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

时间:2019-05-13 11:2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

第一篇: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

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

方慧,男,1965年10月生,河北隆化人,满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油气与深部物探研究室主任。作为一名老党员,多年来,方慧同志始终注意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自觉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作风严谨,公道正派,成绩斐然。

1986年,刚满21岁的方慧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此后的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学习、工作在物化探所。作为项目、课题或专题负责人先后参加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2项,地质大调查项目5项,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1项。带领科研团队多次进入大别山区、青藏高原藏北无人区、青海祁连山地区、川西龙门山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展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的“被动源电磁断面法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九五”地矿部重点课题项目“大别—胶南大陆科学钻探选址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和“东海科学钻探靶区大地电磁及重力测量研究”项目,为大陆科学钻探选址,正确部署科学钻探井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资料;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中,主持完成了5个专题,在研究青藏高原含油气盆地深部构造格架,在探索青藏高原油气勘查有效方法技术组合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和认识,编写成果报告6部,发表论文3篇。在“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研究”工作中,自主研制了探地雷达三维正演软件,建立了沥青、石英砂等物质含水率与雷达信号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开发了探地雷达资料自动解释技术,发表论文3篇。在“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项目中,提出了龙门山构造带地壳内存在一个与512汶川地震关系密切的刚性体,分析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机理;在“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物化探调查技术有效性实验”工作中,提出了青海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初步总结了圈定天然气水合物有利赋存区带(块)的物化探有效方法技术组合。除承担科研项目外,还曾作为总工程师,先后在新加坡、香港负责多项工程勘察及环境调查项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目前他正在承担着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国家专项、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质大调查等多个科研项目。地质科学研究是他毕生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怀着对科学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必将在地学领域收获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张少华,男,1966年3月生,汉族,籍贯安徽泾县,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东方地球球物理公司物探总监。199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分配到物探局第二地质调查处工作,一毕业就投身到生产科研工作第一线,脚踏实地从实践中学习,向老师傅学习,很快就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科研生产骨干,承担起了繁重的科研和生产任务。90中期开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山地地震勘探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但野外地震勘探难度很大,如何采取有效的技术攻关措施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面临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在老专家的指导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他能够勇于思考,从地震采集、激发方式、静校正技术、三维混合式特观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突破的进展,他先后在塔里木主持过多个重大的地震采集技术攻关项目,尤其在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克拉苏和迪纳山地三维勘探的成功为西气东输工程资源的确定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并于2000年获得中国石油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由于其出色的业绩和工作精神于1997-1999和1999-2001连续两届并评为物探局劳动模范。

从2001年-2004期间,他被聘任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集技术支持部主任,负责全公司的采集技术支持和技术攻关工作,针对公司在各个油田承担的疑难地震探勘攻关项目,及时组织专家进行重大技术攻关,有力地推动了采集技术的进步和找油找气的突破

2006年底他从美国学习MBA回国后,自2007年初担任东方公司科技发展部主任以及近期担任物探总监以来,能够积极探索,开拓思路,把先进的科技管理理论和科技攻关模式与东方公司的科技环境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项目管理模式,加强科研顶层设计,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动态,坚持联合开发的科研模式,组织了一批国家、集团公司的科研攻关项目。在此期间,东方公司承担了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的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项目,作为副项目长,他能够积极组织课题设计和攻关研究,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全数字万道地震仪研制、GeoEast核心软件研发和配套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该项目为整个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的完成做出了重要的技术贡献,为中石油的找油找气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地球物理技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勘探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产品方面,他不遗余力,积极推动,坚持从点上试验,以点带面,逐年提高软件产品的应用率,提高在找油找气中的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国产软件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应用。

曲寿利,男,1961年2月出生,籍贯山东省荣成,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现任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院长。二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地球物理的计算机和软件应用、地震资料处理、物探技术方法研究的前沿。先后承担和参加了40余项部、局、院级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局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二十余项,并在国内外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撰写专著两部。在多年的生产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提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深层地震技术、提高信噪比技术、静校正技术、偏移成像技术、全三维技术、AVO与AVA技术、开发地震技术、储层与裂缝描述技术等,在这些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创新成果。在1988年完成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方法》项目中, 改造、开发的软件模块共30多个,其中最为关键的子波处理部分的反Q-滤波、地表一致性反褶积、迭后传输补偿、道积分、剩余子波消除等方法至今仍居国内领先地位;1994年完成的AVO(幅距关系分析)局级重点科研课题中研究的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俄罗斯地球物理专家曾引用了此方法;1996年负责研究<<三维CDA共深度面元迭加方法研究>>局级科研项目。在国内首次借用俄罗斯二维CDA叠加方法的思路,实现了三维随深度变化的锥体CDA超面元叠加方法;1996年负责完成了<>局级重点科研项目,全面地消化吸收并开发应用了SP-2系统的先进技术,共编写手册18套,完成技术报告18个;1996至1999年,负责中国石化“九五”<<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攻关项目,独立完成三项科研成果:谱修正反褶积流程及效果、频率加权滤波方法及应用和HAMNIZER反褶积方法;1997年负责中国石化<<深层地震资料处理攻关>>项目,其中研究的叠前去噪技术及超面元叠加技术效果显著;1999年负责局级<<裂缝检测地震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形成全国首创的全方位纵波地震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方法,撰写专著一部,这项技术促进了国内方位地震裂缝预测技术的发展;2000年-2003年主持全三维地震技术的研究、断陷盆地多样性潜山带成因成藏与勘探配套技术研究等,分别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2005年主持研究的开发地震技术发展了井中地震技术。2005-2010年,先后完成复杂介质地震波传播规律、起伏地表地震成像方法、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地球物理描述973课题、高密度地震技术、国家重大专项等大型课题的组织与研究工作,并获多项中石化一等和二等奖;特别是在2003-2005提出并推动实践的高密度地震技术,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小断块油气藏及西部缝洞储集体的识别具有革命性的指导作用。973缝洞地球物理描述课题的成果提高了缝洞识别精度10米。

第二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简要事迹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简要事迹

万方浩,1955年7月生,汉族,湖南临澧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生物入侵、生物防治及昆虫生态等方向研究,创建了我国新型学科-入侵生物学,组建了一支具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入侵研究国家团队;多次成功组织国际和全国生物入侵大会,提高了我国生物入侵领域国际地位与影响。先后主持973计划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8项;发表论文360余篇(Science等发表SCI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为入侵生物学学科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勇,1966年6月生,汉族,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及南方蔬菜清洁化生产的技术与理论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排名第一),其它奖励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湖南省“12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在《Biodegradation》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4部(95万字),培养硕士和博士15名。

郑建秋,男,1960年10生,汉族,重庆云阳人,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副站长,二级推广研究员。

长期从事蔬菜病虫测报、防治、植物检疫等相关试验、研究、推广工作。先后主持部市重大项目16项,一般项目30余项,参加国家项目4项,引进、研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120余种(项),以第一发明和第一设计人获发明专利1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和推广奖30项,出版著作14部,独立撰著《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大型工具书一部,拍摄病、虫、草防治录像片和技术光盘20余套,发表论文和技术文章70余篇,协助CCTV和BTV

制作科普节目60余期,培训北京市和外省市各级技术人员约15万人。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三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林东昕,研究员,1955年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1996年以来负责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肿瘤研究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863项目等。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达500余分,被引用2800余次.曾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在《自然∙遗传学》的研究工作被评为2007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个人荣誉有:2004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部973基础研究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

朱正纲,教授,1954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

从事胃癌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0 余年,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师资课题、上海市科技重大课题、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项目等课题1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07、2006)、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奖;共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近5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著156篇,SCI收录25篇,73篇被369篇文献引用;主编或副主编专著7本;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5)、上海市领军人才(2008)等称号。

张志愿,教授,1951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

从事口腔颌面肿瘤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36年。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7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医师奖。他所领导的教学团队在本专业首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五一”劳动模范集体,《口腔颌面外科学》首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申请到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和自然基金资助面上项目5项,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分别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7,2010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已发表学术论文34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45篇,SCI收录41篇。他引460次(单篇最高他引42次)。主编专著10部,副主编10部。

第四篇:中国科协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

中国科协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全文)

------------------

2008年11月16日 14:0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表评论

------------------

中新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孙自法)今天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布设立“中国科协会员日”后的首个会员日,有“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美誉的该协会当日发表《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全文如下——

50年前,中国科协应运而生,全国科技工作者从此有了自己的家。50年中,路漫修远,广大科技工作者栉风沐雨,上下求索,贡献卓著。50年后,沧海桑田,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超过了人类社会以往任何时期;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展望未来,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

为此,谨提出如下倡议:

一、让科学发展引导前行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理念中的灿烂理性光芒。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工作者既是先进生产力的承载者,也应努力成为科学发展的开拓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祖国大地持续拥有蓝天净土和秀美山川。

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大力推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迈开双脚,深入基层,切实了解企业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真实需求,让科学发展的根基牢牢地扎在每个车间、每块农田。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向社会广泛宣传科学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为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中节约纸张,一张纸两面用;生活中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物品,不使用塑料袋,少开空调和暖气,出行多用公共交通工具。

二、让科学精神照亮征程

科学技术在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成为宝贵的精神力量。时光荏苒,滚滚红尘,遮蔽不了精神之光。在物质发达的时代,让科学精神永续,是科技工作者的天职。

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求真求实,既是科技工作者进入科学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通行证。让我们把百折不挠地追求真理、捍卫真理、造福人类,作为从事科技事业的首要价值标准,作为毕生追求的光荣与梦想。

坚定倡导质疑和批判精神。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要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敢为天下先。坚持严谨缜密的研究方法,任何人的研究,任何研究结论,必须经过严密论证和客观检验。

培养更加广阔的胸怀和视野。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大门对任何人开放,以能力和品德作为唯一标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加强合作与协同,扩大资源和信息共享。

创造宽容失败的氛围。科学事业中,最大的失败是害怕失败。科学事业是探索未知的事业,需要在证伪和试错中取得进步。

三、让科技创新充满激情

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事业的原始动力,也是保持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当前,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顺应这种趋势,使我国成为创新强国,需要重新呼唤对科学的激情,迎来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激情岁月。

增强创新勇气和自信。只有先挺起胸膛,才能够展翅翱翔。科技史上,伴随国家的强弱兴衰,世界科技活动中心也呈现同步转移轨迹。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展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和平崛起,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思想、假说、定理和公式,以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鼓励自由学术探究。真正激动人心的原创性科学,只能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产生。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积极参加学术争鸣,开展学术批评,营造民主学术氛围,激励原创思想。

推动创新文化建设。从长远看,文化是最强大的力量。科学择壤而栖,要积极培育创新土壤。加强学术生态建设,使共生竞争成为学术常态,在学术的原始森林中,不断培育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新物种。

推动科学共同体成长。科学本质上是集体的产物。积极参与学科制度化进程,促进学科生长、分化、渗透与整合,促进学术纲领更替和变革,倡导著书立说,鼓励学派成长,形成学术建制的蔚然大观。

扩大国际科技参与。自主创新不是闭关自守,要扩大国际视野,在重要国际科技计划和科技平台上,要有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和响亮声音。

四、让科学领域更加纯净

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应努力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让科技工作成为太阳下最干净、最值得尊敬的职业。

旗帜鲜明地抵制败坏学术风气的行为。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风,坚决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等丑恶行为。

努力恪守“严格、严肃、严密”的作风。研究成果在正式发表后,方可向媒体公布,避免新闻炒作失真。没有参加实质性研究活动,不应在成果上署名。对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和失误,及时公开和承认。

正确行使学术权力。评价科技成果时,坚持科学良知,避免主观随意,杜绝人为夸大。不以学术身份参与各种商业盈利性活动。尊重同行劳动成果,引用内容必须做出标注。严格使用科研经费,花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避免科研经费渗漏和浪费。

五、让科学普及成为使命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打破科学事业与公众之间的藩篱,实现公众与科学的双向互动,使科学活动具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是科技事业的永恒主题,也是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将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把科学普及视为本职工作,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

根据自身优势和专长,选择多种形式参与科学普及。每位科技工作者每个季度至少参与一次科普活动。及时主动回应与科技相关的重大公共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为公众排疑解惑。

努力掌握科学普及的方法。重视与大众传媒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深刻理解科普内涵,除了科技知识,尤其要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传播。

躬逢盛世,科技事业迎来了扬帆启航的新起点。让我们携手并肩,凝心聚力,传承薪火,继往开来,在更高的平台上,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的业绩。(完)

第五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人选主要事迹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人选主要事迹

李树君 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科技专家,现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和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入选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开发了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薯类从种植到加工成套装备,开创了农作物秸秆集储运装备技术体系;积极推动联盟运行发展,牵头制定了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十二五”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系列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袁寿其 长期从事排灌机械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江苏大学校长。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发表论文29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农机学会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下载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