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华罗庚》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1
《华罗庚》说课稿
华罗庚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罗庚》。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华罗庚》是粤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在内容上承续着“认识自我”而来。在确定自我意识的思考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成败教训。阅读学习传记作品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不同的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本文是高中必修二中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高中生而言,“传记”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传记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传记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罗庚》首先采用倒叙方法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接着按时间顺序为线索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和他的数学研究数学成就,同时还写到他的爱国情怀,表现出华罗庚作为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一个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这篇传记采用时间顺序,勾勒出传主基本生命历程,非常清晰明白。在语言上,这篇课文继承了传记文学浅显易懂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和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华罗庚的文体是他传,学习灵活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作手法。同学们体悟教科书所选的传记文中传主的精神品行和历史成就时,可以反观自我,可以评说他人,从而深化个人的思考,磨练自己的眼力。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理解华罗庚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传记的文体特点,初步学习写作人物传记。教学重点:华罗庚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门槛,是新的开始。相比于初中,高中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新学期的主要任务。最重要的是,此时学生大都怀有改善和提高的愿望,所以要注意语文课堂的浅显、生动,不可以给学生一个枯燥刻板的首因效应。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预习任务要实在、不要太虚,其次,设置不同层级,保证学生完成基本要求外,让学生探一探摘到更高一点的果子,有助于激发学生达到更高要求的兴趣。)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第一个层次是阅读课文两遍,并标上段落号,把不会生字词的注音标上。完成第一层级,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书籍的途径了解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并做好读书笔记。
(二)单元导入(因为这是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所以最好整体上介绍本单元,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大致了解。)
(三)简单介绍华罗庚、阅读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找出能大致表现每部分大意的概括性的句子,再加工,写出每部分的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一)写华罗庚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二)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三)写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五、重点研讨: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表现出来的叙述技巧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①倒叙(前言)。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②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③插叙表明自学生活艰苦和华罗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充实。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课堂练习)——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3、从第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4、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在书上划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何好处? ——按地点和时间。多而不乱。
5、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 ——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6、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③1979年华罗庚成功的西欧之行和他光荣地入党。
7、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8、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具体生动的说明和补充作用。
五、小结:(讨论)
从华罗庚的人生道路中,你觉得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怎样的条件? ——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和合作等。
六、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根据课文给华罗庚写一篇简介,字数200左右。
第二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单元导语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单元导语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在人的一生中,这些也许是伴随终身的叩问。尽管人们不断地重提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里镌刻的“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但自古至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仍然微乎其微。也许,人是大自然中最为伟大的秘密,是最为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小宇宙”,因而,“认识自我”也是世上最大的难题。许多人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无所作为或走了弯路;也有许多人因为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辉煌。
第二单元 传记
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传记却可以世代相传,长久地留存传主的生命印迹,让人领略大千世界中的七彩人生。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同时,通过阅读传记,你还可以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或感受到那沉重的历史沧桑„„
在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传记的学习,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体会传主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熟悉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在文学世界中,有一片极自由、极舒展的天地。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个梦境,一堵断垣,一件故人遗物,一封远方来信„„都可能拨动你心 1 灵的琴弦,引发你这样那样的联想和感悟,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当你以自由潇洒、美丽动人的文笔写下这一切时,就有了散文。
散文是多种多样的,本单元的散文,有以叙事为主的,有以写景为主的,也有以抒发内心情思为主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走进现代散文这片天地,一起来领略它的魅力,并从中陶冶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深化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中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拥有《诗经》和《楚辞》这样熠熠生辉、流芳千古的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汉代,又产生了以“乐府歌辞”及“古诗”为代表的诗歌。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鼎盛的时期。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类格律比较自由的诗歌,通常被称为“古体诗”。
在本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进古体诗的艺术王国,一起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无论是倾听屈原悲愤的吟唱,还是体味陶渊明复归自然的乐趣,都必将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升我们鉴赏古体诗的水。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情感是什么?有人说,情感像空气,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它总是伴随着你;有人说,情感像火焰,它是你强烈追求自己目标的原动力。
人的情感何其丰富: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
人的情感又何其多样:有的单纯,有的复杂;有的浅淡,有的深厚;有的真挚,有的虚假;有的健康,有的扭曲„„
情感不可预约,也不能回避。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有些情感我们充满期待,有些情感我们却害怕面对。
情感是内在的,同时情感又是需要表露、需要倾诉、需要分享的。因此,许 多时候,我们都在细细体味别人的情感,又在苦苦寻找词语将情感表达出来。
让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
第二单元 诗歌
中国一直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古代诗歌遗产。“五四”以后出现了新诗,从此,中国进入了诗歌的新时代。新诗以白话入诗,更为现代人表达情感开辟了自由的空间。新诗歌颂人的觉醒、民族的振兴,特别重视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抒写。
新诗流行后,传统的诗词仍为人们所喜爱,更有人在创作中旧瓶装新酒,运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赋予崭新的内容,这类诗仍保持着相当强的生命力。外国诗歌的翻译和介绍,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诗国之门。
我们将通过本单元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
第三单元 散文(2)
散文世界的智性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丰盈的快乐。又一次涉猎这片天地时,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其中的议论散文,去领略心灵自由探胜的奇趣。
这些议论散文主要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形成的论点可谓一家之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题材上,无论是国家大事、个人生活,还是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等等,都可斐然成篇;在行文上,或信笔写来,情趣盎然;或娓娓而叙,如灯下谈心;或铺陈譬喻,直指心灵。
本单元所选的议论散文,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也来试试,去发现,去感悟,把自己的见解阐述出来。
第四单元 文言文(1)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文言文的世界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或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或面临大江东去思考人文关怀,或因万物性灵触发宇宙情思,或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或尽情驰骋思绪追求心灵的逍遥境界,3 或遭逢不同的人生境遇而彰显情志的可贵,都充分展现了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我们将领略到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必修三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我们从自然中走来,在自然的怀抱中长大。人类在自然界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着这些问题。
本单元我们将开展一次感悟自然的探究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倾听大自然,欣赏自然世界的千姿百态,感受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探寻人类文明在自然中的足迹,思索人类与自然亲密而微妙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活动,让我们学习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世界。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本单元课文,或介绍奇妙的自然现象,或探索神奇的生命奥秘,或演绎数学的发展轨迹,或畅谈信息科技的前景,或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在写作手法上,课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或旁征博引,说古道今,或巧用比喻与拟人,或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学习本单元,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世界,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三单元 小说(1)
本单元学习短篇小说。因为短小,短篇小说能够更迅速地把握时代脉搏,更直接地贴近现实生活;因为短小,短篇小说往往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炼永恒,以简单显出丰富;因为短小,短篇小说常常精心构思,细心雕琢,让有限的艺术空间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风貌。
本单元课文取材广泛,风格各异,或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或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或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或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的喜悦与希望„„为我们创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可感可触的艺术世界。
学习本单元,要用心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微型小说的写作。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它们共同涵养了我们民族的了我们的性格与情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唐诗继承和完善了五言、七言古体诗,创造了律师与绝句这两种格律诗体,扩大了诗的表现力,佳作纷呈,名家辈出,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极致。宋词把词从依附于音乐的唱词发展为独立文体,进而提升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出现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成就卓著,再创古典诗歌的艺术高峰。元曲题材广泛,揭露现实深刻,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在古典诗歌艺苑中独放异彩。
本单元学习唐代以来的古典诗歌,要反复吟诵,熟读背诵,展开联想与想像,探究诗歌的意境,并初步了解古典诗歌格律常识,欣赏诗词曲的语言美、音韵美,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
必修四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家”。人与社会相依相伴,维系始终。社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关注中进步、发展,人也在关注和建设社会的过程中长大、成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往今来,多少学子,身在课堂,心系社会;多少仁人志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我们年轻人,一样应该拥有关注社会、直面众生的胸怀。
本单元将通过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的活动,去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激发我们的社会热情,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习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同学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速读的方法,培养快速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单元 议论文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多姿多彩的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生动课堂。本单元的议论文,正是作者们在社会课堂中实践的收获。他们或思索日常生活蕴藏的丰富含义,或追问心灵迷惘的原因,或探究国家发展的方略,或找寻美的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构成的动态社会,牵动着作者敏感的神经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用理性的分析和热烈的情感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体察。
议论文是人们用以发表见解的文体。优秀的议论文,是理性思维鲜丽的花朵。在这一单元,我们涉足议论文的领地,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在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的同时,掌握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
第三单元 小说(2)
小说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我们不但能读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看到栩栩如生的形象,还能领略到万千世态、斑斓人生和复杂的情怀。
小说是人类心灵的一面独特的镜子。小说家擅长揭示人类隐蔽、复杂的心理。在生活中,人的内心活动是微妙难言的。在小说里,我们可以沿着作者设计的深幽曲径走进人物的心灵,感受体验那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说是作者人生经验的艺术表现。读小说,可以帮助我们读懂人生这部大书,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阅读本单元的中长篇小说,我们要学会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书评的写作。同时,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先贤不仅以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着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而且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了精彩深刻的策论警句,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积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本单元将通过学习与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与古代大师们的对话,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濡养成重视道德修养、追求崇高理想的品格;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异同与变化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通过背诵经典名篇,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必修五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我们每天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人类开展经济活动就成为一种必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花钱“买点什么”,不知不觉就参与了市场买卖的活动,在消费中“走近经济”。然而,我们在花钱的时候是否想过:为什么“钱”会从兽皮、贝壳、铁块、纸币演变为各种各样符 7 号化电子化了的“卡”?这种演变反映出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与过去有哪些不同?
要想了解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复杂关系,可以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所掌握的语文技能,选定一个与自己、家庭或社区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课题,以“走近经济”为平台,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增长经济知识,并通过阅读、交流、研讨、写作、展示、评议等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提高实用文的写作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单元 新闻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每天都或多或少地接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这些新闻媒体每天都会通过消息、通讯、图片等形式报道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给大众打开一个个了解外部世界的“视窗”。通过这些“视窗”人们可以视通万里,神游中外,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会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
请同学们一起进入新闻“视窗”,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制作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习新闻采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习新闻写作。
第三单元 戏剧
戏剧和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的风云变幻、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价值意义„„
戏剧和电影的剧本主要是为演员表演而创作的。剧本中的人物要写得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扮演,剧本所写的故事要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剧本通过演员的表演与观众进行审美的交流,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乐趣。
剧本是一剧之本,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让我们将目光投入本单元的剧本,了解戏剧和电影通过行动和个性化的语言来组织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等基本特征,了解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写作形式,在阅读中比较古今中外戏剧艺术的异同,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然后,一起粉墨登场乐一回。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文的国度。
古人作文不仅仅注重表现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而且非常重视文章的实际应用。他们或记录历史人物的辉煌与耻辱,或叙述人生的悲欢与离合,或抒写游览名山大川的感悟与体会,或交流治学作文的经验与教训,或考察人事的得与失,或探索事理的是与非,或探讨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些实用性文章,同样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古文作家的写作个性和审美追求,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文要今读,学会运用现代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现代的文体知识去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在思辨和妙悟中享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第三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古诗文单元知识点集中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古诗文单元知识点集中营:
通假字
何谓“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是“借”的意思)。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例如: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晨)
②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第14课《诗经·静女》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
是喜爱的意思。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女:不是你(荑草)。匪,通“非”。女(rǔ):通..
“汝”,你。)
2.第14课《诗经·氓》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chī):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通“非”,不是。)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5)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于:通“吁”,感叹词。)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解脱。)
(7)淇则有岸,隰(xi第二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第15课《离骚》节选(屈原)
(1)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2)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幽僻).
(3)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引导)
(4)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证明。)
4.第1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3)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柔韧牢固。)
(4)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
(5)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6)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一说“傍'喂通假字,通”旁“,旁边;一说”傍“不是通.
假字,译为”靠近“、“临近”。)
5.第17课《短歌行》(曹操)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通“辍”,停止。一说音读duo,拾取。)
(2)契阔谈讌,心念救恩。(“讌”通”宴“,宴會)...
6.第18课《饮马长城窟行》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
文言词语
※文言文中的词语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文言词语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属实词,而在文言文中属虚词。
文言实词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 方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它的丰富含义以及发展变
化的情况,同时了解一些有关知识,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言实词专题第一讲:古今异义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1.古今词义的比较
(1)古今词义相同的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例如:人、树、牛、山、水、云、石头、土、星星、房子等。
(2)古今词义不同的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
① 让
古义:责备。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今义:.
礼让。
② 去
古义:离开。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今义:离开所在的地..
方到别处
③ 亲戚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 常指旁系亲属,即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④ 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生命。
2.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扩大(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皮原指兽皮,后扩大到指动物体表面一层组织,以及包在外面的东西。如“树皮”、“封皮”等。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今义:指一般的肚子饿。
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勾践栖会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这里指小男孩。今义:专指“妻”的配偶。
(3)词义转移如:
币古义指礼物,《苏武》:“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
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执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左转》:“是何祥也,吉凶焉在。”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如“前”变为“前面”,“敌”变为“敌人”。
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
1.第14课《诗经·氓》
(1)氓.之蚩蚩(古义:指民众,百姓;男子,文中指“民”。今义:道德败坏之人,音mang)
(2)至.于.顿丘(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子.无良媒(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或“你”。今义:儿子。)
(4)秋以为..期(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5)泣涕.连连(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6)体.无咎言(古义:指卦象,即占卦的结果。今义:身体。)
(7)士贰.其行(古义:不专一,指变了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8)士也罔极.(古义:准则。今义:程度副词。)
(9)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2.第15课《离骚》(节选)
(1)纫秋兰以为佩(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日月忽其不淹兮(古义:久留。今义:淹没。).
(3)恐美人之迟暮(古义: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一说指楚怀王。今义:美貌的女..
子。)
(4)路幽昧以险隘(古义:这里比喻国家的前途。今义:道路。).
3.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为仲卿母所遣(古义: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休弃回娘家。今义:派,派遣。).
(2)便可白公姆(古义:告诉,禀告。今义:多指一种颜色。).
(3)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4)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值得同情。)..
(5)槌床便大怒(古义:古代的一种坐具。今义: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6)逆以煎我怀(古义: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
(7)阿母大悲摧(古义:悲伤。今义:破坏、折断).
(8)便可断来信(古义:使者,指媒人。今义:多指书信。).
(9)便言多令.才(古义:美好。今义:常用为命令、使。)
(10)恐此事非奇(古义:宜,适宜。今义:特殊的、惊异的、稀奇的。).
(11)否泰如天地(古义:否(pi),坏运气;泰,好运气。如:否极泰来..
今义:否,多指否定;泰,多指平安、安定。如:国泰民安 泰然处之)
(12)渠会永无缘(古义:他。今义: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13)蹑履相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常用为阿谀奉承、拍马屁。)..
(14)生人作死别(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不认识的人。)..
(15)汝是大家..子(古义:大户人家。今义:常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16)庭吏再拜还(古义;两次。今义:又,副词。).
(17)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这里指挨在一起。今义:现指运输事业。)..
(18)多谢后世人(古义:告诉。今义:多指感谢。).
4.第17课《迢迢牵牛星》
(1)泣涕零如雨(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零:古义:落下。今义:数的零头或空位。)
(2)相去复几许(古义:距离。今义:动词,到。)
5.第17课《短歌行》
(1)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指几何学。)..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文言实词专题第二讲: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句子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一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和分析,增强阅读能力。例如: 食:
①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专指饭。诸葛亮《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④读si,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本略)
文言实词专题第三讲: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作动词
第15课《离骚》:
1.名余曰正则兮(取名)2.字余曰灵均(取表字)3.纫秋兰以为佩(连结)...
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仕宦于台阁(当官、做官)2.头上玳瑁光(发光)..
2.槌床便大怒(原指一种用于敲打的用具,这里引申为拍、敲打。).
3.自名秦罗敷(取名)5.谢家事夫婿(侍奉、服侍)6.交广市...魼珍(买,购买)
二、形容词作动词
第一,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第15课《离骚》:1.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
第二,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千万不复全(保全)2.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长得美)..
三、动词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第16课《孔雀东南飞》1.留待作遗施(遗施之物,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即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数量、所属等。如:沉甸甸的稻谷三杯美酒中国的历史
第14课《诗经》两首
1.三岁食贫.(贫苦的生活)
第15课《离骚》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污秽的东西).兮(美好的品质)2.不抚壮而弃秽.
五、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第14课《诗经》两首
1.夙兴夜寐(在早晨;在夜里)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在早晨;在傍晚)....
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掩口啼(用手巾)..飞(方位名词“东南”用作“飞”的状语,朝东南。)2.手巾..
3.卿当日胜贵(一天一天地)4.理实如兄言(按道理)5.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在早....
上;在晚上)
6.勤心养公姥(用心).
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
1.乌鹊南飞(向南,朝南).
六、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第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第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第三,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第14课《诗经》两首
1.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不专一;使„„三心二意)
第15课《孔雀东南飞》
1.足以荣汝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受荣华).
2.以此下心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委屈).
3.逆以煎我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七、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可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作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A.形容词意动B.名词意动
第15课《离骚》
1.既不难夫离别兮(形容词意动,把当成难事).
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戒之慎勿忘(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警戒)2.便利此月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吉..
利)
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
去日苦多(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第四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四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 熟悉《战国策》,了解文章背景。
通读全文,理出结构层次。
一、导入
二、关于《战国策》
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 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三、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 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 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中国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柯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正音
虏赵王(lǔ)樊於期(wū)拊心(fǔ)戮没(l ù mò)骨髓(suǐ)刎(wěn)揕其胸(zhèn)变徵(zhǐ)
濡缕(rú)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惶急(huáng)被八创(bèi chuāng)
箕踞(jī)
五、自己对照注释,阅读全文,理清层次:
1、把握情节:开端——刺的缘起(1——2)发展——行刺准备(3——9)高潮——廷刺秦王(10——17)结局——荆轲被斩(18)
2、饱含感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六
作业:
试着翻译全文,圈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测,把握文言基础知识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重点词
微太子言
(假如没有)
今行而无信
(信物)
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
今闻购将军之首(悬赏,重金购买)
今太子迟之
(认为迟)终已不顾
(回头)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愿举国为内臣
(全)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自引而起
(挣扎)
二、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⑤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⑥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⑦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⑧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三、一词多义 兵
①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军队 ②不及召下兵
士兵
③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兵器、武器 私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私利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私下、偷偷地 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窘迫、走投无路 ②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完结 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②为之奈何
对 ③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 ⑤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就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接近、趋向(上)②轲自知事不就
完成、达到、成功 引
①自引而起,绝袖
指身子向上起(挣着)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见
①秦王必说见臣
接见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 ③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 凸现 意
①而伤长者之意
情意、心意
②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意料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思 使
①使工以药淬之
使毕使于前
让
②使使以闻大王
命令、派遣 ③使使以闻大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使者
④使毕使于前
使命 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返回
②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 陈
①恐惧不敢自陈
陈述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通“阵”、列阵 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提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携带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投掷
四、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五、古今异义词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巧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六、句式特点
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状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取之百金。即“(以百金)取之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即“嘉为先(于秦王)言”,蒙嘉替他先对秦王说
④见燕使者咸阳宫。即“(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被)戮没。判断句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省略句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丹)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今(吾)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5)(樊於期)遂自刎。
(6)人不敢与(之)忤视.(7)比(于)诸侯之列。
(8)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9)(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
(10)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
(12)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3)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2.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 朗读
读准
点读
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美读
读出个性
析读
读出深度(品味鉴赏)
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可以解燕国之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贿赂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 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 荆轲的“英勇壮烈”。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参考: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秦廷行刺:看出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总结荆轲的形象:有智有勇有义
三、如何看待荆轲这一形象?(荆轲是英雄吗?)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些无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们认为荆轲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荆轲是英雄吗?
(一)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其实我们判定荆轲是不是英雄可以这样进行:
1、他爱国吗?这是首先判定的标准。结果不知道,到死都是个谜,所以不是爱国英雄。那么能不能是其他英雄呢?
2、有一部电影或许倒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张艺谋的《英雄》。他告诉我们,英雄可以不止一个。
3、他的行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吗?符合,六国皆欲杀秦。
那么这样,智勇义结合的荆轲我们称呼他什么?侠义英雄。(秦王:时势英雄)
四、总结:
上面我们了解了荆轲这个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如
何产生的呢,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经常要用,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些描写手法,我们也将 在后面的学习中单独训练。
五、作业:
以“我看‘荆轲刺秦’”或“论英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
荆轲?英雄?
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
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
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新闻教案 粤教版必修5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新闻教案
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热爱民族脊梁,培养进取精神。、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写作常识,提高新闻读写速度,掌握采访技巧。
二、重点难点、把握课文新闻要素 2、写作消息和通讯
三、具体方法、了解新闻常识,讲读《“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一课时。2、领会新闻用语的准确性,讲读《东方风来满眼春》,一课时。3、掌握采访“提问稿”的制作方法,讲读《访李政道博士》,一课时。4、口头报导校园生活并写成新闻稿,1 — 2 课时。
四、课外作业、《早晚练》第二单元“字音”“诗歌”部分。2、思考课文人物与作文话题的联系 邓小平:果敢,不怕犯错。杨利伟:磨练,追求完美。袁隆平:执着,科学精神。李政道:创新,谦逊诚实。甘 地:方法,民族精神。、单元小测:词语三题,文言阅读四题,诗歌鉴赏一题,语言表达一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东方风来满眼春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了解社会动态。
三、学习新闻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一、提倡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整体感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得到启发。•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一、欣赏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了解科学的奥秘。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掌握新闻的特点,并学习写新闻。教学方法
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二、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以时间推移为依据的写作方式。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新闻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新闻: •
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3 .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 “ 报道 ”。
二、课文学习
音乐欣赏《春天的故事》,品味歌词,回顾一代伟人邓小平。2、邓小平对我国作出的重大的贡献,你知道多少? 可作适当引导至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及 92 年南巡。、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意义何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重点词语:东风、满眼春
统领全文,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南国春光,以及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城市蓬勃发展趋势)、本新闻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讨论分析)按时间顺序以人物行踪为线索。(这样写有什么优势?)三:深入探究、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富有深意的句子?
“一月的鹏城,花木葱茏,春意荡漾。”“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
你能从身边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改革开放,对深圳、东莞的迅速发展的看法吗?
请借鉴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语言特点,采访你身边的一位同学或老师,为他(她)写一篇人物通讯。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事件新闻和人物通讯的特点; •
体会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
学习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英雄人物的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教学重点:
两篇新闻不同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侧重点。•
抒情议论性句子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探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颗时 课时目标:
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搜罗学生问题
参考《早晚练》“合作讨论”与“阅读欣赏”自学课文。学习步骤:
限时速读课文,把握新闻概要。并适时做标记。•
掌握生字生词,并对关键句尝试点评。•
再读课文,写几句新闻简评 •
参考《早晚练》,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探讨两篇新闻的异同,列成表格?
三、提出你自己学习本文还想要解决的问题.,每位同学一至二个问题。
《心随飞翔》与《英雄潇洒走苍穹》的比较阅读 •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配视频导入: 2003 年 10 月过航天史上出了一大新闻,引起世界关注,中国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祝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欧洲航天局局长多尔丹等人都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突破表示祝贺和赞叹。10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说,他认为中国 “ 正在开始成为一个拥有尖端科技的国家 ”,有着 “ 巨大的潜力 ”。“ 我希望他们能够像我们一样在太空获得发现,(中国)从太空探索中获得的技术将会帮助全人类。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威胁。”
北京时间 10 月 15 日上午 9 时整,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讯社开始争分夺秒发消息。法新社动作最快,于 9 时 0 分 47 秒发布第一条消息,截至 10 时,共发布了 13 条相关新闻稿;美联社慢了一步,第一条快讯于 9 时 2 分 23 秒发出,但它以数量取胜,在 10 时前共发了 16 条有关新闻稿;路透社紧跟其后,于 9 时 3 分 6 秒发布快讯,在 1 小时内又发布了 10 篇稿件。
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作出反应。一些大媒体的网站还开辟专栏,对发射过程进行跟踪报道。这些文章以正面的为主,认为中国已处于世界航天科研的前列,中国航天的成功是一个经济大国蓬勃发展的象征,是人类一次历史性的壮举
下面我们一起进一步探讨同学们自学后的这篇文章 •
整体把握。
你是怎么理解“新闻”的“新”字?你认为“新闻”和“历史”是什么关系?二者有什么共性?
请你对两篇新闻予以简要概括,点评。
提示:第一篇应侧重时间、群体形象,事件意义,第二篇应侧重杨利伟的成功背后不潇洒。
两篇课文都是新闻,报道的内容都与同一事件有关。除此以外,二者有那些异同?
提示:先确立角度,再对比分析
如可以从标题,表达方式,时间跨度,记叙顺序,表达侧重点与宗旨等方面来分析。
深入探讨。
新闻顺序:跳读《心随飞翔》看全文写了哪些时间性短语?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用心
爱心
专心 5 •
新闻表达方式:精读文段 7 —— 18 段,思考:这些段落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块巨幅液晶屏幕,上面显示着从我国西北大漠载人航天发射场传来的壮观画面:高大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火箭上端承载着中国航天的新生代—— “ 神舟”五号飞船。
大屏幕上还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飞行时间,排成五个阵势的数百台终端机上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理论参数。大厅里的各测控站(船)洪亮、清晰的报告声此伏彼起,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据北京航天指挥中心的同志介绍,在今天的参试阵容中,绝大部分是近几年 毕业的 博士、硕士和学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时间正一秒一秒的向前推移,我们的心也随之怦怦直跳…… 时 59 秒,飞船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的气氛非常紧张。“ 10、9、8、7、6 …… ” 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点火!” “起飞!”
巨型运载火箭 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 苍穹。这一刻,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的苍白!喜悦与胜利的泪水夺眶而出!
提示:叙述与场面描写结合,抒情点睛。
场面描写:突出科学工作者们的精湛的技术水平和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突出群体形象。
抒情:短句为主,突出情感的激越和按捺不住抒发为民族航天事业的惊世之举自豪和狂喜,格调奔放高昂。•
新闻价值:
精读《英雄潇洒走苍穹》 10-12 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6 “ 你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它确实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事情。” 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点。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根儿疼。
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敢多吃。晚上饿了,也没自己加过餐。“ 要保证训练,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是个很痛苦的事情。” 杨利伟对记者说。
思考:以上内容有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些细节和侧面描写有什么意义?杨利伟如何处理个人喜好与工作的关系的?你怎么评价?)、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纤毫毕见;侧面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超人意志的真实可信。)杨利伟把工作放在首位,以超常的意志克制自己的喜好。)天赋很重要,令人艳羡,但敢于超越实力的意志更重要,令人肃然起敬。每一个成功的新闻背后都是一段坚韧不拔遇挫愈奋的奋斗史。4、自学质疑(问题来自学生课安排在第一颗时进行): 《心随飞翔》
第九段结束时为什么要交待“他们大部分是最近几年毕业的”还介绍“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神五“升空,主角当然是杨利伟,为什么着重写大厅环境而不着重写杨利伟的情况?
“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为什么说语言苍白? •
插入杨利伟与医监医生简短的对话有何作用?
新闻不是越简明越好么?为什么本篇祥写到每一句话?是否太过了? 《英雄潇洒走苍穹》
杨利伟为什么能被选中上太空?
杨利伟说“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为什么课文还说“潇洒”?与前篇文章“感觉良好“矛盾吗?这里是不是文章太仓促出现的败笔? •
两篇文章能否揉和在一起?
用心
爱心
专心 •
人一生要经历磨难才能成就事业么?
这两则新闻哪则更具新闻价值,哪则能上头版? •
为什么有些新闻有图片而有些没有呢?
文中杨利伟被称为“当今年轻人真正的偶像”,这与当代一些中学生追捧的星有什么区别?
第十三段,既然说杨利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记者又如何知道杨利伟再飞船上的详细情况?
视野拓展:走进新闻人物、思维训练:杨利伟是个除了工作一无所长的人么?对此你有什么感触?看下列一段报道:
在 5 年多的训练中,教练给杨利伟他们安排了古典音乐欣赏、诗词讲座等文化修养方面的课程,培养航天员多方面素质。而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杨利伟也有着许多普通人的爱好。杨利伟喜欢玩电子游戏,有时也玩到很晚,张玉梅就一直站在他的身后,看他如何 “ 深入敌后 ”,如何克敌致胜。
在航校时,他最喜欢弹的吉他曲是《致爱丽丝》。在航天员大队的乐团中,他的角色是黑管演奏员,最拿手的是《古老出征》。他擅长短跑,是研究所连续 5 年的百米冠军,在总装备部的青年演讲比赛中他还拿过优胜奖。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珍惜,珍惜自己的资赋,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成功的,正朝向成功的,甚至步履维艰尚在征程上的;自强。争取把这些兴趣和天赋由汗水浇筑城丰碑,但绝不以自己的某一成功而自满 , 更不以自己的一时受挫而裹足不前。
读图训练:李宇春与杨利伟
从图片看新闻人物的影响:杨利伟不愧为英雄人物,因为他为国家民族的航天事业而勇于献身。严格要求自己,苦学航天技术,克服超常困难,并出色的完成任务。对我们的影响更多的表现为精神境界、意志品质的令人肃然起敬。而一些明星则是更多是观感上的享受、听觉上的共鸣,外在潇洒给人的好感,除了她们得天独厚的个人条件外,不易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更不用说那些唯利是图、按酬付劳。
五、表达训练:广东 2005 年高考语文试卷
用不超过 20 字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 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8 2004 年 12 月 5 日 10 时 50 分。随着最后一组数据核对完成,我国自主研制的 SARS 灭活疫苗 I 期临床试验圆满结束。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宣布;临床试验中,36 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 24 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了抗体,这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疫苗是安全的,初步证明是有效的。I 期临床试验的完成,标志着 SARS 疫苗研究的难关已基本攻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也具备了在紧急状'态下保护高危人群的潜力。这是我国 'SARS 科技攻关取得的一项标志性重大成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 I 期临床试验龄 SARS 疫苗。答案:我国 SARS 灭活疫苗的研制步入世界前列。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的 :
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2、难点 :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教学时数 : 2 课时 教学步骤 : •
字词: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掖 y(塞进衣袋或夹缝里)
蔸 dōu(相当于 “ 丛 ”)
屏气静神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淤 yū 泥
贬 biǎn 斥 ch(贬低斥责)
籼 xiān 稻
分蘖 ni(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二、课文研讨 :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 ,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9 —— 引用了毛泽东 1959 年写的《七律 · 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
—— ① 2 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 1960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 “ 天然杂交稻 ” 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 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 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 1993 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 “ 玉米稻 ” 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 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 “ 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 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
—— ① 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② 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 2 - 3 行: “ 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 “ 超级稻 ” 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 “ 中国的脊梁 ” 吗?请说说理由。(练习三)
—— 邓小平、杨利伟、袁隆平都是 “ 中国的脊梁 ”。理由是: 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两个复句表达出来。(练习四)
—— 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 , 是 “ 天然杂交稻 ” 的杂种第一代。
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 “ 天然杂交稻 ” 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本文的中心思想:
—— 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四、活动练习: 1、写一篇人物通讯。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仍然体现学以致用。对于新闻(消息)、通讯(特写)、访谈等的基本知识讲解要到位,考试纲要中对实用文的阅读有要求。学生的活动有:新闻的写作、新闻的播报、人物通讯的写作、人物访谈写作。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