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综合体]国外典型建筑综合体实例介绍
[建筑综合体]国外典型建筑综合体实例介绍
1.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
洛克菲勒中心是本世纪最早出现的建筑综合体,它的开发从1930年一直到今天,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私人所有的商业、娱乐中心。
洛克菲勒中心位于纽约最繁华的商贸金融中心——曼哈顿岛上。1928年洛克菲勒从哥伦比亚大学租来一块土地,准备为纽约建一座歌剧院,设想成为一个剧院、办公和商业的综合体。
随后在1931年至1940年的开发中,在12英亩土地上建起14幢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67.6万平方米,容积率达18。
70层高的RCA大楼是整个中心的主体建筑;该中心还有商业建筑、办公楼、旅馆、公寓大楼以及剧场和电影院等娱乐设施;低于街道层的地下步行系统把零售设施、地铁车站以及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连成一体;由21幢大厦围合而形成的城市空间成为市民公共活动和文化娱乐场所。
洛克菲勒中心在开发初期由于缺乏建筑综合体的两个基本功能——居住和旅馆,难以形成良好的功能协调,显得萧条。在后来的开发中,他们认识到功能的不协调造成了市场的不景气和使用的不方便,于是1963年,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外围,建了一座拥有2153间客房的希尔顿旅馆,功能不协调的局面稍微改进了一些,并给中心带来了生机。
洛克菲勒中心的实践证明,建筑综合体是城市的发展方向之一。其经验是:办公、旅店、购物、居住和娱乐是建筑综合体功能的重要组成,是形成功能协调的基础;景观和环境是开发取得效益的前提。
2.加拿大多伦多伊顿中心(Eaton Center)
伊顿中心是通过商业步行街的方式,将商业及其它功能空间有效地组织在一起的成功实例。
伊顿中心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繁华商业区,是加拿大最大的现代化百货公司。它是一个跨越5个街区的庞大的条状多层商业综合体,由百货公司、零售商店、24层塔式办公大楼及车库组成。伊顿中心的长廊购物街长258米,宽8.4~16.8米,高27米。四周的出入口都用钢架和玻璃构成,顶盖是一个庞大的拱形玻璃天棚;架空的行人天桥将购物街两侧沟通;零售商店分布在地上5个楼面及地下部分。直通到顶的中庭大厅内,阳光透过玻璃顶盖照射下来,满园浓绿,还设有水池、喷泉、靠椅等设施,池水盈盈,喷泉淙淙,人们往往都要在此逗留一会儿。
伊顿中心的设计还考虑了商业综合体与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系统等交通设施的相互衔接。它与跨街主要商店之间,还设有行人天桥,不仅使行人安全迅速地穿过街道,而且不受室外气候的影响。两座室内停车场可容纳1.6千辆车,其中一座可随时改作商业面积,并预留了增设夹层的可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多伦多伊顿中心(Eaton Centre)
多伦多伊顿中心(Eaton Centre)
伊顿中心是一个庞大的多功能综合商城。说它庞大一点也不过分,多伦多市中心的两个地铁站(Queen站和Dundas站)都涵盖在它的里面。是游客在多伦多购物的好去处。伊顿中心是一个地面和地下建筑相结合的综合商业建筑,地上、地下好几层,并在两头和中间分别建有三座30多层的办公大楼。共有超过300家商户在这个购物中心开店经营,和数不清的公司在大楼里办公。
多伦多伊顿中心有个可以在现场现金退税的服务中心,外国游客可以免去原本繁复的退税申请过程,当场直接获得现款退货物税(GST)与安大略省商品税(PST)。
一个透明过街天桥将伊顿中心和另一个购物天堂,加拿大历史最长、估计也是最大的百货公司哈得森.贝(The Bay)相贯通,浑然一体。大大的拓展了游客的购物空间。
3.加拿大蒙特利尔玛丽城广场(Place Ville Marie)
玛丽城广场占地3公顷,是蒙特利尔市中心区布局中的主体,也是蒙特利尔的事务活动中心。
玛丽城广场中有一幢平面呈“十”字形、高达183米、玻璃和钢结构的塔式大楼,是加拿大最高、最大的超高层建筑。基座以上有41层楼面,供许多公司办公使用,每层楼面建筑面积3534平方米。由于大楼平面采用“十”字形,建筑外观看上去挺拔匀称,而且可使每层办公用房获得充分的天然光线。
在“十”字形塔楼下面设有一个宽敞的广场——“玛丽城”广场,西面贴近车行道布置一幢15层的条状办公楼,北面布置地下商业中心。步行广场地坪铺有彩色的装饰石板,开辟有4个开敞的凹入地下的小庭院,通过宽阔的楼梯与地下商业中心取得联系。这种处理,给这个宽阔的广场,在视觉上增添了起伏变化,并使地下层取得一些自然光线。
广场地下有4层,最下层为地铁车站,第2~3层为900车位的室内停车场和技术设备层,最上层是商业中心。玛丽城广场下部纵横的步行通道,将商业中心同其它零星商店群组成相互联系的地下网络。这个地下步行网络将玛丽城广场与附近的好运广场和维多利亚广场以及中央客运站等连成一个整体。
蒙特利尔市的地铁环状网又将玛丽城广场同该市的其它两个综合建筑群,即
Dedjardins、Cours Mont—Royal连接在一起,形成城市立体系统。如今,从这3个地区,6个地铁车站来统计,每天有近30万人使用。它们联系着17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3800个房间的旅馆,1400多个商店以及3个音乐厅。
第一银行广场大厦(First Bank Place)
4.法国巴黎德方斯新城事务区(De Fence)
欧洲城市由于历史悠久,城市建设主要在保护方面下功夫,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实例不多。但在二次大战中破坏严重的城市和一些新城,则进行了不少这方面的建设,德方斯新城事务区便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德方斯新城事务区是巴黎市郊的一个高层贸易办公区,位于巴黎城市轴线爱丽舍田园大道往西延伸的主要干道上。它是巴黎市区西部的门户,是具有现代化的先进交通组织与公用设施并且构图新颖的高层建筑群。德方斯分A、B两区。A区距凯旋门5公里,占地150公顷,是贸易办公中心,1965年开始建设,可容纳居民2万人,工作人员10万人,约有25幢30~50层左右的高层办公建筑。
德方斯新区的规划比较周密地考虑了交通组织。人行道路、车道和各种道路相互间均进行了分层处理。除地铁、公路外,有高架快速铁路线,以及高出人行广场3~5米的短距离自动行人带。
德方斯新城事务区的建设较好地体现了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理论,从功能多样混合、协调互补的基本点出发,统一规划,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与景观。
5.日本东京的阳光城
这座多功能综合体对形成东京的池袋商业中心起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阳光城有一幢60层、240米高的办公楼和一幢38层的旅店,底部设有三层地下商业街,商业街中心布置有贯通到顶的中庭。屋顶广场上设计了两幢七层、十层的建筑,其中综合了多种功能,如展览馆、水族馆、剧场、天象馆等。
由于交通路线组织清晰,分层与外部交通衔接,因此其内部关系很清楚。
第二篇:浅议城市“建筑综合体”
浅议城市“建筑综合体”
来源:万达月刊时间:2008-07-16 作者:佚名
一、建筑综合体概念
建筑综合体是指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其合理性在于节约用地、缩短交通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投资效益等。
建筑综合体意味着多种功能共存于同一空间,而且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从而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它是多种不同使用功能的综合,建筑内部所包含的多种功能相互提供服务,互为补充,从而形成独立的功能体系。
城市建筑综合体是把城市中不同性质、不同使用功能的社会生活空间相结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和管理,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的共同作用,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城市综合、低能耗、高效率的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街区。其功能直接被接纳到城市功能体系中,成为城市整体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浅议城市“建筑综合体”(2)
来源:万达月刊时间:2008-07-16 作者:佚名
二、建筑综合体的产生背景及演进
(一)建筑综合体的产生背景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为综合体的大量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以后,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大量产生,给综合体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和物质技术条件。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钢材产量的增长,使钢材的使用得到普及;近代结构理论的研究进步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升降机等设备、装置的出现,解决了高层建筑中的垂直运输问题。工业革命以后,工商业的指挥中心逐渐从商品产地转移到城市(商品消费地),以便于取得最新的市场信息。由于要在城市中建立这种大型的指挥部,使高层建筑在一些具有商品流通枢纽作用的城市里大量出现,而单一功能的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引发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如:影响城市的环境和生态,吞噬了大量城市绿地,导致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存在促使人们不断改善现状、解决问题,即对城市的土地进行统一、综合的开发,对高层建筑的空间进行有机组织,并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人们增强了效率观念,因此人们期望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出现,以满足短时间内实现多种活动的需求;同时,城市容量的扩大,导致土地供求的紧张,土地成本急速上涨,这就促使业主与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上希望最大程度利用土地及空间,实现功能的综合,达到集约目的;二战以后,在美、欧国家由于汽车的普及,相对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大批中产阶级,由于厌烦城市恶劣的居住环境,纷纷迁往郊外,形成了大城市市中心的衰退现象。因此,地方政府也开始推行鼓励市区的改建和开发的新政策,以推动市中心的复苏和更新。这样一来,综合多种因素,就促成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出现。
(二)建筑综合体的演进
1、理论演进
工业革命以后,以汽车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方式,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从而也改变了城市的格局。工业的迅猛发展给城市生活带来了多方危害,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梁、社会混乱等。为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发展了功能分区的概念及理论。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现代运动,将
复杂的城市生活简单化、抽象化,认为城市是由居住、娱乐、工作和交通加以联系的四大功能区构成。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居住、娱乐、办公为了互不干扰被按区严格分割。这种功能分割表现在城市布局上是按市公共中心、亚中心、居住区中心的多层次有序原则组织的;表现在建筑上,则是不同功能复合被认为是混乱的。功能主义的理论方法没有给早期工业城市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新问题—城市中心的衰落。
六十年代,在建筑理论领域,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城市理论提出修正。结构主义志在建立一种动态的城市整体秩序,形成开放系统,借此来改变城市机体彼此割裂却又混乱的局面;人文主义则着力呼唤一度迷失的人文精神,使“人”重新成为城市环境营造的主体。二种理论均强调城市有机连续、综合互动,从而影响了六十年代后欧美城市复兴和再开发的实践,为综合体建筑的复兴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城市规划与建筑理论的日渐成熟与60年代后期欧美的城市复兴运动的实践,建筑综合体得以迅速的发展。它的出现修正了以往过细的功能分工,建筑多功能的联接与复合为其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成为继“商业街”之后城市复兴的又一重要的建设模式。综合体从最初建筑功能的简单叠加(如居住与商店的叠加)到以功能体系划分的各种主题综合体(如交通枢纽综合体、会展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文化娱乐综合体等)。而在当代,综合体的发展己开始溢出建筑自身的范畴将建筑内部功能与城市职能相结合,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现代城市建筑综合体。
2、建设实践
建筑综合体的雏形:十九世纪早期的法国巴黎“Wa1R-up”住宅,可以说是综合体的最初模式。这种建筑的底层用作商场、餐馆、咖啡厅和剧院,楼上的四或五层是公寓用房。街道的底层有一个连续的拱廊,以保护顾客不致于遭到风雨的浸袭,同时,在视觉上有一个统一的街道立面。后来,这种多功能的商业居住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公寓街区水平地汇集成一个长长的、连续的商业街。两边有人行道,上面加玻璃顶,而街道的两端是开敞的。这种封闭的通道或柱廊,使商业街与城市道路网格编织在一起,并很好地与现存的建筑物结合。使那些既窄又深的街道场地得到了综合利用,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步行街区,更使原来沉寂的街区中央获得了盎然生机。
第一代建筑综合体:上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建成了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uer Center),它可以说是美国最早的大型多功能综合体之一。其中包括70层的R,C,A无线电大楼(RCARadio Building)。及周围由15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其主要特点是:(1)建筑组合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文化娱乐的场所。低于街道层的地下步行系统与商场大厅、地下铁道及各种不同用途的综合楼相连接。(2)整个中心占数个街区。(3)R,C,A无线电大楼一端,邻接一个辟作花园的下沉式广场。(4)中心内各大楼的基本格调和标准尺寸与R,C;A,F无线电大楼基本一致。
第二代建筑综合体:上世纪60年代初期,工业化国家城乡之间,生活条件的差异已经开始消失,中产阶级远离城市到郊区居住,强烈要求从各方面提高生活舒适度。在这种形势下,首先促使城市郊区的综合体与步行商业街(Shopping Mall)结合起来。如美国的休斯敦长廊(The Galleria Houston)建于60年代初。长廊内设办公、旅馆、商店等,是一个综合的商业中心。这一时期,综合体的主要特点是:(1)车行、人行完全分开。(2)结合步行商业街,而多有
盖顶。(3)有的将商场放到地下,使其可以在地下穿过好几条地面的马路,互相连成一片。
第三代建筑综合体:出现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主要以中庭为标志。它是根据人们的喜欢和活动要求为目的而进行设计的。不仅具有第一、二代综合体的优点,而且中庭具有空调、阳光和绿化,空间具有趣味性。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I,D,S中心(I,D,S Center)。该中心建于1973年,高57层(235米),是由菲利普·约翰逊和伯吉事务所设计的。该中心的中庭被称为“水晶院”,大体是五边形的空间,上层有回廊。它既是人流交通的广场,又起到吸引顾客的作用。
三、建筑综合体的发展优势
(一)通过不同建筑功能的整合,化解城市问题
建筑综合体将分散的城市功能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将商业与居住等多种功能综合布置,扭转了过去主张的工作与居住完全分开的传统观念,它对于城市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式,缓解了城市交通、环境与治安等方面的难题。
(二)多种建筑功能的复合提高了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多种功能空间的整合集聚,提高土地空间与市政设置等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建筑综合体常常是将各种功能在垂直方向上重叠布置,这实际也是城市土地在空间上的再次开发利用;例如:街道、广场,在这里不仅仅是人们的交际休闲场所,也是人们的散步、购物、饮食、观赏、游戏以及各种日常生活活动的去处,综合性节约了空间。建筑综合体由于常采用的是统一规划、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方式,这使其内部的多种设施可以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而对于市政设施的利用,包括多种管网的综合利用,可以做到更综合性的节约。
(三)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综合体的建设在改善旧城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保证了投资者的经济收益。投资者可以利用商业地产与居住地产的差价的利润差,进行环境建设,包括一些庭院的布置、文娱体育休闲设施的安放、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等等,这样,环境会促进该处改造的成功,对于投资方的利益也是一种合理的保护与促动,也方便了市民生活和工作。
(四)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
建筑综合体,在共生、互利的前提下,实现多功能的综合,使建筑具有物质构成上的强大优势,从而当城市生活需求发生变化时能进行自我调整。各种功能互为补充,整幢建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给自足,形成“城中城”的经营方式;各种功能互相配合,提供对方发展的潜力,反过来促进自身的增长,例如商业、办公、酒店与会议中心相结合,集中不同的商业行为,彼此增加潜在顾客,并提供多门类,多层次的服务,从而使建筑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和良好环境的形成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综合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商住建筑综合体丰富的功能可以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它们彼此促进,它通过各
种功能的综合使居民生活极其方便和丰富,同时使环境拥有巨大的聚合力。而且它良好的经济效益、内部多种功能协调平衡及相互激发,使得建筑更加能动的发挥其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效益的城市街区。
四、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一)功能与规模的同步扩大化
建筑综合体复合了交通、居住、商业、生活娱乐等各种生活形态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于一体,其建设规模将越来越大,常要用“跨街区、多体块”的组合方式,形成巨型的城市综合体。一般占用整个街区,把购物、办公、居住、停车等活动综合地组织在一个地上、地下相互关联的空间中,并力争与周围其它建筑联接一成体。
(二)强调城市建筑、市政设施的综合化
成功地将城市环境构架体系与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建筑向高空、地面、地下三向度空间发展,构成一个流动的、连续的、立体的城市空间体系。
(三)空间、流线组织的立体化
建筑综合体是城市空间交通构架系统整体的一部分,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为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地面、地上、地下立体接口提供了可能。立体化的城市道路系统常常穿越建筑内部,作为室内广场的中庭,既是建筑内部立体交通的组织形式,同时又可能联系地下商业街或地铁出入口,其空间与流线组织呈现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四)建筑功能与空间的城市化
建筑内部的中庭、广场等功能区域将成为城市交通与建筑内部一个转换枢纽,内部空间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环节。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中庭、广场)不但服务于建筑本身,而且成为整个城市的场所,服务于整个城市。这些都使得建筑综合体建筑室内空间兼有更多的城市职能,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建筑的功能与空间具有更多的城市属性。
第三篇:商业综合体建筑方案设计任务书
城市商业综合体(商业建筑+高层办公楼)
建筑方案设计指导任务书
1.基址
建设基址位于淮北平原某中心城市一个改造更新街区内,用地详见所附CAD电子地形图。
2.设计目标
2.1 了解商业建筑的基本类型、特点及内部空间、外部环境的构成要求。学习裙楼作为综合商业建筑与高层主楼相结合的商业建筑综合体模式。
2.2 学习商业建筑与街区、道路之间关系的处理。从人流集散、交通组织、开放空间、内外之间的过渡、不同功能出入的要求、基地条件等角度,处理商业建筑与所处街区及环境之间的关系。2.3 学习构成商业建筑大型流动空间的结构体系;学习并掌握商业建筑的空间组合,水平、竖向交通流线及功能构成。
2.4学习高层建筑的总平面处理、竖向交通、消防疏散、结构体系、设备系统等技术体系。2.5 学习高层办公建筑的标准层设计,掌握交通核心与主要功能空间的组合原理。
2.6 理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空间体量构成与造型、立面材料与构造形态的关系,把握高层建筑(主楼+裙房)的空间体量及组合关系。
2.7 领会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形态处理、造型塑造、立面设计、材料表皮和细部表达,营造既有个性特色、又与环境融合的建筑综合体形态。
3.设计要求
3.1 设计周期16周;主要设计任务包括两部分:一是进行群体规划(4周左右),主要包括出入口设置、商业建筑形态及功能业态、高层主楼布置、附属建筑配套(停车、物业管理、设备设施用房等)、各类广场及开放空间设置、环境景观、绿化系统等总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及群体组合关系研究。完成总平面设计、功能结构、道路交通及停车分析、环境景观分析、场地剖面研究等。二是进行高层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8周左右),完成商业综合体的建筑方案,包括总平面、平立剖面设计及群体形态、单体造型等。完成两部分的设计任务,最后4周为正图绘制与模型制作阶段。
3.2建筑面积控制在90000M2(地上建筑面积,上下浮动不超过5%),建筑采用多层裙楼+高层主楼模式,建筑综合体设置两层地下层(地下面积自定,不计入容积率内)。裙楼可采用多种商业模式(综合商场、商业街或多种形态组合)。
3.3建筑后退红线、高层主楼与裙楼组合、消防疏散等应满足《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合并为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
3.4 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商场、高层主楼与城市街区的环境联系、各类集散场地、绿化之间的关系。3.5 室外场地应组织好车流、人行集散、后勤供应等各种流线之间的关系,满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设置地下停车场(库)与室外临时停放点。3.6 组织好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联系与过渡。
3.7 充分体现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复合、体量组合与形态构成、环境和造型形象等特征。
4.功能组成
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功能空间和环境构成:
4.1 商业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作为裙楼空间),建筑面积40000 M2左右;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4.1.1 营业部分; 4.1.2 仓储部分 ; 4.1.3 辅助部分;
4.2 高层办公楼(双塔或板式高层及其组合形式)
建筑主体高度不超过100米,建筑面积50000 M2;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4.2.1 门厅、大堂、接待管理用房、辅助用房;合理分配各功能空间面积; 4.2.2 标准层功能区
办公、会议及附属用房、配套设施 4.2.3 顶部设置多功能区 4.2.4 屋顶设备空间 4.3 地下空间,面积自定
停车库(满足停车位需要)、设备用房、储藏空间等 4.4 外部空间及环境景观
入口广场、各类集散空间、休闲场地、绿化景观、后勤运输等
5.设计成果
5.1 图纸:1号图4-5张(A1:594mm*841mm)
群体规划部分:
总体规划布局图及分析图(功能结构、交通停车、绿化景观、场地剖面等)1:500或1:1000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部分:
总平面图
1:500(包含街区环境设计)各层平面图
1:200或1:250 立面图 3个
1:200或1:250 剖面图2个
1:200或1:250 彩色效果图(鸟瞰、人视各一,其它小透视、局部透视自定)
建筑设计说明(设计理念、总平面布局与环境设计、单体建筑构思、功能、造型、结构选型、技术经济指标等)5.2 模型:比例1:250或1:300(包括外部环境)
6.过程进度
第1周
发放设计任务书,讲授。理解任务书、收集资料。第2周
周一:调研,规范、设计资料汇集、理解,建筑典例分析。
周三:环境要素领会、基地分析,总体规划要素研究和初步规划概念构思。第3周
规划草图(思考建筑与街区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关系,进行多方案比较),制作基地模型。第4周
规划布局确定,组合形态、功能结构、交通停车、环境景观及场地剖面研究。第5周
结合总体规划布局,开始进行综合体建筑设计,从功能关系、体量组合、交通组织等角度出发。
第6周
一草,总体布局、环境与体量、建筑平面关系(主楼+裙楼)初步构思。第7周
二草,总平面与外环境设计、建筑功能空间关系、开始体量与形体考虑。第8周
二草,建筑平、立、剖面处理、结构体系确立,造型深入。第9周
三草,深化总平面、建筑平立剖深化推进;造型确立,进行立面、材料与构造细部探讨。第10周
三草,全面深入,外环境、功能与造型综合协调。制作建筑体块模型,推动建筑造型与细部推敲。第11周
三草向定稿图转化,综合协调,调整深化。第12周
定稿图,总体定稿、技术问题深化、整体把握。第13周
正图及模型制作。第14周
正图及模型制作。第15周
正图及模型制作,注重表现力与完整性。
图纸的构图、色彩及内容的饱满部、深度与精细度,模型注重环境与建筑的关系表达 第16周
周一:完成正图及模型制作、细部及完成度分析、图面深化。
周三:交正图及模型、评图。
7.交图与评图时间地点
第十六周周三上午8:20 专用绘图教室
8.参考资料
[1]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4集.(办公楼)、第5集.(商业街·商场·百货商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商店建筑设计规范、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5年5月1日起实施)[3] 王晓,闫春林编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刘建荣主编.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商业建筑、高层建筑、综合体建筑图册、实例集成等(可在图书馆、当当网、卓越网中查询收集)[6] 建筑专业杂志中关于“商业建筑”、“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原理及实例的资料收集 [7] 互联网中关于“商业建筑”、“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原理及实例的资料收集
附件资料:
用地红线图(CAD电子地形图)片区更新改造规划图
基地街区周边环境建筑现状照片
第四篇:----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的综合体
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的综合体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是上世纪最早出现的建筑综合体,它的开发从1930年一直到今天,是当今世界 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私人所有的商业、娱乐中心。洛克菲勒中心位于纽约最繁华的商贸金融中心———曼哈 顿岛上。1928年,洛克菲勒从哥伦比亚大学租来一块土地,准备为纽约建一座歌剧院,设想建成一个剧 院、办公和商业的综合体。随后在1931年至1940年的开发中,在12英亩土地上建起了14幢高层建筑,总建 筑面积67.6万平方米,容积率达18。
70层高的RCA大楼是整个中心的主体建筑;该中心还有商业建筑、办公楼、旅馆、公寓大楼以及剧场 和电影院等娱乐设施、低于街道层的地下步行系统把零售设施、地铁车站以及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连成 一体;由21幢大厦围合而形成的城市空间成为市民公共活动和文化娱乐的场所。洛克菲勒中心在开发初期 由于缺乏建筑综合体的两个基本功能———居住和旅馆,难以形成良好的功能协调,显得萧条。在后来的 开发中,他们认识到功能的不协调造成了市场的不景气和使用的不方便,于是在1963年,在洛克菲勒中心 的外围建了一座拥有2153间客房的希尔顿旅馆,功能不协调的局面改进了一些,并给中心带来了生机。洛 克菲勒中心的实践证明,建筑综合体是城市的发展方向之一。其经验是:办公、旅店、购物、居住和娱乐 是建筑综合体功能的重要组成,是形成功能协调的基础;景观和环境是开发取得效益的前提。
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Center)
洛克菲勒中心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投资建造的大型商业娱乐和办公建筑群,在纽约曼哈顿岛中部,占 地
8.9公顷,共有建筑19座,建于1931至1940年,主要设计人有R.胡德、H.W.科比特、W.K.哈里森 等。
可以说,洛克菲勒中心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除了傲人的高度以外,这座由19栋建 筑围塑出来的活动区域,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也开启了城市规划的新风貌。
严格来说,洛克菲勒中心区域涵盖纽约第五大道至第七大道,介于47街至52街之间,区内涵括餐厅、办公大楼、服饰店、银行、邮局、书店……甚至还有地下铁道贯穿连结。建筑师聪明地利用大楼间的广 场、空地与楼梯间制造人行流动的方向,让一天超过25万的人潮在此穿梭无虞。
中心最瞩目的是70层高的洛克菲勒广场摩天大楼,高259米,外观强调垂直线条,是板式高层建筑的雏 形。此外,还有36层的时代与生活大厦、41层的国际大厦和6层的车库等。整组建筑群布局紧凑,建筑密集 有序。
洛克菲勒中心是一个集都市建筑学与商业、娱乐兴趣一身的中心。建筑的正门位于第5大道旁。在建筑 群的中心,是一个下凹的小广场,广场正面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飞翔着的雕像,下面有喷泉水池,浮光耀 眼,冬季可作溜冰场。小广场南面是带状街心花园,供人们小憩。在市中心巨厦之间布置这样的环境,既 闹中有静,又富有空间构图的变化。广场因华丽的圣诞树和溜冰场而著名,又因为有世界各国的旗帜而被 称为花园国家。
若打算在冬天游览纽约,不妨试试在洛克菲勒中心溜上一次冰。中心最著名的餐馆应该是彩虹屋,它 位于广场30号,由于在顶层,因此在那儿可以观看曼哈顿空中轮廓的全景。
第五篇: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定稿]
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房产 > 沈阳房产 > 商业地产 > 资讯 > 正文
解读城市综合体 如何使其价值最大化
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对城市综合体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从产品形式讲一般是有五种,酒店、写字楼、商业、公寓和住宅,称为4+1模式。
国外城市综合体的英文名为hopsca,是英文单词hotel(酒店)、office(写字楼)、park(公园)、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onvention(会议中心、会展中心)、apartment(公
寓)首个字母的缩写。
综合体的历史和现状
城市综合体是从美国传来的,最早的成功案例一直经久不衰的美国洛克菲勒中心,亚洲最经典的就是号称规划建造了18年的东京六本木,在中国最熟悉的是国贸中心,到今天差不多20年了,我们看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历程,国贸三期去年才形成,它的时间价值和资产
价值无与伦比!
综合体不仅作为城市地标性的建筑成为市长工程和城市的名片,也作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引擎和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增长极;更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被投资商和开发商所青睐。而在中国尤其是近两年综合体成为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标志和主体,同时也成为房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投资商的主流模式。几乎每个城市都要打造一座当地最高建筑、体量最大,最高级的商场、最好(三星以上)的酒店于一体的复合建筑群。杭州这个领先的二线城市更提出要建100个城市综合体的宏大构想!而中国商业地产的领袖企业万达集团、中粮集团也提出只建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战略。
城市综合体在中国这几年成为了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性的商业模型,也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的主流商业模式,同时也成为了消费者和投资者投资的一个主要产品的类型。
综合体的功能和要素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综合体至少组合了上述功能中的三种,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配套的高效率建筑群落。商务办公、居住、酒店业、商业、休闲娱乐、纵横交叉的交通及停车系统,有些还具有会展等展览功能,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因此又
被称为“城中之城”。而且由于它集合了城市的最重要的功能和人群,也可以说是浓缩的都
市。
城市综合体具备完整的街区特点,是建筑综合体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的结果,同时城市综合体通过街区的作用,实现了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
合、交通系统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在中国城市综合体一般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城市的中心和副中心地段;二是公共交通的枢纽;三是独享和兼具城市的自然景观或公共资源如临(观)水或城市广场。
综合体的分类
性能分:
商务综合体,是指没有住宅的纯综合体;
生活综合体,不仅有住宅而且比例较大超过30%;
单一综合体;一种按功能说不但没有住宅甚至没有公寓等居住型的净综合体;另一种按
建筑形态说可能只有一栋超高层建筑,但却也集合了三种以上的功能产品。
地段分:都心型综合体,副中心(区域和新城)型综合体。
品位分:
高端奢侈型综合体,指都心型尤其是一线城市为特征的五星级酒店、五a级写字楼和奢
侈品和国际一线品牌为主的高端商业中心的聚合综合体。
中档生活型城市综合体。酒店三星以下,商业以大卖场主力店为主和写字楼体量较小的的一线城市区域商业中心和二、三线城市的综合体。
综合体的多重价值
一个城市综合体应该说具备五重的价值空间,一个可销售的住宅、公寓包括写字楼甚至部分实现的短期现金,第二个是酒店商业持续经营和租金的回报;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的改善,消费力的提高。尤其人气带来的效益的增加,这些综合要素组合对物业(资产)
评估的价值的翻倍,抵押贷款或并购的价值;第四个是资本的价值,价值的提升通过基金、上市、债券其他的资本通道乘数的变现。第五个就是它的附加值,一个好的综合体,不但使项目自身的地块价值提高,会带动整个周边土地和建筑价值和价格的大幅提高,上海的新天
地就是最经典的案例。
城市综合体,里面有旅游的人群,写字楼有这个城市最高端的商务人群,住宅有这个城市最高端的生活人群,商业可能辐射周边很多精英消费人群,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这个城市的综合体,还体现在周边的价值提升。所以大家判断城市综合体的价值,不仅要关注自身产品的组合,也要关注周边的城市配套,所以一个城市综合体最终的价值最大化,会成为一个区域、城市的标志,同时会成为一个城市、居民娱乐消费的中心,这是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最
大的价值的体现。
城市综合体的价值最大化还取决于不同产品和业态的开发和运营顺序和节奏,比如先开发酒店和商业并通过一段良好的运营和培育,当人气、商气和形象树立并传播开来时再开发住宅、公寓和写字楼等销售型产品,价值和价格无疑会最大化。而这要看投资商的自有资金实力尤其是多元化中长期的融资通路。当然同样决定的销售和持有的比例也预示了项目远期
价值和资产价值的是否最大化?附加值的体现则更是综合能力的表现。
综合体的模型和案例
但是如何将一个核心地块的价值最大化并实现长短期的良性循环,将政府、开发商、商家、消费者和等多重资源整合好,既创造一个微观的有效商业模型,同时是一个宏观的复杂城市发展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产品的组合比例、业态的优化选择特别是投资回报的多重空间包括实际开发节奏的节奏都与一个城市的发展思路、规划方向、人口构成和消费水平乃至风俗习惯等要素相关联,更与投资商的资金实力、团队能力、管理水平和资源程度密不可分。
不同类型的综合体产品的组合比例决定了投资及回报的变化,如一个城市由于缺乏优秀的旅游资源旅游人口尤其是高端外来人群少可能就不适合投星级尤其五星级酒店,而另一座城市流通和商贸落后,一传统产业为主,商务人群少,写字楼的体量就要保守控制。同样换一个城市要么购买力和消费力不足,要么资源类快速积累财富,但文化和时尚远远没有跟上,建太大或高端的商业中心风险巨大。不同资金实力的投资商也影响其产品模型和投资回报模型的差异。
关于城市综合体还一直有一个小争论,就是中心型的,闹市型住宅会不会成为高端的住宅。而且人流很喧哗会降低生活品质,但如果能和一个城市的景观,自然资源能够很好的结合,甚至人造的景观和均衡的动静分离,把居住部分和自然的景观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同时可以利用高科技和高智能的设施与高端的材料、空间和功能很好的结合,既能享受都市商业的繁华和便利,又能提高居住和生活的品质和格调,同样可以营造高尚的社区。
如今城市综合体不仅成为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和国际购物中心大学12个商学院之一的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ccrec正全面推出和引进国际购物中心大学的系统教学模式。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体的案例和模型的研究和推广。
综合体的作用和意义
在中国为什么政府、市长愿意做综合体?开发商为什么会做综合体?投资者和消费者为什么愿意投资综合体或去消费?
政府、市长愿意做综合体,是因为城市需要标志和名片,综合体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的想象,满足政绩工程的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开发商为什么会做综合体,是因为综合体不仅是一个集约的产品模型更是一个合理的投资模型,尤其在中国商业地产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缺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销售与持有类型产品的比例和组合、开发顺序和周期的调整,完成资金的长短结合和良性循环。有效地解决变现和运营的的矛盾。
投资者和消费者为什么会买,或者愿意去投资综合体,无疑是因为综合体的多种属性决定了它价值最大化的可能和空间。
一般来讲,城市综合体基本需建15万平米的面积,要辐射20万—30万的消费群,它的规模和体量会成为一个多元中心。城市综合体它的产品和业态的多元组合注定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时尚消费中心,它的功能决定了,第一写字楼会成为一个城市商务人群集合的场所。第二酒店会成为一个城市旅游人口集聚的场所。公寓或住宅又汇聚了城市最高端和前卫的市民,而购物中心尤其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会展等一站式的功能和服务积聚了城市最具活力的消费群,最大化地实现建筑、业态和人群的互补、联动和共享。如果在和城市的中心广场和结合在一起的,必定成为市民公共活动文化中心。
城市综合体一定是城市的中心和副中心地段,包括它整个资源的整合会成为一个城市未来的地标性建筑。所有的综合体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扩张,它的资本会翻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的销售价格很高,但是资产价格,我们跟国外的发达国家的差距都是10倍以上。像香港平方尺的销售价格和我们平方米销售的价格是一样的。尤其是核心地段不可复制,这是它唯一的资产价值的最大亮点。第二个资产价格,租金的模式,最后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得到一个更大的提升。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城市综合体,就是政府对土地价值最大化的一个支持力度,所有开发商多年的经验,包括它成为一个城市中心,文化中心,它未来的集聚性会在未来市场有一个体现。已经成为政府、开发商、消费者最好的中国城市开发的案例。城市综合体一定是中国城市化建成的标志,开发商投资的最佳的模型,也会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提升的一个最好的引领性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