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标与桂林山水
课标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桂林山水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2)对词语的理解。
兀立: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的重叠。
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连接不断。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3.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
(1)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2)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质疑问难产生)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如“无瑕的翡翠”。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5.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6.“阅读链接”与课文有着紧密联系。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等等,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相关链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
桂 林 山 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阿里山的云雾
雨停了,在去姊妹潭的途中,我们一路上尽情欣赏山间的云雾。
大概由于刚下过雨,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尔后,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
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匿藏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西湖的绿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胜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面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第二篇:《桂林山水》微课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景佳作《桂林山水》,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桂林的山水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万千旅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那么作者运用怎样的文字和方法,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书中寻找吧。
通过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精、清和绿。通过阅读我们还发现,本段除了写漓江,还写了大海和西湖。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写 大海和西湖呢?这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之美。
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在老舍先生的《白鹅》一课中见到过,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老舍先生用鹅和狗做对比,表现出鹅高傲的特点。学习的《桂林山水》,我们知道,对比的手法在写景中同样适用。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出漓江的独特美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它运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叫做排比句。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结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写景,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同学们,这样的句子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你找到了吗?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里作者运用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这样的写法你学会了吗?
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练习,请仿照《桂林山水》的写法,用排比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吧!校园的花真多啊,多得像繁星洒满夜空。校园的花真高啊,高的像一把把撑开的伞。
校园的花真绿啊,绿的仿佛像一块块的绿茵茵的地毯。
学习了今天的这堂课,我们知道在写景的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文章更生动和具体,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梁胜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梁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梁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篇二:《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评课稿
刘亚楠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乔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 啊(nga),清啊(nga),绿啊(ya)]。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乔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乔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桂林山水》评课稿
孟凡红
今天我听了乔老师的《桂林山水》一课,我们听了以后,觉得乔老师这堂课是一堂高质量的课,在教师中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乔老师在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是高明的,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新思杨、新思维,她在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相当强,驾驭学生的能力也强,我们听了以后,赞不绝口,综合大家评课意见,归纳如下:
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
乔老师在教学中深得学生喜爱。用学生的话说,她有明亮而又充满着智慧的大眼睛,她那双眼睛简直就是双会说话的眼睛,学生上课乐意听乔老师讲课,愿意和乔老师交流,学生看到她那双眼睛不敢分神、开小差。我们老师也有同感,加上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从课文内容入手,然后展开,各个击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读结合,课堂活跃
乔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讲读结合,让学生在讲和读的结合中理解课文内容和达到掌握课文内容。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乔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投影漓江的水、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然后让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接着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因而,学
生学习比较轻松,感觉快乐,从而课堂上也十分活跃。
《桂林山水》评课稿
赵航天
前不久,听了乔老师《桂林山水》觉得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具体表现如下: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乔老师的课,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独特感受。
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乔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如“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显得那么生硬,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教学中,乔老师能照顾差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引领他们深刻体会课文的主题;对于胆小的学生能给予他们鼓励,对于篇三:桂林山水的评课
桂林山水的评课
徐浦小学 孙丽丽
在这次学校“骏马奖”和“耕耘奖”的评比过程中,我作为一名新老师,很幸福的听了好几堂有经验老师上的课,许多课都上得很好。对于我来说,学习是主要的,很多课上的精彩片段让我受益很多,我还处于学习积累经验的阶段,对于听的课也只是一些比较初浅的认识,我就写一点陈老师上的《桂林山水》的课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陈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抓住了课文重点,即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达到了能力方面的目标就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其次,陈老师的这堂课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引入课题时设计提问,比如“甲”什么意思?除了“甲”以外还有什么排列第一?“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层层导入,出示图片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以及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再者,陈老师注重学生读音的练习和朗读习惯的训练,在教学环节中读准音变的字,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还有,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课文总分总的结构,这个环节也说的比较清楚,学生也能很好的理解。
接下来提小小的一点建议,这堂课一开始,陈老师就在揭示课题后出示第一小节以及一副桂林山水图,从而让学生用一个字说他对这副图片的感受,老师也随机出示板书,把分述的内容即“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直接出示出来,这一环节可能花时太长,影响到后来的环节的展开,如果能把这些环节放入讲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再出示,可能时间会更足够。
还有就是陈老师在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陈老师提的问题是,课文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无暇的翡翠是绿色的,寓意水的颜色也是绿色的,这也是一种比喻吧!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感受,可能这些想法和建议有不足的地方,我还需要学习和借鉴,总之,陈老师的这堂课总体上上得很不错的,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篇四:桂林山水评课记录
《桂林山水》课后评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文章的总起句,然后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水和山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概括全文,又与“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感。吴老师凭借扎实的基本功,用她深情并茂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引导,沉着冷静地将课堂演绎得比较精彩,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能较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的比较,体会汉字的魅力。
二、把握第二学段的特点,词语教学颇具特色。
第一、对“无瑕”的教学,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通过与“无暇”这个容易混淆的同音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并找出形声字的形旁表意的特点。其实,通过这个词的教学,学生受益不止是掌握了两个词,而是掌握了一类词,因为他掌握了一种学词方法。
第二、对“危峰兀立”一词的教学颇具智慧:一是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样就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让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解疑之后,老师询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孩子回答预习时上网查资料的,老师肯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三是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学生解疑之后并没有一代而过,而是引导抓“兀”和“危”这两个关键字来把握词语的意思。
三、顺势而导,以读促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以后,让学生试背,效果较好。通过学生的读来体会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体会桂林“甲天下”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指导学生关注排比句,并指导仿写。另外还让学生有空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用自己的笔把美景记录下来,丰富学生语文生活。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学生的读书只有个别读和齐读,形式比较单调。可以采用学生想像读、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读,效果会更好。
2、本课有14个会写的字,应该说写字任务较重,但这堂课没有体现,我想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加强写字训练有距离,如果说把所有的写字都放到第二课时,那又显得太过集中了。篇五:桂林山水评课
《桂林山水》评课
上课教师:营口实验学校小学部 王天权
评 课 人:营口实验学校小学部 李凤琴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生动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文章构思精巧,文首引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文尾引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首尾照应,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与赞美。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王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让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既注重体现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又注重领悟作者的情感,体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编者的对话交流,又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1.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体把握课文
在课的开始学生通过快速读文,整体回顾“课文从哪些方面写桂林山水”,教师一下子抓住了课文重点。在这两个重点段落的处理中,教者又一次进行整体的把握,如“抓住水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在领悟课文的写法上,教者进行总结,抓住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这是从写法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2.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珍视学生的感受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本节课教学中,王天权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抓住重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品读、赏析。例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感悟得到体会再到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学生进行汇报中,教师抓住反义词“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抓住“却”,抓住比喻句,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感悟、去表达。3.注重语文方法的习得,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教师在教学生中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更注重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总结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迁移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在学习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文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等,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读书边勾画,做简单的批注,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总之,本节课教师体现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完成了教师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还有不足之处请给位领导、老师指正。
第四篇:桂林山水.评课稿doc
《桂林山水》评课稿
程河镇赵营小学——寇长海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假如采用多读,反复读,以读代讲,披文入情,就会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这节课唐应海老师就是抓住这一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这一方法进行教学,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美。简评如下:
一、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利用诗歌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发展。
二、教学过程
1、诗歌引入本课时,让学生进入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抓住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小组合作诵读、交流中朗读能力、分析、表达等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为了有利于学生领悟感情,教师品读,诵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配以漓江水的课件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中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师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朗读感悟,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再比如他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以读代讲,结合课件来有感情的朗读。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3、课堂结尾教师运用自己写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嵌入了漓江水静清绿及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深化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由此看出教师的写作功底也相当厚实。
4、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与技巧。比如在教学第二段“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发张扬个性,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唐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我的评课完毕,谢谢各位领导老师。
第五篇:《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梁胜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梁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梁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