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诗经与远古神话

时间:2019-05-13 12:5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诗经与远古神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诗经与远古神话》。

第一篇:5诗经与远古神话

《诗经》和远古神话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它可以骄傲地矗立于世界最灿烂的古代文化之林。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远古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他们崇拜图腾、信仰巫术、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与此相联系,原始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和特征

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形式本身。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形态,是人类思维形式中最古老的一种。神话产生于文字之前,并多以口头传说和民间流传为主,文 字记载迟于神话产生或创作本身。神话之所以更多地产生在人类历史发展初期,主要是因为人类对外界现象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以及人类之初对世界充满原始的幻想和善良的寄托。

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故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们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茅盾《神话研究》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特征:

1.时间:产生于远古时期。

2.创作者:集体口头创作,这种创作是无意识且不自觉的。3.艺术手段:借助幻想和想象等艺术方式。4.内容:叙述的是神,反映的是自然和社会现象。

(二)神话的产生

先民们面对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天地形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都使原始人迷惑惊异甚至恐惧不安,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凭借自身的生活体验,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并由此造出神的故事。

(三)神话的作用和价值

神话在当日的氏族成员看来,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知识,或者是非常严肃的信仰,有的甚至是无上神圣的教言,是不可亵渎、凛遵不苟的大经大法。正因为如此,神话在长期的口头传播中才具有相当牢固的稳定性。

1.保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2.维系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纽带。3.宣泄不安情绪。

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则将神话的价值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艺术奇葩 ②认识价值 ③审美价值

④浪漫主义源头神话的保存和演变

(四)神话的保存

1.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生民》、《商颂·玄鸟》 《楚辞》——《九歌》、《天问》 2.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

3.子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4.《山海经》、《穆天子传》

二、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及其分类

神话分类是神话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神话研究者如茅盾、林惠祥、谷德明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分为四类:自然神话、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传奇神话。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分为五类:

1、创世神话

对于世界的形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这些神话尽管形成文字较晚,且明显杂有后人意识,仍然特色鲜明,引人入胜。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后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尽管这一记述产生于三国时期,但其渊源则很久远。这种卵生神话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反映了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此相关的还有《绎史》卷一引自《五运历年记》的一段记载,称盘古死后,化身为万物: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2、始祖神话

先民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十分关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女娲造人》神话: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蜗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

纳入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这一古代犹太人的文献,保存了上帝用泥土造人的神话:“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在拉丁美洲发现的《波波尔·乌》(公社之书)这部古代印第安人的古典著作,也说创造者的始祖神们先用干土和湿泥做人,不过失败了,后来在太阳和曙光奶奶的指点下,用玉米面做成了人。

女娲同时也是补天的神灵: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与女娲相关的还有伏羲神话,据说二人本是兄妹,宇宙开辟之时,于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近代以来,地下考古发掘出一些类似的画像,如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之

二、东汉石刻、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等。这些图象均作人首蛇身的男女二人两尾相交之状,据中外学者考证,确证其为伏羲、女娲,两尾相交正是夫妇的象征。其中一人执规,一人执矩。据说他们制定了婚礼,禁止兄妹通婚,规、矩或许表明了这点。

3、洪水神话

洪水故事是世界各地神话中的普遍主题,我国的各族人民中也流传着这类的神话。在洪水神话中,以“诺亚方舟”的类型较为普遍。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一对兄妹乘葫芦逃过洪水灾害的神话。但华夏神话中的洪水故事,却主要是表现现英雄和洪水做斗争的主题。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曾说到女蜗也遇到了“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况,她于是“积芦灰以止淫水”,终于使“淫水涸”。而鲧禹治水则更为著名: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大禹降生之后,继承鲧的遗志,召集了许多天神去攻打发起洪水的共工。他在会稽山举行了誓师大会,并杀了迟到的防风氏以明赏罚。然后北上,杀了共工的大臣——相柳氏,直捣共工的老巢,把共工赶跑,终于平定洪水,大禹也成为了治水的英雄,其牺牲精神和为民造福精神为后世所赞赏。

4、战争神话

各民族之间常发生战争,各国神话都有记载,如著名的《荷马史诗》。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亦有此类神话:。(1)炎、黄之战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2)黄帝、蚩尤之战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5、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英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得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均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视之为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这些神话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表明了社会的进步。

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著名的《后羿射日》反映了这一点。

(二)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1、忧患意识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易·系辞下》

忧患意识首先来源于艰苦的生存环境。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曾说:“我们发现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严重得多。人们把它变成古代中国文明摇篮的这一片原野,除了有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外,还有更大得多的气候上的灾难,它不断地在夏季的酷热和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也阐释了人类在远古时代的艰难恐惧,由于面临强大的各种自然灾害与天敌,他们最基本的特征是忧惧、恐怖、崇拜。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生存状态较之于古希腊和其它文明发祥之地,要更为艰难一些。这种基于生存艰难上的忧患恐惧意识,显得尤为明显。

先秦远古时代,又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因而人们的其忧患意识并不亚于对洪水猛兽的恐惧。

2、厚生爱民意识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这在神话中颇有体现。(1)塑造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等。

(2)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生命延续。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神农氏遍尝百草,历经磨苦,死而复生,其目的就在于医治人民。《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山海经》有不死之说,如《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郭璞注云:“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

(3)表现自然神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3、反抗精神

如邢天舞干戚、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此反抗包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

“神话学派”的祖师——格林兄弟的学说在民间文艺学史上被称为神话学说,格林兄弟深信作为天然诗歌的神话和整个民间文学,是德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人民精神”之所在。诗人们的创作不过是再生的艺术、人民精神的反射,而天然诗歌则是集体的、无个性的,因而是整个人民生括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全体人民浑然一体的。格林兄荣又尤其重视神话,认为一切民族的神话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的世界观。

三、远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神话思维

神话思维问题,乃是涉及到神话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至最后消亡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早就引起神话研究者的普遍重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说,究竟什么是神话思维以及这种思维作为构成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人们的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

1.神话思维即艺术思维

2.神话思维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思维 3.神话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

这种观点是在1984年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一书翻译出版以后,才逐渐完善起来的。这种观点认为神话思维是有着它自己的基本特征的。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

1.思维本身具有“互渗”性或混沌性。

2.思维的象征性,即在思维中“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观念往往合而为一”。3.这种思维“应用语言为主要的思维符号,但实际上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语言而仍以类化的形象语言去创造形象,实际上是用形象来思维和表达一定观念的”。4.思维本身带有许多不可捉摸的神秘性。

5.这种思维还“往往得借助于直觉来传感和领悟,进行思维活动”。

(二)中国远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即在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的移到自然之上,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尤为突出,如《山海经·海外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2.具体、形象的思维

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的材料。3.浓烈的情感体验,如《精卫填海》。4.象征和隐喻

即指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如《夸父逐日》,此“日”即象征黄帝。

四、远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变

在人类理性觉醒后,神话日益衰落。其中大部逐渐散失,有一部分为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历史化。还有一部分为道教所利用,改造为仙话。

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

五、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比价

希腊神话是世界神话宝库中最早期和最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希腊神话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之间,发源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内容包括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稍晚的偶像崇拜。希腊神话基于早期人类或欧洲最早人们的民间口头创作和传说。并历经了古希腊人、欧洲人甚至东方人的数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不断地艺术加工。产生文字后得以在各种早期文学、历史以及原始哲学中保存下来。

同样,中国神话也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

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文明古国,都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在童年时期的蹒跚足迹,作为东西方两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后世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他们都是东西方文化的起源,但他们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纵观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神话,它们也是存在许多差别的,总的来说,古希腊神话比中国的神话更具人文性。

1、形象不同。中国的神和图腾、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往往远离人形,比较夸张,或者是绝妙美丽的人形。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来创造神,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

2、中国神话围绕人类生存为主题,充满厚生爱民的人文情怀;古希腊神话主要围绕诸神的爱、恨、情、仇展开故事,展示神及神与人的生活状态。

中国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是神性的英雄,几乎无一不与劳动有关。像开天辟地的盘古,发现药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理洪水的鲧,在河滨制陶的舜等等,他们所从事的并不是平常的劳动,而是生了“幻想翅膀”的劳动,为天下子民能过上更好生活进行积极探索与追求,具有浓厚进取精神。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禹治洪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都是为了摆脱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困扰而进行的非凡的“劳动” ;黄帝战蚩尤则是为了清除人间恶势力,不让他们去危害人的正常生存,这些都表现了厚爱民生的意识。

希腊神话中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有好色的宙斯,爱妒的赫拉,有智慧的雅典娜,有光明使者阿波罗,有爱之神维纳斯等等,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希腊神话展示了一幅“百态众生”的人类生活全景图。

3、中国神话中的神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古希腊神话中神具有高度的人格化。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大都充满着激昂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比如后羿面对众多的凶残敌人,毫不畏惧,并借着自己高超的能力,逐个将敌人击败消灭。还有精卫,虽然由少女精灵化成,但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即使在奋斗的进程中经过地狱般的历练,最后的结局还是成功或者有成功的意向。

希腊神话中的神不具备无法无天的力量。在战斗类型中,有神与神之间的争斗和神与人之间的争斗两种。希腊的神是可以被人打败的,神神相斗必有一败,且胜方一般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一蹴而就的可能性,这与中国神的无敌论是相悖的。神人相斗(如宙斯与普罗米修斯的斗争)则显示出了希腊神话中的神并不是无所不能,而且从此可看出神的虚伪与小气。

四、中国神话中的神拥有一套固有的法则作为约束,任何神都无法超越,且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性;古希腊神话中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神祗形象。中国的神话中,神来自人,是神也是祖宗,因此是保护神性质,虽然神具有最终的决定权,但给人以充分的时间、机会,也会用河图洛书等祥瑞来暗示和启发我们,神是公平和道德的化身。人们可以通过祭祀、梦境、音乐、玉石、凤凰,通过灵台观气等达到沟通。神心软,神可求,神会主动为人类造福。人通过修行和巧遇,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是神人同形同性的,是高度人格化的神。希腊神话中的神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他们不是抽象道德概念的化身,也不是阴森、怪诞、令人生畏的偶象。他们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他们常常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甚至可以恋爱、结婚、生育;品性上,有的正直、勇敢、善良,有的奸诈、胆怯、凶残。奥林匹斯诸神,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是人性戏剧化的表现。这些都使得希腊神话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本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经》

四言诗的形成,翻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标志着原始诗歌的终结,古典诗歌时代的开始。四言诗的结集,是中国诗歌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诗经》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第一节 《诗经》的编集、应用及流传

《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6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

1、婚恋诗。《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邶风·静女》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一派热烈欢快的情调。《秦风·蒹葭》抒写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悱恻、反复追寻,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著。

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如《郑风·将仲子》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邶风·柏舟》的姑娘则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

在婚恋诗中,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如《邶风·日月》、《邶风·谷风》、《秦风·晨风》等皆属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

2、农事诗。由于周民族的始祖以农立国,故周代很重农事,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如《周颂》中的《臣工》、《载芟》、《良耜》、《噫嘻》等,多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祈求丰年的愿望。《小雅》中的《甫田》、《楚茨》等,极力夸张谷物收获之丰盈,赞美农夫的勤敏和君上爱农以事神,与《颂》中的农事诗基本思想相似。《国风》中的农事诗以《周南·芣苡》和《豳风·七月》为代表。《芣苡》是一首优美的劳动小诗,它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情调欢畅,读之“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方玉润《诗经原始》)。《七月》是全面反映农奴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首章至末章由春耕写到寒冬凿冰,反复咏叹,诉说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繁重的农业生产,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制衣、打猎、酿酒、修房、凿冰、11 服役,结果却劳而无获,无衣无食,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

3、征役诗。这类诗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周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尤以后者为多。这些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如《豳风·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人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及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齐风·东方未明》写一个狂暴的官差,天不亮就把人抓走,弄得民居不宁;《小雅·何草不黄》控诉了兵役不息,征人劳瘁;《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在《诗经》征役诗里,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侮、同仇敌忾地爱国精神。《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急赴国难的爱国精神。《采薇》是周宣王征伐猃狁入侵时的作品。它虽也写到征人思归恋家的苦闷情绪,但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在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的昂扬奋勇精神。这些诗篇,或委婉沉郁,或慷慨激昂,格调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威武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4、颂歌。《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惠子孙的《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商颂·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大雅·江汉》赞美周宣王大臣召虎(召穆公)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等。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认识意义。

5、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朝政腐败、礼仪废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厉、幽时期及其以后,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有的借古讽今,如《大雅·荡》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雅·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更多的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如《大雅·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板》、《荡》直斥最 12 高统治者违反常道,妄行政令,荒淫昏聩,使人民陷入苦难深渊。此外,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小雅·巷伯》等,亦颇引人注目。这些怨刺诗大都敢于直面人生,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露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忧患意识。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唱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魏风·伐檀》》以委婉曲折的反语,复沓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辛辣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齐风·南山》讽刺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的无耻乱伦行为;《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

6、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其中如《大明》绘声绘色地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既有军阵、军容的描摹,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写出了大战雄伟壮观、惊天动地的场面和师尚父(姜太公)的生动形象。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 13 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的《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14 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推荐阅读书目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编,刘文典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思考题

1、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2、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篇:“《诗经》和远古神话”心得体会

“《诗经》与远古神话”学习心得 在学习了“《诗经》与远古神话”这个专题之后,感觉自己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进一步了解了我国《诗经》的博大,以及远古神话的奇特之处。以下就是我对本专题学习的认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在中国文学史这条长河中,我们不可追溯其源头,也不能确定它起源的年代。我们虽然有文字的记载,但是却不过是对那段美丽的梦幻的追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国的文学史是一批无可估量的财富。在绵延不断的文学传统中,《诗经》与神话故事特别的富有情趣,让人痴迷。让我先来谈谈从学习《诗经》得到的乐趣吧。《诗经》包含的思想内容非常的丰富,它涉及到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十分的令人寻味。像《子矜》里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出了女主人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然那个我深感爱情的伟大。《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品不一,低于不同,内容当然也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多样性。读诗经真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我从这个专题中了解了很多我以前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这让我的视野得了极大的扩展。原来一部以诗歌集著称的《诗经》,有着让人佩服的精神理念。那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诗经》的修辞手法也是那样的令人称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我举一个《诗经》中用比的运用,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当然在诗经中与比的修辞手法一样,赋,和兴的应用都是很多的,有各样的形式。在《诗经》中,常常这三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诗经》的确很让人沉迷。在这个专题中,我想到了《诗经》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着它那博大的身影。对爱情我会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感恩我会想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是的确一部无法读完的历史长诗!

当我们生活在童年的时候,我们最爱听神话故事。什么嫦娥奔月,女娲、唐僧取经,七仙女等这些神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我们那时却懂得神话的文学价值。神话分为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我们古老的神话不仅仅让人很神往,却也蕴含着民族精神。其

一、是忧患意识,来源于艰苦的生存环境。先秦远古时代,又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因而人们的其忧患意识并不亚于对洪水猛兽的恐惧。其

二、是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像女娲补天。其

三、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神话也是那样源远流传的,直到今天我们也会将某些意愿融于神话中。我国的嫦娥奔月计划就是对远古神话的一种美好愿望。

古时候科学很不发达,人们对于现状的困难都寄托于神话,希望神话中的人或物会出现,来解救他们。这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就有了神话的思维模式。一是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在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的移到自然之上,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尤为突出。二是具体、形象的思维。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的材料。三是浓烈的情感体验,如《精卫填海》。四是象征和隐喻。即指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如《夸父逐日》,此“日”即象征黄帝。

在现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神话也逐渐的退却了。其中大部逐渐散失,有一部分为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历史化。还有一部分为道教所利用,改造为仙话。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但是我们对神话依旧充满着好奇和无边的兴趣。那些仍然是我们心底里一美丽的回忆。在这个专题里我从《诗经》中,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也对那些古老的神话充满着敬佩之情。不论社会怎样的发展,那些古老的文学财富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灿烂的光芒。

第三篇: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引言

(一):神话的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英雄主义的含义......................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英雄主义的表现.............................................2

(一)英雄本色和神奇本领....................................2

(二)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厚生爱民意识........................3

(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4

(四)代表正义战胜邪恶......................................5

(五)不鄙视失败的英雄......................................6 致 谢........................................................8 参考文献:.....................................................8

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

程浩 指导老师

蒋晓铭

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导言》一书中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一种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中国古代的远古神话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特征,展现出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英雄之歌,是神话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激昂的英雄情怀是远古神话的主色调。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主要表现为英雄本色和神奇本领、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厚生爱民意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义战胜邪恶以及不鄙视失败的英雄。中国远古神话的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是激励我们的先民走过漫长而又艰苦的远古时代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词:远古神话

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的表现

一:引言

在我国的先秦时期诞生了一种伟大的文学艺术形式——神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神话传说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逝了,或者被文人给改造了,变成了其他的文学,但是我们仍然能从许多的古籍中找出一些神话故事,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它所留下的精神仍然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神话中的许多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一)神话的概念

什么是神话?这是一个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在我国的古代传统典籍中没有“神话”这个的字眼,是个外来词。神话的词源出自于古希腊的“mythos”,意思就是关于神袛与英雄的传说故事。

在汉字中,“神”的本意是神灵的意思,如在《广韵》中“神,灵也”。《说文》中“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同时在《易》中又有“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阴阳不测谓之神”。由此可见,“神”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神话?神话的概念又是什么? 最早在十九世纪的西方,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文化的运行趋势是进化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时期中的主要倾向就是从蒙昧状态向文明状态过渡”,“高级文化就是从人类的初级文化逐渐发展或传播起来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遗留物”的理论,将神话看做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主要遗留物。“最早的神话是野蛮部落的艺术,较有文明的后代继承并发展了它。还有,原来的神话后来僵化成迷信,被误认作历史,形成为诗,或者被作为无用的瞎话被抛弃了。”[1]

而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同时高尔基又明确的告诉我们:“要把费劲一切力量去为生存而斗争的两脚动物想象为离开劳动过程,离开氏族和部落的问题而抽象地思想的人,这是极端困难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对神话也有着相当的深入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这样说到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2]

从上面三个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神话是对原始社会部落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 映。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是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神话的产物。

神话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的产物,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充满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洋溢着不屈从于命运的战斗精神和无法遏制的进取意志,体现出了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3]

(二)英雄主义的含义

什么是英雄主义?

通过查找,并且能被大多数人、国家、民族认同的英雄主义观念有:

1、按照中国《辞海》的解释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

2、英雄主义彰显的崇高价值,除了一般的具体社会意义外,在生命人格的塑造上更值得重视。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在其《论崇高》中曾将这种人格培育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响”,并认为,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这种对伟大心灵的感应、体悟,麻木、冷漠、委琐就会接踵而至,人生必然因此阴暗卑下,与“自由”无缘。

3、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以及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须的巨大努力而成为各个别人的性格本质时,当他们在个人活动中表现出独立、自由、首创精神时,当一般地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4、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这就是英雄,英雄就是在关键时刻凸现出来的。这是克劳塞维茨在其所书的《战争论》中的并被很多人士所引用,称之为是一句精典之语。

5、“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这是拿破仑的英雄主义观,也被很多人士所引用。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英雄主义就是在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它通过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为摹本或榜样,旨在弘扬某一特征时期这一社会群体所追求的最完美、最高尚、最能代表整体利益的宏大目标,并以此为号召,鼓励和激励社会所有的人模仿这一人物,已达到或完成这一事业的目得。

在我国远古神话中,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力量进行殊死搏斗中,在社会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唱出一曲感天动地,穿透时空的英雄之歌,涌现出一大批让人永不能忘记的英雄人物,它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征服自然的意志,改变环境的决心,对命运的抗争,对人生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英雄主义的表现

(一)英雄本色和神奇本领

“超人”是人类英雄气概的神话,是极度夸大的人类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化,是我们的先人们对战胜自然和邪恶的一种渴望和向往。反映古代的初民不屈服于命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通过幻想创造了神话英雄来展现他们生存的热情和征服自然的勇气和信心。

现代历史学家汤因比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归纳为挑战和应战。挑战,即是人的生存受到了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应战,即是人对这种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进行的有效的抗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根本性的挑战这本身就是有着非常规性、非预料性的特点,它的出现是在人已有的认识之外的,它对人把握现实能力显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性质,在 另一方面,人对挑战的斗争并不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斗争,而是一场前途未卜的斗争。历史的必然性就是在于它是在无数个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在非洲干旱的土地上诞生了绚烂的古埃及文明,在洪水的灾难中冲刷出了伟大的巴比伦文明,在热带雨林的困境中逼迫出了让你仰视的玛雅文明„„。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的悲剧中诞生,正是在这种种极其恶劣的困境中,人类才得以发展,从而产生了许多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徐整著的《三五历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4]。

这是一个推原开天辟地、世界构成的神话故事,盘古用他自己的力量打破了世界处于混沌的一种状态,产生了天与地,用他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以后世间的万物再也不用生活在黑暗中。

在开辟天地之后他却死了,但是他的身躯却化作了万物留在了这个自己所开辟的世界里,依然为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做着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在盘古伟岸的身躯倒下的一刹那,垂死化身,完成了生命的最后一次升华,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了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了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世界。

在古书《逸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5]盘古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都留有他的气息,他融入了整个世界。他寂寞地来到这个世界,同时也寂寞地离开了这个他所爱的世界,他给人类留下了幸福的家园,等待着人民去耕耘,播种,收获。

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开辟了天地,这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的事情,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这更是一种极大的夸张和想象,加之在其死后,身体化作宇宙万物,通过种种想象和幻想的来描写盘古的英雄主义形象,从而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他为开辟天地所作的努力和死后仍然化作万物的奉献精神,突出了盘古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为了整个世界奉献出了自己的所有。

(二)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厚生爱民意识。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正是反映出了这种思想。

在我国的远古神话中除了塑造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之外,还为人类塑造了保护神,在这些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强烈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后生爱民的意识,如神农氏。《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他采药为民治病,“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氏对人类的生命的重视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在《搜神记》卷一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 下号神农也”。故而在今天仍然流传有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劳动人民同自然界做斗争的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烈日明月,高山大海,风云雷电,飞禽猛兽,草木虫鱼,在苍天九州之内,包罗万象,在一个广袤的空间和时间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烂宏伟的画卷。

《女娲补天》的画面在其中不可不说是极其壮观绚丽的。在《淮南子•览冥训》里这样说道:“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6]

“往古之时”、“四极”、“九州”从这三词中可以看出这场灾难可谓之大,涉及范围可谓之广。天崩地裂,洪水汪洋,烈焰熊熊,猛兽肆虐,华夏九州濒临灭顶之灾,自然力量和人类的对立在此时达到了极致,在这危难之际,英勇的女娲力挽狂澜,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将天补好,接着又将背负天台山的神鳌的四足砍下来以支撑四极,杀了黑龙来救冀州。女娲平息了接踵而至的灾难,天塌了下来可以补上,这是何等的胆壮气豪的惊人之举。

女娲用自己的行拯救了人民,受到了人民的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爱戴!

(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即使面对再艰难的困难,也不能挡住英勇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汗水,自己的双手战胜所有的困难和险阻,勇敢顽强的生活在九州的大地上,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并且一直和困难做着斗争。

提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用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战胜强大困难的神话故事,人们一定会想到“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精卫填海是《山海经》里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的事情。《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死后就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的百折不挠,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百折不挠,是人的主体意识、生存意志和巨大而不可控制的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滔滔的河水东流到海 ,这既是炎帝族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也是困扰和威胁他们的祸水。当美丽的少女女娃被大海夺去宝贵的生命后,她的精神和意志并没有被自然所摧毁,而是化成一只小小的精卫鸟,并且誓要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和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填平茫茫的大海,这不仅仅只是向残酷的现实发起的挑战,更是向未知的大自然发起的挑战。精卫是神话时代人类自身力量的化身,浩渺的大海则正是不可预测的大自然力量的代表,而女娃之变化则表现出远古的先民们对生命的渴望以及人们所拥有的顽强的生存意志。女娃的死亡和再生表现出让人永远感动的努力精神,它呈现给后人的是一种品质、一种意志、一种理想,一种超越生命的激情。

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中有这样两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虽是短短的两句,一种悲壮的赞美之情已经跃然纸上。因为小鸟对大海所进行的斗争和大海的浩瀚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们的理智上看,小鸟的努力是多么的徒劳无益;但是从感情上看,沧海固然浩大,终有被填满的一天,而小鸟的坚忍不拔的意志确是比沧海还要浩大,她的正义的斗争中将会有成功的一天。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她誓要填平沧海的决心和意志流传至今,影响了中华民族。同时顾炎武先生在其诗作《精卫》中是这样说的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作者自己愿意化作精卫以填平沧海,可见精卫神话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对中华儿女的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长。

洪水泛滥无疑是上古时期人类经常面临的巨大灾难之一。“鲧禹治水”的悲壮故事常使我们咀嚼回味。鲧为了治理洪水 ,面对“洪水滔天”“窃帝之息壤(一种能生长不息的土壤)以堙(堵塞)洪水”,由于方法不当而遭失败。因为鲧“不待天命”偷用了天帝的息壤,致使天帝震怒,派火神祝融将其杀死于羽山之郊野。但鲧为民造福的坚定信念未变,与自然搏斗的顽强意志未衰,虽死三年,其尸未腐,直到剖腹生禹,才化为黄龙潜沉羽渊。禹承父之遗志,改用疏导之法治水,历时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把洪水给治住了。

在《山海经·海内经》里是这样记述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在《史记·河渠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鲧为了治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同时在率众任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可以想到他们为之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和代价。由于长年累月的搬石垒土,至使个个体力不支,于是人们便在不堪重负下不自觉地绽放出奇特大胆的幻想。“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卷一)通过想象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把洪水制服了。

鲧和禹的治水,不仅显示了中华民族极其重视血缘纽带这个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的的作用和以及“父子相袭”这个突出的人文特色,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坚忍不拔,前赴后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个体生命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他们的行动和伟业无不充满着理想化的色彩,洋溢着先民们对把洪水制服的深切渴望。

(四)代表正义战胜邪恶

神话中的主人公抱着救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去奋斗,通过不懈的努力,战胜了灾难和邪恶的势力,为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其中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神话——后羿射日。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起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都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当预示黎明的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一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去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旅途。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农作物枯死,河流、湖泊干枯了,有人活活的热死,这时,有个叫做后羿人,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经过后羿的努力终于把九个太阳给射杀了,拯救了万物,人民又幸福的生活在大地上。

在《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的记载的:“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 去恤下地百艰。”

《淮南子·本经篇》是这样说的:“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理。”

上面的描述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后羿射日的辉煌画卷之中。这一神话传说的起源应该是和当时的一场空前绝后、遍及范围广、产生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有关,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灾难的反抗意识和美好愿望。(五不鄙视失败的英雄。

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是努力去奋斗,即使是失败了,它所蕴含的百折不挠,为了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甚至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成为指引着我们一直向前进发的不灭航灯。

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失败了再也站不起来了。即使我们失败了,也要勇敢的站起来,勇往直前。刑天舞干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远古神话故事。刑天,被人们称之为战神。刑天本是个无名的巨人,因和黄帝争神座,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

刑天本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后来炎帝的统治被黄帝推翻了,炎帝只能在南方做了一名小天帝,炎帝忍气吞声,不敢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子孙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离开南方天廷,径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黄帝争个高低。在战斗中刑天的头颅被黄帝砍了下来,被压在常羊山之下,他不甘心就这么失败了,于是就他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乱劈乱舞,继续和眼前看不见的敌人拼死搏斗起来。

失去头的刑天,赤裸着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两乳当作眼,把他的肚脐当作口,他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那两乳的“眼”似在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那圆圆的肚脐上,似在发出仇恨的咒骂,那身躯如山一样坚实稳固,那两手拿着的斧和盾,挥舞得是那样的有力。

在《山海经·海外西经》是这样记载刑天舞干戚的:“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即使自己失去了头颅,为了战胜自己的敌人,仍然在坚持着战斗,刑天,不负战神之名。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个大隐者,亦深受刑天的精神所感动,在读《山海经》是亦做了首诗叫做做《读山海经》,其诗曰: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由此可见刑天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何其感人和强烈,一代大隐都为之感动,更何况他人呢?

刑天与黄帝的争斗,乃是炎黄战斗的延续。刑天部落虽然失败,但刑天那种绝不屈服绝不服输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常为后人称颂。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头颅没有了,把自己的两乳当作眼,把自己肚脐当作口,自己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战胜自己的敌人是其永远也磨灭不了的精神印记。刑天的武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永远为战斗奋不顾身的精神,他心中熊熊燃烧的战斗火焰是他永不泯灭的存在。

刑天的故事是我们感动,同样我们也并不能忘记另外一个在远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夸父!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而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这样的说法:“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同样在《列子·汤问》中这样说的:“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我们不知道夸父是为了何种的原因而去追逐太阳,与日竞走。虽说夸父逐日的行动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敢于去追日太阳,与日竞走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为了征服太阳,夸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表现出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通过夸张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为了征服大自然,一代代的人一直在努力奋斗着,乃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夸父虽说是死了,可是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丰富想象力,深化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传说的内涵,不仅表现了他的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夸父逐日,一个英雄向大自然的勇敢挑战!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称赞说到“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英雄的气息扑面而来。激励着我们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不断的努力奋斗,去战胜灾难和困难,一直勇往直前。

英雄的事业未竞成,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斗拼搏的勇气,那敢于探索自然的豪迈,那不懈追求光明的执着,以及他那融入太阳光芒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折射出我们的先民们顽强的斗争意识和性格,正是这种全力抗争的精神,支持者先民们走过那段险恶而又艰难的年代,夸父逐日的神话,歌颂了人类那种不畏艰险,奋斗不止,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英雄的儿女在感受着先民们的精神、意志和灵魂!

神话时代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远古的刀光剑影与厮杀声早已淡出历史的视线,神话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却穿透历史的烟云,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河床上。在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中所体现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难,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意味着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了一大批英雄,他们的精神和灵魂通过血液流传至今,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进!

致 谢

大学四年的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蒋晓铭老师。他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1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3]:王增永,《神话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4]:袁柯,《神话选译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5]:袁柯,《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6]:刘向、刘歆校刊,赵机、其宗编选,《山海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

Gaoshanyangzhi ——On the ancient myths of heroism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eng Hao

Tutor

Jiang Xiaoming

Abstract:Max said in his Introduc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that myths are the nature and social formation which are processed in people’s illusion by an unconscious way.Chinese ancient myths have strong characteristic of heroism, reveal inspiring song of heroes and are the main theme of mythic age.Heroic sentiments which behaved so excited are the dominant hue of the ancient myths.Ancient myths’ heroism can be seen in following parts: shaping image of superma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blessing people, the persistent spirit of fighting, the triumph over evil and the hero who do not look down upon failure.This heroism spirits of Chinese ancient myths are the spirit power which motivate our ancestors go through the long and hard ancient times and also are the organic part of our national spirits.Key words: Mythology Heroism The performance of heroism

第四篇:诗经与上帝

诗经与上帝

中山大学哲学系 08本科 梁潇月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五经》中的一部。其他4部是《易经》《书经(尚书)》《礼记》《春秋》。传统认为由孔子编订,也有认为是为太史或太师所为。历史上遗留的《诗经》版本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和赵国人毛苌所保存,故又称《毛诗》。

《诗经》包括风,雅,颂3个部分。共计305首。

风,又称国风,共有15篇,160首。首两篇为周南,召南,其他为在13个诸侯国采的风。这13个诸侯国在今黄河流域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以及河北、甘肃、湖北一带;即中原地区。

风是民间平民文学,大部分是抒情诗,主要是男女之情,也有亲子、兄弟、朋友之情。

雅有大雅,小雅两大篇,小雅有诗名80首,但仅74首有诗句,有学者认为无诗句的6首可能为曲谱。大雅有31首。故雅共有105首。

雅者正也,为士大夫文学,主要言王政所由废兴也。其中有一些讽刺诗,讽刺宫闱丑事,横征暴敛,为君殉葬,尸位素餐,无礼乱政等。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3篇,共40首。颂为殿堂文学,既对‘天’‘上帝’表示敬畏,也对君王公侯歌功颂德,歌而兼舞。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极高的文学意义和历史意义,读《诗经》,不仅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可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周朝的政治和祭祀。《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然而,在这部中国传统经典中却多次出现了“上帝”这一个让我们马上就联想起基督教的词。这个“上帝”引起了许多学者、诗经爱好者和基督教研究者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诗经中“上帝”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诗经中含有“上帝”一词的诗句有很多,如,《周颂·执竞》“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等等。整本《诗经》提到‘上帝’的有38处。总观全书,《诗经》中表征“上帝”意象的有四个象征:“天”、“帝”、“神”和“祖”。1有几处“上帝”被汉儒解释为“君主”,也是借至高神上帝之地位、权势喻指君主2。《诗经》中的君主只称“王”如,《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后”如,《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天子”,不直谓“帝”。所以,此“帝”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皇帝、一国之君,而是指统帅、统治之意。在周朝的原始鬼神巫卜思想中,祖与神是密不可分的,远古的祖先即是神。而周人崇拜的至高无上的神便是上帝,或称为天、上天、昊天、苍天,如《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诗经》中出现166个“天”字。其意义有三种:一是自然之天,如《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二是指父亲,仅见两处,如《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惊人只。”三是指至高神,这是《诗经》中“天”最常见的含义,如《大雅·文王》:“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天”也与其它词组成双音词使用,共有76处。如苍天、昊天、皇天、天子、天下等,3这些词多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的至高神天,也有指自然之天的。也就是说,“上帝”

是指自华夏上古先民观念中就有的至高神。

在诗经中,上帝是有种种属性的。4在这些诗句中,大部分是直接表述出上帝的属性,如“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大雅·大明》),“荡荡上帝”、“疾威上帝”(《大雅·荡》)。有些是在叙述上帝的作为时,反应了上帝的某些属性,如“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诗经》表达的上帝属性,主要包括以下数种:一是超越属性。将至高神称呼为“上帝”、“天”,反应了上帝对人的超越性。并在空间上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天监在下”(《大雅·大明》)、“自天降康”(《商颂·烈祖》)。一是权能属性。与所有的神灵一样,上帝具有人所没有的能力。不同的是,上帝的权能,在所有神灵之上。这些全能包括:创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大雅·烝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周颂·天作》);授命:“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 12 《浅论<诗经>中“上帝”意象的心理学意义》 张敏、申荷永、刘建新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一期 p196-P200 有三处,《小雅·苑柳》、《大雅·板》、《大雅·荡》。其中,《毛序》认为《小雅·苑柳》是“刺幽王”,可解。3 参见蒋立甫:《〈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向熹主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8页“帝”条目,第556页“天”条目。4 关于诗经中上帝的属性,直接引用自《诗经中的上帝》 帝既命,侯于周服。”(《大雅·文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周颂·昊天有成命》);赐福和保佑:“天保定尔,俾尔戬榖。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小雅·天保》)降祸:“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大雅·召旻》)。一是道德属性。《诗经》所反映的人对上帝道德属性的认识,既有其美善的一面,又有其暴虐无德的一面。如“上帝是皇”(《周颂·执敬》)、“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人既相信上帝有美德,也就相信至高的上帝对人也会有道德的要求。所以人要以好的德行“克配上帝”。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上帝”是完全具有中国文化含蕴的,是“本土”的,又为何会和西方的基督思想发生联系,被基督信徒看成是基督思想统一的证据呢?

基督教的神YHWH最初按照叙利亚传统音译为阿罗诃(alaha,同阿拉伯语“安拉”)。5明末,利玛窦来华传教,把YHWH译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实义》说:“天主之称,谓物之原。如谓有所由生,则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终者,鸟兽草木是也;有始无终者,天地鬼神及人之灵魂是也。天主则无始无终,而为万物始焉,为万物根柢焉。无天主则无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无所由生也。”他试图以“驱佛补儒”的手段进行传教,策划通过“合儒-补儒-超儒”“阳辟佛而阴贬儒”“贬佛毁道,援儒攻儒”的路线图超越儒家的上帝观,取而代之,达到以夷变夏的目的。1877年,有120位外国新教传教士在上海集会,这次集会的会议纪要中有:“据《新旧约》所论之‘上帝’,即《六经》所言‘上帝’若合符节,其揆一也。迨后诸教士各执己见,辨论孔子之道。有云:‘儒书所载之上帝,非造化主宰’。”6也就是说,将基督中的““gods“ods”译为“上帝”,是服务于传教的,存在着一定的穿凿附会。此二者并不能同为一论。

第一,”gods”和上帝都存在超越性,但是,在《诗经》中,上帝不以偶像出现,在人的观念中没有具体可视的形象,也不在具体的时间、空间里,而是以一种人的感受出现在人的心灵和观念中,如“浩浩昊天”(《小雅·雨无正》)、“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大雅·大明》)。上帝不关切个体人的生活,人要与上帝交 56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欤判。十字以定四方。”

艾约瑟译《各省教师集议记略》,载李天纲编校《万国公报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2页。往,除了王、德高者的祭祀以外,别无他法。而“gods”是人神同一的,神是被清晰地人格化的,信徒只要信便可与神同在。第二,虽然“gods”和上帝都有全能的的至高能力,但是诗经中的上帝在人的眼中,具有独立于人的至高能力,而天意难明,所以《诗经》中有很多感叹天命无常的诗句。《大雅》的首篇《文王》就说“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而“gods”则无此说。第三,基督的“gods”是全能、全善、全美的,诗经中的上帝却是既有其美善的一面,又有其暴虐无德的一面。”《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这两者就存在相当大的区别。由此看来,“gods”与上帝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却被某些人同一而论,实在是大大不妥。

诗经中的上帝,反应了古人简单又朴实的天人思想,随从天意,敬天爱人,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赵逵夫等编:《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3.向熹主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4.層山草木,《<诗经>中的上帝》 5.恩典博客,《基督徒读<诗经>》

6.作者不详,《<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

7.《浅论<诗经>中“上帝”意象的心理学意义》 张敏、申荷永、刘建新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一期 p196-P200

第五篇:诗经与耶稣

《诗经》是孔子亲自所编。但孔子为何要编《诗经》,《诗经》究竟为何重要,竟而成为中华文化之经典呢?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揭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原来,《诗经》是“古人的祈祷之声”!孔子煞费苦心编《诗经》,乃是盼望世人通过熟读这些向上天祈祷的灵性文字,时时躬身反省、谦卑祷告,让天上的活水注入,让人心归向上天、敬畏上天、顺服上天,从而避免人心的枯干、邪荡、摇摆以及衰退、败亡,才有可能“思无邪”。这才是《诗经》的总意,也是《诗经》的真正价值所在。

《诗经》清楚地教导国人:道德和律法,都是从昊天上帝而出,离开上帝讲道德和律法,最后必然都沦为虚假、粉饰、欺骗、离道、失德、枉法。《诗经·大雅·皇矣》就明确谈到:“帝谓文王……不识不知,顺天之则。”意思是,“上帝启示文王,不要自作聪明,应当顺从上帝的律法准则。”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上所指出的 “圣人出,有大伪”以及明确提出的“绝圣弃智”,还有《圣经》上所说的“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哥林多前书 1:19 和合本)”思想如出一辙,其核心都指向以神为本,否定人本主义。

《圣经》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 9:10 和合本)。”中国人喜欢抛开对上帝的信仰,在人文的基础上修身养性,这看起来很谦卑;现在流行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在中国人野蛮追求物欲之后的一种貌似谦卑的表现;然而,以《诗经》和孔子的标准看,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很虚伪,并且走不通的!

因为,人真正的谦卑,是来到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渺小与有罪,归信上帝并接受上帝的拯救!人真正的谦卑,不是自我修行,而是归回上帝;不是在上帝面前承认“我无能”,而是承认“我不配”;不是在上帝面前说一声“I am sorry(对不起)”,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I am sinner(我有罪)”;不是背离了上帝,靠自己去修身养性、自我成圣,而是接受上帝独生子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并以耶稣为道路、真理与生命,进入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言 15:33 和合本)”。唯有在上帝面前谦卑、以上帝为本的民族,才有数千年的尊荣和兴旺。犹太民族最大的智慧是他们敬畏至高、独一上帝,西方民族真正的智慧是他们转向了至高、独一上帝,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则是归回至高、独一上帝!

这让我们重新发现《诗经》!她并非普通的文学作品,也不是伦理教导的作品,更不是人文主义作品,而是伟大的神本主义作品。《诗经》还表明,以周文化为范本的古典儒家文化其实是敬天慕道的文化,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不敬畏上天、只注重自我修行与社会伦理的人本主义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没有象历史上其他诸多的文明那样灭亡,实在要感谢我们的先贤,因为他们在中华文明的源头之际,选择了正确的信仰,并留下了宝贵的教导,从而使得对“老天爷”的敬畏,对上天的信仰从未止息;而后人离弃了孔子,离弃了原教旨主义的儒家,则实在需要类似于西方新教式的悔改和归正。

本文作者在以前我们连载的文章中曾指出,“由于古道信仰迷失断代的原因,直到现代,还有许多大教授、大学者、大专家、大权威弄不清楚昊天上帝、昊天、天、上帝、帝、上天、五帝的关系,若再加上皇天上帝、神皇上帝、老天爷、天老爷、苍天、天公等等,恐怕就使许多人越加迷糊了。”同样,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中国人真正懂得中国的人文经典如《诗经》呢?

感谢上帝,祂爱神州,爱我们中国人,并且没有忘记中华民族。今天,借着《圣经》特殊启示的光芒,我们终于得以访问五千年古道,探幽入微,将中华文明的瑰宝重新寻回、擦亮、打磨……

在浮躁的年代,让我们安静心灵,一起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吧。

Text 正文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今天的中国人,乃至中国的文人学者,对华夏民族古圣先贤信仰的认知也非常模糊,乃至多有迷失。因此,现代大众对中华文明的根,几乎是毫不知情;对古代经典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所谓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智慧权谋”、“阶级控诉”等这些有限的内容上,知人本人文,而不知神本神文。

那么,华夏民族自古信仰如何呢?古代经典如:《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以及《黄帝内经》、《史记》、《道德经》、《庄子》、《墨子》、《韩非子》、《鹖冠子》、《列子》、《荀子》等等都记载了华夏民族古代信奉上帝,遵循天道,弘扬天道,警戒悖逆,呼吁归回的许多事实与教导。这些经典忠实记载了古圣先贤的信仰状况和信仰理论,是任何后世的专家、权威或领袖都无法扭曲、误导、蒙蔽与否定的。

在此我们先以《诗经》为代表,将先祖先民的鲜活信仰状况,再次呈现、揭示在大家的面前。

有一篇称为“古人的祈祷之声”的网络文章,有的网站起名为“《诗经》里面有趣的文章”,虽作者不明,然其条理分类极佳,它将古人的信仰生活的鲜活情景,进行了系统概括,现在借其纲要主旨,重新进行整理编写如下:

1、赞美

《诗经·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地。”

意思是说:“公义圣洁如同日头的上帝,光辉普照大地。”

《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意思是说:“伟大荣耀的大君王上帝,降临赐下丰盛恩典。”

《诗经·大雅·荡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意思是说:“恩典长阔高深的上帝,是天下万民的大君王。”

——在这篇诗歌中,可以发现昊天上帝,也简称“上天”和“上帝”。体现了先祖先民歌颂赞美至高的独一神的情景。

2、祈求

《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黽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我不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宁。”

这是一首记载周宣王求雨的祭祷文,意思是说:“旱灾如今很严峻,大家都竭力想把灾害除去。为何让我们承受这样的旱灾,我们实在不知道缘故。我祈求丰年总是趁早,各类祭祀也不晚,昊天上帝为什么不顾念我,我恭敬上帝明白德行,不该对我有怒气。„„仰望昊天上帝,何时赐我好光阴,大臣和君王向上帝祷告不停歇,就算死期就要到,也不敢放弃你来成全的盼望,有什么祈求是为我个人呢,是为了天下百姓得安宁啊,我瞻仰昊天上帝,何时赐下恩惠叫天下安宁呢!”

——在这篇祭祷诗歌中,可以发现有“昊天上帝”的全称,也有简称“昊天”,或称“神”。体现了先祖先民在大旱灾的时候,不单单竭力“尽人事”,也努力“知天命”、仰望昊天上帝的情景。他们知道人力的有限,知道上帝能力的无限。

3、祷告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意思是说:“明亮的天河,运转于苍穹天空,君王仰天长叹;现今世人有什么罪过,昊天上帝竟降下如此大祸?„„祭祀的玉器已经用尽,难道昊天上帝还不垂听我的祷告?”

《诗经·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意思是说:“我将牛羊献上,祈求上天保佑;„„我会昼夜警醒,敬畏昊天上帝威严。”

——在这篇祭祷诗歌中,可以发现“昊天上帝”也简称“天”。体现了先祖先民面对灾祸,来到上帝面前倾心吐意,祈祷平安的情景。

4、哭诉

《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意思是说:“上帝生养了万民,赐给供养的百物,也赐下律法准则。使民众的伦常秉性,都爱好美善,渴慕圣德。昊天上帝监察我们周朝,昭告赐福于下民,保佑我们周天子,生养造就仲山甫辅佐他„„”

《诗经·周颂·臣工》:“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皇”同“煌”,指辉煌美盛;“来”亦作“䅘”,指小麦;“牟”通“麰”,指大麦。意思是说:“看啊,长势美盛的大麦小麦,我们必定将要承受好收成,光明昭著的上帝,又赐下一个安康福乐的丰年。”

——在这些颂歌或祭祷诗歌中,可以发现“昊天上帝”也简称“天”或“上帝”。体现了先祖先民感谢天赐贤臣,或天赐丰年的情景。

5、哀伤

《诗经·大雅·召旻》:“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潰潰回遹,实靖夷我邦„„”

“旻”有“怜悯哀伤”之意,意思是说:“我哀伤是因为昊天上帝突发盛怒,从天威降下丧乱。大饥荒使人肚子鼓胀,人民或死亡,或逃难四方,国土和边疆尽都荒芜,上帝降下了惩罚罪孽的罗网,国中的奸臣盗贼们纷争内讧,昏聩糜烂,谗言乱政,胡作非为,实在是祸害毁坏了我们的邦国家园„„”

——可以发现“昊天上帝”在此也简称“天”。这首周幽王时期老臣的哀歌,抒发的是这位老臣面对废德荒淫、悖逆昊天上帝的君王,日益衰弱的朝政,贤良之士被弃不用,奸佞之臣得势,百姓备受压榨欺凌,农事荒废,饥荒降临,举国逃荒,遍地尸横的状况,内心异常凄苦哀伤的情景。

6、哭诉

《诗经·王风·黍离》:“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意思是说:“我心恍惚苦凄凄,我心慌乱如醉酒,我心沉闷如梗塞,知我者说我心里忧伤,不知我者问我有何情求?悠悠在上的昊天上帝啊,这是谁的罪咎呢?”

《诗经·小雅·巧言》:“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意思是说:“悠悠在上的昊天上帝啊!您称为我们的父母,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罪孽,为何竟遭受这样大的祸患痛苦? 昊天上帝已经降下天威惩戒,到处全是祸患乱象,我省慎检讨,自己实在是无罪无辜。祸乱刚开始滋生,是因为奸佞的谗言尽数被包容放纵;祸乱重复发生,是因为君王越加听信采纳败坏的谗言。君王当初如果怒斥谗言,祸乱就必能够止息;君王如果能任用贤能,祸乱就必能肃清。„„”

——在这首控诉的诗歌中,体现了昊天上帝也简称“昊天”。这首诗歌揭露了君王爱听谗臣巧言,荒废了昊天上帝的律例典章,国势下滑,祸乱滋生,自己心中焦虑如焚,只能向昊天上帝哭诉的情景。

7、感叹

《诗经•大雅•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喪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意思是说:“如今昊天上帝不庇护,就如泉水任凭流,无波无浪都消亡„„昊天昭明全知晓,我一生警醒不敢贪图逸乐,看你(指周平王)整日浑浑噩噩,我就对你谆谆教导,但你却听不进几句话,不但没有当教诲,反而当成玩笑话一般来废弃。若要说你尚无知,你已年岁过半百,哎呀你这悖逆小子,忠告劝勉你全不听,如果听从沿用我的规划,就必定没有什么懊悔,如今昊天上帝正降下大灾难,国家恐怕要倾覆灭亡,灾难已经在眼前,昊天上帝的惩罚是不会偏移出错的,若不回转你那邪僻的德性,就要连带使得黎民百姓一起遭殃了。”

——这是一首老臣卫武公规劝少年君主周平王的劝诫诗。在这首诗中,昊天上帝也被称作“皇天”、“昊天”、“天”。

昊天上帝在《尚书》中也被称为“皇天上帝”,现在北京天坛的神位牌,写的就是“皇天上帝”。“皇天上帝”在古经中又多简称“皇天”。

8、记述

《诗经·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意思是说:“后稷有德,效法上帝;教化万民,无人能及;留下农稼,大麦小麦;上帝降命,养育万民;不分疆界,广事农业。”

《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慕,诞先登于岸。”“帝谓文王„„不识不知,顺天之则。”

意思是说:“昊天上帝告诉文王,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攀比羡慕,应当径直登临我岸。”“上帝启示文王,不要自作聪明,应当顺从上帝的律法准则。”

——在这些诗歌中,昊天上帝也被简称作“天”、“帝”,且在行文之中,常常可见“天”与“帝”交替使用。

9、劝诫

《诗经·大雅·板》:“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意思是说:“要惧怕昊天上帝的震怒,切莫不屑当儿戏;要敬畏昊天上帝的降灾,不要任行妄为。上帝昭昭,能明察你的出入;能知道你的罪衍。”

《诗经·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意思是说:“„„昊天上帝的法度和旨意,不可妄自揣度,怎么能生厌不自勉呢!”

——在这些诗歌中,昊天上帝也被称作“天”、“昊天”、“神”,体现了古人非常熟练、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些称谓词。

10、警告

《诗经·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忘。”

意思是说:“上帝为什么责罚你?神为什么不祝福你?你舍弃了夷狄的大惠,却妒忌我这正直的人,”

《诗经·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监在兹。”

意思是说:“恭敬吧,恭敬吧!天道显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不要以为昊天上帝高远在天边,我们任意妄为没关系,上帝上下往来眷顾着这块土地,日夜在监察。”

——在这些诗歌中,昊天上帝也被称作“天”、“神”。

藉着《诗经》中记载的古事和古人的教训,上古时期亲密无间、浓浓烈烈的“天人关系”,依然可以活画呈现在当世国人的眼前,他们的欢歌笑语,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依旧萦绕在耳际。

所以,《论语·为政》记载孔子的话,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也就是说,人的心思极容易偏邪,唯有敬畏上帝,顺服上帝的律例典章,才能保守良心道德,时时躬身反省,才有可能“思无邪”,离弃了造天地万物的至高神昊天上帝,离弃了这一活水的泉源,就必然走向邪荡飘摇,走向衰退败亡,这也就是《诗经》的总意。

----道德和律法,都是从昊天上帝而出,离开上帝讲道德和律法,最后必然都沦为虚假、粉饰、欺骗、离道、失德、枉法。

下载5诗经与远古神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5诗经与远古神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 《诗经》与爱情

    浅析 《诗经》与爱情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 一、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 国风 和代表《楚辞》的 离骚 并称为“风”“骚”。 2.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

    《故事新编》与神话

    《故事新编》与神话 《故事新编》这部作品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有些特别。首先,它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其次,《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

    《简爱》与女性神话

    《简爱》与女性神话 [摘要]《简爱》通过对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卑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

    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

    古代希腊神话 与荷马史诗 一、神话 •1、神话 •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欧洲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 –神话思维是具体思维的高级阶段,它大约萌芽......

    远古恐龙教案

    1.索伦龙是一种巨大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索伦龙具有又长又厚的头骨,并长有数十颗如同利刃的利牙。通过与类似物种的比较,研究者认为索伦龙的身长可达到12米,体重达到8.25吨,是目......

    远古传说教案大全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一、学习目标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二、内容要点 炎黄部落联盟;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尧舜禹的禅让。 三、本课重难点 重......

    《诗经》与西北地方民歌

    学号_20070101050535_ 密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诗经·国风》与西北民歌的关系 学 院 名 称:文学院 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 学 生 姓 名:王村言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