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的历史
1)The Western Context 2)The Chinese Context 1)The Western Context ⑴ Before 16th century ⑵ After 16th century
⑶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19th century ⑷ By the 19th century
⑸ Toward mid-19th century ⑹ Toward the late 19th century(7)Teaching methods in the 20th century ⑴ Before 16th century: 拉丁语有较长时间的历史,并与古典文化密切相关,所以有很高的威望和许多实际用途,被认为是当时文人所应该学习的。在欧洲大部分国家,拉丁语用于教育和政府管理;在国际上,拉丁语用于宗教,政治和商业。现在不太清楚当时是如何教拉丁语;但从其使用的众多场合看,一定是书面语和口语表达同时学习。
Latin was the only focus of studying language.It was the dominant language of education, commerce, religion, and government in the western world.⑵ After 16th century: 拉丁语在各国国内很少使用,代之以各民族的语言。不过,其是文学语言和哲学语言,所以文人继续学习拉丁语。现在,情况不同了:其实际用途几乎全部消失,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阅读能力被认为是必要的。
French, Italian, and English gained in importance as a result of political changes in Europe.Latin became displaced as a language of spoken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⑶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19th century:
The learning of Latin exerted great impact upon the early teaching in western world.Textbook--Abstract grammar rules
--Lists of vocabulary
--Sentences for translation
The pen of my aunt is in the garden.Green cloud is sleeping soundly.The study of classical Latin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grammar and rhetoric became the model for foreign language study.⑷ By the 19th century
Gradually, the approach based on the study of Latin had became the standard way of studying foreign languages in schools.It became known as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GT Method).⑸ Toward mid-19th century
GT Method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 gradually rejected.法国学者古恩教学法是根据自己观察小孩如何运用语言来创建的。他主张学生使用外语来描述一系列关联动作组成的事。
Gouin series Stand up .
Go to the door .
Open the door .
Go out of the room .
Come into the room .
Close the door .
Go back to your place . Sit down .
⑹ Toward the late 19th century
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The emphasis on natural langauge learning principles ultimately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came to be known as the Direct Method.⑺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Audiolingual Method(听说法)---ALM
The Oral Approach and the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交际法)---CLT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TPR
The Silent Way(沉默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社团学习法)
The Natural Approach(自然法)
Suggestopedia(暗示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The Audiolingual Method(听说法)---ALM USA ASTP---Army Specialized Training
Program Structuralism and Behaviorism
spoken language
Sentence pattern drills
accuracy The Oral Approach and the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Britain 1950s to 1960s stress the spoken language and structural accuracy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交际法)---CLT 1970s
a response to the dissatisfaction with Audiolingualism
recognizes that learners need to know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the language, but at the dame time, stresses that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such rules is to be able to do things, to perform functions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TPR The Silent Way(沉默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社团学习法)
The Natural Approach(自然法)Suggestopedia(暗示法)七八十年代,人们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个性---他们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风格。结果,又出现一些规模较小的教学法,如自然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集体学习法等。这些方法大都出自美国,强调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一定的责任。教师的作用不完全是组织者和控制者,更像是位指导者,大纲的协调者和语言材料的提供者。总的来说,这几种方法从未广泛流行
A brief histor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fore 1978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fter 1978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fore 1978 1862
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京师同文馆)Early 1900s
a fundamental subject 1949—1960
predominant subject Russian Early 1960s
Russian no longer a favorable choice
transference 1966-1976
decentralized situation
political messages and slogan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fter 1978 1978-1985 A phase of restoration 1986-1992 A phase of development 1993-2000 A phase of reform Since 2000 A phase of innovation General theories in modern teaching practice
张思中教学法是张思中提出的一种外语教学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十六字教学”理念: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bee, see, tree
General theories in modern teaching practice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由马承提出,小学阶段的字母、音素、音标教学的一体化,该教学法用简单的方法帮助学生渡过语音关;初中阶段的词汇、语法、阅读教学的一体化,该教学法主张单词集中记,语法提前讲,阅读同步行。
General theories in modern teaching practice 立体化教学法由张正东提出,外语教学由目的语、学生、教学环境、经济、跨国文化五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立体系统,前三个构成三维,经济为底,跨国文化为顶,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结构。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寒冷,不注意加衣服便有了寒冷。真正的二百五敢于直面凛冽的寒风。敢于接受不由自主地打哆嗦,这是何等的勇敢者与自由者啊!
毛主席说:温暖使人进步,寒冷使人落后。
周星驰说:曾经有一个加衣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直到感冒了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加上我所有的衣服。
祥林嫂说:真的,我真傻,我明知道不加衣会感冒,我还…
各位 天冷加衣,小心感冒!
第二篇: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1·英语何时出现在中国?
有人说,英语是明朝时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但我认为应当是清朝传入中国的。
众说周知,现代英语是1500年以后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语且在欧洲并不流行(英语流行是大英帝国形成以后的事),所以那些传教士不大可能会说英语,像中国很有名的利玛窦就会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但是并不会英语,另外,明末一些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主要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而当时的科学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他们学习的应该是拉丁文,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人会英语应该是在清朝以后,比较有名的马葛尔尼访华没有查到当时中国官员会不会讲英语,不过可能出于需要或者好奇应该会学一点。
2·中国何时开始大规模学习英语的?
中国最早感知应当通过学习英语进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是被中国称作“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中国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他被皇帝派到广东查禁鸦片,从中外商人处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于是组织澳门等地会英语的中国人,翻译外国书报,并将之编译成册。
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坚船利炮面前,发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学习英语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术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林则徐的这些建议没有被清政府所接纳,但却在清醒的、爱国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共识正在形成。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再次惨败,清政府才有了较大的震动。因而,当深受林则徐思想主张影响的中国清朝另一有名的大臣左宗棠将林则徐曾提出的这些建议进一步具体化上奏时,同治皇帝很快予以批准,并把它称之为“实系当今应办急务”。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
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要造“坚船利炮”的中国人。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从在广东主持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以抗击外来武装侵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认为没有先进功能的大炮和舰船,就无法与西方强敌在海上抗衡。
3·英语何时进入中国学校?
英语最先进入的是由包括英国在内的外国传教士的教会学校、书院。
在鸦片战争之后,由教会创办的学校层出不穷。以我的家乡——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为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仓山中洲建立第一座教堂,次年又在中洲开办第一所教会学校。到1911年教会已创办8所学校、书院。4·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创办于何时?
1862年创办的同文学堂,专门培养外语人才。5·中国何时开始出现纯外语教学学校? 1866年创办的船政学堂,航海专业各科全用纯英语教学,造船专业各科全用法语教学。
6·英语成为中国高中必修课起于何时?
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因为当时报考大学必须考英语。因此不少高中将英语作为必修课。
7·英语何是成为中国初中、高中、大学必修课?
英语成为初中、高中必修课,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政府规定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高中、大学升入研究生必考英语。后来,中国政府又规定,大学阶段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才能拿到大学学位证书。
第三篇:英语教学
第1周:3.1—3.5 Unit5 Topic 1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5 课时 第2周:3.8—3.12 Topic 2 He is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5 课时 第3周:3.15—3.19 Topic 3 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5课时 第4周:3.22—3.26 Unit 6 Topic1 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5课时 第5周:3.29—4.2 Topic 2 What kind of home do you live in ?5课时 第6周:4.5—4.9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5课时 第7周:4.12—4.16 Review of Unit5_6 5课时
第8周:自测Unit 5_6 5课时
第9周:4.26—4.30 期中考试
第10周:5.3—5.7 Unit7 Topic 1 When is your birthday?5课时
第11周:5.10—5.14 Topic 2 Can you dance or draw?5课时
第12周:5.17—5.21 Topic 3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5课时
第13周:5.24—5.28 Unit 7 复习测试5课时
第14周: 6.1—6.4 Unit 8 Topic1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5课时 第15周: 6.7—6.11 Topic 2 The summer holidays are coming.5课时 第16周:6.14—6.18 Topic3 Let’s celebrate!5课时
第17周:6.21—6.25 Unit 7—8 总复习5课时
第18周:6.28—7.2 期末测试 总结
第四篇: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幼儿英语
课程班型
幼儿英语:洪恩国际幼儿英语Supper teddy
一二年级:洪恩国际少儿英语New Bravo
3至6年级:洪恩国际少儿英语New Bravo结合学校教材
《异口同音》打破传统只是模仿的方式,用漫画让学生模仿体验放映位置,通过几万个常见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英国音标和汉语拼音个的关联性,原创歌曲和游戏结合教学充分体现了为了快乐而学习的理念.《我爱记单词》独特记忆单词的方法:通过学习我爱记单词帮助学生在大脑里搭起一个英语单词发音规律的框架达到看词能读,听词能写
《口若悬河秀语法》口若悬河秀语法不仅学习语法而且大大提高口语和阅读能力,通过图文对应让学生印象深刻牢牢记住,语法通过大量例子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找出答案,只有自己探索的才会真正学会并且难忘.教学特色:
1.轻松的课堂氛围:有趣的游戏、精美的教具、真诚的鼓励、友好的比拼,在欢声笑语中学习英语,认识世界。
2.真实的语言环境:全英授课,严格控制母语,培养英语思维。
3.有趣的异国文化:说洋话,过洋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4.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全语言观教学法(全英语授课)、TPR教学法(身体语言)、自然教学法(记单词的方法,像记拼音)、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给孩子布置任务),引领业界专业水准。
5.创新的教学理念:情商价值教育与专业英语培训相结合,塑造少儿非凡品格。
6.科学的小班授课:限定班级人数,给孩子更多的呵护、更多的交流机会。
7.丰富的增值服务:不定期组织俱乐部、英语沙龙、家长讲座,帮助学员更快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困惑。
8.专职的教师团队:金牌专业英语教师团队,每年持续接受国际师资认证培训,是优质教学效果的保证。
第五篇:历史
秦 汉 史
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初级阶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新事物,要求统治者从巩固统一和巩固地主阶级着眼建立一套统治制度,同时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处理好与周边各族关系。因此在这一时期,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相继开创,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主要线索
秦朝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战国后期实现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的十年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的愿望。因此,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驰道,筑长城,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学会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政权形式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均有皇帝亲自决定。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奉常、郎中今、卫尉、太仆、选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宗正。三公九卿及列卿各有自己的机构。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由皇帝裁决。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由于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反秦风暴席卷全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队伍攻占秦都咸阳,煊赫一时的秦朝被推翻。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剥削,从而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人民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汉朝
楚汉相争与西汉建立 项羽分封。鸿门宴。刘邦进袭。项羽乌江自刎。西汉建立。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华帝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盛,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人,汉字,汉族”就用到今天。
西汉前期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和景帝时期的赋税降到了十五税一和三十税一,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打击各地诸侯割据势力,国家进一步统一。
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继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积极经营边疆,通西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侵犯;实行盐铁官营、货币专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西汉进入全盛时期。西汉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作技术有显著改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各地兴修。手工业生产门类众多,绚丽多彩的丝绸、精致轻的漆器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西汉时期的对外贸易也很发达,丝绸之路就是典型的代表。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建立中朝。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就重用身边人员,以他们为主,组成“中朝”,原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把“中朝”作为决策机构。设置刺史。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另外,还在国都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和附近七郡。颁行《推恩今》和《附益之法》。汉武帝采纳主公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由于众建列侯而越分越小,中央的直接辖地不断扩大。又制定了《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严刑峻法。增加律条,重用酷吏,以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在征兵之外组建了侍从皇帝的期门、羽林、孤儿等三支待从军。招募职业兵组成保卫京师的禁卫军,由八校尉率领。
文化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
财政方面: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连年进行战争,物资粮饷耗费严重,国家困难。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汉武帝进行了财政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改革币制;总一盐铁;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奴婢数量激增,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外戚王莽于公元8年代汉帝,改国号为新。他为了摆脱困境,托古改制,把私田改为“王田”,土地和奴婢都不得买卖,又多次改革币制,但皆遭失败。南北各地相继爆发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起义。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被推翻。
东汉
新朝亡后,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依靠豪强势力建立的东汉王朝,代表豪强地主的利益。豪族大姓往往世代高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和私家武装,实际上控制着中央和地方的政权。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应用更加普遍,水利建设也有进展。冶铁、陶瓷等手工业生产取得新的成就。南方得到更多的开发。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巨鹿人张角利用太平道组织农民、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于公元184年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两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呈现新局面。汉族的形成。汉与匈奴的关系。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频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精美的中国丝绸输往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物产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并成为后世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国家人民加强联系和发展友谊的桥梁。
汉代的科学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与高度发展的经济相辉映,使中国站在当时世界文明古国的前。这一时期,许多科学技术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哲学、史学有杰出成就,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西汉时,人们发明了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西汉时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和新星的记录,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地动仪。汉代的张仲景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华佗在世界上最先施用全身药物麻醉以进行大手术。西汉武帝时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经典立为官学。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哲学问题上跳出经学的圈子,阐发了唯物主义思想。源于巫术、神仙方术的道教在西汉后期形成,东汉时逐渐兴盛。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东汉时开始译佛经、立佛寺,后来传播渐广。汉代散文、辞赋都有不少佳作;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东汉时出现了一些模仿其风格写成的五言诗。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史书的范例;东汉班固的《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体裁。汉代的绘画、雕塑富于写实,艺术水平很高;乐舞百戏融有外来成分,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掌握的内容:1.秦统一货币与文字的大致内容;2.秦长城、焚书坑儒;3.秦末农民大起义;4.楚汉之争、“七国之乱”;5.张骞通西域;6.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7.王莽改制;8.党锢之祸;9.黄巾起义;10.秦汉文化。
重点掌握的内容:1三公九卿;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3.东汉政权的建立及其巩固统治的措施;4.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5.文景之治;6.董仲舒的新儒学;
7、《史记》和《汉书》。
魏晋南北朝史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地方豪强势力,在东汉末年争战不已,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近500年的分裂战乱时期——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生产遭受破坏,人民生活痛苦;另一方面,却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激烈争战,而江南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主要线索
东汉末年,连续几十年的内战,黄淮流域杀戮惨烈,人民逃亡,经济破败,成为苦难世界。曹操集团以拥护汉朝皇帝为名,击败吕布、袁绍、刘表、韩遂、马超集团,据有黄淮。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并重张汉朝名号,史称蜀;公元229年,吴王孙权称帝,迁都建业。
三国政权努力恢复经济,建立了官府直接经营的屯田系统,有民屯和军屯。221年、227年,魏国诏令恢复使用五铢钱。刘备、孙权政权也发行了大面额货币,以解决财政问题。263年,魏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魏政权,建立晋朝,仍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南北统一。西晋政权为稳固皇权,授给皇室王公中央、地方的行政、军事大权,但却造成变乱。皇室王公在诛杀了专权的外戚杨姓、贾氏集团后,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相次攻杀取代,由宫廷政变演化成大规模战争,史称“八王之乱”,中原地区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西晋政权的凝聚力和军力被削损。北部地区的匈奴族趁势而强,308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帝,匈奴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317年~420年)。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各少数民族上层和汉族官僚地主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时期。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是南朝与北朝的合称,北朝的朝代有:北魏、东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南朝则比较简略,先后是宋、齐、梁、陈。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这不仅是北魏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关系史上一次有影响的重要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汉化改革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时期,但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得到相当的发展,这要归功于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力创造性实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冶铸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地理学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有许多重要作品问世;书法、绘画和雕刻,名家辈出,更有不少优
秀作品流传至今。由于民族的融合,佛教的传播,同时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异彩纷呈,开启了历史性的新风气。
一般掌握的内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内容;2.诸葛亮治蜀;3.“五胡”的名称;4.“王与马,共天下”的含义;5.六镇起义的大致内容;6.南朝和北朝的更替情况;7.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8.主要石窟寺的名称、地点;9.祖逖与桓温的北伐;10.《神灭论》、《水经注》。
重点掌握的内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九品中正制;3.南北朝;4.淝水之战及其影响;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隋唐五代五代史
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隋场帝实行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被推翻。唐朝前期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中国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在这一阶段,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种盛世繁荣的景象。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而衰。唐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最终演变成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许多新的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朝重点和要求:
一、理解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充分认识隋朝政治经济措施的历史作用,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奠定了古代社会繁荣的基础。
三、隋炀帝是一个争有较大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其地位学会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分析。
四、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比较分析秦、西晋、隋三朝不同的历史作用。
唐朝重点和要求:
1、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充分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以及唐朝对后世的影响。
2、理解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阶级实质。
3、理解为什么人们习惯于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把唐朝分为前期和后期?
4、了解唐朝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在唐朝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5、掌握唐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黑暗,分析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6、充分查询史料,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地位。
主要线索
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隋的建立和统一,为唐朝盛世准备了条件。隋朝建立后,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始行科举制。同时减轻赋役,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隋代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弧拱桥”——赵州石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尤其是隋炀帝统治时期,大兴土木,巡游江都,穷兵黩武,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
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唐前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赋役较轻,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昌盛景象,相继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成为当时居世界前列的文明国家。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加剧,加上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终于导致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陷于崩溃。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武周政治。武则天功过。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天宝形势与“安史之乱”唐后期的政治斗争。藩镇割据。中枢政制的演变。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 刘晏的理财。两税法的实施。经济地理的变化。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唐朝的东、西两京是长安和洛阳。西京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城周长约35公里,建筑宏伟。城内居民约百万,各国商人和留学生常住的就有数千人。东都洛阳则为交通枢纽,是漕运粮食、物资至西京的必经之路。当时洛阳城的大型官仓含嘉仓,面积40多万平方米,粮窖数百座,储粮可达数百万石。唐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挽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唐代创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宋代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件。
唐朝在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设立边疆行政机构、通婚、会盟、册封、茶马交易等方式,扩大并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密切关系。当时有不少边疆各族人士在唐朝做官,或任军事将领。唐代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权有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突厥、回纥、西部地区的吐蕃,西南地区的南诏,东北地区的渤海等。边疆各族在发展进程中,吸收了汉民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同时也影响和丰富了汉民族文化。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加深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东起首都长安,西至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横越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空前畅通,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商品经此路运往西方,同时西方的珠宝、药材、香料等也不断输入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亦随之远播。唐中期以后,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商路也发展起来,其重要性日趋显著。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商队、旅行家及留学生的往来络绎不绝。许多外国商人定居中国各地,中国工匠也远去阿拉伯半岛从事手工业生产。唐朝还有许多高僧外出求法或讲学,最著名的有西行印度求法的玄奘、东渡日本讲学的鉴真等,他们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在以后的50余年中,相继统治黄河流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这一时期在南方和山西先后建立的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10余个政权,史称十国。当时北方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后周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般掌握的内容:1.隋炀帝创科举制;2.“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3.隋朝大运河;4.隋末农民起义;5.安史之乱;6.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7.唐政府的理财措施和刘晏改革;8.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9.唐都长安;10.唐代边疆各族的发展;
重点掌握的内容:1.隋朝的政治改革、经济措施及其历史影响;2.科举制、三省六部制;3.“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4.“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5.租庸调制;6.周世宗改革;
7、两税法的内容及其意义;8.武则天的统治及其评价;9.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10、唐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11.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2.隋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