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景阳冈》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景阳冈》教案
第四组
教材简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等感受。” 《景阳冈》这篇经典之作,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松性格鲜明,个性彰显,他的倔强、豪放和无所畏惧能够吸引学生并使他们有表达自身感受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品读、感悟、研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学生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些运用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深化学生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感悟。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1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首歌,有同学知道这首歌是哪部连续提问:○剧的主题曲吗?(《水浒传》)2《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108位)真不错,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3那么有同学知道○《水浒传》中有一位打虎英雄么?这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呢?(武松)
4没错,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武松打虎的故事。(板书:○《景阳冈》)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酷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性上了景阳冈,手无寸铁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ng,不读“liáng”, “迸”读“bâng”不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将课文分成四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本单元学习的意图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默读必须有一定速度,所以课堂上的默读练习是必要的。]
2、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本文的重点在哪?(打虎)请同学们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课件: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①.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②、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2)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课件: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动词运用的精彩有利于学生感受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课件: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六、提出疑问,课外讨论
1、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各抒己见。让学生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七、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除了武松。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篇: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 景阳冈 练习题
《景阳冈》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shāi shǎnɡ shào
zī
bǎnɡ
ɡuǐ
()酒()午 xiōnɡ pī lì()膛()
二、组词。
晌()哨(响()峭(tiǎo()挑
tiào()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一()而()自()自()棒()味 â
páo
气()哮)勿()匆(zhã(折
shã(结()成(请()自(()文()计 sǖ
zhān
()软()笠
耻()
址())())())()()踉踉()()()xi())))害命
()生()力 三()不过()
四、读文填空。
1.《景阳冈》一文节选自(),作者是()。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其中详写了()。
2.老虎的三招是:(3.课文中刻画的武松是一个(4.水浒传中的人物:①及时雨(星()④黑旋风()。)②豹子头()⑤浪里白条()的人。)③智多)
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shāi shǎnɡ shào zī bǎnɡ(筛)酒(晌)午(哨)棒(滋)味(榜)文 xiōnɡ pī lì xiâ
páo sǖ(胸)膛(霹 雳)(泄)气
(咆)哮
(酥)软
二、组词。
晌(晌午)哨(哨棒)勿(请勿自误)耻(耻笑)响(响亮)峭(陡峭)匆(匆忙)址(住址)tiǎo(挑战)zhã(折断)(存折)挑 折
tiào(挑水)shã(折本)(枝折花落)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一(饮)而(尽)结(伙)成(队)(谋)(财)害命自(言)自(语)请(勿)自(误)踉踉(跄)(跄)
ɡuǐ(诡)计 zhān(毡)笠
(平)生(气)力 三(碗)不过(冈)
四、读文填空。
1.《景阳冈》一文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其中详写了(喝酒和打虎)。
2.老虎的三招是:(一扑、一掀、一剪)。
3.课文中刻画的武松是一个(豪放倔强、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人。
4.水浒传中的人物:①及时雨(宋江)②豹子头(林冲)③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⑤浪里白条(张顺)
④
第三篇: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 草船借箭 练习题
《草船借箭》习题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
饮酒()
都督()
惩罚()
水寨()
呐喊()
调()度
二、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面的解释准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2.呐喊(一对近义词):()()(3.顺风顺水(ABAC):()()(4.探听探听(ABAB):()()(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作者))))););)。)。))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五、阅读答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六、文学常识填空。
1.()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和()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2.诸葛亮复姓(),名(),字(),又称()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等等。请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一、二、1.必然 2.仍然 3.果然 4.忽然
三、1.虚实、开关、装卸、是非;2.推却、延迟、惩罚、语言;3.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成千上万、不卑不亢;4.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学习学习
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3.有胆有识,才智过人。4.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
五、1.如鱼得水。2.起因: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经过:刘备和结拜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并共商天下大事。结果: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六、1.罗贯中;《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2.诸葛,亮,孔明,卧龙。《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
第四篇:语文人教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教案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
1.读上节课学过的字:雷、澡、软、梢、梳、醒、耍、枝
2.开火车认生字。
3.开火车形式读词:打雷雷雨树枝树梢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二、看图,熟读课文
1.出示挂图:同学们,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你们看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师:是的,他们唱呀跳呀,在歌唱春天,歌颂美好的大自然,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柳树醒了》。
2.自由读,读准音,并标小节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三、细读,理解课文
1.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分小组读书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学习相应的小节)
(1)学习第一节。
试题试卷
........A.指名读。
B.想像:春雷会跟柳树说些什么话呢?
C.如果你是春雷,那就把这悄悄话说给组员们听吧!
D.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
E.指名读,评议。
F.比赛读,评选“朗读高手”。
(2)学习第二节。
A.指名读。
B.教师板画柳树。
C.愿意上台画一画柔软的柳枝吗?
D.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这一小节呢?
E.比赛读,指导读。
(3)学习第三、四节。
A.音乐声中,教师引读第三、四节课文。
你们瞧!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生读)“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生读)。
B.春风中,柳树展示出它婀娜多姿、俏皮可爱的样子,你愿意让柳树变得更美吗?请哪位小画家上来画一画吧!
C.让学生带着想象好好地读一读课文。
D.小组汇报读。
(4)学习第五节。
A.醒了的小柳树可高兴了,他们在干什么呢?请你们找一找读一读吧!(生练习读)
B.指名读,评议。
C.全班读。
四、训练,发挥想象
试题试卷
........小柳树的好朋友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孩子们和它在一起做什么?
出示:
春雷和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帮助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变得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雨说:“_____________。”
春风帮助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变得_____________,柳树对春风说:“_____________。”
春燕和小柳树_____________,柳絮_____________,柳絮边飞边说:“_____________。”
孩子们和小柳树_____________,小柳树──,柳树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
五、比赛,背诵课文
师: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喜欢这一小节的其他同学可以一起读。
2.会背课文的站起来,齐背课文。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评一评谁背得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六、实践活动
1.课堂活动。仿照课文编诗句,再说一说。
春天跟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
师:(学生看着图)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柳树醒了,春姑娘来了。春天闪耀着明丽的色彩,跳动着轻快的音符,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又长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又投入新的学习中了。那读书声,那欢笑声,给春天的乐谱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
试题试卷
........2.课外活动。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和柳树一样也醒了呢?可从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观察。
试题试卷
第五篇: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 再见了亲人 练习题
《再见了,亲人》习题
一、我会感受。
读了课文,我感动于();感动于();感动于()。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担心()
阻击()
焦急()
供应()故意()
支持()
侦察()
崎岖()反义词:
唯一()
温暖()
困难()
支持()慌张()
伤心()
清楚()
暂时()
三、辨别句式,再照样子写一句。
(陈述句
感叹句
疑惑句)
(1)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2)“小敏,你怎么还不回家呢?”()
(3)您知道我们缺少素菜,就挎着篮子上山去挖野菜。((4)你说,我们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呢?()
〖你正)
四、语文营养菜(填上不同的“yi”字)。
气候()人
心旷神()
化险为()自信不()
转()阵地
()惑不解
()然自得
礼()之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