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赏析5篇

时间:2019-05-13 12:3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顾城诗歌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顾城诗歌赏析》。

第一篇:顾城诗歌赏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 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谢烨说顾城:“他喜欢睡觉,生活对他来说不过是通向梦海的沙滩。”

顾城是一个被幻想宠坏的孩子,如果说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那么幻想就是清醒人的美梦。所以他想要拒绝长大,但是成长不可避免,但长大了的诗人,却不让他的灵魂破茧而出,因为这个过长的梦,他变成了蛹。他就一直呆在这个蛹里,做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美梦,但是他知道: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

孵梦的壳不可避免地在一丝丝裂开,只到有一天无法遮住诗人长大的身体,有一天,他胆怯地睁眼看着这个世界,梦,告诉他,生活是假的,而此时生活扑面而来,告诉他,梦是假的。生活,像一群又一群蒙面人,打劫了诗人的梦。最后,诗人的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终被一把斧头拆毁。那一把斧头莫名的出现在悲剧现场,却不是凶器,仿佛是种意向,就像那扛着斧头进山的樵夫,遇仙人,下一局棋,等要回去,才发现斧已烂柯,才知人间已今夕何夕,他是真的误入了那座仙境,却再也回不去了。就像顾城,携一笔,进入了他的童话乐园,他描绘了这童话里的种种美好,可是再出来,看见这人世亦是不知今夕何夕,而离开童话的他亦如离开水的鱼,离开天空的飞鸟,离开花朵的蝴蝶,濒临死亡。顾城说:“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不少人认识顾城大多起于《一代人》同时又终于《一代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顾城就非彼顾城,而这首诗虽然曾经以朦胧诗的典范而出现,但是当人们已经在某一个较固定的层面普遍认同和接受了它,把它当成了“一代人”独特的标志与象征,那么实际的它也就已经不再是以“朦胧”的形态而存在了。它成了一个有着特定指代意义的符号,诗的思想性虽被拔高了,而它的诗意和情绪性却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简化和滑坡。(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甚明显甚至还有待商榷的悖论: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却在不朦胧的层面被广泛接受了。因此在朦胧诗最有影响的时候,“朦胧”的含义本身却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和接受。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要和所能讨论的了)

而如果每一首诗都像一个标语口号那样确定不移,那么它就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反复品读和欣赏。今天当我重读顾城的《一代人》,它吸引我的地方已经不再局限于它曾经据以成为典范之作的对一个时代以及那一代人遭际、姿态和抱负的统摄与反映。而是要远在这一点之外,在诗歌本身自然保存的字句中。寻求那最初的表达冲动、表达难度、表达幅度和在这个寻绎的过程中我在其间自由领略时所享受到的快感与快意,才成了我作为另一代人却仍然能够对它感同身受的原因。

这首诗的“诗眼”,或者说解读这首诗的关键词我以为是一个“却”字。对这个字的不同感知、理解与领悟,对它不同的定性,造成了极不相同的欣赏和解读效果。在从前一些特殊年代,这种思想上的取向也许就是判定一首诗优劣的标准,但是今天,对它的偏好与取舍则更应该退回到诗意本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上去,退回到文学自身的感性与情性范围以内来对它进行选择和评说。诗歌在现代失去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诗歌解读的可能性与自由性的被戕害与被强奸。当所有诗句不是直言不讳,就是微言大义;读者要么只看到一种赤裸裸的煽情和无从参与的直白,要么是被宏大而又枯槁的口号压得失去判断、丧失了个体鲜活的感性与悟性。这样一来还会有什么诗的欣赏可言?当欣赏成了不可能,又哪里会有什么欣赏的快意和兴趣?而既然没有了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有对诗歌的关注与热情了。

当然这是后话。

既然诗歌是一种敞开,那么也许这种相互纠缠混合的混沌状态才是它的真实状态和原生状态。但是既然诗歌同时又是一种命名,那么它就必然会有哪怕截然不同却一定切实存在的具体意向。解读的自由不是盲目与不可确定,而应该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确定。所以我抓住了“却”字作为我的诗歌“确定”的契机。正如上文已经有所提及的那样,一切可以从对“却”字的不同命意开始。

如果我们把“却”理解为一个转折连词,理解成“但是”和“偏要”,那么这首诗就有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决绝与悲壮。即便执拗得孤傲,那也是对丑恶势力的孤傲。因此它成了“一代人”凛然的肖像,哪怕黑夜漆黑了“我”的眼睛,但是这只会使“我”更起而反抗,而决不屈服。“黑色的眼睛”既是一次受骗和被伤害,同时也导致了“我”的觉醒与反抗。至于“光明”的有无,并不是诗要表达的重点,也不是它主要关心的所在。它要突出的只是一种对待“黑暗”的态度,表示一种在荒谬中却依然坚定的一代人孤胆英雄般的姿态。这种理解是《一代人》被接受的主要理由和方式。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却”的意义理解为一种反讽或自我嘲弄,把它理解成“竟然”的意思。这样,英雄主义的色彩便被极大地消解。诗歌所表示的不再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姿势,而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嘲笑。“黑暗”在这里压倒了对光明本该有的信念,而“光明”是不可能的。追求光明是可笑的,因为唯一可用来追求的武器也已经被黑暗所俘获、所污染。“黑色的眼睛”和“光明”之间形成了不可抹灭也无法调和的悖谬。谁如果去打破它,谁就应该受到失败和嘲笑。只是在这里,打破和嘲笑的人,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因此这种英雄主义的退守里其实也能够包含着一丝时不我与的进击。嘲笑因为发自自我而有了指控的力量,虽然它是曲折的、甚至是消极的。这样的理解少了许多悲壮,多了一些苦涩;少了一种顽强不屈的“韧”的精神,多了些自我消沉的颓丧。就像接受一种宿命,“我”嘲笑并且接受了“人的不成功”。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理解似乎更接近顾城本人的真实。同样作为黑暗现实里的失败,前者也许是暂时的,后者却宣告着一种必然。如果前者还有更多的“壮”可言,那么在后者也许就只剩下了自我解嘲后无以复加的“悲”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是在接受中被简化和定型化了的悲剧英雄,还是在浓重夜色中冲突不出,因而沉湎理想的“一个任性的孩子”?事实也许是,这两者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英雄往往正是那些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任性”和孩子气的人。他们的身上保存着更理想化也更纯粹的天性,正是这一点才使他们和一般人区别了开来,也才使他们最终选择了“英雄”的行为并且成为英雄。所以孩子的任性其实是对英雄的丰富而不是消减。只是,过度的理想主义也可能导致对现状的抗拒和悲观,毫无保留的退守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取向。当孤傲的执拗走向极端,无奈的自嘲不是作为一种清醒而冷静的精神底色平衡激情,而是成了一种自我沉溺的理由和表现方式,对英雄行为和理想主义的期冀就容易在现实磨难面前,由希望而转向无望进而步入绝望。这就会导致人的遗世孤立和他偏执性格的片面发展与激化。从而导致两者在这一点上趋于统一,走向汇合,并且在这个封闭的圈内相互助长、恶性繁殖。如果这样说不是十分的牵强附会的话,我还想指出,在本诗的题目“一代人”和诗句中的“我”——而不是“我们”——之间,其实早已经隐含着或者预示着在那个时代语境中,个人选择的矛盾及其张力。比如“一代人”的宏大和“我”的渺小,比如“一代人”的担当和“我”的不胜。我不敢说这是顾城所自觉和有心的用意,事实上,这两者也没有必然如此的对立,因为“我”完全可以作为“一代人”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发言、而具有代表性。同时无论在诗歌的节奏上还是就诗歌本身的个人性表达而言,用“我”都要比“我们”适宜。因此我之所以指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诗意的内在张力而言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那特殊的一代人他们痛苦而艰难的现实选择与内心冲突,强调诗歌表意所具有的充分性。

作为同时代人,温情的舒婷也曾写下《一代人的呼声》,在那里喊出了另一种更坚定也更自信的声音。所以我相信,无论是“一代人”还是《一代人》,它们都是丰富的、多面的。而我们对它的解读、我们作为又一代人正在和将要做出的选择也一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把它当成了名人名言。到了2003年的文学课上,我知道了它是一代朦胧诗人顾城的名作。2007年,又再次聆听了郑大老师对这首名诗的赏析,颇有感触。于是在课余去图书馆寻找有关顾城的书籍与这位神奇的诗人作心灵的沟通„„

——题记

一、闲谈顾城

出生于1956年的顾城在“文革”期间只是个少年。和大多数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他经历了少年时代天真单纯的信仰的破灭,也经历了从彷徨、迷惘到追求、觉醒的生活历程。从他早期的短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冷峻的怀疑和批判。

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顾城显得与众不同,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写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他要用“纯银”一样的声音去构筑一个天国。为此,他被成为“童话诗人”。诗人也不愧于这个称号。在他的笔下的世界是纯净和谐的,他的诗作被表现在未被涉世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被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他一直去寻找朦胧又纯粹、自然简单又高度理想的童话王国。甚至为了保持这个童话王国的纯粹,他拒绝长大,拒绝成人的心态和眼光。我认为这和他小时候随父亲下方,在自然环境里长大有关。阳光、沙滩、松树是他诗作中始终不变的角色。所以说,在朦胧诗人中,顾城赢得了这个称号是理索应当的,舒婷曾在《童话诗人》中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顾城和他诗歌的特征。

但是,在童话诗人顾城的内心一直就有着另外一面:童年的记忆培养了诗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却也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既是他极力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也是后来造成他性格怪异、人格分裂的重要因素。下放时受歧视的生活和返城后人生际遇的不顺都使他心灰意冷。他在诗里写到“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童年生活留下的阴影,使他对新是生活充满了恐惧,也使他不能像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那样对历史做出理性的评价。他说:昨天,像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写的如此忧伤绝望、可怜幽冷,与他唯美纯真的童话诗形成极大的反差,其实这也是诗人心灵真实的一面。由于无法摆脱阴冷的记忆,又深深知道童话王国的脆弱,现实中的顾城只能以离群索居的方式逃避现实。就是这样一位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一篇世人皆知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篇——《一代人》

二、另眼赏读《一代人》

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这句话相当深刻地道出了现代诗的价值取向。顾城的《一代人》一共只有两行,读后却难以忘怀。这大概是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是“诗本身”的深层意象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诗的标题“一代人”又使诗获得了巨大的时空容量,起到了点题作用。全诗格调冷峻、深沉、意象独特,富于哲理性。

在这里,“黑夜”是黑暗岁月的象征;“眼睛”象征一代人心灵的觉醒;“光明”象征真理和未来。这三个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意境奇特、充满活力的象征体。在黑色的画面中,人们不难感受到其中孕育着那冲破黑暗的力量。黑夜是可憎的,但又是黑夜创造了它的对立物。诗作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它概括了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灵里程,表现了诗人寻找光明和真理的信念。

这首诗虽然只有两句,但结构是完整的,因为它很完整地把一个意思表达了出来——对于过去一个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单是这一句所含纳的更为深广的意味就可以让我们的阅读受到强烈影响并意味深长。。。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除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之外,常常最终面对的宇宙和生命问题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处理。我认为顾城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诗歌艺术家。还有人可能会感觉这“黑色的眼睛”还有许多可以探讨的地方,为什么这眼睛只能是黑夜给予的,为什么黑夜所孕育的双眼要背叛地寻找它的反面——光明,为什么这双眼睛就不能习惯黑夜。而读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后,几乎没有人会不停下来想想,“光明”是什么,能寻找得到吗?“留白”做的好的诗,会让人有一种想续写它的冲动,却最终发现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如果让我们在这短短的两行字之后再加上一两行,那该写什么,恐怕没有人敢这么做吧。这正是《一代人》既空白又丰富之处。顾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节制了自己的冲动,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读者。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童话诗人”,顾城的创作显在沉浸于他自我编织的 迷人的“生命幻想曲”时,丝毫没有忘记个人、诗歌对社会道义的独特承担。诞生于1979年的顾城的小诗《一代人》短小精悍,不仅彰显了优秀诗歌寓意无限、回味无穷的独特魅力,同时还体现了顾城的这种积极的“文以载道”的努力。

《一代人》可能不是顾城最好或者说和他的朦胧诗人以及“童话诗人”的头衔最吻合的诗篇,但不容否认,它却是顾城,甚至是文革后“新诗潮”创作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具经典特征的诗作之一。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人们走来走去 他们围绕着自己 像一匹匹马 围绕着木桩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 没有谁告诉他们 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

都不能远去 远离即将来临的黑夜 死亡是位细心的收获者 不会丢下一穗大麦 1982年7月

如果以为童话诗人仅在假定性世界虚构他的幻象天国,用纯净的本真童心和异想型人格编制“梦游症”,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童话与现实的边缘,在异想与梦幻的氛围里,他的诗亦时有渗透着对社会存在的介入,以及对生命的体味,尽管不是重笔浓墨,倒象是透明淡远的水彩。

这首诗短短13个句子,形而上地触及了现实生存挣扎与死亡命定的严峻谜面。首句“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是概括性背景,有着映衬作用与反讽效果,联系整首诗可以联想为在这貌似明亮宽敞的社会舞台上,芸芸众生正在演出各自的剧目:正剧、闹剧、悲剧、喜剧„„

而对熙熙攘攘的众生相,诗人仿佛是以“场记”的身份出现,坐在角落,冷静审视各种剧情发生发展,然后做出法官似的判定:“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所进行的各种拼搏角逐,(“走来走去”)或巧取,或豪夺,其目的虽然是一种生存本能(“围绕自己”),但不无可悲的是,却被另一种社会性异己力量(“木桩”)所主宰、所支配、所控制,以致近乎盲目围绕着它团团转,还洋洋得意以为生存得“宽敞明亮”呢!这一剖析显示童话诗人并非天真,从“围绕自己”到“围绕木桩”的双重圆心运动中可以悟出,被“木桩”所异化的人无法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本质,人时时陷入外部世界异己力量规定的重围中。当然,这只是第一层的社会性含义。另一层的本体含义是:人围绕着自己团团转,人陷入自身的木桩“圈套”,这种作茧自缚是现代人生最大的悲剧——人既是他人的地狱又是自身的囚徒。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马与木桩关系)贴切地道出人的悖论。

为了不至于过于分散,第二节首句再现一次“背景”以便收拢,接着道出“偶尔”也有极少数英勇的“蒲公英”,能够做超脱性飞行。蒲公英这一意象在新诗潮中被广泛应用。它常常扮演先驱者、觉醒者、探索者、冒险者、叛逆者的角色。可是没有人“告诉”蒲公英,他们终究飞不远,也有可能他们明知飞不远,还是义无反顾地“远云”,他们拒绝种种被异化的现实的“黑夜”,尽管他们明白:他们无法最终抗拒命运,无法抗拒人生最大的谜底——死亡。所有这一切都要被死亡这位“细心的收割者”所捕获。诗人把死亡比喻为一位巨细无遗的收割者,绝不丢下任何一穗麦子。从蒲公英的相对自我肯定(“飞舞”)走向最后的否定(“不能远去”“不会丢下”)实质上涉及了生与死的命题。

诗人在此似乎放弃了生的坚执而肯定死的威力,虽然他的否定心平气和,口气很是客观,但那宿命的意绪多少有所流露,那是一种挣扎,一种平静的绝望。D&#·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说:“绝望是一种最终的或边缘的境遇。绝望的痛苦是这样一种痛苦:由于非存在的力量,存在者知道自己无力去肯定自己,结果便是它想放弃这一认识及其预设,放弃那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不想摆脱自己——而这是做不到的。绝望以加倍的形式出现,以此作为逃避的孤注一掷的意图。”顾城有没有彻底陷入死亡的绝对宿命呢?他把平静的绝望化解,寄托在“蒲公英”的飞行中(在他作品中曾大量出现“蒲公英”型的意象)哪怕最后都“不能远去”。毕竟他还清醒:整个人类的生命可以解释为一种为了避免绝望而作的持续努力,他还没有彻底放弃努力。

昨天,像黑色的蛇 昨天 像黑色的蛇 盘在角落 它活着 是那样冷 死了,更不会热 它曾在 许多人的心上 缓缓爬过 留下了青苔 涂去了血色 现在 它死了 压在一座 报纸的山下 难以捉摸 无数铅字 像蚂蚁般聚会 讨论着 怎样预防它复活

一九八O年九月

“昨天/象黑色的蛇”,这么一个有亮度、有色彩、有质感的比喻,一下子令人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黑色的蛇,这么一种狰狞、恶毒,让人不寒而栗的动物,与我们昨天那段恶梦般不可思议的历史连接在一起,从感觉上作用读者,以激起读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深入事物的内质,把两种给人感觉上相近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构成新鲜有力的比喻,以达到内在的准确,这是现代诗人所追求的。那么一个疯狂变态达十年之久,兽性战胜人性,假、恶、丑蹂躏真、善、美的昨天,正象一和冰冷的、黑色的蛇,“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让人心有余悸,不堪回首。痛定思痛,这条“难以捉摸”的蛇,会不会僵而不死,再度复活?“怎样预防它复活”,光靠“无数的铅字”?对于一个血液里沉淀着过多封建因子的社会,对于一个头脑容易昏胀、发热而又缺乏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的民族,要想防止悲剧重演,假、恶、丑再度横行,力量在哪?措施在哪?诗人在深沉地思考着,也在隐隐地担心着。

用诗的方式处理具有深层反思意义的题材,这首诗是成功的。这主要在于诗人用意象代替情绪的发泄,代替议论。象蛇这样一个意象就暗含着诗人对昨天那段历史的情绪。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主张诗应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情绪发泄,以准确的物质关系象征非物质关系。这首诗正有这样的特点。

不是再见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相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迭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正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寞中得到太阳 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一九八一年十月

顾城和北岛、舒婷一起登上诗坛,他以孩子气的纯真引起读者的注视。这一首是写爱情的破裂的,仍然带着孩子气的纯真。

先是写下决心分手,然而又分不开,终于决心要分开了,所以诗的题目叫做《不是再见》,真的要走了。一开始就进入了某种恋人之间常有的意志与情感的矛盾、反复的境界,理性意识和潜意识不能统一的境界。

写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烧信。他把这叫做“让火焰读完吧。”这本是很悲惨的,然而在顾城的笔下,悲惨的分手都显得很美。如果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写,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象来写,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太陈旧了。顾城却写得很平静,完全是真的,显出孩子气的纯真,让现在的分手在“明亮地微笑”中“温暖”地进行,是明显带着孩子气的童话式的幻想,因此,最后的祝福也是纯净的,具有孩子气的特点。

全诗的感觉都在孩子气的单纯心灵范围之内,因而显得不但统一,而且单纯,好象两个分手的恋人的心都是透明的。

第二篇:赏析顾城 一代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赏析作业

顾城《一代人》赏析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本诗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份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

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深思的魅力。每个人都能明白诗中意象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进入诗歌的权利。然而,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中“黑夜”象征**的年代,“黑色的眼睛”是既指实,又指虚。我们“龙的传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这是实指。黑色又有阴暗、低沉、哀伤的情绪色彩,这又有虚指的意义存在。文革十年,在一代人心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留下了累累创伤,造成阴郁、苦闷和哀伤。有人说这一代是沉沦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沉沦也罢,迷惘也罢,是谁造成的呢?诗人明确地指出是“黑夜”,这就很准确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扭曲青年灵魂的邪恶力量。尽管黑夜给青年一代带来了灾难,使他们沉沦和迷惘,但就是在最黑暗的时时候,他们仍未失掉对光明的向往。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他们不但是沉沦和迷惘的一代,更是奋起的一代,觉醒的一代!诗人的这种认识和概括闪动着辩证思维的光彩。“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

短短的两句诗,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一个人,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两行;并且最抽象最深刻的意见也被诗人顾城用天才之指点化成了最直观的意象。一个痛苦彷徨的青年默默的坚守自己内心的纯真光明,他不寄望世界为他改变什么,只想要他的圣洁心灵永存,这样他就满足了。

第三篇:顾城经典的诗歌

顾城经典的诗歌大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写下这句话时,顾城21岁,为大家整理顾城最优美的诗。

顾城 《执者失之》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早发的种子》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顾城《世界和我middot;第八个早晨》 在醒来时 世界都远了 我需要 最狂的风 和最静的海

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的心爱着世界,爱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顾城《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第四篇:顾城诗歌集锦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顾城诗歌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别》

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挥,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象水中的落花,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大家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雨行》

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

大家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泡影》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象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的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感觉》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规避》

穿过肃立的岩石

我走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言”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对那永恒的质疑

却不发一言

第五篇:顾城早期诗歌窥探

顾城曾将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3)。我们姑且将“自然的我”与“文化的我”称之为顾城创作的早期阶段,从此阶段入手对其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一、活在自然中与自然抒情的诗风

顾城在6岁时写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当然,这首诗并没有体现多大的文学价值,但却从中早早地展现出一个天才诗人的天赋,并为他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埋下了伏笔。1969年,顾城随父下放至山东农村,这既给他带来了艰苦的农村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也为他接触自然、师法自然提供了条件,身处自然成就了“自然的我”。在这里,顾城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此时的顾城正处于少年时期,因此,这个“我”本身就“有一种孩子气,有梦,有希望,也有恐惧”。

这个时期的诗作比较自然、抒情,是他在对自然、对世界、对自己说话。“大雁,你飞走吧,/你飞过去——/不要盘旋,不要停;/请你告诉慈爱的春天,/不要忘记这里的渔村。”(《大雁》);

“奔腾不歇的江河,/起伏连绵的山川,/惊天动地的旱雷,/撕破雨云的闪电,/呵——/多少谜?/多少梦?/多少沉冤?„„//新陈代谢的万物,/广大神秘的自然,永无边际的宇宙,/黑暗沉默的空间,/呵——/多少天?多少代?多少光年?„„//在宇宙的尘埃——/地球上,/却不知已变过多少风云,换过多少人间。//”(《没有名字的诗歌》);

“旭日用光焰赶走了黑暗,/夕阳用余辉映透了晚霞,/遗忘的过去/幻想的将来呵——/生物在万物中闪耀着火花。//(《生命随想曲》);

“我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月亮,/遗失在夜空中,/像是一枚卵石。/星群,/散落在河床上,/像是细小的金沙。/用夏夜的风,/来淘洗吧!/你会得到宇宙的光华。/”(《我赞美世界》)。

在这时期的诗里,有对自然的热爱:“太阳升起来,/拿着七色光焰的画笔,/在大地的调色盘上,/调配着春天的晨曦。//给干黄的枝条,/涂上新生的翠绿;/在田野的五线纸上,/重新谱写生命的乐曲。//蛙鸣,此起彼伏,/我赞美着春天——/岁月的早晨。//”(《岁月的早晨》);

有对生活的感悟:“我是黄昏的儿子/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我是黄昏的儿子》); 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今天和昨天一样,/子夜、破晓、中午、黄昏;/生活的忙碌,/生存的艰辛,/安静的夜晚,/响亮的晨钟,/时间又过去了一天,/一天十二个时辰;/黎明的薄雾,/白昼的热风/傍晚的清凉,深夜的惊梦,/呵,人正怎样度过他的一生?//”(《生命随想曲》)

这些体现了顾城的早熟,他早早地展开了对生命的探索。

《生命幻想曲》是顾城“自然的我”阶段的代表作,他在多次讲话中也反复提到过这首诗。顾城说,写这首诗的时候,“那个夏天,我在潍河岸边,„„在接近河水的地方,被自己的影子惊醒,这时皮肤已不再是我同世界的界限,我感到了另一重我——远处的树林在响,就像是我的手在抚动;河水在流淌中轻轻冲击沙地、冲撞粘土的河岸,就像我的手抚摸着我的膝盖——我像阳光一样在大地上行走,宁静如云。作为一个人的恐惧、害怕、矛盾,都没有了——像是我要做的一切都已经做了,所以一切正是开始。”[1](P100)这是一种自然生命的感觉,作者与天地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的确,写诗的时候,作者不带一丝目的性,这完全是一种自在生命的享受。因此我们在读整首诗的时候,感觉非常顺畅、自然。

这个时期是没有书读的,除了受父亲的影响,顾城最主要的老师就是大自然了,自然给他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最好的语言,最好的感悟,“我最早写诗,是为了回答大自然对我说的话;我觉得阳光爱我,春天爱我,我要回答它们。”[1](P196)顾城是在以一种“独我”的意识写自然,这源于一种爱,对生活的爱,对自然的爱;同时,这个“我”也并非指他本身这一个体,而是一个整体,“这个‘我’与包括天地、生命、风、雨、花、草、树、鱼、鸟、兽等在内的‘我们’合为一体。”[1](P232)他沉浸在“自我”的感觉中,沉浸在象牙塔的塑造中。或许J.H.法布尔的《昆虫记》给这种爱施加了强大的影响,激发了顾城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因此,当他“听到要全家下放时,竟十分欢喜,想着终于可以自由地到自然中去了。”同时,收集的昆虫标本又使大自然给了他丰富的自然地语言。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仅仅是出于一种表达感悟的渴望。“虽然生存是艰难的,我对美的信仰却并没有削减;这种信仰有了另一种表达,就是写诗。”[1](P22)不用在乎技巧,不用揣摩语言,“诗好像是天已经做好的,我只是把它写下来”好像是神来之笔,是自然地流露,是天成之作。就像李白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们再来看这首《生命幻想曲》,正如题目所言,这是一首对“生命”的“幻想”诗,或者说写的是一首生命的思索诗,作者是通过幻想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作者把生命置于自然中,“贝壳”“柳枝”“夏蝉”“晨雾”“蓝天”“阳光”“黑夜”“银河”“星星”“新月”“海洋”“阴云”“麦秸”“百里香和野菊”“蟋蟀”“花香”,在这首诗里,所有的意象都源于大自然,而诗的语言也是极其自然,体现了诗的“自然”质地。这首诗共有两小节。第一小节作者写把贝壳当作船,以晨雾为帆,把“幻想和梦”放在里边,动力就是“太阳”和“风”,而“我”只能是“随意地向东向西”;当黑夜来临时,“我驶进银河的港湾”;当“天微明”,四周阴云密布,雷鸣电闪,象征着环境的恶劣。“我”寻找了一天一夜,最终还是失败了,“我”依然感到迷惘与彷徨,“我到哪里去呵?/宇宙时这样的无边。”“我”还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到了第二节,作者又启程了。这一次,他是要用“灵感和心”去探索。他把麦秸织成摇篮,还给它装上了“纽扣的车轮”,他要“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寻找答案。这一次,“我”看到了百里香和野菊,听到了蟋蟀的演奏,闻到了花香;这一次,“我”找到了希望,“我”“合上双眼”,不去管那黑夜的山谷和白昼的峰巅,“我”只想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纵然时间和生命停止,“我也要一直走下去”。可是,既然生命已经停止,我又如何走下去呢?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命的答案“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在这首诗里,顾城意识到活着就必须实现人生价值,而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艺术是最好的途径。“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要让生命的价值通过艺术一直持续下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生命过程中。这首诗“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诗,第一次知道了它能给人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信念”。

这种思想相伴顾城一生,使他不停歇的诗歌生涯有了最好的理由。从少年时期起,顾城作诗的冲动就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在胶东路上、在火道村、在二连、在农场路上、在潍河下游、在村外、在草滩上、在牛车上、在水塘边、在荒野中,在割麦时,甚至在睡梦中、在午觉初醒时„„哪里有顾城,哪里就能找到诗歌。顾城践行着“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的诺言,他是在以生命写诗,“以诗为生命”。

二、活在社会中与纯净的诗风

1972年,顾城随父暂迁蓬莱、济南,因一些遗留问题辗转于火道、蓬莱、济南之间,开始学习政治,投身社会,尝试改造世界观。1974年,顾城随父返京,这意味着顾城彻底告别了自然,进入到了社会中。经过三年的过渡,随着文革结束,“文化的我”时期开始。纵观这一时期诗歌,前期以旧体诗、工农兵文艺诗为主,还出现了寓言故事诗、歌词,直到1979年开始大量诗歌被创作并流传下来。“一个文化的人的诞生,就是一个自然人的死亡”

抛开古体诗、工农兵文艺诗和寓言故事诗,我们单看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现代诗歌。“这个时期我写的诗有很强的人的、心理的、甚至社会的色彩,我开始从社会的角度评价这个世界,我注重对人说话。”

如果说被下放时期没有书读,只能师法大自然,那这一时期顾城算得上比以前幸福,因为他来到了一座由图书组成的“山”面前,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曹雪芹„„雨果、巴尔扎克、安徒生、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杰克.伦敦、西蒙诺夫、罗曼.罗兰、惠特曼、海明威„„顾城在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种熏陶帮助顾城完成了“文化的我”的转型。1977年的诗歌大多随意、诙谐,结合当时的政治来看,这是对黑暗文革的讽刺,也充满对光明的春天的美好向往。从1978年开始,顾城流露出了一个童话诗人的本色。《在寂静的冰川上》《孩子的梦》《溶血》,这些诗篇透出的是一种白色的格调,白色给人以纯净之感,因此这类诗歌本身也能带给人洁净、纯粹的享受。《建设者》表达了对建设者的赞美,《一代人》表达出了对光明的向往。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顾城在现实社会中的美好理想破灭,只能去自己的世界中去寻找。在这首诗“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到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想象中/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阴/„„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可是,就算是这样一个梦最终也还是破灭了,现实不允许这样的梦存在: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在绝望中,“我”“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可见,他的诗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个时期是极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基本定型,顾城诗歌的文学价值开始呈现。他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童话诗人”,他的诗风纯净。

抛开了自然诗歌,这一时期展现的更多的是“朦胧”的色彩,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浓烈的隐喻让我们摸不清顾城在表达什么,花蕊被隐藏在了厚厚的一层层花瓣中,在我们看来,他的诗更像是一个个稀奇古怪的没有逻辑的梦。但顾城认为,“从根本上说,它不是朦胧,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苏醒,一些领域正在逐渐清晰起来” [1](P175)。所谓的朦胧性,其实是他对艺术新的表现形式的一种探索,作者不是将诗的本质内容直白地展现出来,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朦胧,让读者去拓展诗的原本空间,让诗的内涵更加广阔。诗歌应当不仅仅具有具体反映社会问题的功能,更应该有“表现灵魂和自然美的有创造性的抒情诗” [1](P177)“写诗不仅仅是反映什么,它显示事物的来源,显示心灵和上天的光辉——光明出现,黑暗消隐;早晨到来,噩梦飘散。”[1](P187)他的朦胧诗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他的相当一部分诗体现了这种超现实性。

“童话诗人”的成型,除了诗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质外,与其思想上受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安徒生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安徒生与顾城都曾做过笨拙的木匠,这大概让顾城对安徒生有了初步的亲切感。安徒生是 顾城的 老师,他的童话思想深深影响到了顾城。因此顾城写了《献给安徒生童话的诗》《给我的尊师安徒生》《给安徒生》这样的诗歌。顾城住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这个童话世界不是儿童的幼稚,而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一种求真的心境,一种明快与清晰,这是顾城幻想出来的一个世界,是与现实对立的。他就是善于用一颗童真的心去幻想,在幻想中也体现着他对生命的探索。年龄在增长,他的童心却保持不变,这应该是顾城刻意维持追求的结果,他担心自己受到外界世俗的玷污,或者说,这是顾城在追求善与美。舒婷写了一首《童话诗人》是这样来介绍这位童话诗人的:“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像没有被污染的地方/出发/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于是,人们相信了你/相信了雨后的塔松/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桑葚、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无数被摇撼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顾城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纯净,纯净之处在于抒写童话与自然。这两者透出的都是一种本真的气息,而纯净是本真的体现。顾城诗中的意象大多都有这种纯净的美感。处于文化社会的包围中,一些文化巨人也为顾城提供了帮助。顾城的纯净美受到洛尔迦的影响,顾城说,“我喜欢洛尔迦,因为他的纯粹”。洛尔迦说:“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蜘蛛王。”顾城就开始找他被偷走的声音,“我开始咬文嚼字地说话,用一本本书来反对一面面墙”。[1](P192)顾城对洛尔迦的喜欢源于一种精神共通。洛尔迦热爱他的家乡,“热爱在露水中寻找自己声音的孩子,热爱那些小蟋蟀”,他的热爱“超越了人类的等级和世俗观念,使人类从遥远的地方达到了一个理解”。这是一种对人本性的坚持,而顾城说他也是一个固执的人,他要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热爱他热爱的事物。

结语

在第一阶段,顾城是属于自然的人,在第二阶段,顾城是属于社会中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了他前后不同的诗歌阶段。身处自然时,顾城师法自然;身处社会时,顾城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洛尔迦、惠特曼、安徒生等等,全都对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的我”阶段是顾城纯净诗风初步形成时期,也为他提供了朦胧诗派的性质归属依据。童话诗人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

下载顾城诗歌赏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顾城诗歌赏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

    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 摘要顾城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而他本人又被同为朦胧诗代表的舒婷称为“童话诗人”,其诗以纯真明快、朴素自然见长,又以拳......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

    诗歌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 ) 瀚海的意思 ( ) 阑干的意思 ( ) 1、默写题 ①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

    诗歌赏析

    初中诗歌鉴赏知识点 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思想情感: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 (1)这首诗的标题是“晚次乐乡县”,请结合全......

    诗歌赏析

    阅读《春望》,完成下列各题。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的首联,写诗人“望......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

    顾城诗歌的童话性

    顾城诗歌的童话性 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为他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称。诗人舒婷为顾城写过这样的诗歌:“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