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姝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我的爸爸他已年过四十五,他是一位农民。他眼睛陷得很深很深,还有两颗黑色眼珠,不仔细看是看不到这一特色的。他原先有着黑油油的短发,不过,现在一半的头发已经变成白色的了,但看起来,依然是精神焕发,他还有一双大而有力的手,十根手指粗的不像样子,他一米五六左右,不算太高,却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是他我和妈妈支撑起了一片天,虽然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我们生活的很快乐也很满足,他穿的十分朴素,不舍得用钱给自己买一件衣服,把钱都存起来,以备我以后读书,父亲不管受到大小伤,都不会喊疼,他是我心中的“神”。
每年快过冬,父亲和母亲都会准备过冬的柴火,那一年,他们也照样准备了,那一根根木棒都是父母拎着重重的斧头劈下来的,那一天,我在旁边观看父母劈柴的情景,还有说有笑很是高兴,说着说着,突然沉静了下来,父亲的手被那斧头砍伤了,鲜红的血不停的往外流着,流了出来便凝固了,然而父亲进去到屋里拿了些破烂的不能看的布随便包扎了一下,便又进入了紧张的工作中。可以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出那种滋味并不好受,伤口会很疼,但他没有说出来,只是默默无闻的劳作着。
是的,这就是我的父亲,我家里的脊梁骨,我心中的偶像,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都奉献给这个家,他是我心中永远伟大的父亲。
第二篇:我的初一生活 王姝静
我的初一生活
作者:王姝静
在初一的这段日子里,对于我就像一颗未成熟的李子,酸酸的;又像一块鲜红的西瓜,甜甜的;也像一杯没放糖的咖啡,苦苦的;更像一颗颗大蒜,辣辣的……总而言之,酸甜苦辣就是我的初一生活。
酸
清晨,阳光透过窗照进来,朦胧的睡意还未抹去,美好的一天有开始了。殊不知,现实总与我作对。因为作业没带,而被罚站。站在一旁的我,以十分沮丧的心情去聆听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感觉同学们在嘲笑我、在讥讽我。我的脸颊上不觉间多了几滴水——泪水。但我又想到峭壁上的那棵枣树,它迎接暴风雨,挑战生长在沃土上的大树,经历无数的艰辛与磨难都不曾哭泣,我这一点痛苦算什么?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缩了回去。但我的心还是没有隐去一阵酸。
甜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我家门前的一棵大树上,金灿灿的。望着大树,仿佛又看见了昔日的甜。“要不我们享受完这夕阳的美,再漫步回家。”一个人突然冒出这样的一句话。也许你会觉得这句话这样的平凡、朴实。但这句话是路边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去齐望天边的彩霞。彩霞似乎看见人们在欣赏它、在赞美他,就把它的艳丽弥漫了大半个天空,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的丝绸。这甜的滋味我有生不忘。
苦
正午,阳光火辣辣的赤烧着大地,人们正悠闲的吃完饭,准备舒适的睡一个午觉,再醒来干活。可我们这些学生还要在教室里考试、做作业、读书。是的,我也曾经抱怨过:为什么长辈们总是管我们那么严?但我想了又想、静了又静、思考了又思考。终于我想明白了,长辈们要求苛刻是希望我们成长。也是为了我们好,但我们受过的苦的确很多,也让我们享受这苦给我们带来的希望。
辣
一串串红辣椒装饰着简陋的农家小屋,体现出乡亲们的刚劲和乡亲们的活力。我到老师家中玩耍,带着期待的心情去瞧一瞧老师的屋。老师一点也不想校园里让人产生距离的感觉,而是很和蔼可亲的感觉。我们把老师的屋搅得天翻地覆。我们玩得火,玩得辣,一点也不比乡野里的孩子差。
懵懂的初一,美妙的初一,多姿的初一,亮丽的初一,可爱的初一,无忧的初一……我回望我的初一。
第三篇:王姝翰军训日记三篇
501班
王姝翰
军训日记
(一)2013年7月1日星期一
晴
今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来到了一个充满笑声和坚强意志的地方——儿童军校。“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像首歌,绿色军营,绿色军营教会我,唱得山摇地也动……”就这样拉开了我们在去梁弄横坎头村军训的序幕。
首先我们举行了开迎仪式,今天的天气是那么的炎热,但是我一想到我是一名小军人,要不怕热、不怕苦,这点热能算得了什么。想着想着也就挺过去了,可是我看见有许多同学被送去了医务室,真为他们感到难过。
下午,我们兴高采烈地走在去小厨房的路上,终于到了一个小房子里,原来不是包饺子而是烧年糕吃。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五大组,每一组选出来了一个人当组长,来给我们分配任务。我们这一组选了高柏阳当组长,他给我们分配任务,分别是:烧火、切菜、下锅。我和邵楚芮负责下锅,我们先把油倒在烧热的锅里,过了几分钟,等油烧得冒烟了我们就把菜很快地放进了锅里,锅里的油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就像在放鞭炮一样热闹。我和邵楚芮小心翼翼地铲着菜,生怕这滚烫的油溅到我们的身上。等菜炒熟了以后,我们往锅里倒了半锅水,再把切好的年糕倒入锅内,盖上锅盖。过了十来分钟,锅里的水开始沸腾起来,一股清香流进了我的鼻子里,我的肚子开始咕咕乱叫起来。我们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往锅里放了5勺盐,就大功告成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分享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人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仿佛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一样地狼吞虎咽。都说:“好吃,好吃”
我觉得自己烧的年糕汤比自己家里烧的好吃多了。
军训日记
(二)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晴 今天,我又早早地起了床,这是我们来儿童军校的第二天了,我们飞快地穿衣…又飞快地跑下楼去吃饭,迎接我们的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
吃过早饭,我们就去高空攀岩。我们一见到高空攀岩的器械很高大,一个个惊得嘴巴张得老大老大的,我心想:这么高,站在上面如果摔下来肯定死悄悄。这时来了两个指导老师,老师告诉我们:“同学们,你们上去的时候要抓住杆子,到达断桥顶上的时候要跨过去,下来的时候要人世间断桥的中间跳下去。下面请两个同学先来试一试。”老师刚一说完,闻人豪昱和陈晗之就自告奋勇地跑上前去要试一试。等他们非常顺利地完成了高空攀岩回到地面的时候,同学们都涌上前去问:“有什么感觉,给我们说说?”“没有什么“陈晗之说。于是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地都爬上去了,我想:我也去体验一下吧!我走上前去,顺着梯子往上爬,心跳慢慢地加快了,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掉下去,走到断桥腿就开始有点发软了,等跨过断桥回到地面整个人都软了,但是我还是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最好笑的要数沈杲琳了,她从断桥上下来一下子就哭了,我们就在坐在地上笑她:“恐高有这样的吗?我才不信”。后来我们把徐吉铭也拉了上去,结果她也被吓哭了。真是一群胆小鬼啊!
我觉得走高空断桥,要有一定的勇气和智慧。
军训日记
(三)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晴
今天是我们来到梁弄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了,下午我们就要告别这充满笑声和坚强意志的学校了,虽然这里的军训生活很艰苦,但是我还是有点舍不得离开。
最有意思的是下午的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学做丝袜花,这可是我们女孩的最爱。老师花了25分钟给我们讲解,我们听得可仔细了,生怕一不留神没听清楚等一下就不会做了。老师讲解完了我们就开始分组分工做丝袜花,我们这一组是由我、符笑蕾、邵楚雁、王可奕组成。邵楚雁做铁圈,我做花瓣,符笑蕾和王可奕把花瓣绑起来。不大一会儿功夫一朵花就完成了,但是我们觉得不太好看,是因为我们初次做花,没有经验,花瓣的颜色和形状都不太好。于是我们又学着做了一朵,这一次比上次稍稍好了一点,我们觉得挺开心的。
第二节课开始了,原来是做孔明灯。首先老师开始讲解,教室里鸦无声,我们每个人都听得很仔细。轮到我们动手了,还是原来的分组,我的任务最重,就是负责粘胶水,把孔明灯的边粘起来,后来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做成了一个美丽的孔明灯。三天的军训就这样辛苦、快乐的渡过了,值得我们难以忘怀。
第四篇:观《小小飞虎队》有感(王姝涵)(定稿)
观《小小飞虎队》有感
学校:东关小学
班级:四
(三)班
姓名:王姝涵
辅导老师:温茶花
观《小小飞虎队》有感
户县东关小学四(3)班王姝涵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看电影《小小飞虎队》。内容是:沙沟站里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其中有三个小男孩特别调皮,但他们从小就想当飞虎队,他们分别叫:虎子、小银、大壮。有一天大壮去芦苇荡玩,忽然看见一群小鬼子在追一个大叔,可是,那个大叔中了一枪,原来他就是给飞虎队送情报的老吴啊!……于是虎子、小银和大壮组织了一个小小飞虎队……
小小飞虎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安全地将情报告诉了飞虎队的老洪。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这么小的孩子却是那么的勇敢、机智,爱集体、不怕牺牲。有远大的理想,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不被敌人诱惑、欺骗、坚持信仰,为革命事业的成功立下汉马功劳。我们生活在这个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里,真的很幸福。我们应该不怕苦、爱集体、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强大,世界的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小飞虎队,你的精神鼓舞着我,我要向你们学习,向你们敬礼。
第五篇:我和父亲
我和父亲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飞翔。
父亲没进过一天学堂,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造成了他长年阴沉着的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这是他的至理名言。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得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的!所以,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地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一下“钱已收到,勿挂念”等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小侄子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父亲来信的原因: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