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小村小学 吴菁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进行运用。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言蕴含的道理。难点:了解词义、弄懂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表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主题(1分钟)
师:亲爱的同学们,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们吗?
生:《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叶公好龙》、《学奕》、《刻舟求剑》„„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我想问问大家:这些故事蕴含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猜猜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和什么有关系? 生:冲突 师:是的,我们本课两篇小寓言都是和冲突有关系。人们常常在说“冲突”这个词的时候,往往都会带上“矛盾”二字,那就先请我们的同学走进课本《矛与盾》,看看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知文意(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了解故事内容;和同桌交流,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她理解的《矛与盾》的故事?
生1:《矛与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集市上卖矛又卖盾,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结果遭到嘲讽的故事。
师:我发现你表述的很完整,这说明你读书时很仔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从课文配的插图上看有很多人,我觉得集市上人很多,不一定都是嘲讽卖矛与盾的人,可能还有不知道,很好奇的人。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所说的吗? 生(齐):同意!
师:我发现你补充的很有道理,结合插图联想,还有自己的思考,你真棒!(设计意图:预习课文时已将课文内的字词读音问题解决,再次读文了解文意,旨在让学生组织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三、古今对读,晓文意(2分钟)
师:同学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梗概,还能从中有所思考,我觉得你们的学习方法值得我点个大大的赞。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领略古人的言简意赅,诙谐有趣。我读古文,一句一停,同学们读现代文,一句一停。师:《矛与盾》《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生: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师: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生: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师: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师: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生: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师:其人弗能应也。
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师:听了同学们的现代文,我发现古文虽短,但含义深刻。现在,我们角色互换,同学们来读古文,注意朗读时语气与停顿,我来读现代文,感受意思的明了。生:《矛与盾》《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师: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生: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其人弗能应也。师: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设计意图:
1、古文和现代译文都在课本中出现,通过“古今对比读”让学生直接明了知晓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思。
2、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在自己朗读的时候能有所展示和模仿)
四、古今对译,解字词。(2分钟)
师:我们通过古文、现代文的对比读了解了寓言的意思,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掌握小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同学们都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楚国有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卖”在古文里对应的是哪个字? 生1:鬻
师:楚人夸赞自己的盾,夸赞对应的是古文中哪个字? 生2:誉
师:看来,我出的题难不住大家。那我这回一定要出难一点儿的。请同学仔细听:“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吾”什么意思?“坚”什么意思?“莫能”是什么意思?“陷”是什么意思?
生3:“吾”是我的;“坚”是坚固;“莫能”是不能;“陷”是穿透、刺透的意思。师:我发现你真的很用心,用心读书,用心对照,用心解释。你把我这道难题用心突破了。我想除了这位同学,还有很多同学很用心,那我就再出一道更难得题,看哪位同学敢于挑战?
师:在“于物无不陷也。”中,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句型? 生4:老师,是不是双重否定句? 师:你怎么发现的? 生4:“无”和“不”都表示的是没有,都是否定词,那这句会不会是双重否定句?
师:你说的没错,它就是双重否定句。可见双重否定句不是我们现代文中才有的,从古自今它都存在。我发现你不但有观察,还有思考,我要为你点赞。学习就要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看来我前面出的难题在同学们那里都不算难题,看我这两道终极难题能不能把你们难倒。第一道:在“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中“或”是什么意思?“以”是什么意思?“子”是什么意思?“何如”是什么意思? 生5:“或”是有的人;“以”是用;“子”是尊称“您”;“何如”是如何,怎么样。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位同学是否回答正确? 生:正确。
师:那最后一道难题,关于字词的,你们猜猜我会出什么? 生:会出最后一句里的“弗”、“应”吧?
师:同学,你怎么知道?我都还没出题,你都把题替我出了。你来回答你出的题。生:“弗”是不能;“应”是回答。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真不错。
师:同学们,通过美读和问答,我们了解了《矛与盾》的故事,接下来下面我们就走进《鹬蚌相争》的故事,看看我们两篇文章的矛盾冲突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问答让学生掌握古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五、快速读文,自归纳(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自读《鹬蚌相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鹬蚌相争》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蚌晒太阳,鹬夹住蚌肉,蚌夹住鹬嘴,他们都不相让,结果被捕鱼人全都抓住了。
师:说的不错,看来鹬蚌之间的冲突不小,那我们一起走入古文美读、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再次读文了解文意,锻炼学生组织语言顺畅表达的能力。)
六、古今对读,晓文意(2分钟)
师:这回的古今对读,请男生读古文,女生读现代文,一句一停。男:蚌方出曝,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男:而鹬啄其肉,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 男:蚌合而箝其喙。
女:蚌立刻毕壳夹住了它的嘴。
男: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有死蚌”
女: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男: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有死鹬。”
女:蚌说:“你的嘴今天不出去,明天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男: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女:它们双方谁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趁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师:男女生配合的不错,交换角色试一试。男女生:古今对读(设计意图:通过男女生“古今对比读”,发现学生在停顿时的问题予以纠正,让学生自主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
七、古今对译,解字词。(2分钟)
师:大家通过古今对读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老师还要考考大家字词掌握的情况。请大家准备接受挑战。请看大屏幕:曝 啄 箝 舍 喙 禽 生:“曝”晒太阳;“啄”叨住,夹住;“箝”夹住;
“舍”舍弃放弃;“喙”嘴巴;“禽”捉住 师:我想问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的? 生:我是通过古今对读理解的。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学习方法,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积累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让学生掌握古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八、对学解疑,知寓意(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矛与盾》,念了《鹬蚌相争》,这两篇寓言都是和矛盾冲突有关,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同。请同桌两人交流一下《矛与盾》和《鹬蚌相争》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生1:《矛与盾》告诉我们说话办事不要言过其实,说的太绝对,这样会闹出笑话。
师:嗯,说的不错,这则寓言想要帮助我们怎么做事呢? 生2:告诫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师:说的对,我发现你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既然告诫人们说话办事不能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那我想请问同学们:《矛与盾》的故事发生在几个人身上?他是谁?
生3:一个人,他是卖矛和盾的楚国人。
师:文章通这个人的什么来表现他的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生4:通过语言描写
师:你们说的很有道理!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言行不一的举止,或者语言、举止相矛盾的情况,我们有个成语可以形容它,成语叫做„„ 生(齐):自相矛盾
师:你们真是积累丰富!对,就是自相矛盾。那我们再看看《鹬蚌相争》吧,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5:告诉我们如果两个人发生矛盾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师:你说的真好。《鹬蚌相争》的冲突发生在几个对象身上?它们是谁? 生6:两个对象,鹬和蚌
师:说的对,发生在鹬和蚌身上,是两者之间的冲突。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刚才同学已经告诉我们了:当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然的话,就会被“渔翁得利”了。
(设计意图:通过两篇文章寓意的阐释,学生们懂得言行不一的 “自相矛盾”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矛盾,与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有本质区别)
九、群学深知,能表达(10分钟)
师:正如我们上课时说的那样,这两个寓言故事都和冲突有关系:一个是自相矛盾,一个是两者冲突。我们这会儿一起走进课本插图,去换位思考,感官带入,把你自己当做是插图中的一个人。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去表达。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1、在《矛与盾》的插图中仔细观察,“或曰”中的“或”都有哪些人?他们会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鬻盾与矛者”?“其人弗能应也”的“其人”会想些什么?
2、当渔翁抓住鹬蚌后,鹬会说什么?蚌会说什么?渔翁会说什么? 生: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谢谢大家精彩的汇报,我想请口头汇报这道题的小组,课后完成另一道题,将另一道题变成文字写下来。
(设计意图:找到课本由读到写联动的点,通过讨论展示,让学生能够充分自由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汇展成一段简短的文字,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十、仔细观察,有想法(6分钟)
师:说是能力,听是美德,那能归纳就会让你有所提升。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你们有没有一双仔细观察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很有趣的言行不一自相矛盾?或是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讨论
生1:我举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语文老师很胖,她每次都说减肥不能使劲儿吃,可是一遇到好吃的米饭,她就控制不住自己吃的比谁都香,吃完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结果她也没有减成肥。她的行为就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
生2:我想说的是我和同学之间闹矛盾的例子„„ 生3:„„
师:是的,在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很多矛盾冲突,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要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人做事不能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同时在和家人、同学、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大家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能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的思维能力;
2、锻炼学生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十一、回顾寓言,会背诵(6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关于冲突的两篇寓言故事,了解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我想学习语文如果有捷径,那便是背诵。请你和同桌用古今对译的方法,自由背诵寓言。生:自由背诵
师:背过了吗?请同学试一试。生
1、生2:背诵课文
师:请男生背《矛与盾》,女生背《鹬蚌相争》 男生、女生:背诵课文 师:请全班齐诵《寓言二则》 生(齐):背诵《寓言二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速读速背的能力)
十二、总结全文,有收获(2分钟)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古代两部著名典籍《韩非子》和《战国策》,见到了两种不同的矛盾冲突的方式,学习到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们班的同学各抒己见,自己的观点也说的很明确,我想:说是能力,听是美德,有归纳定能提高。因此,借助今天的机会,我想请同学们以“矛盾”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用文字告诉我,发生在你们身边的故事。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在充分讨论和表达的基础上,将口语交际落实成习作训练,用不同的“矛盾冲突”作为读写联动点,带动全篇文章的归纳和应用。)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矛与盾》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两者冲突 言过其实 互不相让 实事求是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