明,学生在课文插图中精美生动的图画、语言情境的渲染下,激起学习的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出新知便“水到渠成”。
如教学《燕子》时,我充分利用了课文的彩色插图引入新知,首先让学生先从整体观察插图,看看并说说图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然后再让学生从部分入手仔细观察,看看自己曾经见过的熟悉的燕子整体形态有什么特征,羽毛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翅膀有何特色,尾巴又有什么特点?很明显,小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在仔细地观察图画,然后津津有味地议论着。我抽选了几位同学回答提问,发现他们都乐于回答,而且回答得很准确、到位。紧接着继续追问:“小燕子是这么的活泼机灵,你们喜欢吗?课文是如何描写燕子呢?”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该课,引出新知,通过图画、语言的渲染、强烈的视觉感受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与理解中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插图深入了文本中心世界 语文课程它的本身属性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对人的理解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大的作用。课本所呈现提供的精美图画一般都能较好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能从不同侧面呈现文本所要表现的中心意义,它展现了文本内容的精华而中心部分。教学中如果能够善于利用插图就能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编者选编课文的真正意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如《太阳是大家的》这是一首儿童诗,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沐浴下茁壮生长,小朋友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地做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地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太阳是大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快乐和希望。而选编这首诗的意图是:体会只有全世界的人友好相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的明天才能更好。诗歌的文辞简单,但含义却很难领悟。教师带领学生充分熟读课文,在读中讲解含义,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听得云里来雾里去。这时若能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来至不同国家的小朋友在放飞和平鸽子,他们希望太阳到各个国家去传递各国小朋友的友谊。之后教师再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如“欢乐的浪花”“他们在睡梦中盼着、等着„„”学生很容易就能领会到;只有全世界的人和睦相处,人类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只有在和平宁静的环境下,各国小朋友生活才会快乐;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渴望和平。
三、插图活现了文本人物情感
人物是文本的中心与灵魂,对于人物特点以及人物性格的把握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可以说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但是我们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各方面阅历尚浅,对于文章中作者感情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特点、情感态度的把握可能不够到位,还会有一些差距。这时,我们可以善于利用课文插图来激活再现文章中的人物与情感。从而加深学生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讲述《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阮恒毅然为朋友献血这部分,我先让同学看看课本的插图阮恒的神情与动作,感受误认为献血会死的“阮恒”的内心活动,然后再结合文本体会阮恒无私献血时情感变化的具体词句的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并体会阮恒的生动形象—关爱朋友、无私奉献、舍己救人。
四、插图美化了学生心灵感受 课文插图不仅形象生动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与文章意境,它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带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美化了学生心灵,培养了学生爱美的情趣。
如讲《中国救援队,真棒!》,我先让学生观看插图,感受救援队在重重困难和极度危险的处境中仍旧坚持救灾,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一个又一个埋在废墟下的生命,体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学生不禁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竖起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学生在正堂课中表现得特别专注,讨论中格外活跃。《乞巧》中的插图“七夕,牵牛织女鹊桥相会”,图文结合,学生那善良美好的心灵被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着,同时唤起家家户户的人们的美好心愿。
总之,只有重视并善于利用课本插图,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与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课本插图的巧妙运用,可以很大程度地优化了语文教学,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不要让占据大量篇幅、让教材编写者费尽心机的课本插图成为一种摆设或点缀,它是丰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灵性而动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用心挖掘,发挥它的无限魅力和巨大作用。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90后经典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90后经典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刚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怀旧帖,里面汇集了一些80、90后经典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看到觉得挺有意思的,拿上来放放。记得以前小时候每逢新学期领新书时就特兴奋,其中最期待的就是语文课本。因为那时课外读物还相对匮乏,语文课本总被拿来当故事书来看,往往一发下来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翻看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童年时光真美好,时间也过得飞快。
各位80、90后,以下这些经典语文课本插图你还记得多少呢?看后是不是觉得感触良多啊。《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赠汪伦》:
《完璧归赵》:
《蜜蜂引路》: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伽利略》:
《凡卡》:
《小摄影师》: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伟大的友谊》:
《乌鸦喝水》:
《小蝌蚪找妈妈》:
《老舍家的猫》:
《琥珀》: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中的戒尺》:
《吃墨水》: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下雪之后》:
《挑山工》:
《他是我朋友》:
《我的父亲李大钊》:
《一夜的工作 敬爱的周总理》:
《珍贵的教科书》:
《倔强的小红军》: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飞夺泸定桥》:
《狼牙山五壮士》:
《卢沟桥的狮子》:
《南京长江大桥》:
第三篇: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精选
(本文来源于网络)
简单的字句自有简单的快乐。耳边似乎又荡漾起了久违的朗朗读书声。我们小时候的课本插图给人一种很朴实自然的感觉,插图里关于勤俭节约,诚实善良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不同于当今的孩子的课本插图,人物也全卡通化了,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浮躁感。时代在发展,韶华终逝去,一些东西想留也留不住。我们的童年也就随着课本插图的变换而一去不复返了。记得小时候,每个学期初,都盼望着老师发下新书来,粗略的翻阅着语文课本。看一页页的插图,是一种小幸福,然后妈妈教我把书用厚厚结实的包书纸,仔细包起来,也是我小学课本依然能保存到今天的原因吧。
下面的这些课本插图,你还记得哪些呢?
图1 挑山工 图2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3 吃墨水
图4 小摄影师
图5 琥珀
图6 凡卡
图8 下雪之后
图9 老舍家的猫
图10 赠汪伦 图11 不懂就要问 戒尺
图12 完璧归赵
图13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图14 一夜的工作
图15 司马光砸缸
图16 马踏飞燕 图17
珍贵的教科书
图18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图19 伟大的友谊
图20 西蒙
图21 捞铁牛
图22 三味书屋
图23 倔强的小红军
图24 我的父亲李大钊 图25 飞夺泸定桥
图26 苦柚
图27 让我们荡起双桨
图28 卢沟桥的狮子
第四篇:令人怀念的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令人无比怀念的小学课文插图
1,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2、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3、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哎,感慨啊,当年小学生摇头晃脑读书的情形又浮现,那时看到课本上得那些插图,感觉生活是多么神奇和温馨,连小溪的一个浪花都拥有可爱的笑脸,下山的猴子、种鱼的小猫在心里基本上是人一般的温馨的生命,而不是动物,天空飞舞的风筝和小燕子永远是那么亲切,农民伯伯永远是满脸丰收的喜悦,邻居老大爷和叔叔阿姨们基本上是一家人般的亲切,晚上的捉迷藏的公园基本上如同自家的院子不存在被人拐卖的危险,小河里的水基本上在口渴得时候可以捧起来喝,„„
虽然,当我日益成长起来,发现一切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有些丑恶。
但是,与我的童年,这些让我充满温馨和快乐。不管怎样,作为孩子,能拥有过无邪的童年,是幸福的。
复杂是社会,长大后自会适应,想想如今早熟的孩子们,不知道该为他们高兴还是悲哀。
我想,我小时候那些可爱的画面,他们的现在的脑子里是否有过呢?实在无聊,来贴点小学课本的插图,怀念逝去的童年!不知道你还记得多少呢?
1,乌鸦喝水...呵呵..好经典.2,2,落花生
3,完璧归赵....4,景阳冈...嘿嘿
那时候老师也没有说过老虎是保护动物来着....5,这个叫什么?不记得了...大概是讲美术课画杨桃,不同角度观察,画出来的画不同...6,狐假虎威...吼吼..7,皇帝的新装...现在想想..这样的故事似乎一直在上演...8,猴子捞月...9,老版喜洋洋与灰太狼....哈哈..10,小壁虎找尾巴....11,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嘿嘿.....现在还能背..12,骆驼和羊...还记得寓意: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道理。不能因为各自的高矮,而相互歧视。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因为自己能做某种事情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自己不能做某种事情而垂头丧气。
13,司马光砸缸...14,这个实在想不起来叫什么了...大概是说一个老人捕到一条神鱼,鱼求老人放过它,它能满足老人的任何愿望,但是老人的妻子太贪心,结果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15,狼牙山五壮士...学了这个文章之后,就爱上了枪战片...16,大森林的主人...应该是这个名字了...17,达芬奇画鸡蛋...18,好像叫 雨中情...不知对不对..19,初冬~当时真是羡慕他们,可以大吃柿子...20,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 狗吃肉 奥特曼打小怪兽
21,小木船..大概讲珍贵的友情啥的..22,难忘的泼水节? 是讲周总理的哦...23,这个印象很深...月光曲
24,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她长得俊不俊。” 一会儿把姑娘领来了。
西门豹一看女孩子满脸泪水,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到河里对河伯说一声,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送去。” 说完,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让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将她一徒弟投进河里。
等了一会儿,又将她另一徒弟投进河里。.......好吧,我承认,这是我接触的最早的很黄很暴力的文章
25,毕升
26,这个不记得了..好像叫列宁吧
27,这个也忘了...-_-||
28,少年闰土...嘿嘿..29,只记得军需处长了---长征不怕远征难
30,小足球赛
31,杨科..不知道还有谁记得 记忆中好像挺凄惨的..32,难忘的一课...不太记得了--
33,打碗碗花...34,忘记了..35,这个应该都记得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36,让我们荡起双桨...还学过唱同名歌曲呢..37,伏尔加河上的纤夫..38,鸟的世界...当时还真向往..39,小摄影师..40,小站..41,夜莺的歌声...外国版的放牛娃?
42,奴隶英雄...猛!
43,记得叫 琥珀..44,苦柚..4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记得了..46,蟋蟀的家
47,翠鸟..嘿嘿,当时幻想着要捉一只呢..48,凡卡 写信给爷爷的凡卡,连地址都不知道..不知道他爷爷现在收到没..49,我家的猫..50,她是我的朋友...好伟大的童鞋..51,马踏飞燕..嚯嚯..52,吃墨水..俺当年还真学习吃了次墨水呢,被骂了一星期..呵呵
53,一夜的工作 这个不多说,敬礼
5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55,挑山工...56,第一场雪.57,珍贵的教科书..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气息,易于小学生观察理解,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新、异、奇的情境中生动、形象、具体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第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趣也。也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儿童认知心理,运用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有趣、亲切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亲人》一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的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的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
点。课文中有的插图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用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杆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的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既训练了学生个人的观察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准确生动地观察描绘人物的能力,更准确地把握了老战士这一人物典型的形象。
第三、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如教学完《长城》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充分利用好插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新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需要记忆背诵,这无疑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忆了。如《卢沟桥的狮子》
一课,课文要求学生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第二自然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学生很容易混淆。文中配了三幅插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凭借这一优势,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略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配以相应的动作,接着抛开文字内容,让学生看插图进行记忆背诵,结果平时难以背出来的学生也就很快背出来了。
第五,借助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小学习作教学是启蒙打基础阶段。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小学生只有观察得好,才有可能把作文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很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增强观察的能力,从而为习作打下基础。如教学《小站》一文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将学生引入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和写作顺序,让他们从中学习观察方法;当完成这课教学后,再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学习《小站》一文的观察方法,亲自观察校园的一角或自家、邻居的小院;最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就能降低习作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从而让他们从小增强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六、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收
获创新的花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强,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激发兴趣,他们就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的创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选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想象丰富的事例,就能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学生的兴趣一旦提高,就会展开非凡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就会绚丽多彩,散发出创新的火花。如高鼎的《村居》,作者将自然景物和活动的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幅画面里,赋予了早春二月乡村景物新的意境,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让人读来心旷神怡,除了那明媚的春光令人沉醉外,一颗童心仿佛也飞到了空中,让人浮想联翩,令人神往。教学时,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伴着美妙的古筝乐,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仿佛身临其境。你听:地上的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快乐的唱歌。杨柳的绿枝条抚摸着堤岸,轻轻地摆来摆去,放学回来早的孩子,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特别是对孩子放风筝内容的想象,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创新的光彩正渐渐绚烂。
生1:哦---放学了,同学们高兴地跑着,跳着,大家一边跑一边整理着自己的风筝,议论着怎样进行风筝比赛„„
生2:一个扎着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老鹰风筝,一边跳,一边叫“快!快!”“注意,小心挂在树枝上”„„
生3:快看哟!我的风筝正在和云朵比高低嘞!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眼观画面,放飞想象,完成了一次想象再创造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的联想。
1、提出假设,启发想象
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引导观察图上能看到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或把图上的内容作一假设,变换,让学生想象新的条件下的新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中,花生特殊的结果方式让小松鼠犯难了,而插图帮助小松鼠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教学中,一位教师作了假设,把小松鼠假设为小蚯蚓,让学生说说小松鼠来到地下会看到什么,它会怎样想呢?爱想象的低年级学生对于这样的假设很感兴趣的。有的小朋友说:“小松鼠到地下,它艰难的向前爬呀爬呀!一会儿看到了一串串花生,它终于明白了,原来花生的果实长在地下,而不是挂在枝头。”有的说:“呀!地下太暗了,小松鼠爬呀
爬,头上不知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一抬头,发现原来就是苦苦寻找的花生。它连忙摘了一大串,然后钻出了地面。”„„这样的想象训练满足了学生的爱想象的心理,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插图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接受。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一幅插图,描绘了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情景。在教学中,一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首先着眼于整个画面,对各种事物都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个大略的了解。在观察整个图画的基础上,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的事物联系起来,想象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创设课文中所没有或比原文更生动、更形象的情景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画,阅读课文,想象情境,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和他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精神。
第七,充分利用好插图,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1、让学生在展现情境中感知美。课文插图以形象、直
观的画面展示了课文内容,同时因为色彩鲜艳,生动逼真,又使它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爱美之情。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教师可在学生学课文过程中,适时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文章中的“笼罩”、“遮蔽”、“笼着”、“汇成”、“漂浮”、“插”等词语,想象千变万化的秀美画面,体会作者对阿里山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给人的美妙意境。凭借插图,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阿里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表现美。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一首诗歌,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暮江吟》这首古诗词句优美,浅显易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图、涂色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美景。①读诗。学生借助注释、字典读诗,边读边画,教师巡查指导,抓重点词“铺”、“可怜”组织讨论,为学生释疑、解难。②画画。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并联系生活实际画出夕阳、江面、露珠、新月。初步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③涂色。绘好草图后,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用橙红色或金黄色涂色,绘出夕阳的余辉斜照江面的景色,来表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意思。江面的一半用
碧绿色来涂,表示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江面的另一半用红色涂,表示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江面的颜色。
三、四句诗,可让学生大胆想象,将露珠、新月融为一幅图,再配上草绿,深蓝色的夜空„„绿、墨、蓝等颜色的大胆使用,勾勒出深秋时节夜晚的幽深意境。④吟诗。通过画画、涂涂后。一幅幅《暮江夜景》图跃然纸上,此时,再让学生看着图反复吟诗,诗画交融,学生就深深地领悟了全诗描绘的美丽景色。学生运用不同的彩笔、图案,借助插图,在纸上涂抹出不同的色彩,这简单的形式把每个学生隐形的思维过程外现了,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插图的作用,每一幅插图都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形象、直观地提示着教材中某一方面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审美、观察等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