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德公镇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建设工作总结
广德公镇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建设
工 作 总 结
广德公镇2011年玉米膜下滴灌实施1.8万亩,项目落实在9个行政村43个村民组,69个项目地块。
一、工作落实情况
2010年11月底完成了地块和农户落实以及一级地埋管道的开挖铺设任务;今年4月完成了滴灌设备及滴灌系统的安装任务;5月份完成了滴灌管带铺设、设备安装调试和打压试水;5月末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广德公镇2011年玉米膜下滴灌实施1.8万亩,整个工程埋设一级地埋管道5.1万延长米,新打机电井6眼,更换水泵69台,其中配全套水泵6台,69套首部过滤器等配套设施均已到位,其中,61套已经安装完毕。项目涉及到兰巴地村、巴林道村、关井子村、四分地村、郝家窝铺村、关东铺子村、四道沟村、高家梁村、黄谷屯村9个行政村40多个村民组,69个地块,其中兰巴地村7200亩,巴林道村2200亩,关井子村500亩,四分地村3800亩,郝家窝铺村440亩,关东铺子村1770亩,四道沟村1430亩,高家梁村200亩,黄谷屯村460亩,实施面积中水浇地12000亩,占总实施面积的67%,旱地面积6000亩,占总实施面积的33%,现 1 已铺设80涂塑水带5万米,63PE管、32PE管道各11.2万米,铺设膜下滴灌带1800万米。(具体实施情况详见附表)
二、工作采取的措施
今年是玉米膜下滴灌的开局之年,任务艰巨,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全年建设任务,我镇积极采取措施。坚持五个到位,即:措施推进到位、产品质量监管到位、技术指导服务到位、宣传落实筹措到位、建设面积落实到位。积极做好玉米膜下滴灌任务。
(一)强化领导,细化责任。
在玉米膜下滴灌任务下达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此项目作为我镇2011重点主抓的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的玉米膜下滴灌领导小组,同时把责任细化,各领导包村到户,成立了6个玉米膜下滴灌专项推进工作队,实行科级领导包村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包到底,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各村玉米膜下滴灌任务的完成及相关的技术指导,从技术培训、种植、良种选择、机械的调配做到村村有人抓,户户有人管,同时镇政府把玉米膜下滴灌实施情况纳入村和部门的实绩考核,与村级班子签订责任状,对完成好的村和部门给予奖励,对完成不好的、给农牧民造成损失的,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的村、部门,实行问责。
(二)建设队伍,做好服务 为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运行,我镇成立三个专业技术服务队,搞好服务工作。
1、成立了滴灌技术服务队,水管站负责滴灌系统、滴管制度及运行管理办法,并按照金土地公司提出的玉米膜下滴灌设计要点及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做出设计及水源井建设、管路开挖、一级干道安装回填、地面管路及滴灌带安装、使用、管理及维护。
2、农业技术服务队,农业站具体负责项目区内的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贮备(即在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品种上提出适合本地区的、质量过硬的指导性、推荐性品种供农户选择),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实现项目区内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3、农机技术服务队,农机站具体负责地膜玉米覆膜机的订购和驾驶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项目区内机械播种
(三)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做好宣传工作,镇党委政府召开了玉米膜下调度会,各项目村、各站所按照实施方案及会议的要求,下大力气进行了宣传发动。农业站与金土地公司联系,实行现场演示,授课,讲解此项技术的优势。广播电视部门也利用各种形式,加大玉米膜下滴灌的宣传力度,以农牧民现身说法,播放主题片、印发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包村工作队积极深入到组户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发动,坚定了群 众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三、玉米膜下滴灌存在的问题
1、因过滤器滤网过细,阻水严重。
2、施肥罐的使用问题、滴灌系统的冲洗问题。
3、缺少对滴灌设备系统维护知识进行培训。
4、农户种植农作物无法全部统一,影响滴灌正常实施。
四、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1、指导农户及时压好地膜,防止大风揭膜,适时田间管理。
2、认真做好示范地块总结,进一步确定适宜我镇玉米膜下滴灌种植的品种及配套技术,不断创新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模式。
3、积极探索不同作物膜下滴灌种植模式,辐射带动膜下滴灌其它作物种植在全镇推广。
广德公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第二篇:关于膜下滴灌工程所有材料的几点建议
关于膜下滴灌工程所用材料的几点建议
通榆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分明,光热条件良好,年平均气温5.1ºC,极端最高气温38.9 ºC。通榆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0mm左右,近1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在300mm左右,年蒸发量1870mm。通榆县境内共三座水库,其中兴隆水库和胜利水库已干涸多年,仅存的向海水库的水资源只能滋润湿地和发展渔业生产。
通榆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88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3.878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已利用量为1.481亿立方米,包括工业用水0.06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0.18亿立方米,畜牧业用水0.06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1.181立方米,地下水已利用量占可利用量的38%,所以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增收难,粮食增产难,农业发展缓慢。
近些年来,当地农民不靠天吃饭,向水利要效益,他们大胆尝试了地埋管、地面小白龙、涂塑软管等节水模式,引进并大力推广地面喷灌节水灌溉技术,但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农业快速发展的矛盾。
2010年,省政府给通榆县下达了建设万亩旱田高效节水膜下滴灌示范工程任务,收效显著,在增产幅度和经济效益上实现了历史的突破,彰显了节水、省工、减轻劳动强度、改革耕种方式等不可比拟的优点,与大水漫灌比节水率为65%,劳动强度仅为大水漫灌的30%,农作物后期田间管理由难变易。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农民尝到了膜下滴灌工程给他们带来的甜头的同时,也为此工程的不足之处而感到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覆盖的塑料薄膜不降解。
农民播种时铺设的塑料薄膜,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不能完全降解,被风吹的漫山遍野,造成了白色污染,下一年春播前农民还要用耙子将其搂净,否则无法播种。
第二,地表部分的支管和辅管重复使用次数低,造成了严重浪费。地表部分的支管和辅管均为复合PVC塑料软管,此管抗老化及抗冻性能极差,稍有不慎就会破损,使下次无法使用。针对上述情况,我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组织管理,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降解膜厂家,实行政府采购。
二、政府派员到集科研、生产于一体软管生产厂家,说明本地的自然情况,让其有针对性的生产适合本地区能重复使用的支管和辅管。
三、政府派有关业务和管理部门针对膜下滴灌工程组织农民学习,教会他们如何管理。
四、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及时的为当地农民提供指导。
通榆县草原打井队
张树学
第三篇:内蒙古、辽宁交界玉米膜下滴灌可行性报告
内蒙古、辽宁交界玉米膜下滴灌可行性报告
一、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区域基本情况
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区域包括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省的朝阳市、阜新市及铁岭市等,该区域地处内蒙古高平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400-1500米之间,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本区域恰巧处在南北向的大兴安岭和东西向的燕山山脉中间的接口之处,夏天渤海水气向东北走,而西来的水气被蒙古高原挡住,蒙古高原上的风沙可以轻而易举的对这一地区产生影响,加倍该区域的干旱程度。
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处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降临早。年平均气温0-6℃,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10℃积温3000-3200℃,无霜期140-160天,年平均降水量300-4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倍左右,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0-30天。
内蒙古东部、辽西地区处于我国东北四省春玉米主产区,粮食作物以玉米种植为主,兼高粱、向日葵、甜菜、胡麻等经济作物,一年一熟,广种薄收,旱作为主。辽西地区每年种植玉米的面积占辽宁省的2/3,平均单产6000 kg/hm2。玉米在该区域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从种子发芽、出苗到成熟的整个生育期间,除了苗期应适当控制水分进行蹲苗外,从拔节至成熟,都必须适当的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而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处由于地形原因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滴灌技术的引进,为该地区玉米节水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二、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可行性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将覆膜种植与滴灌相结合,在滴灌带上覆盖一层地膜的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也是地膜栽培抗旱技术的延伸与深化。它通过滴灌带将水直接滴在玉米根部,按作物需要供水,无深层渗漏,每亩灌水量不足10立方米,水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特别适合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干旱半干旱区域玉米的种植。
目前,膜下滴灌技术在黑龙江大庆已非常成熟,经过多年实践,大庆市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在种子选择、种植工艺、机械配套、田间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具有大庆特色的运作模式,并制定了黑龙江地方标准《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吸引了省内外多座城市的学习考察。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适时播种,可参照黑龙江地方标准《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规范》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耕种习惯等进行实施,为了避免地膜使用后的回收难题及残膜污染问题,推荐使用可降解环保型农膜。
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使传统农业用水方式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大水漫灌转向浸润式灌溉,不会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每个灌溉滴头的浸润半径保持在30-50cm,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水分保持适宜,土壤通气良好,这样既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又有很好的节水作用。二是从浇地转向了浇作物,田间无垄,作物棵间无水,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升腾,膜内的水分也很少蒸发,最大限度的防止了水的损耗;三是从单一浇水转向浇营养液,把水变成了庄稼的“复合水溶剂”,农民形容膜下滴灌是在给作物“挂吊瓶”。
三、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试点情况
滴灌作为一项新型节水技术已经在内蒙古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自2007年依托农业部财政补贴项目开始在大田推广以来,滴灌技术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大田滴灌面积达5万多亩,2009年达20万亩,截止2011年内蒙古地区滴灌面积合计297万亩。膜下滴灌种植玉米具有增产、节水、节肥、节电、保墒、增温、省工、增效等多项效果,受地形规模坡度影响较小,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和认可。
2010年在内蒙古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即与辽宁省交界处,赤峰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以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为目标,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赤峰市要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即“1571”工程,其中,玉米膜下滴灌整体目标为500万亩。2010年赤峰市已微灌18万亩,2011年又新发展玉米膜下滴灌117万亩。内蒙古敖汉旗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增粮行动”,完成玉米膜下滴灌47.5万亩。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起草的《内蒙古燕山丘陵区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规程》已于2013年2月份开始向各地方征求意见。
而在与内蒙古交界的辽宁省西部及西北地区,玉米膜下滴灌推广示范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效果显著。2011年辽西凌源市水利局在小城子镇小城子村和宋杖子镇二十里堡村选择了4500亩大田实施玉米膜下滴灌试点工程,当年春季该项工程试验田玉米长势明显好于一般大田玉米,比普通玉米叶厚秆壮,长势更胜一筹。
四、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效益分析
水利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内蒙古工作分站马兰忠曾对内蒙古膜下滴灌做过调研,并分析了赤峰市玉米膜下滴灌效益,分析发现:
玉米膜下滴灌亩均产量1800斤以上,与地面灌溉比较亩均增产200斤左右。与地面灌溉比较,膜下滴灌节水140m3.实施膜下滴灌后,新增地膜费40元/亩,滴灌带和支管更新费200元/亩,减少电费23元/亩,减少灌溉用人工费用150元/亩,实际亩均净增收一般在113元左右。
与旱地玉米比较,膜下滴灌玉米亩增产1500斤以上,亩均增加毛收入1350元。实施膜下滴灌后,新增滴灌带和支管更新费200元/亩,新增电费60元/亩,新增灌溉人工20元/亩,实际亩均净增收在1070元左右。玉米采用膜下滴灌后,只比采用地面管灌的情况多收入113元左右(不足以弥补每年滴灌带的更新费用),经济效益并不显著,但采用膜下滴灌比采用管灌亩均节水140m3,节水效益十分显著。若国家每年给予地上滴灌带更新费用补贴,玉米膜下滴灌可长期使用。旱地发展玉米膜下滴灌比在原水浇地上发展滴灌对农民更有吸引力,更受欢迎。
总体来说,玉米膜下滴灌整体效益表现为九大方面:
1、增产:膜下滴灌玉米亩保苗可达到4200—4500株,比常规玉米多1000株以上。每亩膜下滴灌地块比常规地块增收40%,玉米滴灌地块平均亩产可达2000斤,比常规玉米增产650斤。如遇灾年,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2、增温: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40度,相当于提高一个积温带,延长生育期10—14天,从而可以选种生育期长的高产作物。
3、增效:按亩产2000斤,每斤0.6元计算,亩收入1200元,扣除设备、水源、地膜及常规栽培管理等投入576元,每亩纯收入624元,比常规玉米增加400元以上。
4、节水:单眼机井控制面积,滴灌可达到500亩,喷灌为250亩,漫灌为70亩。滴灌亩用水量是喷灌的1/2,是漫灌的1/7。滴灌比管道灌溉节水55%,滴灌比漫灌节水80%,节水效果显著。同时,减少深层渗漏,能较好地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5、节肥:肥料随滴灌水流直接送达作物根系部位,易被作物吸收,减少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亦可做到适时适量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追肥期间可提高肥效利用率20%以上,并可防止土壤板结,同时,滴灌出水水温高,植物不感冒。
6、节药:水在管道中封闭输送,避免了水对虫害的传播。另外,地膜两侧较干燥,无湿润的环境滋生病菌。因而除草剂、杀虫剂用量明显减少,可省农药10%-20%以上,杀虫效果。
7、省工:膜下滴灌实现了免耕免铲,管理定额可由25亩/人增加到200亩/人左右。
8、保墒:覆膜土壤0—14厘米含水量比常规地块高出14%以上。
9、提质:收获期膜下滴灌玉米成熟度好,平均含水量比常规玉米低8%以上。常规32-34个水,使用滴灌技术后可达23-26个水,籽实质量普遍高出常规玉米一个等级以上。
五、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实施困难及建议
膜下滴灌技术具有一定优点,但各地生产水平并不均衡,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农民接受程度不一,推广此技术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农业灌溉节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和水利部门没有出台水资源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膜下滴灌推广应用刚起步,还没形成优势产业,相关技术和管理还不规范,企业产品(滴灌管、地膜、环保膜)成本较高;技术服务(膜下滴灌技术、可降解农膜实用技术等)不到位等。针对上述问题,为使滴灌技术能够更快大范围推广应用,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提高水情、旱情认识,强化节水发展可持续农业
近几年来,随着气候的严重干旱,降雨量减少,水浇地粮田灌溉也得不到保证。为了保证粮食的安全生产,增加农民的收入,合理开采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必须采取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确保水浇地发展旱坡地,加强节水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2、建立膜下滴灌技术标准,规范膜下滴管技术产业市场
膜下滴灌工程建设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及水资源论证,工程勘察设计不够扎实,使得后期工程建设标准偏低,低于国家技术标准。而膜下滴灌技术的主体材料地膜因考虑到使用后的回收及可能导致的残膜污染问题,国家规定传统地膜的厚度应大于0.008 mm,但是很多无良商家出于利益驱使,采用大量回收垃圾塑料制作违法的超薄地膜,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着生态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建议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加大对超薄普通地膜的执法力度,使地膜市场重返健康有序发展的正轨,或者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广使用可降解的环保地膜来解决地膜回收的困难或者残膜污染等问题。
3、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的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2011中央1号文件相关精神,政府应对农业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科学分配使用水资源。用制度和经济措施约束用水者,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制度保障,促进膜下滴灌高效节水项目成功推广。
4、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要认真总结膜下滴灌成功经验和技术,不断进行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加快节水灌溉先进推广应用。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建立高素质的膜下滴灌技术推广队伍。企业要建立健全膜下滴灌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灌溉节水技术以及可降解环保地膜的使用,达到增产增收、节水灌溉、低碳环保的目的。
第四篇:喀拉塔勒镇示范点棉花膜下滴灌上半年工作总结
喀拉塔勒镇示范点工作总结
今年在市农业局的统一安排下,我站负责喀拉塔勒镇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争达到以滴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实现棉花单产及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切实发挥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抗旱、增产、增收作用,从而推动全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示范点基本情况
2010年该镇棉花播种总面积176800亩。其中:农民种植面积55540亩,专业户种植面积121260亩。常规棉种植面积176279亩,杂交棉种植面积521亩(丰杂2号100亩、新陆中31 200亩、兆丰1号251亩);膜下滴灌棉田51690.1亩,其中移动式面积22745.4亩,固定式面积28944.7亩,28个大队专业户膜下滴灌面积43870.3亩,16个大队农民膜下滴灌面积7819.8亩。我站重点负责杂交棉三个品种三个示范点,其中:丰杂2号4大队3小队白地滴灌、兆丰1号10大队2小队白地滴灌、新陆中31 26大队3小队;常规棉滴灌三个:10大队2小队新海21、16大队4小队中棉40、26大队3小队新海21。
二、示范点田间管理及技术措施落实情况
(一)施肥及播种
1、狠抓了播种前的基肥投入。全镇棉花种植地块要求施有机肥4立方、尿素30公斤、二铵40公斤、钾肥10公斤,犁地前按杂交棉的施基肥要求进行合理施肥,施足基肥的地块可犁地,施不够的地块不准犁地,基本保证了基肥的投入。
2、示范点3月25日开始犁地,4月2日至4月19日播种。
2、狠抓了田间管理。加强了苗期田间管理,从5月9日、5月25日进行了两至三次中耕除草,以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根系生长,为保证全苗壮苗,在苗期使用磷酸二氢钾50+50克尿素,喷施1-2次,在蕾期使用磷酸二氢钾150+250克尿素+30公斤水进行喷施。
3、狠抓了水肥管理及化控
滴灌田从6月3日开始对棉花长势较弱的地块施尿素5公斤,6月15日开始滴水,亩施尿素5公斤,6月21日-25日进行二次滴水,长势正常地6月20日开始滴一次水+5公斤滴灌肥。因今年天气反常低温,因此棉苗长势较慢,到目前没有进行化学调控,就新陆中31杂交棉使用缩节胺0.5克、1.5克、3克进行了3次化学调控,丰杂2号根据日增长量已使用缩节胺2克进行化控。
我们从5月16日开始在棉田长绒棉和杂交棉2块地进行了棉花生育动态监测共5次,根据棉花日生长量来决定使用缩节胺的使用量。
4、病虫害防治情况
示范点棉花出苗在子叶展开时及第一真叶期防治棉蓟马选用40%氧乐果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棉蚜防治根据棉蚜发生情况提昌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的技术措施,在益害比为1:150头以下地块严禁施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益害比在1:150以上的地块如4大队3小队、16大队4小队使用莫比朗或啶虫脒进行化学防治,棉铃虫防治,我们狠抓了杀虫灯的管理工作,根据大田普查、虫情动态监测,在棉铃虫一、二代发生危害期,百棉有棉铃虫5头以上或卵量达15粒以上的地块进行化学防治,杂交棉新陆中31棉铃虫危害较早和较重,在棉铃虫发生危害选用赛丹、功夫进行了喷雾防治,棉叶螨防治时加强了大田普查,结合调查杂交棉棉叶螨的发生危害情况,特别是对丰杂2号在6月19日选用了阿维螨清50克+水30公斤进行叶雾防治,其它地块加大虫情监测力度,发现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及时用药化学防治。
(二)加强示范点田间管理
1、加强了苗期管理。杂交棉出苗在子叶展开时及第一个真叶期防治棉蓟马,选用氧乐果1: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从4月25日到6月15日进行了三至四次中耕除草,以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根系生长,在弱苗田使用磷酸二氢钾50g+50g(尿素)+30㎏水进行1-2次喷施,保证了全苗壮苗,苗期在棉蚜发生危害时提昌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主的技术措施,在益害比为1:150头时严禁施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益害比在1:150头以上的地块使用莫比朗或啶虫脒进行喷雾防治。
2、狠抓了追肥灌水及化控。从6月20日至8月10日共放水三次,一水前追施尿素10㎏、二铵10㎏;二水前追施5—7㎏尿素。
从5月16日开始在棉田进行棉花生育动态监测共8次,根据棉花日生长量来决定使用缩节胺的用量和时间。棉花日生长量超过1㎝时轻控用量0.3g-0.5g缩节胺,在放水前用1.5g-3g缩节胺,兆丰一号缩节胺用量较新陆中31用量要少一些,放水后根据长势来决定作用缩节胺的用量,有的地块棉花长势整齐,不旺长的地块在放水前不施用缩节胺。7月5日—10日对所有杂交棉进行打顶,采取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打顶原则。
3、棉铃虫防治。我们狠抓了杀虫灯的管理工作,利用杀虫灯来诱杀棉铃虫成蛾,以减少了在棉田的落卵量,根据大田普查、动态监测,在棉铃虫一、二代发生危害期,百株有棉铃虫幼虫
5头以上或卵量达到15粒以上的地块进行化学防治。新陆中31棉铃虫危害较早和较重,在棉铃虫发生危害时选用赛丹、功夫进行喷雾防治。
4、棉叶螨防治。加强了大田普查,结合调查杂交棉棉叶螨的发生危害情况,特别是兆丰1号从7月20至8月15日对发生较重的地块进行化学防治,主要选用1.8%阿维菌素、好克螨、螨危等药剂,用机动喷雾器进行喷雾。
三、品种试验
我站在哈拉塔勒镇4大队3小队做了杂交棉新陆中
31、兆丰1号、丰杂2号与抗虫棉PK08-
1、中
49、德丰206进行产量、抗虫和抗病性进行对比试验,现正在总结当中。
四、杂交棉田间测产情况
1、喀拉塔勒镇杂棉测产情况
新陆中31测产面积3367.7亩,平均单产182.6㎏;兆丰1号测产面积1970.5亩,平均单产229.8㎏;丰杂2号测产面积90亩,平均单产198.9㎏;全镇杂交棉平均单产200㎏。
2、示范点杂交棉测产情况
4大队3小队丰杂2号测产面积90亩,平均单产198.9㎏;5大队4小队新陆中31测产面积80亩,平均单产178.7㎏;26大队3小队新陆中31测产面积96亩,平均单产177.3㎏;10大队2小队兆丰1号测产面积160亩,平均单产238.6㎏;14大队2小队兆丰1号测产面积185亩,平均单产225.9㎏;16大队3小队兆丰1号测产面积140亩,平均单产235.4㎏。
五、示范点所取得的成绩
今年杂交棉的试验示范给我市农业生产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同时我站在杂交棉的试验示范过程中,加大了对杂交棉的病虫害和生育动态监测,在病虫害危害关键时期,我站及时提出防治建议,并组织实施统防统治工作,减少了病虫害对杂交棉的危害损失,减少了防治次数及用药量。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因今年是第一年种植杂交棉,摸不清杂交棉的生长特性,特别是新陆中31生长较兆丰1号、丰杂2号长势旺,在苗期就需要做好化控,但是我们缺乏经验,苗期化控没有及时跟上,致使新陆中31在苗期生长普遍较为旺盛。
2、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我们要从新陆中31的苗期开始做好化控工作。
3、要做好杂交棉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兆丰1号棉叶螨防治和新陆中31棉铃虫一、二代的防治工作。
4、要确保杂交棉的投入,以保证高产、稳产,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阿克苏市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
二00九年九月
第五篇:恰勒什海乡膜下滴灌工程的调查报告
关于恰勒什海乡发展节水农业的
调查报告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地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我们采取了驻乡与入户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恰勒什海乡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节水农业膜下滴灌项目工程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进行了调查。
一、恰勒什海乡经济社会状况
恰勒什海乡,现有人口1495人,2006年,全乡粮食总产202.2132万公斤,年存栏6000余头(只),农民人均收入2692元。现拥有灌溉面积3.0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油料、苜蓿等。为了全面建成节水型的标准化农田,做到节水、扩灌、增产、改善生态环境。恰勒什海乡党委、政府在认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后,今年对1280亩低产产田进行试验型改造,实施了膜下滴灌项目。
二、项目区所在行政村经济社会状况
恰勒什海乡阿合木扎村是一个农业村,位于吉木乃县恰勒什海乡西部的阿合木扎村,距吉木乃县城25公里,省道319穿村而过,为恰勒什海乡政府驻地,也是整个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总人口71户391人,由汉、哈、回、蒙、东乡、维、萨拉等7个民族组成,主体民族为哈萨克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5%;全村拥有土地面积为2853亩,主要以种植油葵为主,该村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769元,村集体经济达5万元。
三、项目背景
恰勒什海乡是吉木乃县唯一一个农业乡,水土光热资源较好,农业生产是全乡农民群众的根本生计。近年来由于恰勒什海乡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使农田基础设施遭受重大损失,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连年不足。同时,土壤本体结构不良,土壤耕层薄,多含沙砾,蓄水保墒性能差;农田土壤蚀沙化严重;水土流失、盐碱化程度也非常严重。农民群众投入高,产出低,再加上种植品种单一,受土地和自然资源限制,经济作物种植稀少。在发展畜牧业上,由于本乡自然草场的欠缺,牲畜只能靠圈养来生存,所面临的饲草料短缺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对农牧民群众来说,增收难度大。为促进恰勒什海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党委、政府一直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下大力气,争取项目投资,改造中低产田,实施喷灌工程,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粮食产量,但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增收距离还很遥远,农民生活水平仍处在贫困线上。进行农业产业化调整已成为当前恰勒什海乡最重要和最紧迫的课题和难点,经恰勒什海乡聘请有关专家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发现实施膜下滴灌工程项目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恰勒什海乡农业生产状况,将是恰勒什海乡农业产业化改革的里程碑。
三、项目建设情况
(一)项目规模:恰勒什海乡灌区膜下滴灌工程项目种植:打瓜、玉米、油葵等经济作物,该项目计划建设总面积为:1000亩。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由于恰勒什海乡阿合木扎村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决定了该村农业生态极为脆弱,农田大部分处于沙化、盐化、退化的“三化”生态恶化状态。想根治这种状态,首先必须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耕作层盐分的积累。而实施农业高效用水的滴灌技术,既可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还可节水增地,种草种树,是我乡阿合木扎村农业生态良性化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乡党委、政府发展节水灌溉“节水、扩灌、增产、增效、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思路,经过调查研究,决定采取的膜下滴灌技术是微灌技术中较为成熟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比较符合本村实际情况。与目前喷灌技术相比较,因为墨下滴灌的水资源是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农作物地下根细,损失比较小,加上地膜覆盖,蒸发甚微,为作物根系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了由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而且该技术地形适应性强,并可把灌水与施肥结合起来进行,实现水肥同步管理,使水利用率达到最高,是最为节水的一种灌溉技术。而喷灌技术的水资源利用是直接喷洒与地表,由于阿合木扎村比较多风且风力强劲,受风力的影响,水资源喷洒作物面积不均匀,浪费比较严重,在节水方面膜下滴灌技术比喷灌更为有效,也更符合本村实际情况。
据调查,膜下滴灌与一般地面灌溉相比可省水40%-70%,增产20%-30%,相比喷灌来说可节省20%-40%,通过膜下滴灌项目的实施,平均每年可节省250万立方的水资源,这样去年新打的萨吾尔井即可匀15万立方水,为该村实现增地1000亩,从而达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的。其次,膜下滴灌技术比较适合于株类作物种植,如打瓜、玉米、油葵等,这与全村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适应。同时,阿合木扎村喷灌工程也为膜下滴灌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可利用喷灌工程的管道输水直接进行膜下滴灌工程改造,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此项灌溉技术工程在新疆其它地区已全面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前人引路的情况下,阿合木扎村作为恰勒什海乡的一个农业村,作为膜下滴灌项目实施的一个试点工程,增加科技含量的投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资金筹措方案
该项目资金筹措集方式为:农业专项资金
(四)项目建设年限
该项目计划建设起止年限为:2007年
四、恰勒什海乡膜下滴灌项目工程实施后取得的效益:
1、生态效益
膜下滴灌项目的实施,可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阿合木扎村农田沙化、盐化、退化状态。通过实行膜下滴灌节约下来的水资源不仅可以用于扩耕,而且可用来种植芨芨草、苜蓿和灌木丛、防风林等,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使该村农业生态良性化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
膜下滴灌项目的实施,通过提高水、肥料、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省地、省肥、省工、增产、增收等,同时滴灌地滴水、施肥是通过管道直接是与作物根系土层中,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提高了作物对病虫害及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减少了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减轻了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3、社会效益
此项工程的实施和推广将是解决阿合木扎村乃至恰勒什海乡农业由低产向中产、中产向高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也是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抓住农产品市场机遇,优化种植业及全乡产业结构,农民实现增收的有效途径。
4、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区地里条件优越,土质肥沃,可耕面积约5.0万亩,由于缺水,现只开发了3.0万亩,通过滴灌项目实施,可利用节约的灌溉水新增灌溉面积约3000亩。使项目区农牧民对节水灌溉,增加灌溉面积有较高的积极性,必将对项目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调查结论
恰勒什海乡膜下滴灌工程建设项目,完全符合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同时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要求。项目建设投产后,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以节水灌溉建设为总体,以节水增地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快了农村产业化进程,在提高农牧民收入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地同时,促进流通,对少数民族边境线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