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

时间:2019-05-13 16:2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

第一篇: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

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权利法案》的制定

1、时间、机构:1689年,英国议会

2、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3、意义: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统而不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英国国王很早就有在宫中召集一些贵族、大臣和高级教士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

2、“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召集几位重要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3、后来,国王不在出席内阁会议。

4、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成为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统而不治: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突出。

2、议会权力至上: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两党制的形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由邦联到联邦

1、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

2、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

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掌握立法权。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2、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每届任期四年。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批准方可生效。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员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4、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议员不得担任政府官员(立法和行政分开)。

三、两党制

1、形成:(1)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2)到19世纪50年代末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1860年以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今。

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四、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1、相同点:(1)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相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2)国家权力的中心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3)司法权独立。

2、不同点:(1)政体类型不同:总统制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2)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英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产物,美国没有封建专制主义的阻挠;(3)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和职权不同: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英国的国王世袭、终身、礼仪性。(4)议会和政府关系不同:美国行政与立法机关独立;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5)与政党制度关系不同:美国是总统与政党相结合,英国是与议会相结合。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程标准: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中的作用。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时间:1875年

2、内容:(1)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2)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作用: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

1、时间:1871年

2、内容:(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2)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3)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4)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3、作用:确立了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相同点:(1)都实行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2)国家元首都拥有大权,可以统帅军队;(3)下议院的权力较小,立法权都受到限制等。

2、不同点:(1)国家元首方面: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在参议院同意下可以解散众议院;德国以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巨大权力,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2)行政和立法机构关系方面:法国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两院制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打败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限制;德国皇帝任命帝国政府的宰相,帝国议会虽是立法机构,但所有法案都须经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3)官员和代表产生方式方面:法国总统和参议院议员由民间间接选出,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和自由市民任命的代表组成。总之,法国的代议制比较完善,德国的代议制不够完善和彻底,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四、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中的作用。

1、历史意义: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变为时间,从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避免了专制独裁,代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进程。

2、现实作用:有利于欧美资产阶级巩固革命成果,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途径和保证。世界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局限性:政党在代议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胜选后的掌权期间,往往以本党利益为先,损害了民众利益而被在野党攻击,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补充资料:

一、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的条件:

1、前提(政治条件):取得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2、必要性(现实原因):邦联制的弊端,要求强化统治;

3、理论来源(思想基础):欧洲启蒙思想;

4、个人作用:华盛顿等人的努力。

二、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1)进步性: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2、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经历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4、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2)局限性:

1、没有反映人民的权益;

2、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3、妇女、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三、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的作用:

1、德国资产阶级性质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2、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3、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4、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相同点

1、实行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2、元首拥有大权,可以统帅军队;

3、下议院的权力都比较小,立法权都受到限制。

(2)不同点:

1、国家元首方面:法国是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在参议院同意下可以解散众议院;德意志帝国是以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有大权,可以聚集或解散议会。

2、行政和立法机构关系方面:法国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两院制议会,总统由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参议院和总统限制;德意志帝国由皇帝任命宰相,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它通过的法案需要经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才能生效。

3、官员和代表产生的方式:法国总统和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德意志帝国皇位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组成。

五、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1、从法律上正是确立了共和政体;

2、共和派逐渐掌握实权;

3、与君主专制、帝制相比具有进步性;

4、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六、本单元常见政治制度要点

1、君主立宪制(英国):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2、邦联:多个主权州之间的松散政治联盟,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大;

3、共和制: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治组织形式(防止独裁,保障民主);

4、总统制: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使联邦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

5、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第二篇:历史必修一小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复习大纲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现)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

地方:郡县制

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

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

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

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设立:明成祖

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军机处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

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秦形成确立: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III.【典型例题解析】

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

(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

(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

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参考答案: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

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

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

第三篇: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小结

2015届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宗法制:

1、实质:按宗族血缘关系的办法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2、重要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基本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时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3)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为大宗。(4)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5)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了同样的大宗和小宗的关系。(6)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中国人宗族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认祖归宗)

二、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3、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政治上设置官员,军事上建立武装,经济上征派赋役)。

4、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扩大了周朝的疆域。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关系纽带。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政治上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民族融合;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人民渴望统一;秦始皇雄才大略)

二、皇帝制的创立:秦统一后,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首创皇帝制度。

三、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

四、郡县制的建立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

2、建立:(1)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2)郡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都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3)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最高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同级行政机构称“道”。(注意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2)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丞相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事务,在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在皇帝之手。(4)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影响:⑴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⑵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疆域的稳定,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⑶奠定中国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了解秦的统一;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

2015届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列举唐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初期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方法,出现郡国并行制。(2)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元朝的行省制度:(1)目的: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2)概况:全国分十个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机构。(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始。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唐三省六部制:(1)唐朝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是中书省(掌决策和诏书草拟、颁发)、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2、宋代:(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结果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1、君主专制(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其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的不断强化,地方权力的日益缩小)。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代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

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朝设内阁:

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隶属皇帝。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初始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3、设立: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它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职能:军机大臣均有钦定,只能秉呈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5、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但政治决策的封闭性也更为明显。(简速密)(由皇帝亲自处理政务,只是作为侍从顾问,没有决策权)

6、: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顶峰。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在古代的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是起积极作用。表现在(1)政治上,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2)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民族关系上: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2、消极影响: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一面逐渐占据主导

2015届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经济上: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社会后期工商业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的落后;(2)政治上: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空前强化的封建统治实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严重阻碍历史发展;(3)思想上:为加强皇权专制,在思想文化上采取“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政策,箝制了人们思想,导致近代科技的落伍;(4)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第五课

雅典民主政治

【课程标准】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知道雅典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地理环境特点:无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沟壑纵横,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多,海盗星罗棋布。古希腊的文明以海洋为依托(海洋文明,或者叫蓝色文明;类似于中国的是大河文明,也叫黄色文明)。

2、地理环境的影响:⑴城邦狭小,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⑵粮食生产受限;工商业发达,新兴工商业阶层追求民主权利;⑶海外贸易兴盛,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⑷大规模海外殖民活动;⑸社会环境宽松自由,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出现时间:公元前8世纪

2、城邦含义: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个村落。

3、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是基本特征。

三、梭伦改革:

1、背景: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不满贵族专权,社会矛盾

尖锐。

2、内容:(1)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2)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3)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4)建立公民陪审法庭;(5)废除债奴制。

3、作用:动摇了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四、克里斯提尼改革

1、背景: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继续进行民主改革。

2、内容:(1)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或行政选区),以部落(选区)为单位举行选举(用地域关系打破血缘关系);(2)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或“五百人会议”),由各部落(选区)轮流执政;(3)每部落(选区)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4)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5)确立“陶片放逐法”。

3、作用: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五、伯利克里改革:

1、背景: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奴隶制经济的繁荣,需要进一步推动民主改革。

2、内容:(1)除十将军外,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抽签方式担任几乎一切官职;(2)民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①公民大会:城邦最后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②五百人议事会: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梅50人一组,轮流执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③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法官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还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参加立法。由10个部落从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每部落选600人。(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

2015届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4)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鼓励公民观赏戏剧,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六、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得:(1)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 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调动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极大发挥了个人潜力。

2、失:(1)雅典民主仅限于城邦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2)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3)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八、雅典民主政治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重视法律。

九、雅典民主的实质:奴隶主贵族民主。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直到公民法、万民法,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一、《十二铜表法》

1、背景:贵族垄断立法权,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2、时间:公元前五世纪中期颁布

3、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3、意义:罗马成文法诞生。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4、局限性: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法律的主体范围小(只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妇女、奴隶等在法律上不能享受平等的待遇。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元前5世纪中期出现公民法,从公元前三世纪早期,随着罗马的扩张,至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公民法已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所以向万民法过渡。到了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已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到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对罗马的影响)

1、罗马法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统治阶级的政

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

济生活中的纠纷,缓和社会矛盾。

3、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四、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对世界的影响)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2、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3、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并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五、罗马法的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统治。

第四篇: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1

德才高中高一当堂检测卷(历史)

习题内容:第三单元试卷编号:54

命题人:郭莹试卷总分:20分

班级:学生姓名:检测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检测目标】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解体原因、凯恩斯主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8分)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政策。这里“干预”的本质含义是()

A.实行全面救济B.全面整顿金融C.压缩补贴农业D.加强计划调控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俄国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4、凯恩斯理论中“看不见的手”指的是()

A.资本家的生产B.劳动者的消费

C.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节D.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二、简答题(12分)

5、本单元学过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经济改革有哪些?请列举实施者和改革名称。

成功来自坚持,执着创造奇迹!

第五篇:历史必修一单元练习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2)

一、选择题

1.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B.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列,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3.面对巨大的帝国版图(见下图),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此,统治者

A.对被征服地区进行血腥镇压 B.致力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建立城邦制度实行民主政治 D.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体系 4.希罗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反映材料所说的变化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前期的改革

D.伯里克利后期的改革

5.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什么原则()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公正

C.谨慎履行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打击非法交易行为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第1页,总10页

7.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由此可见,上述规定

A.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的残余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D.对贵族滥用权力有所限制 9.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

A.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B.公民多数人的暴政 C.决策失误的公民大会 D.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10.罗马法在程序法律方面确立了很多基本原则,如: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确立这些原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D.确保被告不受冤屈 11.雅典民主政治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政治的发展进程,为此某中学开展了“民主政治的起源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哪些事实不可以证明他们的观点()A.布维斯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与公民大会类似于我国人大常委会与人大 C.纳尔比当选为雅典首席执政官但不能对外宣战抵抗入侵 D.陶片放逐法规定必须放逐那些不称职的雅典国家公职人员

12.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制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此材料反映了

A.雅典民主特点是人民主权 B.所有雅典人都享有政治权力 C.雅典民主是雅典成年男子的民主 D.雅典城邦内等级森严 13.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14.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答案第2页,总10页

15.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6在体育场的中央出现了一个蓝色的人工海洋,大会组织者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人民喜欢蓝色海洋 B.蓝色象征着和平与祥和 C.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D.希腊是一个临海的国家 17.《十二铜表法》,是原先各项习惯法的汇编,因其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它主要是为了解决

A.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B.奴隶与自由民的矛盾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外邦人与罗马人的矛盾 18.与以下图片相关的制度出现在

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1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出早期罗马法

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保留某些习惯法的残余 D.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20.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2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2.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材料表明()A.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非选择题

23.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回答:

(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答案第3页,总10页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

(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3)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项。(4分)(4)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概括该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4分)

24.(10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四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材料五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人说这说明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希腊的地理特点。(2分)与古代中国相比,这种地理特点对希腊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可排除A项;综合题干“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可知,古代雅典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故选B。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C错误;D项无法体现。2.D 【解析】

A不对,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B不对,奴隶仍然受剥削、奴役;C不对,“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说明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追求公平公正,因此选D.3.D

答案第4页,总10页

【解析】

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皇帝,A与史实不符,B符合古希腊梭伦改革,C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D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法学家也积极立法。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4.B 【解析】

根据“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这一信息,联系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 5.C 【解析】

根据题干,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是因为洗衣人未能“按照约定”来办事,这反映了罗马法注重谨慎履行契约的原则,故此题应选C项 6.D 【解析】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保护了物品的所有者的利益,表明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此题应选D项 7.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说明了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容易造成多数对少数的集体暴政,答案选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主旨相反。8.C 【解析】

。从材料意思看,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债务人在拘禁期间无力自备伙食时,由债权人供给,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C符合题意。ABD材料中没有体现。9.D 【解析】

”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可知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不公正的司法制度,ABC都无从体现,因此选D。10.B 【解析】

注意限制词“直接目的”,题干中的避嫌、注重证据等,应是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A是罗马法的根本目的,CD表述片面,因此选B。11.A 【解析】

A表述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中享有民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外,因此布维斯不可能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答案选A 12.C 【解析】

答案第5页,总10页

注意题干信息“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说明成年男性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因此选C 13.B 【解析】

首先联系教材所学,古希腊的地理特点是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将陆地隔成小块,这种特点使它很难形成统一的大帝国,更适合它的国家政治形势应该是B——小国寡民。答案为B。14.A

【解析】民国四年即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本历史书的作者呼吁一个维护发展民主政治、抵抗外来侵略的“伯里克利式”的杰出领袖人物;这在当时(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图谋分裂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有更深远的意义;A项“好战”是贬义词,对雅典公民也不适合(为城邦而战,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战)。15.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资助贫穷公民是正义事情,不会遭到流放;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D;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就扰乱了民主政治,显然A选项符合题意。1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运会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它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古希腊文明已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由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所以现代人利用人工海洋试图展现希腊文明的特征,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无法凸显希腊文明的特征。1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约束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维护平民自身的利益,平民通过斗争将原先的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史实。1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实行的陶片放逐法,它最早出现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答案选C,A发生在梭伦改革之前,B发生梭伦改革时期,D项发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19.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习惯法时期同态复仇的落后的传统。主要精神是氏族、部落成员或集体在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方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加害者氏族或部落则交出惹祸人,以求得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集体安全。故选C。ABD项材料均无法体现。2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21.A 【解析】

答案第6页,总10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A。BC项是直接的影响;D项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不是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进行分析的。22.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法律学校将罗马法列为重要科目;罗马法是研究法律的基本学问。体现了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故选C。A、B、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二、非选择题 23.(1)特点:人民主权(1分)

(2)特点:轮番而治(1分)

(3)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和议会制等(任选其中两项即可)(4分)(4)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

借鉴: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同时也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6分)【解析】略 24.(1)三省六部制;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古代雅典:集体决策

(3)海陆交错、平原被山地切割、海岸线长而弯曲、岛屿众多等;民主政治 【解析】略

机动题

1.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中哪一项基本原则()A.同态复仇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D.遵守契约原则 3.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成文法 4.《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D.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5.“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

答案第7页,总10页

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关注管理人才的培养 B.强调社会公共意志

C.主张各等级公民平等 D.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6.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建立10个地域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了下层平民权益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了罗马公民财产 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该材料 A.代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B.指出了直接民主弊端 C.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狭窄 D.反映了雅典民主衰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陂拉图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公元前459年30岁了。这一年是一个好收成的年份,家里的收成有300麦斗。有一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陂拉图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作为首席将军的伯利克里大声训斥一些不愿意参加公民大会的男子。今天公民大会的议题有三项: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审核。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五百人议事会在公民大会结束后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公民大会结束后,陂拉图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他成为陪审法许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今天讨论是历史申诉案“苏格拉底之死”,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否定神并宣称自己是新神的罪名而被处死。经过激烈的辩论,法庭决定维持原判。请回答:

(1)陂拉图“很愿意去”参加公民大会的经济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看法。(8分)

(3)有人说,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据此,你认为苏格拉底案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1.D 【解析】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人口少了达不到自给,人口多了不易于国家的治理”。这说明城邦制符

答案第8页,总10页

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希腊境内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土地分成小块,这种地理环境下适合建立城邦国家。故选D。2.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选C。AB项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契约的实行的问题,而是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3.C 【解析】

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故选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因此ABD均错。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由懂得治国经验的人来统治和管理,而通过直接民主选举出来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管理经验,这会对国家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要比雇佣一位没有经验的水手充当舵手还要严重,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制度,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③两项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的重要表现,而①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④是伯利克里改革的举措,①④两项不符合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史实,所以答案选B。7.D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ABC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8.B 【解析】

从材料“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认为直接民主制弊端很多,不能选到“良善者”。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9.(1)参加公民大会有工资和津贴。(2分)

(2)积极意义:①代表了古代人类在民主政治制度探索中的最高峰; ②塑造了希腊人渴望知识、乐于探究和民族性格; ③推动工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公民形式上享有平等权利,但享有公民权的人只限成年男性公民。它的民主

答案第9页,总10页

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8分)【解析】略

答案第10页,总10页

下载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必修一单元练习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1) 一、选择题 1.《雅典政制》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大全]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能......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 2、分封制 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

    历史必修一

    1. I can't remember _____________ made the teacher give Mary the permission to leave the class earlier. A. that it was what B. what it was that C. what was it......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题 1.下列有关洋流的正确说法是( ) A.东南信风是北赤道暖流形成的主要因素B.北大西洋暖流对西北欧的气候影响显著 C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系......

    必修一第三单元过关练习(答案)

    必修一第三单元过关练习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1、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 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农副产......

    必修2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 第三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田燕 一.单元综述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本单元所选游记散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

    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小结

    潼南一中学案2014级历史必修(3) 第2单元小结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 姓名( ) 班别学号( )评价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知识结构〗 〖单元测评〗 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