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记共产党员杨少雄同志的先进事迹
在石狮市狮城工程公司党支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一个深受人们关注,赞扬的“明星人物”——杨少雄同志,成为了公司职工尤其是公司安装队队员们的谈论焦点。那么,杨少雄的特别是什么?是在于他的普通,他的平凡,他的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
杨少雄的职业——安装工,并不会为人所称羡,在许多择业者那里还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的,而杨少雄却热爱他的事业,不仅在上班时干好自己的工作,还利用下班时间去管道铺设安装施工场地,亲监管理。已被任命为公司副经理的他还常常与安装队员们一起探讨施工中的技术难度,与他们促膝谈心,并且关心他们在施工工作生活中的情况。一年365天,杨少雄日复一日在工地和施工人员一起,管沟、吊管、连接钢管,不怕脏,不怕累,不辞辛苦,为条条管线通向用水户排忧解难。他成了用水户最需要的人,最受欢迎的人,也是最钦佩的人。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都享受着水带来的便利和文明,然而,哪一户人家又不曾遭遇过水管的故障带来的焦虑呢?正当你宾客盈门,饭菜下锅时,管突然破裂,自来水断流了,那怎是一个急字了得。杨少雄深知这点。所以,每当接到抢修通知时,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及时维修。有一次,炎炎夏日,安装队接到抢修通知:位于宝岛路两侧已预埋了的DN300管道破裂,当他到达现场后发现,该段土质基础松软,大量塌方,施工风险系数大,技术要求高,给安装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仔细研究过方案后,为让用户早一分钟用上水,杨少雄率先跳进泥坑,背负烈日,不顾一切与电焊工轮流钻进因太阳曝晒而滚烫的钢管里进行焊接„„几个钟头的奋战后,纯净的自来水又安全流进了千家万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变了,机会多了,不少人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如何发大财而后享大福上,似乎只有这样才是适合市场经济环境。正是这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自我中心的人生订位,使一些人陷入了误区,引起了某种程度上的社会角色混乱,以及与此相应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上的偏失,这种变化对每个人的人生都一种检验。在这种检验中,杨少雄显示了他的不平凡之处,他一年如一日,摆正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他这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成为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杨少雄一次又一次助人为乐,兢兢业业,实实在在,爱岗敬业,辛苦我一人,心系千万家,安全保供水的精神深深地启发我们,什么才是充实的人生,是腰缠万贯,挥金如土吗?真正的充实并不是在于你从社会得到了什么,而是在于你为社会贡献了什么,为别人做了什么,是否从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崇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的地位、职务、岗位在变,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理想信念全不能变。
第二篇: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张思德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战士。然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一个普通战士之所以引起领袖的如此关注,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张思德,1915年生,四川省仪陇县人。出身贫苦,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3次负伤。1938年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在带领全班完成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荒生产和建窑烧炭等各项任务中,成绩优异。1942年11月部队整编,调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他愉快服从组织分配,在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1944年,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9月8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第三篇: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我的群众观
“群众”一词普遍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在过去,“群众”一词代表了干部和人民的区别。然而今天,党员干部的工作是面向群众、面向人民的,时刻经受着群众的考验,“群众”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作风上进一步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作为一名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如何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职责意识,树立群众观念
坚持党的原则,领导纪检工作,负责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检查是党和国家赋予纪检监察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牢记自身职责,自觉将履行职责与服务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坚实后盾,它不是空洞虚无的概念,是具体的、相对的。在“三问四观”的思想讨论中,我认为,只有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才能正确的践行群众路线。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将群众挂在嘴上,还是放在心上?是喊破嗓子为群众,还是甩开膀子?其结果大相径庭。
树立群众观念,要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尊重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前提。既要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树立朴素的群众观,了解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问题,二、解决“四风”问题,做实群众工作
“四风”问题是当前群众工作的顽敌,也是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要害是使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从根本上破坏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解决“四风”问题,首先要自省。查摆自身问题:工作中沉不下去,收不上来;浮于表面,不敢深入;只说不做,流于形式;铺张浪费,缺乏忧患意识等等,这些行为都极大的影响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微信,都是在践行群众路线道路上的绊脚石;其次要整改。整改要扎实,力求实效,将反思落到实处。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拿出“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壮士断腕”勇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列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最后要巩固成果。作风问题最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四风”问题的存在也不仅仅是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更具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结等深层次问题。想要巩固反“四风”成果,不仅要靠提高干部觉悟,加强各方监督,更 要完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斩断“四风”反复的回头路。
三、聚焦民生民需,维护群众利益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无论岗位轻重,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不能变, 心为民系、利为民谋的根本出发点不能偏,作为机关干部,我更应该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全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一是从人民需要出发,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工作的指南。例如: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决,接待来访的群众要耐心倾听,对待困难群众要关心,解决群众问题要用心,确保每一件实事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实施“一对
一、长期帮助、一帮到底”;二是把群众的意见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最终评判标准。工作成效如何,工作到位与否,群众最有发言权,“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制定政策、评选屏蔽、考核等工作中,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他们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每位共产党员只有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自觉联系群众,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人民公仆。
第四篇: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就郭子旭事件强烈谴责陕西省招办渎职不作为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诞生,自建党以来,我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对人民负责。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国,这也是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因。2016年,也是建党95周年,本是盛事,但却发生了这样令当事者伤心,令旁人遗憾同情的事件。而这些事情完全是由于相关单位的失职,不作为造成的。
笔者认为有必要带读者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始末。郭子旭,陕西省2016高考文史类考生,年初参加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初试并通过。将于高考结束后参加复试。高考结束后,郭子旭本应于6月19日赴京参加复试,但此日也是陕西省英语口试的时间。按照陕西省政策规定,外语类考生应参加此次口试。当事人及家属陷入矛盾之中,为妥善处理,当事人先后咨询了京陕双方相关招生工作负责人员并被京方告知录取时不会参考相关的口试成绩,并已向陕西招生办明确发出不需要相关口试成绩的公函。陕方在沟通时一直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是机械地重复需要参加口试。当事人在矛盾和陕方模棱两可的回答中于当日赴京并获得了陕西省第三名的优异成绩。6月25日,陕西高考成绩发布,当事人考取了陕西文史类822名的佳绩,在于北外招生办陕西组交流时得到了相关负责老师的充分肯定和明确的录取意向。填报志愿时,省招办没有发出任何消息或警告,在填报工作结束后才在北外老师打电话时告知省招办不予投档,希望当事人及家属与当地机关协商。
在当事人同省招办协商时,被告知只给有口试成绩的学生投档。也就是说7人中只有3人有此机会。当事人无奈,只得投诉并寻求舆论力量。后被省招办领导要求不去究责。到现在,事情仍没能得到解决。
整个事件疑点重重
1、北外的复试时间是早已确定的,省招办明知此种情况为何还要于同时举行陕西口试?
2、省招办已表示收到了北外的不需要口试成绩的公函,为何仍然不予投档?
3、自投档工作开始,为何省招办一直没有与当事人及家属联系,直到结束后才由第三方处得知此消息?
4、既然两地考试在时间上有所冲突,那么为何还会有3名考生同时获得两地的考试成绩,这成绩的真实性是否能得到保证?
5、事关孩子前途的大事,相关人员为什么一再推诿,甚至要求家属不去究责?
一切的一切,在笔者看来都是由于省招办的渎职,不作为造成的。身为服务机构在事件发生后没有第一时间与考生取得联系,积极寻求解决,反而无理地扣押档案,机械地拿所谓的规章制度压人。这完全不符合我党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更恶劣的,在家属表达不满时有工作人员不以为然,态度蛮横,甩出了“你们随便”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最为蹊跷的,也是疑点最多的是,7名复试通过考生中为何还有3名取得了陕西的考试成绩?这不禁让笔者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甚至是行贿受贿,代考替考的严重违法作弊行为?
未来在哪里,公正在哪里,此事不解决,怕难让当事人释怀,若不妥善解决,如若让孩子走上仇视社会的道路则更为社会不幸。这个责任又能由谁承担???
望有关部门能切实本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公正、客观、人性化地处理,还当事人以公道,还社会以公正!
当事人及家属表示,仍将继续投诉并保留相关的诉讼和向纪律监察部门举报的权利。笔者也将持续关注此事。
距离正式投档开始还有一段时间,笔者希望相关部门及人员能认真反思,及时作出解决。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给孩子造成终生的遗憾。
第五篇: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或课件 2.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一篇演讲(板书课题),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人民服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注意生字要读准字音。
3.同学互相推荐读,教师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4.默读课文,毛泽东的这篇演讲稿主要提到了哪个同志,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PPT介绍张思德)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在议论文中,必须要有论点,论点就是作者想发表的主要观点,作者开头第一段就点明主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指名读第一小节。想想这段话主要讲什么?圈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词语。板书:论点(共产党及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队伍的宗旨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
2.齐读。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在文中从三个方面讲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这三个方面就是三个自然段,请三个同学分别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想三 段分别讲哪三个方面?
(板书:A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B、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C、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指读末段,想想主要讲什么?(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5、作者在演讲中,是如何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三方面的观点,以此来说明自己开头的论点呢?我们下堂课来细读,一段一段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和新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2、作者认为怎么样的死重于泰山呢?
3、除了张思德,你觉得还有哪些人的死也是重于泰山的?
4、齐读。
5、引导学生读好三段。共几句,分别讲什么?
第一句:我们欢迎批评。(因为……所以……)
• 第二句: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不管……都……)• 第三、四句: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只要……就……)
(……就……)
• 我们采用了李先生的意见。(就是;就……)
• 以人民利益为标准,就能兴旺。(只要……就……)A出示课件,齐读前四句,圈出关联词,体会结构的严密。B 齐读全段。抓住关联词尝试背诵。
6、自由读第四段,看看哪里读不懂的,提出来。
A理解:根据地:指的是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人口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说,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名族、全中国的解放。B理解: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革命斗争不会一帆风顺,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看到成绩和光明未来。)
C出示句子“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谈谈对此句话的理解。(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要搞好团结,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D,圈出此段的关联词,体会句子间的紧密联系。齐读。
二、读末段理解。
1、默读,哪些人可以给他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目的是什么?
2、这篇演讲稿就是在给张思德的追悼会上说得,你明白毛泽东当时说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
三、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一篇议论文,说一说你领悟到什么?(论点鲜明,并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思路清楚,结构严密。)
2.“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会议上的一篇著名演讲,同学们赶快用自己喜欢方式把课文背诵下来。
四、巩固练习:见PPT
五、课外推荐观看影片(见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