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兰祠及花木兰介绍
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城南 35 公里营廓镇大周庄村,距虞城县城35公里,距京九铁路木兰站2.5公里。该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而归的雕塑和组画。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本姓魏,是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人,公元578年4月,突厥入侵幽州,5月周武帝宇文邕率五路大军亲征,因父年老,弟年幼,木兰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戌边归来,隋文帝欲封她为尚书,她坚持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又现女儿真面目。木兰女扮男装的事情闻达皇上,皇上非常爱慕,欲选进宫中,木兰抗旨自杀,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县营廓镇建造了木兰祠。木兰祠介绍
木兰祠祠内有祠碑两通:一通是元代元统二年(1334 年)所立《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另一通是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 年)所立《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2000 年,国家邮政部在这里举办了 ‚ 木兰从军 ‛ 纪念邮票首发式。
木兰祠的历史
该景区兴建最早的景点花木兰祠,始建于唐于唐代,后金太和年间(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献殿各3 1 间,并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2500贯重修扩建。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该祠僧人坚科、坚让等,再次募资修祠、立碑、至20世纪四十年代,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120余间,另有祠地400亩,住持僧10余人。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树、槐树。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余通香火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周边的官府带领乡民前来致祭,后发飞展成连续五日的香火古会,每日接待客人10多万人。可惜,这座恢宏壮观的祠宇,1943年毁于战火。现存有元代、清代祠碑两通,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迹和历代修祠情况。文献记载
据文献记载和故老相传,花木兰故里就在这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朝廷募兵,木兰之父名在军册,木兰看到父年老体弱,弟弟年幼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觉她是女流。回来后,天子封尚书,木兰不受,恳请省亲。她带领军士返家后,脱去战袍,换上闺装,跟去的士兵大为惊讶,认为这是自古未闻的奇事,回报天子。天子闻讯立召木兰回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赠她为‚孝烈将军‛。花木兰精神
在花木兰身上,汇聚了中华民族妇女的种种传统美德,她委身事群,忠也;克敌制胜,勇也;辞封拒赏,廉也;事亲终身,孝也;久处戎役,守身不失,贞也;五德俱全。同时,她开辟了男女平等的新纪元。木兰精神为世世代代所敬仰。《木兰诗》对木兰形象进行了成功塑造,歆动了历代文人学士,或撰文,或赋诗,或歌颂,或作史事考证。明清以来,以木兰为题材制作的戏剧、电影、小说、绘画等各种艺术作口层出不穷,还被翻译成多种外交流传到海外。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曾用四十一行篇幅,亲笔手书《木兰诗》全文,成为毛泽东手书古诗词中罕见的长卷墨迹。音乐界有人以《木兰诗》为基础,创作了一部富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木兰颂》。武术界,木兰拳、木兰剑,在河南、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大为流行。1999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创作了卡通片《花木兰》,在世界各国播映后,全世界形成了‚木兰热‛美国迪斯尼公司仅此片就赚了5亿元多美元。
花木兰,在我国历史上最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抗敌御侮的巾帼英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木兰并非姓花,而是姓魏,这在元代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中有详细记载。明代剧作家徐渭编写戏剧《雌木兰从军》,为了人名好听,根据木兰花,采取移花接木,将魏木兰改成了花木兰,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为了进一步弘扬木兰精神,虞城县政府聘请高级专家制作了重修花木兰故里旅游景区的详细建设规划,占地160亩,总投资5050万元。景区内有花木兰祠、花木兰故居、花木兰花园、花木兰文化广场、花木兰武馆武校、花木兰陵园6个 景点。现已投资350万元,建成了花木兰祠、花木兰文化广场、花木兰陵园对游客开放。商丘市政府决定,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木兰文化节‛,现已举办4届,每届前来参加木兰文化节的中外游客达数十万人。国家邮政部还于2000年在这里举办了‚木兰邮票首发式‛,使花木兰成了世界人民加强交往的友好使者。
花木兰故里旅游景区,于2001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故里在虞城
木兰是一位忠教、刚烈的巾帼英雄。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却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是不难弄清真面目的。关于木兰故里,报章杂志报道有的:
《中华活页文选》合计本第五期徐鹏注《木兰辞》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有多传说:有人说她是谯郡人,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绍铎文章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华书店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六处。
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
1、上述报道的六处地方,除黄州、延安之外,四处都是指虞城营廓这一个地方。营廓并未迁移,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的缘故。大家知道,谯郡、亳州都是指亳州这一个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这一个地方。营廓,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又有人说:‚木兰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实。为什么又说她是虞城县人呢?这也是历史变化形成的。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八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属于商丘东南的黄冢区,随之划归谷熟县。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撤消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了虞城。这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2、营廓有祠在碑存,物证在世
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到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又大修木兰祠三节,山门、大殿、献殿、配房1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竖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从此改正了俗误,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近数十万人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
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辩误正名记》碑(今存),记载了木兰的故里、身世等,进一步晓喻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经历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亩,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的记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题诗碑有多通,现录三首如下: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过商丘明曹琏
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
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
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孤忠。
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
木兰祠清徐作肃
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
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
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
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可惜该祠1943年抗日战争时毁于兵火,三节院落,几十通石碑大部被毁。但还幸存有元、清石碑两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楼,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兰像、木兰墓和大批名人题字碑等。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的记载与虞城元代碑记载略同。如明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启宰相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孝烈将宫,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这些历史古人就已有明确记载。清刘澎年的〈三十二兰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现代学者徐鹏、骆铎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都说‚木兰姓魏,亳地人。‛雍正〈完县志〉载‚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等等。这些记载,在语词上虽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实上是一致的。他们的记载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是相符的。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早有定论,不是今人才认定的。而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划归商丘。这个地方,在建国初已从商丘县划规了虞城县。
4、近300年前的省、府、县三层志书,均有一致的记载。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雍正〈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官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也。雍正〈商丘县志〉更有其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5、在极其精练的〈木兰辞〉中,还有三处可以说明,木兰是营廓镇的情况。(1)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隋、唐时代,黄河中下游大致是从封丘一带流向东北入海的。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土官带领骑马士卒,当天是可以赶到‚黄河边的‛。那么,如果黄州(今湖北黄陂)有个花木兰,她早晨从长江边辞别了爷娘,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用什么办法能‚暮宿黄河边‛呢?(2)从木兰出征路线看,也是符合木兰故里在营廓的情况: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线是:家乡—黄河—黑山—燕山。当是由黄河南边不远处出发‚暮宿黄河边‛,再由黄河边出发,‚暮至黑山头‛,这是合理的。黑山,在黄河北不远处,就有多年黑山。据《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在河南境内黄河北岸几十至百公里处就有三处黑山。所以,朝辞黄河去,晚上是可以到达‚黑头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称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处闻道‚燕山胡骑声啾啾‛是乎合理的。(3)当木兰胜利归来时,有‚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句,这个‚廓‛字,就是特定名词,他和徐诗‚远廓东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样的,都是指的营廓镇,爷娘闻女荣归,而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将‛之句。如果在黄山或‚尚义村‛有个木兰的话,她爷娘只能 ‚出山‛或‚出村‛相扶将了,怎能说‚出廓相扶将‛呢?这就是一个印证。目前当地称呼大伯或者伯父为大爷,可见爷娘就是爹娘的意思.6、木兰故里在虞城营廓,这个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记号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标着:木兰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兰祖籍在豫东‛。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郑州晚报〉发表的考证文章,题目就是‚木兰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学教授朱绍候‚赞木兰‛的诗就有‚巾帼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六十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议把‚花木兰‛戏中木兰籍贯改为‚我乃宋州营廓人氏‛。复盖全国、影响世界的〈人民日报〉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兰故里展新姿‛为题大量报道了虞城发展变化的文章,〈中国妇女〉海外版向世界报道了〈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闻,并配有木兰像、木兰祠、木兰陵园彩照等。目前京九铁路专门设有木兰车站,济广高速商丘南段专门设有木兰出口.至于木兰故里其他说,有的只凭一个传说,有的物在前,人在后,有的在黄河的大北边等,都是牵强附会,站不住脚的。
一是黄陂说。
一说‚黄陂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乡,因而有人说木兰是黄州人,完全是牵强附后。‛宋〈太平环宇记〉载:‚木兰山,黄陂县北六十里,旧木兰县,取此为名。‛明嘉靖〈黄陂志〉也载:‚木兰山,在县北七十里……传尝产木兰,隋曾以此山名为木兰县,故有木兰将军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一邑之名山也。‛这两处都说是因为有了木兰山,才取名为木兰县的,黄陂人说木兰为唐初人,就是说在有木兰之前许多年,早就有了木兰山,与木兰是无涉的。而〈汉阳府志〉记载的更清楚。说:‚〈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臵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这里,明白天误地否定了因人名山的说法。那么,当地的〈县志〉、〈府志〉都作了明确的否定,上述说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二说‚清代〈黄陂县志〉的记载最清楚。‛清康熙〈黄陂志〉说:‚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等。假如黄陂真有这位‚代父西征‛的将军,应当说她不是我们要论证的戎守河北、征战燕山的木兰将军了。略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从黄陂‚代父西征‛,只能是越陕西,过甘肃,或到达青海,或去四川北部‚征战‛,是到不了燕山的。既然不去燕山,就用不着跨黄河、越黑山了。再说她身在祖国的大西北,怎么能听到‚燕山胡骑声啾啾‛呢?有的说,‚西征‛、‚北征‛可能是笔下误,其实不然,〈黄州府志〉、〈明一统志〉说到此事时,都是记载的‚代父西征者‛。决不会层层志书都‚笔下误‛。并且〈汉阳府志〉对黄陂旧志说法早就纠正说:‚旧志谓‘山以古乐府所云代父从军之的木兰得名。木兰世居于此,姓朱氏,唐贞观人。考之传籍,一无所据。〈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臵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明确否定了黄坡旧志的不正确说法。
这是这个‚考之传籍,一无所据‛的女子,到了清同治时期,黄陂的修志者却用一个神话故事,把木兰从儿时到九十寿终写成了小传。该志说:‚木兰将军,黄陂西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此将星也……久陷此山,今付汝家……二十年后,当显于世’遂妊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又说:‚木兰儿时状貌端凝……为男子装,代父北征……易名朱烈贞……元师壮其言,选健卒五千与之,……合围突厥于阴山,遂大破其众,还朝策勋,除木兰尚书,木兰曰‘父母存亡未卜,愿乞归省‛……木兰卸戎装,理旧装,自是承欢膝下……寿九十,以疾终于家等。大家知道,神话故事只是启蒙儿童的读物,根本就没有参考的价值,写入志书已不严肃,怎么能当作历史依据呢? 三说‚有杜牧诗为证。‛黄陂说是杜牧到木兰山的木兰庙时所写。(未详有何证据)其实在那里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容。他的这首诗早已在虞城木兰祠碑林刻着,其诗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大家看,字里行间从没有说起木兰故里的事,仅评此诗怎能证明其故里在黄州呢?
二是陕西说。
1、陕西说什么‚木兰姓花,延安有万花山‛。先看木兰怎样姓的花。木兰姓花,是通过戏剧、电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历史。自宋元以来争论最早的是宋州魏姓与黄州朱姓之争。从未见那里说她姓过花。但到明代戏剧家徐渭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为〈雌木兰代父从军〉剧之之后,木兰就开始姓花了。〈木兰辞〉中木兰本无姓氏,可是作为戏剧人物出来,是要交代身世的,没姓不行。徐渭明白木兰得名于木兰花,于是移花为姓,女子冠以花字,形象更美。这是戏剧,小说作者常用的手法。于是在此剧中,木兰就开始姓花了。因为是戏剧不是历史,原无纠正之必要。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配合抗日救国运动,又将此剧改编为京剧〈木兰从军〉进行演出,造成不小影响。解放初期,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又把京剧〈木兰从军〉移植为豫剧,剧名直呼〈花木兰〉,常香玉带该剧赴朝慰问,后又到全国各地公演,影响更大。之后又拍成电影〈花木兰〉,在各地公演,一时风靡全国。从此‚花木兰‛成了全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巾帼英雄了。这时,谁要出来说木兰姓魏不姓花,马上会遭到众人的讽刺和嘲笑,说你是白痴,这就是人们误把戏剧人物当作历史人物,以讹传讹的结果。
2、说‚有花木兰之墓碑出土‛。在人们普遍误认为木兰姓花的情况下,有人就报道‚花木兰之墓碑出土‛。这道新闻。1986年3月4日〈中国旅游报〉上报道:‚木兰是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又说‚延安文联一名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真是活灵活现,若有其事。以此证明木兰故乡就在此处。这则报道看后实在令人费解。且问,那块‚长满苍苔‛的碑石,是什么朝代、谁人立的内容如何?未详。如果上书‚花木兰之墓‛字样,最早也早不过明嘉靖之前,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徐渭的‚雌木兰从军‛剧。即使有这元代碑,至今依然在虞城营廓屹立着,并且木兰的里居、姓氏、英迹都记载着一清二楚。那块晚二百年的碑石又能说明什么呢?再说,既然报道碑石‚长满苍苔‛,就证明露出地面(否则不会‚长满苍苔‛)。人们会问,这么一块露出地面的英雄纪念碑,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多少年来竟无一人发现?就连那块麦地的主人,耕来耙去也没见到?怎么却让那位文联干部‚发现‛了呢?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想到〈水浒传〉中‚排座次‛时的那块‚碣石呢‛?
还有1985年2月5日‚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有人曾报道:‚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万花山麓有花家世代冢地‛等,仅用一个‚相传‛的故事,而不摆出具体事实,就想证明木兰故乡在此地,怎能令人信服?
三是魏都说。
魏县在河北的邯郸南,在黄河大北边,那里如果有一位木兰代父从军,也不需要过黄河,否则他就南征,向中原去征伐了。
四是河北完县说。
〈完县志〉记的清楚,那里是木兰之父驻戎的地方,〈完县志〉明确指出,木兰魏氏,亳州人,并没说木兰是完县人。只是木兰父亲或者木兰本人在那里打过仗。
第二篇:东城区主要寺庙祠观情况介绍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禄米仓胡同5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原为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后得英宗赐名“智化禅林”。总占地约两万平方米,是北京现存最好完整的明代大木结构建筑群。它以精美的古建艺术、佛教艺术和古老的“京音乐”而享誉中外。该寺座北朝南,原有五进院落,进山门、东西钟鼓楼、过智化门、北为智化殿、西为藏殿、东为大智殿,智化殿后为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再北为大悲堂,旧称极乐殿,最北为万法堂已无存。智化寺主要殿室的砖木结构与彩画,仍保留着原有风貌,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智化寺因收藏中国著名的四大古代音乐之一“京音乐”而闻名。其集宫廷、宗教、民间音乐于一体,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具有“音乐活化石”之称。智化寺内有北京最早的转轮藏一具。万佛阁内供奉着三世佛及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佛像,均为木制。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通。智化寺荟萃了多种古代文化艺术,集古建、美术、音乐于一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 天 祥 祠
文天祥祠位于东城府学胡同,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最早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屡修葺,是北京保存至今仍有明代风格的一处不可多见的古建筑。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是南宋末年可歌可泣的爱国诗人。他在蒙古铁骑兵临城下之际,受命丞相,奋勇抗元,并留下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正气歌》是其光辉的代表作。后被害于柴市。为使人们形象地了解文天祥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国家于1984年9月重修了文丞相祠,向公众开放,供参观凭吊。
于 谦 祠
于谦祠位于东城西裱褙胡同23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悬门匾“于忠肃公祠”。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明英宗时兵部尚书。“土木之变”后,率军民抵挡住瓦剌军的侵犯,保住了北京城。后以“谋逆罪”被害。直至成化二年才被追认复官,还将其故宅改为“节忠祠”。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正房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90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奎星阁因地震被毁,后小楼也拆除。现祠改为民居,大部分建筑仍保存,但院内搭建的小房子太多,已很难看出原貌。
凝 和 庙
凝和庙位于东城北池子大街46号,俗称云神庙。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八年敕建,命仿宣仁庙规制建庙,以祀云神,有雍正皇帝题“兴泽昭彩”额。庙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及四层大殿。山门前的琉璃砖大影壁建在须弥座,上覆琉璃瓦顶。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上檐为一斗二升麻叶头,下檐为单昂三踩斗拱,平升科四攒,旋子彩画,黄瓦绿剪边,方形,每边长4.6米。正殿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瓦绿剪边。在后殿两侧,东西各有三座朵殿。该庙由于地近紫禁,常有进京官员住宿。民国时,此处改为学校,现为北池子小学,照壁、钟鼓楼、天王殿等已拆除,大殿及殿前御道还保留。
普 度 寺
普度寺大殿位于东城南池子大街内普庆前巷35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玛哈噶喇庙,是一座喇嘛庙,原为元太乙神坛,明南城崇质宫的旧址。清顺治年间改为睿
亲王府,1756年乾隆皇帝将该寺赐名普度寺,并为大殿题额“慈济殿”,为殿内题额“觉海慈航”。该寺殿宇拆毁较多,现只存山门及大殿和部分配房。砖木结构的大殿建在高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山墙与桅墙用大青砖平砖顺砌,墙下部用绿色六边形琉璃砖拼成几何图形花纹。整个大殿异常雄伟、庄丽、古朴,为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中所少见。1984年这里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 林 寺
柏林寺位于东城戏楼胡同1号,为京师八大寺庙之一。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建于元代至元七年(1347年),明正统十二年重建,明清两代多有修缮。寺坐北朝南,全寺建筑分三路,主要殿宇建于中路,共五层: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整个院布局严谨,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要建筑,檐下正中悬有康熙六十寿辰时亲笔题写的“万古柏林”横匾。殿内有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和七尊木雕漆金佛像。维摩阁位于全寺最后部分,自成院落,为双层建筑,东西两侧有翼楼。该寺曾保存了我国唯一幸存的龙藏经版,后移至智化寺。
宣 仁 庙
宣仁庙位于东城北池子大街2、4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风神庙。清雍正六年(1728年)敕建,以祀风神。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赐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庙内有清世宗雍正皇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该庙街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及后殿。山门前有座琉璃砖在影壁,绿琉璃瓦顶调大脊。山门三间,歇山顶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悬“敕建宣仁庙”石额。各殿均为歇山顶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顶。现该庙琉璃影壁、山门、钟鼓楼及几层殿均保存,只是年久失修,显得破旧。
东 四 清 真 寺
东四清真寺位于东四南大街13号,是本市清真寺“四大名寺”之一,在中外享有很高声誉。始建于元代,在明正统年间得到回族官员陈友捐资扩建。今大门以内有砖砌的西式厢房,二门五间,前后带廊。西式门面为砖券门,为“中西合璧”式建筑。二门内为一小院,有一垂花门,垂花门内庭院的主要建筑为礼拜殿,其前半部为木结构,后半部的窑殿为无梁式穹窿顶结构。院内南北各有五间配殿和三间配房,均带前廊,该大殿及配殿为明代建筑,更为珍贵的是在南配殿保存元代《古兰经》的手抄本,堪称国宝。1984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 祝 寺 及 智 珠 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位于东城嵩祝院23号、北河沿大街25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并排的三座大寺庙:东为法渊寺、中为嵩祝寺、西为智珠寺,是明代番经厂的汉经厂遗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此处即为法渊寺、嵩祝寺、智珠寺三寺,是皇帝为蒙古**章嘉胡图克图在京修建的宗教场所。法渊寺坐北朝南,前后共五层殿宇,已全部拆除;嵩祝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模较大,共分三路,主要殿宇集中在中路,除山门及前殿拆除外,主要殿宇尚存;智珠寺坐北朝南,从山门殿至后楼,共六层殿宇,除山门殿、天王殿、方殿及后殿还保存,其余配殿、配房等均拆除改建。寺院规模宏伟,建筑轩昂,1984 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 慈 延 福 宫
大慈延福宫位于东城朝内大街223号,俗称三官庙。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元代太庙遗址。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敕建,第二年落成。奉天、地、水府三元之神。明嘉靖四年(1525年)对三官庙进行重修。该庙原规模很大,院落分东西两路,山门七间,为黑琉璃瓦调大脊硬山顶,门前有大八字屏墙。大慈延福殿面阔五间,四面带廊,后面有虎尾抱厦,这在一般建筑中较少见的。最后一殿形制更为特殊,并排三座殿,中为紫微殿,面阔五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西两殿面阔均在三间,共十一间,皆为黑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极雄伟。各殿内原均有壁画、藻井和极高大的木制佛像。但从明末到清乾隆前期,此庙因种种原因都无香火。五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几乎拆除殆尽,现只存东路的正殿、后殿及西部一座殿,殿内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东 直 门 外 清 真 寺
东直门外清真寺 原址位于东直门外小街北下关68号(原东直门外二里庄)。此寺据金吉堂先生1935年撰《中国回教史研究》记载:“清真寺,东直门外二里庄,元代”。但其他史书未见记载,据说清代重修。该寺山门一间,硬山筒瓦调大脊,砖制仿木结构,脊顶有吻兽,东西两侧各有一旁门,穿堂门三小间,硬山筒瓦卷棚顶,额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刻的“开天古教”字样。大殿三间,坐西朝东,硬山筒瓦调大脊,前带走廊,廊为卷棚顶,南北配房各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东殿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殿顶上有砖吻兽及五小兽。该寺曾做为纸箱厂,山门、门楼均被拆除,主要建筑尚存大殿、东西配房等。1988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迁至东直门立交桥附近,建好后向社会开放。
欧 美 同 学 会
欧美同学会位于南河沿大街111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原为普胜寺。又称十达子庙,为喇嘛庙。清顺治八年敕建,为清初所建三大寺之一。民国时改建为欧美同学会。现有大门三间,坐西朝东,黄琉璃瓦绿剪边,大式硬山顶。二门三间坐北朝南,前后出廊,左右各一石狮。门内正殿三间,坐北朝南,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带月台,三出陛。东西厢房各三间,绿琉璃瓦顶,整个院落由走廊相通。前院原有两座大卧碑,带龟趺,碑宽3米多,高1.5米。东边碑为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撰的碑文;西边为乾隆九年(1744)工部侍郎励宗万所撰重修碑。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卧碑。现存于五塔寺石刻博物馆。
通 教 寺
通教寺位于东直门内北小街钱线胡同19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通教寺是中外较知名的一座尼僧寺庙。原为明代太监所建。清代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2年由福建来京的尼僧开慧、胜雨二人住持该庙,进行扩建,将山门由冲南改为坐西朝东,并将寺更名为“通教寺”。重修后山门为三间,寺院西端为大雄宝殿,南北为二层楼共40间,北楼后有清泰寮三间,北厢房七间,最西一间为伽蓝殿,东头一间为客堂,中间5间为斋堂,名为“五观堂”。南配殿7间,中间为“念佛堂”西一间为祖师殿,东头3间为寮房。1981年政府拨款将寺重新修缮,并对外开放。
僧 格 林 沁 祠 堂
僧格林沁祠堂位于地安门东大街47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僧格林沁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道光五年(1825)袭科尔沁郡爵。十四年(1834)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咸丰五年(1855)晋封为亲王。同治四年(1865)被起义军杀死。光绪年间为他立专祠。僧格林沁祠堂又称显忠祠。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建筑。仪门三间,绿琉璃筒夹瓦顶,前后出廊。东西配殿各五间,为灰筒夹瓦箍头脊。二门前有一碑亭,内有碑朝南,高4米余。二门一间,为享殿三间,均为绿琉璃瓦歇山顶带斗拱,享殿前有月台,三出陛。另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绿琉璃瓦大式硬山顶。
法华寺
法华寺位于东城区法华寺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法华寺其建筑有山门,三层大殿和东、西配殿。山门为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山门两次间为棂窗,正间券门上有匾额“大兴法华寺”。其后三进大殿均面阔三开间,并有前廊。东、西两侧配殿亦为三开间。除主要建筑外,东、西还有跨院,房屋数十间,民国年间多已辟为临时停灵的灵房。现钟、鼓楼已无存,仅存山门、三进大殿和部分配房。
天庆寺
天庆寺旧址位于东城区东晓市街。其东与南药王庙毗邻,为辽代的水泰寺。元代至元九年(1272)重建时,发现一口废钟刻有“天庆”二字,经考证是辽代年号,因此就 以“天庆”为寺名。寺墙上嵌有“天庆禅林”石额,是后世人镌刻。旧址辟为天坛少年之家。
隆安寺
隆安寺位于崇文区东北部白桥南里1号。是北京外城著名佛寺。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隆安寺明景泰五年(1454)始建。万历三十七(1609),四川高僧翠林重修佛殿后堂3楹。现在保存下来的形制,虽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的,但仍然可以看到明朝寺庙的建筑风格。清道光、咸丰年间,香火中断,庙宇沦为制造佛香的作坊和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存放灵柩之地。寺的周围也变成了“丛葬之所”。
夕照寺
夕照寺位东城区夕照寺中街。存大殿两座,前殿3间,后殿为大悲殿。大悲殿西壁有《古松图》,是画家陈寿山于乾隆四十年(1775)所画;东壁为王安昆手书行草梁朝沈约的《高松赋》并跋。书画双壁,是夕照寺的文物珍宝。《古松图》和《高松赋》存北京文物研究所。
药王庙
药王庙位于东城区东晓市街。占地20余亩。始建于明末天启年间,为武清侯所建。因明、清两代京城药王庙很多,故又称位于外城天坛之北的这座药王庙为南药王庙,其规模比其它药王庙为大。庙的主要建筑分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寺庙形式:山门门额镌刻“敕封药王庙”,门前原有两尊大铁狮子,进山门有一对大旗杆,每年腊月至正月底,旗杆上挂大红灯笼,旗杆后有报时的钟、鼓楼。东部的建筑贯穿在南北轴线上。与山门并列平行的有一排临街罩房,面对罩房第一层殿是吕祖殿,供奉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其后有文昌殿、真武殿。真武殿后有一座戏楼,戏楼北是药王寝宫,宫内供奉着药王爷和十大名医,在它西边还有一个小配殿,供财神爷赵公明。最后是一栋二层上下开问各七间半的木楼,楼上供奉东王公、太阳公、东岳大帝、灶王爷、南北五祖等几十位神像,多为木雕或铜铸,楼下存放祭神的用品杂物。东边有七、八个小院落,多为僚舍。东部庙房多已拆除,西部除山门以外,主要三层大殿及配殿至今尚保存完整。
——花市清真寺位于崇文区北部,西花市大街南侧。该寺占地总面积1797平方米,大殿面积1098平方米。相传为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所建,明、清两代,曾经多次修缮。
清真寺现存建筑有礼拜大殿,坐西朝东,前敞厅四间,进深四层,第四殿有天进一间墙,以透阳光,墙壁上原有古兰经文。大殿对面上有一座方形碑亭,原置雍正御赐碑,现碑已迁出竖立墙边,改为接待来宾之用。
花市清真寺
花市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在北京的四大古寺之一,位于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创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寺的范围是以射箭距离为准圈占地基的,占地面积1797平方米,现存建筑礼拜大殿是寺中最大的建筑,面积1098平方米,坐西朝东,前面有敞厅3间,进深4层,大殿左右墙壁上原有古兰经文,已剥落无存。大殿对面有上谕碑亭一座,绿琉璃重檐歇山顶,原放置雍正皇帝御碑,今碑已移出。寺中还有敬古堂、沐浴室、寻月台和经房、住房等。现除寻月台拆除外,其余建筑均保存完整。寺内现存文物有清康熙二年裕亲王书“清真”木匾和乾隆五十二年(1787)“真一无二”牌匾各1方,悬挂于大殿敞厅两侧壁面。另外还有雍正七年(1729)御赐碑及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礼拜寺碑记》石刻等。
袁崇焕祠
袁崇焕祠和墓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花寺斜街,原广东义园旧址,其庙位于区东南部龙潭公园东湖畔袁崇焕(1584-1630),是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海关和北京的著名将领,战功卓著。后因崇祯帝听信谗言,被冤杀。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庙。
第三篇:花木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3、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学习两个多音字“将”、“燕”,认识新偏旁“疒”,书写生字“病、征、胜、利、将”。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写好铅笔字。培养良好读书写字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著名京剧大师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回故乡探望母亲的大元帅是)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
1、出示图一:图上这位姑娘,你们认识吗?对,她就是花木兰。
2、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的大将军又是谁呢?对,也是花木兰。
3、质疑:小朋友,这两幅图上的都是花木兰,你看到这儿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题读题:是呀,一个文静的姑娘怎么变成一个威武的大将军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木兰从军》,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板题,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听录音,看课文动画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边听边看,一会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1)看课文动画。(2)学生交流。
2、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听得认真,收获也真不少,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呢。把书翻到63页,听清要求。(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标出小节号)
3、检查: 生字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娃娃已经来到大屏幕上了,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师: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中有一种读音特别多?(后鼻音)
1、自由读词语
2、读好后鼻音
读好了后鼻音能让我们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请小小组开火车读,哪列小火车先来。
(1)指名读。(3)齐声读一读
3、去拼音读
师:生字娃娃还想考考你们,他们摘下了拼音帽子,重新排起了队伍,还认识吗?
指导:“赫赫战功”小朋友们,这“赫赫战功”可不是一般的功劳啊,那是很大很大的功劳,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理解:“女扮男装”是指的男的还是女的?(4)齐读词语
(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了,词语就读得更有味道了,一起读一读。)
重点词语和句子:
读准了生字,还有一些词语和句子呢,有信心读好吗? ★ 【词语】:焦急万分
【句子】: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1、【词语】(1)指名读(2)、齐读
2、读句子(1)指名读
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么多军书上,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见了,多么焦急呀!谁来读这句话。
(2)齐读。★【词语】:年老多病
【句子】: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1、【词语】:年老多病
师:这个词语谁来读。生字“病”又是一个后鼻音,谁再来读一读。(1)指名读
(2)自由读词语,想想意思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读这个词语,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2、读【句子】: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师:木兰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了呀,可朝廷还命令他去当兵打仗,木兰怎样想的,谁来读这两句话。
(1)指名读(2)女生读(3)齐读
★【词语】: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词语】: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1)指名读
师:这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2)学习多音字“燕”,师:这句中的生字你都读准了,其中有一个字读音和以前学到的读法不一样了,有谁发现了?
讲解:以前读什么音?燕的读第四声比较常见。读第一声时用法比较少,一般指地方的名字,国家的名字,还指人的姓。
(3)介绍“燕山”这里“燕山”代表的是地名。“燕山”在我过河北境内,从河北的蓟县一直往东,连绵起伏,长达几百里呢!过燕山容易吗?谁来读好这个词语“过燕山”。
(4)齐读读词串
2、【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奔赴前线,路途遥远,非常辛苦,谁能读这一句话。
(1)指名读(2)男生读(3)齐读
★【词语】:将士们 花将军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1、【词语】:将士们 花将军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师:自己读一读这几个词语。(1)自由读一读(2)读好多音字“将”
两个词语中的“将”,读音不一样,谁来读一读。(3)读好: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师:这个词语老师想请一个男生读一读。“文静俊美”这个词语老师想请个女生读一读
(4)齐读词语
2、【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师:词语回到了句子中还能读吗?(1)自由练习
(2)指名读 注意句中的停顿(3)齐读
检查课文:
会读词语和句子了,课文读得怎样呢,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先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指名逐个小节朗读课文。
师:其他同学做好小评委,评比的标准是:字音读准,课文读得通顺流利,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读一读,随机纠正。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心中的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夸花木兰的?请你找出一个词。
1、自由读 交流板书:女英雄
2、理解体会“英雄”
(1)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
(2)生交流,师小结:为国为家分忧,为正义的事业,做出贡献,立下功劳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
(3)指导朗读
师:英雄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花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就更了不起了,你想怎样来夸花木兰。
(4)齐读
四、学习生字
师:从哪儿看出花木兰是一位女英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按要求归类。
2、指导书写生字: 病 征 胜 利 将
3、“病”认识“病字旁”;识记字;给“病”找找朋友,说说句子。指导书写:
读帖: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
4、“征 胜 将”左窄右宽;“利”左右宽度相当,重点指导“利”、“将”。自学“征、胜”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病、征、胜、利、将”,每个写2遍,书写正确美观。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花木兰的故事。
板书:
12、木兰从军 女英雄
第四篇:2020真人版《花木兰》首映观后感影评_看花木兰有感
《花木兰》根据1998年迪士尼同名动画片改编,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勇战匈奴的故事,由刘亦菲、甄子丹领衔主演。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花木兰》的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0《花木兰》真人版电影观后感【篇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在中国延期上映,档期未定。不过在美国,他们仍将按照原计划于3月27日上映。
当地时间3月9日晚,影片在好莱坞举行了盛大的首映礼,媒体口碑初步解禁。他们的观后感如何呢?
观察者网查询了多位美国业内人士的简评发现,整体评价很不错,从影片的动作场景、视觉效果到刘亦菲的表演,都得到了一定肯定。当然,也有人认为影片反派太弱,风格混乱,可能会流于中庸。然而,无一影评人提到了此前遭到中国网友吐槽的福建土楼等“穿越”元素。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记者的好评都具体说了些啥——
Insider记者克莉丝汀·阿库纳:
“《花木兰》是2020开年来第一部超棒的超级英雄电影吗?我觉得是,木兰能越过屋顶、飞檐走壁、弯弓射箭,是个厉害人物。电影提醒你要忠于真正的自我,小女孩们将会崇拜刘亦菲的。这部电影绝对很棒,有够与众不同——优秀的动作场景,但有原创电影的‘灵魂’,它不是音乐剧这点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你是动画版的影迷,片中有对许多歌曲的低调致敬,迫不及待想二刷。”
Fandango 影评人埃里克·戴维斯:
“《花木兰》激动人心、充满生气又富有情感,但与动画版很不同,是一次全新的再创作。而且,它相较其他迪士尼真人电影来说更成熟了,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场景设计和打戏编排都令人叹为观止,导演和刘亦菲很棒!”
Slashfilm创办人彼得·希雷塔:
“我没想到自己会那么喜欢真人版《花木兰》。它的场景非常壮观,打戏扣人心弦,力求在深度和美感上,达到你意想不到的高度。”
Geeks Of Doom影评人迈克尔·李:
“最棒的迪士尼经典动画改编真人电影之一,将女性力量的主题和动画版经典场景做了当代化的改编,以此将动画版和《木兰辞》发扬光大。同时,摄影和战斗场景出挑,也颇有武侠遗风。”
The Geekly Show主持人塔尼亚·兰博:
“木兰是一名战士,也是传奇!很感谢这些优秀的女英雄角色,我将很自豪地把本片介绍给我女儿。”
Collider记者温蒂·索尼:
“《花木兰》的阵容太强大了!片中有一些与动画版的呼应,会让粉丝们觉得很贴心,摄影也非常出色、壮观,还有更多我没想到的魔幻元素。总体来说是一部成功的改编,看得很开心!”
Mashable娱乐记者安吉·汉:
“这是《灰姑娘》之后,最棒的迪士尼重制真人电影,我连片尾曲都没放过。在一个我们都熟悉的故事中寻找新的诠释,同时献上精彩的动作戏、有情感有幽默。刘亦菲太棒了!”
Mashable娱乐记者阿里森·福尔曼:
“新版《花木兰》舍弃了很多老版的东西,但也给了更多新的呈现。这是一个动作戏很棒、幽默、走心的故事,还有不少致敬1998年动画版的瞬间穿插其中。对了,片中那些浪漫的化学反应十分旖旎,就像在安静的电影院中让人喊‘快接吻’的那种旖旎。”
2020《花木兰》真人版电影观后感【篇2】
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3月27日才正式在院线上映,但是影评人于美国当地时间周一晚在好莱坞首映式上观看了这部电影,并在社交媒体分享了他们的感受,他们称赞作品令人激动、充满活力、情感丰富。
SlashFilm的创办人彼得西雷塔(Peter Sciretta)在推特写道:“我自己都对如此喜欢《花木兰》感到惊讶,它很壮观,动作戏扣人心弦,力求在精致度和美感上达到超乎你预料的高度。(我并不是动画电影版的忠实粉丝,我想应该只是看过一次,所以没什么感情。)”
Fandango网的总编辑,知名影评人艾里克戴维斯(Erik Davis)写道:“《花木兰》令人激动,充满活力、情感丰富,与动画版不同,这是一部更加成熟的迪士尼电影,尤其制作和动作戏非常精彩。导演妮基卡罗(Niki Caro)和主演刘亦菲是最大的亮点。”
Mashable的娱乐记者艾丽森·福尔曼(Alison Foreman)写道:“迪士尼的《花木兰》翻拍舍弃了很多元素,却加入了更多。对1998年原版动画片的足够怀旧,使整个故事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场面、幽默与丰富的内心。”
“浪漫的化学反应撩得人直想变身按头党。”
Common Sense Media的桑迪·安古洛·陈(Sandie Angulo Chen):“和原版动画片一样,真人电影《花木兰》深入刻画了中国悠久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女主角花木兰也是孩子们坚强的模范。要做好心理建设迎接大量暴力、战争、刀剑格斗等等危险而激烈的场面。”
不过并非所有的评论都是赞美之词,Screen Rant的曼苏尔·米塔瓦拉(Mansoor Mithaiwala)则批评说:“《花木兰》很有取得伟大突破的意愿,但通过改编动画片影片却意外地陷入困境。它当然有出彩的地方,但弱鸡的反派和参差不齐的动作场面,令电影显得平庸。”
讽刺影评家本·梅克勒(Ben Mekler):“《花木兰》好看的要命??音乐真的不错,有一场动作戏可圈可点,应该够观众热聊好一阵子。不敢剧透,但我要说,这部电影超级浪费零食,而且如果影片使用了任何CG技术,我完全没看到。A+!”
推特上的其他评论:
“哇哦,迪士尼的《花木兰》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巨大冲击,而且神奇无比。我又是笑,又是哭,每一秒都不想错过,等不及等我的宝贝女儿去看,跟她谈谈女孩的力量。”
“《花木兰》是《灰姑娘》之后迪士尼最棒的一部动画片真人翻拍电影,每一首歌我都没拉下。老瓶灌进新酒,精彩的动作戏、内核和幽默一样不少,刘亦菲美得惊为天人。”
克斯汀 阿库纳(Kirsten Acuna)写道:“《花木兰》简直是太棒了,有着与原著动画完全不同的精彩动作戏场景,但又保留了原著动画的核心内容,我不在意它不是一部音乐片,如果你是原著动画的粉丝,音乐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再看一遍。”
凯蒂 威尔逊(Katie Wilson)写道:“哇哦!《花木兰》满足了我所希望的一切,甚至还给我更多,它带来了新的元素同时又保留怀旧的经典,简直不可思议!”
2020《花木兰》真人版电影观后感【篇3】
中国经典故事再次被好莱坞搬上荧幕,这次是迪士尼真人《花木兰》。
虽然距离 3 月 27 日正式上映还有段时间,不过片方邀请影评人们于本周一观看了首映,目前,第一波影评已经解禁。
《花木兰》由迪士尼耗资 2 亿美元投拍,主演为“神仙姐姐”刘亦菲,此外,巩俐、甄子丹、李连杰等等在片中均有精彩亮相。本片还创下了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新纪录,即第一次拿到PG-13 评级。
回到影评,总体来说好评居多。
Slash Film的Peter Sciretta、Fandango的Erk Davis、Mashable的Alison Foreman等都给《花木兰》电影给与A/A+或者极高评价,尤其是动作设计、舞美编排、配乐等,称赞这是一部视觉上带给人享受、且更加成熟的迪士尼动画改编电影。
不过,Screen Rant的Mansoor Mithaiwala则认为电影平庸,尽管有些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可可怜的反派、动作设计混乱打消了一切。
2020《花木兰》真人版电影观后感【篇4】
前一阵子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重新以电影形式上映,全国媒体群众叫好声一片。那个18年前的日本动画俨然已成为中国80/90后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彼时本手发文一篇讨论了有关中国文化传统何以出口转内销,何以自家种的树开花在墙外。受限于个人人微言轻,回应者寥寥。
而不几日,中国传统题材再次,再次地被迪士尼搬上荧幕,预告上映。一个中国故事,一票中国大牌明星,导演和出品方却是纯正的美国人,美国公司,实在是令人感慨。从美国梦工厂的功夫熊猫1/2/3,到迪士尼的花木兰动画版,真人版,美国电影何以放弃本国,他国故事题材,而频繁反复地选用中国故事?本手大概猜测下,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有其巨大的诱惑力,另一方面大概迪士尼也越来越感受到中国人越来越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越来越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另外,全球趋势下女性社会地位强势崛起,亦让花木兰的故事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意义。
讨好也好迎合也好,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研究却一点不含糊。其中备受争议的妆容,亦能拿出十足的来由与出处,这真让人说不出的哪里不不对劲儿,但又无从说起。
我们总说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也乐意世界的目光关注着我们的传统,弘扬着我们的文化。
然而这感觉就像自家闺女被一个外人领了回来,虽打扮得漂漂亮亮,还洋气了不少,但若想要开口和她说点什么,总觉得隔着点什么。这感觉大概子女在国外长大的父母能理解。
是,文化不分国界,但文化的市场却是有国界的。文化与文化冲撞产生了新的文化,而文化产品与文化产品相冲撞却是市场的争夺,强势文化产品攻城掠地,弱势文化产品必然城池失守。传统文化,作为资源富矿,IP流量,也必是采一次,少一些。
关于中国故事,往大了说事关民族心理,文化自信。往小了说,是中国文化产业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是电影工业应该考虑的问题。从前我们讲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为人民服务。曾经我们太过于强调人民,而忽略了市场。而今市场开放了,创作自由度大大提高了,而人民所思所想,我们的考虑得太少。市场讲受众,而受众是谁,终归是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哪来市场。当外国电影工业生产者从事文化生产活动时都想着我们的人民群众的口味和需求时,何以我们自己却无视、舍弃一块诺大的蛋糕,转而将目光投向西方?怕是长期受人文化的侵蚀,养成了仰人鼻息的习惯,以至于世人将目光投向中国,我们自己却还没能回过神来,生生地失了主场的优势。
外国人讲了一个中国故事,卖给了中国人,中国的媒体及群众在叫好。但作为文化生产者,我们应该有适度的警醒。我们不搞民族主义,不搞妄自尊大与菲薄。我们只是希望我们中国人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美学,讲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展现一点点中国趣味,表达一点点中国精神。
自尊者,方能受人尊敬。
中国经济已然崛起,令世人敬服。中国的文化生产者理应作出同样的努力,发出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中国声音。
2020《花木兰》真人版电影观后感【篇5】
花木兰这个形象,在中国古代许多民间故事中有独特之处。首先是故事中展现了家与国的价值观的鲜明矛盾,使得这一故事的命题背景格外宏大;其实,这一故事以女性为主人公,无疑在男性本位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显得格外亮眼。我想,这一民间故事之所以背迪士尼看中并被改编为电影,跟其以上两个特点不无关系。但是,这次改编仍然相当鲜明地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巨大矛盾。
电影对花木兰这一角色的定位,是一个不慎遵守传统女性“三从四德”礼法的调皮女性,这样的设计是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故事的推进则相当符合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套路——花木兰刚混进军队时体能差、人际关系一团糟,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融入集体,其个人的聪明才智也得到充分施展。这样的故事情节设计“印象感”太强,当然,不是说这样的故事设计就一概不可取(相反,被反反复复地运用正正说明构思有着能够被多次打磨的巧妙),而是,这样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设计,无不是以个人主义为立足点的,这和花木兰这个角色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之冲突是很明显的。
其次,片中还有不少对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的描写,纵然迪士尼已经把这些描写偏喜剧化处理,但是也不难从这看出西方思维的文化观念对东方价值观的抵触。首先是家族意识,木兰去相亲之时,家人反复强调要“光宗耀祖”,而得知木兰参军惹出麻烦之时,其祖先甚至还相互推卸责任、表示木兰并非出自他这自己一脉,而在得知木兰立大功之后,后争先恐后地认领功劳。其实,则是官场上大臣对皇帝的阿谀奉承。迪士尼把这些桥段作为喜剧化处理,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蔑视,但我想,也多亏了这样处理,才掩盖了花木兰从军这一举动的背后,所包含的根治在中国传统观念背后的深层矛盾。
广电总局把这部电影视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体现,但我想,也许是碍于某些不可言说的原因,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度深入揭示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对社会的启示意义。其间的情节推进,无不是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常用手段,而难以体现出这一题材的过多特色。
当然,影片对花木兰这一性格的挖掘确实是让我意外——片中的花木兰说道“我之所以选择参军,不仅仅是为了我父亲,而是想证明自己,自己真的有一件可以做成的事”。如果花木兰真实存在的话,不知道她在参军的时候,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这个改编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但是其中的情节设计之细致、精巧却是事实。我在想,电影的改编者如果读到诸如火烧邱少云这样的故事的时候,也许也会煞风景地问出一句诸如“”这难道不是违反生理常识吗?的话,不断地接近人的内心,还原合乎理性的想法,便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动人之处。只可惜,花木兰这个故事在时代的传播中,已经逐渐被固化,变成个体服从家庭这一社会观念的缩影、对“忠孝”价值观歌颂的样板戏了。影片的主题曲有这么一句“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只是这个“我”的倒影,也许从来就不会是自己
十年前看的这部电影,当时看的是港台的配音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部伴着我成长的动画片,我看了不下十遍,百看不厌。喜欢木兰的不服输,坚强与刚柔的一面;喜欢木须的幽默,小怂样;喜欢整个中国文化的体现。可能很多人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太古老,情节上也有很多的瑕疵。但对于我来说,一部几乎让我把台词都背下来的电影,对我小小的心灵中留下的深深的影响。
木兰应该就是我自己的偶像吧,十几年的成长,自己也逐渐到了木兰当年的年龄。还好我现在不需要靠找一个好的夫君来光宗耀祖,不然,我恐怕比木兰好不到哪里去。性格里慢慢也像假小子一样,不会女孩子本应该会的打扮,娇羞。梳着十几年的短发,做事干净利索,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今天再看这部电影,回忆起以前的片段,羡慕木兰最后可以智取单于,也羡慕最后李翔对她的爱情。每次看这部电影,都会开怀,很好的一个故事。
第五篇:从《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花木兰——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英雄一直作为民族骄傲牢牢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隐姓埋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代父从军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虽然对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我们都已无从考证,但每当我们读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古乐府 《木兰辞》时,那个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巾帼英雄形象立刻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花木兰几经沙场,出生入死,乔装隐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妇女勇于献身的可贵品质都在花木兰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精神原则和民族灵魂。
动画片《花木兰》体现的是西方的现代精神理念,如花木兰不在局限于自己的女性身份,不断地突破自我,即使身份被识破也毫不退缩。她成了一位挑战自我,力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新时代女性。不仅如此,她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花木兰》播出后不久便风靡全球,它获得了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观众群体的接受,不仅是在中美两国,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它所塑造的西式花木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同时也为女性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木兰辞》开篇就指出,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是为了践行孝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战争爆发了,可汗开始在全国大肆征兵,十二卷军书,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体弱年迈,木兰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男扮女装,替父出征。“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国家需求与木兰的家庭情况之间发生难以解决的矛盾,木兰本人并没有参军的念头,更没有 ‘欲与男性试比高’的主观愿望”。除此之外,文章开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的叹息声已经压过了机杼声,可见木兰心中的万千愁绪,这也是作为一个子女,最真切的孝道流露。木兰的愿望只是作为子女单纯地替父亲分忧,她本人并没有任何参军的念头,更没有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她会遵从社会分配给她的角色,安心地在家耕织,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在《木兰辞》对木兰奔赴军营的描述中,作者对于战争的描写只是寥寥的几笔,而她对父母的思念则是写的十分深刻,如文章的最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皇上的万千赏赐,木兰最大的愿望只是最快地回到父母身边,侍奉双亲,这也是木兰“孝”的深刻流露,这也与她为了践行孝道而替父从军的最初动机遥相呼应。
迪斯尼的木兰替父出征既是为了救父,更是为了自救,这与中国版的花木兰从军动机的单一性迥然不同,影片一段情节最能体现她实现自我价值的从军动机。
木兰女扮男装的身份因受战伤接受医治而被识破,因此被大军遗弃在了雪地上。此时,片中特写了一段花木兰与被贬的守护神木须龙之间的对话:
木须龙:“ 就差那么一点,一丁点,老祖宗就得重新看我,让我连升三级,唉,千辛万苦全泡汤了,唉。”(I was this close, this close to impressing the ancestors, getting the top shelf, an entourage.Man, all my fine work, ff f t.Hi.)
木兰:“ 我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I should never have left home.)木须龙:“ 唉,得啦,你是为了孝顺你爹嘛,谁知道会弄成这个样子,丢了花家的脸,连朋友都不理你了。我看你只有学着想开点了。”(Eh, come on, you wanted to save your father's life.Who knew you'd end up shaming him, disgracing your ancestors, and losing all your friends.You know, you just gotta, you gotta learn to let these things go.)
木兰: “ 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更重要的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可是我错了 ,我什么都看不到。”(Maybe I di d n’t go for my father.Maybe what I really wanted was to prove that I could do things right.So that when I looked in the mirror , I would d see someone worthwhile.But I was wrong.I see nothing.)迪斯尼的“ 木兰从军”有着与《木兰辞》完全不一样的主题:木兰女扮男装,不仅仅是为了救父亲,更主要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木兰在相亲失败之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强烈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可见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完全被取代了。当片中木兰唱起“什么时候我才能展现那个真正的自我”时,也表现出从军这件事是为了追求实现自我,迪斯尼让木兰这个角色呈现出女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特征,让全球的观众开始接受这个勇敢、特别的,美国式的中国女孩。
迪斯尼为了凸现这一主题,在《花木兰》中特意添加了一出木兰进城相亲的戏,迪斯尼此举并非简单的改写增删,而是为下文木兰的从军动机埋下伏笔。木兰进城之前,父亲就去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堂为木兰烧香祈祷,希望木兰能找个好婆家,“A girl can bring her family Great honor in one way By striking a good match And this could be the day.”(对于女孩子来说,一段美好姻缘能给家族带来荣耀)。所以木兰进城相亲是为了
花家的荣耀,肩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影片特意安排了现代应聘式的相亲,应试者各个花枝招展,互不相让。假小子型的木兰显然不能取悦媒婆考官,甚至被媒婆辱骂:“You may look like a bride,but you will never bring your family honor!”(真丢脸!即使你看起来像新娘,你也甭想为花家增光!”),木兰回到家里暗自伤心,她开始反省,“Look at me I will never pass for a perfect bride Or a perfect daughter Can it be I'm not meant to play this part? Now I see That if I were to truly To be myself I would break my family's heart Who is that girl I see Staring straight Back at me? Why is my reflection someone I don't know? Somehow I cannot hide Who I am Though I've tried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我无法成为完美的新娘和女儿,莫非我不该扮演这样的角色,为何我的影子那么陌生„„我不愿再隐藏我的内心,何时我才能看到真我的影子?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之后,木兰的父亲在花园里安慰失意的女儿说: “My, my, what beautiful blossoms we have this year.But look, this one's late.But, I'll bet that when it blooms, it will be the most beautiful of all.”(啊,你瞧,今年的花开得多好啊,可你看这朵还没有开,不过我肯定它开了以后将会是万花丛中最美丽的一朵。)木兰的个人价值在此被彻底地否定。正当木兰陷入绝望,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时,边疆告急,单于入侵中原,花家接到军令要入伍出征,而父亲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代父从军正好为处于困境中的花木兰创造了实现个人价值的良机,花木兰的这一举动,既拯救了父亲,更实现了自我价值。与之相呼应的是在片尾,木兰带着皇帝赐给的象征着花家荣耀的单于宝剑和皇帝佩玉在鲜花盛开的花园见到父亲,父亲丢下宝剑和佩玉抱住木兰说:“The greatest gift and honor, is having you for a daughter.”(花家最大的荣耀就是有你这样一个女儿。)这已进一步展现出动画片《花木
兰》的主题,就是对荣誉和利益等个人价值充分认同和张扬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思想的阐释。所以,美国版的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父亲年老体衰,为救父亲和整个家庭,替父出战;另一方面,木兰的个人价值被以媒婆考官为代言人的男权社会否定,她想利用这次出征机会来证明自己可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由此可见,动画片 《花木兰》的主题,就是对荣誉和利益等个人价值充分认同和张扬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思想的阐释。
影片在描写匈奴进犯中原,皇帝和大臣商量决定征兵的对话里就已显露出了与重视群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相反的西方文化:
将军:“恕臣直言,我的重兵能够阻挡单于的部队。”(Forgive me your Majesty, but I believe my troops can stop him.)
皇帝:“记住,有备才能无患。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勇士有时候可以决定胜负。”(A single grain of rice can tip the scale.One man may 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ictory and defeat.)
迪斯尼作这样改写的根本原因在于迎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美国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家族观念淡薄,美国人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它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作为个体来看待的。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 其核心是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的个人中心主义, 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 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这种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木兰》 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中国的“孝”的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对女性意识有着严厉的压迫,中国传统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的婚姻往往只是父母的一句话,很多甚至只有成婚的当夜才知道夫君的样貌,因此古代中国的女性是不存在自由恋爱一说的,她们只能拼命压抑自身对于爱情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这在《木兰辞》中得到充分体现。“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在这十二年的征战生活中,木兰除了忍受战争的艰辛外,还必须压抑自己的性别特征,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对于这位正值花样年华,待字闺中的女子来说,女性一生中关键的大事——婚姻也被耽误了。为了孝顺父亲,履行子女的义务,木兰从军的这些年里,不得不扼杀自己作为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基本需求。”《诗经.南山》里说:“藝麻如之何?衡从其母,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子女的婚姻大事由父母决定,正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男女不能自由选择恋爱对象,更不能自作主张自主婚姻,社会严格禁止未婚男女私相往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人充当男女双方中介,于是媒人就这样产生了,动画片加入媒婆考官,也正迪斯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挖掘,但这只是一个铺垫,迪斯尼的根本寓意却不在此。
美国版的花木兰勇于追求真正的爱情正是受西方现代自由婚恋观的影响,她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赢得了将军李翔的爱。她与长官李翔患难中见真情、互生爱慕之心、同心协力击败敌人、拯救了国家并最终走到了一起。花木兰这种追求并享受爱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挑战了中国古代女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的传统理论,同时也改变人们认为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自主权,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
在这部西方人改编的动画片里,花木兰与李翔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条叙事线索,文章的精华所在。木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是高度赞扬人的个性解放,不同
于中国传统文化观的人性化表现,正如《花木兰》片末的主题歌所写:
“我眼中的我自己,每一天都相信活得越来越像我爱的我自己。我心中的我自己,每一秒都愿意为爱放手去追寻,用心去珍惜。”(Who is that girl I see Staring straight back at me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Who I am inside I am now.In a world where I have to hide my heart。And what I believe in.But somehow I will show the world What's inside my heart And be loved for who I am.)
回看动画片《花木兰》,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见倾心或者互相欣赏,木兰在报名入伍时与别人发生争斗惹出麻烦而受李翔呵斥,可见木兰给李翔留下的初印象并不好。接着,木兰又因初次新兵训练中表现出的武艺不精而在身心上备受李翔打击。刚入军营,木兰令李翔很失望。一开始的的木兰给我们的感觉是弱小,无能,而她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加倍努力训练,勇敢执著,不软弱,不妥协,不断地自我超越,使其技压群雄,甚至最后在比武中毫不留情地一举打败自己的统帅李翔,最终她挣脱了蚕蛹的束缚,成为了破茧而出,最美的蝴蝶,她赢得了众人,更赢得了李翔的尊重。无论赐福在旁边百般挑衅,李翔都没有依军法处置,而只是将她逐出军营,可见在李翔的内心深处,已经爱上了这位姑娘。“从李翔对花木兰瞧不起——尊重——感谢——排斥——爱慕——喜结良缘,木兰的爱情故事可谓一波三折。正是在这一波三折中,花木兰大胆机智、独立自主、追求自我、不断超越、敢于牺牲的个性化表现,显示出了渗入西方文化的现代人文精神。”①同时,动画片花木兰里,木兰在皇城救驾时的精彩表现更是让李翔折服不已。
整部影片的脉络更像是在树立一个古代女性形象的传奇,从跳脱传统束缚以女性弱势形象替父从军,到立下汗马功劳荣归故里,影片的表达方式充满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现代思想。根据美式影片的一贯模式,木兰与李翔这对欢喜冤家丰满了这部商业影片 的感情内容,这条关于爱情的温馨线索贯穿全片,回顾木兰卸甲荣归之时奶奶的那两段对白:
奶奶:“好极了,她带回一把宝剑,依我说,她还该带个男人。”(Great, she brings home a sword.If you ask me she should have brought home a man.)
话音刚落,英俊帅气的李翔应声而入:“对不起,请问花木兰是住这儿吗?”(Excuse me,does Fa Mulan live here?)
对此,虽然独身在家,但已到古稀之年的腰弯背驼的婆婆在惊愕之余,居然喊出的是这样一句:“下次再打仗,我也去”!(Woo, sign me up for the next war.)
这句话对于封建保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往平静的湖面丢入一颗石头,它不仅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即使在开放的现代,我们也难以在作品中见到
相较于美国动画中木兰带着少女的好奇,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即将踏上征途的兴奋相比,中国版木兰怀着担忧无奈走向未知的道路,原著《木兰辞》中描绘的“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正是对木兰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差别,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体现,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个纯粹的等级制社会。“天地君亲师”,这是所谓大道,“仁义礼乐”,这是君子之准则,无非是划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教化普通民众认清身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天地完全可以为上位者们所替代,更妄论作为男子依附品的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个从字禁锢了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一生年华。出嫁时一个女子成年后唯一的出路,再是你风华绝代亦或者文武双全,若是到适婚年龄还未出嫁,恐怕会被扣上好大一顶帽子,不忠不孝,无礼无德。嫁得好是家族的荣耀,嫁得不好也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你的命。从军打仗,建功立业,光耀门庭这样的事,哪里
轮得到这样的女子去做,去了,是不懂礼义廉耻,欺君罔上!这样是木兰之所以叹息,她该是担忧的,“出门看火伴,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同为袍泽十二年,没有人知道木兰的身份,一方面是木兰隐藏得好,另一方面,体现的却是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为木兰所清晓。
这些描写也可以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中,即使花木兰立功,她的女性身份也是不能被认同的,因为一旦被发现,便不会再有后来的顺利返乡。诗中花木兰从军一去十二年,女扮男装的身份并未被揭穿,直到功成返乡,着女装出来见军中伙伴,才把战友们吓了一跳。在回乡之前,花木兰失去了她真实的性别身份,是一个无法作为独立于男性的性别群体之外而存在的“异类”,这也是女性文化生存的困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在《木兰辞》中,只有短短的三十个字描写了木兰的征战沙场。而具体的战争生活,艰难的生存环境,诗中却只字未提,只在诗的最后用“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②来侧面烘托木兰英勇善战。
联系全文来看,可见《木兰辞》并不是想表现木兰作为女性的个人能力,而是她践行孝道的传统价值取向。
与诗中对军旅生活的简单描述截然不同,木兰返乡后的场景与心情则描绘地非常生动。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③卸甲着云装,对镜贴花红,此时的木兰诗心思雀跃的,这与她当时被迫戎装战马时犹豫无奈的行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安然归家,对她来说已经是最大的福分,可以看出,建功立业的巾帼形象并非其本愿,封建社会所赋予其女性的社会职能在那个时代的木兰
看来并没有什么无法接受的,甚或是那“三从四德”的思想已经深入其骨髓并且无意改变,她并非是革变者,不是那些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观其本意,不过是个孝女罢了,出征为孝,归家为孝,该是封建社会中的美好女性形象。
最后再看那些引进动画片的新角色,美国动画经常使用加入配角的方法来丰富故事情节,很多时候都达到了画龙点睛之效。如:《机器人总动员》中的胖子,《功夫熊猫》里的盖世五侠等。《花木兰》里的木须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的标志,可见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了,因此迪斯尼特意选龙作为主要的配角。可在动画片《花木兰》里,木须龙不是我们潜意识里那种威严神圣的形象,它是一只易怒、无厘头、搞笑的小龙,本应是花家祖先祠堂不起眼的小跟班,却阴错阳差的成为了花木兰的守护使者,虽然在伴随木兰的途中不断带来麻烦,但是在木兰遇到困难险境的时候它却不离不弃,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愿的地在祠堂众神之中获得了一席之位。可见中国的“龙”漂洋过海后,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由此可见,中国元素的大量应用只是他们博得中国观众认同的筹码,而“好莱坞攫取中国元素作为电影的题材,其目的不是为中国做宣传,而是要通过中国元素讲述美国精神。”
参考文献:
[1]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M] 中华书局出版 1979年 第二十五卷第二册
[2]郑伟玲 “黄皮白心”的花木兰——细读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变
异[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5)[3] 郑轶彦 两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人物画卷——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与动画片《花木兰》之人物主题比较[J] 名作欣赏 2007(18)[4] 何忠顺.迪斯尼将推出 《花木兰》 [J].电影评介,1996(6)
[5] 李书影 花木兰:“做自己”的传奇女子——文化解读《木兰诗》与迪斯尼《花木兰》(Mulan)[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6] 本文英文台词均来自动画片《花木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