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教案五篇

时间:2019-05-13 08:3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衡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衡传》教案》。

第一篇:《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2、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了解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识,如各种史书的体例,古代的职官制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详略的剪裁。

【难点】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①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墓碑上的题词说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早在 1800 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②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学生用书提取,画横线处掏空。)

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范晔,字蔚宗。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初,彭城太妇卒.晔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先谋逆。伏诛。

(2)文体知识(学生用书提取,画横线处掏空。)

《张衡传》是一篇精彩的人物评传。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的基本特点: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 1

贡献。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3)文化常识(学生用书提取,画横线处掏空。)

①张衡(78--139)东汉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②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酒樽改为背向酒樽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③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犹如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浑仪的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都造过圆仪,东汉贾逵、傅安等在圆仪上加黄道环,改称“黄道铜仪”。早期结构如何已没有记载。而最早有详细结构记载的是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在光初六年,即公元323年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这架仪器由六合仪和四游仪组成。到了唐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李淳风增加了三圾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仪,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

④关于“璇机”的解释: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3、字词积累(学生用书提取,画横线处掏空。)

(1)正字音

(2)辨字形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学生用书根据需要提取问题作为学生用书“思考探究”栏目小题。)

1、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齐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前后左右讨论答案。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前面“文体知识”;联想所学的传记课文。(学生后面读全文时,注意“属”、“璇”、“罔”、“蟾蜍”等字词的读音。)

【整合答案】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高考文言文往往从人物传记选考,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特征)

2、质疑问难 疏通文意

【问题投放】默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1)从容淡静;(2)衡不慕当世;(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4)咸怪其无征;(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思考答案,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点拨】教师全程参与,了解实际情况,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整合答案】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淡静,淡泊娴静。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辟,征召。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转,迁调官职。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3、总结归纳 积累整合(学生用书提取,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划线部分掏空)

重点实虚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⑪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启窗而观(看)

⑫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④岁征民间(征收)

⑬因

①因入京师(因而)

②因以讽谏(就)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⑭乃

①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⑮公

①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②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

③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④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

⑤便可白公姥(称丈夫的父亲)

⑯辟

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③唇吻翕辟(开,打开)

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

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⑰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⑪被动句(①—③无被动词,④—⑧有被动词)。

①举孝廉不行

②连辟公府不就

③兵挫地削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⑤不凝滞于物

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⑦而自令见放为

⑧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⑫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②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③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4、自读梳理 理清结构

【问题投放】全文五个小节,主要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

【整合答案】

(1)文学成就(第一小节)。

参考

(一)(2)科技成就(第二、四小节,第三小节过渡)。

(3)治国才能(第五小节)。

参考

(二)无骄尚之情

举──不行

一、品格文才

不慕名利

辟──不就

召──不应

敢于讽谏

善属文

通五经、贯六艺

全面发展

张衡传

才高于世,奇其才

世所罕见

善机巧──作浑天仪

善术算──著《灵宪》、《算罔论》

二、科学成就

时间、名称

造候风地动仪 构造、功能

效验、使用

三、政治才干

为何河间相

称为政理

5、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张衡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同桌相互讨论,形成答案。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找文中对应的句子或词语。

【整合答案】

①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

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奸党“一时收禽”。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②“无骄尚之情”

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德。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获得象“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三)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本堂课我们一起整体感知了《张衡传》,了解了有关传记的文体常识,疏通了文言知识障碍。写下作业:熟读课文;了解高考文言文选文特征。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题目,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实践 检验效果(学生用书提取,作为“

三、课堂实践”。)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属文(zhǔ)

左冯(píng)

征辟(bì)

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

C.都柱(dōu)

合契(q ì)

陇西(lǒng)

D.骸骨(hài)

肃然(sù)

收禽(qín)

答案:C(C项中“都”读dū。)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答案:D(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C(C项中的“羞”与例句用法相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答案:B(A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C项中“拜”不指调动官职;D项中《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覆盖周密无际

答案:B(B项详明指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

5、翻译句子。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答: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答: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

答案: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第2课时

(一)温故入新 巧妙过渡

1、检查巩固

齐读课文,注意诵读时的句读。然后检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文史专名

(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2)六艺:

①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

②五经十《乐》。(说经的经文和传文)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传:“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史汉:《史记》、《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9)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

(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候国。

(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10)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11)行:去应荐。

(1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13)就:就职,任职。

(14)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15)应:应职,接受官职。

(16)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17)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18)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19)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0)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21)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22)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23)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4)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其他

(1)年号纪年

①永元中 ②阳嘉元年③永和初 ④元丰七年 ⑤元和十年⑥德二年

(2)地名

①南阳西鄂人也

②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

③河间相

④京师(京城)

(3)学校

①太学(最高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

②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

③庠、序(学校)(“俾人邑痒”)

④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⑤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4)姓名(“名”和“字”有对应关系)

①张衡字平子

②屈原名平

③韩愈字退之

④苏轼字子瞻

⑤苏辙字子由

⑥诸葛亮字孔明

⑦刘备字玄德

⑧关羽字云长

⑨张飞字翼德

⑩赵云字子龙

2、回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整体感知了《张衡传》,梳理了结构(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一篇传记。

(1)文学成就(第一小节)。

幻灯片

(2)科技成就(第二、四小节,第三小节过渡)。

(3)治国才能(第五小节)。

(二)析段品句 难点突破

1、精段分析

【问题投放】第四段不到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请概括要点。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第四段,找到相应语句。分析思考,同桌相互交流,整合答案。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注意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提示说明文的特点。

【整合答案】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①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②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③机件、内外构造(3、4、5句);④功能和作用(6、7、8句);⑤精确程度及效果(9、10句);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句);⑦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

2、鉴赏典句

【问题投放】班固已作《两都赋》,张衡为何还要写《二京赋》?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质疑探究,相互合作,形成文字答案。

【教师点拨】提醒从文中找对应句。

【整合答案】在学生答出“因以讽谏”后,教师点明另一原因:张衡对《两都赋》“薄而陋之”(引导思考“薄”、“陋”的意动用法,反映张衡认为其粗疏、浅陋的见解),而《二京赋》的体制比前者更宏大,又另作《南都赋》。

(三)挖掘内涵 提升人格(学生用书根据需要提取问题,作为学生用书“思考探究”小题。)

【问题投放】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对本文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表述要全面规范。提示学生和高考类题相联系,注意思维品质的锻炼。

【整合答案】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

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四)探求写法 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单独思考,注意时间。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此类问题回答的格式范例。提示学生学会做一点具体分析。鼓励抢答。

【整合答案】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 8

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问题投放】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自己独立思考,形成文字答案:同桌交流,质疑思辨,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答案。

【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整合答案】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五)延伸阅读 走近高考(学生用书提取,改栏目名称为“拓展创新”。)

精段阅读与鉴赏

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答案:D(D项中征:验证。)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答案:C(C项译为以后,之后。其他三项均为“用”。)3.从上文中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1)例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答:

(2)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

解析:例句(1)为省略句,例句(2)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1)果地震陇西(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答案:时间(阳嘉元年)、名称(候风地动仪)、材料(以精铜铸成)、外形(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桑怿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答案: A(A项中的“凶”是一个极常见的多义实词。此处应解释成“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答案:D(D项中前句中的“以”相当于“用”;后句中的“以”相当于“凭”、“根据”,所以用法不一样。)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 B(②的做法是桑怿为了寻找到老父之子的衣服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虽然他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同情老父一家人的处境,表面上看也好像是助人之举,但是本句重在“不使之知觉”的方式方法上。句③这是桑怿暗中探访并用语言将其说服的“仗义助人”的最后效果,不是“仗义肋人”的表现。句④中则是表现桑怿廉洁清正的高尚品质的,而不是“仗义助人”的表现,故也不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使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节士。

答案:C(C项原文“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可见桑怿虽身材不高大,但是自我修炼,也显得威仪大方,所以他说的话就好像不是出自一个身材不高大的人的口里了,而事实上前面桑怿召里中少年所戒之言和对一位王姓少年所说的话看来,桑怿不仅不是一个言辞拙劣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辞令的大方之家,可见选择题中“拙于言辞”的说法是不对的;另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也不一定要讲成“耻于见人,不够自信”,把它讲成桑怿因为己身材不高大所以在人前总是非常谦恭,认为自己和别人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C项错误。)

经典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轩举:昂扬貌。汝:指鹰。

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 11

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答案:

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07安徽12题

语言表达与应用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答案:B(B“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也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使用合乎语境; A“耳提面命”是褒义词,形容恳切地教导,一般用于师长对学生或晚辈恳切地教导,故不合本句中语境;C“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而本句中既不是给小王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他自己对比联系起来,又不是大家把小王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所以成语用错了;D“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是褒义词,而不是宽宏大量、心胸宽广的意思。)

第二篇: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

——《后汉书》 范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张衡、范晔以及《后汉书》相关文常;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掌握古代升迁术语;掌握人物传记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诵读--断句-结合张衡事迹探究张衡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点:探究张衡的高尚人格;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

五、教学时数:三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掌握张衡、范晔以及《后汉书》相关文常,整体感知全文;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000年前,一位先辈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这就是“浑天说”。这位先辈通过此学说设计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后来,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郭沫若先生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南朝历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走进张衡,了解他的贡献,体会他的为人,品味他的处世情怀。

(二)了解《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全文

2、提示注音

属文(zhǔ)璇机(xuán)算罔论(wǎnɡ)蟾蜍(chán chú)逾侈(chǐ)邓骘(zhì)中有都(dū)柱 乞骸(hái)骨 疾恶(wù)

3、疏通字句

(四)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 师:性情 文学 科学 政治

(五)小结:致思文学、天文、物理、数学、机械制造,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给后世留下了灿烂的科学遗产。张衡是一个如富兰克林一样的球型人才,浑圆的,闪闪的球型!

(六)布置作业:请搜集古今中外还有那些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精读1-3段,掌握古代官职升迁术语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同学介绍古今中外全面发展的人才资料导入

(二)精读1-3段

1、找出1-3段有关官职的同义词

A、表示“征召、举荐官职”

1.举:推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2.辟(bì):招用、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3.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B、表示“不去应召” 不行、不就、不应

C、表示官职变化的词 1.迁:指官职调动 2.转:指官职调动 3.徙:指官职调动

4.出: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

2、请问张衡具备怎样的高尚品德?

淡静从容 谦虚稳重 超尘脱俗 不慕荣利 才高八斗 治学严谨

3、讨论张衡的性情

从容淡静: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奸党“一时收禽”,这些都反映了他“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何谓从容?从容,是一种理性,一种坚忍,一种气度,一种风范。只有从容,才能临危不乱;只有从容,才能举止若定;只有从容,才能化险为夷;只有从容,才能宠辱不惊;只有从容;才能风云在握„„

何谓淡静?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要想“明志”——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需要一种淡泊;要想“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需要一种宁静。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需要“从容淡静”的心境。唯有从容淡静,才能活出潇洒,活出自由,活出旷达。

无娇尚之情: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格,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获得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不慕名利:不追求名利。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把名利放在一边,从容淡静,潜心做事,明确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才会从容不迫做一个成功人。张衡这样做了,所以他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万祀千龄,令人景仰,他发明的地动仪,在今天依然造福于人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云:“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隐居隆中的十年里,躬耕读书,心怀大志,广交士林,终能成就一代伟业。古往今来,能够做到从容淡静、不慕名利而终成就伟业的人有很多,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看看自己的周围,随着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节奏,造就了一批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话,丰富了多彩的外面世界,却也如现代广告般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推波助澜似的激起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人们更愿意享受马背上驰骋的快感,而不去体验真实生活的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工作历程。心浮气躁,见异思迁,投机取巧,随之而来,也成了一些人心目中推崇的目标与做法。他们成天挖空心思,就是想做所谓的大事,却因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屑做,结果成了无所事事,怨气一肚子的“专业人才”。此时浮躁便慢慢成了我们工作学习的大敌,它让我们骄傲自满,不求甚解,毫无深度,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中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自省的,同学们正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大家能够拭去心底的浮躁,把心静下来,潜心做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必会成为有用之人。但凡有大志者,必先拭去浮躁。有大作为之人,必潜心做事!

(三)小结:混迹于官场,摸爬滚打,很多人都会被世俗所熏染,一黑俱黑。面对官场的进进退退,周折变迁,张衡始终坚守着!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潜心钻研、淡静从容。谦虚稳重、不为名利所动,超尘脱俗、不被荣誉所累。感动东汉的道德模范应该颁发给张衡,在金灿灿的奖杯上刻上“清雅赤子”!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积累整合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品味张衡的成就及其为人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旧知导入

(二)精读第4段

请问第4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动仪? 时间、名称、质地、外形

作用、效果、评价、验证、使用

补充:张衡是怎样的科技能手?(见课件)

(三)精读第5、6段

提问:说出张衡是怎样的政坛高手?

明确:审时度势 为人精明 头脑清醒 雷厉风行

小结:有才华的人,搁置在任何地方都会馨香满萦。虽不好做官,却极会做官。机警巧妙、善醒好思、计勤策准、雷厉风行,将其放在任何一个职位上,都是做的堂堂正正、为人民所爱戴、为世人所推崇、为后人所怀念的好官!

补充:温家宝对学习《张衡传》的建议: 学这篇传记应抓住几个重点

一是张衡的贡献。他发明了地动仪,早于欧洲 1700多年。

二是他的家世。张衡出身官宦之家,却无骄奢淫逸的恶习,这十分难能可贵。三是他的学识。课文里短短几句话反映了他的好学不倦和学识广博。四是他的为人。“从容淡静”,意味深长。五是他的处世。不好结交俗人,但又不自傲。

(四)赏析艺术特点

材料处理上裁剪得当、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关于人物传记的特点: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

传记的基本特点: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五)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本文在讲述这三方面成绩的时候,重点放在了科学成就上,尤其是详细介绍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写人叙事不一定非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认为,张衡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源于他具有高尚的品格。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不为外界所惑,潜心钻研。也希望大家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做一个德才兼备、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六)布置作业:《练习册》感悟鉴赏

第三篇: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对张衡有深入的认识。

3.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的原因,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

合作 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多高的评价呢?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二、知识积累

1、知人物:作家及张衡简介(见注解①)

2、课前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⑴三辅、太学、五经、六艺。

⑵管职升降与人才选拔:孝廉、公府、公车、举、辟、召、征、郎中、太史令、拜、迁、转、出、视事、下车、乞骸骨等。

三、检查预习

1、通假字: ①员径八尺(员通“圆”)

②形似酒尊(尊通樽)

③一时收禽(禽通擒,擒拿)

2、古今异义词 ①举孝廉不行。(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今义:不能。)

②衡下车(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指从车上下来。)

3、活用词: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4、多义词: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证据)

③兵未战先见拜征(失败)④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举:①举欣欣然而告之(全,都。)②举孝廉不行(被举荐)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介词,拿,用)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

⑤何不作以上,莫令事不举(成功)

观:①因入京师,观太学(游学)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③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建筑物的一种)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看见)

⑤无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看)

施:①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设置)②靡计不施,迄无济(施用施行)

致:①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用)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③闲情逸致(情致,情趣)

5、知句式: ⑴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

⑵被动句

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⑶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⑷状语后置句

验之以事

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⑸省略句(张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讽议(于)左右

果地震(于)陇西

6、口译下列句子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5)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四、整体感知

1、接龙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的记叙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第三部分(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2、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 《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3、思考: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

点拨: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原因之一)

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

“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有哪些句子为“从容淡静”作了注解?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谦逊持重,鄙视名利。(原因之二)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尤致思于„„”“研核阴阳,妙尽„„”“言甚详明”。——执著专一,治学严谨。(原因之三)

4、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思考:本小节不到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请概括要点。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①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②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③机件、内外构造(3、4、5句);④功能和作用(6、7、8句);⑤精确程度及效果(9、10句);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句);⑦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

5、在第5、6段中,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写了哪两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赋》的由来,突出了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另一件是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斗争的事。

(1)引导“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说明什么?(说明张衡很聪明,很有政治才干。)

(2)“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张衡政绩显著,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

6、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五、深入探究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请以“我看张衡”为题,各写一篇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必须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又反过来帮助我们识记文言字词。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第四篇: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吕淑艳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

1.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3.文史、文化常识。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课时 预习案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A.属()文 邓骘()B.逾侈()璇()玑

C.驿()站 河间相()D.骸()骨 蟾()蜍()

2、了解作者和背景,相关文学常识 导学案

导入:由张衡和地动仪的录像片段导入新课,再展示一张浑天仪图片。

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张衡不但在地震方面、天文学方面有如此杰出的贡献,在文学方面,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地理学、数学等方面广有建树。郭沫若曾为他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今天我们就学习后汉书中的《张衡传》,全面了解张衡其人。

一、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张衡(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二、文学常识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二十四史前四史年代和作者。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东汉

班 固

《汉书》

南朝刘宋

范 晔

《后汉书》

西晋

陈 寿

《三国志》

三、分析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①用幻灯片显示出第一自然段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善、属、游、因、观、通、贯

举、辟、奇、召、乃

古今异义词:从容

翻译句子: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问题一:第一段主要写了张衡哪方面的成就或特点呢?(让同学总结)这一段写了张衡的文学方面的成,和他的性格。

问题二:用文章中的话怎么说?

善属文、做二京赋,性格特点是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

2)第二自然段

①用幻灯片显示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机巧、致思、雅、特征、拜、公车、迁、阴阳、正

由学生翻译以下句子: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并指出其中的特殊句式。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②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张衡哪方面的成就呢?找一位同学概述一下:

作浑天仪,写《灵宪》、《算罔论》。

明确:第二段主要写了张衡

善机巧,作浑天仪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3)第三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显示第三自然段的重点文言知识

转、辄、徙

找同学归纳这段的内容。练习案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5)府吏见丁宁()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5.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 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证

D.因入京师,观太学 伺者因此觉知

反思案

二课时

预习案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a.游于三辅()b.虽才高于世()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c.伺者因此觉知()

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以精铜铸成()2.翻译句子。(C级)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 不就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导学案 分析课文

1)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详细介绍了地动仪。

出示幻灯片,幻灯片上左边是地动仪的外形图片,右边是书中“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几句话。

问题一:“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兔鸟兽之形。”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这几句话从材料、大小、外形,装饰几方面介绍了地动仪

出示幻灯片,左边是内部构造示意图,包括横部图和竖截面以及

右边是文中几句话: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边讲解这几句话,边用幻灯片放映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图,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效果。

2)第五、六自然段

①出示幻灯片,幻灯片的内容是第五六自然段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帷幄、目、下车、视事、乞骸骨。因为第四五段中涉及到当时的背景,所以由师生共同翻译这两段。

②这两段主要写了张衡哪方面的成就呢?找同学回答。

明确:这两段主要讲了张衡在政治方面的才能。

3)、人物传记的特点

我们已经学完了这篇文章中重点的文言字词,每段的内容我们也分析完了那下面我们回过头来从头看一看张衡的主要贡献。

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作《二京赋》

文学成就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善机巧,作浑天仪,作地动仪

科学成就

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治威严,整法度,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政治才能

问题一:范晔在写张衡的这些成就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按时间顺序,文中有永元中

顺帝初

阳嘉元年

永和初

永和四年

下面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传记的一般写法:

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4)、情感价值态度

张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仅仅是他智力超常吗?

张衡曾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所以张衡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绩,他靠的是勤奋与坚持不懈的毅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挥勤学苦练的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

作业案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C级)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3.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反思案

第五篇:张衡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句知识; 2.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张衡各方面成就;

3.学习张衡从容淡静、勤勉谦虚等优秀品质,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教学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提问、点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语法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人物性格;

3.通过延伸拓展,联系自身实际,获得有益启示。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我国东汉的学者张衡。1900年前,当人们都还在茫然中打量这个世界时,张衡,就已经将自己的足迹踏遍了他所能触及的所有的文明巅峰。他是文学家,二京大赋,气势恢宏; 他是书画家,东汉四家,上有其名; 他是数学家,圆周率说,千年第一; 他是发明家,浑天地动,构造奇精; 他是地理学家,地形图表,泽被后世; 他更是天文学家,洞观天象,拨正视听。

他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精。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南朝历史学家范晔,走进《后汉书 张衡传》,解读他的精彩人生。

二、整体感知,掌握重点字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断句。其他同学认真听读。2.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课件出示。

三、文本分析,自主感悟

1.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听说过张衡吗?那你所了解的,是关于张衡的什么? 2.这篇文章,除了向我们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还介绍了张衡哪些方面的成就? 3.在这三方面,张衡分别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就呢?结合课文思考,概括回答。学生概括回答

4.教师小结:我们读名人的传记,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这些伟人的过程中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汲取智慧和力量。张衡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资聪颖。苏轼曾说:“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人成就的取得一定离不开性格和精神的引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从张衡的生平事迹、成就中,你能看出他有怎样的性格呢?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5.同学结合文章内容谈对张衡性格的理解。6.总结:

张衡从容淡静 勤勉谦虚细心严谨 不慕名利 果敢机智正式因为他有如此优秀的品质,所以他才能在各方面都取得杰出的成就。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在那个时代,张衡绝对是达人级的人物,有四句话可以概括:

浑天地动两仪争辉,科学文学一代巨人。从容淡静勤勉终生,万代景仰名曰科圣。

如果说他的成就是金字塔尖发出的耀眼光芒,那么他的这些优秀品质,便是支撑塔身的坚固基石。古今中外有很多像张衡这样的伟人,如今,他们已经化成了历史线轴上的永恒坐标。我们不可能复制他们的人生道路,但是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那些做人做事的品质,却是我们应当汲取并坚守的。

张衡成功的性格因素有很多,你有哪些感悟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或自身,就其中一点谈谈想法。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看出,大家都在用心品味着张衡带给我们的触动。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张衡身上有诸多值得我们汲取的优秀品质,不过在我认为,他的从容淡静是值得仰视的。但这种淡静就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淡泊明志,心无旁骛地向理想前进,有了这份淡静,才有了张衡孜孜不倦的追求,硕果累累的成就。也许是受了张衡的影响吧,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轻灵,苏东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潇洒,沈从文有洗尽浮华的优雅淡定,钱钟书有荣辱悲欢前的坦然寂静。他们也因了这份从容淡静,成为大成就者。

也许,喧嚣中我们总是浮躁难安,纷杂里我们往往迷失本性,那就尽力让心变得恬淡一些,将一切的得失,一切的诱惑视作过眼烟云,用那颗最纯真的心去聆听梦想的声音,诗意前行。

最后,把这幅不算特别工整的对联送给张衡,也送给同学们!

“天才、全才、奇才,才高八斗 人品、文品、官品,品正行端 横批 品才双馨”

愿同学们学业有成,品才双馨!

在经过紧张的准备之后,在经历四易讲稿,五次试讲之后,5月19日在公开课上还是有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我做了认真的反思,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布置预习任务一定要尽可能地详尽、具体。

如果文言文想要将思想意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那么就一定得确保学生们在文意疏通上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布置预习任务就应该尽可能地详尽、具体。不能只笼统地告知学生要预习,要会翻译,一定要具体到字词句上。这次公开课上学生在梳理字词时表现出的生疏、迷茫,应该说,和我对他们的预习指导不够到位有很大关系。

二、语文课一定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就如党老师评课时所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要越俎代庖。

对文本的深入挖掘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华丽,过于延伸,架空教材。教师飘飘然,津津乐道,学生却是昏昏然,一无所获。

语文课,老师要踏踏实实地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

三、文言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抛下翻译书,自主完成。

借助翻译书学习文言文已成了每位初高中生的通例,只要学习文言文,就几乎人手一本翻译书。乍看似乎卓有成效,提问起来,字字会译,句句精通,然而,从这句中抽出任何一字来问他们,却基本是一无所知。我感觉,这实在是翻译书惹的祸,试想,一个身体健全的人,若是每日都依靠拐杖生活,到最后,那一定得是自己把自己“忽悠”拐了。同样,总是依赖翻译书,又怎能具备亲自查字典才能获知的经验呢?若没有这种经验的积累,又怎能将之迁移运用到更多的文章中去呢?

总之,这次参加优质课比赛,从其他选手的,以及自己的课堂表现中,我看到了日常教学中自己忽略的诸多问题,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学无止境,我会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也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正。

下载《张衡传》教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衡传》教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学设计 固市中学 高一语文组 王博 【三维目标】 :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2、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了解张衡一生对人......

    《张衡传》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对张衡有深入的认识。 3.通过探究......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重点)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学习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

    《张衡传》教案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文言词句知识......

    《张衡传》教案

    《张衡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六艺,文中各官......

    张衡传教案

    张 衡 传 董凤香 一、导入课题 (投影候风地动仪)同学们知道这个仪器是什么吗?“候风地动仪”,制造者是谁啊?“张衡”它有什么样的科学价值呢?世界上第一架精密的测震仪器,比欧洲早1......

    《张衡传》

    【学习目标】 1、了解文本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把握重要文言词句的含义。 2.学习张衡才高而不骄尚,不慕权贵,孜孜不卷,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