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昼夜温度的变化教案 鄂教版
8.昼夜温度的变化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3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温差变化的原因,会进行科学的解释。
2.学会用曲线图分析数据,能从已有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测。
4.尊重证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温度计、黑色的纸袋、白炽灯、钟表、记录表、词典等较厚的书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情境图)提问:观察这三幅图,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二、探究新知
1.感知昼夜温度的变化。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一天中温度的感受。
(2)提出问题:昼夜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温度变化的规律。
2.分析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1)提出质疑:一天中温度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
(2)出示气温测量记录表,学生观察。
说一说:从记录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观察这几天的气温,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①提出任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直观的反映出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两天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②学生绘制曲线图。
③观察气温曲线图,交流发现。
④整理交流,把发现记录在书上27面。
3.探究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
(1)提出问题:昼夜温度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推测。
(3)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①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②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③讨论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发现四支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
④汇报交流。
(4)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论。
①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实验中的白炽灯相当于什么?早上、正午的太阳光照射,分别类似于实验中的哪种情况?
②结合实验分析: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与照射的距离、角度、面积等有关)
三、总结延伸
爱心
用心
专心 1
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2.一年四季气温不一样,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昼夜温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爱心
用心专心 2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溶洞教案 鄂教版
11溶洞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爱心用心专心 1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唐山地震教案 鄂教版
14唐山地震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6、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准备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
教学过程: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1.讲述: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2.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
4.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二:认识地震的形成1.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
a.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b.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3.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看P49的小资料,了解地震的形成。
三:发生地震时怎样做
1.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2.如果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3.进行一次课堂演习: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
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
爱心用心专心 1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 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 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3、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同伴相互介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2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3、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2、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3地球的内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3、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4、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
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
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
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2、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4、火山和地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4、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5、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了解火山。
指导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5、地表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 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 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
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这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第五篇: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导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繁殖和移栽的兴趣和实践科学研究的方法,丰富学生关于植物的经历。能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步骤并组织实施科学调查活动,从而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要求:
1、能整理对植物繁殖方式的了解并进行交流。
2、学会用杆插的方法繁殖植物,对植物杆插后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记载,能根据记载对比不同的方式对植物繁殖造成的影响。
3、知道什么是嫁接、靠接,掌握植物的方法。
4、了解植树造林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相关的林业法规和纪念日,养成从小关心环境的良好意识。
5、认识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繁殖动、植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导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了解其种子结构的特殊性,认识蒲公英的繁殖方式,从而进一步分析植物繁殖过程中运用的科学原理。
四、课时安排:
植物的繁殖 2课时茎繁殖 2课时移栽繁殖苗 1课时苗圃里的蒲公英
1课时生物繁殖新技术
1课时 12 水力发电站
1课时
7、植物的繁殖 导学目标
1.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4.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导学准备
1.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2.小组准备:铅笔、尺、记录用纸。导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学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互学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评学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预学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互学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评学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板书:
7、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 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 用茎繁殖
8、茎的繁殖
导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导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导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预学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第二课时
互学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评学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板书
8、茎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 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移栽植物苗
导学目标
1.认识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2.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讨论,最终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3.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栽操作.4.能对移栽后的植物继续保持研究的兴趣,并完成观察记录.5.认识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规和纪念日,了解法律法规、纪念日的重要意义.6.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移栽月季苗分解图
分组准备: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铲、水壶 导学课时 1课时 导学过程 预学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师问:“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相似的场景吗?你觉得移栽植物造林绿化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就此进行简单讨论.适当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移栽植物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互学
2.讨论移栽的注意事项,知道移栽方法.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学生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考虑哪些条件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关键.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小资料”,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学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4.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后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教材中.(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材资料、查阅其它资料后形成的最终结论.)5.完成填写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间的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认识.6.实际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出示关于月季移栽过程的分解图,对各副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完成移栽活动的每一环节.对前面通过讨论得到的移栽方法的进一步强化.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移栽的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每一步操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月季幼苗的成活率.)教学时应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图1,瓦片的大小应该能刚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层土壤应该用手轻轻压紧;图2,从繁殖槽内挖掘出幼苗时,尽可能保持根系周围的土壤不脱落,不要触碰根系;图3,填土窑均匀;图4,压实土壤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导致土壤内根系被破坏;图5,一次性浇透水,以水不漫过花盆,并从流水孔流出多余水为准,强调要节约用水.补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项:刚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管理;浇水要一次性浇透;注意观察土壤变化,土壤发白时就应该浇水;每天注意给幼苗的叶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移栽后的1~2个月内不需要浇肥料,以免灼伤根系.指导学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移栽结束后,师问:“我们的移栽工作已经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长吗?”要求学生对移栽后的月季进行跟踪观察,并结合小组特点完成各自的观察记录工作.评学
7.知道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收集一些关于我国所建立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讲解.“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提出问题:如果要在植树节这一天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习到的繁殖、移栽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实施计划.10 苗圃里的蒲公英
导学目标
1.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知道蒲公英果实是通过飞行来传播种子。
3.蒲公英的果实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是由于结构上类似于降落伞。
4.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除借助飞行进行繁殖以外的其它五种繁殖方式。
5.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根据数据对蒲公英果实飞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6.能借助仪器对蒲公英果实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结构上的特点,并联系其飞行能力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7.能进行数据记载和观察记载。
8.能采用多种形式收集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苗圃图片、六种不同繁殖方式图片
小组准备:蒲公英果实、培养皿、卷尺、放大镜
导学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预学
1.回顾参观苗圃中的发现,生成研究问题。
展示苗圃图片。师问“: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除了看到很多人工繁殖的幼苗,在地上、角落里、砖缝中还发现了哪些植物?”
通过观察图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参观苗圃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苗圃中安家?它们来自哪里?形成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师问“:你能做出怎样的猜想?” 互学
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前期预测,形成兴趣。
2.吹蒲公英比赛。重点应该是针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能力进行实验,并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蒲公英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一事实。分三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大家都吹过蒲公英没有?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蒲公英吹得最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活动。指导各小组推选自己的参赛队员,分发材料并组织比赛。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进行测量,并形成数据记录。
学生在观察数据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的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特别远?他们是怎样吹的?这样吹对蒲公英果实的飞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引导学生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并认识到风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蒲公英果实飞行的距离长短。
在学生讨论后小结:风力大,果实飞行距离远;风力小,果实飞行距离短。
(2)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果实为什么能飞这么远?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思维上的发展,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对蒲公英果实进行仔细观察,并要求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记载。(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和科学记录能力。)指导学生对蒲公英果实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果实形状运用绘图、文字等方式进行记载,鼓励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3)讨论:蒲公英果实为什么飞那么远?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形状特点入手,讨论其结构对飞行能力的影响,形成共识: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飘散。
深入讨论:在自然界中,蒲公英在风的作用下会怎样?引导学生考虑自然界中风的特点,认识到:自然界的风力较大,持续时间长,能将蒲公英的果实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延伸讨论:还有种子的果实如果落到泥土中,到第二年春天会怎样?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入土壤后在第二年的春天发芽生长,完成繁殖过程。
3.认识一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来繁殖的。
提出问题:其它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传播的?引导学生对P30页六幅图片中植物果实的结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并发现其结构特点,最终认识到这些植物是如何利用果实的结构特点来完成种子的传播。教学时段内对于图片的观察可以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形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的整体认识,最后以文字或自行设计表格的方式进行呈现。评学
4.收集更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资料。
提出问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植物,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自己种子的?指导如何填写教材提供的统计表格。(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作为课后延伸来进行,指导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强调资料的整理和分类。)
11、生物繁殖新技术
导学目标
1.了解杂交、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2.了解克隆技术、太空育种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调查的能力。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通过了解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5.通过对我国生物繁殖技术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
小组准备:课前进行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收集 导学时间:一课时 导学过程: 预学
一.引入新课。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植物的繁殖技术,也探究了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方式。今天,我们继续交流学习《生物繁殖新技术》。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信息。互学
(一)植物 1.杂交水稻
(1)简介袁隆平院士的事迹。(2)介绍杂交水稻技术。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指名简单介绍 这种技术。
(2)了解其特点:材料少﹑繁殖快 ﹑受季节影响小。﹙二 ﹚动物(1)过度谈话:为了获得优良的生物品种,改善我们的生活,保护濒危动物,人们对动物繁殖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2)出示图片:(1)人工繁殖中华鲟(2)胚胎移植技术
(3)小结﹕除了植物的繁殖技术在不断改良外,在动物的繁殖技术中,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评学
(三)汇报交流收集的生物繁殖新技术资料。(1)克隆技术(2)克隆羊图片(3)太空育种……
(四)教师小结。
繁殖技术已经运用到整个生物界,如克隆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畜牧等领域。
三、认识繁殖技术的主要作用(1)改善生活(2)保护濒危动物
四、进一步了解繁殖技术的新发展。
12、水 力 发 电 站
一、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探究目标: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活动的兴趣。
2、让学生敢于猜想,意识到形成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二、导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导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小水轮、学具准备:水槽、烧杯、带管子的瓶子和水、抹布、小水壶
四、导学设想 预学
(一)创设情景,启发探究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力工程在哪吗?它能为人们做什么?(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景)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力发电站》。水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呢?(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水力发电站发电过程示意图做简单介绍)
3.哦!原来水力发电最关键的就是水冲水轮转动。(亮出叶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水轮,你们能用水让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想办法,并让他们汇报演示他们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4.看来水真能让它转起来!现在老师也来用水冲冲,看水是怎样让它转动的。(老师在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把水倒多倒少,把杯子拿高放低,让叶轮转的有快有慢)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整理并汇报他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叶轮转的有快有慢,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互学
(二)实验假设,初步探究
1.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用水使叶轮转的快一些。
2.叶轮转的快慢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呢?猜猜看,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猜测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并板书。学生可能谈到很多因素,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那些是主要的因素,在全班形成共识。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学生说说意见)好!现在我们就来分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个问题,打算怎么做。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做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各小组汇报你们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准备怎么做?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如果学生发言不踊跃,老师可以指定一些小组代表发言,并统计全班各组研究的相同课题是那些组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评学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看来大家的方案都制订的很不错了。现在我们就来做实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各小组派代表来选取你们所需要的器材。2.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四)互动交流,规律探究
1.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的投入,看来你们的收获也一定不少吧!谁先说说你们组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学生分组汇报,互相补充。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强调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是什么课题,怎样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后要善于整理自己的实验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怎样使叶轮转的最快?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分组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把实验中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五)拓展运用,延伸探究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介绍三峡大坝。长江水流不断,为什么还要修大坝拦水呢?
板书设计
水力发电站
水位高
轮→转 水量大 →快→发电 水冲叶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