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教学组合《气之源》
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教学组合——《气之源》
【舞蹈中国】读者可在本文最右下方进行评论!《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
之“气之源”《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气之源·坐式” 《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气之源·站式”“气之源”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论之重要命题,是中国人对于生命之源的诠释,对天地自然的诉求,亦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之命脉。在身韵中,对于气息的修炼一如:坐式之气——此为专注气息运动的基本法则,强化不同气法的局部训练导引。一如:立式之气——此为肢体形态贯穿气韵恒通的用气法则。强调在移动中以气带韵的时、空运用之变化与表现。彰显身韵中气息与动作形态,气息与动作情绪、气息与动作性格的层次关系,以期在呼吸吐纳间修行中国古典舞之本源。主题动作:坐式,立式蓄气、导气、运气、用气、缓气、屏 气、转气、收气、给气、展气、吞吐气……项目人员介绍:项目负责人: 王伟项目成员: 金浩 韩瑾 教材编整:王伟 韩瑾课堂组织:韩瑾文字撰写:王伟 金浩 韩瑾音乐统筹:覃超音乐配器:陈哲音乐演奏:覃超(钢琴)陈哲(钢琴)
闻楠(钢琴)杜娟(二胡)
张梦娴(古筝)傅章苒(吹奏)
龙彦(琵笆)孔繁瑞(打击)演
唱: 紫靖涵视觉总监: 任冬生
“华舞乐章授权发布,任何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设计
(3)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功软、开度的展示,树立学生的自信,并为课堂作好准备活动。
2、3、通过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即兴舞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课
时:2学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包括元素和短句部分。元素是古典舞身韵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等,从元素逐渐到动作的深化练习,同时辅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的规律和眼神的配合,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短句训练是元素向动作过渡的桥梁。这部分训练主要是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
四、教学过程:1、2、3、压腿(前压腿、旁压腿、后压腿)踢腿(前踢腿、后踢腿)挑胸腰接控腿
把下动作:
1、2、劈叉(竖叉、横叉)
腰部(旋腰、后弯腰、后腰贴脸)
3、前手翻、侧手翻
(二)新课内容1、2、3、4、由教师示范古典舞身韵——盘腕 分解动作学习跟音乐完整跳一次。分组展示,学生互评。
(三)即兴舞蹈
先放一遍音乐让学生熟悉音乐风格,以个人或双人的形式跟音乐即兴舞蹈。五:小结。
第三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之我见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之我见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为其学习民族舞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在表演传统风格的舞蹈时更加完美地表现中华民族的神韵和气质。本人从事舞蹈教学多年,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学:
一、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切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地面元素的训练作为最基础的身韵教学,对“云间转腰”这个动作进行分解,提炼出“提、沉、冲、靠、含、腆、移”七个字。为了更加有效地强化上身的韵律,我们选择地面盘坐来固定下肢,并对上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而,“提、沉、冲、靠、含、腆、移”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地面元素,并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针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来自初中、基础差但理解能力较好的特点,应采取不同于专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元素教学前,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有类似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在进行元素训练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解各元素之间的动力关系,再进行训练。“提、沉”是元素之首,所以在进行元素训练时可以先训练“提、沉”。由于地面元素的训练是采取地面盘坐的方式来固定下肢,进而对上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所以训练时,可以选择一段音乐,如《绣红旗》,根据音乐的节奏再配上手臂动作进行练习。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理解力也各不相同,悟性好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提、沉”的呼吸动势,而悟性差的学生则会出现上身动作僵硬、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可以先进行单一训练。先练习“提”。提:气息上提,即提气。身体是靠腰椎的力量把气息一节一节往上送至头顶,直至头部有虚空的感觉。再练习“沉”。沉:气息下沉,即沉气。身体靠胸腔的力量把气息一节一节往下送至丹田,最后形成胸微含的状态。每次练习八个八拍,反复训练,直至掌握。然后再加上手臂动作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提醒学生要把上下的呼吸动势贯穿到每个动作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从中慢慢体会到“提”和“沉”其实是相反意义的两个运动,但是“提”之前必须有“沉”,“沉”之前必须有“提”,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古典舞身韵的运动法则――欲势。这样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冲、靠、含、腆、移”的练习。
在反复训练中,学生会慢慢理解掌握各元素之间的动力关系是既对立又融合。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元素中有动力,动力中有元素。学会呼吸、提沉,经过以腰为轴的移、靠、含、冲、腆的训练过程,完成“平圆”轨迹,再把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结合起来,训练复合元素“云间转腰”。这样科学系统的训练就可以摆脱教学过程中学生难领会、教师难纠正的被动状态。
二、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呼吸的作用
在古典舞身韵教学中,韵律训练是主要的教学部分。身韵训练中的“意”与“气”都是对人体的内在要求。虽然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演员,但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对运动呼吸的掌握在古典舞训练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起步较晚,在进行呼吸训练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舞蹈中的呼吸和生活中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舞蹈是用意念控制呼吸,要靠呼吸来控制肢体完成各种舞蹈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一般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舞蹈是用鼻子来呼吸的。吸气时胸腔扩张,呼气时胸腔恢复原位,并运用呼吸将脊柱立直,保证能自如地进行腰线动作,强调结合呼吸,将呼吸贯穿于每一个动作中。然后开始进行训练。训练时:
1.可以在基训中训练呼吸
比如,把杆上压腿,压腿时要呼气,立的时候则是吸气,在反复训练中体会运用呼吸,对软开度的练习能起到积极作用。
2.从学习组合的过程中训练呼吸
比如,在学习组合《枉凝眉》舞蹈动作时,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身体的呼吸、头的呼吸、手臂的呼吸及造型时的呼吸。
良好的呼吸会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此可见,呼吸对舞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与动作紧密结合。中国古典舞讲究“精、气、神”,而呼吸就是气的运用。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当学生对呼吸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掌握之后,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意带气”“气带动”“动带情”,这是学习古典舞必备的常识。所以,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课把包含呼吸训练中的元素训练“提、沉”放在元素的首位。学生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呼吸训练。一切从元素出发,而“提、沉、冲、靠、含、腆、移”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提、沉”是上下呼吸动势,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提、沉”气息要均匀,长短要与“提、沉”速度一致。“冲、靠”是在“提、沉”基础上加大和强化。“移”是先经过“提”并在“沉”的过程中完成。通过这样分步骤的训练,学生对呼吸的掌握就容易多了。因此,呼吸对身韵之“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呼吸在身韵的“形”和“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古典舞教学中,必须强调呼吸,教会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呼吸,将呼吸贯穿到每一个动作中,和动作融为一体,用呼吸来表现舞蹈动作,丰富舞蹈艺术形象。
三、古典舞身韵训练教学中素质训练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要从训练开始,形体训练、素质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和舞台上形象塑造的训练,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基训课的重要任务,是全部技术的基础。因此,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应首先从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等方面进行训练。
1.先进行软开度的训练
比如,髋关节的开度训练、正腿拉伸练习、腿功训练可以采取压、耗、撕、搬、踢等方法来进行。
2.耐力和爆发力的训练
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能力和跳跃的训练来加强。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自身条件也存在差异,韧带好的学生练起来要比韧带差的学生容易得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因材施教,对条件较差或胆怯的学生要慢慢来,由轻到重,不要心急,要多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地学转化为主动地学。
3.学习人体运动科学
人体运动科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同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掌握舞蹈时身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并进行整体训练,使其改变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直立形态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翻身、提跨的效果及重心稳定程度。总之,古典舞的基训是一种训练的手段,而古典舞的身韵则是衡量舞蹈动作的尺度。因为身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身韵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而它主要表现在对节奏的处理和舞蹈动作的连接上。如果古典舞缺少韵律,那么它的动作组合与舞姿会使人感到僵硬无味,因此抓住古典舞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自觉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还必须注意学生由于素质能力较弱而带来的训练问题,努力找出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训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学必须将身法训练和神韵陶冶结合起来,做到神形兼备。只有让学生了解掌握以上要点,才能抓住核心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身韵的规律,打好基础,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责编 李亚婷)
第四篇: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独立舞种和体系,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特别注重眼睛的表演和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具备独有的“东方式”刚柔并济的美感。身韵课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创建,曾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它的创建让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可以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它强调“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与运动规则
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身韵的基本元素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仰、横拧、旁提”等,它们是从身韵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身韵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等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有着无可限量的创新功能。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核心
“形、神、劲、律”是身韵的核心,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动作特征与审美规范。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包含着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双重意义。
(一)形
形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韵律的传达媒介,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都可以称之为“形”,它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要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境界,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要求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
身韵在“形”的训练中,采用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训练方法,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
(二)神
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
身韵从预动到动作之间体现的过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是“神韵”之具体化,它可以和最基本的元素训练融为一体,也可以和眼睛的“张、弛、聚、放”等相结合,甚至动作结束时“神”还可以继续延伸,体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的形神结合规律。
(三)劲
身韵的劲头不可使“蛮”劲而要使“巧”劲,讲究“起于方寸而现于体态”,每个动作力度的大小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的对比和区别,都需要舞者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
中国古典舞的节奏规律不是匀速“脉动”式的,它更多的情况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较为自由而又有变化规律的节奏中进行,因此“劲”不仅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中,而且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亮相”的处理上,用“寸劲”来“画龙点睛”,“反衬劲”加以强化和烘托造型,“神劲”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四)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动作接动作的通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使之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身韵律动中十分重要的特征,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方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更具典型的是一切动作“要从反面做起”的法则,即“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开必合、逢前必后、逢左必右”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的审美性。
综上所述,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现已成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和该舞种的显着特征标志,有着极为重要的训练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丽敏.中国古典舞身韵在教学训练中的价值[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04).[2] 张蕊.同祖同根,相得益彰――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训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01).[3] 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
闻美华,兰州歌舞剧院。
第五篇:古典舞身韵教案
古典舞身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功软、开度的展示,树立学生的自信,并为课堂作好准备活动。
2、通过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通过即兴舞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课
时:2学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包括元素和短句部分。元素是古典舞身韵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等,从元素逐渐到动作的深化练习,同时辅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的规律和眼神的配合,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短句训练是元素向动作过渡的桥梁。这部分训练主要是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
四、教学过程:
1、压腿(前压腿、旁压腿、后压腿)
2、踢腿(前踢腿、后踢腿)
3、挑胸腰接控腿 把下动作:
1、劈叉(竖叉、横叉)
2、腰部(旋腰、后弯腰、后腰贴脸)
3、前手翻、侧手翻
(二)新课内容
1、由教师示范古典舞身韵——盘腕
2、分解动作学习
3、跟音乐完整跳一次。
4、分组展示,学生互评。
(三)即兴舞蹈
先放一遍音乐让学生熟悉音乐风格,以个人或双人的形式跟音乐即兴舞蹈。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