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诗经国风》中的爱情77
浅析《诗经·国风》爱情诗中女性的爱情
---小米花
中国古代文明灿若繁星,文明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的兴衰更替,古老的文化有如一杯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封散发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有如一阵清新的微风,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而来。以文化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章。所辑录的诗歌由于来至于各地的民间歌曲,许多作品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普通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诗经·国风》中表达爱情的诗歌多达70多首,生动地描述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内心对爱情最真实的感受,各种群体女子对爱情的不同追求,描绘了人世间纯美的感情世界,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哀婉,呈现出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这些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深化了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可谓异彩纷呈,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少女对爱情的追求
在《诗经·国风》中反映这类题材的爱情诗为数不少。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首写男女约会的情诗,少女和情人相约在城隅,但调皮的她却故意躲在墙角,爱而不见,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映入眼帘。恋爱中的女子,对爱情怀着美好的期待,她们表现的活泼、天真她们最可爱的地方。还有《诗经·国风》中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荇菜,引起一个男子深深地爱慕的故事。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虽是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从中也折射出了被追求少女的幸福。诗中从“君子好逑”到“寤寐求之”再到“琴瑟友之”最后“钟鼓乐之”,文中主人公对姑娘爱慕之情大胆又自然地表露出来,这个姑娘内心是喜悦的,她能让对方“辗转反侧”,能让对方“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获得了男子的认可,得到了男子的欣赏与尊重,这足以让女子欣喜感动不已。全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描写细致。孔子曾赞叹《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弃妇哀怨之声
爱情是美好的,但随着平凡生活的冲淡,再美好爱情也有可能失去它的光辉,而一旦失去也是最痛苦的。几千年的历史就是男尊女卑的历史,历史对女人而言,是一部部血泪史,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在很多方面是没有自由权的。在一系列的生活过程中,女性必须不断地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被迫认同于一种客体的身份。《召南·江有汜》中“之子归,不我与”,那人独自去娶妻了,引起“我”无限的忧愁。“不我与,其后也处”,然而“我”仍然寄托希望,但愿以后还有归期。这种在冷酷现实下近似幻想的希望,表现了女子忠于所爱、始终不渝的那种痴情。“不我过,其啸也歌”,但男子绝然背弃,没有丝毫留恋地走了,甚至连我的家门也不过。至此,女子由希望而绝望,最终愤慨并发诅咒:将来看你伤心后悔、痛苦悲歌吧。这是一首被遗弃的女子表现内心怨艾悲愤的歌曲。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婚姻恋爱问题上受压迫的现象。同是表达弃妇的怨诗《邶风·日月》诗中借日月形象抒发感情,反复吟唱“日居月诸”,借一个被遗弃的妇女之口,控诉了丈夫的薄情寡义,发出了内心痛苦的呐喊,诗人在愤懑不幸中也间或表现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与破镜重圆的梦幻,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过去那种甜蜜的生活,但这些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现实不会同情任何人。于是悲剧的效果产生了,“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这种渴望最终摆脱被遗弃的痛苦,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迫使读者去思考。恩格斯说: “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这段话正是父权制下女性悲剧的最好诠释。在这种制度下,不仅是普通妇女有如此凄惨的命运,就是宫中贵妇也逃脱不了。在《卫风·硕人》中曾被赞美的卫庄姜,出身高贵,姿容美丽,初嫁卫国时,结婚仪式盛大,送嫁场面热烈,然而,尽管是这样一位出身高贵的美人,最终也和许多弱女子的命运—样被丈夫遗弃。男权制社会下,女人的命运不会因为其身份地位而改变,始终摆脱不了男权的支配。而女人一旦被抛弃便只能感叹自己遇人不淑,悲恨相交,怨妇这一群体便凸显出来。
思妇的别样情怀
在古代,由于诸侯各国之间的连年征战,男人要么被征为劳工服劳役,要么被征为兵卒参与战争,常年累月不得信息,生死未卜。在家的妻子就更想念远征的丈夫。常言道:长相聚终归一别,相见时卿卿我我,情深意切,相别后,对夫君的思恋是越来越深,真是挥之不去。《诗经·国风》中不乏描述此种场景的诗歌,《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写的是一位思妇在采集卷耳时,因怀念丈夫而停止了劳作,她幻想着丈夫在征战中驾着久战疲倦的马车,在高峻不平的山上涉足难行的情景,表现了她的思念之苦。无论思念远行之人,还是思念生死未卜之人,相思总是苦涩的,总是让人牵肠挂肚和期盼的,然而,在这样未知的等待中,即便陷入思念夫君中苦不堪言,她们也能够煎熬的过程中酝酿出别样的情怀来,她们理解丈夫离开家乡独自撑起一个家庭,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伟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即使生活怎样艰难,她们还是表现出家国情怀和巾帼风采,默默的承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经受着生活的考验。《诗经·国风》中的这种思妇诗即体现忧虑又化为祝愿,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到思妇内心的复杂世界。这些诗没有甜言蜜语、海誓山盟,但读起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浮现在眼前,她们的爱是大爱,是有国才有家的爱,呈现出中国传统妇女强烈的家国情怀的形象,感人肺腑,让人对这样的妇女既觉可怜又心生敬意。
结 语
《诗经·国风》当中的爱情诗篇拥有不同的故事与色彩,在这些男女相与咏歌的篇章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思念情人独自承担的伤痛隐忍,也在河畔邀约的盛景中触碰到那个时代青年男女们的内心,在田野歌咏中看到家庭面临分离时的哀痛,更在那些追逐与思念中感受爱的真谛。其中无论是爱情喜剧或悲剧,都为我们再现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最真实朴质的向往与追求。总之,《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各个侧面,生动地展现了上古时代的社会人文背景、恋爱和婚姻习俗,以及当时女性的个性、品格和情调。为后世爱情体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后世的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篇: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吕安宁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070114095 指导教师:尹雪华副教授)
摘 要:《诗经〃国风》里160篇作品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诗真实的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和感情历程,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热情、坦率、孤苦、决绝。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国风吟唱男女恋情,即一种用地方声调来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1。因此表现女性生活的诗篇很多。“十五国风”中有大量情诗,着重描写女性情感生活。“一百六十篇中关涉到两性世界的诗作,基本肯定的有六十八篇,所占比例为42.5﹪,数量可谓蔚为大观。2”也可以说《国风》是《诗经》中有关女性形象最精彩全面深入的部分。“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3”。诗歌中记载她们的感受,抒发内心的体验,恋爱与婚姻中的喜怒哀乐。有对爱的憧憬,对爱的执着,对爱的誓言,对爱的决绝。这些都呈现出鲜活的女性形象。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评析。
一、美德美貌 美好纯真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离不开一个“美”字。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令人赏心悦目,美好女子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正是《国风》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窈窕淑女”。“窈窕”即娴静美好的样子,包含有身段苗条之意,而“淑”指善、好。因此“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的好配偶,令其“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倾心。在《卫风•硕人》中,女子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人姚际恒极为推赏此诗,称言“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4”。在此诗中历来被推崇的就是描写庄姜之美的几句,细致地刻画了庄姜美丽出众的容貌,娇媚的情态。连用六个比喻来刻画庄姜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作者用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首、蛾眉来比拟形容庄姜的双手、皮肤、颈项、牙齿、前额和眉毛,不仅贴切同时更显得形象生动。描写到这里已经很精彩了,作者接着描写她的情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极尽形容其目光顾盼的动态。到此庄姜那楚楚动人的笑靥以及脉脉含情的眼眸早已叫众人的心都沉醉进去了。
当然美好的女子,还在于品德与修养。《诗经•卫风》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其内在的涵养以及美德的展现也不乏其篇。《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这里用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比喻新娘的青春美丽,言行以及德行之美。
《诗经•国风》中的《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诗中描绘了女子获葛治葛到纺织成布,展现其勤勉。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四德,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位勤劳、善良、孝敬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窈窕”、“淑”、“勤”等美德都是长久文化积淀而成的女性美好形象。对于具有优秀品质的女子不得不提的就是许穆夫人,一个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奇女子。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不顾自己的安危,她有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精神。公元前660年,冬天的十二月,北狄侵犯卫国,卫国败兵。卫懿公也由此阵亡,卫国覆灭。卫人拥立戴公做为他们的国君,第二年戴公也去世了,于是文公继位。许穆夫人为戴公亲妹,远嫁许国穆公,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悲痛欲绝,不禁产生家国破灭之感。她毅然决定要挽救自己的祖国,决心冲破重重阻碍,赶回祖国,吊唁卫侯,并为拯救灾难深重的卫国尽自己一份力量,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载驰》一诗便是许穆夫人这一历史斗争的形象写照。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为了拯救祖国不顾个人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后来被录进《诗经•鄘风》里,许穆夫人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 的爱国女诗人。她那刚烈坚毅的气概,在古代妇女中可说是一个超群拔俗的形象并散发着传奇的色彩。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载驰》这首诗分四章,第一章开头,“载驰载驱”直接展开许穆夫人驱车出场,风驰电掣而过。“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一个忧字写尽了许穆夫人的焦急心情。第二章衔接上文,爱国而违礼的许穆夫人和保守遵礼的许大夫相继出场后,双方展开激烈的论战。许穆夫人表现了自己的决心:“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突出了女主人公的爱国激情。第三章“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许穆夫人经过努力冲破重重阻拦终于登上祖国阿丘的山坡。同时经过深思熟虑,“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穆夫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故发此感。第四章主要描写自己拯救祖国、设想的壮志宏图。主人公思考着要向大国求援,这关乎于卫国的兴衰成败的大策。更显现出许穆夫人卓越的政治远见以及超越于平常女性的胆识、智慧。第五章她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你们一百个所思虑的,都不如我所选定要走的道路。”全诗就在这铿锵有力的语句中戛然而止,一个爱国女诗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二、言或不言 痴情坦荡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一词尤为凸显。情感表达比较委婉,不那么直接,人们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男女的感情世界里,男人往往处于攻势,而女人以含蓄为美,为德。喜欢一个男子不会轻易开口,只是等着被表白。即使是在知晓心爱男子的心意后也不会给以明确回应。羞怯本是女子的天性,心中思念心上人却不敢说出来,娇羞中又有一篇痴情。如《郑风•东门之墠》“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女子很想念所喜欢的男子,又觉得他无情于她,故觉得咫尺天涯。从“室迩人远”的反差中,展现了女子感情虚掷的委屈,爱情失落的痛苦。女子很思念对方,但却不去主动找他,只是想着“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内心的彷徨,欲语还休的羞怯、埋怨以及那份深深的情感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如《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有一颗不安定的心,小鹿般突突跳着。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女子无限猜想,激起心中层层波澜。但又不去问,不敢肯定,内心焦虑又寝食难安。《狡童》中的这位姑娘就是如此,为了爱慕的小伙子竟食不甘,寝不安,内心默默承受这份痛楚。
然而,大胆吐露思念情怀的女性、热切的表达自己的好感与爱意的女性也比比皆是。
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此诗中女主人公很想念未归的丈夫,宁可思念到头痛也不愿改变自己的意志。“不去思念则又压抑不住自己想念的心,所以思念以致头痛却乐而所为。相思成疾而心甘情愿,可见用情之深沉感情之坚贞。5”相思成疾而心甘情愿,并且由“‘首如飞蓬’到‘甘心首疾’再到‘使我心痗’,相思之苦不断加深,这种痛苦已经演变成一种甜蜜的痛苦6”,可见用情之深沉感情之坚贞。
又以《郑风•褰裳》为例:“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也狂也且!”《褰裳》里的女子大胆泼辣,对徘徊不定的情郎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想念我就来,不要磨磨唧唧,你如果不来找我,还有很多人等我选择。诗中的女主人公在爱情上占有主动性,这样的性格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多么直率的女子,痛快又不失自尊令人眼前一亮。与此相似的在《召南•摽有梅》中,热情大胆的女子当众向男子示爱,“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可见女子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与强烈期盼。“因为对时间有着天然的关注,这位女子越来越迫切希望南方及时相迎娶,唱出了‘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最强音,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积极主动性。7”
在《柏舟》中也有强烈的体现:“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他!”此诗主要表现一女子怨恨其母对她婚姻的干涉,呼天唤地,诉其怨愤之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规则与框架下的爱情循规蹈矩,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孟子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8”《柏舟》中的女子却偏偏有着自己的心意:我就喜欢那个男孩子,就想嫁给他。母亲啊,苍天啊,为什么不体谅我呢!诗中女主人公是持着“至死誓靡它”的态度,在抵抗家庭的阻挠时,态度坚决,勇于追求自己的婚姻上体现了率真的个性。
诸如此类的大胆主动吐露情怀的女子,《诗经•国风》中还有很多。她们感情明晰、纯粹都是痴情坦率的女子。有的对于爱情不敢言,有的直言不讳,果断喊出爱的讯息。言或不言都是痴情一片,坦率自然地女子。不论是率真大胆泼辣的还是性格柔婉动人的女子,都是一片痴情,坦率清新,都令人喜爱。
三、命运孤苦 哀婉决绝
《诗经•国风》一类很突出的女性形象便是命运不济的女子了。然而她们在面对自己坎坷被弃的命运时,诉说着的不仅仅是对丈夫的爱恨交加、命运的不公更有点滴的自我安慰与鼓励。当她们遭遇不幸时,并不是一味的低沉与消极,而是转向内心世界,寻求精神上的力量,鼓励自己自重、自爱、自立。
在《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显得尤为突出。诵读此诗时,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全诗共六章,弃妇自述身:三年前自己和氓相恋之后喜结连理,然而她三年如一日的辛苦操劳并没有让丈夫对自己从一而终,相反她容颜的渐逝最终被负心的丈夫所抛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悔恨的心情以及与氓决绝的坚定态度。“从‘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种恋爱的快乐及相思与‘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种伤心都反映妇女逐步有自己的在爱情、家庭中的精神期望值了。9”
诗从三年前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甜蜜回忆写起到婚后三年女子的日夜操劳和被弃的遭遇。“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变得不仁与凶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她意识到自己是因为颜色故而见弃于人,但女主人公并没有一味的沉浸在这巨大的痛苦之中。她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三年婚姻生活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作为女子和男子相比更容易沉溺于男女之情不可自拔。女主人公决定要告别往事。虽然要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现实状况以及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她还是决定“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可贵之处在于在伤感沉痛中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因此,“亦已焉哉”的决绝也显得尤为痛快,令后世击节。《氓》中的女主人公是自我的、独立的,无论在感情上还是人身上有一种难得的独立精神。10”
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有许多反映妇女不幸的婚姻的诗,如《邶风•日月》、《召南•江有汜》等,那么《卫风•氓》中女主人公是当断则断,誓不回头的,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而另一篇《邶风•谷风》虽同是弃妇自述自己的经历、生活的艰辛和痛苦的心情,但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真实的反映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时代妇女悲惨的命运。在《谷风》中,正如这个弃妇诗中所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自己的苦比苦菜还要苦。女主人公平日勤劳贤惠与亲临相处也很友善“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仅如此还辛勤捕鱼、精心腌制干菜过冬,使日子逐渐富足。然而“有洸有溃,既诒我肄”,粗暴凶恶的丈夫的淫威下,什么累活苦活她都干。贫困时一起患难,日子好了却被抛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弃妇饱含热泪的哭泣诉说,另读者为之肝胆欲碎。从整首诗的言辞中,这个弃妇对于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被淋淋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个是贤惠温顺,一直隐忍的痴心女子,一个是“以阴以雨”,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负心汉,以及被弃之苦与新婚之乐,种种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同是也突出和强调了她无法忍受这一现实,背信弃义的丈夫对她产生了强烈刺激,所以诗中多次反复咏写,来表达自己的刻苦铭心的伤痛,更显示出家庭生活劳动的艰辛及被无端抛弃的愤懑心情。
从这里我们不禁为《诗经•国风》中那些被无端抛弃的女子深深的叹息,她们勤俭贤良却遭遇不幸。但在在遭遇了不幸之后能够理性看待,挣扎出这个痛苦的泥潭,正是这些女子可敬之处。
最后,通过对《诗经•国风》中女性形象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美丽又坚强的女性光辉。不仅有喜乐也有忧愁,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演绎着自己的情感历程。她们的感情是坦率的,丝毫不做作,在她们身上展现着积极进取的社会生活观,这是一种影响着后人的文化传统。正因为这些丰富的女性形象,《诗经》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如此的熠熠生辉,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寻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诗经鉴赏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2] 苏伟民.诗经国风爱情诗解读[J].孔子研究,2010,5:53.[3] 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4] 姚际恒.诗经通论[M].中华书局出版,1958:83.[5] 吴宏伦.诗经时代的爱情[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0,4:4.[6] 高萍萍.诗经与汉乐府中女性形象的不同点[J].文学界文学诗论,2010,6:50.[7] 卢静.诗经中女性的婚恋观 [J].中国韵文学刊,2003,2:73.[8] 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143.[9] 占芳,陈述.男性奴役下的女性[J].南昌高专学报,1994,3:36.[10] 涂敏华.简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专刊:194.6 On the “Book of Songs • National Wind” image of women in
Lv Anning(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No.070114095 Tutor:Yin Xuehua)
Abstract:“Songs • National Wind” in the shape of the diverse, varied and image of women, their beauty,passion, frank, lonely and determination.From the image of these women, you can learn in the context of patriarchal culture, women for love, marriage, life attitudes and self-awareness of women's psyche.Key words:Book;MAK;female image;emotional
第三篇:诗经,爱情篇
爱情诗这类作品在《诗经》中共有七十首左右,除《小雅》部分几首之外,绝大多数都集中于《国风》部分,占全部风诗的三分之一以上。太多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婚恋诗的内容:男女的相恋相思,如《静女》、《鄘风·柏舟》、《蒹葭》;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反映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其中有的写男女之间互相的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叔于田》等;有的描写了男女欢会的场景,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等;有的写男女之间真切深挚的相思,如《王风·采葛》、《郑风·子衿》等;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有的写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诗经》婚恋诗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其中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和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如《卫风·硕人》、《召南·桃夭》等;有的表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如《唐风·绸缪》、《邶风·燕燕》等。《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第三方面内容是描写婚姻不幸的弃妇诗,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上,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婚姻爱情诗还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
第四篇:浅析 《诗经》与爱情
浅析
《诗经》与爱情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诗经》中的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中的160篇诗作中,有50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诗经》产生的年代已是我国原始性的地方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因而此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诗篇大都写的十分淳朴、热烈、率真而健康。
《诗经》中的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以《郑凤》《卫风》里的情诗最为出名。有对爱情执着、魂牵梦萦;《周南·关雎》,《秦风·蒹葭》;有写男女两情相悦、互赠情物;《卫风·木瓜》;也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凤·将仲子》,也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凤·大车》···《诗经》里德爱情诗以深入的观察。细腻的感受,再现了周朝时爱情生活中的世情形态—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其中的爱情诗简单而执着,是一曲曲清新和美的歌。本文将节选《诗经》中笔者喜爱的爱情诗歌给予浅析。《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该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论语说文》—萧华荣)。诗中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透露和洋溢春的气息。春天是恋爱和欢乐的季节,国风的爱情诗多半关乎春天,本篇尤胜。它的艺术表现亦有特色。我们读这篇诗,仿佛是在看电影,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总场景: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欢笑的青年男女。紧接着,镜头一转,用了定点视角,将光圈固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展现了他们交往的细节过程。接下去又是一个全视角的放大镜头,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嬉笑。这样鲜明的画面感,也是诗经作品特有的。后代的诗歌,尤其是近体格律诗定型并成为诗坛主流以来,诗歌里便少了这样鲜活的场景感,也少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国风作品的根本特征。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幽会定情的诗,把男子等待时的焦虑急躁,女子的几分调皮几分逗趣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静女其姝”,初看不过是写一个少女的美丽,然而细细想来,“静”和“姝”两个字富有暗示性,它告诉我们:美丽的少女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一定会有美丽的故事。第一章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姑娘先到,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这荑草是美丽的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作者没有明写小伙子对姑娘的热恋,却通过对礼物的喜爱间接的表达了小伙子的感情。“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对礼物的喜欢是因为它是恋人赠与,拿到礼物就大喜过望,对人的爱慕就不言自明了。
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那种纯而又纯的两情相约,没有一点私欲,和现代人赠送爱人黄金首饰等相比,他们的爱情故事里的“荑”那么美,似乎闪耀着七彩的光芒。可以说,《邶风.静女》正是以它没有曲折而又感人的故事,塑造了那个热烈而淳朴的男青年形象,也向我们展示出了那个美丽纯洁的静女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与美学》)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邶风.静女》,向我们展现它独特的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用花来比作美人。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桃花来比作美人的更是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等。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周南·卷耳》讲述一个在采卷耳的女子思念远方出征丈夫的故事,它以水墨式的画面描写了一对夫妻“中国式的思念”。一个思妇勾勒出千百年来中国真情洋溢的经典思念,为后来文人描写情感奠定了阴性的基础。
《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的大路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
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带有变化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合唱或重唱,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使用的是单行章断的表现手法。这类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遗存,可以想像这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周易·归妹三·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正与《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句首,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如后来的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时,都可以回首寻味《卷耳》的意境。《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我们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我们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也说:“宋玉《神女赋》云:‘其始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诗也。”他们举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而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我们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柏拉图说,“爱神是我们的领袖和舵手”。爱情诗人类美好向往与憧憬,可以说爱情诗人类远远相传的纽带。《诗经》里的爱情诗突出表现了人们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执着,写出了间清纯、浪漫的爱情。在摇晃千年的爱情画廊里,我随之喜,随之悲,随之醉、随之舞。让笨拙的文字见证古典爱情的伟大,描绘那闪闪发光的古朴情感。
第五篇:风中的草爱情诗歌
和你谈论起爱的心事
时间总是在靠后
那年你的懵懂
让我想到许多
今夜不知你是否能来
看一下我风中的草
和那曼妙的琴音
言语沉默的间隙
消散了你天真的梦
幽冥中你发现山坡下的草
被遒劲的风撩拨
那样整齐地侧向风的方向
黄昏被涂鸦
夕阳里多么温暖
你在记起那心事时
风也早已漫过相思的心跳
那间房子还在吗?你摸一下自己
周围都是空地 只有那微风在一个劲地吹
别了梦乡
别了梦乡
你顺着我的手指方向找寻
那五月里的玫瑰花香
已漫过我的心跳
那池塘里的鱼
也要跳将出去
而梦呢 又从什么时候起
在那鲜嫩的花瓣间闪动着它的幻影
撩拨着你的初水线
一道爱的沟渠分向梦的两端
在这梦的边缘
那美丽神秘的花园中
我们曾一同听到过
黄昏里的花草间的彼此私语
它们在相互致意
在梦里美丽的摇曳
那时间到底有多久
我们谁都不知晓
只有那激情的风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